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批准了推翻索马里西亚德·巴雷政权的计划·美国支持马里等国的政变·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在美国施压下出走他国·美国式民主成了黑非洲国家民族团结崩溃的代名词·安哥拉遍燃战火,利比里亚三派割据·布什给黑非洲带来的只是灾难 海湾战争后,美国要处理的事务首推在黑非洲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
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衰败后,美国在欧洲已经稳操胜 券;巴拿马陷落、尼加拉瓜政权易手后,美国在中美洲也无后顾之忧;海湾战争不但严重地削弱了伊拉克,而且对第三世界反美派起到了杀一 做百的作用。
现在,乔治·布什要从中东挥师黑非洲,处理这一传统的反美地区的问题了。
黑非洲原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美国仅有利比里亚这一小块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剥 夺了德国在黑非洲的殖民统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意大利在黑非洲的殖民统治历史,并极大地削弱了英国、法国、葡萄牙、比利时的统 治能力。
50 年代至 60 年代,美国急欲在黑非洲建立自己的新殖民主义体系,无奈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坚决做黑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后盾,美国 只在扎伊尔等国建立了亲美政权。
70 年代后期,美国利用苏联在黑非洲扩张势力范围的野心,同一些黑非洲国家的政府和许多黑非洲国家的反 对派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
但是,美国花费了好几十亿美元的金钱,提供了包括毒刺式导弹在内的先进武器,也没有建立起比较大片的势力范 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国在黑非洲的战略态势才发生了改善。
这不仅是因为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恐惧不安的戈尔巴乔夫,迫切需要以让出 黑非洲作为交换条件,换取美国承认它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也是因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运作方向是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系趋同,这对于那 些亲苏的黑非洲国家来说,具有很强的导向力或者说是号召力。
乔治·布什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联合欧洲盟国,支持黑非洲各国的反对派向执 政党发动了多党制攻势,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则从外部施之以经济援助的诱饵,果然颇有收获。
这股政治体制西方化的浪潮从西非法语国家涌 出,先波及中非地区,而后蔓延到东非英语国家。
乔治·布什对于那些敢开顶潮船的政府,则毫不犹豫地支持其反对派通过各种暴力方式予以 推翻。
1991 年 1 月 27 日,索马里的西亚德·巴雷政权成了乔治·布什进军 黑非洲的第一个牺牲品。
索马里位于非洲最东部,东濒印度洋,北临亚丁湾,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1960 年,索马里的北部和南部地区先后摆 脱英国与意大利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合并成立了索马里共和国。
1969年西亚德·巴雷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了亲西方的埃加勒政府上台执政后, 改国名为索马里民主共和国。
70 年代后半期,美国为了牵制和削弱亲苏的埃塞俄比亚,给了索马里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支持它向埃塞俄 比亚索要欧加登地区,两国为此发生过边界战争。
西亚德政权执政初期比较廉洁,很得民心。
美援滚滚而来后,党政军官员迅速腐化,贪污成 风,管理混乱,经济政治决策接连失误,经济造血能力越来越糟,人均 年收入只有 90美元,成为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80 年代后期,罗纳 德·里根和乔治·布什政府见不需要打西亚德牌了,就减少乃至切断了对索马里的援助,一下子把它推进了经济崩溃的深渊,各种矛盾迅速激 化。
