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控利比亚制造了洛克比炸机案·禁止伊拉克飞机在北纬 32 度以南地区飞行·插手波黑内战·波黑的崇山峻岭使布什望而生畏·意军不服美国挟联合国号令自己·出兵索马里,进入死亡城市1992 年是美国总统选举年,也是乔治·布什竞选连任年。
乔治·布 什这年 68 岁,比罗纳德·里根连任两届总统时要小。
布什在罗纳德·里根手下干过两届副总统,这时自然也想连任两届总统了。
况且,乔治·布 什的政绩非罗纳德·里根能比,在他任期内连续发生了东欧剧变、海湾战争、苏联解体这几件天惊地变的大事,美国随之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 大国。
乔治·布什认为,凭借这些政绩,自己竞选连任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令他心里不安的是,从 1991 年 11 月以来,美国老百姓对美 国军队在海湾战争中的武功的印象日益淡薄,对苏联走向解体可能给美国造成的不利影响却日益担忧。
美国各大新闻媒介进行的民意测验还表 明,美国老百姓对国内问题的关心程度要远远大于对国际问题的关心程度。
乔治·布什找来他的竞选连任顾问,商议对策。
顾问们建议,制造几个国际热点,把美国老百姓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国际问题上去。
1991 年 11 月 14 日,美国突然宣布:利比亚情报机关是洛克比炸机 案的惟一凶手,要求利比亚逮捕参与人员交美国和英国审判。
1988 年 12 月 21 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第 103 航班从马耳他经德 国和英国飞往美国。
当飞机飞至苏格兰洛克比镇上空 9300米高度时,机 内突然爆炸,飞机坠地后又引发了一场大火,259 名乘客和机组人员、11 名洛克比镇居民共 270 人不幸遇难。
机上不幸遇难者中有 188人是美国 人。
美英两国调查人员在洛克比空难现场散落的 1.8 万多件残片中的一 片金属板上发现了少许痕迹,经鉴定认为是高性能塑胶炸弹爆炸后的残留物。
后来,美英两国调查人员又找到了两块金属碎片,一块在一只被 炸毁的皮箱内的一件残破衬衣的口袋里,一块在另一只皮箱中的东芝牌收录机的残体中,它们被认为是塑胶炸弹的定时器中的集成电路碎片。
那么是谁把塑胶定时炸弹装到了这架飞机上去的呢?美国在世界上到处称霸,欺负了不少国家,害得自己的国民屡屡遭人袭击,查找起凶 手来却十分困难。
对洛克比炸机案,美国曾怀疑过它在中东和海湾地区的一切对手和对它不驯服的国家。
现在,它却突然认定把塑胶炸弹送上 飞机的人是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的代表阿里·迈格拉希和工作人员拉明·弗希迈。
理由是:美英两国调查人员查明了那件藏有计时 装置碎片的残破衬衣布料是马耳他一家工厂生产的,并找到了出售这种衬衣和皮箱的马耳他商店,甚至查到了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 的上述两人曾经购买过这种皮箱。
美国中央情报局确定这两个人都是利比亚情报机关的特务,并声称已经查获拉明·弗希迈的一本日记,上面 载有阿里已经收到苏黎世制造的定时器,定时炸弹已经送上飞往法兰克福的班机的内容。
美国据此推断,塑胶炸弹和定时器是由利比亚航空公司的班机运来马耳他,交给上述那两个利比亚情报机关的特务。
他 们从商店买来衬衣和两只皮箱,将两枚塑胶炸弹分别装在东芝牌收录机中和包在衬衣里,分两只皮箱装好,然后利用自己同马耳他国际机场工 作人员的关系,将这两只皮箱送上了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第 103 号航班 的飞机。
美国和英国声称,自己为找到洛克比炸机案的凶手,历时 1059 天, 耗资 1700 万英镑,调查范围涉及 50 多个国家,取得了 1.5 万份证词,拍摄了 3.5 万套照片,并动用高科技手段对各种怀疑对象进行了持续的 窃听和窃照,结论是万无一失的,世界舆论不必对此有任何怀疑。
利比亚政府立即进行了调查,认为美国提出的证据中有许多纯属猜 测和臆造,况且马耳他国际机场早已在调查后声明该航班的所有行李物品均有货主,也就是说所有的行李物品均系随主登机,并无无主物件上 机。
美国对此难以提出有力的反驳,以致于它的联邦调查局局长在给乔治·布什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建议:把装有塑胶定时炸弹的皮箱送上第 103 号航班的地点由马耳他国际机场改作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方式改作同货主的两只同样的皮箱调了包为妥。
