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人史纲 > 正文 第28章 第十五世纪

正文 第28章 第十五世纪

2025-04-03 08:03:31

明王朝在血流成河中通过瓶颈,这是它的好运气。

仅只比明王朝晚一年,在中亚兴起的帖木儿帝国,正决心恢复蒙古帝国东方的故有版图。

一四○四年,靖难之后结束第二年,帖木儿大汗从他的首都撒马尔罕;出发东征意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指意见、意念、本意。

孔方主张,进攻中国。

不料在中途逝世,军事行动中止。

如果帖木儿不适时的死,根据已知的资料推断,明王朝以当时残破的力量,势将无力抵抗。

一个新的异族统治,可能再现。

明政府不久迁都北京,一度力图振作,北征蒙古,南收交趾,更向印度洋发展。

然而往害无所避,利无所争的先民社会,崇尚超世而绝群,,这种并不算好的好景也不过三十年。

四十年代后,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来临。

本世纪末叶,伟大的哥伦布船长发现新大陆。

文艺复兴运动进入高潮,欧洲正以无比蓬勃的精神,投向海洋。

而中国却奄奄一息,暗无天日。

一朱棣的大屠杀靖难军跟中央军的战争,历时四年。

最后,皇帝朱允炆失败。

他本占有各方面的优势,甚至拥有最好的将领,但他缺少周亚夫那样杰出的统帅。

黄子澄极力推蔗李景隆,当总司令李景隆一败再败时,黄子澄又为他掩饰,希望他能扭转局势,李景隆反而溃不成军。

黄子澄仍不主张处罚他,只撤职了事,无法挽救的颓势就这样造成。

一四○二年,靖难军渡过长江,挺进到应天(江苏南京)下,撤职居家的李景隆,率领他的家丁叛变,开门迎接。

朱允炆得到噩耗,纵火焚宫自杀。

——不过民间坚信朱允炆并没有死,据说,朱允炆在危急时打开祖父朱元璋留下的秘密铁匣,里面有一把剃刀、一份度牒(和尚证明文件)、一件袈娑(和尚衣服)和碎银币若干(逃亡时零用)。

于是剃发为僧,从宫后水门逃出,浪迹江湖三十余年。

到四十年代一四四○年,当时的皇帝是朱棣的重孙第六任皇帝朱祁镇,恩怨已消。

朱允炆才表明身份,回到宫中。

终其天年。

朱允炆既死,朱棣继位。

他可以说因祸得福,如果不是削藩,他不过仍是亲王。

但他对力主削藩的黄子澄一批人,并不因此而予宽耍他效法老爹朱元璋的手段,展开合法的屠杀。

在这次屠杀中,刑事诉讼法中的瓜蔓抄,发挥强大的威力。

那就是,逮捕行动像瓜藤须蔓一样,向四面八方伸展,凡是能攀得到的,就攀住不放,辗转牵引,除非当权人物主动停止,否则能把天下人都网罗俱荆黄子澄当时担任祭祀部长(太常卿),处斩,全族被杀。

齐泰,前任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处斩,兄弟全体被杀。

方孝孺,教育研究官(文学博士),朱棣对他特别厌恶,屠杀十族,连朋友学生都包括在内,八百七十三人死亡。

财政部副部长(户部侍郎)卓敬,处斩,灭三族。

现任国防部长铁铉,磔死。

教育部长(礼部尚书),陈迪,磔死,六个儿子被杀,亲属一百八十余人,廷杖后贬窜蛮荒。

总监察官(御史大夫)景清,磔死,用瓜蔓抄法,逮捕所可能逮捕的他的家属和亲戚朋友,以及亲戚朋友的亲戚朋友,使他故乡一连数个村庄的村民,全数处决,房舍一空。

监察部副部长(左副教御史)练子宁,磔死,家族一百五十一人处决,数百人贬窜蛮荒。

最高法院秘书长(大理丞)邹瑾,自杀,家族四百四十八人处决。

最高法院副院长(大理少卿)胡闰,绞死,家族二百一十七人处决。

靖难的合法屠杀,大约死一万四千余人,比起朱元璋自然大有逊色。

不过有一项要特别提出的,即罪犯的妻子和女儿,除了斩首外,大都发配给家奴或奴隶,或发配给妓院卖淫,百般侮辱。

生下的孩子,世世在妓院当龟奴。

——瓜蔓抄和妻女发配,不起于朱棣,而起于朱元璋,但在朱棣手中建立成为一种血腥制度。

朱元璋就是用瓜蔓抄的刑事诉讼法,把仅只两个所谓的罪犯,牵引出五万余人的同党。

至于眷属沦为娼妓,以朱元璋的性格,他绝不会放弃凌辱他人的机会。

二中国第一位海上英雄——郑和靖难的屠杀结束后,一项空前的海上事业开始。

中国一直是陆权国家,海岸线虽长,却不重要,原因之一是陆上有够多的空间可以发展。

七世纪以降,唐、宋王朝才有繁盛的海上交通。

蒙古帝国时,亚洲合为一家,海上交通更形发达。

但上世纪(十四)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强烈地排除外来事物,遂使海上交通停顿。

他下令说:一片木板都不准出海。

闭关持续三十年,但对暗中进行的贸易,无法禁绝。

到本世纪(十五)初,朱棣索性解禁,并派遣一个庞大的远洋武装船团,向印度洋出发。

于是中国蓦然间出现一批海上英雄,四十年间,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全部置于控制之下,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海上霸权。

