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第一书记1934 年 12 月 1 日晚,赫鲁晓夫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卡冈诺维奇打来 的。
他在电话里说:我在政治局里打电话。
马上到这里来。
有紧急事情。
赫鲁晓夫赶到克里姆林宫,看到卡冈诺维奇一脸的惊慌神情。
卡冈诺维 奇告诉他,基洛夫在列宁格勒被暗杀了。
现在要组成一个代表团到列宁格勒去,代表团成员包括斯大林、伏罗希洛夫、莫洛托夫,再加上从莫斯科党组 织和莫斯科工人阶级里选派的 60 个人。
由他率领这个代表团去列宁格勒,守灵后伴送基洛夫的遗体回莫斯科。
赫鲁晓夫直接赶到莫斯科市委,凑齐了一个代表团,当夜就动身去了列宁格勒。
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和莫洛托夫已坐专车提前动身了。
对于事情的原委,赫鲁晓夫他们都不大清楚,只知道谋杀基洛夫的凶手 是一个叫尼古拉耶夫的人。
12月 22 日,苏联在有关基洛夫案件的通报中说,尼古拉耶夫是地下恐怖组织的成员,该恐怖组织是由原季诺维也夫反对派成 员组成的,名为列宁格勒总部。
党的领导们轮流站在灵柩旁守灵。
卡冈诺维奇的情绪始终没有调整过 来,像是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斯大林守灵时,人们看不透他的心理活动,其实,在他平静的外表下,正酝酿着一场风暴。
1935 年 1 月 18 日,联共(布)中央发出关于基洛夫惨遭暗杀的秘密信, 警告各地党组织要防止政治上泰然自若和庸俗的粗心大意。
信里说:布尔什维克不应当高枕无忧和粗心大意。
我们需要的不是泰然自若,而是警惕 性,真正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警惕性,必须记住,敌人的处境愈是绝望,他们就愈想把极端手段作为他们反苏维埃政权斗争的垂死挣扎的唯一手段。
这 封信完全是斯大林的口气。
被控和列宁格勒总部有牵连的干部陆续被逮捕,全国性的肃反运动 开始了。
从 1935 年到 1938 年,大约 3 年半的时间,苏联的间谍越肃越多、 越杀越多。
人人自危,互不信任,整个国家出现了一种危机。
卡冈诺维奇等人向斯大林报告,希望停止肃反运动。
叶若夫被撤销内务人民委员职务,由 贝利亚接替,大规模的肃反运动才逐渐平息了下来。
肃反的结果是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被杀害。
第 17 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的71 名中央委员中有 51 名被处死,2 名被迫自杀;68 名候补中央委员中有 47 名被处决。
列宁建立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连列宁在内共 15名委员,最后还 剩 5 名,除列宁病逝之外,8 名被杀,1 名被驱逐出苏联。
在 6 名元帅中,图 哈切夫斯基、加马尔尼克、叶戈罗夫、赫留赫尔 4名被杀害,只留下伏罗希 洛夫和布琼尼。
肃反运动同样未能使乌克兰幸免。
州委和区委书记、人民委员、工厂厂 长、市苏维埃和区苏维埃主席、学者和作家都纷纷在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牢房里丧生。
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几乎全部遇难,其中有:C·库 德里雅夫采夫、П·柳布钦克、H·吉米洛、B·查东斯基和 M·哈塔耶维奇。
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著名的历史学家 H·波波夫被捕后死于狱中。
乌克兰领导人中未被逮捕的只有被委派短期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的斯·柯秀尔及被委派短期担任古比雪夫州委第一书记的帕·波斯特舍夫和在 莫斯科被任命为革命博物馆长职务的 T·彼得罗夫斯基。
1937 年,被捕的乌克兰共产党员约达 15 万人。
不久前出席乌克兰共产党(布)第 13 次代表大 会的原共和国领导干部,几乎无一幸免。
1938 年初,斯大林让赫鲁晓夫担任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此前的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赫鲁晓夫成为主席团成员。
会议期间召开了联共(布)中央全会,会上,赫鲁晓夫被提名取代帕·波斯特舍夫,担 任政治局候补委员。
他成了苏联党和国家 10 位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在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和中央全会结束之后,1 月 29 日,报纸上刊登 了一份公告,宣布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尼·赫鲁晓夫担任代理第一书记。
肃反扩大化使赫鲁晓夫在前进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换句话说,赫鲁晓 夫是这次大清洗运动的得益者。
很多比他更有资历和才能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死于非命。
这几年,他虽也是战战兢兢,惟恐噩运降临在他的头上,但总 算挺了过来。
