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圣职名声望,主教尽职妻逞强; 儿违父愿从军去,祖传职业弃一旁。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不禁会想起那些功勋卓著的战将。
提起那些名声显赫的战将,人们自然会想起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于 1887 年 11 月 17 日出生在伦敦肯宁顿圣马克教区的牧师——亨利·蒙哥马利家中。
英国的蒙哥马利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创下了光辉的业绩。
蒙哥马利家族的祖先罗杰·蒙哥马利伯爵,曾于 1066年协助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入侵英国,因而被视为诺曼贵族中最出类拔萃的人 物之一。
后来,他成为占领区的行政长官,直至 1094 年他逝世为止。
罗杰·蒙哥马利在 11 世纪威廉公爵的朝廷中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名声显赫。
尽管 他的传记作者曾把他说成是一个睿智、温和和热爱正义的人,但他的成功完全是靠残忍、欺诈和武力。
诺曼人的野心、贪婪和狡猾在他身上暴露无遗。
他霸占了若干诺曼修道院作为私产,娶了声名狼藉的威廉·塔尔瓦斯勋爵的女儿梅布尔为妻。
他娶梅布尔不仅是为了扩充自己的产业,也是为了拉拢一 个气味相投的同党。
他们狼狈为奸,排除异己,撵走了威廉公爵身旁大部分势单力薄的贵族。
罗杰与妻子乘机用甜言蜜语取得公爵的宠信,并巧妙地进 行挑拨离间,使公爵与身边的大臣失和。
威廉公爵是位感情用事的人,盛怒之下,竟以莫须有的罪名,削除了一些煊赫一时的重臣的贵族爵位,并将他 们长期放逐。
心狠手辣的梅布尔对此并不满足,企图把她的对手置于死地而后快。
于是她设宴招待被放逐的阿诺德·德昌福尔,企图在宴会上将他毒死。
梅布尔的举动引起了阿诺德的警觉,于是拒绝食用她的点心,使她的阴谋未能得逞。
罗杰的弟弟吉斯利贝特不知内情,顺手拿过点心,狼吞虎咽地吞下, 结果白白送掉性命。
梅布尔一计未成,一计又起,不除掉对手,誓不罢休。
最后,她买通阿诺德的侍从,将其害死。
1082 年,梅布尔自己也大祸临头:当她浴后躺在床上时,被仇人斩首。
梅布尔死后,罗杰·蒙哥马利娶性情温 和的阿梯莉莎·甫雪特为妻,并洗心革面,努力改过,以赎前罪。
他后来成为一个虔诚而热心的基督教徒,在英国和诺曼底捐赠了无数 的修道院和教堂。
1094 年,罗杰·蒙哥马利在自己的什鲁斯伯里修道院逝 世。
1623 年,罗杰·蒙哥马利的子孙从苏格兰西岸渡海,到达多尼格尔郡 的基勒堤,赶走了当地的天主教徒,在那里安家落业。
他们主要经商、当牧师或任行政官员。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爱尔兰血统,便是从他们那里继承来的。
在爱尔兰,蒙哥马利家族中第一个有据可查的是塞缨尔·蒙哥马利。
他是个酒商。
当时的英国在英王五世的统治下,正是堆金积玉、笙歌旦旦和 大兴土木的全盛时期。
那种宴安逸乐和纸醉金迷的社会生活使他大发横财。
他用赚来的钱在伦敦德里等地购置了大量产业。
1768 年他又购买了 1000 英 亩农田,随即冠之以新公园的雅号,并在上面建立起自己亲手设计的别墅。
他与附近的一位建筑师的女儿结了婚,生了 8 个孩子,但只有一个儿子 长大成人。
那个儿子名叫塞缨尔·卢·蒙哥马利,曾就学于伦敦德里的佛伊尔学 院和都柏林的三一学院。
20 岁时,他在爱尔兰基督教堂奉授圣职,被委任 为教会执事。
45岁时,成为莫维尔教区——新公园所在地的教区的教 区长。
他把新公园的房舍用作修道院,对宗教的信仰一心一意,如痴如醉。
在其父去世的当年,他娶了莫维尔前任牧师的遗孀、38 岁的麦克伦·苏 珊为妻。