146.gif这批海上英雄的首领郑和,云南人,本来姓马,后来入宫当宦官,朱棣因他与自己的母亲马皇后同姓,命他改姓,他送改姓为郑——可能是他母亲的姓。

郑和父亲是一位曾经到过麦加(在阿拉伯半岛中心)朝过圣的虔诚伊斯兰教徒,但郑和后来改信佛教。

本世纪(十五)初叶,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疑心朱允炆果如民间传说的并没有死,可能逃到海外,图谋反击,他必须调查。

同时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种炫耀狂,使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

于是,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武装船团,出发西洋。

——西洋的意义今昔不同,十五世纪的西洋,指南中国海及印度洋。

十九世纪的西洋,指大西洋,而改称印度洋为小西洋。

郑和一连出航七次,都由浏河(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

每次所到主要诸国,列表于下:147.gif148.gif郑和率领的武装船团,第一次出动军舰六十二艘,战士二万七千余人。

第二次出动军舰四十八艘,战士三万余人。

每舰平均容纳四百余人,旗舰和若干主力舰,长一百二十米,宽四十米,可载一千余人。

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就在本世纪(十五)初,欧洲执造船牛耳的威尼斯王国,对巨舰下水之前,往往因不胜负荷而破裂,仍感到是最难克服的困难)。

郑和一连七次出发西洋,就凭此无敌舰队,纵横印度洋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抗。

新兴的帖木儿帝国,也只是陆权国家,武力还没有扩张到海上。

其他都是小国,至少跟庞然大物的中国比起来,它们都是小国。

郑和最初的航程,仅限于亚洲。

第四次起,他延伸到非洲海岸,今索马里及肯尼亚之地。

假如继续发展下去,航线再行向南,可能会绕过好望角。

郑和七次出海,虽没有搜索到朱允炆,但他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成就,却十分可惊。

中国武装船团,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好像泛舟于中国的内湖。

它带给诸国的冲击,可由推测而知。

尤其使诸国震动的,是三擒番王之举。

第一次发生于第一次下西洋时,就在苏门答腊岛(今印尼最西境),完全由中国移民建立的旧港王国,国王陈祖义向他祖国的舰队司令郑和诈降,然后像高丽王国对付关先生一样,向郑和突击。

但他的运气不佳,被击败擒获,送回中国处斩。

第二次发生于第二次下西洋时,在锡兰山王国(锡兰岛),国王亚烈苦柰儿把郑和诱到首都副罗里,然后倾全国之力攻击停泊在港口的中国船团。

郑和身旁只有两千人,他发现情况有异后,即用此两千人乘首都空虚,突袭王宫,生擒亚烈苦奈儿。

锡兰山军队半途闻警,急折回相救。

被中国军队前后夹攻,大败。

亚烈苦柰儿被送到中国,但中国没有杀他,反而又送他回锡兰山。

从此锡兰山成为中国最忠实的盟邦,每届国王即位,跟朝鲜、安南一样,一定请中国册封。

第三次发生于第三次下西洋时,苏门答腊王国正逢内乱,前王的儿子苏干刺起兵夺取王位,但他缺乏政治头脑,不知道联络中国求助,反而向中国船因袭击,企图取得财宝。

结果被俘,送到中国处斩。

郑和下西洋,跟纪元前二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他们对国家贡献和东西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

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暮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

一四二四年,朱棣逝世,他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左右那批儒家的理学大亨,把下西洋当作老爹的暴政之一,下令停止,甚至把一些重要档案都加以销毁,以防后来再有英雄人物效法。

六年后,三十年代一四三○年,因朝贡的国家减少,当时的皇帝朱瞻基(朱高炽的儿子),命郑和作第七次出航,也是最后一次出航。

中国社会的停滞性质已经形成,任何开展和进取的思想行为,都被排斥。

不久中国又恢复闭关,虽然没有回到一片木板都不准出海,但海外贸易,完全成为被动,印度洋上,留下权力真空。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于一四三三年返国。

六十九年后(一五○二),葡萄牙王国舰队司令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攻陷印度半岛南部的加里库特(即中国所称的古里,今卡利卡特市),征服锡兰山王国,自称印度总督。

假如中国能保持郑和的成果,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势将提前在海上接触,其影响必深而且远。

不过,政府方面有组织的航海事业虽然中止,民间并没有中止。

反而由于郑和一连七次强大的海上武力展示,使民间的海上活动加强。

尤其沿海一带居民,广州、泉州、潮州、漳州、以及客家人,大批地私自闯关,涌向海外,迁移到南中国海各国,使原来已有中国人的地方更为繁盛,而一些荒野也由中国人开垦,成为良田,他们正是今日东南亚各国华人的滥觞。