然而,这么一改,岂不是又推翻了自 己前面提出的那一大串证据了吗?因此,乔治·布什没有采纳。
美国还提出了一些佐证,例如:1985 年利比亚曾经在瑞士某家电子 公司购买了 22 台塑胶炸弹定时器,1986 年多哥警方曾经从被逮捕的利比亚人那里搜出过这种塑胶定时炸弹,1988 年塞内加尔警方也从两名利比 亚人身上搜出过同样型号的炸弹。
美国宣称,由于它 1986 年派飞机轰炸了利比亚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炸死了利比亚首脑人物卡扎菲的养女,因此利比亚两年后策划了这场大恐怖主义案件对美国进行报复。
利比亚反语说:美国从罗纳德·里根上台起,连续施加武力逼迫利比亚就范,都被利比亚顶住了,这恰恰是美国捕风捉影地把炸机案强扣到利比亚身上来的深刻原因。
1991 年 11 月英国步入、美国准备步入竞 选高潮,在这个时候以反恐怖主义为名打击利比亚,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这是美国和英国捕风捉影地把炸机案强扣到利比亚身上来的直 接原因。
1991 年 11 月 15 日,美国和英国要求利比亚官方逮捕它们所指控的 炸机嫌疑犯,并把他们交给美国或者英国审判,否则它们将对利比亚采取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报复行动。
11 月 16 日,法国总统密特朗下令发 布了 1989 年 9 月法国联合航空运输公司一架 DC10型大型客机在尼日尔 上空爆炸、117 人遇难事件的调查报告,指控 4 名利比亚人是凶手,也要求利比亚政府予以引渡。
利比亚政府对此断然否认,认为密特朗之所为 不过是在帮助美国和英国往利比亚脸上抹黑,以佐证利比亚是一个恐怖 主义的国家。
1991 年 12 月 3 日,利比亚司法部门宣布已将美国和英国指控的两名 嫌疑犯拘留审查。
12 月 8 日,利比亚外事部门请意大利转告美国和英国,利比亚法庭将审讯这两名嫌疑犯,如他们确实有罪,将被判处死刑。
利比亚还提出,利比亚法庭审讯他们时,美国和英国可以派员旁听;至于引渡,事关一个主权国家的司法管辖权,不能让予,因为 1971 年通过 的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蒙特利尔公约规定:人犯所在国有权调查起诉,作出判决。
乔治·布什和梅杰都表示派员旁听的建议不可接受。
1992 年 1 月 21 日,美国和英国促使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第 731 号决议,要求利比亚在洛克比炸机案和尼日尔炸机案中同美国、英国和法国合作。
利比亚表示服从,但要求将它同美国和英国的分歧交国际法 庭裁决。
如果国际法庭裁决它必须将那两名利比亚人交出,那么它立即将他们交给联合国驻利比亚机构审理。
如果美国和英国要在利比亚境外 审理那两名利比亚人,那么利比亚也可以把他们交给某个中立国、或者阿拉伯国家联盟、或者联合国秘书长本人审理。
这些建议遭到了美国、 英国、法国的拒绝。
3 月 31 日,美国和英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提出 了第 748号决议案,以利比亚拒绝交出洛克比炸机案嫌疑犯为由,要求 从 4 月 15 日起对利比亚实行航空封锁、武器封锁和外交封锁。
美国、英 国、法国、俄罗斯等10 国投票赞成,中国等 5 国投了弃权票,制裁决议 得以通过,而 4 月 15 日正是美国飞机 1986 年轰炸利比亚、炸死 41 名利比亚人的日子。
利比亚在阿拉伯国家联盟的说服下,在制裁生效之前一直没有放弃 努力。
4 月 9 日,利比亚提出将那两名涉嫌者交给突尼斯看管,然后等待海牙国际法庭作出最终裁决。
这个建议由联合国秘书长转告美国和英国 后,被乔治·布什和梅杰断然拒绝了。
4 月 13 日,利比亚又提出将那两名涉嫌者交给马耳他。
为此,利比亚第二号领导人贾卢德 12 日夜里专门 访问了马耳他,同马耳他总理和外交部长磋商了此事。
然而,这个建议又被乔治·布什和梅杰断然拒绝了。
4 月 14 日,利比亚在一切努力和妥协都失败了的情况下,决心起来 抵抗美国和英国强加的制裁。
这天凌晨,利比亚主动中断了一天与海外的电讯和交通联系,以哀悼 1986 年 4 月 15 日在美国空袭中遇难的 41 名 利比亚人。
美国亲共和党的新闻媒介一起开动,赞扬乔治·布什在同国际恐怖 主义作斗争时的坚定立场。
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对美国等国对利比亚的制裁表示不满。
