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围歼计未成,蒙氏速把新策生; 遣派铁军去奔袭,腹背插刀敌入瓮。
盟军大规模进攻缅甸的行动,首先从强渡印缅边境东侧的亲敦江开始。
1944 年 11 月 10 日,斯托普福德将军指挥的第 33 军在亲敦江西岸完成 攻击部署。
黄昏时分,阿萨姆团的一个突击营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江对岸的莫莱 发起冲锋。
士兵们乘坐的橡皮舟在湍急的水流中如同一片树叶,他们不顾东岸日军阵地射来的子弹勇敢地向前挺进,在付出一半伤亡的代价后,终于登 上了东岸。
接着,该军的第 20 师主力也陆续渡过了亲敦江,并占领了莫莱。
与此同时,第 11 东非师在皇家空军准确无误的空袭支持下,沿着亲敦江西 岸幽暗的加包山谷向加里瓦打去。
加里瓦位于莫莱以南约 50 多公里,是日军在亲敦江上建立的又一个防御阵地群。
东非部队的进攻遭到对方激烈地抵 抗,直到 12 月 2 日才占领了加里瓦。
至此,进攻部队完全控制了莫莱至加里瓦这段 50 多公里长的江面。
12 月 10 日,印度工兵在亲敦江上迅速架起了桥梁,使第 14 集团军的 各主力师得以开过对岸。
在大部队过江时,蒙巴顿来到桥头巡视:我们看到一番令人鼓舞的景象——亲敦江上,我们的无数水陆两用车和其他运输工具正在运送兵员;河岸上,各种型号的卡车和机动车疾驰前进,就像赛马大 赛那一天通往埃普索姆(英国著名的赛马场)的交通一样。
步兵们排成一行和车辆齐头并进,马拉的车辆夹杂其间。
整个景象就像是奔涌向前的巨浪,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激动人心的景 象。
蒙巴顿和斯利姆之所以在漫长的亲敦江上选择这一地段渡江,是企图 与日军在瑞波平原上决战。
瑞波平原位于加里瓦西南面,它是缅甸干燥的中部平原的一部分,是夹在伊洛瓦底江和亲敦江之间的一片开阔的地区。
相对 于山岳丛林地区,多沙土的瑞波平原,显然更能发挥英军的装甲优势和空中优势,是与日军较量的理想场所。
在瑞波平原这个主要捕杀场上,他们安排的捕杀手是梅塞维 的第 4 军。
梅塞维是非洲战场上的英雄,又在若开等战役中立过功,不久前 刚刚被提升为第4 军军长。
斯利姆曾在一次集团军司令部的会议上说:我要的是这样一个人,他 将在亲敦江破釜沉舟,然后率领部下前进——而梅塞维正是这样的人!梅塞维的第 4 军,包括他自己担任过师长的那个赫赫有名的第 7 英印 师和训练有素的第 19 和第 17 英印师。
后来,集团军直辖的第 5 英印师也归梅塞维指挥。
第 7 英印师这时由埃文斯担任师长,他也是若开战役中的功臣; 第 19 英印师由身经克仓之战和沙漠之战的又一名老将、精力充沛的皮特·里斯将军指挥。
梅塞维的装甲部队为第 25 坦克旅。
蒙巴顿给梅塞维的命令是: 跨过亲敦江后进入瑞波平原,与日本第 15 军驻守在那里的师团进行决战,并夺取日本人在耶乌—瑞波地区的各重要机场。
这一击要打得既快又狠。
按照蒙巴顿的估计,中国人和美国人的 5 个师,即新编第 1 军和新编 第 6 军,正把日本的两个师团牵制在缅甸北部地区。
同时,英第 15 军的部队将在若开地区牵制日军的大约 1 个半师团。
此外,几项洋攻计划,包括对 缅甸南部漫长海岸部署引而不发的两栖攻势,又可把日军的 1 个半师团从主要战役中吸引出去。
这样,梅塞维的第 4 军在瑞波平原上歼灭若干个日本师 团,是完全有把握的。