三交趾省的设立与永久脱离与郑和下西洋同时发生的,还有交趾(越南北部)的得而复失。

以大罗(古交趾,越南河内)作为首都的交趾王国,十二世纪时,中国改封它的国王李日(火尊)为安南国王,遂改称安南王国。

后来李氏王朝男嗣断绝,女儿继位,生子陈日煊,遂转为陈氏王朝,除对中国自称王国外,对内和对其他国家,都称大越帝国。

上世纪(十四)末,驸马黎季囗当权。

本世纪(十五)初,黎季囗把岳父家陈姓王族,全部屠杀。

宣称自己是中国儒家圣人系统虞舜帝姚重华后裔胡公满的子孙,于是改名胡一元,命他的儿子胡苍当皇帝,自己当太上皇,遂建立大虞帝国。

上奏章给中国皇帝说,陈氏王族已经绝嗣,胡苍是公主之子,请求准予代理国王。

中国政府想不到其中如此曲折,就册封胡苍当安南国王。

可是,陈氏三族的一位漏网之鱼陈天平王子,却逃到老挝玉国(寮国),老挝是中国藩属之一,把陈天平送到中国。

恰巧胡一元的使节也到首都应天(江苏南京),他们本都是陈氏王朝的故臣,见了陈天平,惊愕下拜,这证实他王子的身份,并无错误。

中国政府向胡一元责问,胡一元上奏章谢罪,请求准予迎接陈天平返国复位。

本世纪(十五)一四○五年,中国派大将黄中率军五千人,护送陈天平回国。

次年(一四○六),进入安南国境后,沿途欢迎人员,都十分恭顺,黄中的戒备因之大为松懈。

当走到芹站(富良江北岸)时,山路险峻,树林茂盛,又逢大雨,忽然间伏兵四起,护送军团错愕之间,伏兵已把陈天平杀死,向南撤退。

在陈天平身旁担任护卫的中国若干高级官员,也都丧生。

黄中急集中兵力反击时,桥已被砍断,伏兵在南岸叩拜说:我们不敢拒抗天朝,但陈天平不过市井小人,不是王子,不得不把他除掉。

小国贫乏,不能招待天朝大军,请回,我们国王自会请罪。

这种戏侮性的流血手段,使中国没有回转余地。

四个月后,远征军在名将张辅率领下,进入安南,大破胡一元的象阵。

明年(一四O七),胡一元父子被擒。

胡一元父子送到中国后,在监狱里囚禁了一些时候,即被释放,发遣到广西为民。

广西虽跟安南王国相邻,但胡一元已没有影响能力。

胡姓王朝覆灭,陈姓王朝又没有近亲。

而安南王国故地从纪元前二世纪时起,就是中国疆土。

于是,中国宣布撤销安南王国,改称交趾省,管辖十五个府,四十一个州,二百一十个县。

这个从十世纪脱离中国而独立的国土,经四百余年的隔绝,再回归祖国。

可是,不幸的是,祖国的明政府带给新交趾省的,却是腐败的统治。

第一是地方官员,大多数来自邻近的广西、广东、云南三省区,只不过略识文字,他们冒险深入蛮荒,目的只有一个:发财。

第二是宦官,监军太监马骐,是事实上安南军区的太上司令官和交趾省的太上省长,他对人民施展不堪负荷的勒索,仅孔雀尾一项,每年即要一万只,数目不足时,就对交趾人逮捕拷打,极尽残酷。

交趾人无处申诉,官逼民反的形势完成,于是叛变纷起,遍地战斗。

其中最有力的一支是清化府俄乐县警察局长(巡检)黎利。

黎利最初集结兵力时,交趾省两位副省长(参政)冯贵、侯保,动员军队征讨,本来可能扑灭,但马骐不愿看到他们胜利,而把精锐部队留着自卫,只拨给他们数百名老弱残兵,结果二人战死,黎利的势力途不能控制。