它们指出:美国、英国同利比亚就引渡问题发生争执, 听从海牙国际法庭的裁决有何不可?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英国军舰在亚得里亚海触雷,英国诉诸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要求制裁阿尔巴尼 亚,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则让国际法庭受理。
它们还指出:迄今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利比亚应对洛克比空难事件负责,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却对 利比亚进行制裁,而美国海军在波斯湾击落过伊朗的大型民航客机,国际社会却拿美国毫无办法,这说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谈论和执行国际法 时存在着双重标准。
1992 年 7 月,乔治·布什在竞选连任美国总统时,决定敲打敲打伊 拉克。
根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 687 号决议的规定,伊拉克必须无条件地 在国际监督下,销毁一切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以及一切研究、发展、资助、制造这些武器的设施,销毁一切射程在 150 公里以上的弹道导弹以 及修理和生产设施。
1991 年 5 月联合国向伊拉克派出了第一批检查 组,7月 2 日销毁了 12 枚飞毛腿弹道导弹,几天后又销毁了 51 枚侯赛因 式弹道导弹、9 枚法赫德式地对空导弹、1 枚飞毛腿式弹道导弹。
到 1992年 7 月,联合国向伊拉克派出了 41 个检查小组,往往是这个小组尚未离开,那个小组又坐飞机来了。
7 月 5 日,美国人卡琳·贾森率领的第 39 个检查小组,视察了伊拉克生产和储存化学武器、弹道导弹的一些基地后,准备离开巴格达。
这时,美国中央情报局电告该检查组,让它向伊 拉克方面提出检查伊拉克农业部大楼的要求。
伊拉克方面拒绝了这一突然而来的要求,说农业部是政府的经济部门,与第 687 号决议的规定无 关,希望检查组不要损害伊拉克的主权。
检查组说农业部大楼中藏有与毁灭性武器有关的文件,非进去检查一番不可。
该检查组在农业部大楼 门口被阻拦后,在农业部大楼各个出入口处设岗,日夜加以监视。
从 14日起,大批伊拉克群众到农业部大楼前示威,抗议检查组侵犯伊拉克主 权。
被激怒的示威群众高举反美标语,高呼反美口号,在检查组面前烧毁美国国旗和美国总统的模拟像。
双方一度发生厮打,一名检查组成员 被打伤。
检查组坚持不住了,留下两人继续监视大楼,其余人撤回下榻 的饭店。
22日,留下监视的那两个检查组成员也撤离了。
长达 17 天的对 农业部大楼的围困监视解除了。
7 月 23 日,乔治·布什宣布暂时中断自己的竞选演说,返回白宫召 开内阁会议,准备用空中轰炸的方式打击伊拉克。
7 月 24 日,萨达姆也召集执政党地区负责人和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委员开会,一致认为美 国有意制造事端是为了配合乔治·布什竞选连任总统,伊拉克在这个时候同美国硬顶,正好上了乔治·布什用空袭伊拉克以壮竞选声势的当。
因此,7 月 25 日伊拉克政府指令其驻联合国的代表安巴里同联合国秘书长会晤,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另派在海湾战争中没有参与同伊拉克作战 的国家的人员组成新的检查组为条件,同意让联合国负责销毁伊拉克毁灭性武器特别委员会检查组检查其农业部大楼。
乔治·布什重启战端的 计划只好暂时搁置。
7 月 29 日,新组成的检查组结束了对伊拉克农业部大楼的检查,结 果是一无所获。
国际上的一些新闻媒介对美国提出批评,乔治·布什感 到伤了面子。
当然,敲打伊拉克的计划并没有就此了结。
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延 长了对伊拉克的制裁后,8 月 6 日乔治·布什在科罗拉多州进行竞选演说时,让他的新闻发言人菲茨沃特宣布,联合国派往伊拉克的检查人员, 有权进入包括伊拉克政府各部在内的任何地方进行核查。
8 月 20 日,美国总统安全事务特别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又宣布:由于伊拉克政府没有遵 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 688 号决议,继续用飞机轰炸其南部沼泽地带的什叶派穆斯林反政府武装,因此美国、英国和法国已经商定禁止伊拉克 飞机在北纬 32 度线以南地区的上空飞行,否则立即予以击落。
8 月 26日,在总统竞选中的支持率每况愈下的乔治·布什亲自在白宫记者招待 会上宣布:美国、英国、法国已经正式通知伊拉克,其南部北纬 32 度线以南地区为禁飞区,美英法三国空军从 8 月 27 日开始在这一地区上空巡 逻,击落一切敢于进入禁飞区的伊拉克飞机。