梅塞维部队渡过亲敦江后,遵命向东冲击。
第 19 英印师到 12 月 12 日, 已推进了 80 多公里。
4天之后,他们又占领了英多西北部的班毛,并同从 北部挥戈南下的英第 36 师会合,向瑞波平原逼近。
第 19 英印师推进得这么远而竟未激起日军主力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当情况逐级上报给蒙巴顿后,引起了他的思考:英帕尔战役以后接替河边正三的木村兵太郎中将,是日军出色的军事谋略家之一。
既然他让第 19 英印 师如此轻易地推进到瑞波平原的边缘,可见他并不想在这块宽阔的平原上决战。
这使他大失所望,他原想在这一比较空旷的地区,用英军优势的装甲部 队、大炮和空军,包围并全歼日军的。
因此,他会同斯利姆研究制定了一个新方案:斯托普福德的第 33 军(相 当于 4 个师)从北面向曼德勒施加压力,去占领伊洛瓦底江上的渡口;这时,梅塞维的 3 个师要从吉灵庙向正南进发,尽可能悄悄地直插密沙河流域,然 后从甘高向东南推进,在本各附近的伊洛瓦底江下游占领一个渡口,目的是越过日军守卫曼德勒部队的后方,在敏铁拉附近建立一个战略性屏障,从而 封锁他们径南向仰光的退路,并截断来自仰光的补给。
最终将日本第 15 军歼击于曼德勒一塔泽一稍埠一敏建地区。
新方案完成得很好。
梅塞维的部队在深入的侧翼包抄行动时,秘密穿 过丛林密布的甘高山谷,并在帕科库出其不意地强渡伊洛瓦底江。
然后,运用装甲部队和空降部队风驰电掣般挺进,直逼东南面敏铁拉日军重要基地。
梅塞维部队的深远穿插和包抄行动,是新方案实施的关键,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呢?—— 梅塞维将军首先诱使日军相信:他的主力仍在皮特·里斯的第 19 英印师后面全力向瑞波平原推进。
他在达木设了一个假的军司令部,它所用的无线电波道与真的一模一样,而真正的军司令部却在这时悄悄地转移了。
斯托普福德的第 33 军发给第 19 英印师的所有电讯,继续经过这个假的司令部传递,而真正的第 4 军司令部则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静默。
参谋人员在明 码电讯中有意搞些泄密的事件,新闻广播也参与制造一些混淆视听的消息。
许多高级军官乘坐的指挥车仍在假军部里进进出出,使日军谍报人员仍 以为梅塞维和他的军司令部仍逗留在达木。
一切就绪,即将行动。
但就在这时,75 架美国运输机却被猝然抽调到 云南去,因为中国军队在广西面临着日军的猖狂进攻。
蒙巴顿为此向美国方面提出抗议,说这些飞机都已装满了运给先头部队的补给品,而梅塞维这次 向敏铁拉的远距离穿插是以空运补给为基础的。
但抗议没有奏效,大部分飞机还是被调走了。
现在,梅塞维必须沿着一条雨季无法通行的坎坷不平的土 路,从达木到帕科库冒险行军 700 公里。
这条土路本是供老百姓的牛车通行的,而现在要通过的部队却达 3 个 师之多,还有重型坦克、大炮和其他车辆。
好在工兵部队于 15 天之内,紧急加宽、加固了这条土路的 2/3 路段,使上述重型装备得以勉强通行。
至 1945 年 1 月底前后,梅塞维的部队终于陆续抵达了伊洛瓦底江岸地 区。
这条江是缅甸的主要河流,自北向南奔腾而下,全长 2000 多公里。
该江自入海口起,有 1500 公里的流程可供相当大的轮船通航。
每年 1 月份, 江面最窄的地方也足有 500 码宽,而最阔的地方有 400O码。
