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力主制裁巴拿马、出兵洪都拉斯·布什以硬汉形象轻取多尔·美军击落伊朗民航班机事件为布什再添一分·布什抓住了霍恩重新犯罪事件,终于彻底击溃了杜卡基斯·里根走了,他在总统椭圆形办公室里给布什留下了一张纸 条⋯⋯1988 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因此竞选两大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活动 从 1987 年初开始纷纷登台。
罗纳德·里根已经连任两届总统,不可能再参加竞选,乔治·布什自然在摩拳擦掌,可是 1987 年初伊朗门丑闻风声 正紧,乔治·布什为避免被新闻界封杀,暂时没有表态,只有黑格、杜邦、肯普、多尔、罗伯逊等人登台亮相。
民主党方面宣布竞选本党提名的有参议员哈特、参议院司法委员会 主席拜登、马萨诸塞州州长杜卡基斯、参议员戈尔、黑人民权领袖杰克 逊等。
哈特 1987年初宣布参加竞选提名时呼声最高,因此他放弃了连选 连任参议员的机会。
没想到他的政敌把他在华盛顿公寓中与女模特赖斯私通的桃色新闻捅了出去,使他心灰意冷地宣布不再参加竞选。
年底, 他虽然又卷土重来,重新宣布参加提名竞选,但是由于丧失了半年时间,已经无力与对手竞争了。
拜登出身于律师,又是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口才很好,个人形 象在民意测验中处于领先地位,一时也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
不料,他的政敌通过新闻界把他描述为不学无术的剽窃者,说他早在上大学时 就因抄袭他人论文而受处分,现在在宣布竞选提名的讲话中又大段剽窃名人言论而不加出处。
拜登在满城风雨中被浇成落汤鸡,不得不退出竞 选提名的行列。
乔治·布什宣布参加共和党竞选提名后,他的政敌也抨击他与伊朗 门丑闻有着不可推卸的联系,好在这时风声已小,才没有被封杀。
1988 年 2 月 8日,争取本党提名的竞选正式开始。
乔治·布什与自己的对手 首先在衣阿华州竞选,然后再战新罕布什尔州。
他虽然在衣阿华州败给了罗伯逊,但却在新罕布什尔州大胜罗伯逊,并重创肯普。
他又通过罗 纳德·里根暗中做工作,促使黑格和杜邦退出了竞选,从而形成了他与多尔一决雌雄的局面。
这时,他只要有些英雄举动,在 3 月 8 日南 方 20 个州同时举行的预选中,战胜非白宫首脑人物的多尔是没有什么问 题的了。
恰巧这时美国政府同巴拿马的铁腕人物诺列加的关系已经闹得很僵 了。
在国家安全会议上,乔治·布什力排五角大楼关于在巴拿马问题上等等看的意见,坚决支持国务院废黜诺列加的主张。
诺列加原来是美国的宠儿。
早在 1960 年他在秘鲁一所军事学院学习 时,就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收买,成为其情报员。
但巴拿马领袖人物托里霍斯将军在世时,诺列加不但不敢公开自己这一身份,反而只能屈就巴 拿马国民警卫队的情报处长职务。
托里霍斯将军逝世后,诺列加与国民警卫队参谋长帕雷德新相勾结,于 1982 年发动政变推翻了托里霍斯将军的继承人弗洛雷斯。
帕雷德新升任国民警卫队司令,诺列加任参谋长。
后来,诺列加又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相勾结,废黜了帕雷德新,将国民警卫队改称国防军,自己任司令,拥立美国信任的巴尔莱塔出任巴拿马总 统。
1985 年诺列加又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建立了联系,联系人就是后 来在伊朗门丑闻中受审的诺思。
该年 6 月,诺思要求诺列加允许美国在巴拿马境内训练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以绕过美国国会禁止白宫向尼加 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援助的法律。
诺列加欣然同意,开设了三个训练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基地。