他们共生了 6 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出生时,苏珊已 53 岁。
为了修缮新公园的建筑,他把伦敦德里的产业卖得一干二净。
到 1832 年他逝 世时,他留给子孙的遗产只有从典押产业中得来。
塞缨尔·卢·蒙哥马利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家产,成为新公园的 主人。
他也受领圣职,成为德里郡巴利纳斯克里恩的教区长,后来被家人称为蒙哥马利叔叔。
他毫无财政金融方面的才能,一次废约,便损失了 1200 英镑。
1874 年他去世时,负债 13000英镑之多。
新公园的产业已被抵押, 抵押的金额,即使再过 50 年也无法偿还。
蒙哥马利叔叔去世后,产业归他的弟弟罗伯特·蒙哥马利(塞缨尔·卢·蒙哥马利的次子)所有。
罗伯特,蒙哥马利是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祖父,生于 1809 年。
8 岁时,他被送往佛伊尔学院就读。
那里鞭挞体罚盛行一时,寄宿生与走读生之间打架斗殴司空见惯。
好在罗伯特身强力壮,胆量过人,一般不受人欺负。
他常常腰挂一支大口径短枪,骑着无鞍之马驰骋于新公园的产业之间,到处打猎。
14 岁时,他入阿迪斯康军校受训,成绩出类拔萃。
1828 年 5 月 末,他带着 300英镑和他父亲的亲笔信,离开英国到印度任职。
初到印度时, 他没有什么社会关系,但他工作孜孜不倦,尽心尽职,深得阿扎穆加总督的 赏识。
24岁时,他便与阿扎穆加总督 18 岁的妹妹弗朗西丝·托马森喜结连 理。
弗朗西丝·托马森羞涩柔顺,厌恶应酬,不幸早逝,死时仅 32 岁。
她死后,罗伯特带着 3 个孩子返回英国度假。
1845 年,他与美丽、聪慧的艾 伦·兰伯特结婚。
随后,他们一同回到印度。
1849 年,罗伯特担任旁遮普省会拉合尔的都督。
罗伯特·蒙哥马利负责司法、警政、道路、财务、教育等事务。
他勇 如雄狮,静如羔羊,从不追名逐利。
印度发生起义时,他沉着机智,很快就解除了英军印度兵团的武装,使德里安然无恙。
此项殖民成绩受到英国国会 的高度赞扬,后来他被提升为旁遮普省的副省长,并一直任职到 1865 年他以爵士身份返回英国为止。
罗伯特·蒙哥马利的第二次婚姻给他增添了 4 个 儿子。
长子阿瑟在 20 岁时不幸夭折,于是父母亲的荣耀都落在了他的次子亨利·赫钦森·蒙哥马利身上。
亨利·赫钦森·蒙哥马利便是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父亲,1847 年10 月 3 日生于印度。
8 岁时,他被送到伦敦就读,先入幼年神学院,后入哈 罗学校,17 岁时才与其父重逢。
在哈罗学校时,亨利的身高已超过一米八,他非常喜欢体育活动,在田径、足球、板球等运动中生龙活虎,出类拔萃。
他认为这些运动是最有价值的成年准备活动。
他说:我从竞赛中得到的学问,并不比从其它任何活动中所学到的少,它们是人生中真正的教育,有助 于培养一个人的品格,锻炼他在境中奋斗,在逆境中坚忍,对自己的脾气加以控制,在一个共同归标下活动而不自私。
1866 年,亨利成为进入剑桥大学的蒙哥马利家族的第一人。
在剑桥大 学期间,他曾获伦理学二等奖。
1869 年他离开剑桥大学,准备出任圣职。
1871年,在伦敦法学院院长沃恩博士的安排下,亨利到萨塞克斯的赫斯特皮尔角 教区任副牧师。
两年半后,他被派往伦敦有名的贫民区——黑增路的基督教堂担任副牧师。
罗伯特爵士感到,儿子未来会非常艰苦,于是便给了亨利 150 英镑,让他随兴所至,到处旅游。
亨利利用这笔钱和其教父留给他的 100 英镑启程前往埃及、巴勒斯坦、 地中海和爱琴海沿岸各国、土耳其等《圣经》发祥地旅游。
四个月后归来时, 囊中仅剩10 先令。
后来,亨利的旅游日记《东方四月游》出版,深受读者欢迎,流传数 年,经久不衰。