虽然江水此时 处于最低水位,但是开阔松软的沙洲却又形成了另一道险障。
在江边,车辆很容易一下子就陷进泥沙,没掉半个车轮。
甚至连吃水浅的船只也常会有搁 浅的危险。
日本人很清楚,梅塞维可能试图强渡的江岸地段约有 300 多公里。
木 村采取了恰当的措施,对比较容易渡越的渡口都严加布防,并掌握着一支机动预备队——包括精心挑选的突击部队、坦克和时刻准备轰击任何其他渡江 地点的炮群。
仍然留守在西岸加包附近的部队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阻滞英军挺进,一方面守备供日军反击用的桥头堡。
另外还有一些是对第 14 集 团军集结部队进行突袭和骚扰的敢死队。
当梅塞维秘密抵进伊洛瓦底江边的时候,他在所有可用的渡口中选择 了良宇这个最合适的地点。
2 月 5 日,他命令第 7 英印师在那儿建立一座桥头堡。
他是依据对岸敌军的设防力量选择这个渡口的。
良宇渡口处的江心有 个沙洲,渡船只能按斜角航行行驶,这样航程就延长了 1.8 公里左右。
但尽管这样,这儿的航程还是最短的。
从这里渡江,不但可使船只筏排最快地来 回周转,而且登陆后可直接奔向对岸向东公路和向南公路的交接点。
同时,为了掩盖在良宇渡江的真正企图,梅塞维还计划在色漂佯装渡 江。
色漂位于石油重镇稍埠对岸,在帕科库下游 70 公里处。
第 28 非洲旅将担任佯渡任务。
此外,达木假军部里的参谋人员还精心炮制了一张标注好的地图,图上表示英军预定袭击安羌,并故意丢失了一件副本,让附近的缅甸 居民拾走。
另外,在帕科库也将同时发起渡江,以诱使日军相信英军也有在此处渡江的意图。
另一场规模较小的佯渡将在良宇以南 11 公里处的缅甸古 都蒲甘进行。
1 个锡克营在那儿佯渡,如有可能就渡过江去。
日本人低估了英军在良宇那儿渡江的可能性,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 除了良宇本身临江的地方外,江东岸都是高耸入云的峭壁,偶尔夹着干涸的河谷。
这些峭壁俯视着对江平坦的江岸,上面有视角极佳的观察哨。
但渡江 部队也有一个有利因素,这就是良宇实际上是日军两个师团的结合部,因而日军预备队要赶到这里就不如赶到主要阵地那样方便。
报经斯利姆和蒙巴顿最后批准,梅塞维下令在 2 月 14 日凌晨 4 时渡江。
那天夜里没有月亮,天色漆黑一团,这对部队在西岸隐蔽集结很有利。
渡江的直接目标是 4 个江滩,它们位于良宇镇以南的一段近 2 公里长的防线上。
从那儿可以取道干涸的河谷到达高地。
渡江时没有预先的炮火准备,没有飞机轰炸,没有掩护火力。
第一批步兵突击队要完全靠自己悄然无声的行动渡 过去,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第 114 旅已事先在帕科库发动了进袭,虽然立即遇到了原先估计到的日 军疯狂抵抗,但还是把设守坚固的日本人赶了出去。
第 89 旅一面在西面给以掩护,一面令其锡克营在甘蒲发起佯渡。
有了这两个旅的佯动,第 33 旅 才得以开抵良宇渡口,发起决定性的渡江战斗。
在 48 小时稍多一点的时间内,该旅把所有可用的船只、筏排、装备和军需物资都秘密迅速地运到集结 地区。
在梅塞维预定渡江时间的前一刻,一支侦察分队在黑暗之中对选定的登陆江滩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最后侦察。