该年 10 月,诺列加与诺思达成协议,美国促 使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国际开发署资助巴拿马政府的经济复兴计划,巴拿马作为交换条件,派精锐部队到尼加拉瓜同反政府 武装并肩作战。
当时,美国政府急需寻找证据来证明尼加拉瓜政府向萨尔瓦多游击队提供了武器,以促使美国国会废弃原来通过的不准向尼加 拉爪反政府武装提供军援的法律。
诺思和诺列加商定,找不到证据就捏造一个证据。
他们通过国际军火商,以巴拿马的名义在民主德国购买了 价值 1000 万美元的步兵武器,型号与尼加拉瓜政府军使用的武器型号一样,租船运往萨尔瓦多。
他们通知萨尔瓦多政府,到时截住这船武器, 然后开记者招待会宣布它们来自尼加拉瓜。
后来,此事不知道怎么让新闻界知道了,诺列加只好在巴拿马将这艘船扣下灭迹。
该年 9 月,诺思 告诉诺列加,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中的巴拿马籍的领导人斯帕达福拉不干了,他有可能泄露美国政府同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之间的联系,必须 除掉。
诺列加通过哥斯达黎加情报机构,发现斯帕达福拉正在潜回巴拿马,就在边境将他逮捕并杀害。
斯帕达福拉的无头尸体被找到后,诺列 加遭到拉丁美洲新闻界的强烈谴责。
诺思请美国中央情报局设法解围。
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了一个证人,让他出来证明斯帕达福拉不是被 诺列加而是被萨尔瓦多游击队所杀。
美国中央情报局为了筹措在中美洲活动的秘密经费,积极支持诺列 加制毒和贩毒。
拉丁美洲贩毒集团麦德林卡特尔在巴拿马达里安省开设了一家可卡因加工厂。
这些毒品有不少偷运进了美国,中央情报局也知 道这一情况,但缉毒不是中央情报局的业务,而毒品贩卖得越多,中央情报局的利润分成就越多,因此,中央情报局也就将诺列加往美国偷运 毒品的情报锁进了标有绝密字样的档案保险箱中去了。
诺列加自恃有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做后台,对美国国 务院的指示开始阳奉阴违。
1985 年他与参谋长迪亚斯等人逼巴尔莱塔下台,换德尔瓦列出任总统。
巴尔莱塔认为自己是美国国务院的宠儿, 不肯自动辞职,诺列加发起狠,竟将巴尔莱塔反扭起手来,推上汽车,运出总统府。
美国国务院大为恼火,终于迫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 理波因德克斯特于 1985 年底飞往巴拿马处理此事。
波因德克斯特回国后向罗纳德·里根汇报说,尽管诺列加在驱赶美国信任的巴尔莱塔这件事 上做得不妥当,但是美国不能抛弃诺列加,因为诺列加的参谋长迪亚斯是托里霍斯的表弟,具有反美情绪。
如果诺列加下台,迪亚斯势必接任 国防军司令,这对美国就更不利了。
罗纳德·里根只好作罢。
1987 年 6 月 1 日,诺列加同迪亚斯关系恶化,以健康原因为借口宣 布迪亚斯退役,由胡斯蒂内斯接任参谋长。
迪亚斯满腹怨恨,遂向新闻界揭露了诺列加胡作非为的许多内幕。
巴拿马 26 个反对派组织发起了全 国公民运动,要求诺列加辞职,仅首都就有 3000 多人上街游行示威。
表示抗议的汽车喇叭声响彻全城,居民也响应此次运动,每隔 3 个小时齐 敲一次空锅。
由于迪亚斯的揭露,罗纳德·里根和乔治·布什十分难堪。
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以停止经济和军事援助相威胁,要求诺列加辞职。
美国国务院也向白宫提交报告说:既然迪亚斯已经退役了,现在赶诺列加下台对美国利益将毫无损害,因为所有可能接替诺列加出任巴拿马国 防军司令的人都会听从美国的指挥的。
罗纳德·里根和乔治·布什考虑到美国总统选举年临近,这次站到了国务院一边。
1987 年美国国务院指使巴拿巴驻纽约总领事布兰东制定了一个诺列 加隐退计划,由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和美国驻巴拿马大使同诺列加会晤,逼诺列加接受。
