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再远征,抓紧战前苦练兵; 危难之时堵缺口,敦刻尔克救众生。
蒙哥马利接任第 3 师师长 3 天后,英国陆军于 9 月 1 日发布全面总动 员令。
这一天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向德国提出最后通牒。
1939 年 9 月3 日 上午 11 时,英国正式向德国宣战。
同日下午 5 时,法国也向德国宣战。
于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
第 3 师经过战争动员后,开始向克鲁干地区集结。
9 月 12 日举行通讯 演习,13 日举行不带实兵的司令部机关演习,19 日国王乔治六世检阅全师,20 日举行师前进指挥所与师情报演习。
9 月 20 日,由 5 名军官组成的先遣 队前往法国。
次日,师运输部队向福茅斯进发。
9 月 26 日,蒙哥马利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训话,宣讲他的攻防策略和 对机动作战的看法。
为了使预备人员有机会进行实弹射击,全师已使用了 10万发步枪弹,但蒙哥马利仍坚持,全师在启航之前,每人至少还应投 3 枚手 榴弹。
9 月 29 日晨,一列列火车将全师官兵送到南安普敦,10 时 30分开始 登船。
当日午夜,船队启航,驶向法国。
英国陆军大臣霍尔—贝利沙在议院宣布英国远征军到达法国时说,我 们刚派遣到法国的军队是以尽可能好得不能再好的方式装备起来的,我们军队的装备比得上其他任何一支类似的军队,即使不算更好的话。
但事 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蒙哥马利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在 1939 年 9 月,英国陆军可以说完全不适宜在欧洲大陆进行一场第一 流的战争⋯⋯野战军的通讯系统不完善,没有后勤支援,没有设立高级指挥机构。
所有这些都是在总动员时临时凑起来的,运输能力很差,临动员时靠 向民间企业征用车辆才得以完成⋯⋯我师的反坦克装备有发射两磅炮弹的炮。
步兵的反坦克武器是 0.8 英寸口径的步枪。
还有一些安装在小推车上发 射 1 磅炮弹的小炮,是急急忙忙从法国买来的,其中有一部分分发到各步兵营。
除了这些以外,我师炮兵有一定数量发射 25 磅炮弹的大炮,是打算用 来发射实心炮弹打坦克的⋯⋯在法国某地有一个直属总司令指挥的陆军坦克旅,但我本人在整个冬天或那年 5 月的作战中从未见过该旅的坦克参战。
而我们是发明坦克的国家,并早在 1916 年就首先使用于战斗中。
蒙哥马利认为,精锐部队装备精良武器是必要的,但劣势装备的部队 也不是没有作为的。
如果经过高标准训练,又有很有能力的指挥官和控制机构,劣势装备的部队也是能够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
然而,英国远征军的指 挥机构从一开始就令人感到没有希望。
按惯例,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一职是由英国海外部队监察长艾思赛德将军自动出任。
如果他不能出任,也应该是奥 尔德肖特指挥部司令官迪尔将军出任,军界的人大都希望迪尔能够担任最高指挥官。
可是,陆军大臣霍尔—贝利沙却不按规矩办事,而任命帝国参谋总 长戈特勋爵任远征军司令,军事作战和情报长官亨利·波纳尔少将任远征军总参谋长,地方部队长官道格拉斯·布朗里少将任远征军副官长。
英国远征 军由第 1 军和第 2 军组成。
第卫军军长是约翰·迪尔爵士,第 2 军军长是艾伦·布鲁克中将。
蒙哥马利的第 3 师隶属于第 2 军。
英国远征军总的集结区 在里尔以东。
戈特是个很开朗的人,为人诚恳,不做小动作和卑鄙的事,堪称第一 流团级军官的典范。
关于军人的事,从服装、靴子一直到战地的小部队战术, 他都了如指掌。