正当他们的筏排偷偷往回划时,不巧 遇到了两个驾小船巡逻的日本兵。
他们别无选择,只得开枪把这两个人打死。
这可能惊动了敌人。
然而,过了一会儿,首批步兵突击队打起蒙上遮光罩的 导航灯渡江时,江岸上仍是毫无动静。
显然,守军对零星的枪声已习以为常了。
梅塞维的第一批士兵在黎明前,一枪未发就过了江。
至清晨 5 点,一切 都还按计划进行着,但很快这种顺利的进展就中断了。
第 33 旅大部队渡江时,由于缺少偷渡训练和过分自信,出现了乱哄哄 的场面。
接着,有些船只开始漏水,这就更增加了混乱。
结果,当第一道金色 的曙光突然清晰地照亮渡江现场时,该旅的大部分船只还在江面上无秩序地行进着,而没有踏上陆地。
于是就在这时,他们被日军发现了,对岸峭壁上 的日军机枪开始猛烈地扫射,给正在渡江的官兵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行动已经暴露了,靠偷渡过江完全不可能了。
梅塞维命令大炮和坦克 一齐向对岸守军阵地开火,飞机也被召来攻击敌人的阵地。
在这些火力的掩护下,残存的船只又竭力划了回来。
英军将坦克沿着大江西岸排列成行,坦 克后面则部署了重炮群,这样,只要任何一处地方出现日军的抵抗,就施以毁灭性的炮击。
强大的炮火压得日军抬不起头来,在炮火网的掩护下,由旁 遮普士兵打头阵,乘着摇摇晃晃的小船过江,平安地涌过对岸的干谷,冲上高地。
没多久,一批接一批的部队很快渡越江面,当夜幕再次降临时,总共 有 3 个营过了江。
次日,梅塞维手头仅有的这些船只又在江上穿梭往返,继续运送后续 部队渡江。
与西线渡江时所用的庞大的英美机动船队相比,梅塞维用来渡越远为开阔险恶的伊洛瓦底江的船只,就显得荒唐可笑了。
斯利姆回忆录中把这些 船只形容为两根竹竿加上一根靴带。
正如斯利姆后来所评论的那样:智慧、刚毅和胆略,这向来就是我军仅有的也是取之不尽的装备。
西方人讲话历来有些夸张,不过,由于梅塞维这次行动的远程穿插突 袭性质所决定,他不可能事先有庞大而坚固的机动船只却是事实。
他用来渡江的船只,多数是些竹筏、粗陋的缅甸农船和缴获的敌军浮舟。
他在加里瓦 上游的一处山地丛林里制造一些大木船,但为了把它们运人水中,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需要挖许多土方,使渠道直通到山坡下,另外还要对坎坷崎岖 的小路进行开拓改造。
显而易见,不管费多大的力气,他所有的船只加在一起,也不能使几个师的人马同时渡过伊洛瓦底江,只能一趟趟地靠穿梭往返 把部队运过对岸。
2 月 15 日,良宇周围的日军被完全清除了出去。
粗笨的筏排载着谢尔 曼式坦克沿着斜角航线,浩浩荡荡、从容不迫地驶过江面,在指定的沙滩上登陆。
到第二天,2 月 16 日结束时,英军已经建立起一个强固的箱形防御 阵地,以对付预料中的日军反击。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到此时为止,日本人只是进行了些短促袭击而已,没有大规模的行动。
梅塞维命令已渡过江的第17 英印师和第 7 英印师,毫不迟疑向敏铁拉方向前进。
日军仍被帕科库和 鱼漂两地的佯攻所迷惑,又因英印第 19 师和第 20 师在北面刚强夺了直逼曼德勒的桥头堡而受到威胁,所以反应迟缓。
直到 2 月 19 日,越过蒲甘向南 猛进的第 89 旅才突然遭到日军激烈地反击,但梅塞维遵照蒙巴顿的电令,置该旅的激战于不顾,率第 4 军主力继续向前推进、穿插⋯⋯敏铁拉是日军曼德勒防线的战略后方,该地连同以东约 25 公里处的塔 泽,是日本第 15 军和第 33 军的后勤中心和军需屯集地。