亨利到黑僧路教堂后,立即投入新的工作:安慰 7000 名教友的心灵, 禁酒,教学,作讲演,进行游泳训练⋯⋯尽管工作烦琐沉重,但亨利从不叫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1876 年,在沃恩博士的推荐下,亨利来到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修道 院,担任新任院长弗雷德里克·威廉·法勒的副牧师。
法勒 1831 年出生于孟买教会的一个副牧师家庭。
他天资过人,才高八 斗,学富五车,在神学上反正统,在教育上是十足的理想主义者。
由于天资聪颖,法勒早年就锋芒毕露,在学业和运动中崭露头角。
在伦敦大学入学考 试中,他名列榜首,荣获学院古典文学奖学金、神学奖学金和伦敦大学奖学金,成为靠奖学金和奖金维持学业的完全自给的学生。
他在伦敦大学、三一 学院和剑桥大学所得的奖不计其数,并在 1856 年被选为三一学院的研究生,但他已于 1854 年离开学院去从事教学工作。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尤其喜欢文学。
1858 年,他出版的长篇小说《埃里克》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小说,在他生前就再版 36 次,并被译成各 种文字。
后来,他又于 1859 年出版了《朱利安霍姆》,于 1862年出版了《圣 威尼弗雷德》。
1860 年他发表论文《论语言的起源》,奠定了他作为语言学 专家的地位,使他成为皇家学会会员。
他在 1874 年出版的《基督传)}成为读者喜爱的畅销书,在他生前就 再版了 29 次。
法勒一生出版的著述多达 75 种,包括古典文学、教育、哲学、神学、地形学、诗集、社会问题和传记等。
虽然法勒集作家、诗人、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名人,但他的仕途却坎坷不平,极为不顺。
他渴望改革,以满腔的热情对英 国学校教育和教会进行整顿,结果遭到英国社会和教育机构的纷纷抨击和反对。
尽管法勒持有当时英国教师可能应有的最佳文件和推荐函,但到他当上 校长,已是任教 16 年后的事情了。
1871 年,莫尔伯勒学校突然流行猩红热,一时人心慌慌,学生纷纷退学。
法勒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地接任校长职务。
5 年后,他使这所学校成为英国首屈一指的学府。
法勒于 1863 年领受圣职, 但到 1876 年才被调往威斯敏斯特圣玛格丽特修道院任院长兼牧师会全员,并一直在那里任职达 20 年之久。
当首相锡伯利爵士于 1895 年最终提名法勒 为坎特伯雷主教时,他已年近 65 岁。
那时,许多远不如他的人都已高居主教之职,许多仰慕他的人都觉得他早就该升到主教位置了。
尽管法勒牧师在布道和著述方面名声卓著,但对一般的牧师工作并不 熟悉,尤其是在教区帐目管理方面,更是一塌糊涂,只好求助于妻子和副牧师们。
亨利是个实干家,对教区的事务了如指掌,干起事来又总是一板一眼, 实实在在,于是成为法勒院长的得力助手,深受法勒夫妇的青睐,并在后来 以爱女相许。
法勒院长的寓所是勃朗宁、霍尔曼·亨特、汤姆·休斯、路易斯·卡 罗尔等文学界、艺术界、宗教界和科学界的名人雅士经常光顾的地方,也是亨利这样的年轻副牧师渴望的去处。
法勒太太羞怯、温柔、善体人意。
法勒 的 5 个女儿天真无邪,活泼可爱。
法勒本人热情好客。
这使得法勒家中总是充满亲切友好的和谐气氛。
亨利每天布道、演讲、写作,劳累一天之后,自 然渴望在轻松的环境中消除疲劳。
因此,亨利也就成了法勒家的常客。
随着交往的增多,亨利·蒙哥马利渐渐对法勒的三女儿莫德心生爱慕 之情。
亨利成为圣玛格丽特修道院的副牧师时,莫德只有 12 岁。
他们开始 恋爱时,莫德才14 岁,而亨利已 31 岁。
亨利个子高挑,头发卷曲,眼睛深 蓝,富有幽默感,其父罗伯特·蒙哥马利又是曾驻印度的高级官员。
在情窦初开的莫德看来,这正是她要寻觅的白马王子。
