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李宗仁传 > 第八章 为北伐创建军功

第八章 为北伐创建军功

2025-04-03 08:03:11

1926 年 6 月初,国民党二中全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 授权组织北伐军总司令部,建立前敌总指挥部。

关于前敌总指挥一职人选问题,在李 宗仁和唐生智之间,还有一段小插曲。

政治会议讨论,一致通过由李宗仁担任前敌总指挥, 认为李资历老,投入北伐的队伍最多,且部队作战能力强,李当之无愧。

但李宗仁考虑到湖 南战场第八军的重要性,争取唐为广州政府效犬马之劳,所以推唐担任,但与会者不以为 然,一致反对,认为唐资历太浅,原只一区区师长,不堪胜任。

尤其是程潜,竟大动感情地 对李宗仁说:难道要我回湖南听唐生智指挥吗?以此逼李上任。

但李坚持己见,会议才通过 了唐生智为前敌总指挥的任命。

为此,唐后来对李表示万分的感谢。

正当广州组织北伐机构时,6 月中旬,湘中七军捷报频传,屡挫吴军进攻。

七军急于北上,电催李宗仁赴前线指挥。

6 月 18 日,李辞别广州赴前线。

临行前, 各县举行盛大欢送会,李宗仁兴奋异常,对北伐胜利充满了信心。

李宗仁此行湘中,拉 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7 月初,李宗仁取道桂林,亲率 12 个团由黄沙河下衡阳。

与此同时, 他又电令七军向长沙挺进。

长沙对吴佩孚来说是能否在湖南站稳脚跟的关健地盘,长 沙一失,吴佩孚的南下劳师之功可谓前功尽弃。

吴清楚李宗仁的七军比较凶猛,于是派宋大 霈为第一路司令,增援长沙,协助长沙守将叶开鑫,派王都庆为第二路司令,担任右翼临洋、 常德一带防务,令唐福山为第三路司令,担任右翼作战;董政国为第四路司令,率两旅兵 力担任总预备队,贺耀祖、刘铡部进入湘西,见机而动。

大兵云集;吴佩孚摆出一副与李宗 仁决斗的架势。

李宗仁面对即将发生的一场恶战,沉着冷静,采取了相应措施,让第二路军 总指挥胡宗泽率李明瑞旅和杨腾辉、陶钧等团开往永丰集中;第四军陈铭枢、张发奎两师自 琼崖北上,于 7 月初开抵湖南攸县、安仁一带。

左右两翼部署停当,李宗仁亲自指挥正面进 攻,7 月 4 日,李下令三路同时发动攻击,一开始就扣得吴佩孚军措手不及,仅一个星期 即 7 月 11 日,就光复长沙,吴军退守汩罗江北岸待援。

北伐军首战告捷,国人震动,尤其是广州政府要员,惊喜交加。

原来广州囚民政府一些 中央大员虽在那次会议上支持北伐但从心底里还存有畏缩情绪,对能否取胜,忐忑不安。

长 沙之战,北伐军一举成名,他们多少感到有点突然。

然前长沙之战,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是胜 利信心,蒋介石也在这胜利声中举行了就任北伐军总司令职仪式,正式出师北伐。

7 月 27 日,蒋介石率第一军一、二两师由广州北上。

长沙之役虽打出了北伐军的威风,但毕竟是第一仗,对北伐军来说, 日后的征途还很艰难:吴佩孚虽在长沙败于李宗仁之手,但他还握有号称 20 万的军队驻 扎在京汉铁路沿线,他不甘心长沙之败,积极准备反攻;长江下游的孙传芳也有号称 20 万 的部认,盘踞在苏、浙、皖、闽、赣五省。

部队兵强马壮,粮饷充足,奉军张作霖则有号 称 30 万的大军,部队的战斗力比吴、孙军还强。

军阀的兵力 10 倍于北伐军。

为了迅速地向 北推进,消灭军阀势力,8 月 12 日晚,在蒋介石的召集下,于长沙前藩台衙门开了一次军 事会议,讨论了第二期战略计划。

会上,蒋介石和苏联顾问加仑,主张将主力转移,攻取 江西、以巩固广州根据地。

李宗仁则竭力主张首先乘吴佩孚军疲于南北奔命之时,用速决战 的方针,将吴军各个击破,直捣武汉,然后以大别山、桐柏山为屏障,扼守武胜关,在武汉 站稳脚跟,这样北可进攻中原,东可进长江,包围孙传芳,底定东南,则易如反掌。

否则将 两面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对究竟如何周旋于军阀的千军万马之中,有效地攻击敌人的有生 力量,蒋介石和加仑是没有把握的、因此听了李宗仁意见,都表示同意。

但他们对李宗仁先 攻武汉的主张不免有些担心,会后李宗仁与加仑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争论。

