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麦克阿瑟亲历记 > 第十二章 凯旋巴丹半岛

第十二章 凯旋巴丹半岛

2025-04-03 08:03:28

△麦克阿瑟:我来得太晚了,但我终于回来了△麦克阿瑟:我不是救世主△麦克阿瑟超出战线 5 英里△麦克阿瑟:把你们的军旗挂上去!△卧倒,将军! 麦克阿瑟不顾一切加速向马尼拉的进攻,除了要向全世界炫耀自己的指挥才能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尽早解救战俘。

最新的情报表明,战俘的处境已十分危险。

随着盟军的步步逼进,山下已无力把美军战俘全部运回日本本土,他把幸存下来的战俘集中关押到马尼 拉附近的几所战俘营里,与战俘们关在一起的还有没来得及逃离菲律宾的许多美国、英国和其他盟国的公民,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

山下已经放出话来:不让麦克阿瑟看到一个活着的巴丹老兵!关押这些战俘的圣托马斯大学、 比利比德监狱、——卡巴纳端以及洛斯巴诺斯等战俘营的日本兵更加变本加厉地迫害他们,每天都有许多人不堪凌辱,在这即将得救的时候死去。

为此, 麦克阿瑟深感痛心。

为了保住这些可怜人们的性命,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营 救计划。

229当他的部队还在距马尼拉 70 英里以外的时候.麦克阿瑟从第 6 集团军中 挑选出数百名干练的官兵组成一个别动队。

这支特殊的部队由威廉·C·蔡斯准将指挥,全部乘坐坦克和机动车辆,沿道路行动。

他们以每小时 30 英里的 速度向马尼拉快速穿插,边走边打,在敌人还来得及炸毁桥梁前就夺取了桥 梁。

2 月 3 日黄昏,别动队已越过马尼拉市界,这是盟军进入马尼拉的第一 支部队。

尔后,这支部队在菲律宾游击队的协助下,在马尼拉的大街上横冲直闯,冲散了一些三五成群惊慌失措的日本兵,到达了圣托马斯大学。

一辆 绰号叫战斗基础的坦克撞倒校园的前门。

守卫在这里的日本兵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战俘和平民就被放了出来。

这支部队的另一部分占领了马 拉卡南宫,从而保住了这座著名王宫。

第二天,第 37 师的先头部队从比利比德监狱又救出 1500 名战俘,其中有 800 名是在巴丹半岛上被俘的。

一共有 5000 名战俘被解救出来,其余的战俘都被迫害致死了。

解放这些 战俘,的确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扣人心弦的时刻之一。

战俘们一个个面色惟淬,眼睛深陷,衣着褴褛。

麦克阿瑟进入马尼拉后,于 2 月 7 日巡视了圣托马斯 和比利比德监狱。

他写道:尽管我的一生中充满着激动人心的场面,却没有比我第一次访问圣托 马斯集中营更为动人的景象了。

当我到达那里的时候,炮声依然隆隆,可怜的半饥饿的战俘们激动得大声呼叫起来。

我一走进大楼,数以千计情绪激动 的人立即向我涌来,把我挤到墙边。

他们衣衫褴褛,污秽不堪,眼泪像泉水一样流满面颊。

他们仿佛用毕生最后的力气挣扎着靠近我,握我的手。

有一 个人张开双臂抱住我,一头栽到我的怀里,无所顾忌地嚎响痛哭起来。

一位昔日端庄秀美的妇人穿着难以遮体的衣服,使劲把她的儿子高举过人,请我 抚摸他。

我抱过小孩,他那呆痴的眼神使我感到震惊。

他们歇斯底里地边哭边笑,所有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对我说:‘谢谢您’。

他们拉我的上衣,吻我,紧紧地拥抱我。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和永远难忘的时刻。

比利比德的情况更糟,这里关押的大部分是麦克阿瑟留在巴丹的美国士兵。

在漫长的三年时间里,日本人只给他们少得可怜的粮食定量,而且尽是 蛀虫和鸟粪。

日本人想用这种手段慢慢把这些曾经对他们顽强抵抗过的士兵折磨死光。

经过那些漫长而艰难的岁月后,士兵们还能保持着良好的军人观 念。

当麦克阿瑟走过来时,他们每个人都拖着两条腿,以立正的姿势站在自己的铺位边。

尽管他们骨瘦如柴、浑身污秽、满脸胡须、长发披肩,身上穿 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脚上的鞋已成碎片,但一个个默不作声,表情严肃,恍 惚在接受检阅。

