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6 月26 日,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并以此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和谈破灭,蒋介石的狰狞面目暴露无遗。
党中央电示:中原部队于6 月25 日前后全线出击,分途突围,争取胜利第一,生存第一。
王树声深知,这又是一次并非寻常的磨炼!他传令给战士们:突围泼陂河,做好强行军准备!王树声激励战士们要咬紧牙关冲出围困,但他心里明白:这一程如当年的长征路途,除却难关、险滩,等待他们的还有更为严酷的斗智斗勇。
然而无论怎样,王树声告诉自己:一定要带领同志们闯出去,粉碎蒋介石妄图七一全歼中原共军的迷梦。
日更夜,夜换昼。
三个日日夜夜的奔忙,王树声率领一纵队直扑京汉路边的孝感杨平口。
果不其然,敌人早已布下一个旅死守通路。
拼吗?不行!本应与一纵队配合行动的另一支兄弟部队,早转赴他方。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王树声果敢决定各自为战,先挺进大悟山。
敌人早已布好埋伏,一路上对我军分路截击。
除了敌人的枪林弹雨外,老天也雪上加霜,风急急,雨哗哗。
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泞狭路中艰难前行,且战且走,进度之艰可以想象。
刚渡过大悟山麓的澴河,不料正中敌人的伏击圈。
紧紧密密的弹射!王树声下令:除去笨重枪械,扔掉衣物,轻装上阵。
王树声更忧心的不是那些要扔掉的赘物,而是战士们心头的包袱。
尤其短短几天内,竟有几个开溜的胆小鬼!王树声语重心长地告诉战士们:想想当年我们翻雪山、过草地为的是么事?赶走日本鬼子又是为么事?多少的苦我们没吃过,怎么现在反倒挺不过了呢?咱们离光明的日子已不远了,这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咬咬牙就会挺过去的。
战士们不由点点头。
顾虑抛开,战士们又是轻巧如燕、勇猛如虎了。
面对敌人仍如打浪般的强攻,战士们丝毫不畏惧。
而就在此时,后卫主力四团及时赶到。
汇合后的战士们更是愈战愈勇,对敌人以牙还牙,终于,敌人的火力被压住。
王树声重新调理好队伍,准备跨越京汉铁路。
一路上仍是炸弹横飞,炮火连天!身经百战的王树声带领战士们奋勇还击,冲出铁路线上的封锁,抵安陆大鹤北。
王树声明白情势的险峻,稍事休息后便开始整理部队。
此时他接中原局命令,要求他率兵北渡府河,进入豫西。
王树声看看命令,双眉紧锁。
原来适逢府河河水陡涨,这天险已是难以应付,万一敌人..正在此时,一侦察员闪进门来,道:报告!敌军又有新情况..快说来!王树声心头一紧。
敌军已封锁伏港一带全部渡口。
果然被王树声料中。
王树声当下决定:告诉战士们,明天绕道随县安居另一渡口准备渡河!第二天清晨,安居渡口边一片肃然。
战士们趁天不亮就整装待命于渡口外。
神色凛然的王树声就要下渡河令了。
忽然,一份紧急命令送到王树声手中。
命令上明确指示:不再往豫西,连续西进,过汉江。
王树声心里沉沉的。
他知道如果渡府河、进豫西,在那里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战士们都能得到较好的调养,但如果去汉江边流水沟渡口呢?他和战士们面临的将是汹涌咆哮暴涨的江水!而更让人头疼的是:原约定相接应的另一支兄弟部队不知去向,而偌大的滔滔江面不见一只大、小渡船的踪影,怎么办?但王树声一向有着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他相信上级指示是正确的,即使自己和战士们牺牲,自己也应保住大局的胜利。
因此,王树声决定:对上级指示紧决执行!晚上,月淡星疏。
王树声伫立江边,虽是故地,却没有重游的闲情逸致。
他不禁陷入回忆中。
