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肖劲光传 > 第七章 山重重水重重 关山远征难

第七章 山重重水重重 关山远征难

2025-04-03 08:03:08

干部团直属中央军委纵队。

它是军委纵队中一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担负着直接保卫军委首长和领导机关的光荣任务。

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都是红军中出类拔萃的指挥员。

上干队当时有指挥科和政治科以及地方工作科等三科学员一百五十余人。

上路后,中央把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知名人士分散到各单位,便于在行军中进行照应。

这样,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李一氓、成仿吾、冯雪峰等六人被分配到了上干队。

上干队除队长肖劲光外,还配有一个卫生员,负责给大家治疗小伤痛。

一个挑夫,是个哑巴,瑞金附近人,原先是红大的伙夫,挑着两个铁皮文件箱,随部队行军。

另外调配一匹马,主要用于为伤员病号和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员驮运行李。

就这样,肖劲光走上了漫漫长征路。

他左肩斜背灰色包袱,里面有一床夹被、一张油布、几件换洗衣物、几本舍不得扔的书。

右肩斜背干粮袋,腰间一支手枪,手里提着两个饭盒。

广西边境。

一个夹河而建的小镇。

一座小木桥把这个小镇连成一体。

远山近水已经在夜影中模糊。

干部团悄悄来到镇上。

肖劲光亲自安排好住宿、晚饭、岗哨、警戒诸事之后,又逐班逐班地检查。

另外,他又叫来政治科科长余泽鸿。

余科长,侦察任务布置得怎么样了?肖劲光问道。

已经安排好了!余泽鸿一边坐下一边问答。

多少人,分多少组?肖劲光问。

二十四人,十二个小组,分上半夜和下半夜两班!余泽鸿再答。

肖劲光似乎还不放心:隐蔽地点一定要选好,要视野开阔,覆盖面要大。

另外,一定要注意抓活的。

余泽鸿频频点头。

肖劲光仍然在考虑什么。

是什么事让肖劲光如此重视呢?原来一连几个晚上,更深夜静之后,就有驻地附近的房屋起火。

然后便传出谣言,共产党杀人放火。

显然,有敌人在暗中作怪。

肖劲光决心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他不能容忍谁往党的脸上抹黑。

如果任这些敌人一边放火,一边造谣,他肖劲光问心何安!昨天,他向陈赓团长建议,今晚干部团整体行动,抓两个活口,然后所到之处揭穿敌人的阴谋诡计。

上干队驻小镇南区,由肖劲光负责南区监视。

只要敌人今天出动,他就一定要逮住凶手。

这是肖劲光办事的一贯作风。

因此,他不厌其烦地反复思考有关细节,并细微叮嘱具体负责的余泽鸿。

南国的冬夜万籁俱静。

除了哨兵和警戒部队外,似乎什么都入睡了。

然而,黑暗里的眼睛,却严密地监视着这个沉睡小镇的每一个动静。

肖劲光和衣躺在铺上,半寐半醒。

突然,外面人声陡起,四处都是救火声。

肖劲光从铺上一跃而起。

外屋的战士们也都起来了。

大家纷纷跑出屋,奔向火场。

火被扑灭了。

余泽鸿押着一个瘦猴似的家伙来到了肖劲光面前。

陈赓团长和宋任穷政委也赶来了。

简单的审问就弄清了来龙去脉。

陈庚团长哈哈大笑:好家伙,敢跟共产党斗法。

你也不看看肖大将军几只眼!团长,押到你那去吧!肖劲光对陈赓说。

不!就放在你这。

按你的设计,每天找好驻地之后,就辛苦辛苦他,让他挂牌游一游街,游一游村。

请他把自己的丑恶行径亲口向驻地人民讲清楚。

好!余科长,押下去!肖劲光重新回到铺上,心中好惬意。

好长时间里,他没有这样的好心情。

以后十多天,部队一驻下来,就见几个战士押着这个家伙,在四处自述自己丑恶的故事。

紧张的战斗生活中,添了这么一段不无幽默的小插曲。

蒋介石已经判断出,中央红军沿湘桂边境北上,是试图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于是,在城步、新宁、通道、绥宁、靖县、武岗、芷江、黔阳、洪江等地区构筑了四道碉堡线,集结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而博古、李德等人无视敌情变化,仍坚持按原计划前进。