西亚德·巴雷出身于索马里南部的马列汉族,索马里政权的党政军 官员也大都来自于这个部族。
北部的伊萨克族深为不满,曾经支持反对派索马里民族运动党举事,但被政府镇压。
1988 年美国同西亚德·巴 雷政权的关系冷淡后,他被迫调整了对埃塞俄比亚政策,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欧加登族视其为政府对自己利益的背叛。
美国乘机介入后, 西亚德·巴雷担心发生政变,下令解除了欧加登族出身的国防部长的职 务。
1989年,索马里中部的哈威伊族又同政府反目,联合伊萨克族在英 国伦敦成立了索马里联合大会党。
1990 年 5 月,乔治·布什批准了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的计划,由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出面,把索马里 各反对派组织联合起来,一方面发表宣言要求西亚德·巴雷政权下台,实行多党制,另一方面组织反政府武装,发动了推翻西亚德·巴雷政权 的内战。
反对派武装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援助下,连胜几仗,进展很快。
伊 萨克族的索马里民族运动党的军队占领了北部地区,欧加登族的索马里爱国运动党的军队占领了中北部地区,哈威伊族的索马里联合大会党的 军队占领了中南部地区,并向首都摩加迪沙逼近。
1990 年 12 月 30 日,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在首都郊区决战,结果政府军大败,反政府军进入首 都部分地区。
1991 年 1 月 5 日,西亚德·巴雷发出停火呼吁,反政府军不予理睬。
20 日西亚德·巴雷起用伊萨克族出身的前外交部长为总理, 并改组政府,意在分化伊萨克族同哈威伊族的关系。
可惜远水难救近火,1 月 27 日联合大会党的军队攻入市区,占领了总统府,西亚德·巴雷躲 进一辆坦克冒着弹雨逃走,流亡国外。
西亚德·巴雷政权被推翻后,各反对派之间立即开始争权夺利。
1991 年 5 月,索马里北部宣布独立,成立了索马里兰共和国;索马里南部则出现山头众多、部族武装林立的局面。
控制着中央政权的索马里联合大 会党也发生了分裂:率先攻入首都的联合大会党领导人阿里·迈赫迪·穆罕默德抢先登上临时政府总统的宝座,只给了联合大会党主席穆罕默 德·法拉赫·艾迪德一个议会议长做,引起了后者的强烈不满。
不久,两人各自统领的军队便在摩加迪沙打了起来。
11 月 30 日,双方在激战 中使用了大炮,给摩加迪沙居民造成了惨重伤亡。
其他地方的割据势力也相互火拼,死伤上万人。
加上索马里百年不遇的大旱,1991 年和 1992 年两年里,据国际红十字会人员估计,人口为 700 万的索马里已经有 30万人死于饥荒、瘟疫和战争,200 万人流离失所,100 万人沦为难民。
1991 年 3 月,马里政局也急剧动荡,首都巴马科出现动乱,造成人 员伤亡。
总统特拉奥雷决定在巴马科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实行紧急状态和宵禁,但无法遏制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的反对派的步步进逼。
3 月 25 日 深夜,反对派策动以杜尔中校为首的一批中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逮捕了特拉奥雷等政府领导人。
26 日政变部队宣布由马里全国和解委员会接管国家政权,中止宪法,解散政府和惟一的政党马里人民民主联盟。
后 来,新政权又将特拉奥雷和前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军队总参谋长判处死刑。
在马里政变的前后时期里,莫桑比克、乍得、马达加斯加、科特 迪瓦、科摩罗、塞拉利昂也都发生过军事政变,背后都有美国等西方国 家的介入。
埃塞俄比亚的门格斯图总统似乎比西亚德和特拉奥雷要聪明些。
苏 联不再同埃塞俄比亚续签军事、经济协定后,他就积极地向美国等西方 国家靠拢。
埃塞俄比亚1990 年宣布改行混合经济体制,1991 年 4 月通过 了实行多党制的法律;在海湾战争期间,埃塞俄比亚不遗余力地支持美国为首的反伊拉克联盟。
不曾想,他没有想到,自己十几年的反美历史 不可能使乔治·布什大发慈悲,改变支持各反对党用武力推翻他的政策。
对乔治·布什来说,埃塞俄比亚对美国经营中东和海湾地区太重要 了。
埃塞俄比亚位于扼红海出口的非洲东部,面积 123 万平方公里,人 口约 5000万。
全国有 50 多个部族,属于底格莱族的厄立特里亚人同埃 塞俄比亚的历届政权打了 30 年内战。
厄立特里亚面积 12.3 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1113 公里,扼曼德海峡这一红海咽喉。
厄立特里亚在历史上是 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后来曾经先后被奥斯曼、埃及、英国和意大利占 领过。
