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 教 佛教,在佛门应称为佛法。
法是一切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宇宙万有。
创 始者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太子释迦牟尼(约公元前 565—前 486年),与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 年)、老子(?)同时。
所以儒、释、道三教 的创始、基本上在同一时代里。
他们是各立门户,各有宗旨。
但在隋、唐之际,除了儒与道本来就有血 统关系——主要在《易》之外,道竟然也与佛相互渗透(后有详述),儒与 佛也趋向容洽起来。
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是当 12 世纪到 19 世纪一段时间里,佛教在它 的发祥地印度,竟然销声匿迹到消失的地步。
幸而斯里兰卡将它保存下来,经过漫长的 700 年之后,再反馈于印度。
还有传入中国的一支,确也一直绵 延到今天,更其是西藏。
在与印度阿育王①(约公元前 272—前 226 年)同一时期 的秦始皇(公元前 259—210 年)时代,已有天竺(即印度)的沙 门②室利房等 18人来到我国咸阳③传教。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大月支国④国王使伊存来长沙,口授佛经给博士弟子景卢。
东汉明帝·水平七年(公元 64 年),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作 使者 12 人,前往天竺访求佛法。
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迦叶摩腾⑤与竺法兰⑥两位高僧应邀来洛阳,并携来佛经与佛像。
翌年(68 年),在洛阳雍门外三里御道南建立起中 国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⑦。
并在此把带来的佛经翻译为中文,内有《四十二章经》等。
这是第一部由梵文直译中文的佛经,为中国早期佛教基 本经典著作之一。
佛教的传入,虽早在秦王朝,但作为一个宗教并得到政府承认崇信者,乃从东汉明帝(58—75 年在位)时算起。
张衡①在《西京赋》① 阿育王,又译阿恕迦或阿输迦。
意译为无忧王或天爱喜见王。
印度 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创始人旃 陀曼笈多的孙子。
他主持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 等事务,特别扶植佛教,甚至奉为国教。
② 沙门,为梵文音译沙门那的简称。
意译为静态、息恶、修道。
原为古印 度反婆罗门教思想潮各个派 别出家者的通称。
在中国别统称和尚。
③ 咸阳,古秦地,今陕西省长安东之谓城故址。
④ 大月支国,为古代月氏族建立的王国,今在伊犁河上流。
⑤ 迦叶摩腾,为中印度人,当时是一位有道行的西域高僧。
⑥ 竺法兰,也是中印度高僧,他与迦叶摩腾同来中国。
在白马寺与迦合译 《四十二章经》。
迦死后,他又单独译了《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 《佛本行经》⋯⋯等佛经。
⑦ 白马寺,建于河南省、洛阳市东 10 公里,因当时用白马把西域佛经驮 来,故称白马寺。
保存了 1900 年之久。
山门东西两侧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的坟 墓。
现设有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① 张衡(78—139 年),东汉·南阳西鄂人,字子平。
精通五经、天文、历算、机械、制作,为一名大科 学家。
中已谈及到桑门(即沙门),可以证实在那时的佛教已渗入了儒家大门。
的确,佛学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他的博大精深,义理幽玄,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有价值的文 学作品。
更其是如《维摩诸经》②、《法华经》③、《楞严经》④等,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钟爱。
也有被纯粹地为着文学目的而研读者,例如古代有名人物 陶渊明⑤、王维⑥、白居易⑦、柳宗元⑧、苏东坡⑨⋯⋯,近代的康有为①、谭嗣同②、章太炎③、丁福保④、梁启超⑤⋯⋯等,都与释氏有缘,甚至鲁迅⑥也在京 金陵刻经处刻印了印度僧伽斯那的《百喻经》⑦。
所以孙思邈的研究佛学,毫无奇怪之处。
但总觉得孙氏对佛学的研究和造诣,远远不及道教。
旦看孙氏 在道教方面的一言一语,都可分析出是出于那一宗那一派的,而在佛教方面,就无法追究其出处。
不过凭旁证观察,可能还是接近于律宗三大派之一的南 山宗。
从此起,佛教在中国,就迅速兴旺起来。
主要反映在中国本土的为高僧 辈出、西域番僧也不断地频来传教以及佛经的输入、翻译及著作。
当时中国高僧道安⑧法师是一位重要人物,是起了很大积极作用的佛门领袖。
他曾派遣② 《维摩诸经》,为维摩洁的说经,由秦罗什译成中文。
维为辅释迦教化的菩萨。
唐王维,就以他的摩诘 为字。
名与字联起来即维摩诘。
③ 《法华经》为《妙法、莲华经》的简称。
经中法师品谓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
经中同安乐行品谓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
佛经的品,相当于我们 的篇或章。
④ 《楞严经》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由唐般刺密帝译成中文。
内中精神是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萨妙明元心。
心精偏因,含里十方。
众生不明性净妙体,故而流转生死。
通过由低至高的修行阶次,达到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⑤ 陶渊明(365—427 年),名潜,字无亮,晋·寻阳人。
曾为彭泽令,因不能为丑斗米折腰而弃官归 隐。
⑥ 王维(701—761 年)。
唐·太原祁人,字摩诘。
人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晚年茹素长斋。
⑦ 白居易(772—846 年),唐·太原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唐代大诗人。
⑧ 柳宗元(773—819 年),唐·河东人,号子厚,曾任柳州刺史,故人称柳柳州。
诗文皆工,尤擅长散文。
⑨ 苏东坡(1036—1101 年),宋·眉州眉山人,名轼,字子瞻。
贬谪黄州,筑室于东坡,固自号东坡居士。
① 康有为(1858—1927 年),广东南海人。
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近代 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 首领。
② 谭嗣同(1865—1898 年),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
近代改良派政治 家、思想家。
戊戌变法中 牺牲的六君子之一。
③ 章太炎(1869—1936 年),名炳麟,浙江余杭人。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 家。
④ 丁福保(1874—1952 年),字仲祜,江苏无锡人。
除著有不少医学书籍外, 尚著有《佛学大辞典》《文 选类诂》等。
⑤ 梁启超(1873—1929 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 人。
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者,学者。
与师康有为人称康梁。
⑥ 鲁迅(1881—1936 年),中国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 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⑦ 《百喻经》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共四卷。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 那毗地泽。
全经采用寓言譬 喻形式,用 100 个(实为 98个)事例来说明佛教的基 本教义,是一部佛经中的文艺作品。
⑧ 道安(314—385 年),东晋高僧,为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 主要代表。
俗姓卫,常 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
12岁出家,著名弟子有慧远、僧睿、 昙翼、法遇、慧持、慧永、道立⋯⋯等。
徒众到各地大弘佛法。
也是我国第一个制订佛门的清规戒律者。
由他整理了 已译的经典,总结出一套翻译佛经的工作经验。
并培养了许多学者和翻译人才,为后来鸠摩罗什①的大规模翻译佛经涤讪了良好的基础。
西晋·惠帝时(291—306 年)僧人帛远②译出《惟逮菩萨经》,疏注了《道楞严经》。