就在这时,政委戴季英也来到了他身边:树声,想什么呢?王树声不禁吸了口气。
我和汉江仿佛不是冤家不碰头。
十四年前,我随红四方面军往川陕边大转移的途中,也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尾追下渡江,而今,又仿似‘旧剧重演’!戴季英笑笑:树声,你想想真的是‘旧剧重演’吗?咱们现在看到的和十四年前看到的一样吗?王树声有些醒悟:是呀,今天的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看到了光明,还有什么不能再克服的呢?他紧紧握住戴季英的手:老戴,你说得对,此时绝不同于彼时。
我即使要让‘旧剧重演’,也会让这次的戏演得更加成功,一定能胜利渡江!王树声决心已定,激流勇进!虽然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王树声仍有条不紊地布置工作。
他要大家寻到渡船,无论大小,然后安排强劲有力的后卫,死死挡住追兵,为渡江部队争取时间。
白天,为躲避敌机空袭,他命全体战士隐在野外地沟;清晨、黄昏和夜晚是渡河的好时机,他下令战士们轻装、再轻装,争分夺秒,全力摆渡。
尽管战士们仅有七条船,船又小得这样可怜,每条顶多能搭二十余人,但王树声就这样镇定自若地指挥这千军万马,风火急急地往返四、五里宽的江面。
终于,部队的主力在两天内过了江。
这时追兵已迫在眉睫,王树声才登舟离岸。
而按照预定计划,留下部分后卫部队,吸引一些敌人,转战地方。
渡完汉江,尾随的敌人穷追不舍。
王树声督师马不卸鞍、人不停步,一股劲奔向北。
面对追兵,王树声果断指挥,下令狠打,追兵有些不堪此击。
于是,王树声率兵穿过莽莽晋山直进武当山区房县上龛地区,与先期到达的原江汉部队罗厚福部顺利合并。
大家见面,百感交集,自然不在话下。
自此,战士们方才稍稍能够歇歇脚,喘喘气。
就在向北挺进的途中,王树声接到了党中央电示,命他们在鄂西北创建根据地。
鄂西北,虽地势偏僻,群山闭封,却是军事要地。
由此西去、北上,可分别直达川陕,或逼国民党、蒋介石的大后方;东向、南丁,则兵指武汉、长沙等城下。
因此,蒋介石一直重保此地,尤其抗战时期更是蓄意经营。
对于创建鄂西北根据地,且被委任为根据地的全面负责人军区党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王树声毫无思想准备,又深感压力大,责任重。
王树声确晓鄂西北的重要军事价值,也深知,现在绝不是推卸、却步的时候。
他立即找来副政委及参谋长,开了一个非正式的小会。
会上,他开诚布公地说道:党要我们建立鄂北根据地,是党对我们的信任,也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而党组织让我当全面负责人,也是一份重托。
我也知道自己的政治水平低,领导力差。
所以请大家来一起商量,共同完成好这一光荣而又重大的任务。
王树声随即和几位主要干部展开讨论。
他根据以往的经验,综合分析自己率领部队的情况,作出了这样一些决定:将根据地划分为四个军分区,重新整编部队,精简人员。
王树声又向全体士兵们作了总动员:现在我们建立根据地,是一件新任务。
我们应当总结经验,共同努力,才不辜负党对咱们的信任呀。
当然,创建根据地,开展活动,绝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但王树声本着他一贯的干劲,带领战士们风风火火地展开了。
而潜集已久的敌人也开始了他们的行动。
就在我军还未立稳脚跟之际,心虚胆惊的敌人已经开始了围剿。
他们集中重点,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搜寻我军部队。
面对敌军的张牙舞爪,我军却很乐观:这只不过是敌人垂死挣扎的虚张声势罢了,他们心虚!我军仍然运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驻我扰十六字方针,巧妙地和敌人玩了捉迷藏游戏。
