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 岁次辛酉,公元 541 年,西魏·文帝·大统七年。
当时在中国并列着三个偏安的政权: 西魏:文帝、元宝炬。
建都长安。
梁:武帝·萧衍。
建都金陵,年号大同,当年为七年。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建都邺,年号兴和,当年为三年。
孙氏出生于西魏境内,距长安不太远的北方铜川市、耀县东北 15 里的孙家源村。
该地是关中通往陕北的要道。
秦为内史地(即京都咸阳的直豁地), 汉置祋栩(汉景帝二年改为祋祤县),唐称华原(见明·嘉靖三十六年乔世宁《耀州志》:孙家源,即真人藉里记载)。
孙氏出生月、日及家庭状况,以无记载可稽,待考。
唯家境偏于贫寒, 可从《要方·序》中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一言可以反映出来。
当年为陶弘景卒后第五年。
甄权也出生于许州扶沟,今为河南省、许昌、扶沟县。
1 岁 壬戍。
公元 542 年,西魏·大统八年。
名医高僧昙鸾,逝世于汾州石壁谷云玄中寺,享年 68 岁。
4 岁乙丑、公元 545 年,西魏·大统十一年。
南齐·姚僧垣①,于梁·大同十一年,从领殿中医师转领大医正。
5 岁丙寅、公元 586 年,西魏·大统十二年,梁·中大同元年。
东魏·武 定四年。
三月,梁武帝讲《三慧经》于同泰寺。
四月,同泰寺塔失慎焚毁,武帝认为此魔也。
遂拟重建十二级浮图。
后以侯景之乱而罢。
6 岁 丁卯、公元 547 年,西魏·大统十三年。
旱疫,以扬、徐、充、豫几州尤为严重。
7 岁 戊辰、公元 548 年,西魏·大统十四年。
旱灾加瘟疫。
孙氏开始识字读书。
七岁就学,诵千余言。
这里的千余言,当然不 是指七岁那时,仍用以后指今后的儿童时代。
9 岁 庚午·公元 550 年,西魏·大统十六年。
针灸术传人日本国。
江南连年大旱及蝗灾,尤以江①、扬两处更为严重。
百姓流亡,草根树叶食之皆尽,途中白骨成堆。
巢元方②出生。
11 岁 壬申,公元 552 年,西魏·度帝元年。
当时各地天灾人祸,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但西魏尚能偏安无事,所以孙氏的童年并未达到流离失所而能安于求学。
江东大疫大饥,死者达十之七八。
是年梁·元帝·萧绎患心腹疾,乃诏诸医,议治疗方药。
咸谓至尊之体,宜用平药,独姚僧垣认为脉洪而大,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搓理。
① 姚憎垣(499—583 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人。
① 江,泛指长江以南一带地区。
② 巢元方(550—630 年),随·京兆华阳人,大业间授太医博士,与吴景贤等奉诏撰《诸病源候论》50 卷。
元帝从之,进药后,果下宿食而愈。
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
14 岁 乙亥·公元 555 年,西魏·恭帝二年。
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见《旧唐书·本传》)。
多少年龄称 童?古无定律。
《后汉书·汪延传》: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号为任圣童。
又《后汉书·张堪传》: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 诸儒号曰圣童,现在把 12 与 16 折中计算,假定为 14,似最适合。
因为早于 12 岁,孙氏仅仅读书五、六年,不会显示出他的才华。
迟于 16 岁之后, 则独孤信已被宇文觉所迫害,两人无法相晤。
15 岁丙子。
公元 556年,西魏·恭 帝三年。
北齐·天保七年,蝗灾。
