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下旬,蒋介石自九江到达安庆。
26 日,李宗仁随蒋由安庆赴沪。
此时的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搞得轰轰烈烈,革命形势很好。
李宗仁 对这种形势却感到担心,认为工会气焰熏天,是共产党要取代国民党的表现,特别是工 会拥有武器,认为这是心腹大患,如不加抑止,国民党前途不堪设想,因此在龙华东路军 前敌总指挥部与白崇禧会晤后,立即往见蒋介石,谈了自己的想法。
蒋介石对共产党妒恨如 仇,看到上海的革命形势似乎有些绝望,见李宗仁的想法正合己意,便问李宗仁:你看怎么 办?李立即向蒋献谋:我看只有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清党,把越轨的左倾幼稚分子镇压下 去。
蒋介石听了心头一阵喜悦,连忙问:现在如何能谈清党呢?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辞职 了,我无法掌握第一军了。
蒋介石诡计多端,他是想让李宗仁帮助他做这件事。
而李却立 即表示:那么只有一步一步地来,我看先把第七军一部调到南京附近,监视沪宁路上不 稳的部队,使其不敢妄功,然后大刀阔斧地把第一军第二师中不稳的军官全部调职,等第二 师整顿就绪,调往沪杭线上,监视其他各师,如法炮制,必要时将薛岳、严重两师长撤换, 以固军心。
等军事部署就绪,共产党只是釜底游魂而已。
李宗仁的这番活,蒋听了有说不出 的高兴。
正当李宗仁积极帮助蒋介石清党时,4 月 2 日,汪精卫秘密抵沪,井与 蒋进行了一系列会谈。
蒋介石希望汪立即回武汉政府,与他共同实行分共。
汪虽赞同蒋的意见,但他在名义 上还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不愿一回国就丢掉作为自己政治资本的旗帜;另外,蒋介石胡芦里卖的什么药,他一时也摸不准,因此采取观望态度。
4 月 5 日,汪精卫 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与陈独秀发表了联合宣言,声称国共两党应该站在革命观点上,不听 信任何谣言。
不论这个宣言对蒋介石的清党行动起不到实际的阻止作用,但却惹怒了李宗 仁,他颇为恼火地向蒋介石建议,如汪不同意分共。
将他软禁起来,不能放虎归山让他回武 汉。
蒋介石虽没有采取李宗仁的建议,知道汪精卫最终会起而反共,倒向他这边,但对李的 态度很欣赏。
蒋介石在得到李宗仁的军事上支持外,又得到上海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经济上的支持,于4 月 12 日,发动了政变。
一个星期后,4 月 16 日在南京建立了以他为 首的国民政府。
南京政府成立后,1927 年 4 月,蒋介石着手他的第二期北伐。
此时, 李宗仁虽挂衔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但由于西北的冯玉祥、山西的阎锡山都加入北伐队 伍,使北伐力量大增,因此这阶段的北伐,他个人的作用,已远不如第一期北伐那样突出。
然而,南京政权与武汉政府的对峙,却使他在政治上的作用显得比较突出了。
南京政府成立后不久,便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孙传芳残部据守苏北,与南京政权对 峙,伺机兴兵南犯,武汉政府反蒋由过去的唇枪舌战,开始变为兵刃相见。
4 月,武汉军分 兵两路,东征讨蒋,一路以唐生智为主力,沿长江以北向南京进发,一路以张发奎为主,沿 长江以南进发。
李宗仁奉命率第七军溯江而上,过芜湖向江西进发,作西讨准备。
正当双方 剑拔弩张之时,刚败北的孙传芳部和直鲁军主力,开始向南京进攻。
南京危急,李宗仁立即 回师,并派参谋长王应榆往武汉游说,要武汉方面以北伐为重。
武汉方面接受李宗仁的建 议,表示先分道北伐,待会师北京后再和平解决宁、汉纠纷。
于是一场即将爆发的宁汉之 战,竟消弥于李宗仁的一番苦心之下。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武汉方面虽暂时息事,但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却 掀起反蒋热浪。
他衔蒋甚深,积忿日久,在致何应钦的长信中,力数蒋的偏私、狭隘、 市私恩、图独裁等罪状。
李宗仁担心朱培德的反蒋情绪会引起武汉政府大员的连锁反应,后果难以设想,为蒋介 石政权计,他决定亲自赴赣面晤朱培德,以他的面子求得朱对蒋的谅解。
5 月 8 日,李自芜 湖专轮西上,翌日抵湖口。
一见面,朱培德便诋责蒋介石,李遂乘话题劝说:当务之急, 不是辨是非,而是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避免宁汉双方的军事火拼。
并强调说:如果真的动 干戈,两军相杀,武汉方面有无制胜的把握呢?如双方俱伤,岂不为北方军阀造机会? 李宗仁的一番话,说得朱培德初衷动摇,消除了原先的打算。
事实上,宁汉暂缓冲突,并非全靠李宗仁的如簧之舌,更主要的是双方此时各为利益所 迫。
不久,蒋介石和汪精卫达成了互相理解的协议,5 月 21 日,武汉汪精卫发动反共事变。
武汉行动,南京立即表示支持,李宗仁也于 8 月 18 日通电,表 示对武汉以前容共表示谅解,并称武汉分共后,只有整个善后,并无两派争执,欢 迎汉方重要人物赴宁柄权。
李宗仁通电不久,汪精卫立刻作出反应,也致电李宗仁,表示对共产党防制过 迟,至深内疚。
不难看出,此时的李宗仁是全力支持蒋介石的,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军 人,他的政治活动和态度,对稳定初建的蒋介石政权起到了其他人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