一四二六年,安南兵团司令官(安南总兵官)王通,在交州府应平县宁桥遇伏,死二万余人。

明年(一四二七),中国援军司令官柳升在倒马坡(越南同登),也遇伏,柳升战死,七万余战士全部被杀。

王通惶恐失措,还没有等到呈报中央批准,就向黎利求和,允许退出交趾。

黎利接受这个提议,双方筑坛盟誓。

黎利也知道王通只是私自求和,所以又向明政府发动政治攻势,用陈(上日下高)的名义,上奏章给中国皇帝,自称是陈姓王朝的近亲,请求册封。

中国刚受到严重挫败,又听到三通私自求和消息,又觉得中国本是为维护陈氏王朝正统而战,于是顺水推舟,册封陈(上日下高)当安南国王,撤销交趾省。

这个新省回到中国只二十一年,到此再度脱离,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

可是,等到中国官员和武装部队撤退之后,黎利上奏章说陈(上日下高)已死,请求改封他自己。

中国明知道他在耍花样,但已无力再发动战争,只好册封黎利当安南国王。

不过黎利并无意与中国对抗,他在被封之后,对中国继续执行传统的事奉大国政策,邦交更为敦睦。

——马骐以激变番邦罪,处斩抄家,然而已无补于大局。

历史沉痛的证实,贪污对中国的伤害太大了,无数民变兵变,辱国失地,政权覆灭,以及大屠杀大流血,几乎全都起因于官员贪污,和由贪污而引发的暴虐。

四北方边患中国的外患总是来自北方,明王朝不能例外。

蒙古统治阶层入据中国一个世纪,并没有吸收太多的中国文化。

他们进入中国时是什么样子,在被逐出中国,回到蒙古本土时,几乎仍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蒙古帝国政府在撤出大都(北京)后,帝国即行瓦解。

它所属的五个子国,窝阔台汗国早已被察合台汗国并吞(一三○八),元帝国亡于中国(一三八一),吐蕃宗教国自然脱幅(一三八一),察合台汗国(一三六九)与伊尔汗国(一三八六),先后于帖木儿汗国。

只剩下一个一向疏淡,而又远在六千公里之外的钦察汗国,到了本世纪(十五)八十年代,也被俄国消灭(一四八○)。

帝国的瓦解,中央政府组织,也跟着瓦解。

不知道什么缘故,它没有回到它所来自的故都和林(蒙古哈尔和林),大汗反而跟一个部落酋长一样,逐水草而居,在沙漠上飘忽不定。

总而言之,一切都恢复到十三世纪铁木真崛起前那种游牧生活方式,部落林立,互相战争。

二百年帝国的伟大光荣,全成为历史陈迹。

蒙古十八任大汗脱欢铁木儿于逃出大都(北京)后,即行逝世,他的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

之后,自二十任大汗起、二十一任大汗、二十二任大汗(其实只是酋长),无不死于谋杀。

本世纪(十五)○○年代一四○三年,二十三任大汗坤铁木儿又被他的部下鬼力赤刺死,蒙古更混乱不堪。

鬼力赤以后蒙古地区政治情况的发展,我们用下表示意:149.gif150.gif上表包括本世纪(十五)之后,三个世纪间蒙古地区和中国有关的主要政治领袖人物的关系位置。

蒙古地区上有很多民族和很多部落,除了蒙古民族本身诸部落外,主要的还有突厥民族的两个部落:一是鞑靼部落,一是瓦拉部落。

鞑靼部落即十三世纪的塔塔尔部落,跟蒙古诸部落是世仇,几乎被屠杀绝种。

因为他们的牧地夹在蒙古跟中国之间的缘故,中国遂把蒙古人也称为鞑靼,对蒙古来说,简直是一种侮辱。

但鬼力赤却是鞑靼血统,他夺取政权后,使中国更振振有词地把蒙古当作鞑靼。

可是鞑靼人无法作蒙古人的主人,鬼力赤不久就被蒙古一位强有力的酋长阿鲁台杀掉;。

另立本雅失里继位大汗。

就在同时,一直屈服在蒙古统治之下的瓦拉部落,已经强大,在阿尔泰山(蒙古与新疆分界)一带游牧。

现在乘着蒙古本土内乱,向东移动。

有时跟蒙古诸部落合作,拥立一个傀儡可汗;有时跟蒙古诸部落对抗,互相攻杀。

有时跟中国通商亲善,有时又向中国袭击劫掠。

由于蒙古支离破碎,对中国的威胁,也相对减轻。

缺少一个强大的政府支持,使他们不能有通盘计划和通盘行动。

野心勃勃的一些酋长不过只贪图抢夺财物女子,并没有政治上的远大抱负。

比过去匈奴、突厥、契丹、女真,所发出的沉重压力,现在的北方敌人,只能算作一些小小扰乱。

然而明政府仍为此倾全国之力,重新兴筑万里长和疏氵睿南北运河。

前者防止北方蛮族再度南下,后者加强江南军粮运输。

万里长自十世纪燕云十六州割给辽帝国后,便丧失作用。

四百年来,几乎全部倒塌。

明王朝建立,又恢复十世纪前中国与北方蛮族对抗的局势,兴筑长,自属必要。

于是从东方山海关,直筑到河西走廊嘉峪关。

山海关至黄河一段,在本世纪(十五)初期完成。

黄河至嘉峪关一段,于下世纪(十六)完成。

这个长达二千三百余公里的全部新建工程,比起纪元前三世纪秦王朝所修筑的只数百公里的连接工程,巨大难苦,达百倍以上。

明政府又沿着长,设立九个边疆军区,称为九边:151.gif南北运河是蒙古帝国的工程(七世纪时杨广开的那些运河,九世纪后都湮没了),但会通河(山东省境内之南北运河)与清江浦(黄河与淮河合流处,江苏淮阴),已全部淤塞。

