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孙思逸,在医、药学界里可称户晓,谁都知道是唐代大名医,但界 外人士则恐难家喻。
如提孙真人,则谁都熟悉,当然还包括着医界和药界。
真人两字在字面上讲,是修真得道的人,甚至可以升天登仙。
《庄子·太宗师》: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 不漠士。
所以真人一称,除了使人景仰与羡慕之外,还多少带有些神秘色 彩。
医学界中也有真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 絮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也。
王冰①注释真人谓:成道之人也。
夫真人之身,隐见莫 测。
其为小也,入于无间。
其为大也,偏于空境。
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其迹。
马荷①注谓:真人者,不待于修而此真浑然全具,故谓之真人。
张志聪②也认为:上古真人者,言所生之来,自然合道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天真 完固。
其玄虚飘渺,不逊于道家,可以说是与道家的真人实一而二二而一。
毋怪乎有人认为道、医出于一源,甚至更认为医出于道。
佛教中只有菩萨而无真人,姑不论。
儒教中也有真人,不过是指有德才 兼备者而言,如《世说新语③·德行》的太史奏真人东行。
原注:陈仲弓从诸子侄苟父子,于是,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
那未孙氏的真 人衔,由儒家来授予,也未为不可。
虽然孙氏的真人一衔,不论儒释道三家都有其资格。
但从各方面证实, 还是属于道家的。
《管子·心术上》: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顾的直 人和《吕氏春秋·审分》莫人不能全,乃备能也的莫人,都是真人,不过把真字误书为直或莫,前者笔误于下,后者笔误于上。
素以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充盈,在文学、哲学上占有很高地位奉为 道教经典著作《南华真经》的《庄子》里,对真人的描写,在神秘色彩浓度方面又提高了一筹,如讲呼吸,普通人都在咽喉鼻子,而真人则在脚跟上。
真人入水不湿,入火不热。
还有一位冲虚真人列御寇①,能腾空行走,可以很舒服地御风驾雾。
更有藐姑射山②上的真人,肌肤若冰雪,淖约如处子,不 食五谷,吸风引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因之,孙思邈既称真人,就不可以没有神乎仙乎的奇迹来陪衬烘托,于是也理所当然地和老 子、庄子、列子、天师、吕洞宾⋯⋯等仙人同日而语矣。
① 王冰(约 710—804 年),唐·宝应中(762 年)为大仆令。
好道善医,号启玄子。
除注《素问》外,还著有《天元玉册》、《元和纪用经》等道家书。
① 马芮(?),字仲化,一字玄台,明·会嵇(今浙江绍兴)人。
② 张志聪(1610—1695 年),字隐庵。
清·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学医于张卿子。
除注《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外,并撰有《侣山堂类辨》等书。
③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撰。
内容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① 列御寇,战国时郑人,与庄周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
著有《列 子》8 卷。
② 藐姑射山,相传为人居住之处。
《山海经》《庄子》《山海经地理今释》都有 记述。
一、道教、医学是否同源医、道是否同源的问题?一直在争议着,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 其充份的理由,所以至今尚无定论。
唯《素问》则确是两者浑然并存。
此外清·西昌人李时品的八卷《医道还原》而言,那肯定是同源的了。
《旧唐书·孙思邈本传》中既有善谈庄老一言,那未就以庄周谈起。
庄周,约生于公元前 369 年,卒于公元前 286 年。
他撷取黄帝、老子及稷下集团三者思想而成为独树旗帜的道教思想家及 创始人,建立了道家。
稷下,是齐桓公(?—公元前 643 年)、齐威王(?—公元前 320 年)、齐宣王(?—公元前 301 年)在齐都临淄、稷门(今山 东省、淄博市西南)设置学宫,广招揽聘文学、哲学、杂家及游说之士,展开对各种学术的探讨与争议。
内 有有名人物如邹衍①、慎到②、尹文③、荀卿⋯⋯等 76 人。
他们的特点是不治事而专尚议论。
所以毁之者认为纸上谈兵,毫无实用,不过空论一 番而已。
誉之者认为这是百家争鸣,对繁荣当时学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直到今天,这个作用还有它的影响。
例如邹衍的五行终始 56 篇,对中医阴阳五 行最有影响。
慎到的黄老道德学说、尹文的出于黄老申韩这间的学说也与《内经》思想有其相似之处。
黄帝,姓公孙,又姓姬,以居住之处而名轩辕。
老伴缧祖发明蚕桑丝绸。
黄帝曾命大挠④作甲子,使容成⑤造纪历,请羲和⑥占日、常仪⑦占月、臾区⑧占星,着伶伦⑨作律吕,委隸首⑩演数术,令苍颌(11)造文字,问答歧伯、雷公(12)而制医学,此外还有舟车、宫室⋯⋯等等,都由他领导下的臣人们所发明创造。
因为对人民的贡献大大而受到大众的爱戴与崇拜,也由于崇拜的 过分而神化。
即使实事求是的《内经①·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这样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询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云笈七 签》②更谓当时的王母遣玄女,将兵符图策赐于黄帝,助他消灭蚩尤。
之后,广游名山,到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③,至青丘山见紫府先生④受《三皇内文》,① 邹衍(公元前 305— 前 240 年),即驺衍,战国未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 物。
所撰的《邹子》《邹子 终始》,俱失传。
② 慎到(公元前 395— 前 315 年),战国时赵人,宗黄老道德学说,著有《慎 子》42 篇。
③ 尹文,战国时齐人,属名家。
他的学派出于黄老申韩之间。
撰有《尹文 子》1 卷。
但现在看到的《尹文 子》恐系后人依托之作。
④ 大挠,黄帝时官史。
⑤ 容成,道家的采阳补阳术,相传出于容成。
撰成《容成阴道》26 卷,今佚。
⑥ 羲和,因居住于羲和,以地作人姓名。
⑦ 常仪,黄帝臣。
⑧ 臾区,即鬼臾区,又称大鸿。
⑨ 伶伦,即冷伦,黄帝臣。
⑩ 隸首,或作隸算。
① 《内经》全称《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合《素问》《灵枢》两书而成。
实则为秦汉之际,历代 积累的集体著作。
② 《云笈六签)122 卷,宋·张君房撰,为道教中有名佳作。
③ 广成子,上古仙人,居崆峒山石室。
无劳汝形,无淫汝精,乃可长生为广成子语。
入青城山谒中黄丈人⑤,登云台山见宁先生⑥受《龙 经》⑦。
炼彩石于缙云, 合神符于釜山。
升天登仙之后,为五个天帝之一,居中央戊已土位,故称黄帝。
因之道家即奉为始祖,故道教称黄(帝)老(子)。
但医家也尊为医家 之祖,故称医术为歧(伯)黄(帝)术。
后世道家、医家,一则出于尊敬崇拜,再则叼光福荫,大家都把自己一套学说,拼命向黄帝身上装贴,什么都 是黄帝传下来的,如《黄帝内经》、《黄帝脉诀》、《黄帝五脏论》、《黄帝明堂论》、《黄帝女胎》、《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秘宝》、《黄帝 房中术》、《黄帝玄女经》、《黄帝虾螟经》、《黄帝阴符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都是黄帝写的,好一个多产作者。
总之,歧黄的医家, 说黄帝是医家之祖。
黄老的道家,说黄帝是道家之祖。
究竟是谁家之祖?虽然无法判断,但这一点可以肯定,这两家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用 以充实自己学说的内容,并藉以扩大其影响。
最后出现了唯物与唯心的两途,而且这个剪刀差的距离愈拉愈大。
老子,司马谈①在六家②中就称之为道德家。
庄周就把黄帝、老子与稷下集团三家学说综合而成为以庄周为核心的道教,但他把老子还是放在最重要位置上。
以《黄帝虾蟆经》③来说,从日斗者第一幅画(黑乌为三足、展翅, 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黑乌两足,有所不同)黑乌图开始到月毁三十日图 止的 31帧图画,全是道教的。
左腋到大冲左右九帧图,也很难看出 是属于医的。
六甲日神游舍图的 60 天日神所在之处,假定没有注明宜避针灸,不避致害八字,也难与医学联系。
看起来也是似医非医、似道非 道的医与道合壁的天书而已。
如河图洛书,都是道教奉为核心的东西。
但经过《易·系辞》:河出 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即洛书)九畴,彝伦攸叙之后,儒家才轻而易举地拿了过来。
当然,道家也不会甘心拱手 送人的,于是他们即认为河图洛书是道家固有的经典篆籍。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赵明经法》引《遁甲开山图》谓:名山石室,藏道经有三十所,⋯⋯ 其一室有奇经妙图,黄帝发命,河(图)洛(书)之文,不可称计。