当时有道士王浮③,撰《老子化胡论》以贬低佛教,帛即予以 还击,争论十分激烈,也是一场佛与道两教论战斗争之一。
东晋,高僧慧持④,当时西域们伽罗叉⑤译的《中阿含经》,就是经过他 审阅的。
孝武帝·大元三年(378 年),道安和尚进长安,从此在佛门贡献了伟 大的事业。
太元九年(384 年),认为善人死后可往生阿弥陀西方极乐世界净土说的慧远和尚⑥,转辗而居庐山的龙泉精舍,创立白莲社,弘扬这个净土学说,故而后人尊他为净土宗的始祖。
安帝·隆安元年到义熙 九年(397—413 年),天竺高僧鸠摩罗什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翻译了包括《十诵经》在内的大乘空宗龙树提婆的经典。
同时克什尔①高僧佛陀那舍②又译出 了法藏部的《四分律》。
斯里兰卡高僧跋陀罗③译出了《善见律毗婆娑》⋯⋯等。
还有中国高僧法显④与慧景、道整、慧应、慧鬼⋯⋯等从长安出发经西藏 至天竺,历 14 年遍游 30 余国,搜集大量梵文佛经,于义熙九年(413 年)归来,后又与天竺僧跋陀罗禅师共译出经、律、论六部,24 卷,百余万字, 撰成《佛国记》⑤。
安帝义熙十四年至刘宋·武帝永初二年(418—421 年)佛陀跋陀罗译出《大般涅槃经》。
刘宋·武帝·永初二年(421 年),昙无微⑥译出了《大集经》等十部佛 经。
以博事名师,广求经诰有名于佛门的智严⑦和尚在文帝·元嘉四年(427 年)与宝云①共同译出《华严经》②。
宝云又个人译出了《新无量寿经》③等名① 鸠摩罗什(344—413 年),父籍天竺,生于西域龟滋国(今新缰库车一带),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 一。
翻译大量佛经,有弟子 3000多人,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称为什门四圣。
② 帛远,又作白远,字法祖,俗姓万。
当时有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经》以攻击佛教,帛远与之辨论佛道 邪正以捍卫佛教。
③ 王浮,为西晋时有名道士之一。
他认为老子与关尹喜西出流沙,化为佛,佛教即由此而兴起。
该说当时 有一定影响,为道教攻击佛教和贬低佛教的主要根据。
④ 慧持(337—412 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附近)人。
18 岁出家,有弟子道弘、昙兰⋯⋯ 等九人。
⑤ 伽罗叉,一作伽提婆。
⑥ 慧远(334—416 年),东晋高僧,俗姓贾。
① 克什尔,现在印度河上游及其支流杰卢姆河流贯境内。
② 佛陀那舍。
(待考)③ 佛陀跋陀罗,(359—429 年),中国名觉贤。
④ 法显(337—422 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人,3 岁出家,20 岁受大戒。
⑤ 《佛国记》一卷,又名《历游天竺记》或《高们法显传》。
内容为记述历游西域的情况。
⑥ 昙无谶(385—433 年),中印度高僧。
初学小乘,后学大乘,西域人尊为大 咒师。
⑦ 智严,生卒日无考。
西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人,为晋宋间高僧。
① 宝云(376—449 年),与智严同乡。
少年出家,勤于治学。
从东晋隆安初年 (397 年),云游西域诸国,瞻礼佛迹,遍读梵书,精于天竺诸国的音字古训。
经。
元嘉十二年(435 年),求那跋陀罗④来中国,到广州。
文帝派人迎至建 康,历住祗园寺、东安寺。
在此期间译出《楞严经》⑤。
北魏·皇兴元年(467后),起造永宁寺,构七级浮图。
造释迦立像,高 43 尺,用铜 10 万斤、黄 金 600 斤。
正兴三年(473 年),沙门慧隐和尚造反。
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年)即北魏·永平元年,菩提流支⑥来华,住洛 阳永宁寺,用四年时间到天监十一年,也即魏永平五年(512 年),译出了《十地经论》、《金刚般若经论》等 39 部佛经。
鸠摩罗什弟子道生⑦,撰有《二谛论》⑧⋯⋯等五部佛经著作,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己写的佛经。
当时还有一位高僧道流①,撰写《河西经录》等四部佛学著作,未成而卒。
后由道祖②续写完成。
梁,以面壁九年悟道而名闻于世的达摩禅师③,从天竺经广州到嵩山少林寺,带来了禅宗④。
智藏⑤、法云⑥、与僧 ⑦,并称为梁代三大法师,在佛教上都起到极大 的影响。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 年)在京都洛阳普查,当时有寺庙 1367 所。
各地有三万余,僧尼 200 万人。
以上都是孙氏出生的前夕佛教动态,所以孙氏一入尘世,就有与佛门接 触的广泛条件,更其是大量佛经著作是供孙的例览、诵读与研究。
② 《华严经》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该经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显 现,一微尘映世界,一瞬含永远。
宣扬法界缘起的世界观和圆信、圆解、圆 行、圆证等顿入佛地的思想。
③ 《新无量寿经》,考《无量寿经》为净土三部经之一,或谓为三国·魏康僧 凯译,这是原梵文的第二次 译本。
④ 求那跋陀罗,中天竺高僧,属婆罗门种姓,翻译佛经达 100 余卷。
⑤ 《楞严经》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近 代有人疑为汉人所作。
⑥ 菩提流支,天竺高僧,来中国后,备受朝庭礼遇,尊为地论师。
为相州 北派祖师。
⑦ 道生,为什门四圣之一。
巨鹿人(今河北省平乡县)人,俗姓魏。
⑧ 《二谛论》,全书讨论俗谛与真谛。
前者为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 也;后者为圣智所见真 实之理相也。
① 道流。
(待考)② 道祖(347—419 年),东晋高僧,苏州人。
③ 达摩禅师(?—528 年),全名为菩提达摩,南天竺高僧。
后遇慧可,授以 《楞伽经》。
④ 禅宗,以禅那为宗,故称禅宗。
禅那又名思维修,内容是思维真理静息念 虑之法。
原为三学六度之一, 其特点是静坐默思,发明佛心。
禅宗初祖即达摩。
⑤ 智藏(458—522 年),南朝·梁高僧,俗姓顾,苏州人。
为定林寺僧远弟 于,精于佛教的经论及戒律。
⑥ 法云(467—529 年),俗姓周,宜兴阳羡人,七岁出家。
曾撰有《成实论义 疏》42 卷,故后人奉为成 实宗论师。
⑦ 僧■(467—527 年),俗姓孙,吴郡富春人。
以能言善辩著称。
二、孙思邈时代的佛教动态凭着这股趋势,佛教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地繁荣昌盛,在孙思邈从出生(541 年)到羽化(682 年)的 141 年中,还是如此在发展。
虽然在佛教史上有四次毁灭佛法号称三武一宗灭法(446 年北魏武帝灭法、574 年北周武帝灭 法、845 年唐武宗灭法、955年后周世宗灭法)的毁佛事件,孙氏亲身遇到了 一次(574 年北周武帝灭法)。
当孙氏在西魏·大统七年(541 年)出生后翌年(542 年),一位《往生 论注》、《赞阿弥陀佛渴》作者并在梁大通年间(527—528 年)曾向道家名医陶弘景讨教过道教真谛的高僧昙鸾①圆寂。
当西魏·恭帝元年、二年(554—555 年)孙氏 13、14 岁时,又有两位 高僧解脱。
其一为中国第一部佛教史《高僧传》作者,并撰有《涅槃义疏》、《梵岗经疏》的慧皎②。
其一为《大乘广五蕴经》、《大乘中观论译》等五部 佛经作者安慧③。
当北周武成二年(560 年)孙氏 19 岁时,高僧僧稠①逝世。
他在佛门中 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撰有《止观法》讨论系心缘级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的禅理之作。
当北周·天和二年(567 年)孙氏 26 岁时,武帝字文邑,开始还是崇佛 尚道。
时有还俗沙门卫元嵩其人者,上书建议省寺减僧,意即裁减寺庙和僧侣。
书中有: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治等语。
武帝十分赞 赏这个建议,从此直到建德二年(573 年)的七年中朝庭七次召集百僚及沙门、道士等争议三教的益害。
今后第二次毁灭佛法之祸,即伏于此时之 萧墙。
北周建德三年(574 年)孙氏 33 岁的 5 月,朝庭沼集僧道于京师,当众 痛斥佛教邪侫不净。
同月 15 日下诏禁止佛道两教,捣毁佛像,焚烧佛经,强迫沙门、道士 200 万人还俗遣散。
并下旨告于天下,谓:经像悉毁,罢沙 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
建德六年(577 年)当孙氏 36 岁时,为陈·太建九年,北周灭北齐。
周 把北齐境内所有四万座寺庙观院没收,尽赐贵族王公们作宅弟,勒令两教信徒还俗遣散。
北周宣政元年(578 年)当孙氏 37 岁时,佛门历史上周武帝灭法事 件,终以周武帝的崩卒而宣告结束。
隋·开皇元年(581 年)孙氏 40 岁时,隋文帝杨坚(569—618 年)定都 长安,统一大业。
召高僧信行①入京,主持真寂寺(又名化度寺)。
这样,佛① 昙鸾(476—542 年)又名昙峦,为南北朝时高僧,雁门(今山西县代县)人,东魏孝武帝尊之为神鸾, 时人称肉身菩萨。
② 慧皎(497—554 年),南北朝时高僧,为浙江上虞县人。
以学通内外,博训经律又精于史乘而被人 尊为佛教史学家。
③ 安慧(475—555 年),为南印度罗罗国人,音译为悉耻罗末底。
