首页 > 孙思邈评传 > 第一章 生卒之谜

第一章 生卒之谜

2025-04-03 08:03:03

一、可以怀疑的史料关于孙思邈的生卒时间,史料所载,说法不一,其间先后差距竟达百年。

纵然至今还在研讨争议,但仍无真正的定论。

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①、《十七史商榷》②提出孙氏生卒质疑之后, 就引起了人们考证的兴趣。

在这两百多年中(指 1781 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9 年《十七史商榷》粹行到现在)见仁见智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

《旧唐书①·孙思邀本传》:永淳元年(682 年),卒的记载,已被 史学家、医学家、药学家及有关科技工作者所同意。

虽然还有什么永淳二年(岁次癸未,683 年,本年十二月改元为弘道, 在正史上并无永淳二年)者②、有永徽三年(652 年)者③,但都已否定了。

至于还有永淳九年④者,考永淳仅有一年,并无九年,恐九为元 字之误。

诞生日期,聚讼纷坛,尽管现在似乎以隋·开皇元年(581 年)诞生享 年 101 岁作为定论,但内中破绽,还是俯拾即是。

此外,还有从记载、碑铭、推算、考证出来的如:梁·天监十年(511 年)左右⑤;梁·天监十七年⑥(518 年);梁·大同三年(537 年)⑦梁·大同七年(541 年)⑧;周·宣帝时(578579 年)⑨;隋·仁寿元年(601 年)⑩。

与隋·皇泰元年(618年)(11)⋯⋯等。

所以他的享年也除了现在公认 的 101 岁之外,还有 171 岁左右,164 岁、145 岁、141 岁、一百零四、五岁、80 岁及 64岁。

至于其中上下一岁者,乃虚龄与实龄之差。

纵然这样多的差额, 还是比较接近 141 岁的事实。

其所以然者,因素固然很多,但误于原始史料者,应置首位。

因之,我们不能不先把记载孙氏事迹的文献、碑志,予以讨 论。

(一)新旧《唐书》的破绽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 卷,清·纪陶(1724—1805 年)总纂。

刊于 1782 年。

② 《十七史商榷》99 卷,清·王鸣盛纂,刊于 1787 年。

① 《旧唐书》200 卷,后晋·刘晌等撰,945 年完稿。

原名《唐书》,因与宋·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相 区别而冠以旧字。

② 见陕西省、耀县、孙家源的清·同治十一年唐代敕封妙应真人之光茔碑。

③ 见《续仙传》。

④ 见《玄品录》。

⑤ 根据《旧唐书》推算。

⑥ 见《四部总录医药编》转引《通义堂文集》。

⑦ 根据《大唐新语》推算。

⑧ 根据《旧唐书》。

⑨ 见唐代敕封妙应真人之先茔碑。

⑩ 见《旧唐书》。

(11)某学者推算。

考《旧唐书》成书于后晋(936—940 年)。

天福六年(941 年)开馆展 卷,至开运二年(945 年)脱稿。

此时正值建都洛阳①的后唐(923—936年)、 建都扬州②的吴(892—937 年)亡国不久,建都成都③的后蜀(934—965 年)、 南昌④的南唐(937—975年)、广州⑤的南汉(905—971 年)、长沙⑥的楚(896—951 年)、福州⑦的闵(893—945 年)及江陵⑧的南平(907—965)等国,群雄称霸,割据中原的乱世,根本不是坐定下来修史撰志的时候。

加之本史 仅仅用四、五年间来草率完成。

而且正当本书杀青之日,也就是后晋巢覆之时,完成后墨迹未干而江山易主。

所以后人对本书的评价是仓促成书,语多支蔓,信非虚语。

它虽有唐皇朝历代实录及史馆国史可资 采摘,但总以战祸连绵,丧乱无法征集而没有过多足以充实利用的正确素材。

乃不能不旁采杂说、稗官、传记以补充。

更有一个写史惯例,往往专重于国 家大事、天灾人祸、君主王室、功臣大将,对目为九流三教的医人医事,视为无挂齿之必要而未加关注着墨。

当然,也还有它有利的一面,如唐之亡(907 年)距后晋之兴(936 年), 时逾不过 30 年之近。

唐都长安①至后晋都沛梁②路不到六百公里之遥,各种文件不至于全付荡然。

所以撰史者尚有一鳞半爪资料可据。

不足之处当然再乞 灵于稗官小说。

唐人的街谈巷语小说本来谎诞不经的特色早就在文坛上享有盛名。

所以《西阳杂俎》③、《宣室志》④、《大唐新语》⑤、《谭宾录》⑥、《独异志》⑦、《前定录》⑧、《定命录》⑨⋯⋯等有孙氏记载的都是借鉴 对象。

这样而要求很高的准确性,是很困难的。

《新唐书》⑩是宋·仁宗赵侦(1023—1063 年在位)认为《旧唐书》浅 而陋,乃使宋祁(998—1061 年)、欧阳修(1007—1072年)重撰唐史。

宋、 欧两公俱为一代文豪,而且自庆历四年(1044 年)开馆动笔,至嘉祐五年(1060 年)历 16年之久而书成。

诚如《二十二史札记》①评谓:五代纷乱之时,①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② 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区。

③ 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④ 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

⑤ 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

⑥ 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

⑦ 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

⑧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①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②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③ 《西阳杂俎》20 卷,唐·段成式撰。

④ 《宣室志》10 卷,唐·张读撰。

⑤ 《大唐新语》13 卷,唐·刘肃撰。

⑥ 《谭宾录》8 卷,唐·胡璩撰。

⑦ 《独异志》10 卷,唐·李亢撰。

⑧ 《前定录》10 卷,唐·钟籁撰。

⑨ 《定命录》10 卷,唐·赵自勤原著,吕道生增定。

⑩ 《新唐书》225 卷,余见正文。

① 《二十二史札记》36 卷,清·赵翼撰。

唐之遗闻往事,既无人记述,残篇故籍,亦无人收藏,虽恳诏购求,而所得 无多,故;日唐书根据较少。

至宋仁宗时,则太平已久,文事正兴,人间记载旧事多出于世,故新唐书采取较多。

但十分遗憾,对孙思邈的史料,非 但没有增添,而且反把几处落笔明确的《;日唐书》搞成模棱两可,朦胧其辞。

例如《旧唐书》的太宗即位,显然是指贞观元年(627 年),而《新 唐书》改为太宗初;《旧唐书》的显庆四年(659 年)改为显庆中;《旧唐书》的永淳元年(680 年)卒改为永淳初卒。

其所以 然者,显然为难以自圆的乖误柄凿之处,留以斡旋余地。

如《旧唐书》:癸酉之岁,⋯⋯思逸自云开皇辛酉岁生。

考开皇二 十年(581—600 年)中,根本没有辛酉之岁。

又如《旧唐书》:周宣帝时,思逸以王室多故,⋯⋯。

考北周宣帝 字文赟,在戊戍年(578 年)六月在位,已亥年(579 年)二月,即传位于其子字文阐,也即在陈·宣帝陈硕·太建十年、十一年间。

根据史书纪年惯例, 应用正统年号,所以该书陈·太建才合于理,不该写周宣帝时。

(二)稗官小说制造的紊乱自古以来,稗官小说,都强调趣味性而忽视真实性的细散之言,尤其是 唐代文风,小说家更趋向于神仙鬼怪,诚如《备急千金要方·后序》叹谓:世俗妄人,⋯⋯以附致为奇。