此外,道教文献中不少以河图题名者,如《上清河图内玄经》①、《上清河图宝箓》 等。
他们更运用河图来指导炼丹,如《悟真篇》②的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共四之,戊已自居生数五,三家相 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图入圣基。
考东三乃指河图中的东方为三属木,是三(震);南二是南方为二属火,是三(离);戊已是中央为 五属土,是三(坤);北一即天一生水的北方为一,是三(坎);西四三(兑)④ 紫府先生,身居紫府,故名。
他的《三皇内文》,可以劾召万神。
⑤ 中黄丈人,无考。
又谓《刘涓子鬼遗方》中的黄父,即中黄丈人。
⑥ 宁先生,为黄帝时的宁封子,又名宁封。
相传为陶器的发明者。
⑦ 《龙 经》无考。
① 司马谈,汉·司马迁父,曾为太史令。
② 六家,春秋战国时的学术流派,计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及道德 家六者。
③ 《黄帝虾蟆经》1 卷,不著撰入。
此书在国内版本已失佚不传,现仅存日本 文政六年(1823 年)敬业乐 群楼刻本。
① 《上清河图内玄经》、《上清河图宝篆》两书,见《道藏》。
② 《梧真编》8 卷,张紫阳真人撰。
内容为讨论修性长寿之术及炼丹石方法。
卦属金;东三南二同五,即三(木)三(火)同宫;北一西四也是五,即三(金)三(水)同宫;与中央土五,进行三者结后,即可结胎成丹。
古代炼 丹的指导,就是依靠河图、洛书和八卦,可以炼丹炉正式名称为八卦炉。
中医制药,有时也借用八卦,此风直到雅片战争(1840—1842 年)。
例如写成于 1834 年的《外科图说》③的九转大降丹、八仙降、八卦大降 等也还是用八卦来指导。
合药诸法一节中有:放于八卦炉中,然后举火,合五九·四根半香为度。
结胎时,至香三根六寸,合四九之数⋯⋯。
所以又是道与医药的溶合。
即以《易经》而说,儒家说是儒家的,道家说是道家的。
就是在《要方·大医习业》中也已反映得十分明白,孙氏谓:周 易六壬,并须精熟,他把《易经》从五经中拿出来与六王并驾齐驱而作为道教文献。
又谓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而把《易经》排斥出儒家文 献之外,更证明孙氏是赞成《易经》归属于道家。
我们再谈一下《难经》①卷一的天地阴阳升降始终之图、手足阴阳 流注始终之图、尺寸阴阳呼吸出入上下始终图、四季阴阳始终图四图定位,都是阴阳与八卦。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②。
索性全部以含元 抱一、控景步虚来解释医学,使医与道混为一体。
直到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还有学者研究探讨以《易经》为指导思想的《唯象中医学》③。
因之医之与道,看来的确是箕豆的同出一根。
以如上述,医之与道的支支蔓蔓,的确难以分割清楚,所以孙氏的著作把道教思想渗透溶解于医学中来,也是毫不足怪的。
即使出版于 1987 年第三 版《中医学概论》④第三章中就有许多道家学说,所明白指出的古代哲学家认为⋯⋯的哲学家一望而知是道家。
不过必需加以指出的是孙氏在医学方 面中道教色彩的浓厚,在医学文献中是罕见的,连飞霞子的《韩氏医通》⑤、生生子的《赤水玄珠》⑥也远远望尘莫及。
如其一定要找几部道教气息浓厚的 书,那未只有道家的医书《医道还元》和医家的道书《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可以相伯仲。
成文于历史出现以前,早就孕蕴着宗教的胚胎,因为它本来是原始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最初是作为原始人群的自然信仰所产生,图腾就是 最好的说明。
例如从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的,都是史前宗教,在中国则都是不成文的道 教的前身。
有了文字,当然更有案可稽了。
明明写在儒家之书上的《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义,吉凶生大业。
并讨论了乾坤、震粪、坎离、良兑。
但实际上都是道家在使用。
③ 《外科图说》4 卷,清·高文晋撰。
梓行于雅片战争之前的 1834 年。
① 《难经》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81 篇。
旧题秦越人撰,实则为东汉之前的集体创作。
② 《勿听于俗解八十一难经》,明·熊宗立撰,粹行于 1436 年。
③ 唯象中医学,是以《易经》模式所综合而成为以《易经》模型思维为特点的中医理论。
根据他们所谓可 以从而摆脱了经验医学的形态。
④ 《中医学概论》,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盂景春、周仲英主编的一部中医学教材的辅助读本。
第一版在 1958年,修正再版于 1959 年,这第三版出版于 1987 年。
⑤ 飞霞子即明·韩■,字天爵。
所撰《韩氏医通》2 卷。
梓刊于 1522 年。
⑥ 生生子,即明·孙一奎,字文垣。
所撰《赤水玄珠)30 卷。
梓行于 1584 年。
例如《周礼·天官·大宰》的把五帝。
它是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 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矩,北方黑帝叶光纪。
到了医家手里,便成了《素问·金匮真言论》的东方青色、入通于旰;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南方 生热、热生火、火生苦⋯⋯;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
到了道家手里, 也成了《珠宫宝历》①的东方苍帝、东海君也;南方赤帝、南海君也;西方白帝、西海君也;北方黑帝、北海君也;中央黄帝君也。
为了把五帝更靠 拢道教;所以《太上飞行九神玉经》②进一步指出太上大道君是行太清之道,出则五帝持卫。
中医理论之源的《内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作指导思想。
有 了阴阳,中医才能解释生理、病理的机制和变化。
有了五行,凭它的生治、承制、亢乘、胜侮来解释五脏的病变及处理病变。
凭五运六气来指导脏气法 时和天人合一。
同时再观察一下道教的运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
他们认为太极就是由阴阳组合而成,即太极生两仪、四象到八卦。
只要一阅宋代濂溪 先生周敦颐①《太极图说》的太极图,用以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的思路来推演出阴阳五行。
成书于公元 100 至 170 年间的《周易参同契》②更把阴 阳、五行、八卦进一步在炼丹中发挥作用。
如河上姹女,灵而最神。
得火则飞,不见尘埃。
⋯⋯欲将制之,黄芽为根。
⋯⋯龙呼于虎,虎呼龙精。
两相饮食,俱相贪并 等等。
就是凭了这一点,创了全世界最早的化学。
我们再读一遍《内经·素问》的金匾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运行大论、⋯⋯等许多文章,都是饱浸着浓厚的道教气息。
这种 气息似乎很抽象,其实十分具体。
君不见其中最主要的五脏学说,就是扎根于阴阳。
其脏象之间的能够统一,完全依赖于五行。
即使八十一篇的篇数, 不多不少,也正是根据河图、洛书而出。
《周髀》不云乎数之法,出于圆方。
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周髀经解》③:河图者, 方之象也。
洛书者,圆之象也。
道家的太岁与医家的运气,更是一脉相通。
无可否认的中医学有两个精 髓——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为临床技术手段问题,这里不谈。
整体观念有两:一为人体本身的统一性,二为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性。
不论那 一个统一性的能够使它统一,全赖于阴阳五行。
用五行来使人体本身统一起来。
用运气来使人和周围环境统一起来。
假如道家没有太岁,则 60 年一轮、① 《珠宫宝历》不分卷,作者佚名。
② 《太上飞行九神玉卷》,见《道藏》。
① 周敦颐(1017—1073 年),宋·道州人,字茂叔。
屠庐山,筑室名濂溪书堂。
著有《太极图说》1 卷及《通书》40篇。
采用道家学说,以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对宋·明理学影响极大,程颖、程颐都 是他的学生。
② 《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3 卷,东汉·魏伯阳撰。
书中借用乾坤、坎离、龙虎、铝汞等法象,以解释炼丹之术。
大旨是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 理法而会归于一。
③ 《周髀》、《周髀经解》,其内容都是讨论我国古代一种天体学说。
属天体 三家中的一家,三家为一宣 夜、二浑天、三周髀。
相传成书于周,故称《周髀》。
12 年一周的推算,就无法进行。
因为太岁是假设的星名,与星相应。
凡 12 年为一周天,因将黄道分为 12 等分,以岁星所在的部分,作为岁名。
但岁星运行的方向为自西而东,与将黄道分为 12 支的方向正相反,为避免这种不方 便,就假设太岁作与岁星实际运行相反的方向运动,以每年大岁所在的部分来纪年。
后来更配以十岁阳,组成 60 干支,用以纪年。
后来方土木数以大岁 所在之处为凶方,应用到忌兴土木建筑或迁徙房屋甚至出行、合药、针灸及外科开刀方面。