但他并不聪明,不太注意部队的行政后勤,而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作战 上,尤其关注真空地带巡逻队的前哨战。
他把他的总司令部设在哈伯克附近,各下属部门的司令部分别设在面积达 50 平方英里的 13 个村庄里。
司令部分 散设置,对于通讯联络十分不便,从一开始就遇到不少麻烦,要知道某人在什么地方,或要下达命令,都很困难。
最重要的是,他对英国远征军根本就 没有太大的信心。
据说,戈特本人在 1939 年冬获悉德军有 10 个装甲师配置在西线准备攻击时,就曾说:如果情况属实,那我们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蒙哥马利及其上司布鲁克则认为,如果部队经过良好训练并善于使用灵机应变的防御手段,坦克并不是不可阻挡的;如果让得力的指挥官运用巧 妙的战术,将德军诱人不利地形陷入旷日持久的作战,无论在物质上或政治上,对德军都将是不利的;如果把远征军训练成能够抵抗德军步兵和装甲兵 进攻的部队,并由有相当才干的军官指挥,抵消德军的优势,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 1939— 1940 年的冬季里,英国远征军的任务实际上是训练和自卫。
反坦克障碍、掩体、战壕和铁丝网,都必须修建。
虽然军队里和国会里有许多人反对希特勒即将发动进攻的观点,但对英国军人来说,由于必须对付希 特勒的坦克部队,他们至少应该假设希特勒可能发动进攻。
1939 年 10 月,各种情报资料表明,某种事件正在酝酿中。
10 月 29 日,布鲁克和迪尔试图 提醒戈特勋爵注意局势的严重性。
但戈特把它当成了耳边风。
就在那一天,希特勒曾指示他的陆军总司令说,入侵低地国家(即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的黄色战役将于 11 月 12 日开始。
但由于那年冬天天气恶劣,希特勒不得不一再推迟进攻日期。
到 1940 年 1 月 10 日,希特勒又下达了 1 月 17 日发动进攻的命令。
但由于盟军事前在比利时偶然俘获了一架迫降的德国飞 机,机上载有有关黄色战役的全部材料,才迫使希特勒把入侵行动暂时 搁置起来。
不管乐观派怎样认为希特勒不可能很快发动进攻,但蒙哥马利及其同 事们还是处在必须对付德军进攻的现实危险中。
德军推迟进攻,使盟军在西线有了从事战争准备的机会。
然而,从 1939 年英国远征军在法国登陆的那天起,一直到 1940 年 5 月积极行动开始的那天为止,戈特统帅的远征军司令部却从未举行过行政、通讯、情报、运动等 演习,甚至也未进行过沙盘模拟演习。
理由是服从无线电静默的需要,不便举行。
其实,这不过是个借口,因为室内沙盘模拟演习是很容易举行的,与 无线电静默没有什么关系。
结果,英国远征军完全缺乏共同的对策和战术原则,出现意见分歧后,又久久得不到解决。
相比之下,布鲁克却具有真正的大将风度。
他看问题能够从大处着眼,全面衡量,遇事坚定而有决断。
他以真正军人的敏锐眼光,正确地预见到数 月之内,英国远征军将陷入千钧一发的险境。
同时,他也看清了蒙哥马利是一个优秀的训练者和组织者,于是放手让他去干,大多由他自己作主。
蒙哥马利很清楚自己的职责:必须在可供使用的极短时间内使第 3 师处于高效能状态。
第 3 师在进入阵地位置,筑好防御工事之后,蒙哥马利使 出浑身解数,对他的部队进行严格的训练。
他亲自计划和指导了 5 次大规模师演习和许多小规模演习,使第 3 师成为英国远征军中最训练有素的机动 师。
第一次师演习于 10 月 30 日举行,称之为进入防御阵地演习,时间4 天。
演习内容包括夜间汽车输送、昼间行军、封锁交通要道、实战状况下 各级指挥部的报告和命令传送以及营、旅的电话通讯等。
远征军总部派军官前来观看演习,布鲁克对演习很感兴趣,并在日记中写道:蒙哥马利自从 当师长以后每天都有进步,看到这些进步是最高兴的事。
由于最初 4 天的师演习十分成功,蒙哥马利转而注意部队的福利问题。
