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鲁迅传 > 第十五章 一脚踩进了漩涡

第十五章 一脚踩进了漩涡

2025-04-03 08:03:04

--------------------------------------------------------------------------------鲁迅怎么办?他自己说: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

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

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像在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

1这话说得很实在。

墨翟和阮籍,都是走了回头路,鲁迅内心的鬼气,也正是要拉他往回走。

退回十年前那绍兴会馆式的生活。

索性回到家中,关上窗户,背对社会上的喧嚣,自己选一样合意的事情,坐下来静静地做——在整个二十年代末期,这样的生活一直诱惑着他,直到一九二九年六月,他还在犹豫,是否该暂且静静,做一部冷静的专门的书。

2但是,他其实并不能退回去。

十年前他形同单身,现在身边却有了许广平,这位倔强的姑娘所以会追随左右,可不只是出于一般的男女爱情,她首先是敬服他对黑暗社会的决绝态度,才接着生出了爱慕之情。

也就是说,他们的相爱建立在鲁迅作为一个启蒙先驱的基础之上,景云里二十三号的新家庭,首先就不允许他将它当成北京的绍兴会馆。

何况鲁迅自己也不愿意退回去,这等于承认自己失败,承认这些年来的挣扎都毫无意义,像他这样性格的人,怎么能甘心呢扒只要有一线机会,他就不愿意走回头路。

既不愿转身,那就只有如他自己所说的,先坐下来歇一会,再抬脚跨步,姑且走走。

事实上,他因答有恒的那封信的最后一段,已经说出了姑且走走的大致方向:我觉得我也许从此不再有什么话要说。

恐怖一去,来的是什么呢?我还不得而知,恐怕不见得是好东西罢。

但我曳在救助我自己,还是老法子,一是麻痹,二是忘却。

一面挣扎着,还想从以后淡下去的‘淡淡的血痕中’,看见一点东西,誊在纸片上。

这真是非常精确的预言,他生命的最后九年间的大致的生活状况、几乎全包括在这段话中。

其实是没有什么话可说,却仍挣扎着要在纸上写一点东西,这还是他在三十年代的基本姿态;他赖以维持这姿态的两支最顺手的拐杖,也正是那个麻痹和忘却。

所谓麻痹,就是将注意力转开,不去想那些没有答案的大苦恼,只考虑日常生计,也就是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

可是,以鲁迅当时的情形,怎样安排今后的生计呢?做官自然不行了。

仍到大学去教书?经历过在北京、厦门和广州的种种刺激,他现在是既对青年失了信任,又对同事间的倾轧深感厌恶,几乎从搬出中山大学的那一天起,就打定主意要脱离教书生活,3他不想再与人做什么同事,情愿一个人单干,做一名以文字为生的自由人。

可是,以哪一种文字为生呢?心境是这样消沉,先前的呐喊式的文章和小说当然是不能做了。

那么做研究?他对这个倒是一向就有自信,还在厦门时,就对许广平说过:如果使我研究一种关于中国文学的事,大概也可以说出一点别人没有见到的话,所以放下也似乎可惜。

4但是,真要作研究,譬如写他一直想写的《中国文学史》或《中国字体变迁史》他就必须沉潜下心,整个陷进古书堆里,这和那绍兴会馆式的生活,实际上也差不多了,他又不愿意。

因此,他初到上海时,是选择了翻译这一条路,还明白对熟人宣布:我在上海,大抵译书。

5算起来,他译书也有二十年的历史了,但那多半是借它作启蒙的工具,对翻译本身,他其实并无太大的兴趣。

因此,即便现在选它作自己的谋生之道,他也很难长久地专注于它,一有什么事情打岔,心思就很容易分散开去。

他自己也知道,到上海才两个月,就已经担心了:本想从事译书,今竟不知可能如愿。

他怪别人干扰太多,可如果他自己真想译书,几个朋友的应酬,若干访客的邀约,还不容易对付吗?归根结蒂,还是他自己心神不定,不知道究竟做什么好。

这也难怪,有那样的大苦恼纠缠于心,他确实难于看清腹前的路,难于决定该何去何从。

所以他租下景云里二十三号的房子,却并不买齐家具,似乎随时准备卷钳盖走路。

你想想,连家安在哪里,以什么谋生,他都定不下来,他又如何麻痹自己呢?他还有另一条办法,就是忘却,竭力淡忘种种阴暗的记忆,重振乐观的热情,实在不能淡忘,也总要将它们尽量推至意识的边缘,腾出地方来酿造新的希望。