本世纪(十五)初,重加挖凿。

第三任皇帝朱棣又于一四二一年,把首都自南京迁到北京,这是一个进取性的措施。

朱棣是中国亲自深入漠北地区攻击北方蛮族的皇帝之一,曾经五次亲征。

第一次一四一○年,亲征本雅失里与阿鲁台,到达成吉思可汗铁木真即位的干难河(鄂嫩河),本雅失里与阿鲁台大败,本雅失里溃不成军后,投奔瓦拉部落。

瓦拉王马哈木最初表示尊奉他,后来当自己的势力迅速向东挺进时,他不再接受蒙古的统治,就把本雅失里杀掉。

于是瓦拉代替蒙古,跟中国为邻。

第二次一四一四年,朱棣亲征瓦拉,到达土拉河(蒙古乌兰巴托南),马哈木大败。

第三次一四二二年,亲征阿鲁台,到达阔深海(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湖),不见敌踪。

第四次一四二三年,再亲征阿鲁台,到达上庄堡(河北万全北),又不见敌踪。

第五次一四二四年,再亲征阿鲁台,到达答兰纳木儿河(蒙古最东部哈拉哈河上游),派兵搜索,仍不见敌踪。

回军途中,至榆木川(内蒙古正蓝旗北),朱棣病死。

朱棣虽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但不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人才,五次亲征,都不能捕捉到对方主力,予以决定性打击。

除了第一次亲征有收获外,其他四次亲征,大军未发,四方皆知,敌人早已坚壁清野。

然而,朱棣死后不久,中国进入第三次宦官时代,当权人物,相继竞赛昏暴,对北方蛮族,便只有挨打的份,再无力还击。

五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明王朝自靖难之役后,国内安定三十余年。

此三十余年位于本世纪(十五)初期,是中国人民在明王朝统治三百年中,唯一的比较幸福的日子。

郑和下西洋,交趾省(越南北部)设立和朱棣五次亲征,以及长运河的建设工程,也都在这三十余年中完成。

宦官的灾难虽然已经萌芽,像交趾监军马骐竟逼使交趾脱离祖国,即是一个恶兆。

可是马骐终于受到惩罚,社会还有一线光明。

而三十年代之后,宦官时代降临,连这一线光明也都消失,而终于完全黑暗。

这是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距第一次宦官时代(二世纪)一三百年,距第二次宦官时代(九世纪)六百年。

我们姑且说,第三次宦官时代始于本世纪(十五)三十年代一四三五年王振当权,终于下下世纪(十七)六十年代一六六一年明王朝覆亡,历时二百二十七年。

——注意一个现象,宦官时代的结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

肯定时代的起迄时间,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

但为了对社会形态有一个了解,必须如此,才可以有明确的印象。

事实上二百余年间,宦官并不每年都在作怪。

像下世纪(十六)第十二任皇帝朱厚囗在位的四十六年中,宦官就没有甚么地位。

我们把宦官时代的主要当权的宦官人物,列出一表:152.gif153.gif上表可以看出,明王朝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有他亲信并掌握权柄的宦官。

没有特别亲信宦官的皇帝,如朱厚囗,则有特别亲信的贪官。

当三十年代朱祁镇即位时(一四三五),年方九岁,还是一个顽童。

由司礼太监王振带着他游戏,他对这个大玩伴,十分敬佩,尊称为王先生。

最初,朱祁镇的祖母张太后经常派人到内阁,查问政事,发现王振有假传圣旨的情形。

大怒之下,亲自主持内阁会议,要杀王振,一批乡愿大臣代他求情,才算幸免。

但张太后不久逝世,王振的威风日增,没有人能控制他,不但成为太上宰相,而且成为太上皇帝。

第三次宦官时代,遂由王振揭幕。

首先受害的是皇家教师(侍讲)刘球,刘球上奏章劝朱祁镇亲政,王振认为讥讽自己,即把刘球逮入锦衣卫诏狱,乱刀砍死,尸体支解,掷到荒郊。

另一位受害人是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京师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有一天,王振前往视察,李时勉对他并没有表示特别的恭敬,王振就指控李时勉盗用国家树木,把他在大学门前带枷示众三天,大学生数千人哭号奔走,都不能解救,最后还是辗转求到朱祁镇的母亲何太后,何太后向朱祁镇询问,朱祁镇惊愕说:一定是王振干的事。

才下令释放。

最高法院副院长(大理少卿)薛(王宣)在大庭广众中没有先向王振行礼。

王振即逮捕薛(王宣),下锦衣卫诏狱,以贪污受贿罪名,判处死刑。

处斩前夕,王振一位老仆人在厨房流泪,王振问他为甚么时,老仆人说:我跟薛(王宣)是同乡,深知他的为人。

并举出若干事证,王振才把薛(王宣)开释,但仍被贬谪至边疆铁岭(辽宁铁岭)。

然而锦衣卫一位名王永的兵士,却没有这种好运。

王永看不惯王振为非作歹,写匿名传单,加以指摘,被捕磔死。

权力所在,谄媚必然集中。

工程部副部长(工部侍郎)王佑没有胡须,王振问他甚么原因,王信说:老爷没有,儿子辈安敢有。

——注意王佑这件事,这是第三次宦官时代特征之一,政府高级官员和士大夫阶层,公然无耻地争向宦官卖身投靠,是第一第二次宦官时代所没有的现象。

六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一四四九年,王振力排众议,要第六任皇帝朱祁镇亲征瓦拉。

