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汉书》卷九七上,第 3964 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53、124、195 页。
③ 宦官担任尚书时称中书。
关于尚书的重要性,见第 8 章《九卿》。
① 《汉书》卷七八,第 3284、3292 页。
在正史评述中表达的这一观点由于对宦官的内在偏见而应作某些修正。
关于石显和弘恭,见《汉书》卷九三,第 3726 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163 页。
数并不明显地多于以往,但颁布大赦的诏令反映了施政的新面貌。
它们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严厉的判刑提高而不是降低了犯罪率;它们暗示犯罪的增加是征重税或未能保证行政清廉的结果。
除了公元前 134 年与大赦令一起颁布的一道诏令外,以往在这些情况下是不谈这类意见的。
此外,公元前 47、46和 32 年的几次大赦令郑重地表示了皇帝要弥补因他的无能而引起的宇宙万物运行失调的企图,这种失调通过上天的警告已经表现了出来。
朝廷坚决地认为,大赦是及时地注意这些警告和作出补救的一种手段。
②几乎与此同时,朝廷下令减轻法律规定的某些严刑(在公元前 47 和 44 年)。
在公元前 34年,它又指示简化和缩短诉讼程序;长期的诉讼严重地扰乱了黎民的生活。
③长期以来,政府容许罪犯付钱折罪,以减刑或免刑,这已成为惯例。
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秦帝国时期;公元前 97 年,50 万钱足以减死刑一等。
①这些措施对时新派思想家们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提供了又一个收入来源;然而改造派的意见是反对这一制度,因为它有妨碍实施公正的司法和偏袒富人的倾向,却不能遏制犯罪。
约在公元前 62 年,萧望之已经坚决反对把这一制度稍加改变而予以实施的建议。
有人曾经提出,定罪服刑的罪犯可以参加镇压西羌叛乱者的征剿,从而免除进一步的惩处。
萧望之成功地阻止朝廷采纳这项建议。
②在贡禹担任御史大夫后不久(公元前 44 年),他就时弊向皇帝作长篇陈述时提起了折刑之事;他认为这种做法是降低公众生活的〔道德〕标准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们不知道,他的反对意见是否被采纳,他的建议是否被实施。
③节约改造派政治家们长期以来为宫中的挥霍浪费现象而感到痛心;它消耗了本可以更好地利用的资源,浪费了本来应该专门用于谷、麻和蚕丝生产的劳动。
元帝登基后不久,朝廷采用了一系列措施以削减奢侈用品,俭朴蔚然成风。
公元前 47 年,提供车马以供皇帝使用的专门机构被撤消,同时撤消的还有专用的某些湖泊和林苑;次年,宫中禁军的编制被缩小,官员们奉命削减开支;公元前 44 年,即暂时取消国家盐铁专卖的那一年,在皇帝的宴会和使用交通工具方面都采取了节省措施。
④为娱乐而布置的一些比赛停止举行;很少使用的一些狩猎庄园被关闭;原来在中国东部设立的供应宫装的官署也被撤消。
公元前 44 年的另一个措施表明当时的政治家们不仅仅为节约而急于紧缩开支;他们对国家资源的使用还怀有建设性的思想。
在此之前,受博士官② 关于公元前 47、46 和 32 年的几道诏令,例如,见《汉书》卷九,第 281、283—284、303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08、311、376 页)。
关于完整的大赦令表,见鲁惟一:《汉代贵族爵位的等级》,第 167—168 页。
③ 《汉书》卷九,第 29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34 页)。
① 关于秦代的做法,见本书第 9 章《刑罚的种类》。
关于公元前 97 年折罪之事,见《汉书》卷六,第 205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109 页)。
关于其他事例和有关原则的探讨,见何四维:《汉法律残简》,第 205 页以后。
② 《汉书》卷七八,第 3275、3278 页。
③ 《汉书》卷七二,第 3077 页。
④ 《汉书》卷九,第 281、284—285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06、312、314 页)。
训导的学生人数有名额限制。
在实施紧缩开支的措施的同时,朝廷取消了对学生人数的限制,以期有更多受过训练的人担任公职。
但由于这一变化增加的费用,在公元前 41 年,学生人数又有了名额限额。
①有一个进一步的节约措施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它产生于财政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它是宣帝朝的过渡时期所采取的措施的继续。
早在公元前 70年,乐府已奉命削减其正式编制;公元前 48 年朝廷又颁布了同样的命令;15年后乐府又奉命停止某些比较铺张的做法;诸如提供国祭仪式中的女歌诵团。
最后,在公元前 7 年,乐府被撤消。
在那时,它共有 829 名精通音律的人充当歌诵者和演奏者。
一半以上的人被直接遣退,其余的人被调到其他机构;但朝廷仍能为朝觐组织一个有 128 名乐师的乐队,为宗教祭祀组织 62名演奏者。
②乐府有许多精于音律的人任职,尤其是在下达紧缩编制命令之前。
但是撤消乐府的记载着重叙述的是乐府已被败坏了的职能而不是节约钱财的需要。
到乐府结束之时,它已与演奏容易引起情欲和刺激放荡行为的靡靡之音联系了起来。
在几个世纪之前,孔子已经不赞成这类音乐,所以改造派政治家们设法压制为国家演奏这类音乐的组织,就不足为奇了。
他们认为它会对世风产生有害的影响。
政府中一名可以代表新潮流的官员为召信臣,他生于华中,他学术上的丰硕成果使他能在朝廷取得一定的地位。
①他先任一个县的县令,后任南阳郡的郡守,在任郡守时,他极力使百姓富足起来。
他亲自在田地劳动,给人们树立勤奋的良好榜样,并不知疲劳地视察供水情况和改善灌溉设施。
这些措施使郡内的生产大为提高,于是仓廪充实。
郡守还成功地说服百姓为公平分配水的使用达成协议。