诺列加自恃掌握了美国的许多丑闻,不仅不辞职,反而 将布兰东撤职。
美国政府在同诺列加的谈判中,发现傀儡总统德尔瓦列流露出赞成 布兰东计划的情绪,就同他秘密发展关系,以便里应外合地废黜诺列加。
德尔瓦列有了美国做靠山,也不愿再当傀儡总统了。
1988 年 1 月 6 日, 德尔瓦列以赴美国迈阿密检查身体为名,与美国官员密谈迫使诺列加辞职问题。
回国后,他放出风声,说各国政府都设国防部,巴拿马却只有 国防军司令,这是不合时宜的。
2 月中旬他再赴美国迈阿密检查身体,与美国负责拉丁美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艾布拉姆斯会晤,讨论如何逼诺列 加下台。
回国后,他以传达美国政府的指示为名,劝诺列加体面地退休。
诺列加妒火大烧,不但一口拒绝,而且愤怒抨击美国不讲信义。
德尔瓦列见劝退无效,遂按他与艾布拉姆斯商定的第二套方案行 事,发动宫廷政变废黜诺列加。
2 月 25 日晚,他召来国防军参谋长胡斯蒂内斯,大肆挑拨他与诺列加的关系,然后以美国在巴拿马的代言人的 口气说:美国要求我立即解除诺列加的国防军司令的职务,由你接替。
胡斯蒂内斯言辞含糊,模棱两可,实为想看看双方力量对比后再说。
德 尔瓦列则以为胡斯蒂内斯已经站在他一边了,就兴冲冲地赶往国家电视台,中断了正常节目,宣布了罢免诺列加国防军司令职务、由胡斯蒂内 斯接任的总统令。
与此同时,驻扎在巴拿马运河区内的美国军队南方司 令部从 2 月 4日开始举行的军事演习,也进入了高潮。
诺列加对美国推翻他的政变早有防备,一直在秘密地调兵谴将,收 买议员,因此,德尔瓦列一上电视台,国防军司令部就召开了有各部队指挥官参加的拥护诺列加大会,军队迅速出动,控制了巴拿马城的各处 要害部门和战略要点。
巴拿马议会也随之开会,通过决议废黜德尔瓦列,由教育部长帕尔马接任总统职务。
德尔瓦列失去了总统职务,他罢免诺 列加的总统命令也就被一阵风吹得干干净净。
接着,他被警察软禁在住宅中。
美军南方司令部并没有打过来推翻诺列加,只是派待工人员将德 尔瓦列从住宅中救入了运河区。
此后,德尔瓦列在美军南方司令部中继续以总统身份发布命令,与巴拿马代总统帕尔巴分庭抗礼。
乔治·布什在美国国家安全会议上认为,既然诺列加制毒贩毒事实 已经败露,迈阿密联邦大陪审团已于 2 月 4 日对他正式起诉,现在如果美国再不对诺列加采取果断行动,将会被民主党人所利用,最终导致共 和党失去白宫。
最后,由罗纳德·里根拍板,美国于 3 月 2 日冻结了巴拿马存在美国银行中的 5000 万美元,暂停支付 3 月 15 日本应付给巴拿 马的 700 万美元的运河营运费。
美国法院也裁决,冻结巴拿马新政府打算从纽约共和国民银行取走的 1000 万美元现金。
这些措施使巴拿马的金 融业和商业受到严重打击,银行关门,商业区变得一片萧条。
乔治·布什通过制裁巴拿马为自己竞争党内提名获得支持后,又在 3 月召开的数次国家安全会议上极力主张出兵洪都拉斯,直接帮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同政府军作战。
以洪都拉斯与尼加拉瓜边境地区为基地的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叫尼 加拉瓜民主阵线,其骨干大多为前索摩查独裁政权的军官。
1985 年 6 月,经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尼加拉瓜各反政府组织之间穿针引线,成立了以尼 加拉瓜民主阵线为主要支柱的尼加拉瓜全国反对派联盟,一时国内烽烟四起。
伊朗门事件爆发后,美国政府的秘密军援虽然暂时中断,但美国 大财团和沙特阿拉伯的捐款还是源源不断,尼加拉瓜民主阵线的军队得以经常向政府军发动进攻,并派大批特工人员袭扰内地。
1988 年 3 月 1 日,尼加拉瓜国防部颁布了丹托作战计划,调动 6000 人的兵力,在空军掩护下向盘踞在博凯河和阿马卡河汇集处的尼加拉瓜民主阵线军队发动进攻。
反政府武装在半个月的战斗中,死伤 400 多人, 丢失了 140 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向科科河北岸的洪都拉斯境内溃败。
美国政府想不到这些用美国武器装备起来、每月领取大量美元的反 政府武装竟如此不堪一击,对如何援助他们一时没有了主张。