看到这种场面,麦克阿瑟再次感动了,泪水禁不住流下了脸颊。

他庄重 地抬起了右手,口里喃喃他说道:我来得太晚了,但是我终于回来了!对马尼拉的正式围攻是从 2 月 1 日开始的。

这时,已经查明马尼拉并非是未设防城市。

本来山下大将是决定不守卫马尼拉的,但是盲目自信的海军少将岩桥拒不执行这一决定。

他指挥 20000 名日军,多数是海军陆战队和海军人员,也 包括一些亡命的陆军官兵,要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他们决心拼死一战,要把这座素有东方明珠雅称的城市化为废墟。

为此,麦克阿瑟不得不投入主力部队。

2 月 1 日骑 1 师和第 32 师在仁牙 因登陆。

这两个师都是美军的王牌,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在前面的战斗中,他们一直留在莱特岛没有使用。

现在,是使用他们的时候了。

他们从登陆点 快速机动到马尼拉北郊,麦克阿瑟对精明强悍的骑:师师长维恩·D·马奇说:快!砸碎日本鬼子的脊梁,夺占马尼拉!越快越好! 这样,攻打马尼拉的战斗主要由骑 1 师和第 37 师担负,他们从北面像一把抡起来的铁锤狠狠地砸了下来。

第 11 空降师则在南面构成一个坚固的铁 砧,使得日军不得退入南面的山区。

丧心病狂的日本人只能等着被砸得粉碎 了。

事实上,攻打马尼拉的战斗进行得十分艰难。

由于担心 70 万马尼拉居民 的安全,以及顾及到尽量少毁坏这座美丽的城市,麦克阿瑟禁止使用飞机轰炸敌人的据点,甚至要求重炮也尽量少用。

日本人据守在一幢幢大厦里,很 难把他们赶出来。

美军不得不一幢楼一幢楼的攻打、搜索,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到 2 月 7 日,第 37 师终于在敌人坚硬的硬壳上敲开了一个口子,突入了 马尼拉市区,与早两天冲入市内营救战俘的别动队会合了。

麦克阿瑟不顾手下人员的一再劝阻,搭乘第 37 师的一辆坦克跟了进去。

他迫不及待地发表了 一份公报:现在,我站在马尼拉的街头上宣布,美军已突入马尼拉的城区。

我们 的军队正在迅速肃清残存的敌人,马尼拉的秩序将会很快得到恢复。

菲律宾群岛的彻底解放已经指日可待了!全世界都为此而感到振奋。

很快,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马歇尔、 尼米兹,甚至乔治·巴顿都发来了贺电。

罗斯福的贺电是这样写的:在解放马尼拉的时候,谨向您个人和您手下的官兵们表示热烈的祝 贺。

这是在远东重建自由和庄严的历史性时刻。

这次战役行动之迅速和兵力运用之高超,使我们无限地增加了对您成功的赞赏。

请向游击队员们转达我的感谢和祝贺。

他们对这次战役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他们经受了多年 的苦难,为这一时刻的到来作出了充分的准备。

罗斯福还给奥斯敏纳总统发来了贺电。

但是,且慢!麦克阿瑟的公报发得过早了,从第一名美军士兵进入马尼拉到 2 月 27 日,市区战斗的枪声完全停止,经过了三个星期零二天的激烈战 斗,美军才完全控制住马尼拉。

这中间的战斗太惨烈了。

到 2 月 12 日,马尼拉的日军大部分被压缩到南部滨海地区。

这里有古老 的固特拉穆罗斯镇的旧城墙,城墙是厚厚的石头垒起来的,十分坚固。

美军不得不用重炮连续轰击,这使得城区变成一片火海。

最后,日军又躲进医院、 政府大楼、美陆海军俱乐部、马尼拉旅馆、拉萨尔大学及其体育馆等几处建筑物内,他们铁了心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南面由艾奇伯格亲自指挥的第 11 空降师于 2 月 4 日进至马尼拉市界 3 英里处的达伊穆斯,就遇到了一大股日军海军陆战队的顽强阻击。