难怪战士们都乐了:王司令,咱们这样还不把那国民党反动派给耍累了?王树声也呵呵地笑了:这荒山野地的迷藏可真是不好捉哟。
继而又正言道,敌人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咱们可不能不防他们狗急跳墙。
果然,不断的扑空使敌军恼羞成怒,火力越来越强,攻击越来越猛。
敌人俨然已是丧家犬,手段越来越毒辣。
这天,一支拖着枪械,穿着破旧衣服的士兵向我军老头哨走进。
由于天色近晚,哨兵看不真切来者,但又觉兵服相似,便高声问道:你们是哪部分的?从哪儿来?是我们啊,一纵队的。
为掩护渡汉江,我们掉队后,一直苦苦追赶来到这里。
哨兵一听,心头一热,忙向领导报告。
就在这当儿中,那撮士兵转而向我军哨所扫射。
原来他们是敌军伪装的!发觉已晚,哨所的战士们已来不及抵抗了!他们紧接着去了我军的二道岗。
然而,敌人的阴谋很快就被我军识破了。
这一次,我军一眼就识破了敌人的小伎俩,一网将他们击毙。
敌人不甘心,仍不断派出部队缠住王树声率领的部队。
敌军的纠缠,丝毫阻挡不了王树声及战士们前进的脚步,他们已翻山越岭,来到了神龙架的千年老林。
这天晚上,王树声忽然一拍大腿:这可真是天助我也!警卫员不解了:司令员,您有什么好主意?王树声带他走出屋子,指指环绕着的山头:你看看这山像什么?警卫员脱口而出:可不是个‘囚笼?’王树声笑道:这就对了。
第二天中午。
一顶军帽冒出谷线,接着是高头大马,马上一颤一颤的是一个国民党军官,叼着洋烟,样子好不神气!跟在其后的是他的官太太,也是颤颤悠悠地坐在抬轿上,闭目养神。
这一切早已落入隐蔽在山谷中的我军的眼里。
又过须臾,大大小小的官员、士兵全部进入囚笼。
就在这时,王树声举起左轮枪,扣动了扳机。
随着叭一声,紧跟着一片杀声和枪响,战士们早就跃跃欲试了,这下可真是好好出了口气。
他们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仅个把钟头,战斗已结束,我军扛着大批战利品,凯旋而归。
接下去的几天,敌人许是吓破了胆,不敢再来侵扰。
王树声告诉同志们:咱们可要趁机好吃好睡几天,争取多打几个漂亮仗!月挂山头,大地又进入了一片宁静。
和敌人推磨了好多天,乐趣不少,可更多的是身心皆疲的战斗!毕竟在这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干革命。
战士们明白:只有他们每天和敌人打,和敌人拖,才真正是配合全国各兄弟战场的我军。
道理易懂,做起来却难。
王树声听到不少战士嘟嘟嚷嚷的:咱怎么就不能像华北那样,要打就打,要吃就吃,也落个痛快!咱们这里的苦差事,应该让他们来尝尝才对。
一天,在全军的集合会上,王树声拿起一把步枪,他先卸下枪膛,问战士们:这可是枪的主要构件吧?接着,他拆开枪管、枪托等一大堆零部件,又问战士们:除去这里的每一样,咱们这枪还能放响打敌人不?战士们不知道司令员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王树声接着说下去:咱们八路军、新四军可不是这杆枪吗?每一部件各负其责,联合起来,共同运转,才是打敌人的枪。
咱们这部分也许是枪托,也许是一个小螺丝,咱们的作用可不比枪膛小。
再说了,总得有人做这小螺丝,对吧?大家真正明白了自己的位置,不再有怨言,不再厌烦转遍山沟和敌人周旋了。
但是,战士们心头仍然笼罩着厚厚的阴云。
他们害怕自己负伤、得病、掉队。
当时,医药供应只是个虚名。
病了、伤了只能就地寻点草药治治,可懂医药的人又寥寥无几。
不少伤病员的创口,只能听凭发炎化脓,久久不愈。
而掉队,则更为残酷,一旦被敌人抓获,就会受到极大的侮辱和残酷的杀戮。
转战中,不时可以见到被钉死在树干上的战友,尸体旁边涂着丑化、污辱我军的漫画。
每当看到这些情形,王树声总感到一种揪心的疼痛,也感到一种难以抚平的怒火。
他亲自动手将遇害的战士,从树上解下来,亲手挖坑立碑落葬。
他脱下军帽,深深鞠躬。
他大声宣布:为了让死难的烈士们安息,我们一定要浴血奋战到底!疾病如敌人的纠缠一样,难以摆脱。