有的主张同洪都拉斯政府联系,让这批残兵败将撤到洪都拉斯内地休整,将来再 卷土重来。
乔治·布什却从 3 月初就一再提出以保卫洪都拉斯免遭侵略为名,把美军部署到洪尼边境去。
这既可以对尼加拉瓜政府构成现实威 胁,又可以冲淡伊朗门事件中向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转移出售武器款项给共和党造成的消极影响。
罗纳德·里根采纳了乔治·布什出兵洪都拉斯的建议。
此事被美国新闻界获悉,3 月 16 日他们立即采访洪都拉斯军方以证 实这个消息。
洪都拉斯军方回答没有这种必要,因为尼加拉瓜政府军仍在科科河南岸,并没有渡过科科河到洪都拉斯境内追击反政府武装。
他 们不知道,几乎在此同时,洪都拉斯政府已经迫于美国大使的压力,同意邀请美国军队进驻洪都拉斯。
当天晚上,白宫发言人菲茨沃特宣布, 由于尼加拉瓜政府军大规模入侵洪都拉斯,美国政府决定答应洪都拉斯政府的紧急请求,派遣由第 82 伞兵师和第 7 步兵师人员组成的 3200 人 部队,紧急出兵洪都拉斯。
这两个师参加过侵略越南战争和入侵格林纳达,具有在第三世界国家作战的经验。
为了制造尼加拉瓜政府军的确侵入了洪都拉斯境内的假象,美国除 了让洪都拉斯总统致函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和危地马拉总统外,又促 使洪都拉斯 3 月 17日派出 6 架战斗轰炸机轰炸了尼加拉瓜博凯地区的圣 安德烈斯。
尼加拉瓜空军的一个简易机场被炸坏,一架米格 17 型直升飞机被击毁,还有几名外国记者被炸伤。
就在这种人为的洪尼战争气氛中, C130 型运输机将 3200 名美国官兵运到洪都拉斯的帕尔梅罗拉空军基 地。
3 月21 日,美国第 82 伞兵师的 800 名官兵与 300 名洪都拉斯官兵在 距离洪尼边境 30 公里的地方,举行了代号为金雉的军事演习。
这种浓烈的扩张主义气氛,使美国共和党成员精神大振。
乔治·布什利用巴拿马事件和洪都拉斯事件为自己加了分,使自己 在美国共和党成员心目中也有了几分硬汉的形象。
3 月 8 日,乔治·布 什在南部 20个州的预选中,以 16 个州比 4 个州的优势击败了对手多尔。
此后,他在共和党内的支持率继续上升。
他得意地对记者说:谁在 3 月 8日取得了明显的胜利,谁就将成为下届总统,我将是下届总统。
虽然这时距离下届美国总统选举还差得很远,但是获得共和党的提名已 经胜利在望了,因为 3 月8 日这一天共和党选出了 803 名出席 8 月 15 日 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他们占了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总数的 35.2%。
7 月 20 日,伊朗领袖霍梅尼发表广播讲话,宣布接受一年前联合国 安全理事会通过的第 598 号决议,从而停止了历时 8 年的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伊拉克都会大幅度增加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来重 建几乎全部被战火毁灭的经济。
这样,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将会回落,从而促进美国有所回升的经济继续好转。
白宫立即抓住这件事大吹大擂,往自己的脸上贴金。
某些亲乔治·布 什的美国报纸,甚至说 7 月 3 日美国海军在波斯湾击落伊朗大型民航客机事件直接迫使伊朗政府接受了安理会决议。
7 月 3 日是星期天,上午 10 点 47 分,伊朗民航第 655 号班机满载290 名旅客和机组人员从海港城市阿巴斯机场起飞。
7 分钟后,这架空中 客车型班机途经波斯湾亨加姆岛上空。
尽管美国军舰开进波斯湾打击伊朗海军已有一年时间,但是伊朗民航第 655 号班机早已列入国际定期班 机的序列,在美国出版的国际民航飞机指南上也标得一清二楚,因此第655 号班机放心地往前飞去。
这时,在它的前下方 9 英里处游弋着两艘美国军舰,其中一艘是长563 英尺、排水量为 9600 吨的文森斯号导弹巡洋舰。