这一地区还有日军6 个简易机场。
敏铁拉供应着从东面的萨尔温江到伊洛瓦底江这两条战线上 全部日军的补给物资,拿下它,曼德勒的日军必将土崩瓦解,并使日军在缅甸的整个弧形战线陷于背部受敌的境地。
蒙巴顿之所以要英军不顾一切地向 敏铁拉突进,意义就在于此。
由于木村兵太郎司令官远在仰光坐镇,曼德勒防线由方面军参谋长田 中新一中将直接指挥。
他判断,英军将从北面对曼德勒发动全面进攻,他将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上进行并且赢得这场大会战。
田中新一开始根据自己的判 断调兵遣将。
他设想第 15 师团能够把英印第 19 师牵制在原地,而第 33 师团将阻止英第 20 师前进,于是他把部队从帕科库和敏铁拉调来增援曼德勒 守军。
他仍然认为梅塞维在良宇渡江不过是一种声东击西的虚招,而没有意识到英军要直插曼德勒西南方向的敏铁拉,还愚蠢地以为英军的主攻方向在 曼德勒的正面,这样他就可以集中兵力实施自己的伊洛瓦底江会战计划了。
曼德勒这个缅甸的第二大城市,位于伊洛瓦底江畔,日军在那里早已筑有完 善的防御工事,可以迎击任何来犯之敌。
但是,英国人没有钻进这个火网,虽然他们在曼德勒北面保持着对该 城的压力。
这是蒙巴顿和斯利姆早就盘算好的。
2 月 21 日,梅塞维的先头部队——第 17 英印师向前挺进,目标是首先占领敏铁拉东北面的东沙。
次日,科 恩的第 48 旅步兵最先出现在通往敏铁拉的尘土飞扬的公路上,谢尔曼式坦克纵队则沿着公路两侧疾进。
当英军坦克突然从日军后方阵地抄袭过去的时 候,公路上日军的第一道封锁线被冲垮了。
进攻部队现在兵分两路,第 17 英印师的第 64 旅插向东沙南面的要塞, 另一支部队直取关键性的高地,准备向东沙发起钳形攻势。
尽管日军阻击部队拼死抗击,第 64 旅到 2 月 23 日还是推进到离维朗不到 4 公里的地方,并 拔除了日军的要塞。
同时,第 17英印师的主力猛烈进袭坎耶,从而完成了 对东沙的包围。
24 日,第 17 英印师攻下了东沙。
该师各旅继续全速前进。
当夜,在歼 灭许多敢死队和狙击手之后,该师分兵把守主要的公路和铁路要点,准备最后奔袭敏铁拉。
25 日清晨,第 48 旅留守原地,阻击来自北面的救援日军,而其余各旅 连同其锐不可当的坦克部队,则继续向敏铁拉急驰。
英军拿下塔布通机场后,蒙巴顿又马上派运输机把一个旅的援军,于 26 日拂晓运抵这个简易机场。
接着,得到增援的第 17 英印师很快逼进了敏铁拉外围。
由于田中新一愚蠢地把原驻扎在敏铁拉的 1 个师团调往曼德勒防线,造 成守卫敏铁拉的兵力非常薄弱。
此时,这里日军的最高指挥官是第 2 野战运输司令粕谷少将,据日方材料统计,守军总共只有 3 个步兵营、2 个机场营 和 1 个高射炮营,不到 4000人;另外还有几百名住院的伤病员。
当英军收紧 包围圈时,每一个日本士兵,甚至伤病员也不例外,都奉命投入火线死战到 底。
不过,敏铁拉的日军不乏武器弹药,粮食也不短缺,这里到处都有各 种各样的军需仓库。
所有的日本兵都有某种式样的自动武器武装起来,并携 有充足的弹药。
他们潜伏在地堡和据点里,隐蔽在房屋。
店铺、仓库和佛教宝塔内, 甚至埋伏在该城西面和南面入口处周围开阔的大湖堤岸后面。
粕谷少将还从周围机场拉来高射炮用作平射反坦克武器,并在城市中央设置了五花八门的 地面火炮,决心与敏铁拉共存亡。