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跨进刺丛里,姑且走走。

人真是习惯的俘虏,明明遇上了穷途,这穷途就说明原先的走法不对头,可只要还没有学会新的走法,他一抬脚,一跨步,就还是会依照先前的老走法。

他只会这一种,倘要姑且走走,不用它又怎么办?鲁迅正是如此。

从迎接绍兴光复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他不断地用忘却来振作自己,种种似乎能够忘却,而终于又全部记起的徒劳的痛苦,他是体验得大多,也太深了。

但是,当他现在救助自己,挣扎着不愿没人虚无感的时候,他能使用的最后一条办法,仍然只是忘却,这是怎样令人悲哀的事情?十年前他用什么姿势爬出那座待死的深坑,他现在就只能还是用那个姿势。

你看他到上海后,虽然抱怨别人的打拢,可只要有地方请他演讲,他总是应允前去,甚至半个月内连讲四五次。

明明打定主意不再教书,一旦有人坚请,他就还是接受了劳动大学的聘书,实在是易墙基做事太不像活、他才去退了聘书。

在文学,方面,他一到上海就复刊《语丝》,自任编辑。

创造社来联合他,他欣然答应:那些人翻脸驾他了,他就一面还击,一面与郁达夫命作,创办《奔流》月刊,作文校对,跑印刷厂,写编后记,忙得四脚朝天。

第二年又和柔石等几个青年人组织朝花社,办《朝花》周刊。

他还想把北京的《未名》半月刊也移到上海来,由他作编辑,取攻击姿态,大扫一下文坛。

7那在文学界兴风作浪的热情,简直比得上二十年代初了。

甚至一些激进的社会团体来找他,他也非常热情。

当时共产党有一个为援救被捕者而组织的中国革命互济会,鲁迅一到上海,就接受这互济会的一个成员的邀请,答应为互济会的刊物写稿;第二年春天,更正式加入这个组织,多次捐款。

一九三0年初,又去参加也是共产党组织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成立会议,第一个作演讲,因此被推为发起人。

几乎同时,又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但同意用左翼作团体的名称,还同意担任它的领导人。

当年在东京参加光复会的热情,似乎又复活了。

当然,表现出五四式的热情,并不说明他心里就真有这种热情。

他对那些激进团体的活动,心里常常并不以为然。

有一次,送走一位互济会的来访者,他就对客厅里的其他朋友说:这人真是老实,每次来都对我大讲一通革命高潮,8在善意的椰揄中,分明表现出对那革命高潮的怀疑。

成立自由运动大同盟,他更是摇头,在成立大会上发完言,他就提前离开了,事后还对动员他去开会的人说:这种组织发个宣言之外,是无法做什么事的。

9至于左翼作家联盟,其中的许多中坚人物都来自创造社和太阳社,他们前不久还骂他落伍,是二重的反革命,现在却来尊他为领袖,他怎么可能会相信?冯乃超拿左联的纲领给他看,他一面表示没意见,一面又说:反正这种性质的文章我是不会做的。

10在参加左联的成立大会以后,他更向朋友描述说:于会场中,一览了荟萃于上海的革命作家,然而以我看来,皆前花色[绍兴方言,意谓没起色],于是不佞势又不得不有作梯子之险,但还怕他们尚未必能爬梯子也。

11语气极为轻蔑。

可是,尽管心存种种芥蒂,他仍然要去参加那些组织的活动。

他在广州的后半年里,那样受人冷落,现在却有这些热情的团体来邀请他,有这些激进的青年来拥戴他,这使他重新感觉到自己的声望和价值,感觉到自己还有力量,你想想,单是为了证实这些感觉。