他阻止了立界石争产权的争端的爆发,并大力提倡节约。
对那些喜欢过懒散奢侈生活而不愿在田地劳动的下属官员的家族,他威胁要提出诉讼;他赢得辖区百姓衷心的支持,那里的人口翻了一番。
由于这些成就,召信臣得到了应有的奖励;他先被提升为河南郡郡守,公元前 33 年又升任少府。
就在任少府期间,他提出了在中央政府一级节约开支的建议。
他提出应中断维修皇宫的那些很少使用的建筑物;乐府应该撤消;戏班和正规的宫内禁军的武器装备应大大地减少;他极力主张,用于促成某些作物和蔬菜在非种植季节生长的燃料开支是不合理的。
还可以补充的是,召信臣幸运地是一位在职时因年老而自然死亡的有成就的高级官员。
除了削减开支的尝试外,在新朝伊始之时元帝的顾问还提出了其他的旨在抵消武帝时期新派政治家们的过激政策的措施。
改革的主要拥护者是公元前 44 年任御史大夫的贡禹。
他强烈地反对雇佣国家征募的劳工采矿或铸币;他断定用于这类事业的劳动日多达 10 万个以上,他反对让农民承担生产矿工和工人所需的粮食和布的义务。
贡禹竟然成功地使国家的盐铁专卖在公元前 44 年取消了。
但不久收入的减少越来越严重,专卖事业又在公元前 41 年恢复。
②贡禹还关闭了用作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粮仓。
讲求实际的耿寿昌急于尽量减少运粮的劳动力,于公① 《汉书》卷九,第 285、291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15、324 页)。
② 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6 章。
① 《汉书》卷八九,第 3641 页以下。
② 《汉书》卷九,第 291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24 页);卷七二第 3075 页。
元前 54 年又建立了粮仓。
①贡禹又提出一个建议,但它甚至没有被短期采纳;这个建议就是以一种货币前的经济来代替货币经济。
他争辩说,爱财是万恶之源;它吸引人们脱离田地的生产性劳动而去从事工商,工商可以不花什么劳动而取得厚利。
钱的使用可以使富者积聚财富;富者利用财富纵情享乐和进一步追逐利润,因为放债可以轻易地取得二成之利。
随之而来的是对农民的诱惑,使他们放弃土地去寻求似乎可以致富的一条直道,这几乎是无法压制的,因为他们被钱财弄得神情恍惚。
但如果他们不能发迹,其下场将是一贫如洗,出路只有当盗匪。
贡禹提出关闭官办的铸币厂;征收粮食或织物作为岁入;完全以实物支付官俸,以取代官员已经习惯的钱和粮合计的月俸。
贡禹的论点也许是讲得通的,但由于货币在当时经济中的地位,它没有引起多大反应。
如果高级文官收到大量粮食作为他们的官俸,他们就会遇到处理粮食的困难,所以很难指望他们会支持贡禹的建议。
就在前汉末年,一个甚至更为激进的措施被提出,但同样没有成功。
这个建议是在公元前 7 年任大司马的师丹的鼓动下出笼的。
象贡禹那样,他深感贫富之间严重的悬殊;他又象董仲舒那样,寻求通过土地的再分配来缓解苦难。
他就土地的规模和可以拥有的奴隶人数提出了一系列的限额,其大小和多少依社会地位(拥有的爵位,或是侯)而定。
②建议被提交讨论,并原则上被采纳;但许多位居高位的人,如傅后和丁后的外戚及哀帝的宠臣董贤,因此会受到严重损失,所以这个建议未付诸实施。
就在此时(公元前 7 年),政府为了减少支出,颁布了与公元前 47 至前 44 年所采纳的措施相类似的节约措施。
自从公元前 109 年整修黄河的堤坝以来,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防洪活动。
在公元前 95 至前 66 年期间,一些小的泄洪口和支渠已经挖成,以减缓大水顺流而下的沉重压力;但政府对疏浚或维修的必要性还没有充分注意,于是在公元前 39 年和 29 年发生了大决口。
公元前 30 年,大雨在中国的其他地方造成了洪水,长安城内惊慌失措,担心即将来临的灾难。
①公元前 29 年,洪水为灾的责任被归之于御史大夫尹忠。
他成了时弊的替罪羊,因身居高官,只能自杀谢罪。
以后,大司农负责此事;通过迅速有效的行动,他成功地解除了危险的形势。
他发动了一个全面的救灾行动,使用了 500 条船只以撤走受威胁地区的居民。
为了把洪流疏导至支渠以防止进一步的洪水,建成了一批堤坝。
经过 36 天并使用了征募的劳工,这个工程得以完成;朝廷采用了新的年号河平(公元前 28—前 25 年)以示庆祝。
这一成就有助于遏制下一次洪水的威胁,下一次洪水发生在公元前 27 年。
②幸运的是,《汉书》收有公元 1 至 2 年帝国形势的基本情况的概要。
它① 《汉书》卷八,第 268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253 页);卷二四上,第 1141 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 195 页)。
② 《汉书》卷十一,第 33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1 页);卷二四上,第 1142 页《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 200 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267 页以下。
① 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154 页以下、190 页以下。
② 《汉书》卷二九,第 1688 页以下。
列出了当时全部的行政单位,同时还有为征税而作的每年的人口登记报表。
③在最后几次调整之后,公元 1 至 2 年的帝国包括 83 个郡和 20 个王国,它们据称共有 1577 个诸如县和侯的下属单位。
从各个郡和王国所列数字得出的总人口登记数合计为 12366470 户,或 57671400 口。
县及其市镇的材料较少,因为所收的这类数字只有 10 例。
未提选列它们的原因,但可能它们说明了帝国的某些大城市的规模。
因此,它们难以引导我们了解当时可能存在的其他 1500 个中心城市的规模。
例如京师及其所在的县的数字为 80800 户,或 246200 口;也有人提出,京城城区的居民约超过 8万。