现在让他去担任乌克兰的最高职位,他却不太想去,原因有三:首先, 让他取代科秀尔,他实在于心不忍。
1929 年,当科秀尔接替卡冈诺维奇担任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时,是他批准了赫鲁晓夫去莫斯科上学,没有科 秀尔的批准,赫鲁晓夫绝没有今天的地位。
其次,科秀尔无论从经验和资格方面都强于赫鲁晓夫。
何况,科秀尔在乌克兰的影响和口碑都不错。
赫鲁晓 夫怎能超过他呢?赫鲁晓夫认为这顶乌克兰第一书记的帽子对于他自己的脑袋来说简直有些太大了。
最后,是民族问题,他担心乌克兰人,特别是乌克 兰知识分子会对他很冷淡。
赫鲁晓夫基于这种想法,对斯大林说:派我一个俄罗斯人到乌克兰去 没有什么意义。
柯秀尔不是俄罗斯人,对吗?他是波兰人。
为什么一个俄罗斯人同乌 克兰人相处会比一个波兰人更感困难呢?斯大林反驳说。
柯秀尔可能是波兰人,但是他能用乌克兰语发表演说。
再者,柯秀尔 比我有更多的经验。
赫鲁晓夫解释说。
不许多辩,你就去乌克兰。
斯大林生硬地打断了他。
那很好。
我将尽我所能去工作,使乌克兰党重新健全起来,不辜负您 对我的信任。
赫鲁晓夫不得不结束了谈话。
赫鲁晓夫对离开莫斯科深感惋惜,但也为进入政治局和受命于这样一个 高职位而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他将成为仅次于俄罗斯共和国的第二大共和 国的首脑。
赫鲁晓夫临去乌克兰前,斯大林对他说:我知道你对于城市和工业有 偏爱,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不要只注意工业和城市的管理,忽略了你对农业的责任。
特别要注意,不要将你的全部时间放在顿巴斯。
你在工业 方面不会碰到像在农业方面那样多的问题。
要记住:乌克兰的农业对于苏联是非常重要的。
想一点儿办法,把我们在那里的农业生产组织得更有效一 些。
尽管赫鲁晓夫偏爱矿业和工业,因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在从事这方 面的工作,但斯大林的话,赫鲁晓夫称之为警告,不能不认真对待。
他尽其所能地学习关于农业的各项知识。
他用了很多时间到乌克兰各地旅行,访问农庄与农村,同农学家和农庄主席谈话。
从 1939 年 1 月起,在沿波兰边界的乌克兰西部地区的所有农庄里,马匹 不断死亡。
当时,战争正在逼近,对于军事工业还不发达的苏联,马匹不单是牲畜,还是重要的运输工具。
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
赫鲁晓夫决定调查此 事。
内务人民委员乌斯品斯基认定是德国人的间谍在破坏苏联的经济和作战能力。
他列举了两个人,一个是哈尔科夫兽医学院的教授,犹太人;一个是 哈尔科夫畜牧学院院长,乌克兰人。
通过审问,赫鲁晓夫发现了疑点,便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马匹神秘 死亡的原因。
然而,委员会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曾经成立过类似的委员会,然而当马匹继续死亡时,委员会就被解散,委员会成员不是 被逮捕,就是被清洗。
人们认为,被选入这个委员会,就注定会交上厄运。
赫鲁晓夫召见了乌克兰科学院院长鲍戈莫列茨,这是一名非党人士。
赫鲁晓夫对来人说:你知道在我们的农庄里马还在继续死亡。
我们一 定要想些办法。
有什么办法好想呢?科学院院长问。
我无法相信科学在这里竟会完全无能为力。
如果我们一齐努力的话, 我们是一定能够找出并查明死亡的原因的。
我们应该再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查。
我知道,因为过去的委员会的成员遭到逮捕,你的同事都怕被派到这些 委员会去。
但是如果由你科学院院长来当主席,我肯定其他的专家们会自愿地同你一道工作的。
我答应亲自参加委员会的所有全体会议,并听取你的科 学家们的报告。
为了使你的委员会不致受到任何控告的危险,内务人民委员乌斯品斯基同志也将参加。
我提议我们同时采取另一预防措施:我们将建立 两个委员会,彼此平行地工作。
这样,其中一个委员会取得结论的机会将增 加了一倍。
实际上,赫鲁晓夫建议设立两个委员会的想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万一 破坏分子打入其中一个委员会,还有另外一个委员会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
科学院院长勉强同意了。
两个委员会经苏联农业人民委员部批准之后, 赫鲁晓夫为保证绝对安全,又成立了一个以维尔京斯基教授为首、由来自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家组成的第三委员会。
结果,多勃罗特科教授所率领的乌克兰委员会首先得出结论,认为马匹生病是干草受潮后滋生出一种病菌造成的。
由于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之间的隔阂与偏见,维尔京斯基教授的委员会极力否认上述结论。
赫鲁晓夫为避免两委员会的冲突,建议继续调查。
最后,维尔京斯基承认多勃罗特科教授委员会的结论是正确的。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不使用受潮的干草、不再让干草受潮。
斯大林始终密切地注视 着这一调查的进行。
当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汇报这一工作结果时,斯大林签发了授予多勃罗特科教授劳动红旗勋章、维尔京斯基教授荣誉勋章的决定。