他也应该去参加那些活动吧。

说到底,不辞辛劳地各处演讲也好,在文坛上四面八方地闹也好12,都是在作同样的证实。

那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鬼气压得他太厉害了,他情愿再一次戴上面具。

他现在的心境比五四时阴郁得多,再要硬戴面具,它就自然大得多,也重得多,但他甘心承受,比起在沉默中听任虚无感咬啮自己,借频繁的行动来忘却痛苦,总要容易些吧。

也就从到上海开始,他陆续买来一批日文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非常认真地读,单在一九二八年内,他就读了十多本这样的书,许广平甚至说他是几乎每天手不释卷的在翻着这方面的著作。

13他教许广平学日语,也用其中的一册《马克思读本》作教材,不仅详细讲解内容,还能够订正书上的错字。

他甚至花力气将一部日文版的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翻译出来。

他自己笔下,也逐渐出现了用他理解的唯物主义来论人析事的文字。

到后来,连和青年聊天,他口中也经常会吐出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之类的新词。

和朋友通信时,他更称赞说:以史底唯物论批评文艺的书,我也曾看了一点,以为那是极直截爽快的,有许多暧昧难解的问题,都可说明。

14还在东京的时候,他就拜访过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因此得到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回国以后十几年间。

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也时有所闻。

但他一直不怎么在意,即使书橱中放有这类书,也极少取出来仔细地读。

可现在,无产阶级革命似乎成了思想界的新兴潮流,那批口口声声说他落伍,骂他是反革命的青年人,手中也正是拿着马克思主义的词句,甚至他翻译别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那些人也要冷嘲热讽,说他是投机——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能再疏忽了。

即便为了回击那些年轻人,他也得认真来看一看,马克思主义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自己说:我译这些书[指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之类]是给那些从前专门以革命文学为口号而攻击我的人们看的,15这就把他的动机说得非常明白了。

在他这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后面,在他那些不畏讥笑,坚持翻译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言行后面,你正可以看到他特有的那种不甘心:他不甘心被人视为落伍,不甘心被新兴的潮流摒诸河岸,几乎从踏进上海的那一天起,他就自觉不自觉地想要跟上新的思潮,要重返文学和社会的中心,要找口那已经失去的社会战士和思想先驱的自信,要摆脱那局外人的沮丧和孤独。

他并没有想到这些挣扎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现在只顾一件事,就是竭力挣脱那绍兴会馆向他伸出的热情招呼的手。

但是后果却来了。

首先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以他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为理由,在一九三0年三月向国民党中央公开申请,要通缉反动文人鲁迅。

几个月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更下令取缔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革命互济会和左翼作家联盟等八个团体,在附于取缔今后面的左联成员名单上,赫然列着他的名字。

这使他多少感到意外。

一听说浙江省党部要通缉他,他便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告诉朋友:自由大同盟并不是由我发起,当初只是请我去演说。

按时前往,则来宾签名者已有一人(记得是郁达夫君),演说次序是我第一,郁第二,我待郁讲完,便先告归。

后来闻当场有人提议要有什么组织,凡今天到会者均作为发起人,遗次日报上发表,则变成我第一名了。

情形既然是这样,有人就劝他在报上登个声明,解释一下,但他不愿意:浙江省党部颇有我的熟人,他们倘来问我一声,我可以告知原委。

今竟突然出此手段,那么我用硬功对付,决不声明,就算由我发起好了。

16对这个通缉本身,他其实不十分重视,他知道这只是一种警告。

好几年前,在《无花的蔷蔽之三》里,他就用嘲讽的笔调将这类恫吓手段一一罗列过。

一位熟识的日本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担心他的安全,劝他躲避,他也笑笑回答说:不要紧的,如果是真的要捉,就不下通缉令什么的了。

……就是说,有点讨厌,别给我开口——是那么一回事。

17但也惟其如此,他就更为愤慨:我所抨击的是社会上的种种黑暗,不是专对国民党,这黑暗的根源,有远在一二千年前的,也有在几百年,几十年前的,不过国民党执政以来,还没有把它根绝罢了。

现在他们不许我开口,好像他们决计要包庇上下几千年一切黑暗了!18在广州,他所以那样反感国民党的清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捕杀无辜,没想到自己到了上海,竟亲临这样的遭遇,他能不愤慨吗?他当然知道,一旦国民党政府认定你是共产党,你会遭遇什么样的危险,但他从来又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既然肆行高压。