红军身处极为险恶的境地。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挺身而出。

他根据敌我态势,果断向军委建议,放弃原定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立即向西,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经过激烈的争执,毛泽东的建议被接受。

红军经贵州腹地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剑河、镇远等十几座县城。

12 月底,红军占领乌江南岸的猴场。

1935 年元旦,猴场。

中央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叶剑英来到干部团。

陈赓连忙接住:司令员,好稀客呀!叶剑英一面进屋,一面说:怎么,不欢迎啊?岂敢!岂敢!陈赓一面亲自倒茶,一面笑道。

我今天不仅来了,而且还一时三刻不走了!叶剑英满脸肃然。

平时爱说爱闹的陈赓也立时严肃起来:请首长指示!红军要过江。

派我来请你架桥。

陈团长,红军安危系于你一人一身啦!叶剑英一字一句,说得似笑又没笑。

陈赓立刻明白了司令员的意思:司令员请回,陈赓一定完成任务。

司令员当然没时间待在这里。

陈赓当即命令特科营工兵连,火速赶到猴场乌江江界渡口架桥。

江界渡口,江面宽约两百多米,最深处达二十多米,水流每秒一米八到两米。

在这样一条水深浪急的大江上搭桥,谈何容易!然而,追兵将至。

红军没有别的选择。

一天过去了,种种尝试都归于失败。

陈赓心急如焚。

上干队有个土木专家,不妨把他请来看看。

陈赓回头,见说话的是工兵连一个老战士,连忙问道:你说什么?大家立刻都围过来。

原来这个老战士是国民党原工兵团战士,后来被红军俘虏,就到了红军工兵连当兵。

长征出发,来到上干队,他突然发现他的老团长在干部团做教员。

这位原国民党工兵团团长叫何涤宙,在架桥等土木建筑方面独具才能。

工兵连一天劳累,毫无收获,这个老战士便这样冒了一句。

陈赓立即命令:请肖劲光和这位老师一块来。

肖劲光来了。

何涤宙立刻展开工作。

一个试行方案很快出来了——何涤宙设计了一种土制石锚固定竹排扎成的门桥。

成功了。

第一块门桥固定了。

做这样的石锚门桥,需要大量的木材、竹、木板。

肖劲光主动请缨:陈团长,上干队也参加收集架桥器材吧?好吧!——多谢你呀,肖大将军!陈赓一拳打在肖劲光的左肩上。

第三天中午,纵队司令叶剑英又来了。

陈赓只说了一句:司令员、下午两点请您剪彩。

听说锚组组长石长阶同志牺牲了?叶剑英将信将疑地问。

陈赓点了点头。

是啊,有多少好同志,为了党的事业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几天以后,中央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城。

1935 年1 月15 日至17 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解决了当时党面临的最紧迫的军事问题,改组了中央领导,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毛泽东又回到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上。

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蒋介石为了阻止红军北进四川或者东出湖南,急调嫡系部队和川、黔、湘、滇、桂五省地方部队数十万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一举歼灭红军。