1950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规定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组成 联邦,但英国暗中策动厄立特里亚独立。
1962 年海尔·塞拉西皇帝在美国的支持下,将厄立特里亚变为一个省,致使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 成立并开展了武装斗争。
不久,毗邻厄立特里亚的提格雷省也成立了人民解放阵线,要求独立,受到海尔·塞拉西皇帝的镇压后也转入游击战 争。
1974 年埃塞俄比亚的君主制被军事政变推翻后,历届政府都坚持厄立特里亚是埃塞俄比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些政府的官员大都来自于 占全国人口 30%的阿姆哈拉族,其他部族的政治经济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和保障。
美国等西方国家乘机插手,致使埃全国出现了 17 个部族的反政 府组织和游击队;在外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钱出军火支持索马里同埃塞俄比亚打欧加登战争,弄得埃塞俄比亚财政崩溃、经济残破,人均年 收入不足 120 美元。
1984 年至 1985 年大旱灾袭来时,全国有 100多万人饿死,大批平民流落他国成为难民。
1989 年 5 月,门格斯图政府第一次主动表示,愿意在美国的监督下, 同反政府武装举行无条件和谈。
9 月和 11 月,和谈先后在美国的亚特兰大和肯尼亚的内罗毕举行。
由于双方分歧太大,美国国务院又在中间作 梗,和谈未获任何结果。
1990 年上半年,乔治·布什批准向反政府武装提供大批军火,使其装备大大改善,甚至拥有了几个坦克师。
厄立特里 亚人民解放阵线的军队占领了全国第二大城市、厄立特里亚的省会阿斯马拉,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的军队则控制了提格雷全省。
这时,埃塞俄 比亚政府宣布改行混合经济体制。
乔治·布什认为这不过是门格斯图在苏联衰落的情况下的缓兵之计,指示美国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帮助提格 雷人民解放阵线同几个比较小的反政府部族组织联合成立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使其具有了全国性政党的规模,以彻底推翻门格斯图。
1991 年 2 月以后,民主阵线的军队在美国军费和军火的援助下,接 连夺取了六七个省,迅速向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推进;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的军队则沿着红海海岸向南进攻,打下了阿萨布这一重要的港口和工业城市。
埃塞俄比亚政府宣布实行多党制,呼吁同反政府武装举行 和谈,并请美国出面调解。
乔治·布什指示不予理睬。
但是,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主力未被歼灭,他们退缩到亚的斯亚贝巴郊区,在空军的支援 下拼命抵抗,竟同反政府武装打成僵局。
于是,乔治·布什让美国国务院出面呼吁双方停火,接受美国的调停。
然而,美国的调停不过是压门 格斯图离开埃塞俄比亚,放弃总统职务,到国外去当寓公,以此作为美国主持双方和谈的先决条件。
5 月 21 日,门格斯图放弃总统职务,赴津 巴布韦首都哈拉雷。
埃塞俄比亚代总统立即与反政府武装在伦敦举行和谈,指望依靠美国的调停成立联合政府,实现和平。
万万没有想到,民 主阵线的军队利用政府军寄希望于和谈而斗志松懈之机,突然发起全面进攻,突破政府军的防线攻入市区。
5 月 27 日,充当调停人的美国助理 国务卿科恩宣布,埃塞俄比亚政府已经同意停火,建议民主阵线的军队开进亚的斯亚贝巴维持秩序。
这实际上是美国在强迫埃塞俄比亚政府接 受投降的选择。
5 月 28 日,民主阵线的军队开进首都主要地区,经过战斗占领了总统府等国家机关和要害部门。
埃塞俄比亚代总统不知去向, 政府军大部分不战自降,小部分乘坐坦克和装甲运兵车逃入邻国,20 多 架军用飞机和 10多架民用客机飞往吉布提,10 多艘海军舰只逃往也门港 口。
民主阵线在美国的支持下成立了埃塞俄比亚临时政府,极力排挤厄 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和奥罗莫解放阵线等部族力量。
5 月 29 日,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见分享中央政权无望,遂宣告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 成立。
奥罗莫解放阵线则宣称自己是埃塞俄比亚多数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不惜为真正的自由而战。