1.《大唐新语》高宗拜(孙氏)谏议大夫,又固辞。

时年九十余而视听不衰。

这里 的时日,在《旧唐书》中早就指出是贞观元年(627 年),在事实上这 年孙氏为 86岁。

如以《大唐新语》推算,则孙氏当生于梁·大同三年(537 年)之际。

又谓永徽初卒,则又把逝卒日期,提早了 30 多年。

2.《独异志》唐·天后朝(684—704 年),处士孙思逸居于嵩山①修道。

其实此 时,孙氏早已逝世。

事实上孙氏也未见隐居过嵩山的记载,很可能将太白②误作太室③之故。

于是思逸归蜀青山城,撰千金方三十卷,既成而白日升天。

根据此 说,则《千金翼方》在何时撰写的?而且四川省无青山城一地名。

3.《续仙传》④《续仙传·隐化》:孙思逸,⋯⋯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 晨起,⋯⋯谓子孙曰,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闷,不能应召来往,俄气绝。

根据此说,孙氏如诞生于梁。

大同七年(541 年)者,则享年 111 岁。

如于隋·开皇元年(581 年)者,仅仅 71岁,怎能自圆其说?4.《玄品录》①《玄品录·道品》:永淳九年卒。

历史上永淳根本没有九年。

① 嵩山,俗称中岳。

今河南省,登封县北。

山之东半称太室,山之西半称少室。

② 太白,即终南山,在陕西省,盩厔县南。

以冬夏积雪,故称太白。

③ 太室,即嵩山,在河南登丰县北。

④ 《续仙传》3 卷,唐·沈汾撰。

记有学道成仙、飞升或隐化的传主 36 人。

① 《玄品录》5 卷,元·张天雨辑。

(三)碑铭制造的紊乱树立在陕西省、耀县、孙家源孙氏故居的真人祠中两碑。

1.清·顺治十 八年(1661 年)的重修真人词记碑(孙氏)宣帝时以王室多故,遂隐于蜀之峨嵋山②四十年。

隋文帝征为博士而弗就,恐征书复至,又隐于秦之太 白山十一栽⋯⋯。

考周宣帝在位自戊戍(578 年)年六月至已亥年(579 年)二月。

而隋文 帝征为博士十一事,根据《旧唐书》是在已亥(579 年、至庚子年(580 年)问,中间仅仅一两年之久,那里有四十年。

也可能这里的隋文帝征为博士 不是《旧唐书》的一回事,那未隋文帝卒于甲子年(604 年)7 月,578 年到604 年,也只有 27 年,何来 40 年?还有隋文帝征为博士一事在已亥、庚子 间(579—580 年)到贞观元年(627年)奉诏入京一段时间,长达 47 年,今 也反而为十二载,紊乱得从何说起!2.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的唐代敕封妙应真人之先茔碑(孙 氏)生于周宣帝时(578—579 年)、殁于永淳二年。

考年号上永淳仅有元年,无二年。

(四)文学札记制造的紊乱《通义堂文集》①:上溯二十年前,为北魏神龟元年(518 年),徽君 之生,当在此两年之内(518—519 年)。

又:则千金翼方之成,当在永隆元年(680 年),徽君时年百六十二三岁。

又阅(越)二年,乃为永淳元 年(682 年),徽君得年一百六十四五岁。

(见《四部总录医药编》②)(五)医学文献的误引1.《名医类证医书大会》③药上真人孙思逸,⋯⋯永徽三年(652 年) 二月十五日,晨起沐浴,俨其衣冠,端坐而化。

2.《本草蒙签》④也是为永徽三年逝世,文章内容与前者相同。

二、谁说的合理剔除毫无讨论价值的诸说之外,筛选以下几份分析较为合理或同意较多 者,再加以商兑。

(一)粱·天监十年(511 年)左右② 峨嵋山:在四川省,峨嵋县西南。

① 《通义堂文集》待考,此处引于《四部总录医药编》。

② 《四部总录医药编》不分卷,近入丁福保、周云青编。

③ 《名医类证医书大全》24 卷,明·熊宗立撰,成书于 1565 年。

④ 《本草蒙荃》12 卷,明·陈嘉漠撰,成书于 1565 年。

根据两部《唐书》,洛州总管独孤信曾见(孙氏)而叹曰此圣童也。

考独孤氏,原名如颐,后为北周重臣。

在魏·正统(520—524 年)未,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形而由此知名。

西魏·大统(535—551 年)中为陇右① 十一州大都督②、秦州③刺史,当时以其公私富实,信着遐迩而赐名为信。

所以独孤信见到孙思邈时,当在初露头角之际,孙氏也适在 13 至 14 岁之间, 所以确是典型的童子。

陇右、秦州和孙氏的华原④,地连一片,两人的相遇,机会极多。

(二)梁·天监十七年(518 年)《四部总录医药编》转载《通义堂文集》的文章: 孙徽君作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

后三十年作千金翼,其说必有所据。

核以千金本书自述之词,有言贞观四年旨,有言贞观七年者,有言贞观中者,就贞观中一语绎之,显系追叙之词,此书告成,至早亦在永徽元年,徽君年已百三十二三岁。

⋯⋯若自永徽元年此后,更数三十年,则千金翼方之成,当在永徽元年,徽君时年百六十二三岁。

又阅二年,乃为永淳元年,徽君得年百六十四五岁。

以享寿之岁推成书之年,亦相符合。

所以以公元 518,加享年 164,为公元 682 年,恰恰是永淳元年。

(三)粱·大同七年(541 年) 根据《旧唐书》:思逸自云,开皇辛酉岁生。

有人认为孙氏所谓的开皇,是隋文帝杨坚(581—604年)的同义词。

犹之呼顺治即指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而言;呼康熙即指清圣祖爱新 觉罗玄烨而言一样。