这样来威吓我,我倒偏要和你斗一斗了。

倘说他初到上海时,已经对国民党非常失望,却毕竟无意和它为敌,那到这个时候,他却似乎是决意要站到国民党的对面去了。

他继续写一系列文章,激烈地抨击政府;他更积极地参加左联的活动,一九三二年又参加宋庆龄、杨杏佛等人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担任它的执行委员。

一九三一年国民党在上海捕杀柔石等五名年轻的左联成员,他更是怒不可遏。

在左联秘密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文章,直斥国民党政府是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

19他甚至重新解释当年在广州辞职的原因,说是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

20几乎完全不掩饰对国民党的敌意了。

这自然引来官方的更大的压迫。

一九三二年夏天,蓝农社的特务暗杀身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的杨杏佛,随即放出风声,说也将鲁迅列入了暗杀的名单。

从一九三四年起,政府的书报检查机关更连续查禁他的著作,从《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之类的年度文集,一直到《鲁迅杂感集》那样的选本,到后来,网还越收越紧,他到上海以后的几乎所有杂文集,都被打上了黑叉。

不但威胁他的人生安全,还要封闭他的文字生涯,这样全面的压制和迫害,只会促成更决绝的反抗。

鲁迅发誓一般他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21有朋友劝他克制自己的火气,他回信说:即如不佞,每遭压迫时,辄更粗犷易怒,顾非身临其境,不易推想,故必参商到底,无可如何。

22到这时;他其实已经是身不由已,既然被逼到了这个位置上,就只有反抗到底了。

中国的专制统治,从来是非常残暴的。

从一九三一年开始,国民党政府接连捕杀文化界中的共产党人,后来更将也是国民党员的杨杏佛也杀掉了,这从鲁迅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事都干了,还有什么事干不出呢?他特有的那种凡事从最坏处着想的心理,就自然会占满他的心胸。

从听到柔石被捕的消息起,只要风声一紫,他就离家避难,或是去一家日本人开的花园庄旅店,或者就丢内山完造家。

在花园庄饭店躲避时,他的神经相当紧张,有一次看见两个陌生人在草地上对着他避居的房间指指点点,就赶紧躲进里屋,许久都不出来,早在一九三0年五月,他就已经开始采取一种半秘密的生活方式,不对人公开自己的居处,几次搬迁,都是托熟识的日本人出面租赁:除了少数可以信赖的人,他从不邀请客人到家中聊天,一般会面,都约在内山书店里:来往信件也都通过这家书店,他情愿每天到书店去取,也不要别人直接寄到家中。

空气紧张的时候,他就极少下楼出门,甚至连窗边也不坐,怕被人看见。

可就是这样,他还是不放心,一到觉得危险的时候,还是要避出去,他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实在是没有什么信心了。

有一次他对别人这样介绍他的书架:这些书架全是木箱,里面装满了书,任何时候都可以装上卡车逃跑。

23甚至和许广平走在街上,他也常常要她走到马路对面去,说是万一遇到麻烦,她可以及时脱身。

连日常生活的这些方面,都笼罩在高度的紧张之中,他有生以来,这还是头一次。

许广平后来回忆说,他虽然如此警觉,有时候却又有一种冒险性,愈是空气紧张,愈在家里坐不住。

杨杏佛被杀之后,他坚持要去送殓,那天早上出门,还有意不带大门的钥匙,以示赴难的决心。

后来几次传闻要抓他,他都特地每天出门去转一圈,24这当然显示了极大的勇气,但请想一想,一个向来主张爱惜生命,反对轻率赴死的人,现在却自己怀着赴死的心情,跨出家门去迎接随时可能袭来的捕杀,就好像一头无处逃遁的野狼,掉过头来拚死相扑:这是怎样的丧失理智的狂泰,又是怎样的忿不欲生的绝望呢?原本是为了摆脱局外人的沮丧,才那样积极地介入公众生活,却不料一脚踩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身不由己地越卷越深,直至被推上与官方公开对抗的位置,人身安全都岌岌可危--从那样的起点竟会一路滑人现在这样的境遇,大概是鲁迅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正是从这个想不到,我又一次看见了命运对他的残酷的戏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