①可以料到,各地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人口高度集中在丰产的黄淮流域及肥沃的四川盆地(见地图 10)。
《汉书》中提供的可耕地规模有些难以解释;但情况似乎是,在耕之地不足以生产可充分供应全民的粮和麻(衣服的主要原料)。
最后这一卷附有一个政府设立以管理各类生产——如盐、铁、果品和织物——的所有专使的注。
②宗教问题以前的几个皇帝竭力保持对五帝的应有的祭祀仪式,认为他们守护着王朝的命运。
③武帝(公元前 141—前 87 年在位)亲自参加祭祀古代神祗,早在秦帝国以前很久,人们已经承认了他们的存在;在时新派的鼎盛时期,他曾经主持对其他的神——后土和太一——的祭祀。
宣帝(公元前 74—前 49年在位)继续举行这类仪式;他的继承者元帝(公元前 49—前 33 年在位)在公元前 47 至前 37 年期间至少参加了 11 次祭祀,使仪式更为隆重。
但是,变化正在发生。
成帝(公元前 33—前 7 年)初期,一批祭奉次要的神的神坛或由方士祭祀的神坛被取消。
①但是远为激进的变化涉及继续举行重大国祭的地址和在那里祭祀的方式,尤其涉及了祭祀的对象。
这个变化主要是匡衡有说服力的陈述造成的,他推动变化,以之作为对古制的恢复,古制已经腐败,需要清理。
③ 见《汉书》卷二八所列每个国和郡的条目以及卷二八下第 1639 页的统计方面的概要。
这两卷所列的数字不是全《地理志》各个行政单位的统计数的准确的总数。
① 宇都宫清吉:《汉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东京,1956),第 115—117 页;又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19 页以下。
② 更详细的情况见第 10 章。
关于人口计算及其准确性的研究,是毕汉斯:《公元 2 至 742 年时期的中国人口统计》,载《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学报》,19(1947),第 125—163 页。
虽然《汉书》中有一个声明,说人口计算指的是公元 2 年的数字,但它可能是根据前一年的登记数。
《汉书》实际提供的人口总数为12233062 户,即 59594978 口,与正文中提供的各郡各国所列数的合计数不一致。
与此相似的情况是,所列的下属行政单位 1587(或 1578)个应该是 1577 个。
关于这个时期产量的意见依靠的是《汉书》中关于可耕地面积的略有问题的数字(《汉书》卷二八下,第 1640 页),此外,汉代政治家所引的产量数字是为了辩论而估计的。
唯一可靠的材料是行政记录中为公务员及其家属分配口粮而提供的材料;这类数字对全体人口的适用程度则是值得怀疑的。
③ 关于这个题目,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5 章。
① 《汉书》卷二五下,第 1257 页。
雍城古址共有 203 个神坛,只留存 15 个。
各地总共有 683 个神坛,留下了 208 个。
他争辩说,象雍、甘泉或汾阴那样的传统祭祀地点都离长安相当远,皇帝的亲临会造成应该避免的巨额支出和人民的困苦。
出于类似的原因,他主张庄重和简单,避免到那时为止成为各种仪式特点的那种铺张和繁琐。
最重要的是,汉朝将舍弃秦代祀奉的诸神而祀奉周代的神。
人们还记得,高帝在秦承认的四帝之外,加上了对第五帝(黑色)的祭祀。
②这个变革始于公元前 205 年;但是这些仪式这时让位于祭天,即祭祀周代诸王认为是他们的尘世统治权的来源之神。
从公元前 31 年起,汉成帝在长安南边和北边新建的祭坛参加祭天地的仪式。
到较远祭祀地点的巡行就不再有必要了;素色祭坛上的土制祭器和葫芦代替了玉器,朴素的祭坛代替了过去华丽和精心装饰的祭坛。
但这些变化还不是持久的。
在公元前 31 年,变化引起了争论;它们尤其引起了很受人尊敬的刘向的反对,他极力主张必须保持王朝习俗的延续性。
具有明显重要意义的是,祭祀国家尊奉之神与生育太子这两件事被联系了起来。
成帝尚没有一个继承者,人们希望,随着宗教仪式的变化,五帝中的新帝将赐福于王朝和成帝,赐给他一个儿子。
不幸的是,这个希望落空了:确保国家未来的需要变得更为迫切了,在公元前 14、7 和 4 这几年,宗教仪式发生了变化,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最后,在公元 5 年,长安祭天地的仪式被重新确立,这主要是由于王莽的影响;公元 26 年,祭天地的仪式从这里转移到中兴王朝的京都洛阳。
在历史上还可以看到祭奉皇帝列祖列宗的类似的形式。
为此目的而建庙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95 年的一道诏令,它命令在京师和地方建庙纪念高帝。
①惠帝在登基时曾亲临一座宗庙,公元前 166 年的一道诏令还强调了它们的重要性。
②到元帝时,维持宗庙仪式的费用连同每日供品的固定数额增加到了惊人的程度。
各地 167 个宗庙和长安 176 个祭祀地需要的费用的数字,引述得相当精确。
因此听起来似乎是真实的,这些数字似乎引自经过适当审定的帐目。
每年供应的斋饭为 24455 顿;有 45129 名士兵守卫宗庙;雇有 12147名僧侣、厨师和乐师,还有数目不详的人负责献祭的牲畜。
③在推行其他节约措施之时,重新审议这些仪式是不足为奇的。
约到公元前 40 年,朝廷已经进行了大量削减。
约 200 个宗庙的仪式中断了;但为纪念高帝、文帝和武帝建立的宗庙的仪式则被挑出来予以保留,因为这几位皇帝被认为应享受特殊待遇。
公元前 34 年元帝患病时,所有庙宇的祭祀被恢复;次年当知道这些求福活动已不能拯救他生命时,大部分又被取消。
公元前 28年,当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使他的继承者成帝能得到一个太子时,仪式又被恢复。
公元前 7 年,53 名官员再次呼吁减少宗庙的数字,这一次在应享受特殊待遇的皇帝的名单中增列了宣帝。
①在平帝(公元前 1 年—公元 6 年)期间,王莽重申了保留庙宇的原则,以便举行那些应该祭祀的活动。
另一个渊源于改造派原则的变化同样与宗教仪式、对人民的管制和国家的支出有关。
秦始皇开了建造宏伟的陵墓作为他最后归宿的先例;虽然据说② 《汉书》卷二五上,第 1210 页。
见本章《高帝最初的安排》。
① 《汉书》卷二,第 88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178 页)。