16 岁 丁丑。
公元 557 年,北周·明帝元年。
正月,西魏宇文觉废恭帝,灭西魏,自立为天王,改国号为周,即史书上称为北周。
北齐·天保八年,自夏至 9 月,大蝗灾。
17 岁戊寅·公元 558 年,北周·明 帝二年。
攘那拔陀罗同阇那邪舍,共译印度的《五明经》①成中文,其中一部份为 医学。
北齐·天保九年九月,河北六州、河南十二州、畿内八郡大蝗灾。
18 岁 已卯·公元 559 年,北周·明帝三年。
孙思邈开始习医。
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见《翼方·针灸上·取孔穴法》)。
20 岁 辛已·公元 561 年,北周·保定元年。
北齐·太宁元年,皇太后病,徐之才一药而痊,赐采帛千匹,锦四百匹。
此时孙氏已很博学,大有弱冠弄柔翰,卓犖观群书(引《文选·左思咏史诗》语)的气概。
故《旧唐书·本传》谓之:弱冠善谈庄老。
因 之也知道在那时已开始研究道教了。
也是这个时期,孙氏自谓:青 之岁,高尚兹典。
(见《要方·序》) 典,《潜夫论·赞学》: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
尚,《国语·晋语》:其为人也,刚而尚宠,韦注:尚,好也。
高,为形容尚字,兹,为 助语词。
这是说孙氏在青年时代,已经嗜好于高深的古典文学了。
童年的智慧加勤奋,在这里已得到了收获。
但更可这样说,这时的耕耘, 为今后获得更大的成就。
21 岁 壬午·公元 562 年,北周。
保定二年。
吴人知聪,携药书及《明堂图》等 160 卷,至日本交流。
23 岁 甲申·公元 564 年,北周·保定四年。
山东大水成灾,民多饥死。
24 岁 乙酉·公元 565 年,北周·保定五年。
北齐,河清三年 3 月,兖、梁、沦、赵等州大水成灾。
12 月,北齐阳南大疫。
25 岁 丙戌·公元 566 年,北周·天和元年。
姚最写成《本草音义》。
① 《五明经》,为专事讨论明相、明心、明念、明思、明意五明的经书。
26 岁 丁亥·公元 567 年,北周·天和二年。
北齐·天统三年,山东大饥荒。
27 岁 戊子·公元 568 年,北周·天和三年。
北齐。
天统四年,太上皇高湛病,徐之才为之治疗而痊。
33 岁 甲午、公元 574 年,北周·建德三年。
五月,政府下令,诏毁禁佛、道两教,斥为佛教不净。
于十五日起,尽毁境内寺庙佛像。
文宣太后病,召姚憎垣诊治,姚谓:窃以忧惧,故即逝世。
34 岁 丙申·公元 575 年,北周·建德四年。
徐之才卒,享年 79 岁。
36 岁 丁酉·公元 577 年,北周·建德六年。
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举兵攻北齐,大破齐军。
周军入邺,北齐亡。
所有 50 个州、162 个郡、380 个县皆入于周。
周武帝下令废止北齐境内佛教、 寺庙四万所,尽赐王公为第宅。
沙门 300 万皆勒令解散还俗。
37 岁 戊戌,公元 578 年,北周·宣政元年。
6 月,武帝卒。
当病初时,召姚僧垣诊治,姚谓:万无一全,不久 固死。
《旧唐书·本传》: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自山, 正是这个时期。
考周宣帝宇文赟,为武帝宇文邕子,于本年 6 月即位。
至大象二年(580 年)5 月,卒。
所以《旧唐书》的周宣帝时,确切的说起来,是从 578 年6 月至 580 年 5 月的两年间。
《旧唐书·本传》:隋文帝辅政,徵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赴误为 起)。
这个辅政时间,大约为宣政元年(578 年)至大象二年(580 年)止的跨越三年间。
考这里的隋文帝,应该称杨坚。
38 岁 已亥,公元 579 年,北周·大象元年。
根据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见《要方·解毒并杂治·解五石毒》)。