凌晨时,这两艘美 国军舰的雷达系统发现了 5 艘伊朗炮艇。
文森斯号舰长命令舰载直升飞机前往侦察,遭到伊朗炮艇高射机枪的射击。
这两艘美国军舰立即投入 战斗,先用舰对舰导弹后用舰炮攻击这 5 艘伊朗炮艇。
突然,雷达荧光屏上又出现了一个白点,雷达操纵手们大喊飞机、飞机。
由于这一 海域没有美国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因此判断为是一架当年美国卖给伊朗 国王的 F14型雄猫式战斗机。
美国海军舰载雷达系统由雷达、传感器、计算机和制导武器构成, 可以同时追踪 100 多个目标。
所有目标以白色的标志显示在一个蓝色的荧光屏上,每一个标志分别具有表明它们是飞机、导弹还是水面舰只的 特殊形态。
它可以搜寻非常宽的领域,可以在 150 英里的高空发现一只 金属球,可以在1000 英里的高空发现一架飞机。
但它不能区分飞机的大 小和形态,尤其是当这架飞机迎面飞来时。
但是,伊朗第 655 号民航班 机当时的飞行高度在12600 英尺,呈爬高而不是下降态势,也没有偏离 商业航线。
文森斯号导弹巡洋舰的作战主任却不辨真假,向舰长报告说:一架伊朗 F14 型战斗机正向我舰逼近!舰长立即下令向这架飞机发 射舰对空导弹。
上午 10 点 54 分,惨不忍睹的空难发生了。
伊朗第 655 号民航班机 被文森斯号导弹巡洋舰发射的两枚舰对空导弹击中,化为一团巨大的火球坠入海中,290 名旅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空难发生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克劳百般抵赖,说什么:当时这架飞机偏离商业航线,以每小时 450 英里的速度呈下降态势向文森 斯号飞来,发出军民两用信号和军用信号。
文森斯号舰长经查询未发现此时有民航客机经过这一领空的资料,就向其发出多次警告。
可是这架 飞机既不答复,也不改变航向,这才迫使文森斯号舰长下令向其发射舰对空导弹。
后来,经伊朗政府据实驳斥和国际民航界的谴责后,克劳才 不得不承认:经核实,伊朗民航班机当时的高度为 12000 英尺,飞行态势是在爬高而不是下降,航向没有偏离商业航线。
但他又强词夺理地说: 伊朗应该承担这起悲剧的责任,因为它无视美国的警告,允许民航客机从军民两用机场上起飞,而文森斯号舰长下令向这架客机发射砌对空导 弹则是做了国家期望于他的保护其军舰和船员的事,是合情合理的。
当美国海军部建议给在击落伊朗民航客机事件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文森斯号 导弹巡洋舰作战主任以不记入个人档案的通报批评时,美国国防部长卡卢奇予以否决,因为白宫已决定不处分卷入这个事件的任何人。
美国亲乔治·布什的报纸则抓住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 7 月 18 日说过 的美国击落我国的民航班机,相当于宣布如果我国继续打下去,美国便会从事更严重的罪行这句话,称是这个事件迫使伊朗退出了两伊战 争,从而熄灭了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海湾战火。
美国亲乔治·布什的报纸还大吹特吹美国海军从 1987 年 8 月开始的 波斯湾护航行动,逐步迫使伊朗走向了谈判桌。
1984 年 4 月,伊拉克为了改变地面战场的被动局面,向伊朗的海上 石油运输线发动了空中攻势,大批赴伊朗运输石油的外国油轮被击沉。
伊朗随之采取报复行动,波斯湾袭船战全面展开和逐步升级。
伊拉克海 军远远不如伊朗海军,两伊战争爆发后不久,伊朗海军就封锁了阿拉伯河口,使船只不能进出伊拉克的惟一港口巴士拉。
但伊拉克的石油除了 海运外,还可以经过约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的石油运输管道外运,海湾石油国家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由于憎恨伊朗革命,源源不断地用自 己的石油美元来帮助伊拉克。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海军的袭船战的目标主要指向了前往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运输石油的油轮。