从 1939 年 10 月开始,部队官兵可以在周末分批到里尔度假。
该地的妓女向来清洁无病,而且是定期予以检查的,但到 11 月 15 日,蒙哥马利获得的报 告说,发现性病患者 40 多例,而且可能急剧增加。
查询之下,发现士兵与当地乡下女人在甜菜地里进行交易。
为了防止性病,蒙哥马利召集医生来协 助,甚至要求随军牧师也来帮忙。
但毫无效果,患性病的人数急剧增加。
于是,他写了一封密信发至所有下级指挥官。
信中说:本人认为,如果男人 需要玩女人,他可以玩而不予禁止。
但他必须用常识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传染。
否则,他便由于自己的行为不慎而成为病号,这样无异于 帮助了我们的敌人。
密信要求营户告诉士兵,找女人应找里尔城里较于净的妓女,应教会士兵认识避孕套的法文名称,以便在法国商店中买到,等等。
他还在密信的结束语中说: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认真对付,尽可能帮助士兵解决这一十分困难的问题。
不幸这封信落到了总司令部的高级随军牧师手中,他把这事报告给总 司令戈特。
戈特让副官长通知第 2 军军长,要求蒙哥马利收回这封冒失的信,并 解除他的职务,遣送回国。
布鲁克知道,要蒙哥马利收回成命会使他在师里失去威信,而在当时的情况下,第 2 军又不可能没有蒙哥马利。
于是,坚持 要由他亲自处理这一事件。
他为蒙哥马利解了围。
布鲁克后来写道:我始终要感谢上帝,让我能在蒙哥马利军旅生涯的这一危险时刻挽救了他。
蒙哥马利非常感谢布鲁克的帮助,他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 决不会辜负布鲁克的信赖。
虽然当时天寒地冻,各种条件很差,蒙哥马利照样执行其训练演习计划。
11 月 21 日、第 3 师与皇家空军联合举行通讯演习;11 月 26 日,全师举行铁路输送演习。
12 月,第 3 师举行第二次大规模演习。
演习内容主要有:以汽车运输进行快速运动,夺取并固守一河)11线,等 待援军到达;准备并发起步、炮及空军协同的反冲击,将敌人逐退至一地障 后,如敌人超越此地障则可能成功地建立桥头堡。
这次演习与 1940 年 5月 第 3 师进入比利时的任务十分相似。
1940 年 3 月 7 日至 8 日,第 3 师举行第三次大规模演习。
这次演习为48 小时连续不断的作战行动,但明确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师由集 结区实施夜间行军,翌日天亮前攻占 60 里外的一处河川障碍;第二阶段,实施夜间脱离战斗,撤退至后方阵地,以机动部队、炮兵、空军阻滞敌人次日的追击。
实际上,这次演习就是 7 个星期后要求第 3 师实施的作战行动, 那次行动解除了英国远征军被包围的危险,被布鲁克认为是完成了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 月 29 日至 31 日,第 3 师举行第四次大规模演习。
1940 年 4 月 11 日, 盟军部队全部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要求各单位在接到命令 6小时内出动。
警 戒状态保持了一个星期仍未撤销。
这样一来,第 3 师原订的第五次大规模演 习计划只好取消。
但为了保持部队战斗力,蒙哥马利于 4 月 22日命令各单 位实施夜间训练,步兵部队每人每周至少行军 20 英里。
面对即将到来的恶战,如果说蒙哥马利对自己和自己的士兵充满信心 的话,那么,他对盟军却不那么有信心。
当时的习惯做法是,英国的旅要轮流到萨尔前线与法军一起服役。
在那里,面对齐格菲防线的德军阵地,至少 还有一点战争的气氛。
蒙哥马利在 1 月份视察了驻在该地的池的一个旅,顺便看了看那里的 法军。
他对他所看到的法军情况感到担心,回来后向军长作了汇报。
布鲁克本人也去视察过,与他有同感,但他俩一致同意不要向下级谈论这些事。