针灸的子午流注,外科的尻神图①。
这样道中有医、医中有道,我们如何来评价?那未不妨用张介宾②的见解 来作参考,张氏在《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中谓: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 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设能明沏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在这里不能不加以声明,此处的阴阳是指统帅十纲的阴阳。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阴阳是指阴阳五行的阴阳,那未势所必然,医与 道更形接近到浑然一体了。
① 尻神图,最有代表性的在《医宗金鉴》卷七十六,最后一节。
② 张介宾(1563—1640 年),字景岳,明末名医,浙江绍兴人。
由于仕途无 就,遂致力于医。
著有《景 岳全书》64 卷,梓行于 1624 年。
二、孙思邈的道教思想孙思邈的思想,是以道教为主体的。
即使他的事业为医,但是他的医学 思想基本上也是由道教作主导。
且看《要方·序》文,所谓序文,是陈述作者的趣意,明确他说起来,是全书内容与中心思想的简介。
他一开始即谓: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
伏羲氏作,因之画八卦,立庖厨。
斗极即道教视为星宿中至尊的北斗。
《云笈七签》谓:丹元星天之斗君,主命禄籍,上法九天谱箓,中统鬼神部目,下领荣真兆民命藉。
《太清玉 册》①更谓:拜礼北斗七星君,奉为消灾解厄,保命延生也。
至于八卦,更是道教的主要符号,孙氏用斗极与八卦来作全书的楔引缘起,不是偶然的。
说得明白一点,全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斗极与八卦学说中展示出来的。
道教宗派虽然比佛教要少得多,但派与派之间的相互交错,也难以一言 而尽。
因之不能不由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上来分析探讨孙氏的道教思想。
(一)经典派中的登堂入室者如其单单凭《旧唐书》的弱冠善谈庄老,《新唐书》的善言老子 庄周及《独异志》的居于嵩山修道,《续仙传》的学道炼气养形,求度世之术,甚至孙氏在《三洞群仙录》①卷十二中名登仙人榜,但都属泛 泛之词,无法探悉出孙氏道教思想及造诣的深浅程度。
虽然还有不少道教著作,可惜佚者多而存者少,而且也多俚言庸俗者,很明显地不是孙氏手笔, 远远不及两部《千金方》在有意无意中反映的真实可靠,因之我们就再细细咀嚼探讨于两部《千金方》,就可一目了然。
《要方·大医习业》: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
考任真的意思是 听其自然的生长与发展。
体运是体察领悟宇宙间一切命运气数。
孙氏更明白地提出:我们想身体的自然生长、生存、发展,思维的洞悉一切,只有依靠 庄老经书来解决的口号。
也就是孙氏包括医学在内的一切思想方法和行动指 南的总纲领。
《又》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王,并须 精熟于此,乃得为大医。
考阴阳禄命,是星相家指食禄盛衰兴废,命运富贵贫贱。
相法,观察人的形貌或面部、手掌,可以预言未来命运;相面 者,以面部分为命田宅福德等十二个宫,相手者,在掌中分为景、开、杜、休等八个区域,然后根据《相书》来判断福 禄枯荣。
所谓诸家者,因其中还有麻衣、青城、青羊⋯⋯等诸多派别。
灼龟是古人焚龟壳来代蓍草。
五兆,为古代另一种占卜方法,其方法是折竹长 寸余者三,以手弹于几,以占吉凶。
周易中八卦的阳爻(一)阴爻(——),凑成六个以占卜;六壬,利用每甲子中有六个壬来占卜。
这样可以看出 孙氏在道教中经典一派思想与技术吸收到医学里之外,还旁及占验派一知半识也要为医学服务。
《又》至于五行休旺,七暇天文,并须探喷,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① 《大清玉册》8 卷,全称《天皇至道大清玉册》。
记述道门仪制、文物、衣冠、礼乐⋯⋯等事。
作者无 考。
① 《三洞群仙录》20 卷,宋·陈葆光撰。
书内集历代真仙事迹 1000 人。
道无所滞碍,尽美尽美矣。
这篇要求为医之本的文章,已有道教思想占领 一半,也就是说医学的基础,就是依靠道家与医学组合而成。
如其再读《要方·大医精诚》中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一言,更证明孙氏对道 学与医学的并重思想是十分鲜明的。
再回过头来,温习一遍《要方·序》第一句清浊剖判,就是《三五 历》的天地开劈,清阳为天,浊阴为地①的翻版。
《又》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竞逐荣势,企踵权豪,⋯⋯皮之不存, 毛将安附。
这节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核心的无为与知足寡欲两条要旨,具体执行了《老子》的知止不殆。
《要方·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这是道家炼法之 一,即收摄精神,使之凝聚,因为非此凝神摄志,呼吸冲和,一切脑力工作是无法做到深入的。
《又》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严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疾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刺针药,无得参差。
本文前五句,是道教修养法之一的坐忘。
能使人遗形忘我,内外清澄,即《庄 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而去,同于大通。
《天隐子》①也谓: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
凡 人通过坐忘,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引郭象注《庄子》的坐忘原文)。
之后可以获得后六句的提高医疗质量。
《要方·治病略例》明堂闭庭。
道家语,指眉心。
《又》宁可不服其药,以任天真。
《庄子·渔父》:真者,所以 受于天也。
以任天真的思意即任真,也是道家听任自然的修炼方 法之一。
《又》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
⋯⋯共为攻击,变为疾病 一节,创立了道家对人身机体的生理、病理学说。
《医道还元》接受了这个思想,阐发了以下一段论说:洪濛未判,一气混元。
太极初分,五行列位。
阴阳贯乎万象,水火运于两间。
人禀三才之未,自具百脉之关。
上则符天,下则符地。
天有暑度、人之脉窍同其源,地有山河、人之经络合其妙。
三百六十、无非脉之贯通,八万四千、尽是脉之穿透。
同源异用,合一分三。
内景和谐,诸灾不作。
本真耗散,百病俱生(录《医道还元·脉理奥旨》)。
这样道教思想在医学方面的影响,既广且深,《理渝骈文·序》:人 身八万四千毫孔,皆气之所由出入,显然也来之于道。
《要方·诊候》:而与魂魄飞扬。
这里显然不是肝藏魂,肺藏魄 的魂魄。
理由是上、下文并没有涉及肝、肺两脏。
相反,文中中有及淫于藏与荣卫俱行,所以可认为是指整个人身精气而言。
那未既称飞扬, 只有道家所谓的三魂七魄才能这样。
属于三魂的:爽灵、胎元、幽精和属于七魄的: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陈藏、臭肺,它是道教想象中人 的精神离开形体而存在。
所以在精神状态极度失常时,就能导致飞扬。
魂魄① 《三五历》,作者名佚,本书专论玄阳之数。
玄阳为二辰(日、月、星)五星(岁星、荧惑星、太白星、 辰星、镇星),故称三五。
① 《天隐子》1 卷,计 8 篇,搜入《道藏》不署作者姓名。
专言道家神仙等子。
不飞扬,就能做到,《云笈七签》的神气常坚,精神不散,则人不衰不去。
《要方·妇人方上·求子》:百想经心,内伤五脏的经心,为 道家语。
《抱扑子①·崇教》有忧惧之劳,未常经心,是烦心之意。
《又》及与德合,并本命⋯⋯,都是道家语。
典出《庄子·德充符》 的德充于内,应物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
本命是指人出生所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其干支即为本命。
所以德合本命两字,为医书中 所没有的。
《又》并遇福德者的福德,为福德宫。
道家以流年推算,吉凶神煞, 列为十二命宫,其第十为福德宫。
孙氏为什么第一篇为妇人?因为女性属坤,《易》有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之故。
那未为什么少小婴孺排列第二?道理也很清楚,孙氏早就予以解释,谓易称积小以成大(见《要方·少小婴孺方上·序例》) 的思想而作出的安排。
《要方·肝脏·肝藏脉论》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
考紫宫又 称紫府,根据《神异经》①所言,座落在青丘山,为神仙居住之所。
用在这里,隐射心或脑子。
此外,这里的左目甲、右目乙,也是道家学说,虽谓受 到《内经》影响,但欲知《内经》亦来之于道家。
《素问·刺禁论》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王冰注谓肝象干,旺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
肺象金,旺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显然是从五行八卦而来。