所以孙氏所称的开皇,可以指隋文帝从生到死而言。

那未隋文帝从梁·大同七年(541 年)的出生到仁寿四年(604 年)的逝世63 年中有两个辛酉。

前者在梁·大同七年,后者在隋·仁寿元年。

以后 者而言,孙氏卒年 91 岁,那末对《新唐书》的卒年百余岁如何统一?只能提前的了。

独孤信自正光(520—524 年)未才发迹,经历西魏文帝·大统(535—551 年)中的煊赫时期到北周·字文觉,孝憋时(557 年)进封卫国公。

当年 即因坐赵贵谋反案而被字文获逼至自杀。

以此推算,与孙氏会晤而叹称圣童时,独孤信已接近死期。

当时孙氏尚在 14 至 16 岁间,称为圣童也十分得体。

如为开皇元年诞生,则商未升而参已没①,两人是无法有见面之缘的。

此说一成立,则孙氏享年为 141 岁。

既和隋文帝辅政,⋯⋯称疾不起、周宣帝时,⋯⋯隐居太白山十分符合,盖此时孙氏适在 30 到 39 岁之间。

更和晚年与两部《千金方》的关系也衔接得天衣无缝。

更可证之于叶梦得《避① 陇右:指陕西省、六盘山以西至黄河以东一带区域。

② 大都督: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员。

③ 秦州:今陕西省,南郑县。

④ 华原:今在陕西省、耀县东南。

① 商、参、两垦名,参在西升于凌晨,商在东升于黄昏,两垦永不相遇,故称 参商。

暑录话》②:思逸为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

后三十年作千金翼方而益信。

(四)隋·开皇元年(581 年)根据《新唐书》:永淳初,卒,年百余岁。

考永淳只有一年(682 年),上推一百年,则为隋文帝·开皇二年(580 年),在余字上再加一些即开皇元年了。

而且与《旧唐书》的开皇辛酉岁生的辛酉,许 多史学家认为是辛丑之误。

辛丑适为开皇元年岁次,于是合拍得天衣无 缝。

再则孙氏 93 岁时遇卢照邻③于长安光德坊的鄱阳公主官舍时,为癸酉年(673 年),更是如持左券。

照此说法,孙氏享年为 101 岁。

在晚年的撰写两部《千金方》方面即有 问题了。

这样则完成《千金要方》时为 71 岁而非百余岁。

完成《千金翼方》 时为101 岁,那未他的研究《伤寒杂病论》是在写成《千金翼方》之后,讲 得通吗?再以年岁推算,独孤信早于孙氏出生之前 24 年就死去,怎样来解 释?(五)隋·仁寿元年(601 年)《旧唐书》思逸自云,开皇辛酉岁生。

有些学者,把辛酉之生 的辛酉,退后一个花甲。

理由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执政二十四年,一至二十 年(581—600年)称开皇,二十一至二十四年(601—604 年)改元为仁寿。

仁寿的元年恰恰是辛酉。

从古以来凡年号的更换,多数是在位者的驾崩、禅让或被篡而更易新主之际才改新年号的。

现在开皇改元为仁寿,文帝杨坚健 在安康,所以未被世人注意,因之容易把第 21 年的新年号仁寿惯性地顺口仍称开皇。

因之,孙氏是仁寿元年诞生了。

这些理由似乎也充足,但惜乎《旧 唐书》紧接下去一句今年九十三矣不能视而不见。

如确系仁寿元年,则 仅仅 72岁。

即使有人容貌苍老一些,但绝对不至于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 人,话周齐问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

三、比较合理的诞生之日统观上述,对孙氏诞生于梁·天监十年(511 年)左右与隋·仁寿元年(601 年)之说,以享年方面前者太长、后者太短而赞同者乏人。

可以使人 接受者,厥唯梁·大同七年(541 年)与隋·开皇元年(581年)。

但内以隋·开 皇元年的赞同者占有绝大多数,现在所有的辞书、教材、医史等都是采用隋·开 皇元年。

但笔者始终感到诞生于梁·大同七年要比隋·开皇元年的说法,更具有 充份理由。

且看解放之后各种纪念孙思逸活动,都是用纪念孙思逸逝世×××× 周年的名称。

唯 1960 年 12 月 7 日在北京市召开的由北京市中医学会、医② 叶梦得(1077—1148 年),字少蕴,宋·吴县人,绍兴进士。

著有《避 暑录话》2 卷。

③ 卢照邻,唐·范阳人,字升之。

与王勃、杨炯、骆宾王称为初唐四杰。

以病 手足孪废而自沉于颍水。

史学会主持的纪念孙思邈诞生一千三百八十年系统报告会用诞生的。

但 同时在会上提出不涉及于孙思逸生卒岁月的争论①,作为肯定后有人反对而注射预防针,也即证明主张 101 岁的主持人自己也没有过硬的信心。

拥护开皇元年诞生者,纵然人数占绝对优势,但最大的破绽是隋文帝 征为国子博士、周宣帝时隐居太白山和独孤信见而叹曰三大事的年代,都在孙氏出生之前,又作何解释。

这一点张路玉②在《干金方衍义》中提出过如果生于隋,周宣帝时便以 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那。

孙氏亲笔写的治蚊龙病,开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 发似癫痫,面色青黄。

因食寒食锡过多,便吐出蚊龙,有头及尾。

从兹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餳三斗,大验(见《千金要方·肝脏·坚症积聚》)。

假定为隋·开皇元年诞生,孙氏此时仅五岁,怎能临床治病?这样天大的漏洞,尽管用再多的细纱细丝去织补,也无济干事。

现在将笔者认为诞生于梁·大同七年(541 年)的史据旁证,作一番客观的分析:考隋·文帝杨坚出生于梁·大同七年(541 年)六月癸丑夜间,恰为辛 酉,与《旧唐书》引证卢照邻《病梨树赋·序》的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完全符合。

陈·永定元年(557 年)之前,为孙氏 15、16 岁,正是这个时期。

此时 也正值独孤信位极人间、权倾朝野的黄金时代。

以一个大人物而遇到聪明的孩子,当然脱口而出地叹曰,此圣童也。

时间如果提早些,则孙氏仅仅 为黄发垂髻,天资也不可能显示出来,如果退后一些,则独孤信也从地球上 消失。

接下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独孤信又谓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一语。

考 自《老子·四十一》①的大方无偶,大器晚成之后,《吕氏春秋·乐成》②也有大智不形,大器晚成,直到三百年后的王充《论衡·状留》③还在 说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也。

同时古人文章更有一个惯例,对某人说的每一句预言,都要在以后配上后果来证实其灵验。

《旧唐书》此言,也正是为 孙氏 86 岁奉诏入京、百岁以后写成两部《千金方》的鸿运与才能脱颖而出作 的伏笔。

《新唐书》: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

密语人曰,后五十 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

考隋文帝辅政,是指杨坚仕于北周,位至相国,袭封隋国公的一个短暂时期。

在静帝·字文阐·大定元年(581 年),杨坚 废静帝而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元年(581 年)的前数年。

此时孙氏在三十七、八岁左右,正是出仕的适当年龄。

不拜,是描写孙 氏的傲慢骨气,不屑为官,正淋漓尽致地烘托出孙氏的个性高尚。

《旧唐书》写作称疾不起的起乃赴字之讹。

盖病而致死,才称不起,君不① 见胡昭衡纪念孙思邀、开拓新局面《中华医史杂志》第 13 卷,第 1 期, 1983 年。

② 张路玉(1617—1698 年),名璐,号顽石老人,清·吴江人。

著有《千金方① 老子:即老聃,春秋战国时·苦县·万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

所著之书也称《老子》,又称《道德经》,上下两篇,为道教经典著作之一。

②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26 卷,战国时吕不韦使门客各著所闻,集论而成。

③ 《论衡)30 卷,汉·王充(约 27—97 年)撰。

见《战国策·秦策一》①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乎。

当时孙氏正隐居 太白山②,故称不赴。

此时年未四十,无法言老,所以只能称疾。

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也和但为其器大而难为用也一 样,是为 50 年之后孙氏 86 岁时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 年)入京作伏笔。

《旧唐书》:周宣帝时,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新唐书》:及长,居太白山。

其实当时有陈、北周、北齐三国并存,而且书史习惯 应以陈为正统,为何独言周宣帝?因为孙氏为北周子民,属北周人,家乡在华原,隐居之处在太白山,都在北周京畿长安附近,所以唯有北周对孙氏有 直接的影响。