布鲁克对自己指挥的军感到自豪,总是孜孜不倦地研究和评价所属各 部队。
当然,他最满意的是蒙哥马利及其指挥的第 3 师,认为蒙哥马利自当师长之日起就天天在进步,而蒙哥马利所指导的一些演习则使他大开眼界。
现在所需要的就是真正的战斗考验了。
5 月 10 日凌晨 3 时,德军入侵荷兰和比利时,考验的时刻到来了。
正 如布鲁克早就预见的那样,英国远征军立即向东疾速前进。
第 2 军以蒙哥马利的师为先头部队,以第 4 师和第 50 师殿后,前进至迪尔河一线。
第 3 师 的前进运动进行得像时钟一样准确,当他们于 10 日夜间到达规定地区时,发现比利时第 10 师仍然据守着分派给他们扼守的防线。
也许因为附近没有 德军,当时比利时军中绝大部分人都在睡梦中。
于是,蒙哥马利去见比利时将军,请他撤出部队,允许英军防守前线。
但他拒绝撤出部队,并坚持说, 他奉命防守卢万,没有国王的命令叫他让出防区,他绝不离开一步。
布鲁克 第二天来到第3 师,并立即去与比利时国王协商,以便能够重新调整战线。
但比利时国王在其侍卫长的影响下,不同意让英军接防卢万。
戈特总司令却没有采取任何类似的措施,而是于 11 日下午 6 时建议第 2 军将第 3师挤到第 1 军的左侧,不敢反对比军。
蒙哥马利认为,卢万是通往布鲁塞尔的要塞,这个城市及其附近的高地太重要了,不宜交给只使用骡马运输的比国师防守。
当时前面的比利时军 队正在迅速溃退,德军正在逼近,这一地区的部队太多,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师撤到比利时师的后面,作为预备队而不移动到第工军地区。
为了使比利 时人撤走而让英军进驻这一地区,蒙哥马利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拍一点马屁。
于是他对比军师长说:将军,我的师将毫无保留地接受你的指挥,我建议 加强你的防线。
比军师长听了非常高兴,同意了蒙哥马利的安排。
这消息传到总司令部,立即引起震惊。
布鲁克马上来到第 3 师弄清情况。
蒙哥马利 请军长不要担心,因为他即将把比利时人撵走。
当德军进入大炮射程之内时,炮击开始了。
蒙哥马利毫不费力地从比利时人手中接管了前线。
比利时师退 为预备队,然后向北进发,与其主力会合。
布鲁克后来写道:这一插曲突出地表现了蒙哥马利的才能。
当时必须做出某些安排,因为德军在任何时候 都可能到来,而他确实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记得我当时对他这样说道:‘可怜的比利时指挥官,竟然一点也不知道他怀里抱着一条毒蛇。
’ 每天都有坏消息传来:鹿特丹遭到轰炸;荷兰要求停战;德军装甲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过默兹河上的桥梁;比利时军队撤到了阿尔贝运河;英军右 侧的法国集团军垮了。
然而,第 3 师却只能注视和等待。
这是一个令人焦虑不安的时期,但蒙哥马利却异常镇定。
这一时期,他养成了一种晚餐后不久 即入睡的习惯。
白天他外出,整天在前线转,会见下级指挥官,听取他们的汇报,作出决定并给予口头命令。
大约在进茶时间,他总是回到师指挥部, 会见参谋班子,发布当晚和第二天的命令。
然后进餐、就寝。
除紧急情况外,他睡觉时是不许被打扰的。
5 月 15 日夜间,一位参谋军官由于不知道蒙哥 马利有睡觉时不许别人打扰的习惯,便把他从梦中叫醒并报告说,德军已进入卢万。
蒙哥马利勃然大怒,嚷道:走开,别打扰我,叫驻卢万的旅长把 他们赶回去。
参谋听了,为之愕然,而他却继续睡。
德军在对第 3 师进行猛烈的炮轰和冲击之后,于 5 月 15 日夜渡过迪尔 河,攻入卢万车站。
第 3 师奋勇反击,把德军赶出城去。
在这次反击战中,近卫掷弹兵团和皇家北爱尔兰兵团表现得非常出色。
在整个盟军战场情况越 来越令人不安的形势下,第 3 师却像一块屹立在汹涌急流中的磐石,巍然不动。
后来由于南翼侧面暴露,蒙哥马利才不得不于 16 日下午 2 时下令撤退, 向登德尔河转进。