瓦拉部落向东推进途中,于十年代,曾被朱棣在士拉河(蒙古乌兰巴托南)击败,但它东进不止。

不久就把蒙古诸部落,先后驱逐到更寒冷荒凉的东北地区,占领原来属于蒙古诸部落的广大塞北,跟中国接壤。

瓦拉可汗也先最初对中国谨慎从事,不断派人进贡土产,并效法匈奴、回纥,向中国求婚。

翻译官马云贪图也先的贿赂和炫耀自己的权威,答复说:皇帝已经允许。

也先大喜。

一四四九年,贡马千匹,作为聘礼。

中国政府这才大吃一惊,告诉他并没有这回事。

也先认为中国戏弄他,遂向中国发动攻击,沿边堡,相继陷落。

于是,王振主张亲征。

他把战争看成儿戏,认为权力的魔杖可以抵挡一切。

诏书颁下后的第二天,朱祁镇即行出发,因仓促间没有准备,半途上军士已有人饿死,到了大同(山西大同)后,王振还要北进,可是派出去的几个兵团,先后溃败,军心大乱。

镇守大同的宦官也提出警告,不但不可再北进,连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始下令回京。

走到距居庸关(北京昌平)四十公里的土木堡时,瓦拉追兵已至。

国防部长(兵部尚书)邝野请急速入关,但运送王振所搜刮的金银财宝的车队,还没有赶到,他坚持等候。

邝野坚持迅速撤退,王振诡骂说:军国大事,你懂甚么?把邝野逐出营帐。

既而瓦拉骑兵合围,大呼:投降免死。

王振这时才发现他的权力魔杖失灵,禁卫军官樊忠悲愤交加,用铁锤把王振击杀。

但仍挡不住全军覆没,樊忠战死,朱祁镇被瓦拉生擒。

土木堡消息传到北京,明政府大乱。

有人主张把沿边军队全部撤回保卫首都,有人主张迁都南京。

高级官员的眷属和富商,纷纷逃走。

幸而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是一个英明亲王(明王朝二十任皇帝中,唯一杰出的君主),他采取断然措施,自己坐上宝座,用以堵塞瓦拉的勒索。

又任命于谦当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积极整顿已腐烂透了的武装部队,刷新政治,全国转呈新兴气象。

一件利器握在力量不足的人手中,不但不能发挥威力,反而是一个负担。

也先把朱祁镇活捉,高兴了一阵之后,简直不知道如何运用和如何处置才好。

不过挟持着他沿边攻击,勒索一点财物。

但后来直抵北京下,被于谦击败,就改变主意,于土木之役的明年(一四五一),跟中国和解,接受巨额赎金,把朱祁镇释放。

也先接着把蒙古大汗脱脱不花杀掉,而且称蒙古大汗,沉湎在从中国得来的女色和美酒之中。

一四五四年,被部将阿拉刺死。

蒙古诸部落乘机反攻,瓦拉部落崩溃,向西星散逃走,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直到二百年后的十七世纪,才以分裂的四卫拉特局面,再跟中国接触,而终于被中国征服。

朱祁镇在瓦拉手中时,曾向前往探望他的明政府使节教育部副部长(礼部侍郎)李实,痛哭流涕说:也先有意送我回去,请你转告政府,我回去后,只求作一个平民,便心满意足。

李实问他为什么那样宠信王振,朱祁镇说:王振没有死时,从没有人指摘他不对,如今人人都把罪过推到我头上。

然而,这只是赌徒失败后乞求同情的话,他内心的想法并不如此。

朱祁镇被赎回之后,对他弟弟朱祁钰没有马上把宝座还给他,大大不满。

他积极地谋求复辟,一些野心家也准备把赌注下在他身上。

从这个观点,研究十二世纪宋王朝南迁后的局势,可以发现,赵构拒绝他哥哥赵桓回国,有充分的理由。

没有人能保证赵桓回国后不像朱祁镇一样,发动政变。

这是专制政体的另一个死结,无法解开。

一四五七年,朱祁钰病危,没有儿子,举朝感到将发生继承问题。

宦官曹吉祥和监察部副部长(副都御史)徐有贞,集结私人部队和家丁,拥立朱祁镇。

于黎明时分,夺取宫门,升殿复位。

等到早朝,全体文武官员才发现坐在金銮殿上的已不是弟弟朱祁钰,而是故主朱祁镇。

朱祁钰在病榻上听到消息,一惊而逝。

朱祁镇在这场戏剧化的政变中,担任使人失笑的急吼吼角色,因为他即令坐着不动,朱祁钰死后,既没有儿子,帝位仍会转到他。

大概他自己也发现这种情况,为了表示他的夺位有其必要,所以指控于谦和宰相(大学士)王文,阴谋迎立外藩——迎立远在襄阳(湖北襄樊)的朱厚囗亲王的儿子入承大统,把于谦、王文二人途下诏狱。