遵义会议刚开完,还没来得及传达会议精神,红军又匆匆上路,离开遵义城。

经过一个来月与敌人周旋,红军渐渐有了一些主动权。

尤其在二渡赤水后,红一、红三军团开始抓住敌人打,在占领桐样城和娄山关之后,敌人纷纷溃逃,红一、红三军团展开追击战。

干部团在陈赓率领下,随主力执行追击任务。

随后,红军主力再次占领遵义。

当部队追击前进时,上于队第一次单独执行任务。

肖劲光率部留守桐梓县城担任警戒任务。

先头部队,另留一个连,由肖劲光指挥。

当晚,肖劲光布置好岗哨,在桐梓过夜。

第二天下午,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率警卫连进城。

肖劲光向罗炳辉汇报了情况。

罗炳辉说:你们追赶一纵去吧,这儿由我们接防。

并告诉肖劲光,九军团的几个主力团随后就到。

于是,肖劲光带上于团和先头部队留下的那个连队,直奔娄山关,准备到遵义归队。

桐梓离娄山关三十余里地,一会儿就到了,就在刚刚接近娄山关的时候,桐梓方向突然枪声大作。

肖劲光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并派人飞马打探。

打探人员刚走没多远,只见罗炳辉与警卫连气喘吁吁地赶来。

大队敌人紧随其后逼过来。

情况万分危急。

肖劲光当机立断:罗军团长,你带工作人员赶快过关,请把警卫连留下!没等罗炳辉离去,肖劲光已经将部队迅速在第一线展开。

敌人气势汹汹扑上来。

肖劲光指挥部队利用地形,死死地把敌人压在关口下。

敌人的攻势明显减弱了。

罗炳辉再次建议撤出战斗,赶到遵义归队。

肖劲光想了想:军团长,还是你先走吧,娄山关过后到遵义无险可守。

万一敌人尾随而去,就将直接威胁军委首长的安全。

不如我在这儿守着,你赶到遵义向首长汇报。

只是把你的警卫连留下。

罗炳辉也觉得肖劲光想得周到,便再没说什么,匆匆下关。

肖劲光又根据娄山关的地形,重新配置火力,居高临下守住关口。

真个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敌人发现红军凭险据守,加之黑夜来临,摸不清红军的虚实,在下面胡乱放枪,始终不敢闯关。

后半夜了。

敌人进攻的可能性不大了。

但是,近三百名红军战士伏在黑暗里寒风飕飕的关隘上,不敢稍有松懈。

罗炳辉离开娄山关后,带着工作人员直奔遵义。

从娄山关到遵义九十里,曲曲折折的小路蜿蜒向前。

大家一边赶路,一边又防止土匪和小股流窜之敌袭击。

人人的心都提在嗓子眼上。

罗炳辉身体较胖,又穿一双布鞋,走起路来显得很吃力。

娄山关的枪声从后面传来,使他为肖劲光的处境很担忧。

敌人起码有一个团的兵力,而肖劲光才三百来人呵!没走多远,罗炳辉又命令两名工作人员跑步前进,先行向军委纵队报告。

接到罗炳辉派人送来的报告,军委十分重视,立即派红五军团的一个营增援娄山关。

遵义。

周恩来住处。

劲光,上干队的同志们都回来了吗?有没有伤亡?周恩来坐在一把椅子上,关切地问道。

我们凭险据守,很主动。

部队没有伤亡。

肖劲光说。

来,喝点水嘛!周恩来端起刚才为肖劲光倒的一杯水,递过去,然后说,你们在娄山关主动阻击敌人,保卫了中央的安全,谢谢你们!肖劲光一边接过水,一边说:应该的,应该的呀!屋子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稍后,周恩来认真地说: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批判了前一段时间的‘左’的错误,毛泽东同志也重新回到了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上..周恩来给肖劲光简单地谈了遵义会议的情况。

肖劲光仔细倾听着,生怕漏听了哪一个细节。

最后,周恩来说:会上讨论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对你的问题,过去搞错了,处分一律取消,中央正在考虑重新安排你的工作。

消息如此突然,肖劲光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双手捧着茶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说什么好呢?一年来的委屈、痛苦和无以言表的郁闷,就这样过去了?他感到自己像做了一场噩梦。

他动了动嘴唇,但没能出声。

劲光同志,你受委屈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有责任,感到十分内疚。

周恩来望着眼睛都湿润了的肖劲光,诚挚而又磊落地说。

就是周恩来的品质和人格力量。

他不隐讳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他敢于在任何公开场合检讨自己。

肖劲光站起来,一步踏到周恩来面前。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好一会,肖劲光才说了一句:感谢党中央!感谢你,周恩来同志!红军重新攻占遵义,打了长征以来的最大一个胜仗,打击了敌人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志。

蒋介石气急败坏。

遵义一战,丢了两个师又八个团。

娘稀匹,滇军不行!滇军不行!蒋介石骂得还不解气,叫来侍从副官,你去查一查,在娄山关,是哪个团,被肖劲光的一个连挡住,过不去!团长该毙,团长该毙!侍从副官转身出去。