美国在 1991 年 5 月已经在伊拉克北部的北纬 36 度以北地区建立了 联合国安全区,现在又要在占伊拉克面积 1/3、包括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在内的地区建立禁飞区,显然是对伊拉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的严重侵犯。
乔治·布什对此并不隐晦。
五角大楼官员更是公开对记者说:美国打算通过建立禁飞区的行动,最终把伊拉克肢解成北部库尔德人、中部逊尼派穆斯林、南部什叶派穆斯林这三个国家。
他们企图通过 公布美国战略意图的做法,激起美国选民在海湾战争时的那种狂热。
伊拉克获悉斯考克罗夫特的讲话后,立即召开执政党地区负责人和 革命指挥委员会委员的联席会议,商议对策。
第二天伊拉克政府发表声明,指出美国的禁飞区计划同联合国就海湾战争通过的有关决议毫无关 系,伊拉克予以断然拒绝。
8 月 22 日,萨达姆召开了包括空军司令哈桑在内的高级军官会议,研究了军事反击措施。
同日,伊拉克总理祖拜迪 发表讲话说:伊拉克政府将动员一切力量挫败美国的禁飞区计划。
26日,美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驻联合国大使约见了伊拉克驻联合国大 使,向他递交了一份关于禁飞区的声明。
27 日,伊拉克政府再次发表声明,说美国、英国、法国等关于禁飞区的决定是帝国主义霸道的危险 形式,是对世界上所有自由人民的主权和独立的威胁,伊拉克决不向这一决定屈服,并保留在适当的时候以合适的方式对这个侵略性的决定作 出反应的权力。
30 日,萨达姆发表告人民书,抨击禁飞区计划旨在消除伊拉克的历史作用,分裂伊拉克并攫取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他再次重 申:伊拉克将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予以回击。
连日来,巴格达、巴士拉等伊拉克大中城市都爆发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抗议西方国家这一行 动。
但是,乔治·布什对此等闲视之。
因为从军事实力上说,伊拉克军 队同驻在海湾地区和东地中海地区的美国、英国、法国的军队相比,除了陆军以外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伊拉克为了阻止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禁飞区计划,向阿拉伯国家发 出呼吁。
萨达姆还专门致信阿曼、巴林、卡塔尔、阿联酋的领导人,寻 求支持,并决定 9 月10 日邀请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前往巴士拉参加大 型联欢节。
许多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等西方大国不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同意,就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军事行动,并开按教派划分国家之恶例, 都深表担心。
约旦新闻大臣指出:在伊拉克南部制造军事对抗的目的是为了分割这个国家,这不符合该地区的长远安全利益,我们反对分裂伊 拉克的行为。
埃及外交部长的声明一方面要求伊拉克政府认清目前局势的危险性,尊重国内所有派别的权利,另一方面呼吁西方国家无论采取 何种措施,都不应损害伊拉克人民的利益与保持国家领土完整的固有权利。
叙利亚外交部长说:早在海湾战争期间,叙利亚就向伊拉克的周边 国家多次表示,必须维护伊拉克的领土完整和统一,现在叙利亚依然坚决反对任何旨在肢解伊拉克、损害伊拉克人民利益和领土完整的企图。
支持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的伊朗政府也表示:伊朗关注伊拉克的领土完整,反对外国尤其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
沙特阿拉伯也表示,它支 持伊拉克人民的团结和领土完整。
连不属于阿拉伯国家的印度政府也发表声明说:印度认为联合国决议应该得到执行,但伊拉克的领土完整和 主权同样应该得到保证,印度对此深为关切。
然而,对于乔治·布什来说,建立禁飞区,肢解伊拉克,制造海湾 地区的紧张局势,既是使美国军队得以在那里长期驻扎下去的必要条件,又是他竞选连任的重要条件,岂能轻易更改?8 月 27 日伊拉克巴格达时间下午 5 点 15 分,美军两个战斗轰炸机群 分别从独立号航空母舰和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军用机场起飞,掩护 E2 型电子侦察机飞入伊拉克南部,实施禁飞区计划。
