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尼克松传 > 第十三章 箭与橄榄枝

第十三章 箭与橄榄枝

2025-04-03 08:03:22

1972 年又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经过幕前幕后的争吵和较量,经过三年 多令人失望和毫无结果的谈判僵局。

1972 年 7 月 19 日上午 10时,白宫与河 内同时宣布,基辛格与黎德寿正在法国首都附近举引会晤,这两个对手第一 次甩掉了笼罩着这种会晤的神秘气氛。

美国国内各阶层人士对和平大都盼望已久,对大选之前结束越南战争充满了希望。

纽约股票指数三小时内上涨了 十八点。

8 月 1 日,14 日,基辛格又与黎德寿举行了两次会晤,河内在谈判中表 现出一定的让步。

尼克松与基辛格认为河内让步表明他们认为尼克松的竞选对手麦戈文没有当选总统的机会,在选举之前和尼克松谈判可以得到比选举 之后较为有利的条件,因此,他们决定充分利用这种可能性。

此外,他们一定也为尼克松与莫斯科和北京的接触以及越南化措施的成功而感到忧虑;在 尼克松看来 5 月 8 日的布雷和轰炸在军事上使越南深受重创。

在 9 月 26、27 日的两天会议上,北越人提出一个新的十点方案。

它虽比 过去的任何方案较为可行,尼克松表示在关键性的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上还是不能接受的。

下一次预定 10 月 8 日举行的会议显然具有明确的意义,它将 决定新的势头能否维持下去,在 11 月 7日选举前获得解决。

尼克松对此并不 乐观,但决心尽可能对这次会议施加压力。

10 月 8 日星期天,基辛格和黑格抵达巴黎,同北越人举行关键性的会谈。

当天晚上,他们发给尼克松的电报作简短的汇报:告总统,今日初次会谈获得某种确切进展,请相信我们会取得积极成果的。

10 月 12 日晚,基辛格和黑格回到白宫,立即到行政办公大楼向尼克松 汇报。

从本届政府最初的几天起,基辛格和尼克松就谈到外交政策中的三强——中国、苏联和越南——以及美国的目标同他们都有关系。

到这时为止, 其中的两个目标已经达到:打开了通往中国的门路,同苏联开始有了新的关系。

只有第三个目标——解决越南战争——还仍旧没有实现。

在基辛格开始 汇报巴黎和谈时,他眉飞色舞,露出开心的笑容。

嗯,总统先生,他说,看来我们是连中三元了! 他极为详尽地叙述了和谈的经过。

黎德寿提出了一项新的建议,差不多都合乎我们的主要要求:停火,然后美军在 66 天之内从南越撤退,并由双方 释放战俘。

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 10 月 17 日在巴黎举行的最后次会议谈判解决。

基辛格提醒黎德寿,协议必须经尼克松审阅和批准。

基辛格同意 10 月17 日在巴黎最后一次会议后去西贡三天,把协议提交阮文绍并征求他同意。

然后他将于 10 月 22 日前往河内,和北越领导人一起草签协定。

之后他将返回华盛顿,于 10 月 26 日发表联合公告。

停火将在 10 月 30 日开始,当天各 方外长在巴黎签署协定。

听到这个好消息,尼克松关照从白宫食堂端来几盘牛排,还叫人拿来一 瓶拉斐特一罗特希尔德堡出产的葡萄酒,以便举杯祝贺基辛格的成就。

尼克松注意到黑格的情绪似乎有点低沉,不过只认为他是由于过去几天的劳累而 感到疲倦罢了。

最后尼克松正面问他:你觉得从阮文绍的观点来看这些条款怎样。

黑格回答说,他确实觉得对阮文绍来说这是个很不错的协议。

然而, 阮文绍本人对此作何反应,他感到不能放心。

基辛格曾答应北越人,在他到华盛顿以后 48 小时内就让他们知道尼克松 的反应。

第二天,尼克松指示五角大楼把对北越的轰炸减到二百架次,并下 令限制B—52 的空袭活动。

那天晚上又给巴黎拍了一封电报:总统同意‘关 于在越南结束战争和恢复和平协定’草案的基本内容,但尚有几项技术问题需待春水部长和基辛格博士于 10 月 17 日进行讨论,同时还应当作下列实质 性的改动,否则美方就不能接受这一文件。