在炮兵弹幕的掩护下,全师于净利落地与敌人脱离了接触。
黄昏前,全师除担任后卫的第 8 旅外,顺利抵达登德尔河。
由于右翼的法军被击溃,仓惶后退,而左翼的比利时军队又突然消失 得无影无踪,英国远征军只好全线后撤。
当潮水般后撤的部队已经从第 2 军旁边过去很远时,第 3 师才最后撤退。
5 月 17 日,第 3 师到达布鲁塞尔西 面,但该城运河上的桥梁已被炸毁。
18 日,第 1军出现行动缓慢的迹象。
这主要是由于该军军长年龄较大、过于紧张、疲倦和慌乱造成的。
为了减轻 他的负担,布鲁克接管了他的第 1师,师长是哈罗德·亚历山大少将。
就这 样,后来指挥英军在非洲取得胜利的三员大将(帝国参谋总长布鲁克,中东 总司令亚历山大和第 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那时就在一种毫无希望的形势 下结合在一起了。
5 月 19 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部开始讨论敦刻尔克环形防御的优点。
实际上,戈特的副参谋长李斯准将在 5 月 18 日,就根据各种情况报告得出了英军必须撤退的结论,拟订了将英国远征军撤退到敦刻尔克的应变计划。
通过敦刻尔克港,可以撤退英军的人员以及一部分补给品和装备。
总司令部讨论这个问题为时并不过早,因为在那天晚上,德军第 2 装甲师已进抵阿布 维尔,第 1 装甲师已进抵亚眠,而其他德军部队则向东北面的蒙特勒伊和埃塔普勒疾速推进。
英吉利海峡的海岸已被敌人控制,英国远征军实际上已被 包围了。
迫于丘吉尔首相的压力和法国方面的要求,戈特不得不调集第 5 师、 第 50 师和第 1 皇家坦克团,于 5 月 21 日对德军侧翼实施反冲击。
由于力量太弱,反冲击被德军瓦解,但第 50 师却在阿拉斯俘获了 400 余名德军战俘。
英国报刊对此大肆宣传。
这次反冲击虽然对盟军战场没有产生什么直接影响,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却对希特勒及其指挥官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影响。
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部原计划英军向南突围,到索姆河一线与法军主力 会合。
5 月 24 日,第 8 步兵旅缴获德军部分机密文件,其中一份说,德第 6军预定在英国远征军最北端实施钳形迂回包围,从北面把英国远征军全部卷入口袋。
布鲁克带着这些文件去见戈特。
同时,消息传来说,法军在南面的 攻击完全失败,左翼比利时军队的抵抗也被粉碎。
如果德军对伊珀尔的攻击奏效,英国远征军向海岸方向的退路亦将被切断,从而完全陷入包围之中。
此时,英军的弹药存量已降至极低限,而不得不靠空投补给;给养不得不减半发给,且仅够维持两日半之需。
如果比军在一两个小时后投降,德军两线 大军则可全部转而攻击口袋中的英国远征军。
尽管戈特缺乏远见,但他还是根据英军和法军当时所处的危急情况, 敏锐地看到只有一个结局,即法军将被打垮,他应把尽可能多的英军撤回英国。
因为他对这一点看得十分清楚,所以他既没有与英国政府,也没有与盟 军最高司令部磋商,便于 5 月 25 日作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决定:英国远征军停止向南攻击,改为向敦刻尔克撤退。
自此以后,他从不犹豫动摇,拒 绝改变他认为是唯一正确和适当的方针。
蒙哥马利在《回忆录》中写道:正因为他看得十分清楚,即便看得并 不远,我们才能从敦刻尔克全部撤走。
换个更聪明的人可能不那样做,也许可能试图返回索姆河一线,同法军保持接触。
如果他这样做的话,那末英国 远征军的士兵们可能已发觉他们现在在法属北非,既无武器,也无装备⋯⋯对此,我给他满分,并期望历史给他以同样和评价。
在此期间,食品供应情况变得困难起来,整个英国远征军只能获得一 半的定量。
但蒙哥马利决不让他的士兵饿肚子。
他命令军需官向当地村长征用粮 食和菜牛。