英国皇家空军的 6 架旋 风式战斗机和法国空军的 10 架幻影 2000 型战斗机也随即参加了美国空军的禁飞行动。
到 9 月 4 日,美国、英国、法国已在伊拉克南部禁飞区 上空出动了数百架次的飞机,实施 24 小时不间断的巡逻。
美国 U2 型高空侦察机还多次进入不在禁飞区范围之内的伊拉克中部,进行侦察摄 影。
9 月 12 日,美国见伊拉克没有抵抗,胆子更加大了,竟派飞机低空飞行撒发传单,要求禁飞区内的伊军撤走。
与此同时,乔治·布什不顾伊拉克大批婴儿因缺乏奶粉而饿死、许 多病人因药品缺乏而死亡的严重情况,加紧对伊拉克的经济封锁。
美国除了不断地对约旦施压强迫它严格封锁约伊边界外,还向亚喀巴湾增派 军舰,严格检查进入约旦亚喀巴港的船只。
美国不断敦促联合国负责销毁伊拉克毁灭性武器特别委员会加强对伊拉克的检查,从而使伊拉克因 为自己的主权被不断侵害而动怒。
美国在连续向海湾地区增派军舰和飞机的同时,又同科威特军队举行针对伊拉克的联合军事演习。
美国国务 卿还首次在华盛顿召见伊拉克各反政府力量的领导人,公开支持他们去 推翻萨达姆政权。
为了竞选连任成功,乔治·布什还接受了顾问们的建议,让美国介 入了波黑内战。
1991 年当南斯拉夫内战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境内进 行时,乔治·布什的态度消极,只是考虑到欧洲盟国的面子,才采取了 一些行动。
该年 7月 8 日,美国宣布对南斯拉夫实行武器禁运,并暂时 中止帮助南斯拉夫训练军官的计划。
11 月 8 日,欧共体宣布一个星期后开始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9 日美国也宣布届时对南斯拉夫实行类似 于欧共体的制裁。
但是,德国 12 月 23 日、欧共体其余 11 国 1992 年1 月 15 月宣布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这两个共和国独立时,美国却没 有采取相应的行动。
乔治·布什的算盘是:随着东欧剧变、华沙条约组织解散,苏联趋于解体,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不再需 要把南斯拉夫视为自己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时的一块可以移动的、从而不能掉以轻心的灰色地区。
当然,乔治·布什也不喜欢由原南斯拉 夫共产主义者同盟改名的社会党执政的塞尔维亚,不喜欢这个由塞尔维亚占主导地位的南斯拉夫,但他认为在南斯拉夫剩余的两个共和国中消 除共产党的政权,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不必以拆散南斯拉夫为代价。
1990年以来美国经济衰退日益严重,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仅为0.9%,公私债务达到 10.6 万亿美元,为同年国民生产总值 5.4 万亿美元的 近两倍;失业率达到 5.5%,通货膨胀率达到 5.4%。
1991年上半年这种 不景气的势头仍在发展,美国国内的不干涉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使美 国政府暂时不敢再为南斯拉夫内战耗费大批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而通过保留南斯拉夫来维持巴尔干半岛的力量平衡,显然是符合美国在冷战 后的欧洲战略利益的。
因此,乔治·布什在 1991 年不但不愿介入南斯拉夫内战,而且希望它能够分散自己的欧洲盟国的力量,使它们在中东和 谈问题和在波斯湾继续打击伊拉克问题上同自己步调一致。
可是,1991 年 12 月 26日苏联解体后,前苏联地区暂时没有出现乔治·布什原来所 担心的爆发大规模内战和核武器失控的局面,使乔治·布什感到原来把美国在欧洲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苏联,不但小心过度而且得不偿失;中东和会虽然开幕,但双方分歧甚大,一时难以有比较大的进展;伊拉克的 萨达姆政府在美国的一再施压下,虽然困难异常,但却激起了国内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反而使美国更加难以赶他下台。
在这种形势下,乔治·布 什转而打算在波黑内战问题上有所建树,以利于自己竞选连任。
1992 年 3 月 18 日,波黑共和国的三个民族政党对共和国的前途达成 了原则协议,一致表示维持现有领土和边界的完整,决定像瑞士那样按照划分民族语区的办法来解决相互争端,使未来的波黑成为一个由三个 不同民族语区组成的主权国家。
