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蒙哥马利传 > 第十八章 最后一战

第十八章 最后一战

2025-04-03 08:03:26

盟军强渡莱茵河,向前挺进困难多; 谈判桌上巧施压,德军投降战幕落。

蒙哥马利在进行欧洲最后一战之前,还进行了诚实作战。

诚实作战是由加拿大集团军从帝国森林向南发动的一次攻势,目标是攻克莱茵河 以西的全部地区。

2 月 8 日,蒙哥马利向奈梅根以东的帝国森林发起诚实作战行动, 加拿大集团军依托莱茵河向南进击,直至克桑滕—芬洛一线。

2 月 23 日, 美国第9 集团军进行手榴弹作战行动,夺取了控制罗尔河谷的水坝之后, 向北压过去,以实现同加拿大集团军的连接。

诚实是一次非常激烈的作战行动,它的另一个名字是帝国森林 之战。

在诚实作战行动的卫个月中,加拿大集团军虽然遭到 1.5 万人的 伤亡,但蒙哥马利及其部队却达到了目的。

希特勒再次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强令其部队背水抵抗。

到 1945 年 3 月初,诚实作战行动和手榴弹作战行动打垮了德 军 19 个师,使之伤亡达 90000人。

莱茵河西岸的德军已被扫清,向东挺进 的大道已经打通。

到 3 月 10 日,美第 9 集团军和第 21 集团军群已在莱茵河西岸从诺伊 斯到奈梅根一线摆开阵势,河上所有桥梁均已被摧毁。

与此同时,美第回集团军于 3 月 7 日完整地拿下了雷马根的铁路桥,并立即在东岸建立了桥头堡。

到 3 月的第三个星期,盟军已在南起瑞士北至北海这条漫长的战线上,全部逼近莱茵河。

关于地面部队指挥的问题,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已在 1944 年 12 月 31 日的通信中达成了谅解,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艾森豪威尔亲自指挥两个集团军群,但将美第 9 集团军置于蒙哥马利的指挥之下,并把主攻方向放 在北线;一旦与布莱德雷就两个集团军群的作战地境线出现分歧,蒙哥马利有最后决定权。

但是,这个问题在 1945 年 2 月又再次提出,而且是由首相提出来的。

伦敦当时认为,陆军元帅亚历山大可以分担艾森豪威尔指挥地面部队的责任,而特德则不能。

丘吉尔和布鲁克曾私下征求蒙哥马利的意见,蒙哥马利回答说,如果亚历山大参加最高统帅部,一定会在报界和美国将领间引起一场风波。

然而, 伦敦方面的意见还是向艾森豪威尔提了出来。

于是,艾森豪威尔要蒙哥马利在他们的两个总部之间的合适地点碰头。

2 月 4 日,他们在蒙哥马利过去的作战指挥所宗霍温见面。

艾森豪威尔要蒙 哥马利谈谈对目前指挥系统的意见。

蒙哥马利说,他对目前的指挥体系感到满意。

艾森豪威尔听后非常高兴。

3 月 1 日,艾森豪威尔再度访问蒙哥马利,把他所知道的一切关于不 要特德而要亚历山大的事,统统告诉了蒙哥马利,并要他谈谈自己的看法。

蒙哥马利说:一、盟军已渡过了惊涛骇浪的困难时刻。

二、而今已风平浪静,战争结束的曙光就在眼前。

三、若目前任命亚历山大为最高副统帅,会使美国方面某些人士牢骚满腹,又会刮起一阵风暴,把原来那些分歧又都重新提出来。

四、为了把事情办好,应不惜一切代价,堵塞产生分歧的源头。

我们快要取得对德作战的胜利了,亚历山大还是留在意大利为好,让特德以最高 副统帅的身份把这场战争进行到底。

艾森豪威尔完全同意蒙哥马利的见解。

3 月 2 日,首相丘吉尔来到蒙哥马利的指挥部,于是蒙哥马利向他汇报 了他同艾森豪威尔谈话的经过。

首相听后不怎么高兴,立即到艾森豪威尔那 里去了。

3月 11 日,首相致函蒙哥马利称:事情已经结束。

盟军全线逼近莱茵河后,便准备强渡莱茵河。

蒙哥马利为第 21 集团军 群强渡莱茵河进行了精心的筹划。

在开始制定渡河初步计划时,蒙哥马利就是把渡河作为最终打败德国人的开端来计划的。

一向以小心谨慎著称的蒙哥 马利,此次尤其如此。

其原因是:第一,如果要渡河,他决心做到不仅确有把握渡过去,而 且还要大大向前推进。

第二,除了他那时时萦回于脑际的从北面直捣柏林的想法外,他还有一些政治因素需要考虑。

英国的目标是确立其在德国北部的 存在,解放荷兰、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在俄国人向西渗透之前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