由于对亨利颇有好感,法勒夫妇不仅不反对亨利的追求,反而立刻允 许他们订婚。
但是,他们不许莫德戴订婚戒指,要求她保守秘密,即使对自己的姐妹也不例外。
威斯敏斯特的院长斯坦利(亨利曾作他的秘书)也同意 亨利与莫德的婚事,而且坚持两年后要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亲自为他们主持婚 礼。
1879 年,也就是亨利订婚的当年,他被派往伦敦郊区甘宁屯圣马克教 堂任教区牧师,这是伦敦南面最重要的职位之一。
当斯坦利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黯然泪下,肯求亨利不要离去,并许诺以后在宫廷替亨利安排一个光明的 前途。
但是,亨利还是去了圣马克教堂。
一到任,亨利便按自己的科学方法开展工作。
他把整个教区划分为 3 个分区,由 3 个副牧师分别负责。
每 周举行一次早餐协调会议,讨论全周的访问、礼拜、授课等各项工作。
此外,他还同居民和学生直接通信,以沟通思想,交流看法。
周日礼拜后,他举行礼拜后的聚会,对那些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的人们做细致的工作,使他 们决心归主。
在他的努力下,教区会众大增,周日礼拜通常超过 1000 人。
1881 年 7 月 28 日,莫德满 16 岁,她和亨利的婚礼终于在威斯敏斯特 第七教堂举行。
结婚仪式由德高望重的大主教泰德主持,因为斯坦利院长在他们举行 婚礼前一周不幸去世。
莫德天真活泼,长着一头瀑布般的黑发,高高的额头,挺秀的下颔, 一双脉脉含情的大眼睛,是个迷人的美人儿。
在订婚期间,她每周只能与亨利见两次面。
她一从学校毕业,就迫不及待地同亨利结成伉俪。
在蜜月期间, 他们周游剑桥、约克郡、爱登堡、格拉斯哥和爱尔兰等地,尽情地享受新婚的幸福与欢乐。
在肯宁顿,亨利成天忙于教务,他 16 岁的妻子也与他一样,孜孜不倦、 全心全意参与教区的事务。
尽管很忙,但他们还是不让工作妨碍他们的天伦之乐。
孩子们一日三餐都和父母同吃,亨利在书房工作时允许孩子们绕膝戏 耍。
每周六晚上,亨利夫妇都带孩子到康沃尔花园第七号,与罗伯特爵士夫妇共进晚餐。
每周日晚上则在院长府邸与法勒共进晚餐。
夏天,亨利夫妇带 着孩子到爱尔兰新公园去度假,亨利在令人陶醉的群山间放松神经,恢复体力,孩子们却在那里学会喜爱爱尔兰老家。
从表面上看,亨利与莫德的婚姻是一帆风顺、美满幸福的。
实际上, 对莫德来说,他们的婚姻是没有多少欢乐可言的。
当莫德结婚时,她正处在孩童嬉戏和在花园里捉迷藏的年龄,而婚后她则不得不过早地告别欢乐的青 春,接受种种为人之妻的限制。
刚到爱尔兰新公园时,她便觉得公婆家的生活刻板拘谨,索然无味。
每天全家两次团聚祷告,每晚婆婆庄重严肃地送新娘上床,然后丈夫 才能跟着进去。
一举一动,都有清规戒律,弄得她无所适从。
在肯宁顿时,亨利每天 早出晚归,她一人在家无所事事、冷冷清清、孤单寂寞,常常坐在客厅独自 垂泪。
1882 年莫德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西比尔后,便不再感到清闲和寂寞。
随 后,她于 1883 年生下了哈罗德,1886 年生下了唐纳德,1887年生下了伯纳 德,1889 年生下了尤娜,到 24 岁时,她已成为 5 个孩子的母亲。
此外,她 还要照顾远房表亲的 3个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在印度。
莫德一面参与教 区的工作,一面照顾 8 个孩子,确实使她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使自己有时间去负起教区或教会的职责,她只好在家订下明确的家规,要求孩子们严格遵 守,一有违反,立即惩罚。
结果使孩子们对母亲畏之如虎。
亨利对年轻妻子的日益专横,似乎也抱着基督的宽恕精神,逆来顺受,听之任之。
1889 年春,坎特伯雷大主教通过法勒院长邀请亨利担任塔斯马尼亚的 主教。