尼克松要求的一项改动是,删除一段关于把南越双方——西贡政府和越南南方共和临时政府——的各种军 事义务同协定的政治部分联系起来的文字。

尼克松想把各种政治问题都包括在政治一章里面。

另外两处改动是澄清文字上的含糊之处。

北越方面以正式照会答复说,他们认为美国要求改动的几点是双方已经 谈妥的。

目前只能考虑作一些不大的技术性改动,并且要求尼克松不要作所列出的那样的改动。

美国大选的限期显然是一条双向道:双方都可以利用它 来迫使对方来接受自己的条件。

因此,尼克松看了这个照会后对基辛格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 考虑我们认为不能接受的条款。

当天,尼克松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我说,就大选来说,达成协议不会特别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只有在阮文绍或北越方面使协议成为泡影时,才会产生对我们不利的危险。

但是,已经 发生的事不可能造成致命的损害,倒反只会缩小彼此的分歧。

在目前情况下,我们必须怎样正确就怎样干。

正如我已经向他指出的那样,如果现在是结束 战争的合适时机,如果这是合适的方案,我们就不应当把它拖到大选以后再加以考虑,因为那时敌人所受的压力可能比现在小。

根据我对以往一些协议的研究,每当协议可能达成时,就会出现可以施 加压力的时刻,如果错过这种时机,战争就会拖延几个月,甚至拖延几年,然后才有可能再出现这样的时机。

也许目前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施加压力的时 刻。

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个机会,因为如果我们把机会错过,让大选过去而发现问题老是拖延不决,我们将永远不能宽恕我们自己。

无论如何, 我们现在具有可以利用机会的有利形势。

我们一定要做我们应当做的事情,不管它将对选举发生何等影响,而其结果倒很可能是对选举非常有利的。

基辛格向尼克松建议停止轰炸作为美方善意的表示。

尼克松表示同意随 即下令,从二百架次减到一百五十架次。

尼克松认为如果全面停炸,那就会是个引人注目的行动。

尼克松对基辛格说:我坚持反对大选前实行全面停 炸。

如果在巴黎和西贡都获得满意的结果,因此你能够前往河内,那么,我就要地考虑在你逗留的少数几天里暂停轰炸,反正协定不签字,轰炸是不会 停止的。

我不会由于看到协定有一点指望就上当受骗,像约翰逊在 1968 年那样。

就在基辛格动身前往巴黎以前,尼克松又交给他一封头天晚上写的信。

信中告诉他,要为争取实现体面的和平而做他认为应当做的事,不要考虑大 选。

10 月 17 日,基辛格返回巴黎,与春水举行会晤,对协定草案进行审议。

在释放南方政治犯问题上僵持住了。

春水要求全部释放,毫不让步,基辛格表示反对。

因为这一条需要南越 总统阮文绍的同意。

基辛格飞到西贡去,却未能说服阮文绍。

不管怎样,基辛格同黎德寿郑重谈妥的那个时间表显然又必须修改了。

基辛格借用总统的名义向河内发了一分表示歉意的电报,建议再次推延时间表。

他解释说,还需要有几天的时间来解决苦干问题。

他说,他估计不会有 什么大不了的困难,因此他提出了第三张时间表:10 月 23 日,美国停止轰炸和布雷;10 月 24 日,在河内草签;10 月 31 日,在巴黎正式签字。

河内很快作出了同意的答复,这使基辛格大大松了一口气。

北越方面接受了新的时 间表,但是警告说:美国方面不得提出任何借口再次改变时间表。

基辛格在西贡的困境,尼克松十分明白。

显然,南越伪政府已失去了自 信心,眼看要切断依附于美国母体的脐带,他们正感受着心理上极大的痛苦。

在尼克松看来,在阮文绍的行为背后,也存在着各种个人、政治、外交 和军事等方面的实际因素。

由于美国新闻界形容阮文绍的那种方式,许多美国人认为他是个镇压他的政治对手的小暴君。

人们的不同政见在南越基本上 被剥夺了发表的权利,但是阮文绍仍然不得不对付一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以及形形色色公开的国内政治反对派。

除非他能使人民深信这项和平协议 会对南越有好处,否则他能否继续掌权是很成问题的。

他们打了那么多的仗,付出了那么多的牺牲,并且对敌人又是了解得那么清楚。

因此,他们对越南 政府是否真心诚意遵守协议的条款,是不相信的。

在最后一批美国人撤走后,他们还必须留在自己的国家里,当然不愿接受任何可能使他们处于不利地位 的协定。

由于任何协定的条款必然有可以争议之处,阮文绍就不得不表明,他既没有放弃南越的任何重大利益,也没有接受华盛顿交代给他的条件。

问 题在于这样做需要时间,而如果美国要恪守已经商定的签字日程,时间是尼克松唯一缺少的东西。

阮文绍还会对立即签订协定的军事后果感到担忧。

许多军事分析家认为,北越方面所以坚持要以 10 月 31 日作为签订停火协定的最后限期,是由 于他们已经厉兵秣马,要在那一日期以前在南越抢占并控制尽可能多的土地。