这一事件的圆满结束,不单是农业上的胜利,也是道德和政治上的胜利。
此前,已经有很多乌克兰族的集体农庄主席、牲畜饲养员、农学家、畜牧专家和科学家被当做人民的敌人而失去了生命。
在这一事件之后,随着乌斯品斯基的被撤职,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 猜疑的气氛逐渐消除了。
镇压减少了,党的队伍与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得到了补充,农业的情况开始好转。
然而,战争却毫不留情地在日益逼近。
1939 年 8 月 22 日,星期六,赫鲁晓夫因来莫斯科参观全苏农业展览馆中的乌克兰馆,回去之前在斯大林的别墅做客。
斯大林告诉他,德国外交部 长里宾特洛甫将要来苏联访问。
斯大林笑着并观察赫鲁晓夫听到该消息后会有什么反应。
赫鲁晓夫一开始膛目结舌,以为斯大林在开玩笑,他说:为 什么里宾特洛甫要来看我们?他叛变到我们这边来了吗?还是什么?不,斯大林说,希特勒给我们发来一份电报说,‘我要求你,斯大林 先生,接待我的部长里宾特洛甫,他将带去一些具体建议’。
我们已同意明 天与他会见。
赫鲁晓夫告诉斯大林,他已与布尔加宁和马林科夫约好第二天在伏罗希 洛夫的猎场打猎。
斯大林对他说:行啊,明天你在这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我将与莫洛托夫一起会见里宾特洛甫。
当你打猎回来后,我会让你知道 希特勒有些什么想法以及同里宾特洛甫会谈的结果。
第二天,当赫鲁晓夫回到别墅将猎物烹制成菜肴时,斯大林告诉猎人 们,里宾特洛甫带来一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草案,双方已经签了字。
这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此前,从 8 月 12 日到 21 日,苏法英正在进行三国谈判。
谈判的主要内 容是讨论三国军事行动的方案。
苏联认为只有结成包含具体军事义务的可靠有力的同盟才能保卫世界和平。
尽管波兰危机日益尖锐,欧洲战争一触即发, 但英法仍未采取积极认真的态度。
苏联派出了以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大无帅为首的具有签约全权的代表团,而英国代表团团长是一名中将军衔的兵团 司令,英国代表团团长仅是一名没有全权证书的退休海军上将。
英法两国代表团不顾形势的紧迫,不乘飞机而乘轮船,用了近一周时间,于 8 月 11 日方 才到达莫斯科。
8 月 12日军事谈判开始后,苏联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提出 了一项关于三国共同抗击侵略的联合军事行动方案。
方案中具体规定了相互实行军事援助的内容和方式。
英法代表团根据本国政府的指示,只空谈军事 合作的目标和原则,不提具体方案,不愿承担任何具体的军事义务。
在苏联代表的一再追问下,英国代表表示英国只能派出五个步兵师和一个机械化师 参加共同抗德作战。
在讨论相互援助的方式时,苏联提出苏德之间无共可的边界,苏联要援助英法必须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国土,因此要求英法政府敦 促波罗两国同意苏军过境。
对此,英法政府久久不作答复。
斯大林认为英法在过境权问题上的推诿态度以及英德在幕后进行的秘密谈判已证明它们 没有同苏联进行有效的军事合作的真诚愿望。
因此,他对英法的怀疑和不满大为增加,决定中断同英法的谈判,8 月 21 日,伏罗希洛夫宣布,由于谈判 中的基本问题得不到答复,苏联被迫决定无限期地休会。
正因为休会,伏罗希洛夫才有暇在自己的猎场接待赫鲁晓夫一行。
8 月 23 日,斯大林出席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字仪式。
条约的主要内 容是:苏德双方保证绝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采取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
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缔约 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
缔约双方将就与他们的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进行协商。
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 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缔约双方应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一切争端。
条约有效期为10 年。
在这个互不侵犯条约中还附有秘密附加议定书,对双方在东欧的 势力范围界线作了规定:当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属苏联势力范围,德国和苏联在波兰的势力范围将大体上以纳雷夫河、 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为界。
在东南欧方面,德国表示对苏联所关心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将不插手。