蒋介石随即调整部署,急调大军分六路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

当蒋介石在贵阳大骂滇军不行的时候,毛泽东站在地图前沉思良久。

周恩来走进来。

恩来呀,向东是不成啦。

蒋总司令三面出迎啦!他一边说话,一边使劲吸了两口烟屁股。

是呵,只能先向西,并佯装有北进迹象,请蒋介石把主力派到长江一线去堵我们。

然后才能伺机行动。

周恩来一边说,一边在地图上比划着。

正合我意哟!看来,蒋总司令得听你调遣了。

毛泽东说着,笑了。

哪里、哪里:声东击西是你的思想。

周恩来认真道。

毛泽东又摸出一支烟,皱巴巴的:哎,恩来,这样一来,赤水河上的工作得做扎实喽!我已经派肖劲光攻下仁怀,然后叫他到茅台。

搭桥铺路,我听说他那儿有个专家呢。

那好,那好。

肖大将军可要喝茅台酒了!毛泽东一边抽烟,一边走动着说。

这时张闻天、王稼祥等人也来了,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

肖劲光在接到周恩来交给的任务后,率上干队,另加一个步兵连、一个工兵连,连夜上路,直奔仁怀,拂晓时分兵临怀仁城下。

肖劲光亲率尖刀班,部队悄悄接近城边。

突然的枪声打破了守城敌人的美梦。

敌人顿时惊慌失措,纷纷逃命。

这样,毫不费力,仁怀得手。

当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地图前谈话的时候,肖劲光正阔步迈进茅台镇。

桥很快出现在赤水河上,肖劲光满意地拍了拍工兵连长的肩膀:好样的!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回头给你记一功!工兵连长嘿嘿直笑。

3 月16 日,红军在茅台三渡赤水,重人川南。

蒋介石急忙调主力于长江南岸一线堵截,唯恐毛泽东北渡长江。

等蒋介石的兵力调配刚刚到位,红军又于3 月21 日晚,四渡赤水,折回贵州。

还是那座浮桥,使红军把几十万敌人甩在了川南一带。

红军向东折回贵州后,又突然一个急行军,南渡乌江,造成攻打蒋介石正在坐镇的贵阳的态势。

贵阳有危,事关蒋总司令的安危。

这还了得!各路敌军纷纷从东面向贵阳开进。

而红军又以每天120 里的速度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

然后,巧渡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企图。

这一胜利,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遵义会议精神在部队传达以后,仿佛给部队注射了一针兴奋剂。

人人欢呼,个个振奋。

肖劲光率领上干队,跟随军委干部团,时而向前疾驰,时而曲折迂回,铺路搭桥,掠城守镇。

战士们虽然辛苦,但大家心情舒畅、斗志昂扬,随处都有说声、笑声、逗闹声。

有时候弄出一些逗人的小插曲,仿佛生活海洋猛然蹿出的一朵浪花,把这残酷的战争生活装点得别具趣味。

这天夕阳西下,但离山尖尖还有老高,部队就早早地停下来,宿营在夹金山脚下。

时值6 月,夹金山上,仍是白雪皑皑。

许多战士弄不明白,这夹金山脚,夏日烈暑;山坡上又有花开如春;再往顶上又白雪覆盖。

这到底是什么季节呀!一个小战士大声嚷道。

哎,小同志,这里的学问好大呐!小战士一转身,发现是陈赓和肖劲光队长并肩走过来,立即敬礼:首长好!肖劲光陪着陈凑到上干队看望董老、徐老、谢老等几位老人。

陈赓见小战士如此认真,便笑着还了礼。

小战士见状,便又问道:首长,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呀?陈赓把眼镜一推,夸张地说:我也不知道呀!这不,我就是为这事,专门去请教几老的。

回头我再告诉你呵!陈赓一边说,一边拉起肖劲光就走。

小战士笑了。

在一片草地上,上干队的战士们,正砍的砍,削的削,拿着一根看来资格很老的拐仗做样子,纷纷仿造。

只见徐特立坐在人群中间,津津有味他讲关于六月雪的故事。

好热闹哟!陈赓和肖劲光走过去,大家立刻围了过来。

开开心,大家第一次见大热天下雪。

你怎么有空来这儿了?徐老一面和陈赓握手一面问。

肖劲光在一旁说道:陈赓团长是专门来看望你们几老的。

陈赓这才连忙正色:徐老,上山的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了?你看,这可是特殊待遇了哦。