② 《汉书》卷一下,第 80 页;卷四,第 12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145、第 257 页)。
③ 《汉书》卷七三,第 3115 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179 页以下。
① 《汉书》卷七三,第 3125 页以下。
汉文帝(公元前 180—前 157 年)曾表示他强烈地反对这种做法,但很可能汉代诸帝已在竭力按照他们的地位用奢侈品装饰其陵墓。
②除了建墓和提供珠玉、装饰品及供应的费用外,政府有时还拨给庄园,以提供用于维修陵地的收入,这种做法减少了国家的收入。
此外,政府有时下令强制迁移人口,以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照管陵墓和为它们服务。
为了响应这类命令,有时富户或有名望之家的成员被强制迁移。
从高帝起,象这样的迁移发生了七次,都与在长安西面和北面准备某个皇帝或他的后妃之墓有关系。
③这几次迁移可能被政治家有意识地利用,他们认为这是把有权势的家族迁离它们已建为权力基地的故土的良机。
一直到宣帝(公元前 74—前 49 年在位)时期,这种安排都得到了支持,公元前 55 至51 年任丞相的黄霸就是一个实例,他本人就为此目的而被迁移。
④但是在元帝、成帝、哀帝或平帝这几朝,史籍只记载了一次出于这一目的的迁移。
公元前 40 年的一道诏令说明了朝廷的意愿,容许黎民留在其长期居住地,防止因强制迁移造成家庭分离而容易引起的不满。
①然而,如同国祭和祭祀列祖列宗的仪式那样,在成帝朝(公元前 33—前 7 年)朝廷又一度恢复了更早的做法。
成帝在公元前 20 年视察了为自己的陵墓正在进行的准备工作,并且下令按惯例向那里迁移人口;但在公元前 16 年,迁移停止。
②几乎与此同时,刘向表示他强烈反对厚葬礼仪。
③公元前 5 年阴历六月,政府下令为准备丁后之墓而进行一次迁移,但在下一个月,它宣布将来它无意再采取这类行动。
④外交事务在前汉的最后 50 年期间,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不愿进行扩张,有时拒绝与潜在的敌人交锋。
从积极方面看,中国总的说不再受到匈奴的挑衅,后者不够团结,难以巩固或加强其地位,或者对中国构成威胁。
外国的重要权贵不时地访问长安,如成帝和哀帝两朝时的友好的龟兹王;公元前 1 年,乌孙的领袖(昆弥)之一与匈奴的一个单于一起来到汉廷。
⑤在此期间,中亚的移民定居地在都护的领导下仍得以维持下去;在公元 23 年以前有关于在职都护的记载。
⑥同时,朝廷已采取进一步措施以协调移民地工作和在紧急时刻给移民② 关于秦始皇之墓,见第 1 章《秦的崩溃》。
在写作本文时,对汉代诸帝陵墓的发掘尚未完成,但诸王,如死于公元前 112 年的中山王(其墓已在满城发现)的奢侈的埋葬,说明汉代诸帝的做法同样浪费。
关于文帝的观点,见《汉书》卷三六,第 1951 页。
③ 藤川正数:《汉代礼学的研究》(东京,1968),第 174 页以后;陕西省博物馆编:《西安历史述略》(西安,1959),第 65 页以下。
④ 《汉书》卷八九,第 3627 页;藤川正数:《汉代礼学的研究》,第 177 页。
① 《汉书》卷七,第 292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27 页)。
② 《汉书》卷十,第 32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401 页)。
关于其中一次迁移对历史学家班固的影响,见《汉书》卷一○○上,第 4198 页。
③ 《汉书》卷三六,第 1952 页以下。
④ 《汉书》卷十一,第 34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1 页)。
⑤ 《汉书》卷九六下,第 3910、3917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161、176 页)。
⑥ 都护之职最初在公元前 60 或 59 年设立,当时由郑吉担任。
由于没有在职都护的完整名单,所以不能肯定在公元 23 年之前该职务是否连续地有人担任。
除了公元前 46 至前 36 年、前 28 至前 24 年、前 19 至前地提供军事援助。
公元前 48 年,朝廷设了一个新职。
在职的官员为校尉级,他将在原吐鲁番(车师)统治者拥有的领地上和这时易受匈奴侵入的领地上建立移民地;他将在这个地处中国和外国人之间的地区保护中国人的利益。
晚至公元 16 年,这个职务肯定还有人担任。
①在其他方面,中国人急于避免进一步的卷入。
公元前 46 年,海南岛的珠崖郡被放弃。
原来设在海南的第二个郡已于公元前 82 年与珠崖合并;公元前46 年撤郡之事是在当地爆发了叛乱和作出了在该岛保留中国的前哨将会过于劳民伤财的结论后发生的。
②四年后,西面的羌族诸部策划叛乱,当时中国正遭受饥馑之灾。
在这些地区有丰富治安经验的冯奉世请求派军 4 万去镇压起义。
但政府因需要保存实力而犹豫不决,只派他率领一支 1.2 万人的军队出征,兵力根本不足。
象这样的虚假的节约不足以成事;元帝的政治家们最后被迫增派 6 万名士兵,冯奉世才得以恢复秩序。
③中国政府这几十年表现出缺乏决心的最明显的例子发生在公元前 36年。
④当时,匈奴中最强大的领袖之一郅支对中国的政策不满;他对他的敌对单于呼韩邪所受到的友好接待心怀妒意,而他自己主动的表示则遭到了拒绝。
郅支向粟特(康居)求援,以便报复;他希望通过诸如袭掠或俘获中国使节和攻击中国的盟友乌孙的行动,损害中国在中亚的利益。
发展下去,形势可能会变得非常危险,因为所有的交通线可以轻易地被切断;正是由于在当地的两名军官的主动行动,这个危险才得以避免。
陈汤的地位在当时比较低。
他完全自作主张地行事,发出了出兵进攻郅支所需的文书。
结果,他得到都护甘延寿的默许和援助;他们一起战胜并杀死了郅支。
这两名将领以传统方式送呈被征服的为首敌人的首级向长安的上级报捷;他们完全预料得到的一场争吵随之发生。
因为从表面看,他们犯的罪是严重的;它们颁发了一道自己无权颁发的诏书。
只是他们取得的辉煌胜利才使他们免受可怕的惩罚。
政府无意向他们祝捷或把他们作为英雄来奖励;它也不愿意通过进一步的扩张去利用他们的胜利。
反对以任何方式奖励他们的意见主要是匡衡提出的,只是由于刘向的坚持,朝廷最后才封甘延寿为侯,封陈汤为关内侯。