这股日军巧妙地在一所原西班牙兵营里构筑了工事,挡住了第 11 空降师的去路。

由于 他们缺乏重火器,很难克服敌人的坚固阵地。

直到 2 月 8 日他们才接近马尼拉南郊,但很快又在尼古勒斯机场被敌人困住了。

这时,艾奇伯格企图首先 突人马尼拉,摘取头功的美梦早已破灭了。

最终,克鲁格派去了重型火炮,把这支部队解脱了出来,并且接过了第 11 空降师的指挥权。

艾奇伯格只好沮 丧地退回到莱特岛指挥他的部队继续清剿丛林中的日军。

在最后的战斗正紧张激烈地进行时,麦克阿瑟最关心他过去设在马尼拉 旅馆顶楼的住宅。

这里有他的精美的家俱、积攒一生的各种收藏品,以及他的上千册私人藏书。

这些东西在马尼拉撤退时,都来不及运出,只好听任日 军践踏了。

现在都还完好吗?争夺旅馆的战斗于 2 月 21 日打响。

翌日,战斗还未结束时,麦克阿瑟就 迫不及待地前往察看。

旅馆内,机枪还在不停地向外吐着火舌,麦克阿瑟被暂时阻在了附近的一栋建筑旁边,他手下的人说什么也不让他继续向前。

这 时,以顶楼的窗口冒出了浓烟。

顶楼着火了!想到他精致的军事藏书、个人纪念品,他毕生所有的东西被毁于一炬,他痛苦地低下了头。

敌人的火力逐渐减弱了,麦克阿瑟再也等不及了。

他一把推开前面的卫 兵,冲进了还在冒烟的大门。

接下来,他在回忆录中作了详细的描写:在两旁冲锋枪手的簇拥下,我登上了通向顶楼的楼梯,每往上走一步 都要经过一场战斗。

顶楼的住宅除了灰烬外,一切都荡然无存。

很明显,这里曾经是这场保卫战斗的指挥所。

指挥所的上校被我们击毙在烧焦了的门槛 上。

门口摆放的花瓶打碎了,这是 1905 年父亲出使日本时,天皇亲自送给他的。

花瓶的碎片散落在这个日军指挥官的头旁和脚边,成了他那血腥葬身之 处的可憎陪葬物。

指挥这次搜索任务的年轻中尉,手中提着冒烟的枪,脸上挂着胜利的微笑,对我大声喊道:‘干得很顺当,长官!’但是,对我来说, 此刻并不美妙。

我可爱的家遭到了毁坏,我正在痛苦地品尝着这颗苦涩的苦 果。

其实,麦克阿瑟不必如此痛苦,他的一些私人物品后来都被陆续找到了。

一位菲律宾花匠曾收藏起一个盛有银餐具的红木盒子,他把它交给了总司令部的一位参谋。

美军士兵在一座仓库里找到一个箱子,上面写着医疗补给 品——运往东京的字样。

实际上,里面都是麦克阿瑟和琼的各式各样的茶具、烛灯架、碗及其他银器。

他的 1941 年出厂的凯迪拉克牌黑色轿车也完好地在圣托马斯大学找到了。

士兵们还在马尼拉旅馆的废墟中挖掘出了他那一 套《剑桥现代历史丛书》及其他一些珍贵的藏书。

几年后,琼又在东京经人指点,在一个当时关押在监狱中等候审判的日军将军家中,找到了装有麦克 阿瑟书签的数百本图书。

这位将军告诉琼,麦克阿瑟所有的私人财产都被马尼拉的日本占领者瓜分了。

马尼拉的战斗终于结束了。

最后,美军打扫战场时发现,近 17000 名日 军被击毙,另有 3000 人从南面逃掉了。

美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仅在市区战斗中,美军就伤亡了 6575 人,其中死亡 1010 人。

但伤亡最惨重的还是平 民,约有 10万以上马尼拉居民死于非命。

昔日高楼林立的马尼拉已成了一片 惨不忍睹的废墟,断墙残垣到处可见。

现在,马尼拉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经历过这么久磨难的人们脸上终于 露出了笑容,男女老少在街上纵情起舞。