由于他的师赶着牛群行军,因而他们有活的配给牛肉,从来不缺肉吃。
他建立了屠宰场和面包房,并劫掠了一列被抛弃权弹药车,因此, 第 3 师从未缺过吃的和用的。
如果要摆脱追击,英国远征军就必须不断地采取完整的环形防御把自 己保护起来。
但环形防御建成以后,却面临着两大威胁:一个威胁来自西面逼近的德军装甲部队;另一个威胁来自从东面向比利时军队猛冲过来的冯·博 克的德军集团军群。
第一个威胁被希特勒本人解除了。
因为他命令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停 止前进。
第二个威胁则使布鲁克和他的军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布鲁克的军扼守着鲁贝—阿吕安—伊佩里—科明运河一线。
在博克的 德军重兵集团与一片混乱的英军环形防御之间,这条战线是唯一有防御工事的战线。
如果这条战线被突破,其灾难性后果将远比隆美尔攻占图卜鲁格及 该港设备要严重得多。
布鲁克在 27 日视察防区时,突然发现左翼侧的比军和法军已不知去向, 这样,他的防线上便出现了一个缺口。
这天,富兰克林将军指挥的第 5 师虽然受到了巨大压力,但战线仍安然无恙。
最使布鲁克焦虑的是翼侧的缺口, 因此他命令蒙哥马利把当时在鲁贝处于危险境地的第 3 师脱出身来,前去堵住这个缺口。
这是一个迫使蒙哥马利进行强行军的艰巨任务。
从纯军事的观点看, 这次强行军可以和后来蒙哥马利所取得的任何一项重大成就媲美,因为他奉命执行的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战争中最困难的战术机动,即从己方摇摇欲坠的 防御正面后仅几千码的地方实施横向运动。
在一夜之间,他必须使全师在鲁口当面同敌人脱离接触,从第 5 师发炭可危的战线后方仅几干码的地方,向 北转移约 25 英里,在拂晓前占领未经侦察的阵地,挖好战壕,筑好工事,准备迎接德军的进攻。
如果这一行动计划是由一位参谋学院的学员提出来 的,大家一定会认为他发疯了。
但在危急时刻,不合情理之事还是不得不做。
整个晚上,布鲁克都在焦急不安地注视着第 3 师的行动。
但是,他的担心是 多余的。
5 月 28 日凌晨,第 3 师完全进入预定位置,缺口被填上了。
布鲁克在 5 月 28 日的日记中高兴地写道:我发现他已经像往常一样完成了几乎 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与此同时有消息传来说,比利时国王已命令比利时军队在 5 月 27 日 午夜向德军投降。
于是,从第 3 师的防区至纽波特之间已经没有盟军部队,而且这空隙长达 15 英里。
蒙哥马利赶快采取补救措施。
5 月 28 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部已移驻拉庞,并在那儿一直留到最后, 因为那里有良好的通讯设施,可一直与多佛尔和伦敦保持电话联系。
总司令部当时只剩下戈特和少数几个参谋。
5 月 29 日到 30 日夜间,第 3 师潜入敦刻尔克桥头堡左侧的阵地,负责 扼守菲尔纳和纽波特之间的运河线。
蒙哥马利把指挥部设在拉庞郊区的一片沙丘上。
自从决定向敦刻尔克撤退后,英国远征军每天的作战行动就是击退德 军的进攻,向敦刻尔克和海滩逐渐退却。
他们不得不丢弃大量重型武器和军械装备,以便尽快从海上撤退。
海军的舰只和其他小船在海上往返不停, 英国远征军的规模逐渐缩小。
随着部队的减少,大多数高级将领便被断然地命令返回英国。
虽然这样做违反他们的意志,但却是明智的,因为战争还要 继续打下去。
对于布鲁克这样一个热情而容易激动的将军来说,要丢下他所珍爱的军不管,是很痛苦的。
然而,命令已经下来,他不得不于 5 月 30 日 夜乘船回国。
临行前,他作了一些必要的安排。
他决定让蒙哥马利接管第 2 军,尽 管他是 3 个少将中资历最浅的一个。
蒙哥马利的第 3 师师长职位由第 4 师的肯尼思·安德森准将接替,而安德森准将的职务则由蒙哥马利的师属机枪营 营长布赖恩·霍罗克斯中校担任(他在晋升为旅长之前只当了 17 天营长)。