早在 10 月初,缴获的北越中央南方局的一项指示已经透露出这一计划, 要把南越军队吸引到北部工地区,使湄公河三角洲和西贡外围各省在最后一分钟的攻势下易被攻取;10 月 20 日,尼克松下令开始执行进一步加强行 动计划,用大批飞机向南越空运军事装备和补给品。

如果协定在 10 月 31日如期签订,美国就必须立即遵守关于限制物资替换的条款。

因此,尼克松 想在截止日期以前,尽量完成预定的越南化计划。

尼克松想再次弄清楚基辛格是否理解他的想法:不必赶在大选以前达成 协议,不要对阮文绍逼得太紧,免得他同我们决裂。

因此,那天夜里尼克松又给基辛格拍了一份电报:在你同阮文绍继续商谈时,我想再次着重说明,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不 应受美国大选日期的影响。

我已得出结论,如果在大选以前达成的协议会使我遭受指责,说我们所获得的解决办法还赶不上等到大选以后可能争取到的 办法,那么,这种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场惨败的协议就很可能会严重地损害美国国内的情况⋯⋯正如我昨天扼要地说明的那样,我们缔结任何协定都必须使阮文绍成为 自愿的伙伴。

切不可强迫结合。

其实,尼克松十分清楚阮文绍会拒绝协定,之所以让基辛格去和阮文绍 进行艰难的谈判,不过是一种政治手腕而已。

10 月 21 日,尼克松让黑格给基辛洛拍了另一份电报,要求除了实际上 使阮文绍不同美国决裂以外,尽可能推动他前进。

如果看来没有可能取得阮文绍的同意,基辛格就应当通知他,美国不得不考虑同敌人缔结一项单独的协定。

其实这时尼克松并没有考虑要这样做,也不认为将来有必要这样做, 只是想使阮文绍深刻了解,一俟条件合适就达成协议的决心是认真的。

与此同时,尼克松又拒绝了基辛格的一个建议。

据基辛格判断,问题倒不在于阮文绍会干脆拒绝接受协定,惹得美国同他决裂,而在于他会不给任何答复,进行拖延,从而迫使美国错过签字的日 期。

因此他建议,在得不到阮文绍对协定的任何反应的情况下,或在他万一拒绝赞同协定时,他就应当如期前往河内。

他恳切陈词,指出如果取消他所 说的最后一段航程,那就会造成许多难题,其中最严重的是他仍然相信,一旦美国大选结束,共方就会觉得迫使他们达成协议的压力大力减少,很可 能会决心恢复战斗。

然而,在尼克松看来,北越人将利用基辛格在河内露面的机会谋求宣传 上的胜利,并利用它来使美国舆论转而反对阮文绍,所以,除非有关各方已经同意签订协定,尼克松决不考虑把最后一段航程当作可供选择的途径。

当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选日期已迫在眉睫,一般有政治常识的人都 认为,尼克松可能力图在大选以前达成协议,借以使这场战争变得在政治上对自己有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主要由于总统候选人麦戈文的极端主义, 但也由于他的拙劣的竞选手法,政治压力的效果适得其反。

民意测验证实了尼克松这样的直觉:就选民的支持来说,他处理战争的办法一般被看作可以 对他肯定而对麦戈文加以否定的问题,因为人们认为他软弱,是个投降派。

所以,赶在大选以前仓促达成的任何协议都会显得动机不纯,招致猜疑。

鹰 派将会不公平地指责尼克松为了不错过一个利己的限期而作了过多的让步,而鸽派则会错误地声称尼克松本来在 1969 年就能够取得同样的条件的。

正如基辛格所指出的,等到大选以后再去解决问题的风险是,共产党人 可能决定要继续打下去。

尼克松准备在大选以后加紧进行轰炸,但是尼克松无法知道,这样做是否能在美国公众的耐心丧失殆尽以前、在轰炸的举动使 美国同中国人和苏联人产生严重问题以前或者国会干脆投票决定要摆脱战争以前,使共方采取较为通情达理的立场。