徐特立指着一张臭羊皮。

肖劲光开玩笑地说:徐老呵,是属于怕冷不怕臭的那一类人。

一个小战士突然上前,解开徐特立的外衣大声说:徐老还有火龙衫哩!大伙一看。

好家伙!徐特立腰间胸前至少有十几个布口袋,口袋塞满了他沿途收集的各种学习资料。

陈赓见状:好呵!徐老这一身披挂,刀枪不入,风雪难透啊!众人一阵开怀大笑。

稍停,徐特立脸色肃然:要说要笑,你们现在闹个够。

上山可就不能说话、不能笑、不能坐了,谁要是不听我的这几句话,山神爷可是要捉人的!大家一阵惊疑。

只有陈赓大笑起来。

他知道这是当地老百姓的一种迷信说法。

不过,这种迷信说法也有些道理。

高山缺氧,温度又特低,说笑蹦跳会真的让你上不了山。

大家无不称奇。

雪山脚下的早上,是一道特别的风景。

当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的时候,山顶上有朝霞映白雪,山坡上霞光中的野花绚丽多彩,山脚草地上灌木丛中,空气宜人,周身透一抹惬人的凉意,叫人一时间会忘了正处暑天六月。

部队开始上山。

肖劲光特意走在几老之间,以便亲自照顾这些革命的老前辈和知名人士。

爬山之初,大家还有说有笑的。

董必武今天精神特别好。

有人问:董老,你今天早上吃什么好东西了,如此精神焕发?平生所爱,美酒诗书。

今天早上,刚品过一口茅台,你说我该不该情绪好!董必武说得认认真真。

董必武是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之一,长征前任中央苏区最高法院院长。

是年,他已年近半百。

但他人老心不老,长征途中,一路从不落后。

成仿吾听董必武说罢,接过话:茅台虽好,不能充饥解馋。

董老呵,还是我的宣威火腿管用呵。

成仿吾是有名的文学家,同郭沫若、郁达夫一起,被称为创造社三杰,后来到鄂豫皖苏区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刚调中央苏区,就碰上长征了。