1987 年伊朗海 军在波斯湾航线上布雷,美国出动直升飞机扫雷,但成效甚微。
1987 年 4月,科威特租运 3 艘苏联油轮运油。
5 月,美国让科威特油轮统统挂 上美国国旗,并把更多的美国军舰开入波斯湾。
5 月 16 日,一艘苏联轮船遭伊朗炮艇攻击,另一艘触雷。
5 月 17 日,美国导弹驱逐舰遭到一枚 法国造的飞鱼式空对舰导弹的袭击,37 人死亡,但发射这枚导弹的飞机不是伊朗而是伊拉克的。
7 月,改挂美国国旗并由美国军舰护航的科威特 油轮触雷。
美国以此为借口,从 8 月起在波斯湾大举开展针对伊朗的护航行动,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随后参加。
伊朗不服美国偏袒伊拉克,除继续在波斯湾布雷外,又出动炮艇偷 袭单独行动的油轮。
油轮组织成船队共同行动,比较困难;装上足以对付炮艇的火炮,则费用过于昂贵。
美国海军抓不住来去灵活的伊朗炮艇, 就拿伊朗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出气,把它们击毁击沉了不少。
美国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并非要终止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初期,美 国暗中鼓励法国向伊拉克输送大批先进武器,以尽快推翻美国十分害怕的伊朗革命政权。
两伊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美国一方面向伊拉克提供了60 架武装直升飞机,150 辆军用吉普车等价值 40 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出资 10 亿美元帮助伊拉克开通经过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运输管道;另 一方面,却又经过以色列 4 次向伊朗出售军火,使伊朗缺乏零配件的美制武器系统能够运作起来,反击伊拉克的进攻。
美国在向伊朗出售军火 的同时,其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亲自批准,向伊拉克提供美国卫星拍摄的伊朗军事情报,使伊拉克空军在几次战役中得以对伊朗的重要石油设 施进行了一系列准确的空袭。
凯西本人 1986 年 10 月和 11 月还两次同伊拉克高级官员秘密会晤,使两国情报系统并网,确保伊拉克在历时 6 年 的战争中不被打败并能继续打下去。
美国的海湾护航行动,既是为了以此为借口在海湾这一战略要地部署海军,也是为了进一步削弱海湾大国 伊朗的实力,使小国伊拉克能够打下去。
所以,两伊战争的结束,实为伊朗、伊拉克领导人顺应两国人民和 平愿望的结果。
然而,美国亲乔治·布什的报纸为布什唱赞歌,的确也 为乔治·布什 8 月 15日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最后获得总统候选人资 格加了几分。
在此之前的 7 月 18 日,民主党在亚特兰大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马萨诸塞州州长杜卡基斯获得了总统候选人的资格。
这一结果并 不令乔治·布什感到意外,可是杜卡基斯选择的副总统候选人劳埃德·本特森,却使乔治·布什心有余悸,因为当年乔治·布什竞选美国参议员 时,曾经被他击败过。
现在,两人又在政治擂台上遭遇了。
劳埃德·本特森是选举人票仅次于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而居第三位的得克萨斯州 人,这个州是乔治·布什的发迹地,也是杜卡基斯在多次民意测验中得分率低于乔治·布什的州。
劳埃德·本特森在民权问题上与杜卡基斯同 属于自由派,但在经济问题与外交问题上却属于保守派,观点与乔治·布什相近,都主张放松对大企业的限制,通过减税来刺激生产,实行贸易 保护主义,加强军备竞赛,生产 MX 洲际战略导弹,援助尼加拉爪反政府武装,推翻尼加拉瓜合法政权。