他们仿佛要把几年来积蓄在内心的痛苦、屈辱、希望全部喷发出来。

废墟上仍然冒着缕缕硝烟,有时还可以听 到零星的枪声和爆炸声。

但是,人们已顾不上这些,他们从这条街上跑到那条街上,把欢乐的气氛带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麦克阿瑟准备乘车环城一周,查看一下城市的损失情况。

但是,他的车 刚开上街就被欢乐的人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欢乐的呼声响彻云霄。

马尼拉的居民围着我,要吻我的手,把自制的 花环套在我的脖子上,拉住我的衣服。

有人流着眼泪呜咽着说:‘救世主,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圈外的人拼命往里挤,争着想把手伸向我,我 被这种场面深深感动了。

当马尼拉街头的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的时候,麦克阿瑟已把注意力转向巴 丹和科里吉多岛。

尤其是后者,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要235 扼守在马尼拉湾的咽喉要道上,在夺回该岛之前,美军无法安全地使用马尼 拉湾的港口设施。

除此之外,对麦克阿瑟来说,巴丹和科里吉多还有深刻的象征性价值,在美国国旗飘扬在这些地方的上空之前,吕宋岛的战斗就远远 谈不上结束。

由于获得巴丹和科里吉多日军的情报十分困难,结果麦克阿瑟作出了错 误的判断。

他认为,在巴丹设防的坚固阵地上约有 6000—8000 名日军,而在科里吉多岛上只有约 900 名日军,这样,巴丹将会是一场恶战,而科里吉多 经过长时间的飞机轰炸之后,那里的战斗可能会容易些。

事实上,情况正好相反,巴丹半岛上只有少数日军,而在科里吉多岛上的日军却超过了 5000 人。

第 11 军被指定担负收复巴丹半岛和科里吉多的主要任务。

该军在吕宋西 部沿海的圣安东尼奥登陆后,一直还没有遇到过什么真正的抵抗。

2 月 14 日,解放巴丹半岛的行动首先开始。

第 11 军计划使用两支部队, 以半岛的东西海岸实行对进攻击。

二个团沿东海岸向甫迅速推进,由于敌人比预料的少得多,抵抗微乎其微,仅用四天时间,即占领了半岛的东海岸。

另一个团从奥隆加波登船,于 2 月 15 日在西海岸的马里韦莱斯登陆,实际上来遇到任何抵抗。

该团迅速北上,于 2 月 21 日攻占了西海岸敌人在巴丹的最 后一处据点。

这样,整个半岛就拿下了。

夺回巴丹正好用了 7 天时间。

麦克阿瑟打心眼里热切期望着这次收复。

2 月 16 日这一天,他在总司令 部几个参谋的陪同下乘吉普车去巴丹,他想亲眼看看巴丹的收复。

结果这次前线视察险些使他丧了命。

他们一行乘两辆吉普车,沿海岸公路向东行进。

麦克阿瑟内心激动,不断催促驾驶员向南,向南!结果一直开到了超出战线 5 英里的地方,如 果不是被一座桥挡住了去路,他们可能还要走得更远。

这时,空军的一小队 P—38型战斗机发现了这两辆吉普车。

飞行员认为他们一定是日本人,准备 进行扫射。

幸好小队长决定甩无线电与地面引导人员核对一下,地面引导人员知道麦克阿瑟朝这条路上开去了,因而通知飞行员不要攻击。

不然的话, 麦克阿瑟也许已经没命了。

2 月 16 日,对科里吉多的进攻开始了。

上午 8 时 30 分,第 503 空降团 的约 1000人在岛上最高处的簇叶丛生的阅兵场和高尔夫球场上降落。

日本人 措手不及,未给空降兵造成很大麻烦。

但等敌人清醒过来后,立即组织了反 扑,结果, 503空降团的 25%遭到了伤亡。

接着,第 11 军的一个团从巴丹半岛出发,在马林塔坑道附近的东部进行 了两栖登陆。

开始也很顺利,但是,不久敌人赶到了滩头,机枪猛烈地扫了过来,迫击炮弹不断在滩头爆炸。

登陆的部队勇猛地朝敌人扑去,很快在马 林塔山建立了牢固的立足点。

中午刚过,又有 1000 人的伞兵空降到岛上。

这时,共有 3000 名美军攻 打科里吉多岛上的日军。

按照预先的估计,这些美军对付 900 人的日军是足够了。

然而,实际日军是 5000 人。

在此后的 10 天中,科里吉多岛上进行了一场恶战,这些日军与守卫着马 尼拉街头的同伴一样,他们决心战斗至死,决不投降。

不过此时日军已完全失去组织,他们分散守卫在一条条坑道中,互相不能协调支援,对外面的情 况一无所知。

他们只是在作困兽之斗,以死尽忠天皇。

就这样,美军每剿灭一处日军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直到 2 月 26 日,才 基本上肃清岛上的守军。