可是逮捕之后,专用来召唤亲王人京的金牌,立即被发现仍在皇太后宫中,证明根本没有此事。

而自土木之变后,于谦独力支持危局,成为全国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所以很多人申诉营救。

但徐有贞跟于谦有私人恩怨,他提醒朱祁镇说:不杀于谦,我们所作的事便名不正,言不顺。

最高审判法庭(三法司)只好加上意图二字,定二人的罪名为意图迎立藩王,判决死刑。

王文仍据理分辩,于谦叹息说:这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法庭问题,千言万语,又有何用。

二人同被处斩,家产抄没。

——这是自十二世纪岳飞死后,第二位名将死于冤狱,相距三百年。

于谦行刑之日,北京天气骤变阴霾,街巷到处听到哭泣。

民间传说,于谦是岳飞转生,再来世上,为国家抵抗北方蛮族。

朱祁镇并没有在他所受的灾难中,接受任何教训,他的智力商数不允许他如此。

他复位后竟然仍思念王振,特地雕刻一个王振木像,招魂安葬。

——朱祁镇对王振这种反应,除了显示朱祁镇冥顽不灵的性格外,实在找不出其他解释。

七断头政治宦官好像是明王朝皇帝的灵魂,明王朝皇帝不能没有宦官,犹如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朱祁镇逝世后,儿子朱见深继位,信任宦官汪直。

还特地创立西厂,命汪直主持。

诏狱系统除了锦衣卫、东厂之外,又多了一个西厂。

秘密警察布满每一个角落,朱见深躲在深宫之中,靠着这一批耳目爪牙,统治他所统治下的帝国。

宰相商辂向朱见深指出,这种作法,并不能帮助安定秩序,反而会激起反抗,动摇国家基础。

朱见深大怒说:一个小小宦官,怎么会危害国家?——朱见深的话使人回忆九世纪时唐王朝皇帝李纯的话:宦官不过是家奴。

他们对问题的反应,如出一辙。

反对宦官的固然有人,但谄媚宦官的摇尾系统,也正式建立,王佑不过口头上说说,而监察部委员(御史)王亿,却上奏章给皇帝,颂扬江直所主持的西厂,对治安有极大的贡献,他说:汪直所作所为,不仅可以为今日法,并且可以为万世法。

当奏章传出时,若干人要唾王亿的脸,但他立即被擢升为湖广省(湖南·湖北)高等法院副院长(按察副使)。

从此,道德水准较低的人,官位越高。

而官位越高的人,道德水准也越低。

具有道德勇气的人,加速度地被排斥于政府之外,或被诬陷在诏狱之中。

朱见深的儿子朱祐樘,是头脑比较清楚的一位皇帝,而以不任用宦官闻名于世。

但当宦官之一的李广死后,朱祐樘查看他家中账簿时,见有某官送黄米几百石、某官送白米几百石的记载,困惑说:李广能吃多少米?左右告诉他,黄米指黄金,白米指白银,全是贿款。

王佑、王亿之类的无耻之徒,在宰相阶层中,也开始出现。

宰相万安完全靠进献春药秘方,被擢升为首相(华盖殿大学士)。

朱见深死后,朱祐樘在一个小箱子里,找到这些秘方,每张秘方上都署名臣万安进,以便皇帝在淫乐中思念他的忠心。

朱祐樘责备他说:这是宰相应该做的事吗?教万安辞职,但万安婉转哀求,不肯提出辞呈。

以致朱祐樘不得不下令把他免官。

另一位宰相(大学士)刘吉,是宦官汪直的摇尾系统中最得意的一员,贪污狼藉,屡被弹劾,但每被弹劾一次,他却一定升官一次,世人称他为刘棉花,意思是越弹越起。

一直到汪直下台,他才跟着下台。

中央政府腐败,促使地方政府加倍腐败,因为地方政府官员必须更加贪污才能有充分的财物行贿,以保持自己的职位和再图升迁。

而明王朝另有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介于官员与平民之间,即退休的官员和没有官职的秀才、举人、进士,以及在职官员的家属亲戚,他们被称为乡绅,在社会上构成一个新型的恶霸集团,跟地方政府官员结合,欺压平民,尤其欺压佃农。

佃农贫苦已极,常因无力缴纳粮租,而被乡绅缚送到县政府打问——打问,是官员对平民的廷杖,官员只要看到乡绅的名片,即行动刑。

贪官和乡绅,像两条毒蛇缠在人民身上,任何合法的手段,都不能摆脱。

于是,抗暴革命遂跟明王朝同在。

本世纪(十五)若干重要民变,我们用下表列出,它们都是大规模的流血抗暴,使中央政府为之震动:154.gif唐赛儿是佛教的女传教士,她失败后,像被地球吞没了似的无影无踪。