尼克松的这个想法对谁也没说,但他的日记记下了他当时的真实思想。

日记中说:当然,问题在于我们根本不知道敌人是否有一个崩溃期限,或者如果有 的话,这个期限何时来到。

我们也不知道,从美国的政治观点来看,大选以后的局势是否会对我们十分不利,尽管我们可能会赢得选民的极其重要的信 任。

我倾向于认为,对我们较为有利的讨价还价的时机是在紧跟大选以后而 不是在大选以前。

在大选以前敌人还会作出估计,相信他们的人有最大的机会取胜,或者至少是能够取胜。

因此我们受到那种要我们解决问题的压力。

我们希望,在大选刚结束以后,我们将获得大多数选民的信任,来把战争胜利地进行到底,那时敌人就不得不老实下来,否则就将面临我们可能对他们采取的行动的后果。

这是尼克松式的典型谈判手法,即以强大的军事压力来迫使对方接受对已有利的条件。

对于究竟是在大选前还是在大选后比较容易取得和平解决的办法,尼克松的顾问们意见不一。

基辛格坚决认为,北越人在大选前会受到要他们进行 谈判的大得多的压力,因为当战争仍然是竞选中的一个争论问题时,他们将指望从总统这里得到较好的条件。

他担心一旦大选结束,他们可能又同原先 那样拒不妥协,让战争在较低的水平上拖延下去,希望美国舆论最终将迫使 撤走美军。

包括黑格在内的另一些人认为,大选以后尼克松将获得压倒多数的选民 的信任,在行动上无论如何要比第一届任期少受一些约束,这时北越人大概更有可能作出让步。

尼克松个人倾向于这种意见,但是,如果北越人同意美 国要求的条件,而他们又能说服阮文绍同他们合作,那么总统完全准备在选举之前缔结协定。

阮文绍显然是决心要尽量拖延达成协议的,这就给尼克松 提出了一个困难的问题。

虽然他知道北越人正在执行一种旨在离间美国和阮文绍的关系、使他们听从舆论支配的精心筹划的策略,这却并没有使那个问 题容易处理一些。

10 月 22 日基辛格与阮文绍的谈判失败了。

基辛格在飞回华盛顿途中又 给黎德寿去了一个电报。

这次,他不论明里暗里根本没有提 10 月 31 日这个期限,而是强调必须在巴黎再举行一次谈判。

基辛格当晚回到华盛顿后,提请总统注意,由于实施步骤的时间表一拖 再拖,河内对协定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卦。

大选前是无法签订协定了。

尼克松看来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民意测验预示他将取得大胜。

大多数美国人看到 过去几周外交活动极其频繁,都以为越南战争的结束指日可待了。

基辛格明白了,如果赶在大选前签订协定的代价是华盛顿与西贡公开破裂,并可能因 而带来严重后果,那么总统是不干的。

华盛顿时间 10 月 25 日下午 5 点 47 分,河内电台中断了正常的广播节目,宣布即将插发北越政府的一项重要声明。

这个预告被外国电台收听处(中 央情报局属下负责向政府官员提供参考消息的监听机构)收听到了。

研究河内动向的人员并没有很重视。

他们凭经验认为,所谓重要声明,可能是 关于对外政策的,也有可能是关于农业政策的。

但是过了几小时却还不见下 文。

10 月 26 日,凌晨 1 点 16 分,外国电台收听处终于听到了河内那颗宣传 炸弹的爆炸声浪——河内发表了一项 2500字的政府声明,公布了越南问题的 九点协定以及秘密谈判的细节。

河内的声明戏剧性地透露:越南民主共和 国方面在 1972 年 10 月 8日的私下会晤中有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新倡议:提出‘关于结束战争、恢复越南和平的协定草案’。

美国方面自己承认,协 定草案是为迅速导致一项解决办法开辟道路的一个重要和十分基本的文件。

在综述了协定的九点内容后,河内还透露说,根据美国方面的建议, 双方商定了签订协定的时间表——美国方面后来两次推迟了时间表——规定 在 10月 31 日签订已谈妥的文件。

河内指责尼克松政府缺乏诚意,并要求如期在 10 月 31 日签订协定。

北越这篇令人震动的广播一下子拉开了这场保密最彻底的谈判的帷幕。

他们这次是用尼克松那个惯伎回敬尼克松。

1972 年 1 月,总统曾违反保密的 诺言,透露了基辛格在巴黎同黎德寿秘密会晤的情况,希望以此来打破谈判僵局,并且可能的话,挽回自己在国内民意测验中越来越不得人心的趋势。

现在河内可能是担心中了美国的计,作出了让步,而美国自己又毫无诚意在大选前签订协定,因此想在宣传上争取主动,逼尼克松签订基辛格和黎德寿 两人在 10 月 12 日一致欢呼已经搞得万事俱备的那个文件。