散会后闲聊时, 加仑问李宗仁:李将军,你主张进攻武汉最力,你估计要多少天我们革命军才可打到武汉 呢?李宗仁略加思索地回答,我看有 14 天的功夫,便可打到武汉。

奥!加仑惊讶他说:你凭什么计算只要 14 天呢?李说:我以我军以往的作战经验来计算。

我们由 攻击开始,连带追击,强行军,每天平均约可行 50 里。

汩罗江距武昌、约 700 华里,所 以我估计要 14 天。

加仑见李宗仁那副自信的态度就说,咱们打个赌,赌注是两打白兰地。

出于对这次行动的担心,加仑的打赌仅是为了提醒李宗仁慎重行事罢了,而李宗仁却显得 特别认真,还蹩足了劲。

8 月下旬,李宗仁领兵进发武汉,只用了 12 天的时间,经过汩罗江、 汀泅桥、贺胜桥诸战役,即打到武汉。

兵临城下,围攻武昌城。

吴佩孚军已风声鹤唳, 纷纷北撤,拿下武昌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在武昌城下,李宗仁笑着向加仑要白兰地,引得 周围人哄堂大笑。

不过加仑对当时有李宗仁这样的军事将领感到高兴。

正当李宗仁领兵自泪罗江向武汉疾进时,吴佩孚檄请孙传芳前往湘、鄂助一臂之力,以 夹击李军。

孰知孙氏却打着如意算盘,坐山观虎斗,企待两军俱伤,他来收拾残局。

北伐军 利用孙传芳的这一侥幸心理,长驱北进,如疾风扫落叶。

一举攻下武汉;并按原定计划,迅 即挥师东进,锋转江西。

东进之师兵分三路。

第一路为右翼,由蒋介石指挥,以夺取南昌为 目的,第二路为中路军,由程潜指挥,出修水、武宁,直趋德安,以断南浔铁路,李宗仁率第七军 2 万余人担任左翼,自鄂城、大冶一线入赣,沿长江南岸东进, 经阳新、武穴、瑞昌,直取九江孙传芳的总司令部。

9 月 10 日,蒋介石命李宗仁入赣作战,将武昌围城之任交第四军接替。

李宗仁接到命令后,随即向大冶集中,兼程入赣。

9 月 14 比李宗仁领兵进驻阳新。

按李估计,程潜部应已占领武宁,遂驻扎阳新,派人往武宁侦探,以便联络。

正值此时, 李又奉武汉急电:孙传芳部海军已溯江而上,将在黄石港登陆,攻占大冶,进而解围武昌, 望克日回师阻敌于大冶。

其实李宗仁接电后,孙军已攻打大冶,而回师非三五日不能到达。

远水救不了近火,李宗仁盘算还不如乘士气旺盛攻打孙传芳的司令部所在地九江,如占领 九江,江西形势必急转直下,孙军也不敢攻打武汉。

在征得武汉方面同意后,9 月下旬,李即 下令全军开拔,向九江挺进。

途中李探知武宁为孙军占领,程潜去向不明,甚是吃惊,暗 暗叫苦不迭,如今自己闯入了前、左、右三面受敌的困局,欲退不能,欲进不得,大有全军 覆没的危险。

处此情状,军心至为重要,李不露声色,急在心里。

将在外军令有所 不受,根据现状,李当机立断,改变战略,舍夺九江,领兵向右翼靠拢,翻越羊肠 山,寻找程潜部,如程部被围,则可解救,如无恙,则可合拢另作打算,这对保存实力有百 利而无一害。

李部翻越羊肠山后,9 月 29 日攻下箬溪,为解救南昌前线的困境,10 月 2 日, 李率部自箬溪东进,在德安、王家铺与敌展开异常激烈的遭遇战,皆获大捷。

10 月中旬, 与程潜部取得联系,正准备联合向南浔路推进,策应正在攻打南昌的蒋介石部。

忽接蒋的 电、报,就地整顿补充,待命进攻。

原来,蒋介石在硬攻南昌而失败后,拟订了肃清江 西计划,分左右两军向敌进攻,李担伍左路任务。

一路上,李宗仁势如破竹,节节胜利。

11 月 2 日攻下德安,3 日克复马回岭;4 日占领九江;6 日下午率部与右翼军会师南昌 郊外,不日南昌被克。

至此,江西之敌基本肃清。

打下南昌不久,北伐军立即组织东征,计划肃清长江下游之敌,然后北上,统一全国。

东征军共分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

从战略态势看,北伐军对北取守势,对东南取攻势。

李宗仁任中路军总指挥。

按计划,此次东征分两期作战,第一期以东路军单独向浙江发动攻势,吸引沪、杭、宁三角地带孙传芳的军事力量,待战事发展到一定 程度,由中路军发动第二期攻势。

1927 年 1 月中旬,东路军入浙不久,李宗仁领兵自鄂东沿 长江北岸区域东进,以安庆为目标。

东路军白崇禧部攻势凶猛,于 2 月 28 日进占杭州,3 月 21 日进驻上海;22日,何应钦部占领镇江。

正当东路军节节取胜时,李宗仁也于 3 月 18 日,在北京政府安徽省长陈调元的配合下,平定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