民主阵线为了削弱新反对派的冲击力,同 意厄立特里亚在两年内通过公民投票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1993 年 7 月,厄立特里亚履行了这道手续后宣告独立。
从此,埃塞俄比亚失去了红海 通道,裂变为内陆国家,这又为国内反对派的进攻提供了契机。
由于乔 治·布什从 1992年开始采取支持厄立特里亚独立的政策,因此美国的战 略利益并无损失。
埃塞俄比亚民主阵线政府为了不使邻国成为前政权流亡人员骚扰国 内的基地,大力改善同吉布提等邻国的关系,并保证不允许任何人在埃塞俄比亚从事反对邻国的活动。
吉布提等国自然十分高兴,但吉布提领 导人没有料到,吉布提北方的阿法尔族却在流入吉布提的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尔族的帮助下,展开了要求分立的战争。
而这又引起了美国国务院 的莫大兴趣。
中非小国卢旺达和布隆迪也未能躲开战乱。
卢旺达由胡图部族的人 当政,图西部族的爱国阵线利用黑非洲政局大动荡之机,从邻国乌干达打了回来。
这场内战一口气打了 22 个月,才暂时停火。
布隆迪由图西部 族的人掌权,自然暗中给予卢旺达爱国阵线的军队以支持。
卢旺达则推动布隆迪境内的胡图部族建立解放阵线,进行反政府活动。
美国国务院 和中央情报局则同各方各派都保持联系,以便随时从中渔利。
黑非洲国家不论原来打什么旗帜,80 年代后期都已基本上纳入资本 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可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以此为满足,强行在那里嫁接自己的政治体制,结果是以部族或者宗派为基础的党派纷纷破土 而出,一个国家往往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党派。
例如,扎伊尔人口3400 万,政党多达 300 多个;刚果人口 200 万,政党多达 100 多个;马 里人口 700 万,1991 年 8月政变当局召开全国会议时,已经有 42 个政党 和 700 个团体参加。
部族主义死灰复燃,不但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而且致使民族团结崩溃,甚至导致部族战争和国家分裂。
乍得、多哥、马 里、尼日利亚等国均是如此。
难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家也承认,他们的民主对黑非洲来说是一种代价十分昂贵的奢侈品;黑非洲的许多 政治家则认为,美国式的民主对他们的国家而言只不过是原有的民族团结崩溃的代名词,其结果是小国林立,甚至每一个部族都有权利建立一 个国家。
在扎伊尔,蒙博托 1965 年 11 月上台执政后,美国一直通过大量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影响着扎伊尔的内政外交。
1973 年蒙博托宣布 同以色列断交,引起美国的不满。
1975 年 6 月,美国在扎伊尔发动未遂政变,结果其大使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出境。
第二次沙巴战争 爆发后,美国出动空军运输机运送法国、比利时伞兵支援扎伊尔;战后又以扎伊尔接受美国的财政监督为条件,重新向扎伊尔提供经济援助, 再次控制了蒙博托政府。
从 1977 年以来,美国在扎伊尔派驻了和平队 350人。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扎伊尔一直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部 非洲的战略支柱。
罗纳德·里根和乔治·布什执掌白宫时,对扎伊尔实行的人民革命运动一党专政并没有什么批评。
苏联衰败后,乔治·布什 对蒙博托政府不再感兴趣。
他知道,一党制的国家即使很亲西方,但由于内部没有竞争者,难保不产生对西方的离心力;两党制或者多党制的 国家由于内部政争不断,各党都需要寻求外国支持,则会对西方产生向 心力。
所以,从1989 年开始,乔治·布什指示国务院出面联合西方国家 不断地对蒙博托政府施加各种压力,迫使其在 1990 年 4 月宣布实行三党 制,10 月 6日又宣布实行全面的多党制。
11 月,美国让扎伊尔八个主要 的反对党在华盛顿的一所大学里举办关于扎伊尔民主化进程的国际讨论会,号召为实现没有蒙博托的民主而斗争。
国内,卢本巴希大学发 生了大规模的反政府学潮,导致流血冲突,并在金沙萨、基桑加尼等城市的大学中引起连锁反应。
此后,工人罢工、教师罢教、公务员罢工、 医生罢医连绵不断,社会持续动荡。
年底,支持蒙博托政府的军队与金沙萨、马塔迪的学生发生大规模的冲突,社会不良分子乘机抢劫商店, 社会秩序大乱。
这年,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削减援助,扎伊尔经济也濒临崩溃的边缘,财政收入持续恶化,通货膨胀严重,货币大幅度 贬值,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