就在这时,乔治·布什突然表示了美国支持波黑共和国独立的立场,使波黑三方达成的协议成为一张废纸。
乔 治·布什还对欧共体的其他国家施加压力,终于促使它们放弃了对波黑 三方的调解工作。
4 月6 日、7 日,欧共体和美国相继宣布承认波黑共和 国脱离南斯拉夫独立,引起塞尔维亚族的强烈不满,塞族重新决定脱离 波黑共和国而独立,冲突重新加剧起来。
乔治·布什指示国务卿贝克,进一步加强美国干涉波黑局势的力度。
4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德国外交部长通过电话磋商后宣布,如果 塞尔维亚族军队 4 月 29 日之前不停火的话,美德就联合要求欧安会驱逐南斯拉夫的代表。
4 月 16 日,欧安会经过彻夜讨论后,发表声明谴责塞 尔维亚族非正规军和南斯拉夫人民军破坏波黑共和国的独立、领土完整和侵犯人权。
这种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的行为,只能使被偏袒的一方有 恃无恐,使被压制的另一方愤怒无比,从而使波黑内战升级,战火迅速地从萨拉热窝蔓延到全国各地。
1992 年 4 月 27 日,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宣布组成南斯拉夫 联盟共和国,即第三个南斯拉夫。
然而,乔治·布什却不承认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合法性,更不承认它有权继承原南斯拉夫的国际地位。
乔 治·布什牵强附会地把波黑内战的扩大归咎于新南斯拉夫的成立,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对它实行制裁,规定:美国驻南斯拉夫大使不返回贝尔格 莱德,大量削减美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人员,中断美国与南斯拉夫的军事联系,关闭南斯拉夫在美国旧金山和纽约的两个总领事馆。
5 月 22 日,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提议下,联合国接纳波黑共和国为成员国。
5 月 30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促进下,通过了全面制裁南 斯拉夫的第 755 号决议。
同日,美国即迫不及待地宣布冻结南斯拉夫在美国的各种财产。
接着,美国向亚得里亚海派出了航空母舰战斗群,对 南斯拉夫形成了军事威胁和进行海空监视。
8 月 7 日,美国与波黑、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建立外交关系,以此对南斯拉夫形成更大的压力。
8 月 13 日,美国又推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关于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对波黑共和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第 770 号决议,获得了对波黑塞尔 维亚族军队实施有限军事打击的权力。
9 月 19 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又在美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的提议下,通过了把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驱 逐出联合国的决议。
美国这一系列举动,为和平解决波黑内战增添了重重困难,使波黑共和国陷入了全面内战。
到 1992 年 8 月至 9 月间,波黑内战各方已经动用了包括火箭、导弹、 大炮、坦克、飞机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常规重型武器,战区遍及整个波斯尼亚。
随着战火的蔓延,波黑共和国已有上万人死亡、近 200 万人流离 失所、损失财产上千亿美元。
尤其是萨拉热窝,在穆斯林族军队与塞尔维亚族军队的反复争夺下,几乎变成了一座到处是废墟的死城。
这座城 市的许多地区缺水断电,缺药少粮,居民食品要靠联合国空运,但一旦战事激化,机场关闭,就只能坐以待毙,因此大批居民不得不设法逃离 这座城市,成为难民。
乔治·布什由对南斯拉夫内战的不干涉主义急剧转向对波黑内战的 干涉主义,而且这种干涉主义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狂热。