甘延寿死后,匡衡乘机降低了陈汤的地位。
政府对它的两名最英勇的公仆的不公平待遇表明,它这时不愿投身于对外的冒险行动中去;对他们的任何奖励会带来一种危险,即它会鼓励其他人去显示其主动性,并把中国卷入不必要的、代价高昂的冒险行动之中。
30 年前(公元前 65 年)当冯奉世提倡中国向中亚推进时,所采取的恰恰也是这种态度。
①另外的行动也产生于这种对外关系的观点。
粟特最后起来反对郅支,甚至在陈汤决战时出兵帮助他。
当有人提出应与粟特保持这种关系时,汉朝政12 年和前 10 至前 1 年,我们已知道历年任职的官员姓名;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64 页。
① 这个职务称戊己校尉,有一个时期它又分为戊校尉和己校尉,戊和己是天干中的第 5 和第 6 字。
见《汉书》卷九六上,第 3874;卷九六下,第 3924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63、189 页);何四维之作,第 79 页注 63。
② 《汉书》卷七,第 223 页;卷九,第 283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160、310 页)。
③ 《汉书》卷七九,第 3296 页。
关于数字的可靠性通常受到怀疑,见第 1 章附录 3。
④ 《汉书》卷七○,第 3007 页以后;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7 章。
① 《汉书》卷七九,第 3294 页;卷九六上,第 3897 页(何国维:《中国在中亚》,第 141 页)。
府不赞成通过和亲进行全面结盟。
与此相类似的是,中国已在武帝时期(公元前 141—前 87 年)与克什米尔(罽宾)建交,在元帝时期(公元前 49—前33 年)断交。
在成帝时期(公元前 33—前 7 年)有人提出重新建交,但未被采纳,理由是虽然克什米尔可以从这类交往中取得很多利益,它并不是真正想争取中国的友谊,而只是出于私利在追求物质利益。
②王朝的种种问题和皇位的继承成帝是元帝和王政君之子,后者作为太后,在以后几十年决定王朝的命运时,注定要起重要的作用。
成帝出生时其父仍为太子,这个儿童已得到他祖父宣帝的宠爱。
宣帝死后不久,他被指定为新帝的太子;公元前 33 年他登基时年 19 岁。
①在青年时代,据说成帝已经表现出他明显地爱好学习的习惯;根据一个传说,他已知道去领会尊重长辈的价值观念。
②关于他后来一变而纵情于酒色和靡靡之音之说可能部分地是出于历史学家的偏见;因为《汉书》的作者是班家的成员,因此与皇帝曾经亲切地关怀——但也许结局不佳——的一个妇女有亲戚关系。
但不管是什么偏见,关于成帝缺乏意志力或高贵的性格以及他纵情于轻薄的放荡行动的说法却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郑声为腐败和放纵的象征,被责为淫荡之音,但在他的宫廷颇为流行;公元前 20 年以后,他开始养成在长安微服出游的习惯,以追逐诸如斗鸡等声色之乐。
③有人指出,正是由于他性格上的这种弱点,他父亲元帝曾想以傅妃所生的另一个儿子取代他为太子,但正是由于傅家对元帝施加了压力,又使元帝迟疑不决。
未来的成帝之能继续当太子,应归功于两名以改造派观点知名于世的政治家。
一为匡衡,在成帝登基不久,他乘机向新君说教,教导他应以周代诸明君的言行为榜样;成帝之登基部分地是由于师丹之力,此人于公元前 7 年提出了限制财产的建议。
①没有证据证明成帝本人对当时的政治有任何自己的看法,或者明显地对国家大事的决策有任何影响。
成帝娶许嘉之女,许嘉是元帝之母的堂兄弟,因此是公元前 71 年成为霍家野心的牺牲品的那个许后的亲戚。
成帝的配偶于公元前 31 年正式被立为后,但所生之子在婴儿时夭亡,这成了成帝及其继承人几朝发生混乱的潜在原因之一。
根据传说所透露的严重的妒忌和残酷心理会使任何王室感到羞耻,所以必须再次提防历史学家可能带来的偏见。
②简而言之,成帝被一个出身低贱但以能歌善舞知名的少女的美色所迷,这些才能在此之前已使她有飞燕之称和在一个公主的府中有一席之地。
赵飞燕和她的妹妹都得到成帝的宠幸,到公元前 18 年,她们指责许后行施巫术,成功地废黜了她。
对潘妃也进① 这一部分的主要史料见《汉书》卷十、九七下和九八。
又见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56页以下、366 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160 页以下、252 页以下及 264 页以下。
② 《汉书》卷十,第 301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73 页以下)。
③ 《汉书》卷二二,第 1071 页以后;卷十,第 31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95 页);卷二七下,第 1368 页;卷九七下,第 3999 页。
① 《汉书》卷八一,第 3338 页以下、第 3341 页以下;卷十,第 301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卷,第 374 页);卷八二,第 3376 页。
② 关于全部详情,见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65 页以下。
行了同样的指控,但由于她天生的机智,她们未达到目的;她宁可退出宫廷的是非之地。
晋升之路对赵氏姐妹及其家族敞开了。
赵飞燕在公元前 16 年正式被宣布为后,但她与她那在其他妃子中享有高贵地位的妹妹都不能生下子嗣。
在以后四年,她们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当时成帝与一名宫女和另一名正式的妃子生下两个儿子。
但是这两个婴儿被成帝下令处死,也可能他亲手处死,以防其他家族把赵氏姐妹从至尊的地位上搞掉。
在此期间,国家大事和十分重要的继承问题受到了其他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实力增强的王氏家族和通过与皇室联姻而青云直上的其他两个家族的影响。