亨利·蒙哥马利当时 41 岁,已继承了爱尔兰的蒙哥马利产业,但他根本不是个有钱人。
尽管当时他根本不知道塔斯马尼亚在什么地方,但还是立刻表示接受 主教的职位,因为主教的职位可以使他有较丰厚的收入。
1889 年 5 月 1 日,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正式举行授职仪式,任命亨利·蒙哥马利为主教。
亨利全 家——新主教、妻子和 5 个孩子,经过 7 周的海上颠簸之后,终于在 10 月23 日到达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当时,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还不到两 岁。
到塔斯马尼亚后,莫德在那里建了一间教室,把孩子们的教育完全交 给从英国请来的家庭教师。
她要孩子们负责教室的清洁和保暖,所以孩子们不得不在课余去砍木柴。
后来,莫德又进一步订下一条家规: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家里所有的人每天下午必须走出户外两小时,以使她不受任 何声音的骚扰,安静地休息。
主教可以留在屋内,但也只能呆在书房里。
久而久之,莫德养成了一 种习惯,无论对人对事,她都渴望加以组织和控制,她像男人一样威风凛凛,发号施令,稍有不合意之处,就鞭棍相加。
到塔斯马尼亚不久,西比尔不幸夭折。
5 年之后,莫德在塔斯马尼亚生 下第 6 个孩子,后来又生下第 7 和第 8 个孩子。
1901 年底从塔斯马尼亚回到伦敦后,她又生下最后一个孩子布赖恩。
在莫德所生的 9 个孩子中,有 7 个孩子长大成人,6 个移民异邦。
莫德除对孩子严加管教外,她还独揽家中财政大权,每周只给主教 10 先令,这还包括主教每天到图书室的午餐费用。
如果主教在周末前客气地向她多要一两个先令,便会被她严加盘问。
那么,亨利主教怎么会让年轻的妻 子掌管一切呢?非常可能的是,他无法干预,因为他每年约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离开管辖区中心,身穿灯草粗布衣裳,脚登平钉靴,头戴宽边拓荒帽, 蓄一把又大又灰的胡须,在塔斯马尼亚山区和荒僻的地方长途跋涉,去访问每个遥远的山区。
另一种可能是,主教专心致志于宗教,已逐渐变成一个埋 头于事业的超凡入圣的人,对于家庭琐事不屑一顾。
莫德那些奇特的管理方法虽然使母子间缺乏亲切感,使家庭生活毫无 乐趣,但也确实起到了某些好的作用。
她的孩子都学会了说实话而不顾后果,每个人都循规蹈矩,没有任何一个做出使她蒙羞的事情。
家中没有飞短流长, 闲言碎语,从没有人上过法庭或进过监狱,也从没有人诉诸法院要求离婚。
在塔斯马尼亚,亨利·蒙哥马利主教对自己的工作专心致志,对教友 坦诚忠实,深受人们的好评,所到之处颇受人敬重,不管男女都对他非常信 任。
1901年他根据自己在澳洲土著、矿工、拓荒者和移民等人群中传道的 经验,撰写了一份有关负责海外布道社团的部长所需素质和资格的报告,送往伦敦。
当时,这个部长的职位虚悬未久。
出乎意料的是,两位大主教和伦 敦、曼彻斯特、纽卡斯尔等地的名主教联名致电亨利·蒙哥马利主教,问他是否愿意担任这个部长职务。
起初,他想拒绝,因为他觉得这个职务有损于 主教的尊严,而且案牍工作过于刻板,与他自己喜欢经常邀游荒野、在四方传道的个性相违。
但是,他已 54 岁,再长此下去,可能体力难以胜任。
经 过一番函电往返,他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个职位。
1901 年 11 月,蒙哥马利一家离开墨尔本,途经苏伊士运河,于 1902 年春抵达普利茅斯。
新的部长职 位并不是什么进身之阶,亨利·蒙哥马利在这个职位上也没有显露出什么锋芒。
1921 年,亨利从海外布道社团部长的职位上退休,时年 74 岁,后来他 瘫痪在床,由莫德亲自照料。
1932 年,亨利·蒙哥马利与世长辞,终年85岁。