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
系德慧的弟子, 真谛的老师。
① 僧稠(480—560 年),北齐高憎,昌黎(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人,俗姓孙,曾出任大学博士,28 岁出 家。
《续高僧传》对他评价极高。
① 信行(540—594 年),隋初高僧,三阶教创立者。
魏都(今河南安阳市)人,俗姓王。
《三阶位别录集》教又从厄运中转向光明。
当开皇三年(583 年)孙氏 42 岁时,高僧灌顶②到天台山修禅寺拜智觊③为师,直到智觊去世,未离左右。
著有《法华玄义》等七部经书。
当开皇七年(587 年)孙氏 46 岁时,朝廷把尚未竣工的大皇寺及其七级浮图,摧毁烧掉,但其原因,史册上没有说明,至今成为一谜。
同年, 避北周武帝灭法之难而隐居于江南建康、彭城的高僧昙迁④,受文帝召而偕十位弟子入京,主持大兴善寺,开讲《摄论宗》道理,介绍印度瑜伽行派的唯 识学说,受业者达千余人。
开皇十年(590 年)孙氏 49 岁时,文帝又召智正和尚⑤进京,住胜光寺。
并著《华严疏》。
对华严宗的创立及发展,有很大影响。
开皇十二年(592 年)孙氏 51 岁时,高僧慧远⑥圆寂。
考慧远和尚同名 者有两人,另一为东晋时人,俗姓贾,早在孙氏出世前 125 年谢世。
曾在庐山东林寺传法,并迎请伽毗罗卫僧佛陀跋陀罗从长安来庐山,共译《达摩多 陀禅经》。
在宣扬大乘般若学的同时,又提倡小乘禅数。
这里谈的慧远是北周、隋初高僧,俗姓李,在开皇七年(587 年)与昙迁同时被文帝召进京畿, 住兴善寺,后移居净影寺。
同年,彦琼禅师①也被召进京,住大兴寺,掌译经 事务。
开皇十三年(593 年)孙氏 52 岁时,慧可和尚②卒,享年 106 岁。
隋文 帝赐谥正宗普觉大师。
隋·仁寿二年(602 年)孙氏 60 岁时,客岁(601 年),诏全国建造舍 利塔 30 座。
命令慧远同时进京,住在兴善寺的昙迁至歧州③,监造凤泉寺及其舍利塔。
隋·大业三年(607 年)孙氏 66 岁时,高僧昙迁圆寂。
大业六年(610 年)孙氏 69 岁时,有自称弥勒者匪徒数十人,入建国门 闹事,夺取卫士武器,作乱。
齐王暕路过,诛之。
同年,日本和尚惠日、居士倭汉真福田来华留学,研究佛教经论。
大业八年(612 年)孙氏 71 岁时,结识了道宣④和尚。
考道宣为律师三 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因常住终南山研究、宏传戒律,世称南作者。
② 灌顶(561—632 年),为隋·唐时高僧,原籍常州义兴(江苏宜兴)人,俗姓吴。
后居章安,故又称章 安尊者。
③ 智觊(538—597 年),天台宗四祖之一,实为创始人,故人称天台大师。
俗姓陈,祖籍颖川(今河 南许昌市)。
④ 昙迁(542—607 年)博陵饶阳(今河北省饶阳县)人,俗姓王。
13 岁时已视测《六经》,尤精《易经》,21 岁出家,精研佛家诸经,隐居林虑山的净国寺。
后应召入京。
⑤ 智正(559—639 年),俗姓白,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人,11 岁出家。
⑥ 慧远(523—592 年)北周、隋初高僧,俗姓李。
① 彦琮(557—610 年),赵群柏(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南)人,俗姓李。
10 岁出家,21 岁入北周武帝内殿,陪侍讲《易经》、《老子》、《庄子》,任通道观学士。
② 慧可(487—593 年)俗姓姬,初名僧可。
洛阳武牢(今河南洛阳市东)人。
③ 歧州,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④ 道宣(596—667 年),俗姓钱,润州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
15 岁受业,16 岁落发。
为律宗三派 之一南山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
山律师。
后进京,一度主持长安西明寺,参加玄奘译场(专门翻译玄类常用 的佛经机构),负责润文。
当时道宣方从智首①律师受具足戒后。
之后道宣与孙氏同进京畿,又得相聚,成为孙氏唯一的方外之交、忘年之友。
当唐高宗·武德元年(618 年)孙氏 77 岁时,高僧吉藏②被选为长安十 大德统领僧众之一,住延兴寺。
著有《中论疏》《二谛义》等七部佛学文献。
武德四年(621 年)孙氏 80 岁时,以捍卫佛教尊严出名的法琳③禅师, 从此开始,展开了强烈的斗争以护法。
就是这年,太史令傅奕(555—639 年)上书请废佛教,指斥佛教是妄言轮回功德,愚民谝钱,且僧多寺奢,大量耗 费国家财富,诱使军民逃役而害政祸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僧佛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粹。
琳乃著《破邪论》以反驳。
后有道士李 仲卿著《十异九迷论》来污蔑佛教,又有刘进喜者,著《显正论》以贬斥佛教,琳再撰《辨正论》予以有力还击。
后贞观十三年(639 年),道士秦世 英,向朝廷诬告法琳的《辨正论》是谤讪皇宗。
唐太宗大怒,下敕沙汰僧尼。
并召琳辩对,判处死刑。
因《辨正论》中有有念观音者,临刀不伤一语,所以缓刑七天,令 法琳念七天的观音,然后问斩,观察念观音者,真否临刀不伤?至七天后临刑,法琳谓这七天中,不念观音,惟念陛下,唐太宗为法琳的才智折服,免去死刑。
改为流放,到益州。
但在 发配途中病逝。
唐·武德六年(623 年)孙氏 82 岁时,日本僧惠济、惠光来中国留学。
同时留学在中国已 13 年的日僧惠日与居士倭汉真福田学成回国。
当太宗·贞观元年(627 年)孙氏 86 岁时,华严宗初祖法顺①,被召来 京师,赐号帝心,从而后人尊为帝心尊者。
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及《华严法界观门》。
同年,天竺波罗颇迎罗密多罗三藏法师,携梵文本佛经来华译为汉文。
凡涉及律者,皆咨询于智首。
也是这年,孙氏以学者、医家和道家的身份,唐太宗也召请入京。
并赐 以爵位,孙氏坚辞不受,但从此即脱离了隐居而寄寓长安,直至羽化。
当贞观三年(629 年)孙氏 88 岁时,玄奘法师②从长安出发,经姑臧③, 出敦煌、新疆、中亚,到中印度摩揭陀国西域取经。
当贞观九年(635 年)孙氏 94 岁,高僧智首圆寂,享年 68 岁。
唐太宗 敕令国葬。
身前著有《五部区分钞》及《四分律疏》。
弟子有道宣、道世、慧满、道兴⋯⋯等。
贞观十一年(641 年)孙氏 100 岁时,高僧善导(613—681 年),赴西① 智首(567—635 年),祖籍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人,俗姓皇甫。
幼年在相州云门寺出家,22 岁受具足戒。
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在长安建立弘福寺。
殁后,唐太宗敕令国葬。
② 吉藏(549—623 年),俗姓安,祖先为安息(伊朗高原古国)人,故人称胡吉藏。
为三论宗创始人。
③ 法琳(572—640 年),俗姓陈,祖籍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
捍卫佛教,不遗余力。
① 法顺(557—640 年),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祖籍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18 岁出家。
② 玄奘,俗称三藏法师,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
本姓陈,13 岁出家,21 岁受具足戒。
小说《西游记》 中唐僧,即以玄奘为模特。
③ 姑藏,今甘肃省武威市。
河玄中寺,拜道绰(562—645 年)为师。
当贞观十六年(643 年),太宗派使者迎道信(580—651 年)和尚入宫。
信以年老不应召。
后又派使者以暴力威胁,仍不肯应召,太宗为之奈何。
其实道信此时仅仅为 71 岁,比孙氏还小 31 岁。
当贞观十九年(645 年)孙氏 104 岁时,净土宗创始人之一道绰圆寂。
同年,玄类法师西行求法,历 17 年,行五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 520 荚,657 部,胜利归来。
住长安弘福寺, 后迁大慈恩寺。
从此即开始于 20 年间,开译场从事译经。
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大般若经》、《俱舍论》等 75 部,1335 卷。
参与翻译工作者,有道宣、 日本僧道昭(628—700 年)、道世(?)、窥基(632—682年)⋯⋯等许多 高僧。
同时律宗三派之一东塔宗创始人怀素①也参予了译经工作。
唐·永徽元年(650 年)孙氏 107 岁时,朝鲜僧义湘(625—702 年)与 元晓(617—686年)结伴来中国。
半途遇雨,元晓陡然产生三界唯心,万 法唯识,心外无法,胡用别求的魔障想法而携囊返国。
义湘则一人来华。
回国后,高丽王朝肃宗赐谥圆寂国师。
享年 77 岁圆寂。
当永徽二年(651 年)孙氏 110 岁时,禅宗四祖之一道绰圆寂。
当圆寂 之前,告弟子们谓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而逝。
唐高宗赐谥大医禅师。
当永微三年(652 年)孙氏 111 岁时, 禅宗牛头宗鼻祖法融①禅师,在建初寺,宣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