成帝时,王氏家族采用了约 50 年前摆脱霍家的同样手法,成功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它几乎让其成员实际上在帝国中最有权势的官署之一世袭任职。
在元帝死去和升他的配偶为王太后之后不久,王太后的弟兄王凤担任大司马(公元前 32 年);因此他负责领导尚书和拥有巨大的权力。
在他之后王家有四人依次任大司马;最后一人为王莽,他在公元前 7 年,即在成帝死前约四个月被任命。
①皇位继承的问题长期以来早就影响着政治家和那些追逐权力的人的心志,因为皇帝没有由公认的合法配偶生下的子嗣。
②当公元前 8 年出现这个问题时,有两名可能的候选人。
一人是元帝的傅妃的孙子刘欣,因此是成帝的隔房侄子。
刘欣之母来自丁家;他在公元前 22 年曾被指定为定陶王,当时他只有三岁;他的候选人资格得到赵妃(成帝的赵后之妹)和当时的大司马王根的支持。
除孔光外,所有的主要大臣都提出请求,结果,在公元前 8 年 3月 20 日他被宣布为太子;他从公元前 7 年 5 月至前 1 年 8 月正式在位,帝号哀帝。
③落选的刘兴自公元前 23 年以来是中山王。
论亲戚关系,他是成帝的异母弟兄,因而比其中选的对手更近。
他的母亲是元帝的冯妃,即曾在中亚有赫赫功绩的冯奉世之女。
刘兴死于公元前 8 年 9 月,他的儿子刘箕子从公元前1 年至公元 6 年在位,帝号平帝。
对王家来说,哀帝朝是其命运遭受挫折的不吉利的间歇期。
与赵、傅和丁几家新兴的暴发户相抗衡是有明显的理由的;当那几家平步青云时,王家却趋于衰微。
哀帝继位不久,王莽失去了大司马的职位;在以后几年中,傅家和丁家的人当了大官,或者被表 8 宣帝至平帝的皇位继承① 大司马之职先后由王凤(公元前 33— 前 22 年)、王音(前 22— 前 15 年)、王商(前 15— 前 11 年)、王根(前 11— 前 7 年)和王莽(前 7 年)担任。
② 《汉书》卷八一,第 3354 页以下;卷九七下,第 3999 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264 页以下。
③ 《汉书》卷十一,第 333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15 页以下)。
封为侯。
后来,在哀帝死后(公元前 1 年),王莽策划东山再起,这时轮到成帝的赵太后遭受剥夺高贵称号和贬黜之辱了。
傅家和丁家希望削弱王家和它的势力,在这方面它们可能得到哀帝的鼓励,但它们没有取得明显的成绩。
从傅喜起,它们的成员从公元前 6 年至前1 年拥有大司马的官衔。
但是傅喜被描述为一个正派的人,他可能反对他的几个亲戚要求取得显赫称号的活动。
①此外,改造派中坚定的核心人物在多次被认为是典型的争论中表达了反对新门第崛起的意见。
师丹,这个曾经试图限制地产数量的坚定的改造派,坚决反对授予傅家的两个主要的女人尊贵的称号。
孔光也坚定地反对给傅太后提供一座豪华的住所;除了所涉及的原则外,他希望阻止她对国家大事施加不应有的影响。
②历史学家称赞哀帝,说他想用武帝或宣帝那样的个人力量进行统治。
③他心怀的这样的大志因他长期的病痛、外戚的势力和对娈童董贤的迷恋而未能实现。
这个年轻人的迅速崛起和受宠、他长期对皇帝的侍候(皇帝当时尚未满 18 岁)、他积累的巨大的资财自然会引起傅、丁两家的妒忌。
④但这两家的地位同两个太后分别在公元前 5 年和 2 年死去而大为削弱,董贤在年满21 岁后不久任大司马。
哀帝一度甚至提到把皇位让给他的宠幸的可能性;王莽的侄子之一阻止了如此不负责任的一个提议的实现。
⑤哀帝死于公元前 1 年 8 月 15 日,未留下继承人;于是事态的发展迅速地有利于王家。
曾为元帝配偶的王太皇太后仍然在世;由于她的辈分和地位,她显然具有颁布诏令和为确保继位作出必要安排所必需的权力,在这样做时,她可以宣称她在遵循公元前 74 年所定的先例。
哀帝死后的第一天,董贤被罢官和降级,但他立刻自杀而不愿丢脸。
王莽被任命为大司马,拥有领导① 《汉书》卷八二,第 3380 页以下。
② 《汉书》卷八一,第 3356 页;卷八六,第 3505 页。
③ 《汉书》卷十一,第 345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8 页)。
④ 《汉书》卷九三,第 3733 页。
⑤ 《汉书》卷九三,第 3738 页。
尚书的全权。
他决定防止敌对的外戚家族再对他的地位进行挑战。
然而很快出现了贬黜成帝的在世的皇后赵太后和追夺哀帝的丁后和傅后谥号之事;采取最后的这一行动之激烈,竟然亵渎了她们的坟墓。
公元前 7 年落选的皇位候选人之子刘箕子被选为新帝平帝。
当时他年九岁。
①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怀疑王莽和他的姑母实际上在行使权力;他把女儿嫁给新的幼帝,这样他的地位终于保险了。
但公元 6 年随着平帝之死,形势激变。
②他的敌人马上散布说,他害死了平帝,但这个指控的真实性始终得不到证实。
不管情况如何,始终存在着一个令人非信不可的理由,说明王莽为什么不可能犯这类罪行。
汉代历史中以前的情况表明,国内处于最强大和最有权势的地位的人是作为幼帝的父母、保护人或摄政者的男人或妇女。
哀帝死时王莽年 45 岁,立了幼帝并把女儿嫁给他,已经抱着生下的皇位继承人将是自己的外孙的希望,所以他所处的地位再不也可能更为有利了。
平帝之死与他自己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王莽不可能采取促使平帝死亡的行动。
随之发生之事在相当程度上可能是他企图开创一种与他自己的计划同样有利的新形势的行动造成的。
平帝死于公元 6 年 2 月 3 日。
③此时元帝一支已经没有后裔,新皇必须从宣帝的一支中挑选。
这些人共有 5 个王和 48 个侯,但都被否定而挑了一个两岁的幼儿刘婴。
王太皇太后颁布一道正式诏令,任命王莽为摄政;它特别说明王莽受托的地位与著名的周公的地位相当,后者是公元前 11 世纪周成王的推行利他主义的摄政。
通过这些方式,为当时形势所履行的手续就完全正规了;在 4 月刘婴正式被指定为太子,三个月后王莽被授予摄皇帝的称号。
①从元帝时起,皇位的继承几次成为争论的题目。
人们向皇帝以建议或进谏的形式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也采取了各种行动以使规定的手续生效;所实行的原则和作出的决定成了帝国政府传统中的重要先例。