所以,他不仅要确保成功地渡过莱茵河,而且还要保证 部队跟得上,站得住,这样才能把英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即其部队)放到棋盘的正确位置上。

为了确保强渡莱茵河万无一失,蒙哥马利把欺骗的技巧运用到无与伦 比的境地。

他做到了在伪装的掩护下,将大量人员、装备运到暴露的沿河一线而 不被发现。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在阿拉曼所用过的办法的重演:让敌人知道进攻点,但看不见进攻者。

下述统计数字表明蒙哥马利当时所必须解决的问 题:11.8 万吨各种各样的供应物资必须秘密屯集;发起进攻前的第一周中,662 辆坦克、4000 辆装甲运输车和 3.2 万辆其他车辆必须大部分在夜间进 入阵地;皇家海军的 36艘登陆艇也要通过欧洲大陆的公路运来。

美国集团 军屯集了不少于 13.8 万吨弹药。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在阿纳姆发生过的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在直接支援方面的错误,需要就 3 月 24 日上午从 英格兰飞来的英国第 6 空降师和从巴黎地区飞来的美国第 17 空降师的空降作出复杂的安排。

3 月 23 日夜间,当 3500 门大炮向莱茵河对岸轰击以掩护 蒙哥马利精心筹划的突击时,上述一切都已顺利完成,其他许多辅助工作也进行得十分协调。

当然,如果没有空中优势这一决定性因素,这种协调肯定 会遭到破坏。

只有引起敌人的注意,才更容易欺骗敌人。

在横渡莱茵河前,蒙哥马利对部队的后勤状况作了一番检查,情况良 好。

汽油、武器弹药和粮袜供应均极充足。

部队健康状况极佳,发病率平均 每周每千人不到6.75 人。

整个冬季战役中,患战壕足病的总共才 201 起。

3 月 23 日,蒙哥马利发布致集团军群全体官兵的信。

当天晚上,蒙哥马利以 美第 9集团军为右翼、英国第 2 集团军为左翼,在莱茵贝格到雷斯这一宽大 正面上强渡莱茵河。

加拿大集团军则在雷斯以北的左翼执行重要任务。

3 月 23— 24 日的强渡莱茵河,是英军最后一次将堆积如山的武器装备 和成千上万的士兵投入一个以英军占优势的有限战场作战,是蒙哥马利作为一个统帅的光辉杰作,也是那些在他指挥下忠诚战斗的部队的壮举。

不知是 出于偶然的机遇,还是出于有意的安排,3 月 23 日夜间渡过莱茵河的两处主要突击行动都是由第 51 苏格兰高地师和第 15 苏格兰师进行的。

3 月 24 日清晨,首相丘吉尔来到蒙哥马利的作战指挥所,观看这最后 一场大表演。

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圆满的收场,从 1940 年起他就为之奋斗的一切现在在他的眼前实现了。

丘吉尔对他的将军们总是毫不留情的, 常同他们作对,但蒙哥马利幸存下来了,而且现在能在这里请他登上一条船,将他送到一个他一直梦想着将其毁灭的国度。

3 月 26 日,丘吉尔返回伦敦时,在蒙哥马利的纪念册上留言道:莱茵河及其一切要塞的防线已为第 21 集团军群越过。

这些防线是屏障 德国重重大门的枢纽。

它们再次证明,若无据险奋战的手段和精神,一切天险和人为的防御设施,都是可以攻破的。

这支不久前还是主宰欧洲的军队,遭到了打击,在追兵面前溃退了, 对于来自远方、战斗出色的士兵说来,在引以为荣和忠于职守的统帅领导之下,目标就在眼前。

乘胜前进,夺取最后胜利。

温斯顿·S·丘吉尔 蒙哥马利这位军事天才,使强渡莱茵河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了决定性胜利,而且损失极小。