共有 4500 多名日军被击毙,剩下的 500多人大都被 活埋在了坑道工事里。

美军自己也伤亡 1000 多人。

麦克阿瑟一生追求戏剧性和传奇性。

这次重返光复后的科里吉多,他又 精心导演了一幕历史话剧。

3 月 2 日,他向海军借了四艘鱼雷快艇,召集起当初与他一起逃离科里 吉多的人,沿着当初离开的原路上了岛,这真是一个戏剧而又浪漫的时刻。

他写道:我们是在一个阴沉的夜晚在黑暗中离开的,回来的时候正是阳光明媚 的崭新的一天。

背后,参差不齐的树桩上飘动着降落伞的碎片。

高坡上,过去的白色营房的废墟在我们的眼前闪烁,一支漂亮的仪仗队向我们致敬。

这时,第 503 空降团团长乔治·M·琼斯上校走上前来,向他报告:长官,我向您呈交科里吉多要塞。

干得不错,我谢谢您。

麦克阿瑟说道。

接着,他把一枚铁十字 优异服务勋章授给了上校。

往上,就到了马林塔山的顶峰,那里有一块平地。

麦克阿瑟深情地望了 一会儿,转过身对琼斯上校说:我看见昔日的旗杆仍矗立在那里。

快把你们的旗帜升上去,再也别让任何敌人把它扯下来。

站在军旗下,麦克阿瑟对这些科里吉多的解放者发表了一番热情的讲 话:巴丹和组成其防务必不可少的要塞科里吉多一起,使得今天的一切成为可能。

我相信它将作为世界上的一次决定性战役载入史册。

它的持久战使 盟军有可能集结力量。

如果它没有坚持到底,澳大利亚将会沦陷,其灾难性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我们今天的胜利同样属于那支牺牲了的军队。

直到今 天,他们的防御战略效果才被人们看得一清二楚。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历史上没有一支军队比它更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今后,让我们每一个人都 把它当作一次伟大的胜利而颂扬吧!巴丹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永存!这是讲给解放者听的,更是说给那些长眠于地下的不屈的守卫者听的。

随着吕宋岛的大部解放,秩序逐渐恢复。

麦克阿瑟需要菲律宾政府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以便使美军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剿灭那些垂死顽抗的敌人身上,经过华盛顿的批准,他决定把民事权力正式移交给菲律宾政府。

1945 年 2 月 27 日,在马拉卡南宫举行了一个相应的仪式,完全恢复菲 律宾的立宪政府。

麦克阿瑟在他的所有高级指挥和参谋人员陪同下,走进了贵宾接待室。

奥斯敏纳总统、他的全体内阁人员以及其他菲律宾政府的官员 都正在这里等候着。

与周围的断墙残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过这场空前的浩劫后,这座西 班牙人留下的宫丽堂煌的宫殿却奇迹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这主要应归功于蔡斯准将率领的别动队的快速行动,由于日军没有预料到他们会到来的如此 之快,因此也就没来得及用罪恶的手粉碎这些精美的建筑和工艺品。

仪式正式开始了,麦克阿瑟身着笔挺的军服,迈着标准的军人步伐走向 麦克风,滔滔不绝地开始了他的演讲:总统先生,自从我们的军队和军事设防撤出这座美丽的城市以来,已 经三年多了。