世称其宗派为牛头禅。
当永徽四年(653 年)孙氏 112 岁时,日本孝谦天皇白雉四年,日本元 兴寺高僧道昭奉天皇命来华深造。
当永徽六年(655 年)孙氏 114 岁时,日本僧惠日,再度来华。
当唐·显庆元年(656 年)孙氏 115 岁时,西域僧那提三藏,经昆仑国②来中国。
当显怯邺年(657 年)孙氏 116 岁时,高僧法融圆寂,有遗著《心铭》, 弟子有智岩,道綦、道凭⋯⋯等。
当显庆五年(660 年)孙氏 119 岁时,留学八年的日本僧人道昭回国。
以元兴寺为中心弘布法相宗,为日本传布法相宗之始。
死后据其遗嘱火葬,为日本火葬的始创者。
当唐·龙朔元年(661 年)孙氏 120 岁时,唐开国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 之侄,奉敕为玄类弟子的窥基和尚,在青年参加译场,负责主译《阿毗达摩界身足论》等几部重点经论。
当唐·麟德元年(664 年)孙氏 123 岁时,玄奘法师坐化,享年 62 岁。
当唐·乾封二年(667 年)孙氏 126 岁时,孙氏知友道宣律师圆寂。
当唐·咸亨二年(671 年)孙氏 130 岁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义① 怀素(624—697 年),当时名怀素者有两,前者(624—697 年),后者(725 —785 年),这里是前者的怀素。
俗姓范,祖籍南阳,后迁长安。
10 岁出家,21 岁时 玄奘回国,即从玄奘学佛。
从咸亨元年至永 淳元年(670—682 年)12 年中写成了《四分律开宗记》等八部名著。
① 法融(594—657 年),俗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县西南)人。
19 岁即博通经史,入茅山依三论宗灵法师出家。
曾于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立茅茨禅室,终日坐于石室中谈经参禅。
因他住于牛头山,故换 他的一派称为牛头禅。
② 昆仑国,今泰国。
净禅师①由海道往印度求法,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只林精舍等佛教圣 迹后,到那烂陀寺学习大、小乘佛教。
历时 20 多年,游历 30 余国,于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 年)回国,那时孙氏已逝世了 13 年。
当唐高宗·上元元年(674 年)孙氏 133 岁时,智威和尚②在轩辕炼丹山 的法华寺传教。
手写藏典,昼讲夜禅。
一时从者很多,内参禅者三百,听讲 者700 余人。
他写的《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文藻华丽,传诵一时。
当凤仪元年(676 年)孙氏 135 岁时,在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的慧能③上人,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④法师,智光⑤律师临台为授满分戒。
翌年(677 年)挂锡韶州⑥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
当永隆元年(681 年)孙氏 139 岁时,高僧智威圆寂,享年 80 余岁。
当开耀元年(681 年)孙氏 140岁时,高僧善导⑦圆寂。
唐太宗在贞观十 五年(641 年)御驾西河玄中寺,拜善导为师,听聆讲经。
生前著有《观无量寿经疏》⋯⋯等五部著作。
以上佛教的乍盛乍衰,经常晨为座上客,暮作阶下囚者飘摇无定,苍狗白云,更其是灭法之灾,在孙氏的思想上无可避免地产生巨大影响, 但孙氏从未卷入旋涡。
可能他早已淡泊忘情,同时也证明他仅仅是研究而非归宗释门,当然不会挺身而出作卫佛的勇士。
至于在孙氏羽化前的几年中事, 对孙氏思想的影响已经无多大的激惹了。
① 义净(635—713 岁),俗姓张,原籍齐州(今山东省历城)人。
② 智威(?—680 年),俗姓蒋,祖籍处州给云(今浙江、缙云县)。
因久居法华寺,故人称法华尊者。
③ 慧能(638—713 年),为禅宗南宗创始人,尊长禅宗六祖。
俗姓卢,原藉范阳(今北京市西南)人。
卒后,唐宪宗迫谥为大鉴禅师。
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曾为其撰写碑铭。
④ 印宗,待考。
⑤ 智光,待考。
⑥ 韶州,今广东韶关。
⑦ 善导(613—681 年),唐代高僧,净土宗实际创始人,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
弟子不可胜数,被称 为弥陀化身。
三、方外之交根据文史记载中看到孙氏所接触过的人很少。
原因很简单,他是逃世避 俗的隐逸之士一流人物,本来就是野鹤闲鸥、看云听瀑置身于尘世之外,既不是倜傥风流、诗歌酬唱的墨客骚人,更非周仁行义、燕赵悲歌的游侠之士, 所以不可能有较多的朋友结交。
有案可稽的,只有一位,为道宣和尚,而且还是十分莫逆的。
《西阳杂俎》:孙思邈尝隐于终南山,与宣律和尚相接,每来往互参 宗旨。
但遍查佛门史书,未见有宣律者,据《宋高僧传》①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②卷十五有南山律师道宣,谓:处士孙思邈,尝隐终南山, 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终夕。
又查《中国人名大辞典》①:道宣,唐高僧,丹徒钱氏子。
初居终南山白泉寺,后居京师西明寺。
与处 士孙思邈结交。
持律坚定,号为南山律。
乾封问圆寂。
再查《佛学大辞典》②:十六岁落发,隋大业中(605—617 年),从智首法师受具戒,唐武德中(618—626 年),充西明寺上座。
乾封二年(667 年)十月三日寂,寿七十二。
据以上文献所载,道宣的职称是律师。
考当时佛门根据《涅槃经③·金刚身品》的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三德指归》④再予以解释,谓三师,谓律师、禅师、法师也。
明练持犯曰律师的精神,所 以把能精通戒律的高僧称律师。
至于和尚,乃泛指受戒过的佛门男弟子而称,也即所谓比丘。
叶梦得把道宣律师和尚写作宣律和尚者实误,或抄 写时鱼鲁虎帝所致。
因之这里的宣律,应该是道宣律师。
道宣,比孙氏小 55 岁,为唐代高僧。
隋·大业八年(612 年)16 岁时, 从智首法师受具戒。
初居终南山白泉寺,在唐·武德中(618—626年)驻锡 长安西明寺。
玄奘法师从天竺归来后,奉旨参加翻译梵文经书的译场工作。
后人奉为南山律宗之祖。
孙氏与道宣的交谊极为深厚,可从议论终夕一言中体会出来,他们 之间的友谊是不同于一般之交。
史书更以林下之交来反映出他们纯洁的友谊已达到了闲雅、旷逸与越脱的最高境界。
《西阳杂俎》又谓: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乞和尚法力 加护。
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
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
从字里行间去咀嚼,他们之间没有深厚交谊,道宣是不会介绍推荐的。
即使 介绍,孙氏也不会接受的。
道宣在佛学与医学之间的瓜葛,是没法分清的。
他奉敕参予玄奘法师翻 译梵文佛经工作,鉴真和尚①又是他一。
脉嫡传的门弟子。
关系是道宣弟子文① 《宋高憎传》30 卷,宋·赞宁撰。
② 《佛祖历代通载》22 卷,元·临济宗沙门念常撰,广载佛教历史。
① 《中国人名大辞典》,陆尔奎等 23 人编著,1921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②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纂,1984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③ 《涅槃经》有大乘的和小乘的两种。
属同本异译。
④ 《三德指归》10 卷,宋·孤山智园撰。
① 鉴真(688—763 年),为杨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俗姓淳于。
14 岁出家,天宝元年应日本邀请,东渡至日本,在奈良东大寺建戒台,传授戒法,为日本律宗始祖,卒于日本。
纲②,文纲弟子道岸③,而鉴真正是迫岸的弟子。
所以鉴真和尚的业务细胞里 肯定含有道宣的生命现象中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成分。
考道宣在唐武德间(618—626 年)由终南山移居长安西明寺。
孙氏在贞 观元年(627 年)比道宣后一步到长安光德坊鄱阳公主废宅寄寓,两处有多少距离,现在当然已无法考证得之,但两人再度相逢而近在咫尺是不容否认 的。
他两人友谊的缔结,当然在道宣受具足戒之后挂锡白泉寺开始。
两人年 龄距 55 岁,这样忘年之交,在古代是常见不鲜的。
开始两人都在终南山,可以朝夕相见。
自贞观元年到乾封二年的 41 年中,两人同寓京师,当然有更多 的机会来接触,所以议论终夕,是完全可以的。
道宣既称一代宗师的高僧,禅理真缔与道德文章必然清高脱俗,加之医 学知识,更是孙氏切磋问难的对象,有这种基础,才可以涤讪了他们之间真诚友谊。
正因为这样深交,才相互作用的影响,也不属于一般了。
总之,孙 氏的朋友不多,或许仅仅只有这一位,但对他的业务、品德及思想的影响可 不小。
② 文纲(636—727 年),俗姓孔,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