物资并没有浪费,兵力得到了 合理使用。

到 3 月 27 日,他的几个集团军已越过了莱茵河,建立起宽 35 英里,纵深 20 英里的桥头堡。

英国第 2 集团军伤亡 3968 人,美军伤亡 2813 人。

但是,已建立的立 足点异常稳固,俘敌 1.6 万多人。

就像在诺曼底一样,蒙哥马利取得了当时条件下所必须取得的胜利,没有出什么差错,现在英军已顺利地越过了莱 茵河,美国人也以压倒优势的力量过了河。

在东面,俄国人正在迫近柏林的大门,下一步该怎么办呢?蒙哥马利根据盟军计划作出的反应是,尽快尽远地向东挺进,第一步, 到达易北河,第二步,向柏林推进。

因为艾森豪威尔在 1944 年 9 月 15 日写给他的信中就指出:柏林显然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因此,我认为,应集 中全力迅速向柏林发动强攻,这是毫无疑问的。

为此,蒙哥马利于 3 月 27日给他的集团军司令们发出如下指示:左面第 2 集团军以宽大正面向前运 动,其北翼直指汉堡;美国第 9 集团军在右面向前推进,目标是马格德堡,然后准备与美国第 12 集团军群配合,摧毁鲁尔。

与此同时,加拿大集,团军将扫荡荷兰的残存被占领区,并沿海岸线向易北河冲击。

各部队行动不得 迟缓,装甲部队和机动部队要全速前进。

这是一个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 案。

3 月 27 日 6 时 10 分,他打电报给艾森豪威尔说:今天我向各集团军 司令发出了东进作战的命令,现即将开始行动。

电报在陈述了作战计划细节之后,最后写道:我的指挥所将移往威塞尔一明斯特一温登布吕克一黑 尔福德一汉诺威,然后沿着公路到达柏林,我希望如此。

当丘吉尔收到这封电报的副本时,对于最后几个词的含义当然感到十分振奋。

对于丘吉尔来 说,头等重要的事是盟军首先攻入德国首都。

然而,一个意外的障碍出现了——艾森豪威尔改变了西线战事最后阶段的整个作战方针。

在这新的作战方 针中,柏林已不再是一个目标。

艾森豪威尔改变西线作战方针的原因有三:第一,艾森豪威尔基本上 是在一个政治真空中行使职权,对英美苏大同盟正在迅速走向崩溃这件事一无所知,只注意通过军事手段得到军事上的胜利。

第二,当时西方盟军 还在距德国首都 200 英里以外的地方,而朱可夫已出现在奥得河上,离柏林 不到40 英里(但后来俄国人向柏林的推进停了下来),从军事的角度看,俄 国人比英、美军所处的地位优越,只要愿意,他们随时可以夺取柏林,此外,由于东、西方盟国的战线逐渐向一点会聚,很可能发生意外冲突,导致不幸 事件。

第三,艾森豪威尔的判断被所谓民族堡垒的神话引入了歧途。

从许多渠道收集来的证据似乎表明,当时德国人打算在贝希特斯加登周围的山 地要塞中进行最后的拼死抵抗。

在收到蒙哥马利 3 月 27 日电报的同一天,艾森豪威尔收到马歇尔的一封信。

这封信要求他注意防止(敌人)形成任 何有组织的抵抗区,南方的崇山峻岭地区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地区之一。

由于这些原因,艾森豪威尔改变了既定作战方针,并于 3 月 28 日的下午和晚 上,发出了三封至关重要的电报。

第一封电报是发给斯大林的,其目的是要了解俄国人的计划,以便协 调盟军与俄国人的行动,防止出现任何混乱。

在电报中,艾森豪威尔毫无戒备地向斯大林泄露了自己下一步的打算:包围鲁尔,然后在爱尔福特—莱比 锡—德累斯顿地区与俄国人会师,如果可能的话,再往南一点在雷根斯堡一林茨附近会师。

第二封电报发给马歇尔,报告自己的行动与决心。

第三封电 报发给蒙哥马利,但没有给伦敦去电报。

艾森豪威尔在给蒙哥马利的电报中写道:我原则上同意你在鲁尔以东 与布莱德雷会师的计划。

⋯⋯一旦你部和布莱德雷部在卡塞尔一帕德博恩地 区会师,第 9集团军将回归布莱德雷指挥。

在后来的一封电报中,艾森豪 威尔还说:你会注意到,在我的意图中我没有提到柏林。

对于我来说,那块地方只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我对此从来不感兴趣。

我的目标只是消灭敌 人的武装力量,摧毁其抵抗能力。

⋯⋯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要大张旗鼓地尽一切所能毫不拖延地跨过易北河,推进到波罗的海岸边的吕贝克,封锁丹 麦半岛。