即使这个学说在临床上有其指导意义,但他采用的是演绎法而非归纳法,多少是 有问题的。
《又》有六童子三王女守之。
王女即玉女,道家称为王华之女。
童 子即金童,道家称为金晨之童。
《灵宝大法》②谓:伏愿侍者金童,传言玉女,为臣奏启,上闻天前。
考王华及金晨,都是仙宫名称,所以金童、玉 女,是仙人身边未成年的男女儿童。
《要方·心脏·心脏脉论》号五神居,随节应会。
典出《道德真经》谷神不死,河上公③注谓神谓五脏之神也,⋯⋯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焉。
《要方·小肠腑·风眩》忌食十二属肉。
道家把地支十二个时辰支 配十二种禽畜配耦,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晰蝎、午马、未羊、申猴、西蛙、戍狗、亥猪。
《要方·脾脏·脾脏脉论》土有一子,名之曰金。
环挟抱之,不离其 身。
金乃畏火,恐热来薰,遂弃其母,逃于水中。
水为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
以上为方士炼外丹的秘诀术语,出于《周易参同契》, 孙氏借用于此。
这种笔法,大量在 1000 年后陈士铎①的《百病辨证录》中出现,都是受到孙氏的影响。
① 《抱朴子》2 篇,晋葛洪撰。
内篇为论神仙、吐纳、符箓、克治之术,有 20 卷,外篇论时政得失、人事 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等,有 50卷。
收入《道藏》。
① 《神异经》1 卷,汉·东方朔撰,晋·张华疏注。
② 《灵宝大法》66 卷,金允中改编为 44 卷。
宋高士宁全真授,道士王契真纂。
③ 河上公,汉初人,佶茅屋于河上,攻黄老术,修炼成仙,人不知其姓氏。
① 陈士铎,字远公,自号朱华子,清·山阴人,也是道教中人物。
著有《百病辨证录)14 卷,约书成于 1687年左右。
陈氏书中,不是说此方为雷公、仲景、纯阳在梦中甚至显圣时授予,即谓黄帝、歧伯夜间面赠的,所以后人对此,很有匪议。
不过全书水平还是较高,在临床上可以起到些指导作用。
《要方·脾脏上·脾虚实》胃管太仓。
《黄庭内景经②·脾长》:脾 长一尺,掩大仓。
梁丘子注谓:太仓、胃也。
道家称胃为太仓,但《灵枢·胀论》也有胃者,太仓也。
因之又可证明医、道是有共同语言的。
《要方·肾脏·肾脏脉论》:生来精灵之本也。
考精灵有两种解释: 一为道家谓神与人之间的超自然体,地位低于神而高于人,一般也可以长生不老,并具有种种神通,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不像神仙那样都是善良而无 邪恶,善者可有益于人类,恶者则会危害人类。
一为是宇宙间,精神物质的本源。
用在这里的是属于后者,如《抱朴子·道意》的若乃精灵,困于烦 忧,荣卫消于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不过不论这前者的后者的,都是道家语。
《又》左肾王,右肾癸,循环玄宫。
这里与上述的左目甲, 右目乙,循环紫宫为同一笔法同一思想。
这里孙氏是接受《难经》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学说而以道家言语出之。
考玄宫 典出《庄子·大宗师》天道颛顼得之,以处玄宫。
它是为帝王帝用以运筹帷幄,退思补过的地方。
这种宫室大多建筑于建筑群的北方,北为玄武, 故称玄宫。
用在这里,作为大脑来解释。
《要方·肾脏》容成子羔服而羽化。
考容成为黄帝时人,即为替黄 帝创造纪历的人,同时也是黄帝的老师。
羽化,为仙人飞升成仙。
有时对道士之死,也可称为羽化。
《要方·膀胱腑·脉论》号水曹椽名玉海。
曹椽,为最卑职的小官 吏,有人认为即皂隸的转音。
水曹椽是指专门管理水的小官。
海水往往是澄清如玉,故称玉海。
以上两个词目,都出于道家术语。
《要方·膀胱腑·三焦虚实》阳明之别号曰丰隆。
道家认为司管理 云的神,名丰隆。
典出《淮南子·天文》:丰隆乃出,以将其雨。
《要方·水肿》:名玄水。
道家以北方属坎,有玄武,故称水为玄 水。
《要方·养性序》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内,病安从来。
这 是道家导一、守寸、守默的全部思想。
《又》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味,能纵欲快意,得虚无之守。
考无为是道教思想中最高境界之一,故《淮南子·精神》总结一句话虚无者,道之所居也。
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是有与无的统 一,但更以无为基本。
故而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孙氏首先谈到恬澹,完全是《庄子·刻意》夫恬澹寂漠,虚无无为,此为天地之 平,而道德之质也的思想。
这里的纵欲,并非常谈的对人心身有害的纵欲,乃是解释思想尽情思考之意。
在词义上讲,是奔放雄健之纵。
有了奔放雄健 之想,当然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畅快的情志了。
这种深奥的思想,太史公倒替我们总结出几句词简意赅的话,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精辟地阐明了这个精神。
《又》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
道家指保持本性,自然无为称为 真一。
《鬼谷子①·本经·阴符》: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
至于三一,有五种解释:一为天一、地一、太一三位神名;二为《道德真经》的道生② 《黄庭内景经》1 卷,为大道玉宸君所传,搜入《道藏》。
① 鬼谷子,战国时楚人,传说为苏秦、张仪之师。
籍贯姓名不详,因其所居鬼谷,即称鬼谷子。
著有《鬼 谷子》3 卷,21 篇。
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简称;三为太一、真一与玄一的简称;四为精、气、 神三者合一的总称,《云笈七签》的、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云,气包神、神包精,故曰,白包黄、黄包赤、赤包三、三包一,三一混合,名曰混饨; 五为道教修炼方法之一,守虚无空者为大乘,守炼炼形为中乘,守气含和为小乘。
这里所指者,当然为第五种解释。
《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胎息守五脏。
胎息,为道家修炼方法 之一。
方法是用最最微弱的呼吸来把极小量的空气吸入及呼出。
动作过程中必需鼻中没有声音,胸前无起伏。
《抱朴子·释滞》的得胎息者,能不以 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又称服气,因为关键在于肺的吸气、呼气在内服之中。
道家以气为形之本,故而以服气作为修炼养生手段。
胎息守五脏,意思是进行胎息,可以把五脏真气牢牢守住。
北宋·张君房,奉宋真宗赵恒(998—1022 年在位)敕命,校修《道藏》, 同时又辑成 122 卷《云笈七签》。
他把《要方·养性·道林养性》中的 12少(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 好、少恶),行此 12 少者,养性之都契也一节,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地照录转抄下来,收入《云笈七签·杂修摄·自慎》篇中。
惟把性字改为生字。
《要方·养性》中道教学说很多,其实并不奇怪,孙氏早就公开的把篇 名称为道教之林的道林。
《翼方·养性·养性禁忌》淡然无为,神气自满。
说的是每个人能 做到清静、寂寞、恬淡、虚无,不忧精神不会丰满充沛。
也就是《庄子·天道》的夫虚净恬淡,寂寞无为,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矣。
《又》一体之盈虚消息,乃照录《庄子·秋水》的消息盈虚。
唯为了叶平仄,所以有意倒置了两个字。
《翼方·养性·服饵》:学道断谷。
断谷即辟谷,为修炼成仙手段 之一。
其法详载于《神仙绝谷食气论》①、《道藏·洞玄部》、《枕中书》②、《抱朴子·杂应论》⋯⋯等道教文献中。
据谓张良③就是通过辟谷而成仙的。
《翼方·退居·养性》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数百卷书, 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
易·《易经》,老·《道德真经》,庄子·《南华经》,三者都是道教重要经典著作。
学海搜珊富、文林味蔗甜的孙思貌, 连在解闷消遣之际的手头书籍,旁的不取,独阅道家,从这里也可以体会出他对道教的感情与真诚了。
《翼方·禁经上》玄黄肇判。
道教以天为玄,认为天者阳,始于东 北,其色玄。
以地为黄,认为地者阴,始于西南而终中土,其色黄。
此说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 东南方阳也有矛盾,这是难得见到的医学与道学上的枘凿。
如以《淮南子·览冥》女蜗炼五石以补苍天,原注天不足西北来互参,则还是《素问》 有其根据的。
《又》:‘我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何患’,由此① 《神仙绝谷食气论》,作者佚名,l 卷。
专事讨论辟谷的书。
② 《枕中书》1 卷,旧题晋·葛洪撰。
③ 张良(公元前?—前 189 年),字子房,汉·韩人。
佐汉有功,封留侯。
道家以其晚年崇道,于是作为 仙人而搜入《历世真仙通鉴》中。
观之,形质既著,则痾瘵兴焉。
静言思之,惟无形者可得远于忧患矣。
此 文本身就是引用老子的话,而孙氏加以发挥的。
这是无已、无生、无我,也就是无与有的辩证。
证实道中有医、医中有道,以及 孙氏以道学思想来指导医学的实质,更一览无遗了。