12 岁出家,20 岁受具足戒,25 岁开始讲经,30 岁登台。
弟子有道岸等 50 余人。
③ 道岸(654—717 年),俗姓唐,祖籍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
少年好学,后即出家,拜文纲为师, 坚修律义,深入禅慧,时称大和尚。
四、流露在两部《千金方》中的佛学思想孙思邈与佛教,在正史中仅仅有《旧唐书》兼好释典及佛学史中道 宣传记里提到的与孙思邈处士,结林下之交外,就没有可靠的资料,所以两部《千金方》才是可以反映出孙氏佛学思想的最好证据。
也有人认为两 部《千金方》吸收了四百四病学说,采纳了天竺国传入的方药、迦瑜功,不断地接受青婆治病方法,就作为是孙氏崇佛的依据,其实错了,这不过是 在医学学术上的流交渗透,与佛学思想毫不相干。
而且天竺是天竺,佛学是佛学,犹如用中国两字决不可以代表道教一样,天竺怎能等于佛学。
而 且耆婆是男性医师而绝非和尚。
考佛学的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见《涅槃经》的是 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无我(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
内又有人空,即人无我。
说人的称为色 蕴的物质世界与称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精神世界,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与称为法空的法无我。
说是一切法都由种种因 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无常恒坚实的主体)和苦(《佛地经》逼恼身心名苦,是最好的解释。
因为凡是一切境界,我们接触到的时候,凡不 合或不满足自己意趣感受,就能引起痛苦,这乃是苦。
因为要合适或满足自己意趣的毕竟不多,而且今逃说这个事物合适或满足了自己的意趣,但明天 这个合适或满足的要求又提高了,那末苦又来了。
所以这个苦任何人都有,永远也不能不苦,所以称为人生是苦)。
这种苦的原因,既不在超现实 的梵天,也不在社会环境,而全在于自身的惑和业所致。
惑指贪、瞑、痴等烦恼。
业是指身、口、意等活动。
惑与业是因, 是造成苦的果。
因而也进一步必然的善恶行为,轮回报应。
《要方·大医精诚》的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无得似有所娱。
食如无味、看有若无等语,都是浸透了禅理这个思想。
《翼方·退居》的若知进不知退,知得不知丧,嗜欲煎其内,权位牵 于外。
其于过份内热(热中之热)之损,胡可胜言。
况乎身灭覆宗之祸,⋯⋯就是具体而形象化地描述和分析苦的种种。
要解脱苦,唯有依赖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字,用来 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
超出生死轮回范畴。
这里的经是佛说的教法,律是佛法,论是佛门弟子论佛语、议法相,与佛相应者,用 现代语来说是学习心得的记录。
以上三者,合称三藏。
戒是要学习如来佛能自我制身、口、意三业,称为戒法身,属五分法身中一 戒。
定是要学习如来佛的真心寂静,远离一切妄念,称为定法身,属五分法身中二定。
慧是学习如来佛的真智圆明,观达法性,称 为慧法身,属五分法身中三慧。
在《翼方·退居·养性》的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务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自然事闲,无物相恼, 就是体现了这一戒、二定、三慧几个解脱一切束缚来获得涅槃的精神思想。
在这里我们更不应该对孙氏以香沾之一语等闲视之或视而不见、见而不加深究。
考香在佛门中号称佛使。
因为焚了香、献了花在以大 佛顶首楞严神咒、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及十小咒为内容的朝课与以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阿弥陀经、礼佛大忏悔文、三皈依等为内容的暮课中不可缺少的礼节仪式。
在《金刚经①·持经功德分》中就强调:在在处处,若有些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以诸花香, 而敬其处。
理由是香可以通过一缕镣绕、碧篆青烟,把人的灵性通达到佛的面前,使佛与人灵犀相通,一如使者一样。
从这里的焚香以及把前后 文章连贯起来细咀,更证实孙氏与佛学的紧密联系。
内无物相恼,在习惯上多为相烦。
现在孙氏不写贯用的相烦 而独取冷癖的相恼,正是因为袭用《佛地经》的逼恼身心名苦而得。
定法身是五分法身中主要的成佛功德法之一。
《翼方·养性·养 老大例》中无喜怒,无极视,无极听,无大用意,无大思虑,无吁嗟,无叫唤,无吟吃,无歌哨,无啈啼,无悲愁,无哀恸,无庆吊,⋯⋯可无病长 寿,斯必不惑也,就是定法身中的全部思想。
更必需一提的是斯必不惑也的惑字,已非儒之惑而是佛家之惑。
因为儒家之惑的 解释,是迷惑,例如《论语·为政》的四十而不惑。
佛家之惑是烦恼,例如《百法明门论·忠疏》的惑谓根本及随烦恼。
这里如其以儒家 之惑来解释,则是无法说得通的。
六道轮回,也是佛教教义重心之一,而且即使教外人也大多知道。
意思 是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的去处,要凭你生前为善为恶的程度来支配。
《法华经·方便品卜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总 的一句话,是生前善行者升天为人,恶行者入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中去。
孙思邈就把这个六道轮回学说贯彻到医书中来,如《要方·大医精诚》 的人行阳德,人自报之。
人行阴德,鬼神报之。
人有阳恶,人自报之,人有阴恶,鬼神害之。
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及《翼方·养性·养 性禁忌》的人为阳善,人自报之。
人为阴善,鬼神报之。
人为阳恶,人自治之。
人为阴恶,鬼神治之。
故天不欺人,示之以影,地不欺人,示之以响。
更其是两文最后两句话,完全是释家口气。
不少人把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的一切皆空宗,错误的认为佛教就是一切皆空,错了。
假如真的一切皆空,那末在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 么都是空的世界就什么也都没有了。
什么也都没有了,势必干好事也可,干坏事也可,在糊糊涂涂中混生活,佛教的本身也没有了,还成什么世界!其 实佛学中空的意义是有着最高深的哲学在内。
诸佛菩萨,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而成为诸佛菩萨的。
佛家的空字,绝非不是虚无。
而是指事物 的变幻莫测,指机理的空寂明净。
所谓世界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
乍生乍灭,俱在刹那之间,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
所以佛教的空,并非 什么都虚无没有,相反、样样都有,非但不是消极而是相当积极的。
且看他们的割肉烧擘的舍身,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为了拯救芸芸扰扰如在 海中受苦的众生,本慈悲之旨,施宏大法力来引渡到彼岸。
为了别人甚至禽鲁的摆脱苦难,竟然还有过摩河萨埵舍身饲虎不可思议的故事,谁说是消极 的。
孙氏在《要方·大医精诚》中的精勤不倦,⋯⋯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思想,就是这个精神。
也正是为了这个积极因素的鼓 励而孙氏更奋发图强的学习、读书、行医、著书立说来拯救与普渡众生。
《要方·大医习业》》:不读内典(注:原文作经,是错的。
因为下① 《金刚经》1 卷,即《金刚般若密陀经》的简称。
内容是讨论世界上一切事 物,都是空幻不实。
认为应该离一切诸相而无所往。
意思是对现实世界不应 该执着或留恋。
文为‘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内经》没有这慈悲喜舍之说。
《典》是 佛门称佛学文献的总称,在佛门才有慈悲喜舍学说,而且还是重点所在。
佛门也有《外典》一词,指的是不属于佛教的文献),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考慈悲为佛教常用术语,意思是与乐曰慈,拔苦曰悲。
《大智度论①》: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喜舍也是佛家术语,指用 钱财或自己身上的活组织来救济他人的灾难,称喜舍,又称净舍、净施。
其中慈悲一言,人尽皆知,而喜舍一词,鲜为人知,今 孙氏信手拿来,可知孙氏对佛教的研究,已不是一般性的泛泛涉猎而已。
《要方·大医精诚》: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佛学认为凡人做 事,必须专心注一境而不散乱其神,然后可以取得准确的认识和作出准确的判断。