当霍罗克斯被召到师部时,他看到一个动人的场面。
他写道:我被召唤到 第 3 师司令部。
当到达时,我看到沙丘上站着两个人。
我认出他们是我的军长布鲁克将军和我的师长蒙哥马利将军。
前者情绪很激动,他的脊背佝倭着, 好像在哭。
蒙哥马利轻轻拍着他的背。
接着他们握手道别,布鲁克将军慢慢地走向自己的轿车,驱车走了。
布鲁克是个严肃、自制而深藏不露的人,居然在他的师长面前感情失 控,使霍罗克斯感到不可思议。
但蒙哥马利则认为布鲁克不是一时感情失控,而是他表达深厚友谊的一种方式。
他在《通向领导的道路》一书中写道:当 一个英国人伤心到要开怀痛哭之时,大多数都愿意独处。
因此,当艾伦·布鲁克伤心地伏在我肩上哭泣时,我知道他对我有深厚的友情,我很喜欢这种 表示友情的方式。
那一次在比利时海岸沙丘的情景,使我终身难忘。
蒙哥马利的任命将于 30 日下午 5 时生效。
下午 2 时,他召集全师各部 队长官开会,对全师的防御作了最后一次安排,并发表告别演说。
下午 6 时,蒙哥马利以军长身份参加了戈特在敦刻尔克海滩前线总司令部召开的最后一 次会议。
出席这次会议的军长有两个:一个是 4月份接任第 1军军长的M·G·H·巴克中将,另一个是刚刚接任第 2 军军长的蒙哥马利。
在会上,戈特宣读了政 府发来的关于最后阶段撤退的指示电报。
随后,他命令蒙哥马利率第 2 军于 5 月 31 日和 6 月 1 日撤退;命令巴 克率第 1 军最后撤退。
他告诉巴克说,最后不得已时,可率部队向德军投降。
会议结束后,蒙哥马利留下来要求与戈特个别交谈。
他对戈特说,巴克不适合担任这种最后指挥职务,担任这种职务的人必须是一个镇静而头脑 清醒的人。
第互军第 1 师师长亚历山大正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他应该立即把巴克送回英国,命令亚历山大指挥第 1 军。
蒙哥马利写道:我深知戈特 其人,所以说得直截了当,并坚持这是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
作为一个刚上任的军长和资历很浅的少将,蒙哥马利能看到这一点并毫不隐讳地说出 来,是非同寻常的。
戈特没有装腔作势地说蒙哥马利傲慢无理,而是马上接受了他的建议。
巴克被送回英国,亚历山大于 5 月 31 日下午接任第 1 军军长。
亚历山大表示,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把第 1 军全部撤回英国,绝不投降一兵一 卒。
事实果真如此,亚历山大沉着镇静、充满信心地撤出了所有的人。
毫无疑问,正是由于蒙哥马利这种勇敢和无礼的行为,才使得许多英国士兵 得以保全性命,或者至少免于在德国战俘营中受罪。
5 月 30 日晚,蒙哥马利召集第 2 军师级指挥官会议,发布第二天从海 滩一带撤回英国的命令,并指示,任何来不及从海滩上乘船撤退的人必须沿海岸奔向敦刻尔克,在港内上船撤退。
敦刻尔克海滩一片忙乱:海上波涛汹涌,岸边车水马龙,滩头上成千 上万的英军官兵,急急忙忙拥上大艇小船,德军不停地炮击,空袭和空战频频发生⋯⋯尽管显得慌张忙乱,但第 2 军在 31 日白天的撤离进行得非常顺 利。
到晚上 11 时之后,一方面由于德军的轰击已把码头炸毁,另一方面由于潮汐太低,码头无法使用,没有来得及从海滩撤走的部队,只好马不停蹄 地奔向敦刻尔克港。
6 月 1 日清晨,第 2 军最后一批环形防御部队撤退,进入敦刻尔克港的 环形防御之内。
蒙哥马利一直站在沙丘上指挥部队进入敦刻尔克港。
凌晨 3 点30 分,蒙哥马利和参谋长、侍从官一起走下沙丘,朝敦刻尔克港走去。
6 月 2 日黄昏时刻,亚历山大已经设法将英国远征军的后卫部队全部撤离敦刻尔克。
在驱逐舰上,他们向敦刻尔克看了最后一眼,只见全城火起,浓烟冲 天,海面上全是救生衣和沉没舰船的烟囱与桅杆。
正是:信心百倍杀敌去,全军将士弃甲归。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