考周宣帝字文资在位仅从戊戌 6 月到已亥 2 月的半年中,恰为孙氏三十七、八岁。

在此前后数年中,周家王室本身的确纷坛多事;例如癸 已年(573 年),扩充军备,征及夏人;甲午年(574 年)五月,清洗道教佛教,在宗教界中造成一片紊乱,和尚道士纷纷勒令还俗遣散;七月份大铸五 行大布钱,以一当十来冲击市场;文宣太后卒;乙未年(575 年)2 月 1 日出现了当时认为国家灾难的日蚀;七月又禁止五行大布钱的通用而又在市场上引起了(第二度)紊乱;八月份出兵侵略北齐,失败而归;九月再度 侵犯北齐,攻克 30 余城;丙申年(576 年)3 月,周宣帝出征吐谷浑①:10月又侵略北齐的平阳②:12 月再攻打晋阳③丁酉年(577 年)元月,北周灭北 齐,得 50 个州、162 个郡、380个县,并没收了北齐境内所有寺庙观院以赏 给王公们为宅第,僧道 300 万人勒令解散还俗;戊戌年(578 年)2 月,攻伐 彭城④;4 月份突厥⑤入侵,字文岂负伤,6 月份字文巨死;11 月突厥再度 入侵,大事杀掠;已亥年(579 年)2 月,以洛阳为东京,强逼 4万多民工来 建造宫殿;6 月份,征役山东人民来修筑长城;12 月,侵略江北⑥、淮南⑦;庚子年(580 年)2 月,周宣帝字 文赟传位于其子静帝·字文阐,五月字文赟卒,于是杨坚拔扈专政;10 月 1日又一次认为国难家灾的日蚀。

至于宫闱琐事,尚未列入其内。

从陈·大建五年至大建十二年间(573—580 年)八年中,的确是王室多难。

当时孙氏在 32 岁到 39 岁之间。

如其为隋·开皇元年诞生,则根本不可能遇到。

根据思邈自称 93 岁那年与卢照邻会晤于部阳公主废宅的癸酉之岁,似乎 铁笔铸案无疑了。

但是如其出生于梁·大同七年的话,那未 93 岁与卢照邻会晤,当在贞观七年(633 年),但岁次不是癸酉而是癸已。

既然可以怀疑《旧 唐书》的辛酉为辛丑之误,那未更有理由来认为癸酉为癸已之误。

而且这两① 《战国策》又称《国策》,共 33 篇,述当时十二国大事。

汉·刘向编撰。

② 大白山,即陕西省终南山,为秦岭主峰。

① 吐谷浑,为鲜卑族所建立的王朝。

今在青海省北部与新缰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地区。

② 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

③ 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

④ 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以西与铜山县以东一带地区。

⑤ 实厥,为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后为蒙古所灭。

⑥ 江北,长江以北的总称。

⑦ 淮南,今湖北大江的北汉水以东,及江苏、安徽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一带。

个误,是无法避免去其其中之一的,如其是辛酉为辛丑之误,则前 前后后的事情都无法吻合。

只有癸酉为癸已之误,才能完全符合。

但问题又来了,这位约生于 635 年的卢照邻,尚未出世,作何讲? 其实卢氏的生卒时日至今还没有考证出来,这 635 年出生,事难可靠。

考卢照邻和王勃(648—675 年)、杨炯(650—?年)、骆宾王(640—?年)四 人称为初唐四杰,因之有人认为贞观七年(633年)王、杨、骆三人都没有 出生,卢氏当然也未必入世。

其实这个简单的想法也未必符合实际情况,例 如汉未竹林七贤的阮籍(210—263年)、稽康(224—262 年)、山涛(205—283 年)、向秀(227—272 年)、王戎(234—305 年)、阮咸(?)和刘 伶(?)七人,他们年龄山涛与王戎之间就相距 29年,山涛与阮籍也有 24 岁。

再看明代吴门四家的沈周(1427—1509 年)、文征明(1470—1559 年)、 唐寅(1470—1552年)和仇英(?—1552 年)四人,沈周和文、唐两人年龄 高出 43 岁之多。

而且七贤、四家还是聚集在一起,而初唐四杰则分处幽州范阳①(卢)、绛州龙门②(王)、婺州义乌③(骆)和华阴①(杨)四地,他们 之间是否相聚过一堂尚且难说。

所以卢照邻的出生日,可以尽量上移 30 年。

如此则在鄱阳公主废宅晤孙氏时,为年 30 多岁。

与三杰中年龄相差最大的杨 炯也仅 45 岁,与沈周和文、唐之差相等。

也有人认为,孙氏寓鄱阳公主生前官邪是在上元元年(674 年)特赐的, 而早在 40 年前,就在这里会晤卢照邻,作何解释?其实道理很简单,赐与住根本是两回事,《旧唐书》不云乎有孙思逸处士居之。

居之 是寄寓,是谁都可以寄寓的,只要主人允许,不一定要赐,卢照邻不是也寄寓了吗?所以是孙氏早就居住在此,上元元年,疾辞请归之际,唐高宗·李 治才明确地追赐于他。

再一个有力证明,孙氏在 76 岁之前,处在隋王朝时代,过他的隐居生涯, 主要是修道、炼丹、读书、行医,还书撰包括疏注《老子》、《庄子》②在内的许多道家著作,都是这个时期里完成的。

77 岁之后己步入唐朝,从此即活 跃于临床医务。

且看《千金要方》中注明日期的医事活动,都在武德、贞观(有时作正观)时代,只有一例为开皇六年(见《千金要方·肝脏·坚 疮积聚》)在隋朝。

这又是提供了一个是梁·大同七年诞生而非隋·开皇元 年诞生的铁证。

《旧唐书》: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

考太宗即位于 贞观元年(627 年),当时孙氏为 86 岁,如其诞生于开皇元年,则仅仅四十六岁,理应容色甚少而何嗟之有。

《新唐书》:大宗初,召诣京 师,年已老而听聪视瞭。

其当时为 46 岁的话,则怎能说年已老而听聪视瞭?只有 86 岁的老者,才是应该耳不听聪而目不视瞭。

《旧唐书》: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 漏,屡访之。

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

《新唐书》:魏征等修齐、梁、① 范阳,今河北省·涿县。

② 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

③ 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

① 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

② 庄子,即庄周,战国蒙人,曾为漆园吏。

其所著之书也称《庄子》,唐代天宝元年,诏号其书为《南华 真经》,凡 33 篇,与《道德经》同列为道家经典。

陈、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

考魏征(580—643 年)修的 是《隋书》,并非五代。

参与共事撰写者还有颜师古(581—645 年)、孔颖达(574—648 年)、许敬宗(592—672 年)⋯⋯等人。

考贞观三年(629 年)魏征等奉诏修史,于当年开馆动笔,历八年而成书,至贞观十年(636 年) 完槁杀青。

所以屡访之、屡咨所遗,当在贞观三年到八年间(629—636 年)的事。

如以贞观十年(636 年)而论,孙思逸当年 95 岁,魏征 56 岁、颜师古 55 岁、孔颖达 62 岁、许敬宗 44岁。

这样年龄的一付高水平写作 班子,对前朝的遗闻佚事而屡访屡咨一位 95 岁老人,是人情合理的。

如其开皇元年诞生,则此时孙氏年龄比许敬宗大11 岁,与颜师古同龄,比魏 征反而小一岁,比孔颖达小七岁。

如其咨询医学专业方面的尚有可能,而现在这一批高水平的文史专业者向一个年纪比他小的医家咨询文史,似乎谁都 不敢相信的。

《千金要方》于永徽三年(652 年)脱槁完成,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孙 氏很少谈到《伤寒杂病论》,即使引用几处张仲景曰,也不是真正是仲景精神(后有详论)。