我们在这里回过头来再好好地学习和研究《翼方·序》文,全文虽然仅 仅 672 个字,但在两部《千金方》中最能突出道教思想的文章。
虽然孙氏还有其他著作,可是都没有此序一言一语发之于天籁和内心。
起首二句原夫神医秘术,至箓参于道枢。
这道枢两字,当然不可能 是宋代、曾箓集历代神仙修道故事而辑成的《道枢》,而确是《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的道枢,所以作为道教学说的轴心来解释, 是无可非议的。
那未孙氏把道教学说作为医术的基础是十分明确的。
再互参《要方·大医习业》的不谈庄老,不能任真体运、《翼方·退居·养性》 的强调用道教经典著作来消闲等等,即可证此言非偶然的、孤立的。
宝饵凝灵,宏功浃于真畛。
饵是药饵,宝是为道家喜用的常用字, 不管什么东西,都以冠之以宝字。
灵也是道家特别擅用的字眼,凡美、善、好及至高无上的都称为灵。
真字也同宝、灵两字一样,对最纯净无上的事物 或人物都称为真。
所以这仅仅 10 个字的两句话,真、宝、灵三个道家字都用上,你想道家气息浓不浓?知关南玄牝,驻历之效已深。
玄牝为道家衍生万物的本源,典出《老 子》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是幽玄微妙,牝、是指雌性事物。
意思是道像微妙的母亲一样,孕育和生化宇宙的一切。
《南齐书①·顾欢 传·正一论》作过如此的解释:空玄绝于有景,神化瞻于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为实相,在道曰玄牝。
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
天机指造化的奥秘。
道家认为在宇宙间 有一种天然的机神,一般人所难以知道的,称为天机。
《庄子·大宗师卜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道家斗宿学说中,有天机星。
不过不管那一 个解释,都是道教的。
稽炎农于纪箓,资太一而反营魂。
文中的箓字写有竹头而不写录,是孙氏有意写出道教的手法。
因为录,仅仅是一般性的书本册 籍而已,而箓字则是道家对上至天书策命、下至道学著作的专用名词。
古籍医书中仅仅有一部《石室秘箓》②用箓字(现在新的排印本已改作录 了,这是失真),因为作者自称朱华子的陈士锋本身就是道教的忠实信徒,内容不言可喻都是道家气息。
太一,道家认为就是大道,《庄子·天地》:主之以大一。
营魂,为道家在医学方面的专用词。
营,是营房或宿舍, 作动词来使用,即是容纳或接受别人来寄宿的意思。
肝藏魂,故肝有营魂的功能。
肺藏魄,故肺有营魄的功能。
不论魂或魄而不能寄寓于肝或肺,人就 要死亡。
所以《老子》认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不过这里的营魂,并非狭义的仅指为肝,而且泛指人身的五脏六腑。
或谓营魄两字用之有典, 而营魂很冷癖,为何孙氏舍熟悉而取冷癖?因为这里要叶平仄,魄为仄声而 魂恰恰是平声。
① 《南齐书》59 卷,南朝·梁·萧子显撰。
② 《石室秘箓》6 卷,清·陈士锋撰,刊行于 1687 年。
内有 128 种治法,理论、用方、取药,都很奇特。
播在神寰。
寰是宇宙,佛家称尘寰,道家称神寰。
医道由是而滥觞。
由是的是,承接上文,乃指道枢而言。
因为从开始两句至医道由是滥觞之前的一段文章,都是谈道教在医学上的影响。
所以这句是应第一、二两句的呼而写的。
在古文文法上第 一、二两句是起,中间一段是承,此句是合。
因之这一句,是画龙点睛的笔法,用来更突出道教学说的重要性。
重要程度大有没有道教 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地步。
高密问紫文之术。
紫文,为道教的书,因为道教书册常用紫色的硃 墨来写成。
典出《云笈七签》:紫书,紫笔缮文也。
伯阳流玉册之经。
考道家的经书,常常储藏于玉函中,以示其珍贵, 所以被藏的道教书称为玉书、玉册。
证见《黄庭内景经》是曰玉书可精读及《南岳记》①禹治水祭南岳,梦获金简玉字之书。
乃大道之真。
道家对道与真的看法,是虚极静至,精自 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引《真诠》①原文),而这个虚又恰恰是《道德指归论》②所谓静为虚户,虚为道门的以真合道辩证法。
采葛生之玉函。
葛生指葛洪,玉函指葛氏所著的除医书《肘后方》③之外的《抱朴子》、《神仙传》、《集异传》⋯⋯等书。
就是托名汉·刘歆(?—23 年)的《西京杂记》④,后人考证证明也是葛氏手笔。
两仪之大德,道家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 仪为生化之源,故而称大德,盖大德曰生。
气化则人育,伊人禀气而存。
德合则生成,是生曰德曰立。
既知生不 再于我,人处物为灵。
道家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的东西。
而道的成形,更是 气之化,流传于民间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通俗易懂的形象化说法。
如其再加上(合)道德恩施,即可得到大德之生。
这里 虽然不过三言两语,但言简意赅的道破道教思想基本信仰和教义。
矧夫易道深矣。
易、道两字,不管你作《易经》和道教来解释,或作《易经》中 的道理来领会,孙氏的中心思想,还是深深索系乎道教。
我们如其再合参孙氏在《老子》、《庄子》两书的疏注,及其他几部道 教著作,更不难证实孙氏对道教经典理论的造诣,不能不惊叹他的登堂入室 了。
(二)丹鼎派中也有一席地孙思邈除在《太清真人炼云母诀》、《烧炼秘诀》等道教著作中系统论 述研究烧炼丹石术之外,很少见到在正史里直接介绍。
但在旁证方面倒有不少俯拾即是的资料。
例如:① 《南岳记》不分卷,作者无考,为记录南岳传说、事迹专书。
① 《真诠》3 卷。
丘处机五传弟子阳道生传,彭定求校刻,全书讨论内丹修炼之道。
② 《道德指归沦》15 卷,唐·杜光庭撰。
③ 《肘后方》8 卷。
初名《肘后急救方》。
晋·葛洪原著。
经陶弘景增补为 101 方,改称《补阀肘后百一方》。
又经杨道南增补后,又改为《附广肘后方》。
④ 《西京杂记》6 卷。
书中所记,皆东汉遗闻轶事,间也有怪诞不经者。
在蜀中遇雄黄大贱,又于飞鸟玄武大获曾青,蜀人不识曾青。
⋯⋯遂 于蜀县魏家合成一釜(见《要方·胆腑》)。
至唐明皇幸蜀,梦思邈乞雄黄,乃命中使,赍十斤送峨嵋山顶上(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29 卷,《续仙传》也有同样记载)。
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见《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医学 源流》及《本草蒙筌·历代名医图姓氏》)。
所谓炼气,在习惯上都指包括内丹与外丹两者的修炼。
内丹相当于吐纳、导引,外丹即炼丹。
隐于嵩山修道(见《独异志》)。
所谓修道,也经常把炼丹术包括 在内。
至思邈石室(见《酉阳杂俎》)。
石室正是一般炼丹家用以烧炼铅 丹而筑的工作室。
陕西省、耀县城东三里的药王山,昔为孙氏隐居之处,内有孙氏在当时 接受真人敕封称号的拜真台。
台前山门上有一付对联,上为铁杆铜条耸云霄、千年不朽,下为铜烧汞炼点丹药、一匕回春①此联更是炼丹的 证据。
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见《要方·解毒并杂治·解五石毒》)。
考乳为石灰岩洞顶部下垂的檐状冰柱样松脆的石质矿物,《本草纲 目》②称为石钟乳。
但在唐、宋之际,大多作为丹石的同义词。
既然自己服用,势必自己烧炼。
以上旁证,可能还有臆测想象之嫌,但最最可以信赖无疑的是两部《千 金方》中有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关炼丹的笔墨,更其是《翼方·飞炼》一 卷。
所以孙氏对炼丹一门技术,自继葛玄、葛洪、陶弘景之后的又一位精干 此道并有名于世的炼丹家。
除了炼外丹之外的内丹,在两部《千金方》里更是不胜枚举。
例如《要方·养性·养性序》中的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 吸太阳,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啄齿二七遍,《要方·养性·道林养性》的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 气少、入气多⋯⋯等等,都是最低级的内丹修炼入门基本动作。
(三)符箓派的入幕之宾相传黄帝之所以能战胜蚩尤,就是依赖了九天玄女赐他的六壬、遁甲、 兵符、印剑和图策。
其中图策,就是最早的符箓,当然这种符箓已非后世所 见到的那样。
巫,纵然和道教无关,是专门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念咒并使用少数 的药物来替人法邪治病,在殷商(公元前 16 世纪—前 1066 年)之际,正是他们最活跃的黄金时代。
但与九天玄女的一套,多少有些血统关系。
还有一个和道教风马牛不相及而后又莫明其妙地携手起来的,是为谶 纬。
它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和学说,其起源可能是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
西汉(公元前 206—公元 8 年)后期,因 统治者要利用它而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
这种饿讳符命,当时称为图① 见 1954 年、第四号《中华医史杂志》253 页唐代名医孙思邈故里调查记。
② 《本草纲目》52 卷,明·李时珍撰。
成书于 1578 年,收罗药品 1892 味,内 347 种为李氏所新增者。
书,《汉书·王莽传下》各持图书,受器械,备军吏,倾府库,目 ①遣邑。