2 月 28 日,第 17 英印师发起进攻。
首先由一支部队筑起路障,封锁通 往稍埠的道路,以防止两地的日军取得联系。
同时,第 63 旅发起冲锋,猛攻守军西部防御阵地,第 48 旅则扑向北部防御阵地。
谢尔曼式坦克以 25 磅 自行火炮和两个步兵营为后盾,转战于敏铁拉外围的北部、东北部和东部。
蒙巴顿派来的皇家空军和美国空军的战斗轰炸机,对敏铁拉城进行了狂轰滥 炸。
其中。
特别有效的是美国空军的两个大队,每一个大队均有两个闪电式和霹雳式战斗机中队,以及一个 B-25 型轰炸机中队,此外还有两个用以撤 退伤病员的 L5 联络机中队。
美国空军的飞机的续航能力比英国飞机强得多,所以能始终不断地在敏铁拉上空巡回飞行,随时可用来对付日军的火力点。
在粕谷少将的督战下,日本兵在地堡工事里拼命地负隅顽抗。
英军不 得不一个一个地进攻这些地堡。
落日时,还有相当多的地堡未被英军夺取。
梅塞维只得下令部队退出已成一片废墟的敏铁拉,以防夜间遭到伏击。
打红 了眼的英印士兵不愿撤出,结果,日本兵趁黑夜偷偷地爬出地堡,企图收复失去的表面阵地。
于是双方交错开火,抵近肉搏,枪炮声震耳裂心,彻夜不 绝。
3 月 1 日,蒙巴顿得知敏铁拉还未拿下,非常气恼,便要斯利姆亲自飞 抵前线指挥。
斯利姆到现场后,决定在该城北面集中兵力发起攻势,以最终 占领敏铁拉。
日本人素以(忄票)悍勇武著称,而在敏铁拉废墟残垣间进行的鏖战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日本士兵只有咽了最后一口气才停止抵抗。
一个负 伤的日本兵只要还能爬到一挺机枪旁射击,那么即使死到临头,也会豁出命去干。
那些在地堡里坚持战斗的日本兵,面对英军火焰喷射器的威胁和劝降 喊话,宁可被烧死也不爬出来投降,直到 3 月 3 日最后 50 名没被打死的日本官兵跳入湖中自尽,敏铁拉才被英军完全占领。
接到这些残酷场面的报告后,蒙巴顿对日本官兵顽强的战斗意志所震 撼。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战争是一种残酷和不人道的行为,具有一切排斥理性和不符合常规的性质。
尽管他们并未少主动发动或被迫接受战争,但当军 人在战斗中尽了最大努力仍无法摆脱绝境,他就有权放下武器向对方投降。
这对他仍然是光明正大的,合乎人道的和无损荣誉的军人。
为了让他的亲属 知道他还活着,根据西方公认的国际惯例,敌国一方还得把他的名字通知中立国。
被俘的军人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家庭成员来说,都不能算作蒙受羞 辱,别人也不能歧视他们。
日本人对此恰恰难以理解。
蒙巴顿曾翻阅过被译成英文的日本军队的《军人手令》,里面的第 7 条规定:⋯⋯叛乱、投降、 越权、读职、抗命和逃跑一律处以死刑,⋯⋯同交战国媾和后,被敌方遣返的军人将以投降罪论处⋯⋯那是一条多么残忍的规定。
蒙巴顿看着来自敏铁拉前线的报告,又想 起了他读过的日本《军人手令》,不禁感叹道。
同时,他还想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据说在巴丹半岛、新加坡、菲律宾、香港和印度尼西亚,当成 师成团的英美军人放下武器、打着白旗走出战壕投降时,曾令日本军人大吃一惊。
对日本人来说,当他们面临同样的绝境时,军人只有一个选择:冲锋 或者自杀。
日本人将这种选择赋予了一个崇高而壮烈的名字,叫做玉碎。
因此,日本人不能容忍自己被俘,同样也不能容忍别人做俘虏。