乔治·布什认为把蒙博托及其执政党搞下台的机会已经成熟,指示 美国国务院公开支持社会进步和民主联盟逼蒙博托及其人民革命运动交权。
但是蒙博托不肯就范。
1991 年 9 月,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的反对派 逼宫风声日紧。
蒙博托一方面表示愿意向一位责任内阁总理交权,另一方面与军方领导人暗中加紧准备。
9 月 23 日,金沙萨以及扎伊尔的其他 大中城市突然发生兵变,枪声接连不断,大批商店被洗劫一空。
兵变持 续了三天,打死117 人,最后经蒙博托出面做工作才告结束。
在乔治·布什的施压下,蒙博托 10 月任命社会进步和民主联盟领导 人齐塞克迪为责任内阁总理。
齐塞克迪认为蒙博托已经屈服于美国的压力,积极向蒙博托争权,没想到月底即被蒙博托解职。
反对派控制的国 民会议再次提名齐塞克迪为责任内阁总理,与蒙博托对抗,并发动支持者上街示威。
于是,卢本巴希的驻军突然哗变,商店纷纷关门,全市秩 序大乱。
蒙博托出来讲话,驻军哗变即告结束。
然后,蒙博托任命蒙古尔—迪卡亚为新总理。
乔治·布什大为恼火,遂指使法国和比利时出面 施加压力。
10 月底至 11 月初,法国和比利时宣布中断与扎伊尔的合作,为反对派打气。
12 月 6 日,反对派再度在金沙萨举行大规模的抗 议示威,蒙博托出动军队镇压。
1992 年 1 月 19日,蒙博托又让内阁发 布命令,以国民会议的一些决定可能引发政治冲突为理由,暂停国民会 议的工作。
1 月 22日,美国动员欧共体出面宣布暂时停止对扎伊尔的经 济援助,对蒙博托施加更大的压力。
然而,蒙博托直到 4 月才宣布恢复 国民会议的工作。
8 月 15日,扎伊尔国民会议选举齐塞克迪为责任内阁 总理,蒙博托迫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四天后勉强批准了这项任命。
可是,12 月 2日蒙博托又因同齐塞克迪发生重大政争,签署命令解散了 齐塞克迪内阁。
齐塞克迪拒绝服从,下令内阁开会商议对策。
然而,部长们到达会场时,却发现会场所在的内阁大厦已经被蒙博托派来的坦 克、装甲车包围了。
12 月 6 日,由反对派控制的国民会议任期结束,但反对派不肯解散,成立了一个共和国最高委员会来监督总统。
1993 年新年伊始,蒙博托同齐塞克迪互相指责。
这时,乔治·布什的任期将满,蒙博托有恃无恐,于 2 月 7 日,再次解除齐塞克迪的总理职务。
乔 治·布什对此十分恼怒,疾呼不要对蒙博托手软,威胁说要没收蒙博托在美国境内的财产。
蒙博托却对记者说:我喜欢别人提建议,但是我 这里不是殖民地,发号施令绝对不行!安哥拉也是在乔治·布什的压力下,改行多党制的原一党制的黑非 洲国家。
1975 年安哥拉独立前后,三派分裂: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宣布成立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等则成立安哥拉人民民主共和国与之对抗。
安哥拉人民民主共和国被摧毁后,萨文比领导的安盟 退入山区,以国内剽悍的奥万博部族为基础,开展反政府的游击战争。
在此后的 14年里,安盟得到了美国包括毒刺式防空导弹在内的大量军 事、财政援助,南非甚至派军队帮助安盟游击队同政府军和古巴志愿军 打仗。
1988年,在安哥拉、古巴、南非、美国签署关于西南非洲和平协 议前后,萨文比也多次表示愿意同政府举行和谈,分享权力,实现国内停战与和平。
在非洲国家的调解下,萨文比 1989 年 6 月 22 日与政府总 统多斯桑托斯会晤。
政府同意在安哥拉实行多党制,给安盟 3 个部长、4个省长和一些军队领导人的职务,安盟则承认多斯桑托斯政府为安哥拉 的合法政府。
乔治·布什原来认为共产党国家一搞多党制就会垮台,没想到安盟 成为合法政党后,并没能促使政府迅速解体。
1990 年安盟转而诉诸武力,同政府开战。
安盟军队先胜后败,损失惨重。
幸亏乔治·布什出面 干涉,迫使多斯桑托斯停止进攻,才使安盟保住了一块根据地。
1991 年5 月 31 日,乔治·布什联合一些西方国家干涉安哥拉内政,压多斯桑托 斯总统同萨文比正式订立了《安哥拉和平协定》,并宣布立即生效。
协定规定:双方在联合国监督下实现停火;安盟作为政党自由参加大选和 国家政治生活;政府军和安盟武装合并为统一的新军队;1992 年 9 月至11 月间举行大选;由双方代表成立联合政治军事委员会,负责停火至大选期间的所有问题,美国等国派观察员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
协定签字 以后,联合政治军事委员会随即宣布就职,多斯桑托斯和萨文比握手言 好,和谈再告成功。
多斯桑托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被迫让步后,实行全党动员 与安盟竞选。
1992 年 9 月 29 日至 30 日,安哥拉首次举行了有 18 个政党参加的总 统和议会选举。
乔治·布什事先指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对此做了认真的安排,让联合国派出了 350 名军事观察员、400 名选举监督员和 90 名警 察监督员到安哥拉临场监督。