就连王树声自己,也感染上了脚气,脚趾肿得红红的。
战士们也因餐风露宿、恶劣的生活环境而病魔缠身。
王树声的小警卫员阎双喜,小肚子长了一个大疽,溃疡了。
一个平日活泼乱跳的小伙子,被折磨得不成样子。
辗转途上,战士们跟着王树声,咬牙艰行。
突然,小阎捂着肚子,倒在了路旁。
王树声见状,急忙翻身下马。
来到小阎身边,他挪开小阎紧捂的双手,看到那已溃烂得不成样子的疮口。
小阎啜啜泣泣地说道:司令员,我实在不行啦。
你们不要管我,继续前进吧。
我不想拖累大家..王树声抱起他,放在队里唯一的马上,摸摸小阎的头,道:小阎,你放心,咱们同志们不会让你掉队的!接着王树声示意队伍继续前进。
小阎这时已经模糊了双眼:他清楚地知道,王树声那双脚得忍受住多大的疼痛呀。
王树声却一言不发,迈着一瘸一拐的步子,督师前进了。
正是这世间罕见、艰苦至极的战斗生活,才使我们革命战士那最高洁、最美丽的心灵,得到洗礼!保康县境一个小山窝。
王树声率兵冒雪进驻后,决定去看看那里的父老乡亲。
他和警卫员来到一家破烂的茅草屋。
推开门后,印入眼帘的是:微弱窜动的火苗。
围在火塘边的是瘦骨嶙峋的一家大小,披着蓑衣,围着稻草,瑟瑟发抖..王树声眼眶湿了,这就是我们多灾多苦的乡亲们呀。
这时传来一声涩涩的问话:你,你们要干,干什么..?王树声没答话,只是迅速的把自个儿身上的一条便裤,塞到发话的老头儿手里:老哥,这个您先拿着。
老头儿这才明白过来,抓住王树声的手不放,说:娃儿们,你们还不给这老爷磕头。
王树声忙扶起正要磕头的两个孩子,道:老哥,你们不是问我们来干什么吗?我们是让咱们穷人闹革命,当家做主的。
我们是共产党派来的..老汉疑虑的看着王树声和警卫员,道:你们就是国民党说的共匪吗?警卫员上前说:大爷,你听到的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血口喷人呢。
我们都是老百姓的儿女,是人民的子弟兵,咱们都是一家人。
老汉不迭地点头道:我信你们,信你们。
他说着说着,在火塘里扒找着什么。
一会儿,他扒出了一块烤熟的大红薯,掰开了,送到王树声和警卫员手里,说:你们快趁热吃了吧,暖暖身子,长点劲去打走那无恶不作的国民党!王树声一再道谢,说什么不能吃。
老汉急了,也好像憋足了气:你们当我是一家人就吃了它。
王树声见状,示意警卫员,将这块滚烫的红薯吃下去了。
老头也乐了,开始絮絮叨叨打开了话匣子:国民党一直威吓我们,说你们共军杀人不眨眼呢,所以我们心里一直害怕着..就这样,王树声以实际行动换得了群众们的信任与敬重。
军民情换情,心贴心,在寒冷的冬日里,山里增添了许多暖意。
战士们的革命信念不但没被艰险的环境磨灭,反倒越磨越坚定,越磨越顽强。
这里虽然山大木多,但出产却极为有限。
开始还有点苞谷,聊可充饥,日子一长,战士们已经是三月不识苞谷滋味了。
且王树声一再严申:我们纵令是饿死、冻死,也决不能动老百姓一针一线,一草一木!没有了粮食,战士们也只能找野草、野果、野木耳之类的。
说起木耳,王树声曾打趣道:咱们也还算福气之人,这木耳是宴上才有的配料哟!但想想没油没盐、煮得半生不熟的木耳,拿它当饭吃,实在是难以下咽。
即便咽下,又因根本不能消化,照样全部排泄了出来。
无论怎样,王树声总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态度,常常请战士们打打精神牙祭。
大家离东南已不远了吧,闻到香味了没有?再不远就是富饶的江汉平原了,那里的糍粑、汤圆、豆皮、热干面难保你馋得咬掉舌头!咱们别急,咱们还在赴宴的路上了,只不过碰到一些国民党小石子。
大家也乐坏了:司令员,到那时你可得招待我们哟!没问题,只要你们肚子能装尽那些好吃的,我全包了。
大伙儿高兴,干劲也更足了。
1947 年元旦到了。
可王树声此刻却卧躺在床上。
他已经两天没吃一口东西了。
原来,他每次都把自己的一份口粮让出给战士们了,还老说:姜是老的辣嘛。
我这年纪也用不着多吃了。