乔治·布什怕自己由于在波黑内战问题上不够狂热而败在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克林顿 的手下。
乔治·布什竞选连任总统的主要资本是美国的对外战略,克林顿为了削弱海湾战争在美国选民心目中的影响,集中火力攻击乔治·布 什对南斯拉夫内战干涉不力,损害了美国的外部形象。
支持民主党的美国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被塞尔维亚族武装人员所关押的那些穆斯林囚民 的悲惨状况,影射乔治·布什根本不重视人权问题。
乔治·布什为了保住可能失去的这一部分选票,不但对波黑内战的干预态度日益强烈,向 亚得里亚海派出了美国舰队,而且宣布不排除派美国地面部队到波黑共和国去制止塞尔维亚族军队的进攻的可能性。
当然,乔治·布什也知道波黑共和国不同于伊拉克和科威特,那里 到处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森林茂密,既不利于发挥美国空军高科技武器的优势,更不利于美军坦克机械化部队的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德国占领军为了清剿游击队,在波黑驻扎了近 20 个师的兵力,也只控制住了大中城市,非但没有能够消灭或者赶走游击队,自己反而伤亡 惨重。
况且波黑内战三方阵地犬牙交错,也不像海湾战争时那样有明确的敌我战线,美国空军如果大规模地出动轰炸,即使是精确制导的炸弹 和导弹也可能落到非塞尔维亚族军队的头上。
特别使乔治·布什担心的是,如果美国地面部队出师波黑,不仅不能速战速决,反而死伤累累, 那么对选民的负效应将会急剧增加,势必反过来帮了克林顿的忙。
因此,乔治·布什决定在派地面部队去波黑的问题上虚张声势,一方面厉声宣 布他准备派地面部队去波黑共和国打击塞尔维亚族军队,另一方面却派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等人游说参众两院,并动员支持共和党的新 闻媒介向选民作解释工作,接着就把球踢回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企图通过它来为自己火中取栗。
在美国的提议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10 月 9 日以 14 票赞成的多数 通过了在波黑共和国建立禁飞区、禁止塞尔维亚军用飞机协助其地面部队作战的决议。
但由于法国等国要求谨慎行事,安全理事会的决议 没有马上写上在禁飞区实行空中巡逻和击落违禁起飞的塞尔维亚飞机的内容。
只是说:如果发生了违反禁令的情况,安全理事会将紧接着考虑 采取实施禁令所必需的进一步措施。
这个决议标志着安全理事会第一次决定在联合国的成员国内建立禁飞区。
美国还支持波黑共和国的代表向 安全理事会提出的立即授权对塞尔维亚飞机采取军事行动的要求。
在安全理事会就波黑共和国代表的要求所作的进一步讨论中,法国代表强调 说:现在立即实行空中巡逻和击落起飞的塞尔维亚族飞机,只能导致主要由法国人和英国人组成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与救援物资护送队遭到 塞尔维亚人的袭击,如果美国要一意孤行的话,法国不得不撤走它在波黑的部队。
美国代表只好作罢,但这样从美国选民那里多少为乔治·布 什争回了一些面子。
11 月 13 日,德国正式宣布同波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继丹麦 之后第二个同波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欧共体国家。
这个消息对美国仿佛是一个推动力,促使它 11 月 17 日提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对 南斯拉夫实行包括多瑙河在内的海上封锁决议。
美国承担的义务是,命令其在亚得里亚海的舰船和飞机执行实质性而不是象征性的任务, 并用卫星和飞机对多瑙河进行封锁性监视,以断绝南斯拉夫从多瑙河获得国外物资。
乔治·布什获悉美国未参加的西欧联盟将于 11 月 20 日在 罗马开会以商定该联盟驻亚得里亚海舰队执行海上封锁令事宜的消息,连忙指示美国代表要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于同日在布鲁塞尔发表声 明,向亚得里亚海派出北约舰队,并在声明中专门写明:北大西洋公约理事会商定,北约海军部队可以在亚得里亚海的西欧联盟部队的配合 下开始执行禁运行动。
在美国的要求下,西欧联盟宣布将与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于 11 月23 日举行联席会议,以协调这两个军事组织的行动。