所以证实孙氏在这个时期里,正在修道炼丹。
《续仙传·隐化,孙思邈》的隐于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求度 世之术。
⋯⋯也就是此时。
39 岁 庚子·公元 580 年,北周·大象二年。
姚僧垣《集验方》脱稿。
40 岁 辛丑·公元 581 年,隋·开皇元年。
二月,杨坚废静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把太医署归属于太常寺管豁。
42 岁 癸卯,公元 583 年,隋·开皇三年。
姚僧垣,卒,享年 84 岁。
44 岁 乙已,公元 585 年,隋。
开皇五年。
七月,河南诸州水灾。
45 岁 丙午·公元 586 年,隋·开皇六年。
《要方·肝脏·坚症积聚》报导了本年 3 月 8 日发现蛟龙病。
48 岁 已西,公元 589 年,隋·开皇九年。
刘祐写成《产乳书》。
释·那连提黎耶舍,卒。
他生前曾设病人坊,收容男女患有麻风者。
这 是中国第一个麻风病防治机构。
辛公义为岷州①刺史。
岷俗畏疫,一人病则合家逃避,病人多妄死。
公义 乃设置署月厅,专收疫病患者,并予治疗,甚至廊房皆满。
这是中国第一个急性传染病医院。
49 岁 庚戌,公元 590 年,隋·开皇十年。
长安大疫。
52 岁 癸丑·公元 593 年,隋·开皇十三年。
春,政府下诏禁绝谶纬学说,凡收藏谶纬及涉及谶纬的书籍者,治罪。
从此谶纬学说即敛迹而式微。
57 岁 戊午·公元 598 年,隋·开皇十八年。
5 月,禁畜猫。
理由是猫鬼蛊毒魇鬼。
很可能是猫得了狂大病。
假 定确是如此,则在卫生行政方面又一个英明措施。
9 月,东征军在征途中传染疫疠,不得已班师而归,死者十之八九。
64 岁 乙丑,公元 605 年,隋·大业元年。
《要方·胆腑·万病丸散》:太乙神丹,⋯⋯余以大业中,数以合和 而苦雄黄、曾青难得。
后于蜀中遇雄黄大贱。
又于飞鸟、玄武①大获曾青。
由此可知孙氏在605 年到 617 年之间,尚在修道炼丹。
同时更悉孙氏此时还 作一次西北之游,到过四川。
巢元方在大业间,授以太医博士。
杨上善②在大业间,授以太医待御。
66 岁 丁卯·公元 607 年,隋·大业三年。
日本遣小野妹子来,中国医学由此即大量传入日本。
67 岁 戊辰·公元 608 年,隋·大业四年。
日本药师惠日、倭汉直福田等来华学医。
68 岁已已·公元 609 年,隋·大业五年。
吐谷浑一带地区,多瘴气,樊子盖献青木香,用以预防和治疗。
诸葛颖《淮南玉食经》及《目》165 卷,约写成于此时。
可惜此书,不 久即佚。
69 岁 庚午·公元 610 年,隋·大业六年。
政府命太医博士巢元方编撰、吴景贤监修的《诸病源候论》脱稿。
71 岁 壬申,公元 612 年,隋·大业八年。
大旱疫,山东尤甚,人多死。
《宋高僧传》及《佛祖历代通载》的南山律师道宣传中俱谓:处 士孙思邈,隐终南山,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议论终夕。
《西阳杂俎》也谓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恐为道宣律师之误) 相接,每来往互参宗旨。
考道宣于 16 岁时(612 年),受具戒于终南山白泉寺。
此时孙氏尚隐居终南山而相识结友,因一为鸿儒一为高僧,所以友谊 较深。
之后,道宣先于孙氏被召进京,孙氏在贞观元年进京,与道宣又得朝夕相见。
贞观十六年(642 年)道宣又回终南山丰德寺,就此又与孙氏分手。
《独异志》:处士孙思邈居于嵩山(为终南山之误)修道时,大旱,⋯⋯ 的祈雨故事,与《西阳杂俎》道宣介绍孙氏祈雨事,可能都在这个时期中(参① 岷州,今甘肃省南部。
① 飞鸟、玄武,这两地俱在今四川省中江县东南。
② 杨上善,生殁待考,仅知为隋代人。
撰注《黄帝内经太素》30 卷,但已佚散 7 卷,仅存 23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