第九、十两卷《伤寒论上、下》里仅有江南诸师秘 仲景要方不传11 个无实质性的字眼(见《千金要方·伤寒上·发汗吐下后》)。

有人提出两篇伤寒中不是有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方吗?其实 这许多方剂并非张仲景手订的,乃当时或前些时期在临床上的常用处方(详后第七章·思想背景的总分析)。

故李梴①在《医学入门》中直言孙思邈, 著千金方三十卷,脉经一卷,独于伤寒不及。

为什么?用孙氏自己的回答,在《千金翼方·取孔穴法》 篇中引李袭兴转述甄权②论医甄权曰,‘⋯⋯非有圣智,孰能辨之者乎’之后,接下去孙氏即谓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文,推 研孔穴,所疑更多矣。

原来孙氏研究仲景学说,是在 100 岁以后才开始的,此言出于《千金翼方》。

可知在写成于永徽三年(652 年)的《千金要方》 后,也就是 110 岁之后。

如其为开皇年诞生,则此时不过 71岁,怎能自称今 年过百岁?退一步讲,生于开皇元年,则到永淳元年(682 年)恰巧也是今年过百岁,但他 101 岁即羽化,如何有时间来研综经文?如何有时间 来撰写研综经文之后的《千金翼方》?《避暑录话》早就说得很清楚,谓:思邈为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

因此妙尽古今方书之要,独伤寒未之尽, 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

后三十年,作千金翼,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

其用志精审不苟如此。

最后,还是系铃人再作解铃人,再去乞灵于《旧唐书》:⋯⋯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赋,其序日,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

父老云,是郑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

时有孙思邈处士居 之。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考开皇中无辛酉,惟在它之前的梁·大同七年(541 年)和在它之后一 年的仁寿元年(601 年)。

所以孙氏应生于梁·大同七年。

① 李梴,明·江右南丰人,字文清,号健斋,因病而致力于医。

撰有《医学人门》9 卷。

体裁仿刘纯的《医 经小学》,以韵语写成,加以注解,成书于 1575年。

② 甄权(约 540—643 年),唐代大名医,许州扶沟人。

与弟甄立言,齐名于世。

在梁·大同七年时,中原有三国骄存,尚有孙氏出生之处的西魏文帝·元 宝炬·大统七年(后为北周)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二年。

在卢照邻面前很可能孙氏是说文帝辛酉,而纪史执笔者把西魏的文帝误为隋·杨 坚的文帝,所以未写大统辛酉而写开皇辛酉。

那未当时三国并立,孙氏为什么不言梁武帝或东魏孝静帝而独独言西魏文帝?理由也很简单,梁 建都于金陵①、东魏建都于邺②、西魏建都于长安,所以孙氏故乡属于西魏,系西魏子民。

而且长安与华原近在咫尺,孙氏心中当然只有西魏,也应该是 西魏。

孙氏既然诞生于西魏·大统辛酉,92 岁的那年适在唐·贞观七年(633 年)。

孙氏之所谓九十三者,古人习惯上取用 虚龄计算的剪刀差。

至于该年岁次应为癸已而《旧唐书》书癸酉者,当然为癸已之误。

总之,孙氏诞生,以梁·大同七年,即西魏·大统七年(541 年)最为合情入理,所以享年为 141 岁(虚龄 142 岁)。

但不少学者,认为人生寿命,不可能有这样的高龄逻寿。

其实高出百岁以上者尽多哩。

如:《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

《汉书·艺文志·注》:魏文侯最为好古,⋯⋯窦公年百八十岁。

《后汉书·甘始东郭延年传》:凡此数人,皆百余岁及二百岁也。

《后汉书·冷寿光传》: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

《后汉书·郡国志·注》:荆州记曰,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 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

上寿百二十,中寿百余,七十者犹以为夭。

《魏书·明帝纪·注》:度辽将军范明友鲜卑奴,年三百五十岁,言 语饮食如常人。

《辽史·圣宗本纪》:霸州民李在有,年百三十有三。

赐束帛锦袍银 带,月给羊酒。

除了正史之外,还有可靠的如:《论衡》:老子二百余岁,邵公百八十,⋯⋯。

唐诗人白居易九友中的李元爽,享年一百三十六岁。

《偃曝谈余》①:赵文监,平凉人,言共家去崆峒山四十里,言山中王 道人者,河南人,年一百四十岁,发白返黑,齿落复生。

《洞微志》②太平兴国李守忠,为丞旨奉使南方,至琼③。

道逢一翁, 自称杨震举,年八十一。

邀守忠诣其所居,见其父,曰叔达,年一百二十二岁。

又见其祖,曰宋卿,年一百九十五。

1982 年 8 月 8 日《参考消息》报道一百五十岁老人达乌德逝世。

1989 年 8 月 25 日南京《扬子晚报》转载《中国妇女报》谓:一百五 十二岁的老寿星含笑而逝,题下有夏菊英,一千八百三十六年五月五日生,今年六月十五日十时正,寿终内寝,享年一百五十三岁。

就以《千金要方》来说,书中就有两位百岁以上的老人;其一魏武与①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东郊、江宁县西部。

② 螂,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

① 《偃曝谈余》12 卷,明·陈继儒撰。

② 《侗微志》6 卷,明·钱希白撰。

③ 琼,今海南岛。

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

其二道 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俱见《千金要方·养性·养性序》)。

还有一个有趣而无人注意的旁证,凡人言语写作,往往在无意中把自己 的内心毫无遮盖地反映出来,如穷啊、病啊、失意啊、含冤啊、丧失亲人啊⋯⋯等等。

那未再读《千金要方·七窍病上·目病》的恣一时之浮意,为百年 之瘤疾,以一般而论,寿都不及百年,那有病缠百年之理。

《又》:神鞠丸,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方,一般常人早就一如韩文正公的年未四 十,而视茫茫了。

从以上两个百年、百岁来体会,作者定已百岁以上的人了。

况且孙氏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懂得修道养生者,享年 141 岁,事在情理之中,毫无足怪。

四、小 结以上种种,诞生于梁·大同七年(541 年)比隋·开皇元年(581 年), 要合理得多。

1982 年 12 月 30 日第 1841期的《健康报》也是同意这个看法。

当然,细小的破绽,还是难免的。

所以笔者颇欣赏余嘉锡思逸究生于何时?卢照邻且不敢质言之,后人 亦惟付之存疑,无庸考辨矣(见《四库提要辨证》①)的主张。

可是写这样一部书,殿后的年谱是不可缺少的。

为了订制年谱,则又不允许把这个问题 回避过去,因之不能不选择一个比较数据充分一些的说法来定框架,最低限度也要精选一个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时日。