北越的一个发言人宣称:大笔一挥,和平就实现了,一切就看美国拿不拿起这支笔了。

上午 7 点半,尼克松和基辛格边进早餐边商讨对策。

总统同意用记者招 待会的方式向北越方面打招呼。

两人商定的结果,基辛格应强调美国对协定的基本内容维持原议,但不 愿意被人硬逼着在 10 月 31 日之前签字。

11 点 35 分,在白宫新闻发布室,基辛格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他在开场白中说和平就在眼前,只要再和北越代表举行一次谈判,就可以解决留下的问题,依我看来这次谈判顶多花三、四天就够了。

这段话让尼克松大为吃惊。

他马上意识到将损害美国同越南人讨价还价的谈判地位,甚至更难使阮文绍集团与美国站到一起来了。

在国内,将引起 人们过早地期望出现早日取得协议的前景。

同时,总统候选人麦戈文的支持者会攻击尼克松政府试图操纵选举。

下午 6 点过,黎德寿发来一份电报,建议早日恢复巴黎谈判。

基辛格倾 向于接受这个建议,但尼克松拒绝了。

有一些观察家认为,基辛格发表了和平就在眼前的谈话之后,尼克 松已没有必要匆忙实现和平了。

另一些观察家则怀疑,尼克松不仅耍了北越人,而且也耍了基辛格,让他为争取在选前完成这件大事而在世界各国首都 之间跑断了腿。

人们越是期待,对尼克松的竟选就越有利,因为尼克松明白,答应实现和平要比仓促签订和平协定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如果仓促签字,有 人就可能会指责尼克松为大选而利用和平。

而尼克松事前就说过,合适的解决办法比选票更重。

1972 年 11 月 7 日,是尼克松政治生涯中最后一次参加总统竞选,也是 他第一届总统任期的实际结束日。

这一天,尼克松已没有了以前竞选总统时那种忐忑不安的焦急心情。

因为他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计票的结果,让尼克松心满意足:尼克松获 47169841 票,民主党人麦戈 文获 29172767 票。

百分之六十点七对百分之三十七点五。

就在 11 月的头三周里,尼克松认为要取得与越南的谈判成果,阮文绍的 合作在目前是不可缺少的。

为了使越南化战争获得成功,尼克松下令替阮文绍补充血液。

美国空军的巨型 C—5 运输机隆隆不息地飞往新山一机场,美国军运船只 使西贡的码头工人昼夜忙碌——美国组织这次规模空前的海空运输,为的是 要在 11月份的头三个星期给南越运去整整一年所需的军事物资。

与此同时, 美国在南越各地的军事基地都已移交给西贡政权。

这两方面的行动是五角大楼奉总统之命非常出色地完成的。

为了赶运物资,不仅动用了空军,而且还 租用了商用运输机。

运交的军事物资当中,在坦克、装甲运兵车、大炮、喷气引擎、弹药和零件等 1 万多吨。

此外,还从美国、南朝鲜、台湾和伊朗等 地抽调 120 架 F-5 喷气战斗机,90 架 A-27轻型攻击桨轰炸机,30 架 A-1 螺旋轰炸机,30 架 C-130 赫克里士运输机,20 艘 AC-119 炮艇和 270 架直升飞机。

一夜之间,西贡简直就有了一支占世界第四位的空军力量,拥有 2000 多架飞机,尽管驾驶某些较先进飞机的飞行员还没有训练出来。

当北越人发觉美国空运的规模后,他们指责尼克松和基辛格是在加强 阮文绍集团,准备新的侵略。

这个指责显然合乎逻辑。

但这次紧急运输实际上是出于与新侵略无关的另外三个考虑。

首先,把阮文绍的军火库装 得满满的,是为了争取他听美国的话。

其次是以此证明美国是一个可靠的盟友,不会为了同敌人勾搭而出卖朋友。

第三,从海、空两路赶运物资以及把 美国基地移交给西贡,都是为了抢在基辛格-黎德寿协定草案生效之前,因为协定一经生效,军火供应就将限于损耗多少补充多少,而美国在南方的所 有军事设施都必须于 60 天内全部拆除,所以要把基地在协定生效前移交给南越。

一向相信在任何谈判中武器是真正有力量的基辛格,希望阮文绍得到足 够的装备之后,对停火协定的态度能放灵活些。

11 月的第一周,尼克松在行政大楼他那间不对外的办公室里,长时间地 与基辛格商讨,制订谈判最后阶段的政策,再过三、四天也好,或者再长一些也好,反正,两人都认为越南战争就要结束了。