斯大林知道这是希特勒的一个骗局,他对赫鲁晓夫等人说:我知道希特勒想干什么。
他以为他会令我上当,但实际上倒是我愚弄了他! 当时,伏罗希洛夫、贝利亚以及其他一些政治局委员都在场,斯大林接着说:有了这个条约,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置身战争之外,我们将能 保持中立并能保存我们的力量。
然后,我们将会看到情况的发展。
随后,赫鲁晓夫返回了基辅,开始以基辅特别军区军事委员的身分参加 战争的准备工作。
数十个师被调到波兰边界并于 9 月 17 日越过边界,以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土地,几乎没有什么作战行动。
在赫鲁晓夫看来, 苏联部队和当地的居民都为西乌克兰并入苏维埃乌克兰而感到高兴。
但也有一些乌克兰人对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十分不 满,认为苏维埃政权在乌克兰只是临时的,应该以冠松线作为边界,这条线比条约规定的新界线更向西。
西乌克兰的许多波兰知识分子对红军的到来则感到惊恐。
这些人刚刚经 历了德国的统治。
他们眼见波兰政府被纳粹击溃,华沙成了废墟,其他城市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红军会来做什么呢?为了取得西乌克兰波兰知识分子的支持,赫鲁晓夫努力在波兰人中做工 作。
他选择了一个名叫华西列夫斯卡的女作家。
这位妇女刚从华沙步行逃到西乌克兰,她身穿羊皮外衣,脚登黑色靴子,就像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这 也许是为了避开德国人的注意。
她告诉赫鲁晓夫,西乌克兰的波兰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苏联和德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是对波兰主权的践踏,苏联人比 德国人好不了多少。
波兰和俄罗斯自古以来战争不断,苏维埃俄国与波兰在政治制度上又不 一样,波兰人有这些看法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赫鲁晓夫一方面逮捕那些对苏维埃政权抱不信任态度的人,一方面筹划 建立西乌克兰人民的组织。
10 月,在乌克兰成立的人民会议通过了关于西乌克兰并入乌克兰共和国 版图的宣言。
赫鲁晓夫和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作为贵宾参加了这些 会议。
对波兰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合并是斯大林将国境线向西推进,以便 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构筑一条东方战线防御地带的第一步。
11 月 1 日和 2 日,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并分别并 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共和国。
并入的面积达 20 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 万。
建立东方战线的另一重要行动是与芬兰的领土交涉。
从 1938 年 4 月起, 斯大林就以加强北方防务需要为由,多次提出要求允许苏联租借芬兰和芬兰湾的芬兰所属岛屿,以便设防。
芬兰政府表示坚持中立政策,拒绝斯大林政 府的建议,但保证不允许任何外国利用芬兰领土作为进攻苏联的基地。
在苏联的倡议下,1938 年 12 月苏联和芬兰在莫斯科举行秘密谈判。
1939 年 10月,苏联向芬兰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指出为了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要求靠 近列宁格勒的芬兰边界向北推后 20—30 公里,并把卡累利阿地峡南部等地区27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割给苏联,苏联将以两倍于此的东卡累利阿的地区作为 交换。
此外,备忘录还要求每年以 800 万芬兰马克租借汉科半岛 30年,并割 让芬兰湾的一些岛屿。
芬兰拒绝租借海军基地汉科港,但答应调整边界,割让芬兰湾的一些岛屿。
11 月 28 日,苏联宣布废止 1932 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 犯条约。
第二天,苏联宣布断绝两国外交关系,并向芬兰提出最后通牒。
这一天,赫鲁晓夫来到莫斯科。
斯大林邀请赫鲁晓夫去他那儿吃饭,并 告诉他莫洛托夫和库西宁也来。
库西宁当时在共产国际工作。
当赫鲁晓夫来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住处时,斯大林、莫洛托夫和库西 宁正在谈芬兰问题。
库西宁将成为新的卡里利阿一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领导人。
谈话中,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应该给芬兰人最后一次机会来接 受苏联人的要求。
如果芬兰不答应苏联人的最后通牒,苏联就将采取军事行动。
斯大林告诉赫鲁晓夫:我们今天就开始。