在战俘营里, 任何人笑一笑都可能遭杀身之祸,因为日本看守们认为这些贪生怕死的战俘,是没有笑的权力的。
日本人由于鄙视战俘而肆意虐待和屠杀战俘的事例 在西方广为流传。
在英帕尔战役时,蒙巴顿就曾听说一群为西约克郡团运送物资的英印士兵,被日军俘虏后,日本人把他们的双手绑到树上,然后把他 们抽打得昏死过去。
俘虏醒过来以后,再用刺刀把他们一个个挑死。
蒙巴顿听说后即愤言,他永远也不能宽恕日军对待俘虏的残忍行为。
此时,蒙巴顿似乎理解了第 17 英印师以那么大的兵力和火力,居然费 了一周多的时间才占领敏铁拉的原因。
日本军队的作战意志太顽强了,他们不会甘心失败,还会向敏铁拉反 扑的。
蒙巴顿内心暗暗地料定。
果然,一个多星期以后,日军发起的一场夺回敏铁拉的血战开始了。
敏铁拉失守后,木村司令官在仰光再也呆不住了。
他知道敏铁拉位于伊洛瓦底江南岸扇形地带的要害,它的失守使在曼德勒正面作战的第 15 军 陷于腹背受敌的绝境,从而致整个方面军于死命。
现在,他顾忌不了许多了,下令田中新一停止准备伊洛瓦底正面的会战,从第 15 军的第 15 和第 33 师 团中各抽出一个联队,配合第 33 军的第 18 师团和第 49师团,全力夺回敏 铁拉。
木村还特别指令,敏铁拉争夺战由第 33 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指挥, 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不要插手。
3 月 12 日,本多中将接受了任务,随即赶赴敏铁拉东南面 35 公里处设 立战斗指挥所。
他认为夺回敏铁拉,首先要夺回那儿附近的各个简易机场,因为这是阻止更多的英军被空运来增援的必要步骤。
日军疯狂地扑向机场,同时,其他部队不顾一切向良宇冲击,以阻止英军继续渡江。
3 月 15 日, 所有的机场都弥漫着战火的硝烟,当运输机载着第 5 英印师的空降旅在几个机场同时着陆时,炮弹常常就在机身周围爆炸,官兵们往往一跳下飞机就得 直接参战。
在反扑中,日军甚至用肉雷来炸英军的坦克:敢死队员钻进散兵坑,每人各拖着一个 100 公斤的炸弹,把炸弹夹在两膝之间,引信调整 到瞬时起爆点,在坦克爬过散兵坑的那一瞬间,敢死队员就触发撞针。
不过,英军很少几辆坦克是被这种拼死的办法炸毁的,但日本兵倒炸 死了不少。
就像日本人采取特攻机的自杀战术,并没有撞毁多少艘美国军舰一样,他们过于迷信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勇敢了。
梅塞维在敏铁拉的部队,各个兵种配合得很出色,联络情况极为良好。
无线电台可以直接呼叫飞机,准确无误地轰炸和扫射日军的攻击部队,使敏 铁拉城外焦枯的田野上,到处都散布着肢体破碎的日军尸体。
这场争夺战共打了两个星期,到 3 月 28 日结束,仅据日方自己的统计,两个日军师团及 配属部队,共死亡官兵 6500 余人。
但是,当战斗还在敏铁拉城外激烈进行的时候,日军部队却成功地收 复了东沙周围的制高点,切断了第 17 英印师从良宇方面来的补给线。
梅塞维着手重新打开敏铁拉至良宇之间的道路,同时又急忙派部队攻打敏建,以 打开一条新的水路,减少补给方面的困难。
第 7 英印师的两个旅,在蒙巴顿派来的飞机一路跟踪掩护和空投补给的支援下,越过干燥荒芜、尘土飞扬的 平原,奔向敏建。
一周之内,英军重又夺回了高地,打开了敏铁拉通往良宇的运输补给线。