你们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就该多吃!就这样,两天里这个壮如牛强似铁的铮铮汉子,硬是给饥饿磨倒了。
警卫员李树林、白金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背着王树声四处找吃的。
这天终于碰上侦察连在煮野菜,他们俩走上前去:首长,我们想要点吃的。
你们自己的那份呢?这里也是其他同志的呀。
李树林有点急了:司令员已经两天滴粮未沾了。
侦察连长二话没说,狠狠的舀了半茶缸,递给他们:还不快送去!李树林、白金泉捧着茶缸,赶快奔到了王树声的房里:司令员,您快吃点菜吧。
王树声颤颤抖抖地撑坐起来,先推过茶缸,正色问道:你们这是从哪里弄来的。
司令员,您放心吃吧,我们没拿乡亲们的。
王树声仍然微微摇头道:你们不说,我就不吃!李树林和白金泉,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终于,白金泉说了:这是侦察连的战士们省下来给你的!王树声缓了口气说:你们的心意,我都明白,也领了你们这份心。
但,侦察连的战士们工作任务更重大、更辛苦,这东西,他们比我更需要,你们拿回去,代我谢谢他们了。
警卫员们几乎痛哭失声:首长,你就吃下去吧!王树声厉声道:给他们送回去!这是命令!就这样,李树林和白金泉又含着泪,把半茶缸野菜送回了侦察连。
侦察连的战士们也纷纷掉下了泪: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干的!说完食的,该谈到住的。
鄂西北的山区,夏天倒也凉爽,但冬天可就是严寒酷冷了。
山区里时常北风呼呼,大雪飘飘,湿气又重。
我们的战士没有御寒的衣物,只能靠体温,相互取暖。
小警卫员们总让王树声先睡,然后再有心的个个依次挨着首长排开睡,好把他夹在中间,暖和暖和。
王树声怎么会不知这些孩子们的一腔深情呢?可他们到底也是孩子呀,正是需要亲人疼爱的时候。
所以王树声常常装作入睡。
待警卫员们睡下后,悄悄起身,挨着最幼的一个小警卫睡下,用他那本来就已微弱的体温,去温暖他们。
一次夜里,大家实在冻得睡不着,王树声就干脆给那帮孩子们讲起他们当年在家乡闹革命和万里长征的故事。
孩子们都听得兴高采烈。
他们怎么也忘不了王树声那句句敲人心扉的话语:孩子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咱们现在就是这些栽树人。
咱们手起茧,脚长疮,为的就是要让咱们的子孙后代,别再受今天咱们受过的苦呀。
更何况,咱们不是没有可能看到郁郁绿荫的那天呢。
孩子们的心头热滚滚,他们在王树声身上得到的岂止是那微弱的体温,更是革命前辈们对革命的赤诚之心、火热之心。
他们也不禁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为首长多出力!一定要为革命多出力!这些天来,王树声一直吃不好,睡不香。
他只觉得党那么信任他,把创建根据地的任务交给他,自己可真不能辜负呀。
虽然王树声多次与区党委委员们探讨这个问题,也按照先前的例子,划定了军分区,派出了党政干部和队伍,但创建工作仍然奏效不大,许多地方只是摆出了一副空架子。
王树声在进驻鄂西北数月后,了解到这里曾被国民党反动派严密统治,群众至今对我军仍然有所顾虑,群众基础缺乏,加之当地又无主力干部配合工作,所以我军无法扎根建立坚实的根据地。
敌人却立足本上,仰仗人多物丰,对我军穷追猛打。
我军这样没日没夜地疲于奔命,耗掉了大量的兵员、物力,又得不到支援,长此以往,难敌国军。
王树声辗转几晚,终于决定:派出一支精干队伍,试探入陕。
决定刚传出,便有一人立即请命前往。
你道是谁?他就是素有活张飞之称的刘昌义旅长。
抗战时期,就曾有这样的说法:皮定均的拿手戏是游击,打大仗要数刘昌义。
抗战胜利前后,刘昌义以主将名义,打过不少漂亮的大仗,每战他都身先士卒。
王树声对这个活张飞,也是珍爱倍加,可又不免担心害怕。