四个人围坐在房间里,等着电话。
最后通牒的时限早就规定好了。
规定 的时间到了,炮兵元帅库利克开始指挥炮轰芬兰边界。
斯大林认为芬兰人立刻就会屈服。
赫鲁晓夫也认为,只要他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 服从。
在座的人都没有人想到会发生战争。
突然,电话铃响了,芬兰人并没有沉默,他们开始用炮火还击。
苏芬战 争开始了。
战争开始几天后,赫鲁晓夫回到了乌克兰。
赫鲁晓夫仍然相信苏联的优 势是不可估量的,苏联和芬兰的争执会很快得到解决,苏联不会有什么伤亡。
然而事与愿违。
战争顽固地拖下去。
芬兰人英勇而善战。
他们在卡累利阿地峡沿着曼 纳海姆防线出色地部署了防御设施,使苏联部队试图从这条战略通道向前推进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斯大林很快就认识到自己失算了。
苏联军人所面 对的是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防御工事和部署得很有成效的火炮阵地。
苏军伤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到了冬天,斯大林决定绕过卡累利阿地峡,从拉多加湖 去袭击没有防御工事的北方。
但当苏军试图从背后袭击芬兰人时,他们发现自己的处境更为不妙。
芬兰人本是个生长在北方而又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 他们几乎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已经学会了滑雪。
苏联人遇到了用速射自动步枪武装起来的滑雪部队。
苏联人也试图学芬兰人的样子穿上滑雪板,结果是行 动更为笨拙缓慢,因为大多数人未经过专门的滑雪训练。
于是,全苏联各共和国开始招募专业运动员。
政府官员们隆重地欢送他们,人们相信这些运动 员定会凯旋。
结果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且得道多助的芬兰人使这些滑雪运 动员受到重创。
斯大林同赫鲁晓夫讲起战况时沉重而忧郁他说:我们的部队在深雪中 前进。
部队里有许多乌克兰人。
最初,他们精神饱满他说:‘那些芬兰人在哪里?让我们去干掉他们!’这时,机枪突然打来,我们的人倒下去了。
芬兰人在林海雪原中,身披白色斗篷,以树枝为掩护,像布谷鸟一样隐藏在树丛中,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保卫自己的家园,与苏联人顽强地周旋着。
斯大林对军方、对伏罗希洛夫大发雷霆。
他当着赫鲁晓夫的面责骂伏罗希洛夫,伏罗希洛夫也气得发疯,胀红着脸,对斯大林大喊大叫:所有这 一切只能怪你自己!消灭我们老一辈红军的就是你这个人,我们最好的将军都是被你杀害的。
斯大林厉声打断了他,伏罗希洛夫立时拿起一只盛有烤 小猪的盘子在桌子上砸得粉碎。
对于伏罗希洛大的指责,斯大林不能容忍。
要在前两年,伏罗希洛夫很可能会作为人民的敌人被镇压,现在他只是被免 去了国防人民委员的职务。
赫鲁晓夫在这次不愉快的会见后回到了基辅。
铁木辛哥元帅来看他,告 诉他,他已被通知去莫斯科,接替麦列茨科夫去指挥苏军驻卡累利阿地峡部 队。
铁木辛哥指挥苏军全力从正面发起进攻。
他动用空军、炮兵,切断铁路 运输线,轰炸桥梁,炸毁火车头,摧毁碉堡。
经过四个月,苏芬战争终于结 束了。
苏芬战争暴露了苏联军队的弱点。
希特勒观察苏芬战争所得出的估计是 不难想象的:苏联对付这样一个国家很勉强,而我们只要几个小时就能解决它。
如果用我们最好的装备和训练良好、组织完善的大部队去进攻俄国人, 他们还能剩下些什么呢?实际上,希特勒想的不止是这些,他比苏联人看到的还远。
他说:苏 联高级军事干部最优秀的部分已于 1937 年被斯大林消灭了。
这样一来,那些正在成长的接班人暂时还缺乏作战所必需的智慧。
这一点,希特勒和伏 罗希洛夫看法是一致的。
建立东方战线的最后一次行动是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
比萨拉比 亚的归属问题自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和罗马尼亚之间一直存在争议。
1940 年6 月 26 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归还被强行夺去的原苏联领土比萨 拉比亚,并要求将布科维纳北部移交苏联,作为罗马尼亚占领比萨拉比亚 22年的补偿。
罗马尼亚在向英国、德国、意大利求援无望后,答应了苏联提出 的要求,将整个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给苏联。
这些地区居住的大部分是乌克兰人。
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直到这时才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因此 它与比萨拉比亚的大部分地区合并成一个新的加盟共和国,即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比萨拉比亚的其余部分和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
因此,几乎所有乌克 兰人都住在一个单一的共和国里了。
苏联通过建立东方战线把西部国界向西推进了 150—400 公里,扩大了苏 联的防御空间,增加了苏联人心理上的安全感。
而斯大林的讲话使人们更加认为战争不会来临。