这样,有利于争取支持共和党保守派的 那一批选民。
而美国总统竞选史上,也有东北部自由派与西南部保守派结盟而胜利入主白宫的先例,1960 年民主党在总统竞选中战胜共和党, 实行的就是东北部的约翰·肯尼迪和西南部的林登·约翰逊结盟的战法。
无独有偶,约翰·肯尼迪恰好是马萨诸塞州人,而林登·约翰逊恰好是 得克萨斯州人。
这对乔治·布什来说似乎是不祥的兆头。
如果乔治·布什要实行对等策略,那么他应该挑选一个出身于东北 部的人做竞选伙伴。
可是,乔治·布什毕竟多次经历竞选战场,深知别人嚼过的牛排不香,跟着民主党人屁股后面挑选竞选伙伴是没有希望 的,要在竞选伙伴上战胜对手,就必须出奇不意,以奇制胜。
乔治·布什知道自己与杜卡基斯一样,个人形象都不佳。
杜卡基斯 身材矮小,短脖窄肩,像个穿街叫卖的旧货推销员;自己身材虽高,却不长肉,显得单薄,经常被对方讥笑为老油条。
而且自己长期当罗纳德·里 根的副手,很少有在大庭广众之中出风头的机会,身上的光芒都叫里根总统给遮住了,给人一种没有主见、没有魄力、没有创新的印象。
要打 消选民这种印象,首先就必须在竞选伙伴上标新立异,而这个标新立异,又必须能达到改善自己个人形象的目的。
经过再三思考,乔治·布什在 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印第安纳州年轻的参议员丹·奎尔为自己的 竞选伙伴。
丹·奎尔 1947 年生于印第安纳州,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那一代人,与乔治·布什正好相差一代。
他 1969 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北部 的一所老卫理公会大学——德波大学法学院。
由于父系家族和母系家族都是印第安纳州的望族,因此他得以逃避到越南服兵役,而到没有战争 危险的国民警卫队服役顶数。
他 1974 年通过美国律师资格考试;1976年参加了众议员竞选,但失败了;1980 年首次入选参议院,登上华盛顿 政坛。
乔治·布什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后,许多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都 大吃一惊,他们认为丹·奎尔除了年轻和充满青春活力外,似乎不会给乔治·布什的选票增添什么光彩。
他们不懂布什的用意:正是丹·奎尔 的年轻和充满青春活力,使 67 岁的劳埃德·本特森黯然失色,吸引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育高峰中出生的那一代年轻选民。
丹·奎尔的英俊 形象弥补了乔治·布什的不足,改善了他竞选初期在女选民的民意测验 中比杜卡基斯落后 20个百分点的状况,为他吸引了许多本性上喜欢英俊 男子的妇女选民。
而美国妇女约占全国人口的 51%,女性选民占全国选 民总数的 52.3%,比男性选民多700 万至 1000 万人。
丹·奎尔是美国中 西部人士,而中西部恰恰是杜卡基斯和乔治·布什双方政治影响的薄弱地带,丹·奎尔一出现,这里的选票大多流向了共和党。
丹·奎尔从保 守派的基础上起步,但力图从策略角度出发与保守派拉开距离,使他在这方面也能够为乔治·布什多拉些选票。
而乔治·布什选择了丹·奎尔, 又给美国选民造成一种刻意求新、不拘一格的印象,从而使他的政治魅 力大增。
果然,美国8 月底的民意测验表明,乔治·布什获得的支持率 大增,从原来的不到 40%直线上升到 50%,而杜卡基斯的支持率则降到 了42%。
乔治·布什上述措施的效果也在 9 月 25 日他同杜卡基斯的第一 次辩论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当时杜卡基斯被认为占了乔治·布什的上风,他的竞选伙伴劳埃德·本特森也胜了乔治·布什的竞选伙伴丹·奎尔, 可是,乔治·布什在民意测验中的支持率依然保持着上升趋势。
罗纳德·里 根在美国统治了 8年,给美国背上了巨额赤字的沉重包袱,使美国成为 世界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和债务国,大批企业被日本等国资本购买。