成老虽投身革命有年,但始终文人性情未改,一听董老自夸,便沉不住气。

不过早上作上山准备之时,他的确是将好久舍不得吃的一点点宣威火腿吃了,说是可以增加热量。

谈起吃东西,大家热闹起来。

你一句我一句,看谁来得新奇。

有人说:大渡河的鲜鱼,太好吃了。

又有人说:子姜辣椒炒鱼嫩子好香呐!中央党校副校长冯雪峰突然问肖劲光道:肖队长,你说说从瑞金出发以来,你觉得什么东西最好吃。

当然,是指你吃过的。

肖劲光略作思忖,答道:二进遵义时,我吃了一顿羊肉粉丝,香味无比,叫我平生难忘。

周士第笑了笑说道:是呵,那天,人们想到遵义会议。

谁都吃得香呵!肖劲光也笑了。

人说周士第精明过人,果真如此。

但肖劲光没有告诉大家,那碗羊肉粉丝是在周恩来与他谈话之后作中饭吃的,更不同寻常呵。

大家往上爬,渐渐便有寒气袭来。

大家的话也就少了。

肖劲光一面走,一面留心着几位老人的身体状况。

行至半山腰,气温骤然下降。

身后是花草满目,脚下是冻得梆硬的泥土。

过了山腰,突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小的冰碴,砸在头上身上,生疼。

许多人已经开始冷得直叫唤。

这是什么鬼地方,六月天冻死人!有人恨恨地说道。

徐特立赶忙制止:不要说话了,小心山神爷捉人喽!大家再没有谁吭声。

再往上走,空气稀薄,呼吸困难。

加之严寒袭人,许多人双腿不住地打颤。

终于爬到山顶了。

山顶有一块不大的平地,有两个牺牲的同志躺在雪地上。

大家默默从两人身边走过,心中充满了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

大家开始手拉着手,向山下走去。

过了雪山,人烟越来越稀少。

别的都能挺住,只有肚子挺不住。

每一个人的干粮袋里,都只剩几两青棵面。

所以,部队停下来,大家首先得去挖野菜。

今天一歇下,肖劲光又带着上干队的几个人到周围去挖菜。

刚走几步,只见陈赓自远处打马而来。

肖劲光立定脚步。

肖队长,恭喜恭喜呵!陈赓一边翻身下马一边笑道。

喜从何来?肖劲光问。

陈赓向警卫员递过马缰,和肖劲光并肩往回走:你说吧,今天的晚饭,用什么招待我?肖劲光扬了扬手中的空袋子:野菜挖不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呵!陈赓转过身来:好呵,老肖不够朋友!你还记得不,那年你到广州,我去码头接你,可是好吃好喝招待你的!肖劲光说:将来有一天,我肖劲光升官发财了,也好吃好喝报答你嘛!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赓大叫一声好,让肖劲光不知所以。

肖劲光转过身来:你今天怎么啦,团长?陈赓这才说道:周恩来同志要我通知你,要和你谈话,主要是调动你的工作问题。

哦!肖劲光将信将疑。

怎么样,还想听点具体的不?陈赓正儿八经说了三句话,这第四句又笑了。

肖劲光说:愿闻其详!中央军委决定组织前敌指挥部。

第三军团参谋长叶剑英同志调指挥部任参谋长。

军委决定恢复你的党籍调你去接替叶剑英同志的工作,到三军团任参谋长。

周恩来同志让我通知你,请你把这里的工作安排好后,迅速准备到三军团报到。

肖劲光点了点头。

他的心情是不好用语言表达的。

自从建宁受审,瑞金宣判,他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客观地讲,他并不完全在乎给他一个什么职务。

但,他在乎党对他肖劲光的信任。

尽管,二进遵义时周恩来和他谈了话,但毕竟只是口头上的谈话。

这一路上他的心头虽然轻松了,精神上也好像换了一个人。

但,上干队的生活,总叫他想到那些可怕的日子。

今天,听了陈赓带来的通知,他才觉得,党把一个忠诚的儿子,重新揽入了自己的怀抱。

肖劲光默默地走着。

爱说爱闹的陈赓也一时不知说什么。

远处的落霞把西边的天际映得火红。

营地各部都纷纷准备晚餐。

一阵阵野菜的苦香,随风飘移。

谁说不是呢,战斗岁月自有战斗岁月的情趣!红三军团。

军团长彭德怀,刚刚调来的政治委员李富春,副参谋长伍修权。

三军团下辖四个团,即十、十一、十二、十三团。

十团团长黄祯、政委杨勇;十一团团长邓国清,政委王平;十二团团长谢嵩;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张爱萍。

当肖劲光步行到三军团报到的时候,彭德怀紧紧握着肖劲光的手:老肖呵,走过来的吧?身体还好吗?肖劲光一面握手,一边点头回答:很好!很好!走走身体更结实!彭德怀松开手,转过身,对身边一位工作人员说:通知胡科长,让他给参谋长弄匹马。

肖劲光连说:不忙,不忙。

彭德怀一转身:走,见见政治委员去。

肖劲光便和彭德怀一起出门。

李富春可以说是肖劲光的老领导了。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肖劲光初试锋芒就是在李富春的领导下。

另外,蔡畅和李富春还是肖劲光和朱慕慈的媒人,讲个人关系,算是老朋友和兄长了。

肖劲光在委屈和苦闷中度过了将近两年痛苦的日子之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又成了叱咤风云的军人。

肖劲光又开始忙得团团转。

1935 年6 月中旬,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达维懋功会师。

张国焘过分严重地看待蒋介石的围追堵截,自恃枪多势众,公然与中央分庭抗札,使刚刚摆脱敌人追剿的党和红军又陷入一场内部分裂的危机。

部队从毛儿盖出发,前面是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

整个草地,实际上是一片漫无边际的泽国。

没有树木,也没有石头,天空不见飞鸟,地面没有昆虫走兽,更谈不上房屋人家。

到处是一丛丛野草,一个个水潭,一片片散发腐臭气味的淤泥污水。

草地气候怪异,天气一日多变,时而狂风大作,乌云满天,大雨瓢泼桶倒;时而又浓雾迷漫,天昏地暗,叫人不辨前后左右;时而还出现雪花乱舞,或者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叫人顿感寒气深入骨髓,奇冷难忍。