斯大林说,人民应该相信,席卷欧洲其余部分的这场战 争不会把他们卷进去。
不只是斯大林,其他政府领导人也这样讲,致使人民放松了警惕。
加里宁在庆祝十月革命 23 周年时发表讲话说:在所有大国当 中,苏联是唯一没有卷入战争并严格奉行中立的国家。
⋯⋯在全世界都处在这场战争的魔掌下的时候,没有参加战争是极大的幸运。
这种看法似乎不 错。
1941 年农业收成不错,工业生产形势也看好;煤产量蒸蒸日上,西乌克兰的石油滚滚不断。
赫鲁晓夫跑遍了乌克兰共和国的许多地方,到处发表演 说。
他在一次演说中对玉米大加赞赏。
他认为玉米是一种大有前途的极好的农作物。
他要求在乌克兰大大增加玉米的播种面积。
赫鲁晓夫在共和国的知名度也如日中天,已经有几个集体农庄以他的名 字命名,而且在庆祝顿涅茨克工学院建立 20 周年之际,他的名字也加到了这所学院名称的前头。
尽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十分尊敬信赖,但对他关于德国两年内不会在东 线开战的说法还是不大放心。
苏德边界的情报时时困扰着他。
基尔波诺斯上将也是如此,他现在是基辅特别军区司令。
赫鲁晓夫经常同基尔波诺斯一起到边境去,查看防御工事的构筑情况。
工事的构筑十分缓慢;大多数部队的兵力仍然处在和平时期的水平,而且弹药不足。
有一次,赫鲁晓夫听说坦克部队由于缺少弹药无法进行射击训练,十分气愤。
他利用乌克兰本身的条件做了些补救。
1941 年 4 月,赫鲁晓夫和 基尔波诺斯写信给斯大林,呼吁迅速构筑防御工事,使边防部队处于满员状态,并向他们提供武器弹药。
然而,这些要求却如石沉大海,沓无音讯。
战争爆发前夕很长一段时间,赫鲁晓夫一直留在莫斯科。
他很着急,想 早些回去。
斯大林一再对他说:瞧,为什么要这样急着要回乌克兰呢?你不在场可以给基辅的那些人一次锻炼的机会,还没有到需要你动身的时候。
赫鲁晓夫看不出留在莫斯科有何必要性。
这些天来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通宵达旦的宴会。
赫鲁晓夫对这样的宴会已经开始厌恶了。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 接触中,赫鲁晓夫发现斯大林对苏军部队的战斗力已失去了信心。
当斯大林听到法国败降的消息时,竟毫无掩饰地破口大骂:现在希特勒肯定要打破我们的脑袋了。
赫鲁晓夫最后终于直截了当地请求说:斯大林同志,战争马上就要爆发了,如果战争发生时我仍在莫斯科,或者正在回基辅的途中,那将是太糟 糕了,我还是应当尽早赶回基辅。
是的,我认为那是对的,你还是去的好。
斯大林的回答使赫鲁晓夫 明白了,斯大林之所以将他留在莫斯科,是需要人给他作伴,特别是当他害怕时,他受不了孤独无伴。
斯大林估计战争早晚要打,但也许近期不会打。
回到基辅的当天晚上,大约是 10 时,赫鲁晓夫接到指挥部的电话,要他从家里立即赶到中央委员会的办公处去读从莫斯科来的急件。
急件要求乌克兰委员会在几天乃至几小时内作好战争准备。
接着,赫鲁晓夫又接到捷尔诺波尔指挥站打来的电话。
电话中报告说,一个德国兵刚从德国部队那里逃过来。
他带来的情报说,明晨 3 时,德国将 向苏联发起进攻。
那天夜里,赫鲁晓夫没有回家,他要一直等到凌晨 3 点,看看到底会不 会发生战争。
天快亮的时候,赫鲁晓夫得到报告说,德国人已经向他们开火了。
赫鲁晓夫立即向莫斯科汇报,莫斯科的命令是:不许还击。
赫鲁晓夫对 此大惑不解。
斯大林不相信战争会真的爆发,他认为进攻只是德国某野战司令的挑衅行为,绝不是希特勒的命令,一句话,谨防上当。
天亮时,基辅军区司令部已得到德军飞机已经接近基辅的报告。
电话刚 挂,德国飞机已经飞到基输城市上空,轰炸开始了,机场被炸,机库着起了大火,情况迅速恶化。
斯大林战前曾估计,一旦战争真的到来,德国人的主攻方向将是乌克兰, 因为他们首先要夺取乌克兰的粮食、顿巴斯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
因此,他把防卫重点放在了乌克兰。
西南方面军所管辖的 940 公里的国境线上驻扎着 第 5、第 6、第 12 和第 26 四个集团军,领有 32 个步兵师、16个坦克师、8 个摩托化师和 2 个骑兵师。
战争开始前,又有第 19 和第 16 两个集团军开到 这里,再加上驻扎在罗马尼亚边境的南方方面军的 13个步兵师、4 个坦克师、2 个摩托化师和 3 个骑兵师,部署在乌克兰境内的总兵力大大超过了西北方 面军和西方方面军的总和。
实际上,希特勒在南方也投入了重兵。
按照巴巴罗莎计划,进攻苏联分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消灭苏联西部军区的军队,然后在空军的掩护下,以坦克部队为先导,长驱直入,向苏联腹地进攻。
进攻 路线分南、北、中三路。
北方集团军群共 29 个师,在 1000 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直取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共 51 个师,在 1600 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 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进攻;南方集团军群共 63 个师,在1400 架 飞机的掩护下,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向基辅进攻,然后向顿巴斯 进击。