两人还一致认为, 阮文绍如能同意协议,当然更好,但这一点不应看作是决定性因素。

据基辛格说,他们将作出真正巨大的努力来完成一项阮文绍能够接受的协议, 甚至准备把南越的某些主要反对意见提出来重新谈判,尽管他们预见到黎德寿是会予以拒绝的。

但是,只要能谈成一项他们两人可以接受的协议,就签 字。

11 月 9 日,尼克松对《华盛顿之星新闻报》记者加尼特·霍纳的谈话中 说:有完全的把握,我们即将解决越南问题。

你们放心好了。

11 月 27 日,基辛格与黎德寿在巴黎恢复谈判。

尼克松与基辛格都明白,12 月 8 日之前若达不成协议,复会后的国会很可能采取立法手段来结束战争,而不再允许他们的外交手段来结束战争。

然而这次谈判十分艰难。

11 月 25 日晚 10 点过,基辛格回到美国,立即驱车去向尼克松报告会谈 情况。

12 月 4 日,美越代表继续在巴黎会晤。

此后二周,是极为紧张的二周。

由于双方的不妥协,谈判又陷入了僵局。

12 月 6 日星期三,基辛格和黎德寿会谈了六小时。

然而没有结果。

也就 在这一天,尼克松给了多勃雷宁一个紧急口信,告诉他下次会议上基辛格准备提出最起码的要求,并说如果没有任何进展,那就将导致谈判的终止。

多 勃雷宁很不安,再三说苏联一直在说服北越,要他们接受协议。

几天以后,尼克松增加了压力,打电话对他说,现在结束谈判显然对苏联有利,因为莫 斯科和华盛顿双方都有更重大的事情要做,而为了使我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继续得到改善,消除这个令人恼火的因素是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的。

尼克松也 通知中国驻法大使,说明情况危急,尼克松希望在采取严重步骤之前把问题提到周恩来面前,因为这样的行动显然会影响白宫按照两国政府的愿望 发展中美关系的能力。

12 月 14 日,谈判中断。

基辛格回到华盛顿,交给尼克松一份关于巴黎 谈判的第一手报告。

尼克松决定采取最强有力的行动,在尼克松看来,只有这样的行动才能 有效地使河内相信:谈判一项公平的协议比起继续打仗来是一种更好的出路。

基辛格和尼克松都认为这就意味着加强轰炸。

唯一的问题是需要多大程 度的轰炸才能迫使河内就范。

基辛格建议在海防港重新布雷,恢复对北纬二十度线以南地区的全面轰炸,加强在老挝南部的轰炸。

尼克松立即感到需要 采取比以上规模还要大得多的行动。

尼克松查核一下,发现北纬二十度线以南地区大部分是稻田和丛林,因此尼克松对基辛格说,无论大规模轰炸还 是小规模轰炸,都同样要受到猛烈的抨击。

如果我们恢复轰炸,采取的行动必须与以往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作出用 B-52 飞机轰炸河内和海 防这一重要的决定。

任何较小的行动只会使敌人瞧不起我们。

基辛格说:河内和海防都是用苏联的地对空(萨姆)导弹严密防卫的 城市。

假如我们袭击这些地方,我们就必须准备遭受新的损失,有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被俘。