《后汉书·桓谭传》增益图书,矫和谶记。
谶纬学说的独盛于新莽(9—23 年)、西汉之际,也完全反映出来。
东汉(25—220 年)前半阶段,沛国丰人(今江苏省、徐州市),自称 张良第八代裔孙张道陵,在顺帝(126—143 年在位)时,与弟子前往四川鹤鸣山②修道,自封天师,把过去的图策、巫术、谶纬,用老庄学说联贯起来, 手创了符咒符箓,并在永和六年(141 年),撰成 24 卷《道书》,总结了他的学说、教义。
在道教中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独特的流派——符箓派。
把老子奉为祖师、尊为道德天尊。
从此把老子一介书生的青衿强行剥去,把连老子生前梦都想不到的道袍黄冠强加于身。
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年),也就是在孙思邈 125 岁那年,封为太上玄元皇帝。
再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又加封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
一位通经达 理的学者,一变再变而成牛鼻子道士,老子而地下有知的话,不知作如何想法!称新兴的这个流派为正一宗,正、是中正不偏,一是寓天水生一为 治。
张道陵自称天师一世,所以第四代孙张盛即张天师四世,在晋·永嘉年间(307—312 年),由鹤鸣山迁到龙虎山①,并建造了上清宫,又名天师府, 作为道教符箓派活动中心。
经历了 1600多年,至今龙虎山天师府的知名度, 一直不衰。
也就是这位张道陵,开创订制了道教第一部规仪科范,从此道教在形式 上宣告正式成立。
他的教规,道士可以成婚及生育子女,所以天师一职,也一如帝王的世袭,在嫡庶长幼之间也仿照帝王的模式,在位者即主持正一宗 的大小事务。
符箓派在道教五派之中,可以说形成得最早,经典派虽然更早、但以没有另外一个派的并存,就也无派可言。
所以符篆派在五派中声势最庞 大、组织最严密、信徒最众多,因之世泽也最绵长,第 63 世张天师张恩溥(1904—1969 年),于民国十三年(1924 年),袭职掌教时的典礼,十分隆重。
东 汉有张角其人者(?—184年),利用其与天师同姓,于是也树起道教旗帜, 以五斗米教自居,并用符箓禁咒为人治病,获得了人民的拥护。
之后组织了 黄巾军,于张道陵死后 40年,天师三世张鲁主正一宗道教时的中平元年(184 年)揭干起义。
不过道教中人,始终没有予以承认,相反地排斥为道教之 贼。
用禁咒符箓或类禁咒符篆的方法来治病,可以说自殷商到隋唐,一直存 在着。
《后汉书·皇甫嵩传》的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确属实证。
为了使玄妙、神秘的符篆派的真相,使读者得知一二便于讨论计,这里 不能不作些必要的介绍:符:也称神符硃箓、丹书。
为一种笔划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 的图形,也有其中夹入一两个可辨认的熟悉汉文,写在黄纸(低级的)或黄绫(高级的)上的东西。
道教符箓派中人谓之可以用它来遣神役鬼、镇魔压 邪、保健祛病、延年益寿。
它是起于西汉、盛于隋唐,据《隋书·经籍志》① 吕,古以字。
② 鹤鸣山,又称鸡鸣山,今在四川省崇庆县内。
① 龙虎山,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部。
该处左右后三面皆悬崖,前面有小 山,天师府即在这山岩中。
龙虎 山至今虽仍风光旖旎,但有名的道观,今仅存残 垣。
称符箓共十七部,一百零三卷。
揎符:揎,读如嘘(xū),指指划划的意思。
内有两种形式:一为以毛笔酪墨或箓砂,在黄纸或黄绫上书写。
一为空手向空中或水面上挥挥划划。
不论那种形式,在揎的时候,必须配合念咒。
用笔的,其执笔及书写,一如平常的写字或作画。
空手的有单手或双手;单手的用右手,伸直中指,将食 指指头,叠在中指第二节伸侧桡侧,同时将无名指、小指与拇指三提端接触于一起,形成环状。
然后将中指指头作为笔尖使用。
用双手的,先将两手合 十,两食指伸直,拇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环屈,左手四指紧贴右手手背,右手四指紧贴左手手背,以两个合并而直伸的食指指头权当笔尖来挥挥划 划。
一般惯例,向空揎的多用双手,向水揎的多用单手。
不论笔揎或指揎,都有一定规格的图象。
经过揎过符的清水,即符水。
箓:为道家内部资料写成的书册,《隋书·经籍志》作过这样的介绍, 谓:道经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
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故又称素书,所以多少有些神秘色彩。
如其符篆两字连在一 起的,则箓仅仅是符的助语词,不作什么解释的。
符箓:连在一起的即成为一体的东西,虽然篆似乎是属于助语词,但严 格地区别起来,符是随揎随毁(火焚)的。
箓则用以保存及收藏的。
在东汉至隋唐(581—907 年),道教鼎盛时期,都要把它虔诚供奉。
每在国家大典 时,必有符箓受授仪式。
如《魏书①·显祖记》:辛亥(日),帝幸道坛,亲受符篆箓。
《隋书·经籍志》:(北魏)太武(拓跋煮),亲备法驾 而受符箓焉。
自是道业大行,每帝即位,必受符篆,⋯⋯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箓,如魏之旧。
符咒:在揎符时,不论用笔用指,必须配合念诵咒诀。
每一种符,配合 某一种咒,有一定的规定。
这种咒诀词义,都无法理解,因佛教的传入与道佛互渗,所以有时还杂以梵语,使已经难懂的内容更加难懂,在《翼方·禁 经》上下两篇中有许多这样的符咒。
念咒时大多以低声出之,也有不出声的默念。
但在最后一个字则大声高喊。
施术者认为符咒可以驱鬼遣神来实现人 的各种愿望。
符法:即念咒诀和揎符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方式,一般常用的有:三光符、 真武符、天罡大圣符、三官搜鬼符、铁扇符、九岳符、安胎符、催生符与斩 邪符九个符法。
符水:道士们称之为神水。
有两种形式的神水:其一,即在清水上面用 指头揎上了符的神水;其二,用揎在黄纸上(此处不用黄绫)的符箓,用火烧成灰,将灰溶入(事实上无法溶解的,仅仅是泡浸而已)清水中即成。
《云 笈七签》有符水论,用以专门讨论符水的。
禁:又称禁咒、禁架、禁术、禁气,《翼方》最后两卷禁经,就是 禁咒之经。
它的作用和符咒相似,唯有不同者,前者仅仅口中念念,后者在念咒的同时还要植符,但总的说来,还是一而二二而一。
《抱朴子·至理》: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
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已不 染。
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服不能起。
以气禁金疮,血即顿止,又能续骨连伤。
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
若人为蛇虺所中,以气禁 之,则立愈。
当然也有人认为《抱朴子》本来就是侈谈神仙怪奇,是否可① 《魏书》114 卷,北齐·魏收撰。
信?那未再证之于正史,《后汉书·方术·徐登传》:(徐)登年长,(赵) 炳师事之。
贵尚清俭礼神,唯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
但行禁架,所疗皆除。
又(徐)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
(赵)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 荑。
《太平广记·异苑》:以盆盛水,作禁,鱼龙立见。
可知禁这个法 术可以制止流水、使枯树回春、清水中出现鱼龙,不过上述几则,与医学无直接关系。
再看与医学有密切关系的,如《南史·陈显达传》:显达出杜 姥宅,大战于宜阳津阳门,大破贼,矢中左目,而镞不出。
地黄村潘姬善禁,先以钉钉住,姬禹步作气,钉即出,乃禁显达目中镞出。
此外,还有祝由 科、辰州符、魇胜、越方⋯⋯等神秘奇术,基本上都是类似甚至相同的一套。
上述符、箓、符咒、符水⋯⋯等,可能人们要说是唯心的,或者说是迷信。
殊不知当时的历史、当时的科学、当时的条件和当时的环境。
而且在那个时候,这些方法都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况且《历代名医 蒙求》①中的伯宗移树②、村妪禁毒③陈寨换心④、⋯⋯等医疗故事,都是属于禁法范畴。
关于祝由科,早在《素问·移精变气论》中就有余闻古之治病,惟其 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
还有辰州符,揎符需要用硃砂,硃砂以出于辰州者为上品,故符就称为辰州符。
此外精于祝由者,以辰州人为多,此名为辰 州符的另一个说法。
关于魇胜,上海在解放前夕,还在盛行着,上海方言称魇祷,在文献上很难找到正确的解释。
例如新婚的大床,工木在某一个接榫 之处,暗藏了一个小泥人或纸人,穿上红袍或染以红色,则必生贵子,如暗藏一个棺材,则生子必夭;如暗藏一把纸的或木的镰刀,则必然绝子绝孙而 无后。
新建筑的房屋,工人在某处暗藏了一条火柴,则此屋必遭火灾;暗藏一个纸剪的或泥制的小泥人,颈子上套了一个木械,则后代就有牢狱之灾⋯⋯ 等等。
暗藏的时候不能给第二人知道或目睹,有效与否?有谁可知。
还有越方,《后汉书·徐登传》: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
原注:善禁咒也。
可能为祝由的另一名称。
现在我们对朦胧、玄妙、神秘而不可思议的符、箓、禁、咒等有了一个 初步的认识,那未不妨再对照一下孙氏两部《千金方》。
《翼方·禁经·论曰》:⋯⋯其文零叠,不成卷轴,纵令有者,不过三章二章,既不专精, 探其至赜,终为难备。
斯之一法,体是神秘,详其辞采,不近人情故不能推而晓也。