① 《四库提要辩证》24 卷,为近人余嘉锡(1883—1955 年)撰,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语文研 究所专门委员等)湖南省常德人。

第二章 神 仙 孙思邈既然在《续仙传》中榜上有名,《太平广记》①更把他列入神仙里,而且《东医宝鉴》②又称为地仙。

如此则孙氏理所当然地名登传篆、身列仙班了。

加之《续仙传》绘形绘色地描述他临终时对子孙的嘱咐我为 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阙。

这无何之乡是仙境;臣于金阙 是在玉帝处为臣僚。

不是神仙是什么?既然是神仙,那未颜容不能不具有仙姿,躯体不能不具有仙骨,生活不 能不具有仙气,工作不能不具有仙法,尤其是一切的一切更不能不仙乎仙乎了。

所以在孙氏身上强加各种神话,也毫不足怪,此其一。

明代文豪、万历进士谢肇闹在《五杂俎》①中谓:人寿不过百岁,数之 终也。

故过百二十不死,谓之失归之妖。

现在孙氏已超过失归之期 20多年,当然可以称妖。

但他毕竟是一代鸿儒,杏林国手,而且两个皇朝 几度蒙诏入宫的天子贵客,如何可以莽然称妖。

除妖以外的失归客,阙唯神仙,于是不能不以神仙尊之,此其二。

老实说,请举几位最最有名的神仙,那一个不老不死、羽化而升天登仙, 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尽管《素问》第一篇、第一节、第一句就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询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那未为什 么现在陕西省钢川市黄陵县西北桥山有这样一个黄帝的坟墓?那未孙氏的一切又和所有有名的神仙,有何区别?就以年龄而论,除老子之外,比庄周(公 元前 369—前 286 年)多 58 岁;比张天师一世②(34—156 年)多19 岁;比 葛洪③(281—341 年)多 81 岁;比李淳风④(602—670 年)多 73 岁⋯⋯。

此 其三。

明·嘉靖二十二年版《千金要方》(以后作《要方》)乔序:史 称公,道洽古今,学殚术数,今考其书,信然。

自华佗以后一人而已。

世以其遗书神验,遂传为龙宫所授。

此其四。

林亿①等《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 序》:世俗妄人,⋯⋯以附致为奇。

此其五。

因此种种,在孙氏身上装贴了不少神话故事,即不可避免了。

以下还罗 列一些关于神仙的故事,不过必需仿效赵翼②《瓯北诗集·自对》诗中的姑妄言之供一笑,几时谒选到长安。

好罢,在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之下谈谈① 《太平广记》宋·李阶编纂。

全书分为 92 大类,附 150 余小类,内搜集从汉到宋初的小说 500 种。

② 《东医宝鉴》23 卷。

朝鲜·许浚编著,成书于 1611 年。

① 《五杂俎》16 卷,明·谢肇淛撰。

② 张天师一世,即张道陵,东汉沛人。

为张天师第一代祖师。

③ 葛洪(284—364 年),字雅川,晋,丹阳句客人。

祖葛云(164—244 年),父葛佛。

为晋代名医及炼丹 家,现全世界奉为化学鼻祖。

④ (281—341 年)多 81 岁;李淳凤(602—670 年),唐·歧州雍人。

幼通群书,精步天历算,相传推 背图系他所作。

① 林亿,宋·熙宁间(1068—1077 年),为光禄卿直秘阁。

同高保衡著校许多中医古籍文献,《千金要方》 是其中之一。

② 赵翼(1727—1814 年),字云松,清·阳猢人。

著有《瓯北诗集)10 卷,又《续集》2 卷。

这位长安寓公③。

一、救 蛇《续仙传·隐化》:(孙氏)偶出路行,见人欲杀小青蛇,已伤出血。

思邈求其人,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固,放于草间。

后月余,复出行,见一白衣少年,仆马甚盛,下马迎拜思邈。

谢言小弟道蒙君所救,父母欲见。

而思邈每以药救人极广,闻之不以为意。

少年复恳拜请,以别马载思邈,偕行如飞。

到一城廓,花木正春色和媚,门庭焕赫,人物繁盛,伊若王者之居。

少年孙思邈入,见一人端美,白帢绦衣,侍从甚众。

欣喜接谢思邈日,深思道者,固遣儿相迎。

前者小儿偶出,忽为愚人所伤,赖脱衣赎救,获全其命。

感再生之恩,今面道者,荣幸足矣。

俄顷,延思逸入,若官闲。

内见中年女子,领一青衣小儿出,再三拜谢思逸。

言,此儿痴骆,为人伤损,赖救免害。

思逸省记,尝救青蛇,即帢此无所也。

又见左右,皆阉人宫伎,呼中合帽为君王,呼女子为妃子。

思邈心异之,潜问左右,日此泾阳水府也。

帢帽乃命宾僚设酒馔伎乐以宴,思邈辞以辟俗服气,唯饮酒耳。

留连三日,问思逸所欲?对日,居山乐道,思真炼神,目虽所窥,心固无欲。

乃以轻销珠金,赠于思邈,坚辞不受。

曰、不以此为意耶?何以相报,遂命其子取龙官所颁药方三十首与思逸。

谓日,此真道者, 可以济世救人。

俄又命仆马,送思逸归山。

深自为异,历试诸方,皆若神效。

古代中医书,经常托之神话来烘托其灵验,也有固有奇验而认为神授, 这是古人惯用的手段。

不是谓来之洞府,就称得之龙宫,或是仙人手授。

比《要方》早 169 年写成的《刘涓子鬼遗方》就是托词于得之丹阳①郊外黄父鬼 的所遗。

而且此风一直到明、清之际,君不见陈士铎②的《石室秘篆》、《洞天奥旨》书中的一方一法,都说成是黄帝①、天师②、歧伯③、张机④、华伦⑤⋯⋯ 等在晚上或梦中赠予的。

至于救蛇获报的故事,在小说、戏剧、曲艺中早就屡见不鲜,更其是在唐代。

所以乔世字认为世以其遗书(指《要方》)神验,遂传为龙宫所授(见 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版《要方·乔世宁序》),真是一言破的。

③ 指居寓于长安的孙思邈。

① 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②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

清·山阴人.著有《百病辩证箓》14 卷,成书于 1687 年;《石 室秘箓》6 卷,成书于 1687年;《洞天奥旨)16 卷,成书① 黄帝,姓公孙,为少典氏子,长于姬水,居于轩辕,故称轩辕氏;年十五受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以 土德王,故又称黄帝。