这是苦难、战斗和牺牲的三年。

我们的撤退是按照战争的惯例,使这个不设防的城市、它的教堂、纪念馆以及文化中心免受军事暴力的摧毁。

然而,我们的敌人却置若罔闻,我所保存的许多东西都被他们在困兽欲斗的绝望中蛮横地捣毁了。

现在,这一片灰烬已经决定了肆无忌惮的敌人将遭到 同样的下场。

现在,总统先生,我代表我国政府庄严地宣告,把宪法规定的全部权力 交还共和国政府。

根据法律规定,它的所在地就设在这里。

这样,你们的国家又可以自立于光荣的自由民族大家庭之中,有机掌管自己的命运。

你们的 首都虽然遭受了残酷的破坏,却重新获得了它的名副其实的地位——东方民主保垒。

你们不屈不挠⋯⋯。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哽住了。

大厅内鸦雀无声,偶而可以听到一二声低 低的抽泣声。

经过磨难的人才懂得生活的艰辛,经过战争的人才懂得和平到 来得不易。

接着,奥斯敏纳总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的讲话回顾了日本军队 的种种暴行,高度赞扬了美国军队为菲律宾的解放作出的牺牲,以及麦克阿瑟本人对这场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他说:在这次讨伐战争中,麦克阿瑟将 军完成了他杰出的父亲,阿瑟·麦克阿瑟所开创的崇高的业绩。

最后,奥斯敏纳总统宣布:为了感谢麦克阿瑟将军为我国人民的解放 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为了表示对他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表现出的高超指挥艺术的崇敬,我代表菲律宾人民、菲律宾政府,授予麦克阿瑟将军菲 律宾‘荣誉公民’的称号。

麦克阿瑟双手接过奥斯敏纳总统授予的荣誉证书,上前一步,与总统紧 紧地拥抱在一起。

大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现在,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

由于马尼拉旅馆顶楼的家已化为灰烬,总 司令部的人为麦克阿瑟选中了一座带游泳池的住宅作为他的新官邪。

这座住宅位于马尼拉北部,靠近马拉卡南宫,原是非常富有的巴克拉克家族的财产。

琼。

阿瑟和阿珠于 2 月 21 日乘哥伦比亚快车号邮轮离开了布里斯班,于 3 月 6 日抵达马尼拉,从麦克阿瑟统率大军出征莱特岛,在布里斯班机场 一别,算来已经近 5 个月了,这是一次欢快的团聚。

麦克阿瑟亲完了女儿又亲儿子,严厉的将军现在变成了和蔼的父亲。

不 过,他们还是有点怕他,畏缩着往母亲怀里躲。

琼望着满头银发的丈夫,心里酸酸的。

他消瘦多了,眼眶已深深地陷了下去,嘴唇干裂,面颊清黑,微 笑的面容掩饰不住疲倦的神情。

其实,她自己也消瘦了许多。

这五个月来,她为丈夫的安全担了多少心啊!两人的目光相遇后一切都不需要说了。

麦克阿瑟一家在前线的团聚,招致了一些爱挑刺的记者的批评。

后来, 总司令部不得不对外宣布,琼的到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处理战俘工作。

事实上也是如此,她到马尼拉后不久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安置战俘、慰问伤员的 工作中去了。

这多少缓和了二些报上的批评。

经过这短暂的团聚后,麦克阿瑟很快又奔波于前线的士兵之间了。

敌人 的抵抗还没有停止,战斗还在继续进行,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马尼拉攻克后不久,麦克阿瑟立即着手实行扫荡菲律宾群岛其他岛屿的 作战计划。

他面临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清剿据守在吕宋岛的三个高山阵 地上的 17万残余日军;一是继续向南进攻,夺回巴拉望、帕奈、保和、内格 罗斯,宿务和棉兰老等南部诸岛屿,解放菲律宾全境。

清剿吕宋岛残敌的任务交给了克鲁格的第 6 集团军,但是该集团军的三 个主力师被调给第 8 集团军,执行更重要的进攻任务了。

这样克鲁格手下只剩下九个疲惫不堪。

消耗严重的师了。

清剿任务是漫长而艰巨的,敌人像在莱特岛上的守军一样,都做好了血 战到底的准备,他们进行的是自杀性的战斗。

与这样的敌人作战,每一个高地、每一条坑道都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山下大将的参谋长,武藤将军后来 曾经评价说:美军优势的炮击和轰炸渐渐抹去了丛林,推上机完 成了办不到的事,坦克和大炮出现在我们曾经认为永远也渗不透的阵地。