这意味着蒙哥马利和英国人已被坚决地、毫不含糊地排除在最后一场决战之外了。

蒙哥马利被弄得目瞪口呆。

因为过去艾森豪威尔在讲到作战意图时经 常提到柏林,蒙哥马利一直对此深信不疑,并且他的部队已经开始行动了。

现在,面对艾森豪威尔这样的指示,他毫无办法,只得回电说:从 FWD18272 号指示中我注意到,您打算改变目前的指挥结构。

如果您感到确有必要,我求您在我们到达易北河之前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伟大 作战毫无益处。

与此同时,蒙哥马利向伦敦报告说,第 9 集团军将要归还布莱德雷指挥,布莱德雷将向莱比锡和德累斯顿冲击,参加最后的决战。

这个消息传到白厅只能是火上加油。

随后伦敦、华盛顿和兰斯(盟军 最高统帅部所在地)之间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艾森豪威尔的新方针并没 有发生变化。

3 月31 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可了这件事,说:德国的 战斗正处于这样一种时刻,战场司令官最能断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最快摧毁德军及其抵抗能力。

毫无疑问,这场蒙哥马利不是主角的争论使他 与盟军最高统帅部和最高统帅的关系更加恶化了。

然而,艾森豪威尔的行动产生了一个预想不到的、非常严重的后果。

斯大林一收到艾森豪威尔的电报,马上认为这是一个谎言。

他推断,这只不过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用来隐瞒他们决心独自夺取柏林这一图谋的一个圈套。

他立即把朱可夫和科涅夫召回莫斯科开会,并在会上命令他们连夜拿出尽早占领柏林的计划。

根据 1945 年 2 月 11 日雅尔塔会议批准的日食计划,战败的德国 应分成三部分,分别由英国、美国和俄国占领。

像整个德国一样,柏林也将被瓜分为几个区,每个区由一个同盟国占领。

但是柏林城本身将在俄国人控 制和支配的区域之内。

鉴于这种情况和后来俄国人不得不从柏林的一些区中撤出,英、美军队不得不从他们的一些占领区中撤出这一事实,丘吉尔和蒙 哥马利坚持要向柏林挺进的看法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了。

实际上,在对西北欧战役进行总估价的《西线的胜利》一书中,英国官方历史学家是毫无保留地 站在艾森豪威尔一边,而不是站在蒙哥马利一边。

渡过莱茵河后,蒙哥马利指挥部队迅速猛烈地向东挺进,但向易北河 挺进却并不那么容易。

前进路上,河流纵横交错,当英军向前推进 200 英里之后到达易北河畔时,已在身后建造了 200 座桥梁,在易北河上暂停后,蒙 哥马利便日夜兼程前往波罗的海沿岸,以及时赶到那里,防止俄国人抢先进入丹麦从而控制波罗的海的人口。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各师在狭窄的挺进线上,作大纵深的挺进作战。

装甲先头突击部队绕过敌军抵抗地区,一直往前开去,把攻击该地区敌军的任务交给后面赶来的部队在翼侧或后方予以完成。

沿途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 战斗,但各师的官兵却尝到了德国的少年和军士、军官训练营手中的装甲拳头(一种相当于火箭筒的兵器)的滋味。

这些德国人被纠合在一起,沿 着盟军的进军路线设置障碍点。

在这些最后的日子里,登普西在他的第 2 集团军前线部署了大约 1000 辆坦克,其中至少有 125 辆被德国人击毁或重创, 而大约 500多辆受损严重,不能再用。

