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李宗仁传 > 第十四章 代蒋受过

第十四章 代蒋受过

2025-04-03 08:03:11

1948 年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10 月底解放军获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歼灭蒋军约 50万人,白此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

11 月初,解放军又 发动了淮海战役,12月战役接近尾声,蒋的军队败局已定。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毛泽东主 席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和平谈判的 8 项条件:(1)惩办战争罪犯;(2)废除伪 宪法;(3)废除伪法统;(4)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5)没收官僚资本,(6)改革土地制 度;(7)废除卖国条约,(8)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 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一切权力。

这 8 条是对蒋介石在政治方面 的一个致命打击。

国民党不但在军事上、政治上连连失利,经济上、外交上也遭受严重的挫 折:物价飞涨,人心恐慌;美国杜鲁门当选总统,表示对蒋介石失去信心,但却表现出对李 宗仁有兴趣。

蒋介石审时度势,决定退居幕后,让李宗仁出来过渡一下。

1949 年 1 月,蒋介石发表元旦文告,透露了准备下野的意向。

1 月 21 日上午 10 时许, 蒋介石在官邸召开文武百官紧急会议。

会上,蒋介石宣告退位,由李宗仁继任总统, 当天下午,蒋介石亲自审定的下野文告,由张群转到了李宗仁之手。

文告不满 500 字,李宗 仁细读之后,觉得有不妥之处,不但原先的继任变成代行,而且连蒋介石引退下野的 字眼也没有了。

李立即把总统府的秘书长吴忠信叫来责问,要求改动。

蒋介石毕竟是蒋介 石,他不理李宗仁,让吴忠信将这文告刊登各报。

李宗仁认为蒋欺人太甚,把吴忠信叫去, 声称名不正,言不顺,决不就职。

吴忠信见李强硬,便威胁说:德公,我们是老朋友,我愿 以老朋友的资格来劝劝你。

你是知道蒋先生的为人的,你应知道你自己现在的处境。

南京 现在特务横行,你身边的卫士都是蒋先生的人,你还争些什么呢?争得不好,你知道在这种 局面下,任何事情皆可发生,你自己的安全,可能都没有保障。

听了这话,李宗仁更是生气。

但一时又无法。

这 件事很快传了出去,众多国大代表和立宪委员也为李宗仁不平。

是日深夜,白崇禧从汉口打 来长途电话,以十分激动的情绪说:蒋介石下野文告,我们从广播中听到了。

全文没有‘引退’这个词。

蒋既不‘引退’,你德公怎么能上台呢?这是值得注意 的一个问题,应绘设法补救。

李此时已经晕头转向,也许是知己者的关系,听了白的话, 丝毫无顾虑,竟升起无名之火,大声责斥自:算了吧,你这套我已经听够了,我不要听 了。

说完就挂断电话。

这件事成了李、白感情破裂的开端。

可是事情并非了结,20 日一 早,司徒雷登的私人顾问傅迳波匆匆拜访李宗仁,他以严肃的口吻对李宗仁说,司徒雷登 大使要我向李先生传达下面的活,蒋介石下野文告中原有的‘引退’字句,后来在一个茶 会中,由于有两个 CC分子的反对,忽被删去了。

这样一来,势必使李先生在将来执行职权 时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对此他愿以私人资格提请李先生特别注意。

至此,李宗仁感到问 题严重,有些焦虑不安,于是让张群、吴忠情到杭州同蒋介石商量。

结果蒋同意文告恢复 原样。

20 日晚 9 时,中央社重新播放蒋的下野文告,加入引退字眼。

引退风波暂息,1 月 22 日,李宗仁发表就任代总统文告。

用李自己 话说,他是为挽救国民党统治,阻止共产党军队的进攻而上台执政的,因此执政后 第一件事就是向共产党发动和平攻势,声称要为和平建国之方针,为民主自由而努力, 表示愿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