但按法施行,功效出于意表。
不有所辑,将恐零落。
今编为二卷(即《翼方》卷二十九、卷三十),凡二十二篇,名曰禁经。
可以看出,孙氏 化了大量精力从许多文献中蜂采沙聚而成的。
更其是内中貌不惊人的不过三章二章一句,不是他读万卷书亲身的经历,是无法说得出的。
因为数干 部道教文献之库《道藏》中关于符、篆、咒、禁等书,有好几部名为部而仅仅一页两页而已。
从两卷禁经而言,也至少是从《上清修行经决》、《上清众经诸真 圣秘》、《大上赤文洞神三箓》、《黄帝太一入门入式秘诀》、《太上洞神① 《历代名医蒙求》2 卷,宋·周守忠撰,梓于 1220 年。
② 薛宗伯用禁法,把公孙泰的背疸,移在树上。
事见《历代名医蒙求》。
③ 一村妪用禁法,将一军人在途中中毒待毙,予以拯救而愈。
事见《历代名医蒙求》。
④ 泉州巫医陈寨,善禁祝,有漳州旅馆主人几子病狂,陈用禁法,把心更换而愈。
事见《历代名医蒙求》。
玄妙白猿真经》、《太上六王明鉴符阴经》⋯⋯等数十部隋唐及其以前的文 献中撷取、筛拣、精选、整理而成的。
并非孙氏毫无根据随心所欲而信手涂鸦得来,一字一言,甚至符箓的龙飞风舞走笔中一招一式,也俱有来历根据。
从这两篇禁经来推测孙氏对道教五派之一的符宗派的造诣,也早已为入幕之宾。
(四)精通占验占验派中人物,亦称阴阳家,他的主要修养是:推研五行术数,占卜星 相谶纬,用以趋吉避凶为目的。
代表人物袁天罡,与唐代数学家李淳风为同一时代人物。
袁氏很神秘,所以在文献上很少他的材料,因之有人认为即唐 代成都人袁天纲。
他在隋朝任监官令。
善风鉴,精占验。
入唐,太宗召见时对他说:古有君平,朕今得尔何如?对曰彼不逢时,臣固胜之。
《四 库总目》中的《九天玄女六王课》一卷,是他许多著作中唯一保存到现在的遗作。
也像张道陵奉老子为祖师而尊为道德天尊一样,占验派也把李淳 风奉为他们的祖师,一代术数宗师、科学大家也成了道士。
《太平广记》也有过这样一节记载:(李淳风)尝与袁天罡共为图谶,预言历代兴亡变革 之事,名为推背图。
也很可能为了这件事,占验派就请他登上这个宝座的。
根据《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医学源流》及《本草蒙荃·历代名医图姓氏》 有孙思邈,⋯⋯洞晓天文推步。
《医学入门①·历代医学姓氏》洞晓天文的记载,说明孙氏对天文推步的晓而且洞,是十分精明的。
大家都知道,天文是星相占卜的基础。
推步是研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的专 业学问者,这种专业就是属之于占验派。
现在就把两部《千金方》预以对照。
《要方·妇人方上·求子·论曰》当先知夫妻本命。
考本命两字为 占验派常用词。
凡人出生所属六十甲干支之年,其干支即为本命。
如甲子年生,即以甲子为本命;乙丑年生,即以乙丑为本命;以下类推。
《又》五行相克,及与刑、杀、冲、破。
考刑杀与冲破,也是道教 占验派的常用词。
前者为地支三刑,内容是:子刑卯、卯刑子、为无礼之刑;寅刑已、已刑申、申刑寅、为恃势之刑;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为无恩 之刑;辰午西亥为自刑之刑。
后者即地支六冲,内容是:子与午相冲、丑与未相冲、寅与申相冲、卯与西相冲、辰与戌相冲及已与亥相冲。
它的规律是 前面六者与后面六者,两遇而冲。
常主的三刑六冲,即指此而言。
《要方·风毒脚气·膏》凡作膏,常以破除日,《要方·胆腑·万 病丸散》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翼方·辟谷·服云母》择取四时王相甲子,开除满之日,《翼方·针灸·杂法》须看破开日。
这 四处中的破、除、满、开四个字,是使一般人所无法理解的。
道教占验派中斗建十二值日星学说内容是:开、建、危、破、平、定、收、执、闭、满、除、 成 12 个星名。
在 12 天中有一星值日,但它并不像甲子那样的有次序地轮值,而是不规则的值日。
但也有另一套方法来推算安排,不过引以为遗恨者,笔 者没有知道这个秘诀。
在此 12 星名可以算出黄道日与黑道日。
黄道是吉日,① 《医学入门》9 卷,明·李梴编著,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习医启蒙书。
黑道是凶日。
计算法是用这个口诀,是: 建满平收黑, 除危定执黄, 成开皆可用, 闭破不相当。
意思是建、满、平、收四星值日为黑道日,诸事不宜。
除、危、定、执 四星值日为黄道日,大吉大利。
成和开两星值日,为不凶不吉。
闭和破两星值日,虽非凶日,但什么事也不宜去做。
《要方·小肠腑》丁酉日,自至市,买远志,裹着衣中角头,还,未 服之。
《要方,备急·火疮》五月五日平旦,使四人出四方,各于五里内,采一方单木茎叶,⋯⋯至九月九日午时取出。
《翼方·禁方上》:在无人清净之处,着鲜净衣,不得令人 辄见,烧众名香,正面向东,禹步三匝,勿回转。
以上都是占验派中关于趋吉的事。
《要方·丁肿痈疽·天灶火丹》小儿未满百日,犯行路灶君。
行路 灶君是占验派七十二个儿童关煞之一。
七十二关煞全名小儿冲犯七十二关煞。
其中如百日关,是一月寅、已时出生的儿童,在出生后百日内不 能走出家门;如将军关,是凡辰、酉、戌年末时出生的儿童,在两岁内不得看见弓和箭;⋯⋯。
这里的犯有行路灶君关的,所以得患这型的丹毒。
《翼方·禁经上·持禁斋戒法》中的五戒十善八忌四归, 都是道教趋吉避凶的戒条,原出于《太清玉册》。
《翼方·受禁法》的圣人闭口,⋯⋯闭口藏身之禁法一节,全部照 录于《神仙经》①,也是道教趋吉避凶的预卜之言。
《翼方·辟谷·服水》六甲之精,《翼方·禁经上·禁鬼客忤气》六甲、六丁、六丙⋯⋯,《翼方·禁经上·禁温疫时行》六甲六乙鬼 疫自出,六丙六丁知鬼始名,六戍六已疫鬼自死,六庚六辛知鬼东西,六王六癸疫鬼自死。
这是占验派最实用的计算法,俗称六丁六甲。
六丁是 把六十甲子中的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已六个逢丁的称为六丁。
六甲是把六十甲子中的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称为六甲。
为 什么十个天干中独独取甲丁作纲领?甲居首位,尚说得通。
而丁在四位,为什么?《无上九霄雷霆玉经》就解答了这个问题,谓:六丁玉女,六甲将 军。
占验派认为六丁是女神,属阴。
六甲是男神,属阳。
至于它的作用,则《云笈七签》解答为若辟除恶鬼神者,书六甲六乙符持行,并呼甲寅, 神鬼皆散走。
六庚六辛,皆符消九虫。
《翼方·养性·养性禁忌》:八星者:室、参、井、鬼、柳、张、房、 心。
考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黄道(太阳与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为28 个星座。
计东方有角、亢、氏、房、心、尾、箕;南方有井、鬼、柳、星、 张、翼、转;西方有奎、娄、胃、昂、毕、觜、参;北方有斗、牛、女、虚、危、室、壁,共四个六、成为 28 星座,俗称二十八宿。
《三辅黄图》把东方 的称为东方苍龙七宿,南方的称为南方赤雀七宿,西方的称为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的称为北方玄武七宿,于是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的纱幛。
孙氏提到八 星,是选择东方四个、南方两个、西方与北方各一个。
① 《神仙经》,为《神仙传》的另一个名称。
计 9 卷,晋·葛洪辑撰,记载 94 名神仙事迹。
《翼方·退居、杂忌》屋字宅院成后,不因崩损,辄有修造。
及妄动 土,二尺以下,即有土气的土气,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疏注。
大家都以金木水火土五气中土气来解释,是错误的。
假如是五行之气中的土气来 讲,它是坤德中州之气,为生育万物之气,人得之即生,失之即死,怎样说不能妄动,其一。
凡大地表面,即有土气,即使不加挖掘只要见到泥土,就 有土气,毋须掘地二尺才有,其二。
孙氏这里的土气,是道教中两个凶煞恶神的名氏,一个名土, 一个名气。
这个说法,起于南北朝(386—589 年)而盛行于隋唐(581—907 年),证之《北齐书①·颜之推传》的偏旁之书,死有归煞,子孙逃 窜,莫肯在家。
画瓦书符,作诸魇胜。
清·卢文箓(1717—1796 年)补注谓:偏旁之书,谓非正书。
俗本杀作煞,道家多用之。
土煞,即名为土。
施耐庵②《水游传》第二回中你也须有耳朵,好大胆, 直来太岁头上动土的土,就是指土煞,这句话直到现在还在流行。
土的形态,为男性儿童型,身长仅一尺二寸。
现在舞台上的土地爷都是侏儒, 恐怕也由此而来。
甚至《封神榜演义》①里的土行孙,也是却是个矮子,身不过四尺,面色如土(见第 52 回)。
据道家说法,土是最凶煞神之一,常 可致你满门死亡。
气煞,又名眚(从生从目,读信),是人身,独腿鸡脚。
凡人一死,他 即破土而出,伴死者灵魂外出。
到了回阳日,它与死者灵魂,一同回来,任何人一遇了眚,即有灾难,非死即病。
所以《北齐书》有死有归煞,子 孙逃窜的避眚之举。
眚与死者灵魂回来之后,气煞即在死者死去的地方,钻入地下。
所以回阳日也称接眚日,是不固定的,道士们用甲子来 堆算,那未家人知道日期而可以出外逃避,俗称避眚。
推算方法是把死者死的这天甲子,用以下口诀来求得。
诀为:甲已子午九,乙庚丑未八, 丙辛寅申七,丁王卯西六,戊癸辰戌五,已亥相凑四。
然后根据口诀推算出的数字,天干加地支,从死的那天算起的第几天,就是回阳日。
例如死于 甲子日,那未天干的甲是九,加地支的子也是九,共 18 天,则死后第 18 天之日为回阳日。
又如死于已已,已为四,加已之九,共 13,则死后第 13 天 之日为回阳日。
就在这个回阳日,家人逃避,挂上了道士的符箓,即可平安无事。
故《北齐书》谓之画瓦书符,作诸魇胜。
至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非是者眚也的眚,并非气煞的 眚,应作灾字来解释。
我们再参阅一下《新唐书·本传》密语人曰,后五十年圣人出,吾且 助之。