这个我知道,尼克松说,但是,如果我们相信这是 该做的事,那么我们就必须立刻去做。

当天中午,尼克松向河内发出一个措辞强硬的电报,警告必须在 72 小时 内恢复认真谈判。

与此同时,尼克松发布一道三夭后生效的命令,在海防港重新布雷,恢 复空中侦察,用 B-52 袭击河内-海防区域的军事目标。

轰炸计划包括位于 河内的 16个关于运输、电力、河内广播电台发射台等等的主要目标,以及河 内外围的 6 个通讯指挥和控制目标。

在海防区有 13 个目标,包括船坞和码头。

12 月 17 日下午三、四点钟,这时总统限河内在 72 小时内开始认真谈 判的最后时限已过。

于是尼克松动用 B-52,下令对北越恢复大规模密集轰炸,包括在河内和海防地区首次使用这种巨型轰炸机。

第一轮轰炸于当天 晚上(华盛顿时间)开始。

尼克松不仅想摧毁北越人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而且想把他们炸回到谈 判桌上来。

按照尼克松的逻辑,他是以炸求和。

正是按照这种逻辑,在这场战争的早期,就曾有过一个美国陆军军官望着被炸成一片瓦砾的南越城市 说:因为我们要拯救它,所以不得不把它毁了。

轰炸一开始,黑格带着总统的最后通牒来到西贡。

如果阮文绍坚持阻挠 签订协定,美国就单独同北越媾和,同时断绝对南越的一切军援和经援。

黑格是星期一到达西贡的,呆了不到 48 小时就离开南越。

这时,北越很大一部 分中心地带已在遭到破坏。

阮文绍虽然对恢复轰炸喜出望外,可是他自己在接到尼克松的勒令后,也觉得事情不好办了。

阮文绍在给尼克松的一封长信中,对若干关键问题作了让步。

在以后的12 天里,对北越的轰炸越来越凶。

B-52 机群三架一组,同时投弹。

弹着点 构成一个长一哩、宽半哩左右的长方形。

每架飞机可携带 500 磅的炸弹 20多枚,750 磅的炸弹 40 多枚。

约有 100 架这种巨型战略轰炸机和 500 架小一点的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斗轰炸机,不分昼夜对五角大楼称之为世 界上最严密的防空地区进行了轰炸。

美国否认它搞恐怖轰炸的指责,硬说它轰炸的是河内、海防和清化 地区的军事目标。

在轰炸的头四天里,美国损失了 8 架 B-52 轰炸机和 4 架 F-111 战斗轰 炸机。

到 12 月 30 日停炸时,美国承认损失了 15 架B-52 以及 11 架战斗轰 炸机。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在整个 12 天的轰炸期间,有 93 名美国飞行员失 踪,其中 31名据说被北越俘获。

河内称,美国的损失远比这大得多。

尽管遭到国内外的严厉抨志,尼克松却坚持轰炸。

他心中到底在想什么? 在日记中,他是这样写的:我记得邱吉尔在其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作中告诫说,人们可以采取一项大胆的政策,也可以奉行一项谨慎的政策,然而,想要同时奉行一项既 大胆而又谨慎的政策却只能带来灾难。

非此即彼。

我们现在既已走上大胆的路线,就必须继续走下去,直到我们碰上某种好运气为止。

在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的 12 天中,尼克松始终未向美国人民解释过为何要使用 B-52 轰炸机的战略,事实上,他勒令所有政府机构对轰炸保持沉 默。

据说,基辛格曾不止一次劝总统发表广播讲话,说明轰炸的理由,但尼克松未予接受。

基辛格后来在一次电视谈话中解释说:总统当时决定,如 果这次行动得手,导致达成协议,那就无需多说了;要是达不成协议,他才有必要向美国人民说明⋯⋯导致僵局继续存在的全部行动。

后来,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对此作了解释,他说: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不‘公开宣布’12 月进行轰炸的理由。

正 如我已经指出的那样,我认为这个时候不像在 11 月 3 日和 5 月 8日那样容易 使美国人民振作起来。

但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我所发表的任何公开讲话都会 直接妨碍恢复谈判的机会。

如果我当时宣布我们恢复轰炸的目的是强迫北越人谈判,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意识形态上的狂热,决不会允许他们甘愿屈服 于这样的最后通牒而在国际上丢脸。

因此,我在恢复轰炸时尽量少发表言论和声张,其结果完全如愿以偿。

我们短暂地但大规模地使用武力的行动把信 息传给了河内,同时又允许他们放弃强硬的立场,而毋需承认他们是在我们的军事压力下那样做的。

12 月 22 日,我们给北越人一封电报,要求在 1 月 3 日举行一次会谈。

如果他们同意,我们就自动在 12 月 31日停止轰炸北纬二十度线以北地区, 并在会议期间暂停轰炸。

为了打破僵局,基辛格与黎德寿于 1973 年 1 月 6 日回到巴黎。

1 月 8 日 上午,两人为实现停火作了最后的一次真正努力。

谈判一开始,黎德寿就痛斥了美国的轰炸,不过也没有关上认真谈 判的大门。

第二天,1 月 9 日,这两位外交家着手完成协定草案的工作。

本来已解 决后来又重新提出的那些问题再次解决了。

事情有了进展。

基辛格回到大使住所后,打电报给总统说,在他看来,终将会出现突破。

基辛格的电文最后 是:总统先生,祝你生日愉快。

原来 1 月 9 日正是尼克松的 60 寿辰啊。

在以后的三天中,基辛格和黎德寿继续取得进展。

临到周末,他们已经 完成了基本文件。

星期六这天,他们用了七个半小时逐条、逐句、逐字地进行了审查。

虽然在各项议定书上仍有一些枝节问题,但基辛格相信,沙利文 和阮基石两人能够加以解决。

下午三、四点钟,基辛格请了美国大使馆的一位摄影师把双方谈判代表围坐在谈判桌旁的情景拍了下来。

黎德寿一听说基 辛格要把协定草案呈送尼克松亲自过目,然后还要派黑格去西贡征求阮文绍同意,立刻跳了起来,但基辛格安慰他说,南越总统的态度已经有了变化, 正如他欣慰地看到黎德寿的态度有了变化一样;并说,估计这次在西贡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黎德寿这才告诉基辛格说,他将留在巴黎,同他保持最密 切的联系。