12 月 20 日,乔治·布什又向来访的英国首相梅杰施加压力,促使英国与 美国达成协议,联合要求安全理事会授权在波黑共和国上空实施禁飞区计划,并威胁要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实行包括切断国际电讯、关闭其 边境和实行外交孤立等进一步的制裁措施。
乔治·布什极力推行波黑禁飞区计划,不但引起了盟国的不满,而 且也遭到了克林顿和民主党的批评。
乔治·布什为了显示美国地面部队并非只能派往沙漠地带,又决定向丘陵地带的索马里南部派出美国地面 部队。
10 月底 11 月初,乔治·布什指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以索马里内战进 一步扩大、摩加迪沙的机场和港口处于完全瘫痪的状态、驻在那里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已不堪重负为由,数次主动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提 出,组成以 2.8 万名美军为主力的多国部队出兵索马里。
12 月 3 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 794 号决议,决定派多国部队赴索马里以保护人 道主义物资的运送和分配。
乔治·布什立即要求各国出兵,交由美国军队来组编和指挥,派往索马里部署。
12 月 9 日,由 1800 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组成的先遣部队在摩加迪沙登 陆,占领了机场和港口。
接着,第一批人数为 200 名的法国士兵也从吉布提抵达摩加迪沙。
意大利等国也派兵参加,英国则托辞拒绝了美国的 邀请。
索马里南部原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意大利政府对美国挟联合国号令自己很不高兴,它派出的部队指挥官不听美军司令调遣,凡事均预先 请示本国政府。
美军司令官指挥的多国部队气势汹汹地远道而来,显然是要对不听 美国的话的人来个下马威。
索马里部族武装对这一锋芒不能不避。
同时,已经控制了索马里南部三分之二地区的艾迪德派还看到,大批美军远道 而来,后勤补给全靠国外运输,美国军费开支又捉襟见肘,大批美军不可能长驻索马里,因此宜用持久策略应付。
12 月 11 日,在首都摩加迪 沙开战的艾迪德派与迈赫迪派宣布停火,发表公报赞同停止暴力冲突。
12 月 16 日,美国和法国军队开入有死亡城市之称的拜多阿,接收了 一批被扣押的联合国救援物资。
12 月 20 日,美国和比利时的军队又占领了索马里的另一港口城市马尤。
1993 年 1 月 4 日,美国以联合国的名 义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了有14个索马里政治派别参加的索马里和平预备会议。
由于艾迪德派曾经反对过美军进驻索马里,美国 决定不再支持该派。
在美国的策动下,一些比较小的政治派别出来支持迈赫迪派,攻击艾迪德派阻挠和平进程。
艾迪德不服,指责美国拉一派 打一派,并认为立即讨论何时在索马里举行全国和平会议还为时太早。
当天,艾迪德派武装同迈赫迪派武装在摩加迪沙西北郊区发生了持续 40 分钟的武装冲突,这实际上是艾迪德派抗议美国偏袒迈赫迪派的举动。
1 月 6 日,美军借口它的车队傍晚遭到艾迪德派在摩加迪沙的一个基 地的枪击,命令该基地的艾迪德派武装向美军缴械投降。
该基地的艾迪德派武装否定了美军的指控,要求进行核实,美军不予理睬。
7 日清晨, 美军大批眼镜蛇式武装直升飞机突然呼啸而至,向这个基地发射了冰雹般的火箭弹。
随后,大批美军坦克和装甲战斗车向这个基地发动了进攻。
经过 40 分钟的激战,美军攻占了这个基地。
美军还四处出动进行扫荡,起获了一批艾迪德派的军火仓库。
1 月 9 日,艾迪德派武装同迈赫德派 武装在摩加迪沙发生了流血冲突,美军出动坦克和武装直升飞机,以制止冲突为名袭击艾迪德派武装,打死打伤该派人员多人。
美军的动武, 终于迫使在亚的斯亚贝巴谈判的艾迪德派作出让步,同意把手中的重型武器交给美军,同意在美军的监督下解除自己民兵的武装。
事情至此, 似乎为乔治·布什出兵索马里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然而,索马里的问题远没有就此了结。
美军在索马里任意动武,直 至发展到同艾迪德派武装在摩加迪沙全面开战,最终导致了美军特种部 队在 1993 年 10月 3 日袭击艾迪德派指挥部的行动惨败,三架武装直升 飞机被击落,美军地面增援部队被伏击,一批美军官兵被俘虏,迫使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下令从索马里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