安字,在佛学上的定义是谓心,期待于某一点而安住于此,确 乎不动也。
定字,为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
所以他经常和掸联在一起而称为禅定。
孙氏的安神定志,即佛家的心一境性。
《又》不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思想。
古天竺把人民分为四 级,称四姓。
一婆罗门、最高贵;二刹帝利、相当于中国的绅士;三吠舍、为一般老百姓;四戍陀罗、为农奴、贱民。
四姓之 间,身价悬殊,地位绝对不同,相当不公平,更其是戍陀罗,最为下层低贱。
所以佛教就提出四姓平等口号,孙氏的普同一等十分符合于四姓 平等思想。
《又》:⋯⋯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畜贱人贵,⋯⋯夫杀生求生, 去生更远。
考佛教有五戒①、八戒②、十戒③,其中第一戒,就 是戒杀生。
《又》: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因果学说,也是佛教中 主要理论之一。
《观无量寿经》④: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佛门认为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因是为果而预设,果是由 因而产生。
它的特色,就是《瑜咖师地论⑤》谓之: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这种报应,是无法逃避的。
孙氏这节文章,正是为因果学说再加一个肯定。
《又》: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这里的善,是指不违叛佛教教理而言,与恶相对。
笼统地说,即《大乘义章①》的顺名为善,违名为恶,顺 理为善,逆理为恶。
再具体一些说,是指法相宗心所法之一,内有:信、惭、愧、无贪、无瞑、无痴、精进、轻妄、不放逸、行舍、不害。
的确,人① 《大智度论》100 卷,天竺龙树菩萨撰,秦罗什译成汉文。
① 五戒:一不杀生戒,二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四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
② 八戒:一不杀生、杀有情之生命也,二不与取、取他人不与之物,三非梵行、男女媾合也,四虚妄语、与心相逆之言说也,五饮诸酒、饮酒也,六涂饰鬘舞歌观听、身涂香饰花鬘、观舞蹈、听歌曲也,七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坐卧于高广严丽之床上也,八食非时食、食非时之食。
③ 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七不歌舞娼妓、亦不往观听,八不得高坐广大床上,九不得非时食,十不得捉钱金银宝物。
④ 《观无量寿经》又名《观无量寿佛经》或《观经》1 卷,为净土三部经之一。
弘扬西方阿弥陀极乐净土, 无限美妙庄严。
⑤ 《瑜珈师地论》100 卷,弥勒菩萨说,玄奘译。
① 《大乘义章)20 卷。
隋·净影寺慧远撰。
分义为五聚:一教聚,二义聚,三梁聚。
四净聚,五杂聚。
们能够这样实行其善,是可以养性而健康。
且看《要方·大医精诚》中警句,不少是十戒的具体行动。
例如: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一戒杀生);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四戒妄语);醽醁兼陈,看有若无(五戒饮酒);纵绩罗满目,勿 左右顾的(六戒涂香饰鬘);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七戒不视听歌舞)珍羞迭荐,食如无味(九戒非时食);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 贵之药,令彼难求(十戒不得捉钱金银财物)⋯⋯等等。
《要方·风毒脚气·论风毒状》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法,完全是 佛门语。
佛有法四依学说,内容为一行四依、二法四依、三人四依,四说四依,这是第四款的依法不依人。
《要方·序例·合和》的六根不具足人。
按《俱舍论②》:五根者, 所谓眼、耳、鼻、舌、身根。
就是说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人为触根。
再加上《大乘义章》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 名意的意根,也即是念虑根。
考根乃罪孽根源,六根者六种孽根。
孙氏这里的六根是代表着眼、耳、鼻、舌、身、意(思维)。
不具足 就是不完全。
意指四肢、七窍甚至精神上残缺不全的人。
所以此言,也完全 出之于佛家。
《要方·养性》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是《俱舍论》极微字刹那, 色名时极少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是《庄子·知北游》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当然也可以。
至于他毕竟引用的是佛是道?只 能起孙氏于地下,才能清楚。
更有人说,这是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翻版,笔者认为不然。
因 为《庄子》在战国,《俱舍论》的传入亦在孙氏在世之年①,所以以上两书,孙氏当然读到。
《春夜宴桃李园序》,孙氏怎能看到。
《要方·养性·道林养性》是之勿外缘。
外缘为佛家语,意指外面 来的各种刺激,与内因相对而言。
典出《起信论》②,谓:用重习者,即是众生外缘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
《翼方·养性·正禅方》:定累一年得四禅定,万相皆见,怀欲界、 观境界如视掌中,得见佛性。
考四禅定,是合: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而成的四禅定。
用佛家的话来说,是一心考物为禅,一境静念为定。
也 称四禅四定。
总的意思是通过四禅定后,好的坏的都能了如指掌,自己也感到有接近于成佛的境界。
考佛性的含意,《华严经·三十九》:佛性甚深 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
孙氏借用过来,是说明,使心境里归真反朴, 心无邪念。
《翼方·辟谷·服水》先发广大心,仍救三涂大苦,普渡法界含生。
在佛经里称广大者,意思是大的美德,广大心即美的心灵。
三涂,即三途:其一为火途,为火所烧的地狱;其二为血途,为相互残杀之途;三为刀 途,为饿鬼趣以刀剑杖逼迫之厄,这都属苦境。
法界一,辞,在佛教里有很多的解释,用在这里则为泛指一切事物。
例如《惧舍论》的能持② 《俱舍论》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30 卷,为阿毗达摩的论说汇集而成的 一部佛学著作。
① 《俱舍论》为玄奘所译,孙氏完全可以读到。
② 《起信论》全称为《大乘起信论》,天竺马鸣菩萨作。
在中国有两种译本:一为梁·真谛和尚译本,作 一卷。
一为唐·实又难陀译本,作二卷。
自相,故名为界,或种族义。
含生佛教指具有生命的东西,都称含生, 这里当然是专指人而言。
这一句佛学气息十分严重的句子,用现代语来翻译,是:首先发出美的心灵,拯救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大众。
《又》烧香礼十方诸佛。
这是禅门礼拜仪式之一,就是向东、南、 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及上、下十个方向膜拜。
这种膜拜仪式, 只有佛教所特有。
《又》上根之人,一服如甘露;中根之人,再服如甘露;下根之人, 四服如甘露;极下根者,六服如甘露。
考根字在佛教里的解释,《俱舍论》上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
就是说, 根的意义是能生,具有促进增生、增殖作用的增上。
如眼根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
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故也称为根性。
所以上根、中根、 下根、极下根者,是指根的厚薄、深浅之谓。
《翼方·退居·择地》:⋯⋯便可构居,若有人功,可至二十亩。
更 不得广,广则营为关心,或似产业,尤为烦也。
在字面上看,似乎除了烦字之外,未感有佛教气息,但实质上完全是佛门语。
盖佛家最忌惑业 两字,惑中之贪,更为严重。
孙氏极力主张不贪不惑。
如其对身外物一加关心,已经开始不知不觉中坠入惑壑贪欲谷而不能自拔。
因为心迷前境, 目为之惑(引《探玄记①》原文),如无身外之物,心当然不为之迷了。
孙氏这节文章,实实在在饱涵着《法华经②》诸苦所困,贪欲为本。
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的真谛。
《要方·养性》: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
考修行两字, 即世间人专做好事不做坏事的意思。