在包围井歼灭这三个城市的苏军后,分别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第二阶段,进攻苏联的后备军,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和阿斯 特拉罕。
基辅特别军区正好位于希特勒入侵的路线上。
这个军区的地形对机械化 部队的进攻十分有利。
道路四通八达,且路况很好。
按外国报纸上的说法,在波兰与基辅之间的地区是一个真正的‘坦克场’。
坦克在那里可以随 心所欲地行进。
身兼全联盟政治局委员、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基辅特别军区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赫鲁晓夫,此时感到肩膀上的担子有千钧 重。
从南线攻击开始之时,他就将全部精力倾注在军事问题上。
6 月 22 日日落时,焦急的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办公处 接待了刚刚从莫斯科飞来的朱可夫大将。
朱可夫与赫鲁晓夫曾在乌克兰一起共过事,苏芬战争结束后,原基辅军区司令铁木辛哥接替伏罗希洛夫担任了 国防人民委员,基辅军区司令就由朱可夫担任。
在战争爆发前 4 个月,也就 是1941 年 2 月,朱可夫才离开基辅去莫斯科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和参谋总长的 职务。
赫鲁晓夫对朱可夫的印象很好,他认为朱可夫是一个有才能的组织者和坚强的领导者。
朱可夫的到来,使他感到精神振奋。
赫鲁晓夫告诉朱可夫,不能再往前飞了,前方已被德国飞机控制,只能 坐车。
两人用高频电话与莫斯科统帅部的瓦杜丁进行了联系,询问了最新情况,然后便乘车前往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捷尔诺波尔,西南方面军司令 员基尔波诺斯上将正在那里指挥。
到达指挥所时已是深夜,他们立刻同瓦杜丁通了电话。
瓦杜丁告诉他们:到 6 月 22 日止,尽管采取了有力措施,总参谋部仍无法从各方面军、集团 军和空军司令部获得关于苏军和敌人的准确情报。
关于敌人突入苏联领土深度的消息,矛盾百出。
空军和地面部队受到的损失,没有准确的报告。
只知 道西方方面军航空兵受到极大的损失。
总参谋部和国防人民委员无法同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和帕夫洛夫取得联系,他们也没有向国防人民委员报 告,就跑到某个部队去了。
这两个方面军司令部也不知道他们的司令员目前 在什么地方。
据空中侦察获得的情报,战斗在苏联国境线筑垒地域进行,局部地区 敌军已深入苏联国土 15—20 公里。
各方面军司令部企图直接与部队取得联系,但没有成功,因为它们与大多数集团军和独立军之间既没有有线通讯联 络,也没有无线电通讯联络。
瓦杜丁将军还说,斯大林同意了国防人民委员第 3 号命令草案,并叫朱 可夫签上自己的名字。
朱可夫问道:是什么命令?转入反攻,粉碎主要方向上的敌人,并向敌国领土挺进。
可是,现在还没有确切知道敌人在什么地方以多少兵力实施突击, 朱可夫看了一眼赫鲁晓夫,不以为然地说,天亮以前先把前线发生的情况弄清楚,然后再定下必要的决心,是不是更好一些。
瓦杜丁表示同意朱可夫的观点,但事情已经决定,必须这样办。
朱可夫只得表示同意,让瓦杜了在命令上代签上朱可夫的名字。
这个命令晚上 12 点钟左右才到达基尔波诺斯手中。
基尔波诺斯是在朱可 夫调任后来基辅的。
按赫鲁晓夫的看法,这是个典型的好心而无经验的指挥官,提升像他这样的一批人,是为了填补红军高级将领被清洗后留下的空缺。
基尔波诺斯担任基辅军区司令,只是因为没有别的人可以委派。
他在苏芬战争期间指挥过一个师,立了功并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
但要他担负西南军区 的重任,实在是勉为其难。
不出朱可夫所料,第 3 号命令引起了方面军参谋长普尔卡耶夫的激烈反 对。
他认为方面军缺乏执行这个命令所需的兵力兵器。
赫鲁晓夫等人对当前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军事委员瓦舒金力主进 攻,认为一开始就转入防御会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
司令员基尔波诺斯认为,命令总要执行,攻下卢布林或许不太可能,但应对入侵之敌实施强大的 反突击。
最后,朱可夫建议基尔波诺斯立即下达预先号令,集中机械化部队对突入索卡尔地区的敌人南方集团军的主要集团实施反突击。
反突击应 有方面军全部航空兵和统帅部部分远程轰炸航空兵参加。
基尔波诺斯等立即编写出预先号令,并将它们传达给各集团军和各军。
6 月 23 日,赫鲁晓夫和朱可夫来到机械化第 8 军军长利亚贝舍夫中将的 指挥所。
利亚贝舍夫在地图上指明了他的军所在的位置和部署方法,扼要地报告了部队的状况,他说:我们军需要一昼夜的时间来进行集结,维修武 器和补充储备品。
同时还要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战斗侦察,组织指挥。
因此, 要到 6 月24 日清晨才能全部投入战斗。
好吧,朱可夫答道:当然,这次反击最好是和机械化第 9、第 19、 第 22 军共同实施,可惜这三个军进入出发地区迟了。
情况不允许把几个军全部集中起来。
机械化第 8 军实施的反突击可能会遇到敌人猛烈的坦克和反坦 克炮火的抗击。
考虑到这种情况,必须对地形和敌情进行周密的侦察。
赫鲁晓夫陪同朱可夫就一些原则问题同利亚贝舍夫谈妥以后,傍晚时分回到了捷尔诺波尔的西南方面军指挥所。