许多优秀军人战死。

但英军终于在 5 月 2 日比俄国人早 6 个小时抵达波罗的海的维斯马和卢卑克,封锁了丹麦半岛,阻止了俄国人的渗透。

英军从波罗的海的维斯马到易北河的德米茨筑起一条东向的防线,从 卢卑克西向巴特奥尔德斯洛然后南向易北河筑起一条西向的防线。

德国军队和老百姓为了逃避俄国人,都拥向英军占领区,结果这两条防线之内拥挤不 堪,一片混乱。

仅 5 月 2 日和 3 日这两天,第二集团军俘获的战俘就将近 50万人。

4 月 27 日,蒙哥马利接到陆军部的情况通报,说希姆莱曾通过瑞典红 十字会提出投降。

这份通报没有引起蒙哥马利的重视,因为他的当务之急是全速前进,抵达波罗的海,建立一条东向的防线,阻止俄国人渗入。

后来, 时局急转直下。

5 月 1 日晚些时候,德国广播电台广播说,希特勒已在柏林他的指挥所里死亡,海军上将邓尼茨将继任元首。

5 月 2 日下午,指挥波罗的海和威悉河之间地区德国地面部队的布卢门 特里特将军派人送信给第 2 集团军司令部,说他将于第二天早上代表他的部队前来投降。

结果他不曾前来,只送来了一封信,说谈判应在更高一级举行。

5 月 3 日,经邓尼茨海军上将同意,凯特尔元帅派了一个代表团到蒙哥 马利的吕讷堡荒原总部,开始谈判投降。

代表团于 11 时 30 分到达,其成员是:德国海军总司令、海军上将冯·弗里德堡,布施元帅的参谋长金策尔将 军,海军少将瓦格纳和参谋军官弗里德尔少校。

这个四人代表团后来又增加了一名参谋军官波莱克上校。

他们被带到蒙哥马利的指挥车外,在迎风高高飘扬的英国国旗下列队 等候。

蒙哥马利故意让他们等了几分钟,然后步出车外,以胜利者的姿态向他们走去。

这些是什么人?他问道。

他的翻译告诉了他。

他们来干吗? 他被告诉说,弗里德堡想让德国北部(包括苏军正面)的所有集团军向英军 投降。

接着海军上将冯·弗里德堡念了陆军元帅凯特尔的信件,说正从柏林 到罗斯托克俄军正面撤退下来的德军 3 个集团军要向蒙哥马利投降。

蒙哥马利指出,这些集团军应向俄国人投降,但德国士兵若举起双手来英军阵地, 那将自动被当作俘虏。

冯·弗里德堡说,向野蛮的俄国人投降是不可想象的,他们会把德国士兵直接送往俄国做苦工。

蒙哥马利则说,德国人应该在发动 战争之前,特别是在 1941 年 6 月进攻俄国之前,就想到了今天的下场。

蒙哥马利问他们是否打算讨论英军西翼德军的投降问题,他们表示不 能,但非常关心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希望和蒙哥马利作出某些安排,以便在英军部队挺进时,他们可以慢慢后撤。

蒙哥马利当即表示拒绝。

蒙哥马利决定压他们一下,迫使他们就范,就对冯·弗里德堡说:你 们是否愿意让在我西翼和北翼包括在荷兰、弗里斯兰及弗里西亚群岛、赫耳果兰岛、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和丹麦境内的德国部队,全部向我投降? 如愿意的话,我可以把他们当作我当面敌军以及在丹麦支援我当面敌军的敌方部队,向我作一种战术性战场投降而加以接受。

冯·弗里德堡说,他不能同意,但他非常希望对这些地区的老百姓作 出某种安排。

蒙哥马利拒绝讨论这个问题并指出,如果上述地区的德军拒绝无条件投降,他将命令继续作战。

这样,将会有更多的德国士兵被击毙,炮 火和空袭也会使老百姓遭受更大的伤亡。

然后,蒙哥马利又在地图上向他们指明整个西线战局的实况。

对此,他们根本不了解,显得很不安。

这时,蒙 哥马利估计不难要他们接受他的条件,于是就让他们先吃饭,先考虑一下他的条件。

蒙哥马利让一名参谋军官领他们到另一个营帐用餐。

用餐时,冯·弗 里德堡潸然泪下,其他人很少说话。

饭后,蒙哥马利让他们到他的会议帐篷内进行谈判,桌上放着一张战 况图。

一开头,蒙哥马利就向他们提出了最后通牒。

但他们说,他们无权接受那些条件,不过准备向凯特尔元帅建议让第 21 集团军群西翼和北翼的全 部德军无条件投降。

他们之中的两人愿去德军大本营见凯特尔,带回他的同 意批示。

然后,蒙哥马利起草了一个文件,概括了这次会议上达成的决定。

最后,冯·弗里德堡和弗里德尔两人在蒙哥马利的副官特朗布尔·沃伦中校陪 同下,坐车去弗伦斯堡。

蒙哥马利指出,他们必须在次日,即 5 月 4 日下午6 时返回他的作战指挥所复命。

金策尔和瓦格纳留在蒙哥马利总部。

蒙哥马利肯定冯·弗里德堡将受全权委托回来签字,于是决定在 5 月 4日下午 5 时举行记者招待会,谈谈最近几天德国人和英军联系投降的事,同 时告诉他们,他所希望当天下午 6 时出现的是什么情况。