原出《庄子·太宗师》的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之后,儒家也用,如《淮南子·诠言》君子修行而使善无 名,但到佛教传入中国后,从此即为出家当和尚或比丘为修行了,《晋书·鸠摩罗什传》为性率达,不拘小节,修行者颇共疑之可证。
但同与做好事 不做坏事之说并行者,还有佛门的认为从因到果的功德,有五转阶段,第一转为发心;第三转为菩提;第四转为涅槃;第五转为方便究竟,这个修 行,是第二转。
《翼方·退居·杂忌》:诵言紧沙迦罗。
考紧沙迎罗,是佛经中人 物,为似人非人,似神非神,介乎人神两者之间的头上生角的人形怪物。
孙氏而不精佛经,那能知道。
《要方·诸风·风痱》:寻之即用。
考寻字,佛教小乘俱舍宗 立一切法的第七十五,内六不定地法的第一,即为寻。
它的意思是寻求事理,粗糙莽撞而不深入。
除此以外,两部《千金方》中引用的佛家言语也不少,如:《要方·妇人方上·求子》不能施化,施化无成。
典出《法华玄义》③的如来施化之意。
《又》阳施阴化。
与上同义。
《要方·小肠腑》种种形相。
形,典出《无量寿经》的国中人无, 形色不同。
相,典出《华严经》的无边色相,圆满光明。
形相用在一① 《探玄记》全名《华严经探玄记》20 卷,唐·法藏和尚撰。
② 《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18 卷,为高僧鸠摩罗什译。
③ 《法华玄义》全名为《妙法莲华经玄义》20 卷,为法华三大经书之一。
起,即形体与色采。
这里的形相,是说病人的精神状态与机体表现。
其实中 医方面对此的形容词也不少,而孙氏独独采用佛家语来表达,证明孙氏对禅门语言是十分熟悉的。
《要方·脾脏·脾脏脉论》万物众色不同。
即众生色相。
总之,孙氏在医学方面的吸收佛教精神,最主要而又有益的思想是舍身渡众!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和思想,更促使其工作的踏实与医德的崇高。
五、孙氏在三教中佛教思想最少 如其根据以上种种,认为孙氏是佛教中的虔诚信徒,那就错了。
事实上孙氏对三教的信仰、研究与造诣,佛教所占的比例为最少。
如其要加以说明,首先要观察、分析孙氏时代及其稍前一个阶段的儒、释、道三者之间的种种 错综复杂的关系。
你且看两部《千金》中言语,最多的当然为医学,次为道学,再次为儒学,佛学最少。
如其没有印度医学的输入,则关于佛学方面的 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了。
因为印度医就是建筑在佛学上的,犹如中医的建筑在道教上一样。
孙氏的佛学气息,就在印度医学身上带了过来的。
或谓孙氏对 因果学说言之殊多。
但更知道因果学说固然如佛教中心思想中一个重要部分,但唐代民间也早已有因果学说了。
在这里我们固然不可能说孙氏的因果 学说来之民间,但也不能武断地说是直接吸收于佛教。
(一)来之以渐的三教互渗三国时(221—280 年),何晏①、王弼②、夏侯玄③等以出身门第、容貌 仪止来炫耀的名士,同开玄学风气。
如何晏的《道德论》,王弼所疏注的《易经》、《老子》,都提倡贵无。
认为伦理纲常出于自然,主张执政者无 为而治,虽然如稽康④等人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人还是维护着儒家伦理观念。
所谓玄学,就是在虚无玄远的清淡中用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以 代替式微滑坡的两汉经学。
用他们的话来说,是援老入儒。
东晋(317—420 年),张湛⑤在玄学中渗入了佛学,形成了佛学与玄学 趋向于合流。
也就是儒、道、释三者一体的学风。
且看张湛的《列子注》,就是用玄学的语言来解释佛经。
所以那时,儒、道、释三道已和平共处、相 互渗透而合作起来。
这种痕迹,不论在道家书或佛家书中的反映,都可俯拾即是(详见下节)。
南朝(420—589 年)·刘朱·文帝·元嘉十五年(438 年),在学宫中 正式置设了玄学一科。
直到唐代,称为崇玄学。
用以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称为道举。
当然,到那个时候崇玄学的 实质,又不全同于三国之际。
其实这种现象,时断时续,若接若离地一直到清代。
清·道光(1821—1850 年)时人陈众喜,他著的《众喜宝卷》,就是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提出忠孝节义,五伦和合的口号。
这样学风的全盛时代,孙思逸的确十分有幸的躬逢盛世。
当时有好① 何晏(190—249 年),字张平,三国时魏人。
少年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与夏侯玄、王弼,倡导玄学。
② 王弼(226—249 年),字辅嗣。
三国时魏·山阳人。
以有皆始于无,无为万物之根本的思想来开辟 玄学的先声。
③ 夏侯玄(209—254 年),字太初,少年知名。
④ 稽康(224—263),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銍(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为有名的文学家、音学家、思想家。
竹林七贤之一。
⑤ 张湛(?)字处度,高平人(今山东省金乡县)。
东晋学者,他的哲学观点是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 以终灭为验。
多通儒入道宗佛的学者,其中有代表性的如洪元先生王玄览①,他的思想就是 渊源于道家而崇佛学,手撰《玄珠录》、《混成奥藏图》、《真人菩萨观门》等书,都是宗道参佛的作品。
直到民国初(1912—1922 年),托名魏真人的《一贯天机直讲》,还是以儒、释、道三教同观的思想,精辟地论述、解释 养生、修炼、保健的功理与功法。
(二)三教学说的三角互训因为玄学的创立,从而也连锁性地诱发了儒、道、释学说的互相渗透的 学风。
孙思逸两部《千金方》,可以说是这个三角互训的缩影样版。
这三教学说的三角互训,是儒、道、释三者学说相互渗透的终产物。
当 然,以白纸黑字的文献著作是有力的证据。
1.儒中道的文献以何晏的《道德论》和王粥疏注的《易经》、《老子》, 最有代表性。
2.儒中佛的文献以张湛的《列子注》,最有代表性。
3.道中佛的文献《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开度品第一第一句 就是大慈大悲善济真人佛道合壁的称呼就已使你洞察其内容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全书中佛家言语在这部道家著作中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太上老君戒经》第一篇戒上,第一句就是老君西游,将至天竺。
又持戒制六情的疏注,完全采用掸门六根学说来解释,谓六情者六欲也,眼欲淫色,耳欲淫声,鼻欲芬芳,舌欲脂味,身欲柔滑,意欲放决。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中完全用禅理来叙述言 鬼。
《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二中,有月君七缚咒:唵咐明啰哄婆娑 萨诃。
日君七煞咒:唵咐阳鳏军拿利婆诃的梵文佛家决咒。
《搜神记》第三卷,全部传主不是道家的神而是佛,如观世音、天王、 地藏王、金刚、十大明王、十殿阎王、十八罗汉、达摩、普庵⋯⋯等佛门的 人与事。
《翼方·禁经下·护身禁法》中,都是道教符宗派的符咒,但内中禁 令家和法的内容则是:南无伽帝伽帝腻,伽帝收溜避,阿乾陀罗呵,弥陀罗灌陀要婆呵。
竟与佛教的往生咒形同一辙。
更令人惊奇的此咒与往生咒都是开首用南无(读那母),尾语结束用娑婆呵。
4.佛中道的书和人 以博综六经,尤善老庄著名于世的净土宗初祖慧远,他讲的经和写的书,都取用《庄子》学说来阐明和发挥佛学。
曹洞宗祖师良价①禅师,为广接上中下三根来开五位,名为曹洞五位,方法就是用道家八卦来解释佛理。
以下再谈一下几位又僧又道、亦僧亦道的人物: 鸠摩罗什弟子东晋高僧僧肇(384—414 年),本为崇信老庄的道士。
后读到《维摩诸经》而豁然大悟,因而削发为僧。
① 王玄览(626—697 年),字晖法,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人。
① 良价(809—869 年)俗姓俞,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市)人。
幼年出家,20 岁在嵩山受具足戒。
卒后, 谥悟本禅师。
昙骛,受戒进入禅门后,同时又学习长生不老道家方术,在陶弘景 获得十六卷《仙经》。
晚年尊道,魏孝武帝尊之为神鸾和尚。
彦琼十岁出家为僧,法名僧边。
21 岁入北周武帝内殿,陪侍讲论《易经》、《老子》、《庄子》,即改业道士,任通道观(道院)学士。
25 岁,又改 道为僧,法号彦琼。
5.医中道、道中医 以三洞②、四辅③、十二类④作为内容,5305 卷,480 函的道教文献大丛书《道藏》⑤中还搜集了吴普⑥除《吴普本草》①之外的另一部著作《太上老君养生诀》。
内有五禽第一、服气吐纳六气第二、养生真诀第三及 服气诀。
《道藏》训还有蒲虔贯撰《保生要录》。
内中也涉及医学与药学。
《道藏》中还有符度庆纂《修真秘录》。
内有与医学有关的养生保健。
《黄帝内经》和孙氏《十金方》,也被《道藏》搜集在内。
此外更有医钦道钦难以分划的道教的医书、医学的道教文献,如:梁丘子著的《黄庭内景王经注》,专谈五脏六腑。
扶名的《灵宝众真丹诀》,谈医与药。
京里先生著的《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重点为服丹保健。
陶弘景著的《登真隐诀》,宗医参道的谈养生大法。