对于母亲的家规和专制,哈罗德、唐纳德和尤娜都颇为顺从,没有给母亲添什么麻烦。
可伯纳德却是反叛者,专门和母亲对着干。
与母亲的争执, 每次总是母亲获胜。
每当伯纳德做错了事,要挨母亲的鞭子时,他便躺在花园的草丛中呻吟:我是怎么搞的?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当他母亲看不 见他时,便对其他孩子说:去看看伯纳德在做什么,叫他不要做了。
母亲的责骂和鞭打并没有吓住身材瘦小的伯纳德,反而使他变着法子 同母亲作对。
例如,当母亲在聚会中叫孩子们保持肃静,以宣布下一步的指示时,伯纳德头戴红色野战帽,竟然高声吆喝:猪市的猪儿们别讲话,让老母猪先讲⋯⋯自然,伯纳德被拖出去挨了一顿棍子。
伯纳德的整个童年 生活都是在自由和鞭子的夹缝中挣扎着度过的,吃尽了苦头。
他欺负其他孩子,而自己也挨打;他学了一点澳洲口音,便被罚站在家人面前改正,直到 莫德满意为止;他把别人送给他的一辆自行车卖掉,而用卖车的钱去购买邮票集邮,结果他的零用钱被母亲停发,直到他把钱全部还清、买回车子为止; 他在屋内挥刀追逐一个女孩,被母亲一顿痛打⋯⋯伯纳德对自己做的错事从不撒谎,甘愿受罚。
惩罚之后,他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改悔。
他的哥哥唐纳 德说:伯纳德是家中的败类,天性顽劣,只顾自己,目中无人。
9 岁时,伯纳德拍了一张照片,他站在那里,歪戴着帽子,双手举起,握着拳头,作 殴斗状。
伯纳德儿时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在塔斯马尼亚,伯纳德的学习成绩使亨利主教夫妇非常难过。
在英文 作文方面,他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在神学方面,他的论文十分差劲;在数学方面,尽管稍有进步,但绝对赶不上其他同学;在拉丁文、法文、科 学和艺术方面,成绩都在尚可以下。
尤其使他的父母难堪的是,他曾在神学课中因散布歪诗而挨过校长的棍子。
大儿子哈罗德认为自己在英国前途暗淡,不会有大的作为,如果投入 陆军,到海外服役,也许还有发展的机会。
亨利主教也认为,哈罗德对社会不关心,个性独特,体壮如牛,骑术精湛,如果他加入陆军,到南非去发展, 可能还有较大的希望。
于是,主教给岳父法勒院长和父亲罗伯特·蒙哥马利写信,希望他们 能助哈罗德一臂之力。
结果,当主教一家在普利茅斯上岸时,哈罗德便被委任为陆军军官。
哈罗德一上任,就随军出发,去参加已接近尾声的南非战争。
随后便终生定居非洲。
亨利主教一家回到英国后,主教便把唐纳德和伯纳德送到离家不远的 圣保罗学校就读。
7 月间,第一学期结束,唐纳德在圣保罗的功课突飞猛进,通过考试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免除了父母对其学费的负担。
伯纳德也 参加了奖学金考试,但却名落孙山。
1902 年 1 月,伯纳德在上圣保罗学校的第一天便自己作主,选择了陆 军班。
当晚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父母并未衷心接受。
亨利希望自己 的儿子当牧师,一听说他想当军人,不免大失所望。
于是问他为什么想参加陆军,他无言以对。
或许是受长兄哈罗德的投笔从戎的影响,或许是他觉得 陆军班功课不会太紧。
总之,他下定决心以后,便拒绝更改。
主教明智地接受了他的选择,认为这是天意,便不再说什么了。
可是,莫德却不那么容易 让步,于是母子间又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结果,伯纳德平生第一次赢得了胜利。
伯纳德当时 14 岁,凭他对付功课的本事,完全可以悠哉游哉地在学校 里混过去。
他体格强健,善于游泳,但对圣保罗学校新兴的板球和橄榄球运动却 一无所知。
入学后,他猛攻体育运动。
第一年,他当上了学校游泳队队员。