果然后 50 年左右,太宗李世民执政而孙氏应召入京。
《旧唐书·本传》东台侍郎孙处约,将其五子侹、儆、俊、佑、佺以谒思邈。
思邈曰, 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
后,皆如其言。
《旧唐书·本传》太子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天伦之事,思邈曰,汝五十年位登方伯, 吾孙当为属吏,可自保也。
后,齐卿为徐州刺吏,思邈孙傅,果为徐州萧县丞。
思邈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予知其事后,更不能不惊服孙氏对占① 《北齐书)50 卷,唐·李百药撰。
② 施耐庵(1296—1370 年?),元末明初·钱塘(一说苏州)人,名子安,后廷居江苏兴化,终身不仕, 矢志著作。
《水滁传)100回,是他不之朽之作。
① 《封神榜演义》,明道士陆长庚所作,100 回。
验术的出神入化。
再看孙氏把占验派的东西,能移花接木的运用到医学方面,不能不认承他的熟练与研究之深。
(五)以医德而言很接近积善派孙氏在积善派中的修养,究竟如何?殊难回答,因为积善的形成是在他 身后。
其一,两部《千金方》中固然有很多行善积德的反映。
以及《名方类证 医书大全》等书载有孙氏途中救护受伤的小青蛇故事。
宋·淳熙十二年《淳熙秘阁续帖》中的孙氏用小米来赠予贫病交迫的人事迹,这都是孙氏积善的 具体行动。
但欲知行善积德问题,向为儒、释、道的共同教义,很难排除孙氏的指导思想是来之于儒家、佛家的而一定强指为道教。
其二,道家五派,在理论上固然是径渭分清,但一涉到实际具体问题面 前,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法划清了。
最显著的是符宗派的基础理论,就来之于经典与占验。
而占验派也需要用经典来指导与符篆的配合。
丹鼎派 不论内丹或外丹,他的理论全赖经典,而且有时还有仗于占验来补充。
归根揭底他们本来就是豆子豆箕姓道的一家人,所以难以肯定孙氏的善行一 定出之于积善派。
其三,除积善一派之外的其余四派,都形成于孙氏时代或更早一些,而 积善的形成在孙氏身后。
所以在这问题上,我们的结语,还是用一个存疑为妥。
三、道教著作孙氏在道教方面的著作很多,但伪託者也不少,而且保存到现在更是近 乎全佚。
现在根据有查考的资料所记载的,有以下几种:(1)《千金丹令》三卷。
《宋志》作《齐人月令》三卷。
《通志·艺文略》作《千金养生论》。
(2)《三教论》一卷。
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本《千金要方·序》。
《旧唐书》作《会三教论》。
(3)《太清真人炼云母诀》二卷。
见《新唐书·艺文志》。
(4)《枕中书》又名《枕中素书》一卷。
晋·葛洪有《枕中书》一卷,又名《原始上真众仙记》。
孙氏是否也有这同名一书?(5)《马阴内传》一卷。
见《千金要方》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刑本乔序。
(6)《马阴两君内传》一卷。
疑即《马阴内传》。
以原书告佚,无法查阅。
唯知东汉时、新野人阴长生,隐居避世,专务道术。
闻有马明生者有度世之法,乃求见于秦和山中,从事以师礼,历二十 年不懈。
后同入青城山,炼太清金液神丹,丹成,双双成仙。
(7)《幽传福寿论》一卷。
《宋史①·艺文略》作《九幽福寿论》。
(8)《福寿论》三卷。
疑即《幽传福寿论》。
(9)《气诀》一卷。
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本《千金要方·乔序》。
(10)《炼云母诀》二卷。
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本《千金要方·乔序》。
(11)《烧炼秘诀》一卷。
见《新唐书·艺文志》。
(12)《龙虎论》一卷。
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本《千金要方·乔序》。
(13)《龙虎乱日论》一卷。
见《新唐书·艺文志》。
(14)《龙虎通元诀》一卷。
见《新唐书·艺文志》。
考以上以龙虎为名的共三书,是否一书三名或确是三书,难考。
书 的内容仍然是炼丹专著。
道家内丹功夫,以龙属木,木生火,同心神之火,乃以龙为火。
虎属金,金生水,同身肾之水,乃以虎为水。
所以称水火为龙 虎。
这也是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龙虎相亲,坎离交济之理。
炼丹家藉之以炼丹,养生家用之以保幢,医学家也引之以来解释人的生理与病理。
现在临床上常用术语龙雷之火,和以石膏、知母为主的重剂填坎益水、① 《宋史》496 卷,元·托克托撰。
生津养液之剂称为白虎汤的的出典,都从此而来。
或许有人质问你既然说 张仲景著作中没有五行八卦,为何有白虎一名?因为我也早就说过,《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不是张氏裁制而大多为当时的通用方。
(15)《龟上五兆动摇经诀》一卷。
见《新唐书·艺文志》。
(16)《龟经》一卷。
疑即《龟上五兆动摇经诀》。
考龟上五兆,系古人占卜时,烧的龟壳所见的拆裂纹痕,用以分析 吉凶的一种占术。
事见《左传·昭公五年》:龟兆告吉。
及《尉缭子①·武议》: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
所以此书是属于道教中占验 派的著作。
(17)《摄养录》二卷 见明·嘉靖二十二年乔世定刊本《千金要方·乔序》(18)《老子疏注》(19)《庄子疏注》 孙氏在道教方面的著作毕竟有多少?实难准确的考核、无法考核。
至于上列 19 种,也已散佚殆尽。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道教中的经典、丹鼎、 符篆、占验四派都有所涉及而留下鸿爪,独独积善方面已和儒教佛教融洽成一体而难以明辨,这也与两部《千金方》中分析的完全相符。
① 尉缭,战国时魏人,其人始未未详。
著有古兵书一部,名《尉缭子》,计 29 篇。
1972 年,山东省临沂 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有尉缭子竹简 36枚。
四、小 结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孙氏身上的比重,无可争辩的肯定,以道教为 重为主。
以一个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见《新唐书》),兼好释典(引《旧唐书》)学者的风格与志趣来说,理应置身于经典派中,但事 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考孙思逸垂髫上学,弱冠成才,号称圣童,林亿在《新校备急千金要 方·序》称为上智之材,毫不夸张。
再据《独异志》居于嵩山修道,则可以知道在精通文学之后而再研 究道教,而且进级为修。
欲知道家中做到一个修字,颇非易易,《抱朴子·自叙》曾解释这个修字谓:将登名山,服食养性,非有废也。
事不 兼济,自非绝弃世务,则易缘修习玄静哉。
再检点一下孙氏的道家著作(当然还有不少后人的伪讬),包括疏注《道 德真经》(即《老子》)、《南华真经》(即《庄子》)在内,当在《要方》动笔之前。
《要方》杀青于永徽三年(652 年),上溯三年为孙氏于贞观元 年(637 年)之前的武德年间(618—626 年)。
可以推测出孙氏写作、疏注道教书辍笔之后接下去开始撰写医书的,在时间上的衔接十分符合。
这个时期里研修道教,可能以丹鼎为重点,且看《要方·解毒并杂治·解 五石毒》的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要方·胆腑·太一神精丹》的余以大业年(605—617 年),数以合和,而苦雄黄曾青难得。
后于蜀中遇雄黄大贱,又于飞乌玄武大 获曾青。
就有力的足以证实。
又《翼方·辟谷·服水》的武德中(618—626 年),龙赍此一卷服水 经授余,乃披玩无不舍昼夜。
我们知道服水术乃与服气相伯仲的炼内丹中一个方法。
如其孙氏平素不在炼丹,当然没有人送去这本风马牛不及的书册。
现在非但有人作红粉宝剑之赠,而孙氏更为之披玩无不舍昼夜。
所以更证明孙氏此时正在炼丹修道。
而且孙氏这个阶段在修道中还旁及符篆与占验两派,且看《西阳杂俎》 一段记载(见前第二章神仙、第三节拯龙与第四章居士、第三节方外之交),此言虽似神话,未可置信,但孙思邈与道宣的同时隐居山野,总是事 实。
而且孙氏还居住在号称石室的烧丹炼药房中,更不可否认的。
这里虽然未言时日,但根据事实推求,当在贞观元年(627 年)孙氏入京之前上推的 八九年间。
因为太早,则孙氏与道宣尚未结交。
太迟,则贞观元年之后,两人俱弃野入京同寓长安。
而且他两人一进长安,都没有再度出京野隐的事迹 可寻。
另外一说,道宣先于孙氏入京,在武德九年(626 年),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贞观元年(627 年),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三 卷;贞观六年(632 年),向法砺咨问律学;贞观十六年(642 年),又出京到终南山丰德寺;又 25 年而圆寂。
孙氏则一直居京,所以还是不可能有老人 求救、道律介绍、水溢昆明的事。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两部《千金方》的反映。
因之可以作这样的结语,孙氏是职业属医,思想在道的高逸之士。
证之王肯堂①在明·万历三十三年王刊本《千金翼方②·序》的真人以应化① 王肯堂(1549—1613 年),明·金坛人,字字泰。
万历中进士。
生平好著作,尤精于医。
喜藏书及擅书圣贤,现神仙身,行良医事一言,说明这个结语不致于有所不妥。
小楷,所以别署郁罔斋主的知名度,在文学界很有影响。
② 为现存最早的明版珍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