正是依靠这员猛将的死命拼杀,全军才能甩掉凶狠的追兵,胜利抢渡过了汉江;又正是仗了这只铁拳,带头猛冲,杀开生路,全军才得以进入鄂西北中心武当山区..然而,在进入创立根据地的新时期,尤其在我军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这种大打硬拼,就非上策。
而刘昌义依然那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有什么了不起,老子跟他拼了!王树声考虑再三,刘昌义还是最合适的人选。
临行前,王树声和政委还是放心不下,前去做他的工作。
昌义,这次出来,责任重大,情况险峻,你一定要小心,保全实力要紧,不可猛打猛拼才是呀!刘昌义仍是眼睛一瞪,道:怕什么!狗杂种们只要敢上来,老子不跟他干?这整天转转悠悠的窝囊日子,我受够了!王树声突然扳起脸,音调也变了:刘昌义同志,现在你若硬拼好么?正中敌人的下怀哩!你想想,这样咱们的军队要受多大的损失呀!刘昌义点点头,说记住了。
这位刘旅长一出师,直插敌人老窝附近——距郧县仅几里外的地方。
那里的敌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刘昌义自然喜不自禁,还想乘胜追击,准备立马过江探出究竟,不料敌人卷土重来,反过来把他们给包围了。
刘昌义到底是一条铁汉,他率兵硬冲、硬杀,硬是突破了包围。
司令部里,王树声忧心重重:三四天过去了,仍然没有刘昌义的消息。
王树声又忧又悔。
忧的是刘昌义及几千战士们的安危,悔的是自己不该轻易放走了这员威虎,责任在己。
如果刘昌义真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王树声自己真要负主要责任。
就在这时,一侦察兵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报告司令员!刘旅长已经找到。
王树声健步如飞,奔出去。
原来,刘昌义冲出包围后,钻进一座破茅棚,呼呼入睡了。
敌人就在汉江对岸不远,他竟没顾上警戒。
听了这经历后,王树声也啼笑皆非,只是擂了刘昌义一记拳头:你这三不打的秉性真是难移了哟!原来,刘昌义素有三不打将军之名——不吃好不打,不喝好不打,不睡好不打。
王树声又言归正传,狠狠批评刘昌义:你以为硬拼硬打是立功了吗?现在你这样做,只是给党和军队带来更大的损失!刘昌义点头不语,这条硬汉也知自己鲁莽大意。
王树声见状,又缓缓口气:你的任务还重得很,以后的仗一定要打得小心些。
一惊过后,王树声仍心有余悸,总担心敌人找准我军的致命弱点,对症下药。
果不其然,敌人也察觉到了我军的薄弱环节。
于是他们依仗优势地形和优势兵力,消磨我军外围的小股部队,各个歼灭。
竹山、竹溪地区我一军分区被消灭了。
更为惨痛的决战还在后头。
敌人消灭我一部后,愈发猖狂,集中兵力,大举向我武当山中心地区逼进。
借仗武当山地区的笼子,敌军将我军严严困住,想一举歼灭。
我军无论是冲出重围,还是分散撤退,都是困难重重。
王明贵旅长率团,阻敌东山,顽强拼杀,但敌人攻势强大,加之新增派三个旅的强攻兵力,东山失守。
而刘昌义率领的全军主力第七团,被敌牢牢困在康家山。
刘昌义仍然是那股拼劲,勇猛顽强与敌奋战,竭力拼杀。
王树声的心头痛。
痛心全军的元气大伤!痛定思痛,王树声恢复镇定,他召开了党委会议:我们的损失是惨重的,我们面临的情势也越来越不利。
但我们不能束手待亡。
只要我们有一口气,就要坚持到底。
他对部队进行了新的调整:集中兵力,取消军分区,将现有兵员改建为三个支队。
而对新困境,王树声没有恋战,而是让将士们部分就地坚持,保住根据地,部分南过长江,杀开重围。
王树声清楚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将领,无论多么大的考验,一定要经受住。
又是一片欢歌笑语,即使这里硝烟弥漫。
1947 年的春节到来了。
大家的心也动了起来,到底这是民族的传统大节。
王树声明白战士们的心情,便主动提出来:过节是件大事,咱们也应当好好对待才是。