约生活于公元前10000—4000 年。

为道教始祖,因《内经》托名于他,故医家也认 作鼻祖。

② 天师,其一,指黄帝。

其二,黄帝称歧伯为天师。

其三,《庄子》认为以天为师,非天之师。

故而 并非人名。

③ 歧伯,黄帝时臣,与黄帝共研医学。

④ 张机(约 145—203 年),字仲景,东汉。

南阳郡涅阳人。

为《伤寒杂病论》作者,此书至今奉为医家圭臬。

至于是否曾在建安中官至长沙大守,至今还是存疑。

⑤ 华佗(141—208 年),字元华,东汉·谯人。

精于外科,是最早使用腹腔手术、麻醉的医家。

二、祈 雨《独异志》:唐·天后朝,处士孙思邈,居于嵩山修道时,大旱。

有敕选洛阳德行僧徒,数千百人,于天宫寺讲人王经以祈雨泽。

有二人在众中,发眉皓白。

讲僧昙林,遗人谓二老人日,罢后可过小院。

既至,问其所来?二老人日,某伊洛二水龙也,闻至言当得改化。

林日,讲经祈雨,二圣知之乎?答日,安得不知,然雨者须天符乃能致之,居常何敢自施也。

林日,为之奈何?二老日,有修道人以章疏闻天,因而滂沱,其可力为之。

林乃入启则天,发使嵩阳,召思邈,内殿飞音。

其夕,天雨大降。

思邈亦不自明,退诣讲席,语林日,吾修心五十年,不为天知,何也。

因请问二老,二老答日,非利济生人,岂得升仙。

于是思 邈归蜀青城山,撰千金方三十卷。

既成而白日冲天。

这显然是决非事实的神话。

其一,孙思邈羽化之前,虽然武则天(624—705 年)很有见面机会,但她毕竟无权召孙氏,只有在执政期间(684—704 年)才有权召唤,可是则天的执政在孙氏羽化之后两年。

其二,当时高僧中法号昙字为首的有昙迁、昙旷、昙骛与昙暇四人,并无昙林其人者。

其 三,孙氏自贞观元年(627 年)寄寓京畿之后,直到逝世,从来没有再度退隐山野生涯,何来发使嵩阳,召思邈。

其四,根据《独异志》所述,孙 氏的写《要方》,是经过伊洛二水龙王指迷的结果,那未为什么在《要方》无一字提及此事?其五,根据此说,《要方》的成书是在玄宗·开元(713—741 年)之初(根据在武后执政时即开写,再加 30 年的撰写而得出的答案), 但已铁证如山的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的定论,能否推翻?其六,撰 千金方三十卷,既成而白日冲天,那未《千金翼方》(以下简称《翼方》)是谁写的?所以对《独异志》的描述,只能引用《尚书·大禹漠》一句,是无稽之言,勿听!三、拯 龙《西阳杂俎》: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而,诏有司备香灯,几七日,缩水数尺。

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①求救日,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非由弟子。

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

宣公辞日,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

老人因至思逸石室求救。

孙谓日,我知昆明龙官有仙方三十首,尔传与予,予将救汝。

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

有顷,捧方而至。

孙日,尔特还,无虑胡僧也。

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

胡僧羞志而死。

孙复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入一方。

《读书敏求记》②千金方三十卷,孙思邈雍州之华原人。

救昆明池龙,得仙方三十首,收入此书中,逐 卷一方。

① 宣律和尚,为孙氏外方之交,后有详注。

② 《读书敏求记》4 卷,钱曾撰。

以上两书,故事一个,而且《读书敏求记》显然是抄录于《西阳杂俎》 的。

都是为了要拔高两部《千金方》的身价而虚设的神话。

而且内中还有三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其一,孙氏终生以厚道敦德处世, 决不肯乘人之厄而要 30 方。

尔传与予,予将救汝,绝非孙氏口气。

其二,以一般常识来说,龙王的法木总要比胡僧要大得多,怎样会受欺于胡僧之手。

其三,上帝不许妄传,可知龙王与上帝有关系的,那未为何不去乞求于上帝而去乞求一个和尚——宣律?当然,任何一个故事,更其是虚构的故事,必然有其模特的,龙官方传 授的模特,很可能是《翼方·辟谷·服水》的武德中,龙责此一卷服水经授余一言。

这个神话,殊不高明,难置一信,所以《读书敏求记》作者钱 曾(1629—1701 年)不愧饱学之士,客观明智,在最后一节里,写上后人无从辨之,新刻本搀改伪谬。

四、伏 虎1954 年第四号《中华医史杂志》唐代名医孙思逸故里调查记: 祠前殿供着孙思逸的塑像,约有一丈高,全身镀金,像貌端正严肃,令人一看便起敬畏之心。

像两旁各立着一个侍童,一个捧着药包,一个捧着药钵,像右前下方伏着一只雕塑的虎。

据说孙思邈山居时,他的一只驴,出外驮药被虎吃掉了。

他用符召群虎来,说道,吃驴的留下,没吃的散去,结果就有一只虎伏在地上不去。

此后便伴随着孙思邈,为他驮药。

故此孙思邈的像右侧,永远有一只老虎。

这完全和吴承恩①笔下小白马的情况相同(见《西游记》)。

也相似于慧 皎②《高僧传·伏虎禅师》中居于拾宝岩的和尚故事。

都属小说家言。

再要为之考证吗?不必,写调查记的作者早就声明在前,曰据说。

五、羽 化《旧唐书·本传》:永淳元年,卒。

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入木,犹若空衣。

《续仙传·隐化·孙思邈》: 一旦,无疾而化,颜色不变,及入棺后,唯存空衣。

《本草蒙筌·历代名医图姓氏》: 晨起沐浴,俨然衣冠,端坐而化。

经月余而颜色不变。

后举尸入棺,既葬,举棺如空。

发棺视之,唯衣衾在而尸己解矣。

《旧唐书》毕竟属于正史而严肃认真,不作如此记载而出格越范。

除陈 尸月余而不殓,多少有些费解之外,至于犹若空衣,则孙氏毕竟 140 余① 吴承恩(1500—1582 年),明·淮安府·山阳县人,字汝忠。

著有《西游记》及《禹鼎志》两小说,憎 乎后者已失传。

② 慧皎(497—554 年),南朝·粱时高憎,会稽上虞人。

学通内外,博训经律。

著有《高憎传)14 卷,为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教史书。

岁老人,肌瘦肉削,事在意中,尚属可信。

但到了《续仙传》中,把犹若空衣轻轻一改为唯存空衣,这则唯存代替了犹若,就把事实成了神话。

隔了七八百年后的《本草蒙 签》,竟然发棺视之,那真是骇人听闻。

不要说事实本身不可置信,而且这个发棺是在礼义之邦的古代中国,在习俗上法律上是绝对不允 许的。

那时开棺曝尸罪,比越货、纵火、杀人罪还严重,要坐大辟的。

在毫无特殊情况下开棺材来看看尸体,真是谎谬之至,比西方夜谭还要 西方夜谭。

伍子胥(?一公元前 484 年)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见《史记·伍子胥传》)一事,就已震动了上下数千年。

《史记·殷本纪》①的比干剖心,可能确有其事。

但《封神榜演义》②说 他捧了心,还能行走出门,那是笑话了。

其实这是文人用浪漫的形象化来说明比干的披露内心,开诚相见来渲染他的忠。

《三国志③·吴志·孙皓传》斐注引《楚国先贤传》的 盂宗哭竹生笋,也不过是烘托其孝。

《同窗记》④的梁、祝死后化蝶,更是无稽之谈,但我们听起来一无反感而且乐于接受,因为他的目的是强化地形容两人真诚的爱情。

像这样旁敲侧 击,借助于比拟、隐射、浪漫、夸张的笔法来强化加深某一个事物的文章,比比皆是,所以孙氏身后的举尸入木,犹如空衣、及人棺木,唯存空 衣、举棺如空、唯存空衣⋯⋯等,也不过是像上面几个故事一样,文人采取浪漫的笔法来烘托孙氏身后的空空两手、磐室羞囊,一无遗物以作 陪葬之品的廉洁。