在这最后六天的谈判中,两人共谈了 27 个小时。

当晚,基辛格快到 9 点抵达奥利机场。

他谨慎地表示,谈判已经取得了 进展。

他字斟句酌地说:黎德寿特别顾问和我刚刚完成了非常有益的谈判。

我这就回去向总统汇报。

然后由总统决定随后应采取什么步骤来取得公正和 相互妥协的和平。

基辛格的喷气机朝着大西洋的方向起飞后几分钟,北越代表团发表了一 项声明,证实谈判取得了进展。

这是河内方面三个月来第一次承认取 得了进展。

临到最后几天,在那简直成了这幕戏的低潮的停火之前,事情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1 月 14 日:基辛格午夜过后到达比斯坎岛,立即向尼克松汇报。

中午两 人又碰了一次头。

齐格勒说,巴黎谈判是认真的。

1 月 15 日:尼克松下令停止美国对北越的一切进攻性军事行动,包括轰 炸、炮击和布雷。

1 月 16 日:黑格抵西贡,随即与阮文绍会谈。

1 月 17 日:阮文绍勉强地同意了基辛格和黎德寿达成的停火协定条款, 但是对某些议定书表示保留。

黑格答应说,沙利文将设法加以解决。

1 月 18 日:北越和美国发表一项简短的联合声明。

齐格勒宣布:亨利·基 辛格博士将于 1973 年 1 月 23日恢复与黎德寿特别顾问和春水部长的秘密会 谈,以完成协走文本。

1 月 19 日:沙利文和阮基石解决了阮文绍的某些(但不是全部)保留意 见。

尼克松通过在西贡的邦克告诉阮文绍说,协定已经不能再改动了,将于1 月 23 日由基辛格草签。

1 月 20 日:尼克松宣誓连任美国总统。

他说,越南战争行将结束。

1 月 21 日:白宫摄影师鲍勃·努森接到通知,要他第二天去巴黎拍摄草 签仪式。

与此同时,白宫官员奉命动手汇集协定全文的各种文本,供本周晚些时候分发记者。

1 月 22 日:基辛格回到巴黎。

据宣布,他同黎德寿的会晤将在美琪饭店 举行。

1968 年 5 月以来的半公开谈判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这是两人第一次在中立场地会晤。

在美琪饭店一连谈了四年的四方会谈,已在 1 月 18 日结束。

1 月 23 日:基辛格和黎德寿在最后一次长达四小时的会谈中解决了最后 几个具体问题。

接着,他们在中午 12 点半,草签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美国历时最长、引起最严重的国内分裂的这场战争总算 非正式地结束了。

基辛格和黎德寿面带笑容从美琪饭店走出来。

这一天是典型的巴黎冬季的阴天。

两人一次又一次热烈握手,让每个摄影记者都能从各 种不同的好角度照相。

双方代表团的全体成员也都相互握手。

双方的首席代表都没有发表正式声明。

当晚,尼克松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他向美国人民 介绍了协定的某些具体内容,并说:诸位听众⋯⋯由于你们对我们坚持要取得体面的和平予以坚决支持,才使体面的和平得以实现。

只有任何一方都不谋求达到自己的全部要求,持久和平才能实现;诚 然,稳定取决于有关各方相对的满意,也就是相对的不满意。

这一点始终是 明确的。

尼克松把战俘要回来了;黎德寿终于使美国撤军了;阮文绍得以保持政 权;临时革命政府在南赵取得一定程度的合法政治地位。

人人都有所收获,但谁都没有得到一切。

1 月 27 日,罗杰斯代表美国在巴黎正式签署了越南和平协定。

采访白宫 新闻多年的合众国际社女记者海伦·托马斯想打听,罗杰斯在巴黎落笔签字的那一刻,基辛格在搞什么。

由于时差,巴黎时间上午 11 点是华盛顿时间清 晨 6 点。

基辛格通过新闻发布单位作了回答。

回答是在搞爱情,不是搞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