怎么样,大家想办法弄点什么好吃的吧?一时,大家都兴致勃勃,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打些野味山珍吧!不料随即就有人驳回:大雪天的,到哪里去寻觅去?再说了,还得给父老乡亲们留着点呀,不然他们怎么办?..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却又拿不出一个主意。
王树声笑了,说:我倒有个主意,就不知大家乐不乐意干?大伙儿催他快说出来听听。
咱们不是常唱道:‘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吗?话到这里,大家都明白过来,不禁笑问:司令员,您就吩咐咱们谁都干些什么吧,这两天正想打那国民党鬼子们呢。
好!侦察连的小张、小李,你们负责摸清敌情,选择好地点,然后再作周密安排。
小张、小李乐呵呵地去执行了任务。
果然,敌人在过节之际也放松了戒备。
就在大年初一凌晨乡亲们都凑热闹放鞭炮庆祝新春之际,王树声率兵扑向敌军一小镇,顺当当、美滋滋地打了一餐牙祭,除此以外,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部队还缴获了不少弹药。
一年也算开了一个好头。
然而,形势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
王树声率领队伍穿山越岭,但始终未能完全摆脱敌人的追剿。
这时,只有张广才参谋长带领的一支千人小部队还追随王树声。
他们就这样边战边走,向荆(门)、当(阳)、远(安)一带游动等待战机,突围南渡。
早春2 月、还不是桃红柳绿、耕牛遍地的好时候。
大地还在料峭中昏睡。
王树声带领部队在转战途中。
这天黄昏,王树声率兵来到了保康、远安两县间的一座高山。
这里是一条几十里长的山沟,夹岸峭立的悬崖,在暮色中越发的显得突兀逼人;右方是一条小河;前方有一高耸的山垭,隐约在远方。
王树声摊开地图,仔细研究,果然是险要之地!王树声明白,如果部队要继续南进,所做的事只有一件——控制此前方山垭,方可保证安全。
王树声叫来侦察科长:你带领一支精壮的小分队,连夜出发去出口的山垭;限次日上午十点钟,定要占领此山垭!我们这几千名同志的性命,可能就握在你们这些人的手中了。
然而王树声千算万算也不会想到:这个侦察科长,在最关键的时候,竟管不住自己。
出发后不久,闻到路边几户人家的飘香美味,他给馋坏了,大快朵颐起来。
竟把组织交给的任务,一味拖延着。
而这些,却要我们的战士付出鲜血的代价。
第二大早上,王树声早已命战士们做好了南进的准备。
到了十点,王树声估算派出的尖兵,肯定早已占据出口山垭的制高点,终于,他放心大胆地发出下山的命令。
进入沟道,一切都如所料,四周平静如前,只能听见流水的哗哗声,伴随着扬鞭摧马的有节奏的声音。
就在这稳稳当当之际,突然砰砰几声枪响打破了这份和谐宁静。
王树声飕地从马背上一滚而下,高声疾呼:同志们,赶快上左翼高山!快!快!同志们这才觉醒已中埋伏,奋起反击。
王树声拉着一头大骡子的尾巴,在警卫员李树林、阎双喜、白金泉等战士的保护下,冲上了险峭的山顶,抢占了制高点。
他们几个人展开阵势,全力掩护其他同志。
战士们也奋力攀爬爬上制高点,陆续汇合起来。
打退敌人一阵强攻后,王树声大声下令清点人数及枪械。
报告首长,电台遗失,侦察队散了,战士们..侦察兵说不下去了。
快说下去!战士们损失大半,只剩几百人了。
这对王树声真是个致命一击,本已被风雪病痛折磨得孱弱不堪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
王树声只觉得胸口发闷,脑袋像裂开了花。
警卫员们知道,他的老毛病——高血压又犯了。
他们几个急忙扶着王树声躺下。
然而那里绝非久留之地,敌人的更强大的攻势迫在眉睫了。
但,战马已牺牲殆尽。
警卫员们找来了担架,他们正要把王树声抬上去,他却示意止住了他们:把这给更需要的战士!首长,这次说什么也不能听你的了。
战士们几乎泣不成让你们这些满面蜡黄、饥肠辘辘的战士们抬我,我实在不能安心,也不能安心指挥了。
警卫员仍要上前抬他。