六、显 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①:至唐明皇(712—756 在位)幸蜀,梦思逸乞雄黄。

乃命中使赍十斤送峨嵋山顶上。

中使上山,见老人幅中,被二青衣童夹侍。

日,有表录上皇帝,中使视石上硃书百余字,遂录之,随录随灭。

须臾,白气漫起,忽不见。

后成都有一僧诵法华经甚专,虽经兵乱,卒不能害。

一日,有山仆至,云先生请师诵经。

遂引行,过溪岭数重,烟岚中入一山居。

仆日,先生老病起晚,请诵经,至宝塔品②欲一听之。

至此,先生果出,野服蔡杖,两耳垂肩,焚香听经罢,入,不复出。

遂供僧以藤盘竹筷,秫饭一盂,把菊数瓯。

僧食之无盐,酥味美若甘露,并得赂钱一钎。

仆送出路口,憎因问日,先生何姓?日,姓孙。

问何名?仆于僧掌中手书思邈两字。

僧大骇,回视仆,遽然不见。

僧乃于山中寻求,竟迷归路。

归,视■资乃金钱一百文也。

由兹一饭,身轻无疾。

至宋·真宗·天信中(1017—1021 年),僧已一百余岁。

后隐去,莫知所之。

① 《史记》130 篇,汉·司马迁著,原名《太史公书》。

② 《封神榜演义》100 回,明·许仲琳著。

③ 《三国志》65 卷,晋。

陈寿撰,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它绝对不是元末明初。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④ 《同窗记》不分卷,作者待考。

① 《厉世真仙体道通鉴》53 卷,续篇 2 卷、后集 6 卷。

明·浮云道士赵道一编。

② 宝塔品为佛经篇名,在《法华经》中,为 28 品中的第 11 品。

道教中历史文献如《列仙传》①、《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等书,好像有一个模式,凡是神仙、真人之类人物,在逝世之后,近则数十年,远则数百年,而这位神仙或真人还要在人间出现,所以孙氏的显圣,也 不过是小说家的一套惯技而已,不足为信。

七、出现在《千金方》中的一鬼一龙纵然关于孙思邈神话故事很多,但他两部《千金方》中仅仅一个鬼王 与一个龙而已。

《要方·伤寒上·辟温》的乃有鬼王见书生故事。

实乃孙氏转述一 下 400 年前在汉·建宁二年(169 年)的民间故事,仅仅未加批判而转述一下而已,根本未有渲染而神其事。

《翼方·辟谷·服水》的武德中,龙资此一卷服水经授余。

很多人 误解为龙是一条鳞介的龙,其实他不过是姓龙的或名龙的人。

在这一误会中,就产生了以上救蛇、祈雨、拯龙三个神话故事。

在这里有三个理由来证实是 人而非鳞介之龙:其一,真的鳞介之龙而能出现在人间,在今天说来是绝无其事的迷信,我们尽管倒退 1300 多年到唐代,那未此龙必然是龙王。

龙王是 深居简出的,决不涉足尘世。

其二,姓龙的人多得很,在孙氏之前的有战国时代大名鼎鼎的龙阳君①、秦汉时项羽麾下猛将龙且②、东汉敦厚周慎的龙伯 高③、三国时受诸葛孔明封为酋长的龙佑那④⋯⋯。

至于名龙的更多得不胜枚举。

其三,古人用字很讲究,更其是饱学的孙思邈,在两部《千金方》中每 一个字都经过斟酌琢磨的。

这里用赍字,几乎级同辈人物之间的礼品授受称赍,长者或君王的赠予称赐。

孙氏这里不用赐而用责, 就证明这个龙,仅仅是平级同辈的人。

八、小 结 以上种种,所以许多人俱不同意孙氏真是神仙,但笔者则承认他是神仙。

考神字涵义,除了一般人心目中修炼辟谷、变化神通、长生不死、得道升天的神仙之外,还有如其人精神焕发者称神气,形态潇洒者称神 韵,风度翩翩者称神姿,学问深厚者称神智,精通百技者称神工,事物观察能力强而作事很少失败者称神奇,办事精明,予计准确 者称神算,儿童聪明才智超人者称神童,事业大有成就者称神器,邃于医者神医,工于绣者神针,精干文者神笔,擅于画者神 物⋯⋯。

仙也是如此,对某一种学问具有非凡造诣或出人头地者,都可称仙。

如李白①的诗仙、刘伶②的酒仙、陆羽③的茶仙等等。

① 《列仙传》2 卷,旧题汉·刘向撰。

① 龙阳君,春秋时魏国幸臣。

② 龙且,项羽麾下猛将,后被韩信所杀。

③ 龙伯高,汉·京兆人,名述。

④ 龙佑那,三国时人,诸葛亮赐姓为张。

① 李白(701—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陇西成纪人,后迁居蜀中绵州,曾寓居山东。

② 刘伶(?),晋沛国人,与阮藉、稽康等称为竹林七贤。

嗜酒,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

随身带杜甫④诗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大吠自云间(见《杜部草堂诗笺·膝 王亭子》),竟然把世外桃源式的人间环境也称为神仙居处。

那未我们现在再把孙氏各方面事迹来对照一下:《旧唐书》: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旧唐书》: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

《旧唐书》: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

深入 不二,则今之维摩请。

及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阂安期先生之俦也。

《续仙传》:洞晓天文推步,精究医学,审察声色,过蕴仁慈,凡所 举动,务行阴德。

除了以上才能之外,对孙氏风度方面,也有如《旧唐书》神采甚盛 的描写。

至于道德风格,在两部《千金方》中,更如实地反映出来(详后第六章 大医·九医德·十孙氏医学思想初讨)。

又有言而有验的如《旧唐书》谓孙氏年未四十前,尝密语人曰,后五 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的确在 50 年之后唐太宗执政,即召诣京师。

因之,尊孙氏不论为神为仙,都可受之无愧。

不过这个神仙, 应该引用《汉书①·艺文志》中的一句话来解释,是: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

也就是《世说新语②·企羡》中谓盂昶③:尝见 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是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的神仙。

酒,使人荷锸相随,曰:死便埋我。

③ 陆羽(733—804 年),唐·复州竟陵人,字鸿渐,或名疾,著有《蔡经》三篇。

晚年自号桑苎翁。

④ 杜甫(712—770 年),唐·河南巩县人,祖籍为湖北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臾。

著有《杜 工部集》60 卷,小集 6 卷,散佚。

① 《汉书》后人分为 120 卷,东汉·班固继父亲班彪写成。

② 《世说新语》,不分卷,有 36 门,原名《世说》。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 刘孝标注。

③ 孟昶,(919—965 年)五代时后蜀主。

虽为君主,但对医学十分精通。

后人 有时也作为名医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