冯·弗里德堡和弗里德尔回到蒙哥马利总部时,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

于是,蒙哥马利便请记者们和他一起去会议帐篷内,亲眼目睹这最后一幕。

德国代表团再次在蒙哥马利指挥车外的英国国旗下肃立。

蒙哥马利先 把冯·弗里德堡叫进指挥车,问他是否愿意在投降书上签字,他答称愿意。

蒙哥马利便叫他退出车外。

这时已快近下午 6 时,蒙哥马利下令立即在一座 专设的营帐里举行受降仪式,营帐内已安放了各种录音器材。

在一群英国士兵、战地记者、摄影人员和其他人士的注视下,德国代表团走进了营帐。

在 场的人都非常兴奋,因为这意味着战争的结束。

蒙哥马利早就准备好了投降文书。

营帐内布置得很简单,一张铺着军 毯的粗木会议桌上放着一只墨水瓶,一支花两便士就能买到的普通军用钢笔,还有两只英国广播公司的话筒。

当蒙哥马利步入营帐时,德军代表团全 体起立,随后便围桌就座。

德国人很紧张,其中有个人掏出烟来,打算吸烟镇定自己,蒙哥马利 朝他看了一眼,他立即把烟收了起来。

蒙哥马利当众用英语宣读了投降书,并说,除非德军代表团立即签署 这份文件,并不再就投降后的种种问题进行争论,不然,他将下令继续作战。

然后,蒙哥马利一个个地叫着德军代表团成员的名字,要他们依次在投降书 上签名,他们一一遵命照办。

接着,蒙哥马利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蒙哥马利签名的日期原来写的是 5 月 5 日,当时打算把5 日改为4 日,于是把5划掉,在上面注明他的名字的缩写,在旁边重新写了个4字,原件打在一张普通的陆军公文笺上。

最高统帅部要蒙哥马利把原件送去, 他却把原件的照片送去,原件留在身边,舍不得送走,因为那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件。

德军投降书全文如下:荷兰、包括一切岛屿在内的德国西北部以及丹麦境内全体德国武装部 队的投降书一、德军最高统帅部同意在荷兰、德国西北部(包括弗里西亚群岛和 赫耳果兰岛及其他一切岛屿)、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国和丹麦境内的全部 德国武装部队向第21 集团军群总司令投降。

上述地区的全部海军舰只均包 括在内。

上述部队应立即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

二、上述地区之德军均应在 1945 年 5 月 5 日(星期六)不列颠夏令时 间 8 时起,停止在陆上、海上与空中的一切敌对行动。

三、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今后盟国就任何问题下达之命令,均应立即执 行,不得有任何争辩及评论。

四、凡违抗命令或执行不力者,将视为破坏本投降条款,由盟国依照 现行法律与战时习惯法论处。

五、本投降书并非盟国签署的适用于全德及德国全体武装部队的总投 降书,一俟该总投降书签署后,本投降书当予废止。

六、本投降书分别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以英文本为准。

七、若对投降条款含义及解释发生疑问或争执,则以盟国的决定为最 后之裁定。

伯·劳·蒙哥马利元帅 冯·弗里德堡1945 年 5 月 4 日 金策尔18 时 30 分 瓦格纳 波莱克弗里德尔当 5 月 3 日德军投降谈判代表团第一次到来时,蒙哥马利便下令停止 一切进攻,因为他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不愿部队再有伤亡。

德军在投降书上签字后,他立即颁发了于 1945 年 5 月 5 日(星期六)上午 8 时生效的正式 停火令。

在赢得对德战争的最后胜利的时刻,蒙哥马利没有忘记他统率下的指 挥官和士兵。

首先他给所属的高级指挥官写了一封公开信,接着又给第 21集团军群的全体官兵写了一封公开信,对他们跋山涉水、英勇奋战所建立的 卓著功勋表示深深的感谢。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皇家空军和海军的宝贵支援,给他们写去了热情 洋溢的感谢信,并收到了他们祝贺陆军的辉煌胜利的复函。

正是:德军投降盟军胜,蒙蒂急令把战停;发出封封感谢信,字字句句暖人心。

欲知后事如 何,请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