胡愔著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外泻图》,有医有药。
至于隋、唐以后的,也有不少这型的写作,清代李时品校印的《医道还元》,更是文质并茂中的一部佳著。
(三)权测孙氏在道学上佛学上造诣的深浅根据上述,可以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更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三教学问 的同时涉猎、熟悉、研究、精通,都是并不希罕的事,尤其像那样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的上智者,更是势 所必然。
他对儒学的精博而深,是无容置咏的。
一切包括老在、释典的百家言, 更需赖通过儒家学者的文化而获得。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所以儒未深入,道释更无从入门。
再谈孙氏对道与释的造诣,孰深孰浅?则必须加以客 观的科学的分析而后作出答案。
先检查一下孙氏在两教文献方面贡献,则在道教方面,就疏注过《老子》、② 三洞,《道藏》分洞:一洞真部,为元始天尊所流演青;二洞玄部,为太上道君所流演者;三侗神部, 为太上老君所出者。
③ 四辅,以太玄、太平、太清与正一为辅。
④ 十二类,十二个归类。
为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圆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 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 12 个。
⑤ 《道藏》为道家诸书汇刻之总称。
入藏者有 5485 册。
从南北朝开始到金·明昌元年(即南宋绍熙元年) 止,多次增修扩大丰富而成。
⑥ 吴普(136?—250?年),东汉·广陵人为华陀弟子。
① 《吴普本草》,约成书于三世纪上半叶,亡佚于唐宋之间,流转数百年。
由于具有实用价值,故曾被历 代医家所推崇。
《庄子》,而且后人对他作品评价很高。
并撰有《枕中素书》、《龙虎论》、《龟上五兆动摇经诀》、《福寿镜》、《太清真人炼云母诀卜⋯·等 10 多部 道教书。
而在佛教方面呢?阙如。
再分析从孙氏一言一语中对道教辞令的反映,都能分别出是属于道教的 那一宗那一派,而且每个宗派的特点都很鲜明。
考道教有五大派:一为经典派,鼻祖为老子、庄子,形成最早,因当时尚无第二、第三派的产生,所以 当时无所谓流派,凡研究经籍典奥,深求哲学玄理者属之。
其主要特点,为参研经义哲理,考究典籍奥秘,以穷研道学玄理为目的。
古今驰骋于文坛、 哲学领域的道家学说,就是这一派,也可以说是真正的有水平的道教中一技独秀的正宗队伍。
至于老子也是一个非神非仙与孔子一样的大学者,可惜被 东汉·张道陵①奉为道教祖师,尊为太上道德真君之后,就丑化为一个牛鼻子道士了。
二为符篆派,始祖即张道陵,为最早与经典派分庭抗礼分门立 户的一个支流,事实上也是借道教的招牌而吸收了古代巫术演化而来,是植符咒篆,禁咒祝由,斋蘸祈攘,用以遣神役鬼,驱邪治病。
甚至在天灾人祸 方面,也可以呼风唤雨,抗旱防涝,平疫治病。
之后,唐.太医署的祝禁科、明.太医院的祝由科及清代义和团的刀枪不入,也都是符篆派的旁枝蔓叶。
道 教五派中此派与人民接触最密切,换一句话,他们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
所以一般概念中遣神役鬼、求雨打酪的道士,就是这一派。
三为丹鼎派,代表人物为葛玄①、葛洪,凡修炼内功,烧炼外丹者,皆属 之。
主要特点为习静服气,修性摄生,烧炼丹石,以超凡人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长生不老为目的。
为医学药学界能接受而欢迎,现在全世界奉为化 学的开拓者,就是这一派。
四占验派,代表人物为与李淳风②同一时代的袁天罡③。
凡卜筮、星相、阴阳、五行、术数、堪舆、风鉴⋯⋯等属之。
其主要特 点是,推究五行术数,占卜起卦,星相谶纬,用以预占祸福休咎来趋吉避凶为目的。
但到明末清初之际,已沦落为江湖中的中皮李瓜④ 四大行中的中行,从此即巡街踏巷去卖卜、起卦、算命、相面、看手、拆字。
五积善派,以吕洞宾⑤、汉钟离⑥为代表人物。
凡积善行仁,修桥铺路, 积功累德,以安民利人,自己也籍此以成仙为目的。
因为这一派不要像经典派的高深学问,也没有丹鼎派的要有特殊技术(炼丹),更不要符篆派、占 验派的怀有一技之长,所以最为一般市厘小民所欢迎、乐道与向往,且看八仙过海的故事,至今还是脍炙人口而不衰。
现在接下去我们再爬梳检阅一下两部《千金方》中涉及道教中某一派、① 张道陵(34—156 年),东汉·沛国丰人。
即龙虎山天师府第一代张天师。
① 葛玄(164—244 年),三国时吴人,出身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称葛仙翁,为葛洪之祖。
② 李淳风(602—670 年),唐歧州人,精于天文历算。
贞观初,造浑天仪。
唐高宗时与梁述等校注《五曹 孙子》等 10 部算经,撰《麟德历》。
③ 袁天罡(?),是《推背图》的创作者,但史料极少,所以有人认为即唐时成都人彭天纲。
因天纲也精 于风鉴,熟六王五行。
④ 巾皮李瓜,为江湖四大帮的名称。
巾,是算命、恻字、踏青、观枚、相面、看手等。
皮,为铃医、卖药音。
李,杂技、曲艺、演戏等。
瓜,要饭、乞丐、扒偷、诈骗等。
⑤ 吕洞宾(798— ?),汉·河中府人,名岩,号纯阳子,故人称吕纯阳。
唐武后时两考进士落第。
在 46岁那年,遇汉钟离于长安酒肆,经汉钟离点化而成仙。
⑥ 汉钟离(?),汉钟为姓,离为名。
汉时咸阳人,从师东华子学道,隐居正阳洞,故号正阳子。
某一派的痕迹: 如《要方》卷二十六的养性序、道林养性,《翼方》的序、卷十二的养性等,都是经典派,加之《要方·大医习业》:不读庄老, 不能任真体运⋯⋯的画龙点睛之笔而更形彰彰。
如《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调气法、养性·服食法与《翼方》卷十三辟谷等,都是丹鼎 派的内丹系;《要方》卷十二太一神丹与《翼方》卷二十二飞炼等,都是丹鼎派的外丹系。
又如《要方·大医习业》的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 家相法,及的龟五兆,周易六王,并须精熟和《翼方》卷十四退居、择地退居·缔剏等,都是典型的占验派。
更如《翼方》卷二十九、三十禁经上下两篇,更不折不扣的是符篆派。
唯积善派的反映,没有见到, 可能积善派的形成在孙氏逝世之后一百数十年而孙氏尚未见到之故。
再对比孙氏文中对佛学思想流露程度,从始至终非徒没法分析出属于那 一宗那一派的鸿爪,是连大乘、小乘也看不出来,都属一般共同性的语言。
因之可以说明孙氏对佛学的造诣远远不及道学。
六、只能称为居士 我们进一步可作这样的推想,孙氏文中的佛教部分,当然不能排除他从 直接研究中吸收获得,但也很可能是由儒学、道学更其是道学中间接转引的。
因为当时的道教文献中有不少参有禅理,而且还是较为深入精湛的。
我们再根据《要方·大医精诚》第一句就是张湛曰,《翼方·养性禁忌》第一句也就是论曰,张湛称养性缮写经方⋯⋯的多处引用那位以 玄学来解释佛学的张湛,所以这个推想,并非毫无道理的。
再一个可怀疑孙氏的佛学,可能由道教中转过来的,且看《要方·论风 毒状》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法存一句,僧道并提,也有蛛丝马迹可寻。
更有一个明显的证据,《要方·大医精诚》最后一段人得阳德,人自 报之。
⋯⋯阴阳报施,岂诬也哉一节明显的是出于佛经《瑜伽师地论》因果学说,但上面却张冠李戴地大书老君曰。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思邈以辟谷服气,惟饮酒耳。
考佛教的戒酒列为诸戒之首的第一戒,现在孙氏并不遵守,例如《要 方·丁肿·丹毒》:余以正观七年三月八日,于内江县,饮多,⋯⋯。
可知孙氏对佛门的清规戒律视若无睹,则多少有些大不虔诚。
或谓,我不相信孙氏对佛学方面造诣的不深,且看他与高僧道宣的交深 谊厚吗?其实古来儒士与佛门弟子深交结友的还多哩,如王羲之①与支遁②、谢安③与支遁、苏东坡与佛印④、黄庭坚⑤与佛印⋯⋯等,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 方外之交。
这种方外之交,比比皆是,所以不能以孙氏有了方外之交而就认为佛学造诣必然粗深的根据。
最后,可以这样说,孙思逸绝对不是佛门弟子,至多为一介居士而已。
① 王羲之(303—361 年),晋时大书法家,字逸少。
曾仕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
性好爱白鹅。
② 支遁(314—366 年),东晋高憎,俗姓关,诅籍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人。
25 岁出家,为六家七 宗之一。
③ 谢安(320—385 年)字安石,晋书法家,官大保,赠太傅。
④ 佛印(?),宋·名憎,名了元,能诗善文。
⑤ 黄庭坚(1045—1105 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分宁人。
与苏东坡齐名,后人称为苏黄。
七、小 结孙氏在儒·释·道三家中,比重释家最轻,因为他毕竟是医生。
医之体 本乎道,因为非儒难以成医,无道难精于医。
而且在士大夫阶级,大多却有研究、玉少是涉猎释氏之学。
孙氏是儒者, 其所研究也事属必然。
佛教的舍身渡众思想,更是在孙氏医德方面,大大增强其深度与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