同时,敏建被攻占后,英军迅速在那里建成了一座临时码头, 从而又从水路获得了大量补给品。
至此,日军不得不完全放弃了夺回敏铁拉 的企图。
蒙巴顿麾下的部队在敏铁拉打赢了,下一步就是夺取曼德勒。
曼德勒 旧称瓦城,坐落在伊洛瓦底江中游,为缅甸历史上古东吁国首都,也是缅甸仅次于仰光的第二大城市。
英军占领了敏铁拉,以及随后又击退了本多政村中将率领两个多师团 的反扑。
已经决定了日军在曼德勒防线必将崩溃的命运。
因为占据了敏铁拉的 英第 4 军,犹如一把钢刀插在了曼德勒守军南面的后背。
其实,就在木村兵太郎中将调兵力反扑敏铁拉的时候,蒙巴顿已将尚能调用的兵力统统投入曼 德勒外围,伺机拿下曼德勒。
在曼德勒西南俯视该城的山上,筑有日军的机枪地堡群,防卫森严, 守敌为第 15 军的第 15 师团主力;其他的第 31 和 33 师团,则分别守卫在城市南部至眉苗一带。
主攻曼德勒的是斯托普福德的第 33 军,3 月 14 日,他们逼进了杜弗林 要塞,并于 15 日完成了对它的包围。
英军乘筏排渡越 70米宽的要塞护河, 一次又一次企图攻占要塞,但都没有成功。
英军对泥土堆成的高墙进行的持续炮击见效甚微,甚至调来中型火炮进行抵近射击,出动飞机轮番投下密集 的炸弹,也没有起什么作用。
经发电请示蒙巴顿同意,斯托普福德决定绕过杜弗林要塞,留待以后再来攻取,而从其他方面进攻市区。
日第 15 师团驻守在杜弗林要塞的部队,见英军绕开了自己,逞强好胜 的柴田师团长下令放弃要塞,折回市区与英军交战。
可是,一离开坚固的要塞,仅有轻武器装备的日军,根本不是配有坦克战车的英军的对手,很快被击败。
第 31 师团的正面也被英军突破,接着眉苗也落入英军之手。
3 月 20 日,日第 15 军司令官片村四八中将见下属各师团将陷于被分割包围的境地,遂下令撤出曼德勒,向东南方向的恰随突围。
当日,英军完全占领了曼德勒。
曼德勒是缅甸国土的正中心,交通辐接,商业鼎盛,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居于重要的地位。
它的收复,无疑是英军重入缅甸以来的 重大胜利。
蒙巴顿在攻占曼德勒两天之后便来到了这里,他对斯托普福德将军表示祝贺,并慰问了攻城部队。
然而,他在城里巡视了一遍后,又不禁感 慨道:看我年轻时曾经来过的地方在这次战斗中被烧为焦土,真使人感到伤心。
此时,缅北的日军在中国远征军的打击下,已苟延残喘;而整个缅甸中部已落人蒙巴顿指挥的英军之手,到仰光的道路已经打开。
在这几周的战 斗中,英第 14 集团军所属两个军的伤亡人数约 1 万余人,而日军的损失更大,大抵要占他们已缩减了的兵力的 1/3。
当日军沿着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 路向东南方向撤退时,又损失了许多装备。
这样,他们在缅甸继续抵抗的前景也就更加黯淡了。
然而,仰光的大门虽为蒙巴顿洞开着,但他必须迅速到达那里,因为 雨季即将来临,又因为美国运输机将于 6 月初解除在缅甸战场上的任务而派往中国。
敏铁拉距仰光近 600 公里,蒙巴顿能否顺利地占领仰光,从而完成 反攻缅甸的最后一战,取决于他的部队能否赢得和时间赛跑的胜利,以及他还能制定出什么出奇制胜的计划。
正是:奇兵穿插赢顽敌,攻取缅都须急袭。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 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