当元帝在考虑改变继承的世系时,改造派政治家匡衡坚持一个合法的皇后和她的儿子具有高于他人的权利,并且坚持必须把其他后妃及其后裔降到低于她(他)们应有的地位。
②后来当挑选成帝的继承人时,有人分别为成帝的异母弟兄和隔房侄子发表了对立的意见。
双方都引经据典(这些是为指导正确的言行和礼仪而定的)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一次,孔光争辩说,作为具有优先权利的近亲,本人就是皇子的成帝异母弟兄应该继位。
形成多数的对立的一方也能引用同样重要的权威经典作为他们观点的根据:弟兄之子相当于儿子;结果,隔房侄子被选中。
③平帝和刘婴是前汉时期未成年的人或幼儿在他人的保护和主持下登上皇位进行统治的最后的例子。
为了立一个摄政,虽然可以引用周公这样一个过得硬的和明显的先例,但人们也没有忘记霍光在当摄政时也作出过卓越的功① 《汉书》卷十二,第 34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61 页以下);卷九七下,第 3998页以下。
② 《汉书》卷十二,第 36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85 页);卷八四,第 3426 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78 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17 页以下)。
①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80—4082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21—225 页)。
② 《汉书》卷八一,第 3338 页以下。
③ 《卷书》卷八一,第 3354 页以下。
勋。
如同在公元前 74 年那样,哀帝和平帝死时在没有正式指定的继位者的情况下太后也拥有典章上规定的权力。
最后,至少有一次,一名官员认为应该提出皇位职责的神圣性问题,以此来非难他的君主。
此事发生在哀帝建议(也许是开玩笑)仿效远古的尧让位于舜这一被人颂扬的例子并把治国大权交给董贤之时。
王莽的一个亲戚提醒年轻的哀帝,统治天下之大权来自高帝,并非某个皇帝私人所有: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
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
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①世纪之末的风气公元前 33 年成帝登基后的 40 年的特征是政治的不稳定和王朝摇摇欲坠。
任人唯亲在宫廷中蔚然成风,国家最高职位的封赏只是出于随心所欲的兴致或是为了短时期的权宜之计。
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是各种各样的。
有的人受到世纪末日感的压制,感到王朝需要振兴力量;有的人怀念武帝朝汉帝国鼎盛时期众所周知的实力和风纪;许多人敏锐地注意到自然异数中的变化或灾难的征兆。
公元前 3 年全国的黎民普遍尊奉西王母,这个崇拜得到了那些想通过宗教手段寻求超度的善男信女的支持。
②在政治方面,以朱博为代表的时新派态度在短时期脱颖而出。
③朱博出身寒微,没有当时许多担任公职的人受过学术薰陶的有利条件。
他具有一个习武者的而不是一个致力于文艺修养的文官的观点。
当他升任公职时,他设法把现实主义的精神输入行政实践之中,他认为施政受到约束,既已过时,又误入了歧途。
他觉察到,治理中国不必着眼于传统,而必须注意当前天下的需要。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具有改造派心态的人,他们也具有董仲舒的信仰,即灾象是上天警告的表示。
主要的政治家利用这些现象作为批评皇帝的手段。
例如,从诸如水灾或一次日月蚀的现象可以觉察阴盛的状态,并且把它们解释为妇女在宫中或在议政会上为非作歹的呼应。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对公元前29 年发生的灾象的注意,当时(1 月 5 日)的一次日蚀与当晚宫中感到的地动恰好巧合。
这方面的专家,如杜钦和谷永,很快利用这些事件作为批评当时政策的手段。
①朱博在地方和中央的政府中担任过各种职务,②并且因他对其下属坚持严格的纪律和保证他所辖部门的效率而赢得了名声。
他升任御史大夫,然后在公元前 5 年阴历四月担任丞相;但到阴历八月,他被控谋反,被迫自杀。
他的垮台部分地是由于时势,部分地是由于他自己的性格。
他对流行的生活观点不屑一顾,他反对其对手的方式似乎是愚蠢和轻率的。
但对其他人想从意识形态方面搞一次王朝复兴的企图来说,他担任高官的短暂时期是引人注目的。
① 《汉书》卷九三,第 3738 页。
② 见鲁惟一:《通向仙境之路》,第 98—101 页。
③ 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260 页以下。
① 《汉书》卷六十,第 2671 页;卷八五,第 3444 页。
② 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260 页以下。
在成帝时,象甘忠可和夏贺良等历法家和巫术家声称他们有预知改朝换代的能力。
按照他们的说法,刘皇室的气数将尽。
③王朝需要振兴的建议得到了近期的一些征兆的支持,如成帝未能生子,许多凶兆上报和皇帝的健康不佳等。
④许多人无疑地感到沮丧,这种思想在高层中深信不疑,于是公元前 5年阴历六月的一道诏令宣布立刻采用新的年号。
①为此而选用了太初元将四字,新年号有几个含意。
它不但指新时代的降临,而且还用了过去的年号太初二字,这是在时新派政府取得高度成就的公元前 104 年为同一目的而采用的。
但是公元前 5 年王朝振兴的希望是短命的。
不到两个月,诏令中的一切规定除大赦令外全被撤销,倡导者夏贺良被判死罪。
采用新年号将会恢复帝国力量和繁荣的希望未能实现。
皇帝仍受病魔的折磨,丞相朱博自尽而死。
这些事件可以作为象征,说明前汉王朝为振兴帝国实力而作的最后努力失败了。
③ 张朝孙(音):《白虎通》第 1 卷,第 124 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278 页。