我们的前线部队以英勇的肉搏战摧毁了推土机、坦克和大炮。

但是,敌 人一英寸一英寸地向前推进,占领了大小山丘。

好在敌人与科里吉多岛上坑道内的守军一样,并不作反扑,只是困守在 阵地上。

这样克鲁格就可从容地、一处一处地剿灭他们。

整个清剿持续了 6个月,美军以巨大的代价击毙了 10 万多名日军。

直到战争结束时,还有 6 万多躲藏在高山据点内的敌人,后来他们终于一伙一伙地走出了深山,投降 了。

与此同时,南方诸岛的作战计划也在迅速地进展着。

开始,参谋长联席 会议并不同意动用美军去进攻这些岛屿,他们认为菲律宾人自己可以完成这些任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而且,从军事上说,只要占有了吕宋岛, 就完全达成了切断、封锁日军联系的战略目标。

但是,麦克阿瑟时刻忘不了他对菲律宾人民的责任和义务,他要亲手拯救整个菲律宾群岛。

参 联会只好默认这位受命在外的大将了。

艾奇伯格的第 8 集团军在得到克鲁格手下三个主力师的加强后,来执行这最后的立功任务。

在整个菲律宾战役中,他都被倒霉地抛在了后面,先是 陷在莱特岛的丛林中,后来被阻在马尼拉南面动弹不得。

这是最后的表现机会了。

事实证明他确实干得不错。

解放南方诸岛的指挥很成功。

艾奇伯格总共实施了 52 次登陆作战,其中 大多数进展顺利,只有一小部分,特别是宿务和棉兰老岛的战斗比较艰苦。

棉兰老岛原来是麦克阿瑟计划夺取的第一个战役目标,结果成了最后一个被 解放的岛屿。

麦克阿瑟对艾奇伯格的指挥感到十分满意。

接着,麦克阿瑟把他的目光瞄向了更远的南方,那些被他大步跳跃过来 的地方——婆罗洲、爪哇、荷属东印度群岛。

他开始计划由艾奇伯格的第 8集团军继续南征。

但是参谋长们虽然勉强同意了进攻婆罗洲,但否决了攻打 设防坚固的爪哇以及荷属东印度群岛,同时,把进攻婆罗洲的任务交给了澳大利亚军队。

到那时为止,他们一直在战事寥寥的新几内亚和布干维尔忙于扫荡作战,他们要求在战争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麦克阿瑟只好服从了。