3 年内,他便当上了第 15 橄榄球队和第 11 板球队的队长。
他虽然身材瘦小, 但却目光敏锐,具有一种天赋的竞赛和领导才能。
他在家里沉默不语,落落寡欢,但在学校里却生龙活虎,海阔天空,任意舒展。
在球场上,他对对手 凶狠毒辣,冷酷无情,充满野性,被人称为猴子。
1906 年 11 月,圣保罗学校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我们不平凡的历史专栏一号:猴子》,对他 在球场上的表现作了如下的描写:这头机灵的动物,穿着球衣,以橄榄球场和其它这种可去的地方为家。
它剽悍凶狠,精力无穷,邻近的动物见之害怕,因为它会把它们的头发拔掉。
这叫做‘擒抱’。
经常可以看到它同它的一伙,一阵短跑,用一股动物的蛮 劲,把一只椰子扔来扔去。
它对异族决不留情,踩踏它们的脑袋,持着它们的脖子,并且用许多难以想象的手段对什它们,目的无非是要证明它那颗爱 国之心。
要猎取这头动物,是很危险的。
它疯狂地直向你冲来,从不稍停,手 里抱着椰子,由一个伙伴陪伴着。
正当倒霉的运动员想干一家伙时,椰子却被传给它的伙伴了。
这位扑空的好猎手还未弄清情况时,这两头动物早已过 去了。
因此,大家还是不要猎取这头猴子为好。
即便逮住了,也不见得好吃。
它以食炸面饼圈为生。
如果决。
:不听这个忠告,猎人最好先把自己的头皮剥掉,免得被做成肉卷。
在人生的道路上,伯纳德平生第一次领略了什么是领导,什么是权威, 并且不失时机地抓住它们,加以应用。
他一次又一次地计划和组织自己的战役,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伯纳德在运动场上叱咤风云,但在学习成绩上却令父母伤心。
1903 年, 他在拉丁文、物理、化学等科目方面有所进步,老师的评语是尚可;在神学和英文方面,老师的评语是优异。
但。
秋季来临,一场大病又把这 些乐观的希望变成泡影。
此后,伯纳德的学习成绩便每况愈下,不可收拾。
到 1905年秋升到陆军班时,他通常得到的评语是庸劣,虽然他也能写情 感丰富的文章,但毫无风格。
1906 年 7 月,伯纳德面临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第一次考验。
要想作一名 陆军军官,就必须进桑德赫斯特英国皇家军事学院,而要进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又必须首先经过考试。
从学术上讲,这种考试不算难,但却需要 一些基本知识,而这些基本知识不是在板球场和足球场上可以学到的。
当时, 伯纳德已是18 岁半,校方对他的评语是:从年纪看,该生是个落伍者。
如 果他想上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就必须努力加油才行。
毫无疑问,当这份报告送到他父母手中时,一定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份报告也使伯纳德受 到很大震动,使他认识到他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必须潜心学习才行。
从此他便刻苦用功,奋力追赶。
尽管如此,到 1906 年冬,学校给他的期中成绩 报告单仍然难以使人高兴。
化学:在掌握和使用原则方面,反应迟钝;数学:智力贫弱;法文:平庸。
当然,这份成绩单对他已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 1906 年秋,伯纳德已参加了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入学考试,在被录取的 177名考生中,他排在第 72 位。
正是:年纪虽小志气高,与母抗争不求饶;运 动场上显身手,成绩庸劣进军校。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