为了充分做好过草地的准备工作,肖劲光马不停蹄,一方面布置部队,事前了解草地情况,另一方面花大力气准备必要粮秣和其他物资。

中午刚吃完饭,肖劲光打算稍事休息。

刚一坐下,只见张国焘带着许多人来到营地。

肖劲光同志,委屈了你呀。

张国焘痛心疾首地说。

肖劲光已经详细知道了张国焘和中央的分歧,听说这个人有野心,便只是说些应酬的话。

张国焘一面说许多同情的话,一面兜售他那一套欲北伐首先必须南征的理论。

肖劲光不禁警觉起来。

张国焘越说,越近乎,越热乎。

后来便充满了许多神秘的暗示。

肖劲光心想,这个人究竟想干什么呢?草地是走过来了。

没有粮食,吃草根、吃野菜、吃皮带。

最后两天,实在没东西吃了。

彭德怀下令把包括他自己的在内的那几头骡马枪杀了。

没有衣穿,大家你拥着我,我拥着你,相互取暖,相互搀扶,走过茫茫泽国。

共产党人真的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然而,内部的危机却在加剧。

9 月8 日,张国焘致电跟随中央的红四方面军某部,要他们命令正在北上的军委纵队移驻马尔康待命,如其不听,便将其扣留。

9 月9 日,张国焘致电军委,要求乘势南下;并密令右路军政委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

形势十分危急。

西北风刮了两天。

天气渐渐由凉而冷。

肖劲光伏在昏黄的小马灯下,仔细研究这几天的敌情通报。

李富春推门进来。

政委,你还没睡呀!肖劲光迎起来。

李富春就势在铺上坐下,说:参谋长,你看现在情况究竟怎么样?敌人似乎还没有可能对我们马上构成威胁。

我说的是家贼难防呵!李富春提示道。

肖劲光明白了李富春的意指,说:张国焘用心不良,这一点是不错的。

只是他对党中央...猪养的,自不量力!彭德怀大骂着从外面走进来。

老彭,怎么回事?李富春急忙起身问道。

猪养的,想要武力解决中央。

彭德怀怒不可遏。

毛主席要我们派一个团,掩护中央领导机关立即北上,一刻也不能耽误!肖参谋长,你带杨勇的十团,立即出发。

肖劲光也没多说多问,提起枪就迈步出门。

彭德怀这才静下来和李富春研究红三军团如何防止意外事故的方案。

肖劲光来到第十团,推醒杨勇,赶紧集合营以上干部。

黑暗中,杨勇严厉地布置任务:今晚的任务,非同小可。

全团必须肃静行动。

不许点灯,不许吹号,不许说话,也不能咳嗽。

弄出声响误了大事,我杨勇十个脑袋也负不了责。

熟睡的战士被不声不响地拉起来,悄无声息地护送中央领导机关直奔俄界。

肖劲光手心一直攥着汗水。

直到天亮时分,他才稍稍放心一些。

9 月1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召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会议指出,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的方针,坚持向川康藏边境退却是错误的。

中央号召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团结在中央周围,同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促其北上。

随后,中央在肖劲光率领的杨勇团的护送下,渡栈道,过天险,翻越岷山,到达岷县以南的哈铺镇。

并在此正式将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9 月27 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前往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根据地。

10 月19 日,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抵达陕北根据地吴起镇。

22 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一年的长途行军已经完结, 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根据地,领导全国大革命。

11 月7 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中心——瓦窑堡。

11 月20 日至24 日,红军在直罗镇取得歼敌第一○九帅一个师又一个团的重大胜利,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红军的长途行军结束了。

肖劲光不敢回首往事。

他为党和红军遭受如此劫难感到后怕。

这些衣衫褴楼的红军领导人,这些瘦骨鳞峋的战士是怎样在一种空前绝后的险恶环境中挺过来的呢?奇迹,人类战争史上的又一奇迹。

肖劲光也为他自己蒙受的不白之冤感到一种无奈的不可思议。

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从一个犯人回到红军指挥员的岗位上来的呢?是什么东西使他几近崩溃的意志和肉体抗住了那横飞来的残酷摧残,而复原成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呢?人的潜能究竟有多大呢?肖劲光很想把这些弄明白。

然而,他没有时间。

新的斗争就横陈在他抬脚的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