王树声却推开他们,紧咬牙关站起来,一挥手:赶快上山,敌人马上就来了。
说完,自己便强撑着,迈出了沉重的步履。
战士们含着泪,跟随在王树声的身后。
途中,土树声一次义一次被病痛折磨得哼出了声,可面对同志们的盛情关切,他再三谢绝,硬是强忍剧痛,随军攀山越岭。
而此刻折磨王树声的不仅是那病体的羸弱,而是内心翻沸着的那份苦涩。
他的脑子里只是重复着五个字:失蹄鄂西北。
这五个字一点一点咬得他揪心。
战友们和战士们又怎能不理解王树声的心思呢。
他们劝道:树声同志,你现在应该离队好好休养了,为了党,为了革命,你付出了太多。
首长,您病成这样子,就别再陪着我们一起受苦受难了。
我们会像您一样,为革命受苦受累大半辈子,也在所不惜的。
同志们越是衷心的赞扬,诚挚的安慰,王树声越是心潮澎湃,难以自己。
回望漫漫长路,目睹曾随身边的好战士的牺牲、负伤,王树声越发愧疚,自己怎么对得起党给予的这份光荣与信任呢?几番苦斗,部队缩小了,人员分散了,电台失落了,自己没尽到领导中心的责任。
而今,非但不能重振部队雄风,反倒重病缠身,成了战友们的累赘。
几天以来,王树声陷入沉思中:是该做出决断与决策的时候了。
如要再因为自己而影响了革命,自己就会成为人民的罪人了。
终于,王树声向上级组织提出了离队报告:我觉得自己应对鄂西北根据地革命的失败负主要责任..我现在拖着病体,不能及时处理重大问题,特向组织提出离队申请,望组织重新任命新的负责人,力挽狂澜..最后,我还想向组织说明的是,我希望也必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崇高的革命事业组织理解王树声依依不尽的情结,也深知王树声在拖蒋斗争中所做的巨大贡献。
但一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也为了王树声同志身体健康的需要,他们批准了王树声的离队报告。
男儿有泪不轻弹。
可告别多年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战友。
战士们,王树声泪如泉涌。
而战士们也潸然泪下。
但有一点他们都坚信不移,那就是:无论在何时何地,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并肩作战,而这或者短暂或者永远的分别也同样缘于这一崇高的目标。
王树声离开队伍了。
但他的心仍在和大家一起跳动。
还在漂泊的征途和苦痛的病榻上,王树声就开始潜心总结得失。
他回顾了鄂西北的详细征战经历,仔细回想,细细琢磨,不断反省。
辗转北上,回解放区的途中,路过荆门,他特意找到地下党组织,叮嘱他们要顽强开展工作,与留下的部队保持联系,想方设法掩护被打散或因伤病掉队的同志,保存好实力。
到上海时,他仍不忘故友旧兵,特派专人回荆、当、远,帮助建立秘密交通,联络并接送失散人员。
经费不足了,王树声毫不犹豫,献上自己微薄的津贴。
到山西晋城休养。
可对王树声来说,这哪里在进行什么休养,他更加深刻地反省、批评自己,拖着病体,写出了厚厚的反省报告。
报告里,王树声没有提及自己做出的巨大努力,他只是一再批评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未能完成党交付的任务,对不起革命,对不起战士们。
而且他再三表示。
我未能完成创建鄂西北根据地的任务,甚至没能够与部队的战士们一起斗争到底..我多么希望党组织再给我一个考验的机会,让我重新将功补过啊..如此忠诚的战士,如此诚实的同志!党组织对王树声同志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都牢记在心。
党组织一直凭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判断和评价每一位同志。
党组织认为:王树声同志不愧是党的忠诚战士,不愧为人民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