但与此同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有所下降,经济似乎走入了复苏时 期,这种状况使大批选民对共和党政府抱有某种幻想。
1984 年罗纳德·里根正是抓住选民的这一心理,击败了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蒙代尔,连任 了总统。
现在,乔治·布什与杜卡基斯竞选时,美国经济继续在缓慢增 长,失业率降到了美国14 个月以来的最低点的 5.4%,乔治·布什抓住 这一有利条件,宣称如果选他担任美国总统,他将在未来的 3 年里为美 国人民再增加 30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这对关心自己切身利益的选民来 说,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而那些想改革美国现状的选民,也不由得产 生了等一等、看一看的心理。
1987 年10 月美国纽约股市大崩,股价狂泻, 共和党政府的日子很不好过。
因此在 1988 年年初的民意测验中,民主党 的声望大增。
可是,到 1988 年 10月,一年前股市崩盘的阴云基本散尽, 美国低速增长的经济大致保持了 6 年不变的纪录,通货膨胀率只有 80 年 代初的 1/3,税率只有 80 年代初的1/2。
而乔治·布什在抨击杜卡基斯 增加税收和政府开支的自由主义政策时,又担保他上台后决不增加税收,只实行弹性冻结支出计划。
显然,这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他的对外 政策依然是里根所谓的以实力求和平,为此每年需耗费 3000 亿美元的国防开支和 40 亿美元的战略防御体系研制费;他还需根据美国国会立 法,在 4 年内把前任总统任期内遗留下来的 1550 亿美元的财政赤字削减干净。
然而,美国选民满足于眼前的不增税,而不愿去思考坐吃山空后 的事情。
这样,在 10 月 13 日举行的乔治·布什与杜卡基斯的第二次辩论中, 杜卡基斯对共和党政府期间的巨额赤字问题、伊朗门丑闻问题和无家可归者问题的抨击,并未引起多数选民的注意。
而布什对霍顿事件大做文 章,却使杜卡基斯雪上加霜。
霍顿因犯一级谋杀罪坐牢。
杜卡基斯任马萨诸塞州州长时,该州的一个监禁霍顿的监狱让霍顿出狱度周末,而霍 顿出狱后却在马里兰州用刀刺伤一个男子并强奸了一个妇女。
乔治·布什抓住这件事,把杜卡基斯的自由主义政策描述成纵容犯罪的政策,使 杜卡基斯有口难辩。
结果,民意测验表明,在所列 10 项内容中,乔治·布什在保持经济繁荣、削减赤字、控制通货膨胀、维持强大的国防、对付 苏联、减少犯罪这 6 个方面胜了杜卡基斯,在反吸毒方面与杜卡基斯战平,只在帮助无家可归者、环境保护、保证政府的诚实这 3 个方面居于 杜卡基斯的下风。
通过对民意测验的分析表明,乔治·布什有在 28 个州获胜的绝对把握,杜卡基斯则只有在 7 个州获胜的绝对把握。
果然,1988 年 11 月 8 日晚公布的当天大选结果表明:乔治·布什取 得了 538 张选举人票中的 426 票,以绝对优势战胜了杜卡基斯,当上了美国历史上第 41 位非继任上台的总统,实现了他 12 年前就曾经梦寐以 求的入主白宫的愿望。
1989 年 1 月 20 日中午,乔治·布什夫妇在国会山东边的直升飞机场 送别罗纳德·里根夫妇后,来到了现在已由他们支配的白宫。
乔治·布什在椭圆形总统办公室中看到了罗纳德·里根留给他的一张印有今天 的事不要拖到明天抬头的纸条,上面写道:亲爱的乔治:你会有使用这些办公用品的时候,要用就用吧。
乔 治,我将怀念我们一起工作的时光,祝你一切顺利。
我将为你祈祷。
上帝保佑你和芭芭拉。
我也将怀念我们星期四的午餐聚会。
罗恩。
星期四午餐聚会是罗纳德·里根与乔治·布什的碰头会,没有其他 的白宫官员参加。
但是,乔治·布什在他与总统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依然不敢改变唯唯诺诺的习惯。
现在好了,乔治·布什自言自语地说:我完全可以自由地支配美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