由中将莱斯利·默斯黑德爵士指挥的澳大利亚第 1 军团;于 5 月 1 日和6 月 10 日分别在北方的塔拉坎和中部的文莱登陆,最后方指向最南端的巴厘 巴克。

日本人这时正忙于本土防卫,对于这遥远的占领地已顾不上。

因而,战斗进展得很顺利。

在这些南征作战接近尾声的情况下,麦克阿瑟开始了他的战场大巡 视。

6 月 3 日,他从马尼拉登上博伊斯号巡洋舰,首先抵达民都洛,然后继续前往棉兰老岛,这大致就是他乘鱼雷快艇从科里吉多逃出时走过的 路线。

6 月 5 日,麦克阿瑟在棉兰者岛登岸,巡视他过去常去的老地方,特别 是在德尔蒙特乡间俱乐部,他留连忘返,感慨万千。

他就是从这里换乘 B—27 飞机飞往澳大利亚的。

睹物思情,想起当年的狼狈逃离,与今天的荣归相 比较,真是恍若隔世。

大巡视继续进行,接下来他又到了宿务、内格罗斯、罗奈——所有 解放了的土地。

最后,麦克阿瑟到达巴拉望,从这里继续乘坐博伊斯号,前往婆罗洲。

他要亲眼目睹一下这最后的战斗。

与这几个月来精心筹划各次战役行动,辛苦地在前线上奔波相比,这次 巡视可以说是轻松的,也是愉快的。

他后来追忆道:我仍然可以回味起当时海军服务员送来的巧克力冰淇淋、苏打水以及 夜晚所放映的电影。

没有敌机,没有潜艇,只有和平与宁静——跟过去几个月残酷的战斗对比起来,这些 日子多么轻松愉快啊!到达文莱时,正好赶上这场不太激烈的登陆战斗。

麦克阿瑟与默斯黑德 将军一起随着攻击部队上了岸。

附近的战斗还在进行着,日本人的步枪、机枪子弹不断打来。

但麦克阿瑟丝毫不在乎这些。

就像在莱特岛登陆时一样, 他不断往前走,显得很开心,不时停下来,同路边的士兵交谈几句,问他们朝什么地方射击,看到敌人没有。

过了一会儿,站在麦克阿瑟身旁的一个摄 影记者被日本人的狙击手射中了肩膀。

鉴于此,默斯黑德将军下令把他拉回到博伊斯号上去了。

第二天,麦克阿瑟第二次登岸。

在穿过了一块半英里的沼泽地后,他上 了一辆吉普车,他不停地指挥司机朝前进,最后在丛林深处被一位澳大利亚上校挡住了。

麦克阿瑟向上校解释说:我看到至少在 500 码以外的前方有你们的士兵,我要到他们那儿去。

上校并没有屈从于这位五星上将,他告诉他:那是我们的突击分队,即使在这里,也是在敌人的火力范围内了。

最终,将军还是被挡住了。

过后,这位澳大利亚上校见人便说,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位总司令要当尖兵。

文莱的战斗很快也就结束了。

麦克阿瑟接着又跟随澳大利亚军团向巴厘巴克进发。

在舰上,他告诉默斯黑德将军,今天,我们可以把三年半以前 的望加锡海峡事件的帐清算一下了。

7 月 1 日,澳大利亚军团在巴厘巴克登陆后不久,麦克阿瑟就带领他的 随行人员登陆了。

他们选择一个小山丘作为观察阵地,周围都是澳大利亚士兵,他们正趴在散兵坑里向敌人猛烈射击,这里距敌人的阵地只有 200 码远。

突然,一挺日军机枪向这里扫了过来,哒哒哒⋯⋯哒哒哒。

周围的人一 下子卧倒在地,只有麦克阿瑟仍然站在那里,好像完全没有听见敌人的机枪,身体挺得笔直,手中拿着地图,凝视着前方。

一个士兵大声喊到:卧倒,快卧倒,将军。

但是,他仍然一动未动。

7 月 4 日,麦克阿瑟正式宣布菲律宾战役结束。

除了在一些荒无人烟的 山区里,还有一些零星的战斗继续进行外, 115600 平方英里的广阔土地 上,1700 万人民从此摆脱了侵略者。

整个菲律宾战役,包括莱特岛战役、吕宋岛战役和南方战役在内,一共 有 45 万日军被消灭,绝大部分是被打死的。

美军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仅陆军第 6集团军和第 8 集团军就伤亡了 62000 人,其中有 17000 人阵亡。

这还不包括海军和空军官兵的伤亡人数。

当然比起日军伤亡人数来,这个代价还是值得。

美军每阵亡 1 人就有 32 名日军被打死。

比起同期在中太平洋战 场上的硫黄岛和冲绳岛战役来,美军的伤亡简直可以说极小。

在这两个不大的岛屿上,尼米兹指挥下的登陆部队几乎付出了 1∶1 的代价才最终肃清岛上 的日军。

菲律宾战役胜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大量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更主要 的是对实现太平洋战争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菲律宾战役胜利后,盟国在北起吕宋岛北端,南到婆罗洲绵亘 2000 多英里的航线上,建立了牢不可破 的封锁链,严密封锁了南中国海航运线。

从此日军在荷属东印度群岛、东南亚的占领军完全陷于孤立境地,只能坐等灭亡;而日本本土赖以支撑战争机 器运转的重要工业资源,如石油、橡胶等也就断了来源;这无疑加速了日本 帝国的灭亡。

对于美国而言,菲律宾战役胜利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它为战后美国在 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存在奠定了基础。

设想如果按照厄内斯特·金上将的战略计划,绕过菲律宾,情况也许就会大不一样了。

对于麦克阿瑟本人而言,这是一次非同凡响的个人胜利。

他顶住了来自 各方面的种种干扰,实现了自己的战役计划.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战争中,他获得了美国军队有史以来的最高军衔——五星上将;战争中,美国政府两次授予他铁十字功勋奖章; 战争中,他被菲律宾政府授了菲律宾荣誉公民的声誉,赢得了菲律宾人民对他永存的感激; 战争中,他被澳大利亚政府授予太平洋星章,他是接受这一勋章的唯一外国人。

从此,麦克阿瑟的名字与西南太平洋连在了一起。

战后菲律宾总统决定 发行带有麦克阿瑟肖像的钱币和邮票,上面的铭文是保护人——解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