明政府疑心她逃到庙庵里伪装尼姑,就把山东、北直隶(河北省)两省所有的尼姑,数万人之多,全部逮捕,送到北京审讯。

在酷刑下,她们的遭遇使人颤抖,但唐赛儿不能查获。

邓茂七是一个佃农,在那个时代,佃农必须把粮租送到乡绅(乡绅和地主是一体的)家里,乡绅总百般挑剔虐待。

邓茂七联络各地佃农,声明没有义务送粮上门,要乡绅自己下乡收取。

乡绅立即通知政府,政府官员立即派兵镇压,邓茂七遂武装反抗。

恰巧福建省省长(左布政使)宋彰,跟唐王朝末年的债师一样,是一个同样性质的债官。

他用借贷来的巨款贿赂宦官王振,才得到这个肥沃的高位,到任之后,急于偿清债务,用最凶暴的手段,无所不为。

人民不堪忍受,尤溪县矿工蒋福成首先发难,领导工人暴动。

邓茂七跟蒋福成结合,声势浩大,最后当然失败,但也给贪污官员一个血的回报。

不过终局最悲惨的还是李胡子一役,郧阳(湖北郧县)一带,荒山相连,农民自从上世纪(十四)便在山中屯垦,聚集九十余万人,有的已传了三代。

李胡子领导据隆抗暴时,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参加。

可是,等到李胡子失败,剿匪司令官(都御史)项忠却下令作斩草除根式的大屠杀,九十余万人,全部死于刀下,妇女儿童尸体,填满山谷。

项忠还树立石碑,歌颂自己功德,世人沉痛地称它为坠泪碑。

人民的反抗如此强烈,中央政府的腐败反而更甚。

本世纪(十五)六十年代是一个可纪念的时代,明王朝开始出现一种自从人类有政治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断头政治。

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帝,无论如何昏聩凶暴,总是经常地(甚至每天)都要出席金銮殿上举行的清晨会报,跟群臣见面,讨论国政。

必要时还出席小型的在别殿举行的高阶层会报,听取并裁决大臣的意见,术语称为早朝或视朝。

然而,自本世纪(十五)一四六○年起,第九任皇帝朱见深继承他冥顽不灵老爹朱祁镇的宝座后,他比老爹更冥顽不灵,索性不再露面。

朱见深在位二十四年,始终藏在深宫,大臣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大臣。

一四八七年,朱见深逝世,儿子第十任皇帝朱祐樘继位,龟缩如故。

直到本世纪(十五)最后第三年,即一四九七年,朱祐樘才在文华殿跟几位宰相见一面,由宦官向各人泡上一杯茶,只谈了几句家常话,就教他们退出。

这是三十八年来皇帝第一次召集内阁,也是大臣第一次看到皇帝的嘴脸,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

明政府象一个断了头的巨人,在悬崖绝壁上,蠕蠕而行。

八东西方世界一四一五年(交趾省官员解缙死于冤狱),英法百年战争第三次战役起,法国勃艮地公爵跟英王亨利五世联合,进攻法王查理六世。

一四二○年(明王朝迁都北京前一年),英法百年战争第三次战役终,历时六年。

法国割诺曼底给英国,并同意英王继承法国王位。

一四二二年(朱棣第三次北征蒙古),法王查理六世逝世。

英王亨利六世宣布即法王王位,法国人拒绝,拥立查理六世的儿子查理七世,与英作战。

英法百年战争第四次战役起。

一四二九年(交趾省脱离中国独立后第二年),法军屡败,仅争奥尔良一,英国围攻。

法国十七岁少女贞德自田间起义,号召勤王,士气大振,解奥尔良之围。

贞德引查理七世到教堂,正式加冕为法王。

一四三○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勃艮地公爵擒贞德,送与英军,法王查理七世拒绝出钱赎回。

明年(一四三一),英军于卢昂组教士法庭,将贞德焚死(我们发现,无论中国和外国,帝王们最容易忘恩负义)。

一四五三年(土木堡之役后第四年),(一)英法百年战争第四次战役终,历时三十二年。

全战争也终,历时一百一十七年。

英国大败,丧失在法国全部领地。

(二)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君士坦丁堡,历时五十三日,破,东罗马帝国亡,立国二千二百零六年。

一四五五年(也先可汗被刺的明年),英国民怨沸腾,约克世家起兵,佩白玫瑰为标帜,反对国王亨利六世。

亨利六世属兰加斯德世家,佩红攻瑰为标帜,发兵拒战。

史学家称玫瑰战争。

一四八五年(春药宰相万安被免职前二年),玫瑰战争终,历时三十一年。

兰加斯德世家外孙亨利都铎当英国国王,娶约克世家女儿当皇后,两世家和解,称都择王朝。

一四八六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结束后五十三年),葡萄牙船长狄亚士,发现南非洲好望角。

一四九二年(第三次宦官时代,棉花宰相刘吉当权),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一四九四年(明王朝皇帝不出见政府官员已三十五年),天主教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划界令,沿北美洲东海岸纵划一线,西归西班牙(包括北美洲与南美洲大部),东归葡萄牙(包括南美洲巴西,跟非洲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