西南方面军参谋长普尔卡耶夫中将和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报告说,战斗在所有的地段进行,而以布罗德、杜布诺、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地区战 事最激烈。
机械化第 9 军和第 19 军将于 6 月 25日到达罗夫诺地区森林中。
基尔波诺斯说:我们的决心是:不等所有的军全部集中,即于 6 月 24 日向 克列瓦尼和杜布诺开始反突击。
第 5集团军司令员除了协调机械化第 22 军的 行动以外,还应协调机械化第 9 军和第 19 军的行动,给这两个军以必要的帮 助。
朱可夫和赫鲁晓夫认为基尔波诺斯的决心是合理的,他们在表示同意的 同时,建议他检查一下各个军同方面军航空兵之间协同动作的保障。
6 月 24 日,利亚贝舍夫指挥的机械化第 8 军在别烈斯帖奇科方向转入进 攻。
这个军装备有比其他各军都要好的最新式的坦克,而且训练有素。
卡尔别卓将军指挥的第 15 机械化军在拉选霍夫以东进攻。
这两个军给予德军的打 击,特别是机械化第 8 军的顺利行动,很快便引起了敌人的重视。
特别是当负责掩护克列斯特集群第 48 摩托化军右翼的敌军第 57 师被歼之后,尤其是 这样。
德军第 48 摩托化军这天陷入了非常危急的境地,希特勒不得不用全部空 军来抗击苏军的反突击,这样才使这个军免于被歼。
德国人不得不增派第 44军及其他部队,以对抗苏军部队的反突击。
就这样,西南方面军胜利地实施了最初的一次反突击。
要是基尔波诺斯 手中有更多的航空兵用来与机械化军协同动作,要是再多一二个步兵军,那么反突击可能会更加强有力。
西南方面军组织的积极反击,使侵入乌克兰的德军遭到很大的困难,打 破了希特勒迅速攻击基辅的狂妄梦想。
特别是在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拉泽胡夫、杜布诺三角地区的坦克大战,不失为苏德战争初期的威武壮举,使 敌人在西南战线方向上整整一周停滞不前。
6 月 26 日,西方方面军形势告急,敌人逼近明斯克。
斯大林将朱可夫召 回。
临行前,朱可夫再次要求西南方面军调集一切可以调集的兵力实施坚决的反突击,他对赫鲁晓夫说:既然实施反突击,那就要用全力实施。
由于仓促地实施了反突击,未能集中足够的兵力,结果只能短时间地阻 止敌人前进。
往往在一个地段阻止住敌人,而在另一个地段被敌人突破。
经过五昼夜的激战,基尔波诺斯终于认识到:不暂时转入防御是不行了。
应该 把分散在广阔空间上的军队集结为几个强大的反突击集团。
他向部队下达了相应的命令,并要求在基辅、舍佩托夫卡、伊贾斯拉夫、旧康斯坦丁诺夫、 奥斯特罗波尔等筑垒地域整顿荒弃已久的设备。
可是莫斯科大本营对西南方面军司令部上述报告的回答却是:继续反突击,不许退却。
基尔波诺斯只好 发出停止退却的命令,继续组织反击。
但是,在 27 日,敌人已经突破杜布诺,直指基辅,形势危急。
赫鲁晓夫仍然留在捷尔诺波尔,协助基尔波诺斯处理各种军事问题。
当 时,大本营要把驻扎在舍佩托夫卡的卢金领导的第 16 集团军调往斯摩棱斯克。
这样一来,西南方面军的右翼就有被分割的危险。
鉴于此种情况,赫鲁 晓夫亲自同大本营联系,争取留下第 16 集团军尚未开走的部队。
身兼数职的赫鲁晓夫还要时时兼顾乌克兰的其他工作,这些天他忙得团团转。
基尔波诺斯命令在 28 日恢复总攻,把全部兵力都调来进行反突击,旧筑 垒地区的防守明显不足。
由于总攻击力量不足,机械化第 8 军有被合围的危险,而机械化第 15 军被敌拖住无法进攻。
苏联军队处境十分艰难。
赫鲁晓夫 同军事委员会成员瓦舒金将军来到一个坦克兵团,传达斯尔波诺斯的命令,以便更好地使用这个兵团的力量。
瓦舒金从兵团回来时心情颓丧,他对赫鲁 晓夫说:全都阵亡了,一切同在法国进行得一样,全都完了。
我要自杀。
赫鲁晓夫劝道:你冷静点⋯⋯然而,话音未落,瓦舒金已经开枪自杀了。
6 月 30 日,莫斯科命令西南方面军立即改变原计划,于 7 月 9 日前撤退 到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旧康斯坦丁诺夫、普里斯库罗夫等筑垒地域一线。
但是,由于前些天的反突击,双方战线已犬牙交错。
为了 拉平战线,司令部命令还在边界附近作战的两翼部队第 5、第 12 集团军在 6 月30 日夜开始撤退,处在中央的第 6、第 26 集团军在 7 月 1 日夜开始退却。
德国人很快便觉察到苏军的行动,向布罗德—捷尔诺波尔急进,7 月2 日就 攻占了捷尔诺波尔,这时西南方面军的指挥部已经撤到普罗斯库罗夫。
敌人 分割了第 6 集团军的正面部队,又威胁到第 26、第 12集团军的后方,西南 方面军处于困难境地。
为了保卫基辅,将筑垒地域恢复至战备状态,赫鲁晓夫从前线驱车回到 基辅,组织和动员全体居民拿起武器。
他打电话给莫斯科,要求运一些武器来。
电话接通时,只找到马林科夫。
赫鲁晓夫对着话筒喊道:请告诉我,什么地方可以弄到步枪?我们这里有很多工厂的工人想同红军士兵一起与德国人战斗,但是我们没有东西去 武装他们。
电话里传来马林科夫的声音,令人寒心:你最好放弃从我们这里得到 步枪的任何想法。
这里民防组织的步枪已经被全部送到列宁格勒去了。
列宁格勒的情况非常紧急。
那么,我们拿什么战斗呢?赫鲁晓夫着急地问。
我不知道——长矛、剑、土制的武器,以及你们工厂里可以制造的任 何东西。
你认为我们应该用长矛来打坦克吗?你只能尽你的最大努力。
你可以在瓶子里装上汽油或火油制成燃烧 弹,向坦克投掷。
可以想象,听了这些回答,赫鲁晓夫有多么沮丧和愤怒。
居然已经到了 这般境地,要设法击退敌人的进攻,却没有步枪和机枪,更不要说大炮和自 动化武器了!赫鲁晓夫呆坐在电话机旁,一动不动,半天没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