10 月 5日,80%的选票已经统计出来了, 多斯桑托斯的人运得票率为 51. 54%,而萨文比的安盟的得票率只有39%。
萨文比向全国宣布安盟军队退出在选举前与政府军组成的联合部 队,他自己也离开罗安达返回安盟的根据地万博省。
接着安盟领导人纷纷撤离首都罗安达,外省的两万多安盟军队迅即调动和集结。
10 月 11 日,内战再度爆发。
战至 11 月 2 日,已经造成 1500名士兵和平民死亡, 第二轮选举有告吹之势。
这时,全部选举结果已经统计出来。
在 223 个议会席位的选举中, 人运得票率为 53. 74%,安盟得票率为 34.1%。
但是,在总统选举中,多斯桑托斯得票率为 49. 51%,萨文比得票率为 40. 07%。
根据大选 法,由于两人的选票都没有超过半数,还有待于举行第二轮选举再见分晓。
所以,由美国、俄罗斯等国组成的联合国特别使团以及南非外交部 长赶来斡旋。
他们一方面施加压力,要求多斯桑托斯同意举行第二轮总统选举,另一方面又劝萨文比在第二轮选举中再同多斯桑托斯一决雌 雄。
萨文比接受了这一劝说,出来表示安盟愿意尊重未来的选举结果,安盟军队也不再撤离双方的联合部队。
第二轮选举揭晓后,多斯桑托斯最终取胜。
尽管新成立的安哥拉政 府为安盟保留了若干职位,但远远不是安盟所要求的平分权力。
况且,萨文比在政见上同多斯桑托斯相去甚远,也不可能同他共组联合政府, 于是内战战端再启。
经过激战,安盟军队在罗安达惨败,遂转入外省发 动军事攻势,到 12月 4 日先后攻占了三个省的地盘。
人运政府现在是经 过多党制竞选产生的,美国、南非尽管厌恶它,但一时也没有推翻它的 良策。
12 月 4日,多斯桑托斯措辞强硬地说:政府同安盟举行对话的真 诚和善意快要达到极限了,如果安盟还不接受大选失败的现实,那将意 味着自杀。
这时,乔治·布什虽然不便公开支持安盟,但他对安盟的援助并没 有中断。
美国还通过南非向安盟军队提供了大量补给。
1993 年 1 月 3 日,双方在南部威拉省的省会卢班戈发生激战,战火迅速蔓延到西中部、南 部、中东部等地。
9 日,政府军攻占了安盟总部所在地万博市,安盟领导 人向美国紧急求救。
乔治·布什这时即将卸任,但仍利用手中的职权指示美国驻安哥拉 的代表联合葡萄牙以及联合国驻安哥拉的代表进行干预。
1 月 28 日,政府代表团和安盟代表团的秘密会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 行。
虽然这次会谈没有什么结果,但却为安盟军队争取到了喘息的时机。
2 月 4 日以后,安盟军队夺回了万博市,又在其他地区同政府军展开激 战。
在这新一轮内战中,双方死伤惨重,交战一年仅战场伤亡就达 25 万人之多;安哥拉的许多城市被炮火毁坏,大批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难民人数多达 300 万人,几近全国总人口的 1/3;全国 90%左右的农田和种植园被毁,城镇基础设施均遭破坏,900 万个地雷遍布城乡,国民经 济瘫痪,饥饿阴影笼罩全国,各种传染病到处肆虐。
1992 年 10 月,美国在黑非洲的前殖民地利比里亚也爆发了内战,形 成了三方割据的局面。
美国也插手其间,结果是各方伤亡惨重,人民财 产损失巨大。
乔治·布什在黑非洲推行的美国式新秩序,燃起了遍地战火。
它不 但严重地破坏了各国的经济设施,而且大量地消耗了本来用于发展经济特别是农业的人力和财力。
连年内战使许许多多的青壮年或者弃农弃工 从军作战,或者沦为四处逃难的灾民。
兵祸连接加重了非洲东部和南部 的 20 个国家1992 年遭受的百年不遇的大旱灾的灾难,使黑非洲的难民 和灾民的人数高达 4000 万人,其中 2000 万人濒于饿死的绝境。
1992年非洲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由 60 年代的自给有余、70 年代的自给 85%下 降到自给 70%。
1992 年非洲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9%,是近年来最低的 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非洲 3%的人口增长率。
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非洲 人达 2 亿之多,占非洲总人口的1/3。
法国《费加罗报》指出:全世界缺 粮和发生饥荒的国家约有 41 个,其中非洲国家占了 28 个。
52 个非洲 国家中,有 32个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国家,约占世界穷国总数的 70%。
1992 年黑非洲的外债总额已经达到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120%, 索马里等国外债更居国内生产总值的 200%以上。
战乱使原来就在经济低谷中徘徊的黑非洲国家遭受着更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