饬令行政院长孙科实行七大和平措施。

①将各地剿 总改为军政长官暑;②取消全国戒严令,③)裁撤戡乱建国总队,④释放政治犯,⑤启封一切在勘 乱期间因抵触戡乱法令而被封闭的报章杂志,⑥)撤销特种刑事法庭,废止特种刑事 条例,⑦通令停止特务活动,对人民非依法不能逮捕,又派邵力子、张治中、黄绍弘、彭昭 贤为和谈代表人等候共方代表,在双方同意的地点进行和谈。

蒋介石不愿李宗仁与共产党谈 判,因此为孤立李宗仁,在溪口的蒋介石指示行政院长孙科采取不合作态度,于是出现了孙 科内阁悄然离京赴沪的惊人一幕。

内阁全体离开首都,只留总统一人,李感到非常难堪。

但也无可奈何,为了挽回僵局,李宗仁于 2 月 1 日上午坐专机赴沪。

下 午 3 时许,在外滩中国银行四楼召集行政院内阁成员会谈,讲了些团结负重、共支危局的勉 励话。

孙科等不但不听李的劝告,在蒋的怂恿支持下,在李宗仁离沪后,于 2 月 4 日将内阁 迁往广州,总统劝内阁的驾,这已属怪事,但更奇怪的是,内阁不但不听劝,反而更远走高 飞,使政府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李宗仁立刻陷身于困境。

这还不算,2 月 9 日,国民党 国防部政工局局长邓文仪发表了不惜牺牲一切,与共党周旋到底的谈话;13 日,因民 党中央宣传部发出《特别宣传指示》,表示与其无条件投降,不如作战到底;19 日, 蒋介石公开指责李宗仁以毛泽东 8 项条件为和谈基础,直等于投降。

蒋介石的一系列 动作,使李宗仁处于战不得,和不成的境地。

李宗仁原以为,蒋介石下台后,可平息国内舆论;争取依靠美国的支持,与共产党平分 天下,以长江为界,隔江而治,如今蒋引退后仍控制着政局。

这样,李宗仁只有背水一 战。

了。

为了加强自身的政治地位,李一改对蒋的软弱姿态,采取各种办法,逼蒋出国。

他 请求美国协助他阻止蒋介石:干涉政府和军队的事务,把一切权力和国家资财移交 给他,亲自致函蒋介石,指出蒋如不停止幕后活动,他将决心引退,以谢国人,给蒋施 加压力;他派吴铁城、张治中联袂赴溪口劝蒋出洋。

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蒋采取了无动于 衷的态度。

与此同时,李宗仁还利用立法院、监察院对他的支持,并拉拢张发奎、余汉谋、 薛岳、陈济棠等广东实力派向孙科施加压力。

孙没有蒋的表态,对各方的劝说来取不予理睬的态度。

2 月 14 日,李宗仁电令内阁回京,孙竟称病不起。

孙科的所 作所为引起了广东实力派人物的恼怒,要求罢免他,改组行政院。

全国各主要报刊也大造 舆论,要求行政院返京办公。

蒋看到形势的发展对他不利,邀阎锡山赴溪口一谈,想让阎锡 山从中斡旋,缓和一下蒋李的关系。

李宗仁对蒋介石的这一招是很熟悉的,于是他乘着舆论 对自己有利,于 2 月20 日坐飞机赴粤,向孙科伸出合作之手。

这是蒋和孙事先所预料不及 的。

这样,孙科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表示同意将行政院迁回南京办公。

李宗仁离广州的第三天,2 月 28 日,孙科带着内阁大员回到南京,蒋介石企图把内阁一直留在广州的企图未能实现。

孙科回到南京后不久,立法院要在 3 月 8 日的院会中,让孙科答复擅 自将行政院迁往广州的行为,孙见情况不妙,向李宗仁提出辞职,孙辞职后,李宗仁邀 请何应钦组阁,何组阁后,李宗仁立即抓紧与中共的和平谈判事宜,重新派出了以张治 中为首的 6 人谈判团,于 4 月 1 日赴北平重开谈判。

对于谈判,李宗仁抱定宗旨:共产党军 队不得过江,停止一切战斗,各守原防。

他的隔江而治的思想,与共产党无论和战,人民 解放军都要渡江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谈判最终破裂。

1949 年 4 月 20 日深夜,中共中央发 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