④ 《汉书》卷七五,第 3192 页。
① 《汉书》卷十一,第 34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9 页)。
第 3 章 王莽,汉之中兴,后汉在汉代的国家祭典中,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它被认为直接支配着人世的命运。
皇帝,即天子,是天的代表,在它的庇护下进行统治。
王朝的创建者因他个人的功业,比其他人优先被选为第一个受命于天的人。
末代皇帝则丧失了这种天命,因为他和他的皇室不宜再进行统治。
吉兆预示着天命的出现,而凶兆则宣布上天庇护的消失。
①受命于天的信仰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编纂学。
古代的历史学家引用、隐瞒、歪曲甚至伪造证据,以证明为什么王朝的创建者值得上天的赐福,对于这种尊贵的资格,他个人是毫不怀疑的。
他重视正统性。
那些反对天命的人是明显的小人。
他们之缺乏道德资质可以从他们的下场中得到证明。
古代历史学家在这方面持否定的态度:他给最重要的造反者和皇位觊觎者撰写有偏见的传记,这些人由于他们的行动,已把自己置于有秩序的社会以外。
此外,古代的历史学家就没有进一步行动了;对那些反正统王朝的人的主要助手概不写传。
这就是历史编纂学的状况,它对公正地评价象推翻前汉皇室而试图另立自己王朝的王莽这样的人来说是一个主要障碍。
如果他能如愿以偿,他就会说是沐受了上天的恩泽,古代历史学家就会把他比作以往伟大的王朝创建者。
但是随着他政府的垮台和汉朝的复兴,王莽自然而然地成了历史编纂学的受害者,从天子之尊贬为篡位者。
甚至他的相貌也变了。
汉代的中国人都深信相面术。
他们认为面貌反映了性格,并试图根据一个人的相貌来推断他的未来。
这就引出了一种假设,即王朝创建者必定有某些共同的外表,于是历史家们就杜撰他们多须、高鼻和有突出的前额。
相反,这种伪科学的相面术还需要把皇位觊觎者或篡位者道德的堕落表现在他们的外貌上。
因此,王莽被描述为一个巨口短颔、露眼赤睛和声音大而嘶哑的人。
①于是,近代的历史学家面临着明显的偏见的问题。
当班固编《汉书》,即《前汉书》时,他是以兴复汉室的斗士的观点来写书的。
虽然王莽当了 15年皇帝,却没有他应有的历史。
他占有的篇幅只是《汉书》之末(卷九九上、中、下)的一篇传记,文中对他的为人和他的统治进行了连续的批判。
《汉书》的其他地方很少提到他和他的支持者;《后汉书》②对他的垮台的细节补① 关于前汉这种迷信的发展,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伦敦,1974)第 5 章、第 13 章第733 页。
关于凶兆,见毕汉斯:《〈前汉书〉各种凶兆的解释》,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22(1950),第 127—143 页。
① 关于王莽的外貌,见《汉书》卷九九中,第 4124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12 页)。
《汉书》卷一上,第 2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1 卷,第 29 页)描述了高帝的相貌;关于承认这种相貌是适合当皇帝进行统治的标志,见《汉书》卷一百上,第 4211 页;和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卷,《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26(1954),第 99 页。
② 《后汉书》在档案材料不再存在之时由范晔(公元 398—446 年)编成(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9 页以下)。
他不得不根据约 20 种以前的历史编写,其中以《东观汉记》最为重要。
此书得名于大部分著作在那里写成的洛阳南宫的秘阁。
第一部分于公元 72 年由明帝命班固等人共撰。
(关于班固在编撰时的困难,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4 卷,《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51〔1979〕,第 121 页)第二部分受命于公元 120 年,第三部分受命于 151 或 152 年,第四部分受命于 172 至 177 年期间。
最后的第五部充得很少。
对王莽只能在这样贫困的材料基础上进行评价。
分在 220 至 225 年东汉亡后由私人所写。
作为一部连贯汇编,《东观汉记》给范晔提供了大量当时多方面的材料。
今天,此书只有部分残存。
关于《汉书》卷九九的译文,除德效骞的《〈汉书〉译注》第 3 卷外,还有汉斯?施坦格的《〈前汉书〉卷九九王莽传译注》(莱比锡,1939);克莱德?萨金特:《〈前汉书〉王莽传译文》(上海,1947)。
王莽的崛起王氏家族原是在地方上有权势但在全国并不重要的小绅士氏族。
后来伪造的一份家谱声称王莽是通过田家的齐公传下的舜和黄帝(两位在神话中受尊敬的君主)的后裔。
但是从齐公传下的后裔之说不可信,而舜和黄帝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
当然,伪造家谱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已为前汉的创建者伪造过类似的家谱。
①这些家谱不过是宣传,目的是使新王朝合法化。
王莽可靠的家谱始于他的高祖父,后者未当过官,显然在今山东北部过乡绅的生活。
②王莽的曾祖父从那里搬到黄河正北的大平原中部某地,短期地在中央政府的一个小官署中任过职。
王莽的祖父在京都的廷尉府中任低级官员,如果不是因为他的一个女儿,他恐怕永无出头之日。
他名王贺,字翁孺,有八子四女,正是他的次女王政君,才使她的家族处于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生于公元前 71 年,于前 54 年被选进宣帝(公元前 74—前 49 年在位)的后宫。
不久,她被转移到太子——即未来的元帝——(公元前 49—前 33 年)的后宫。
公元前 51 年,政君生下未来的成帝(公元前 33—前 7 年在位),于公元前 48 年 4 月 12 日成为皇后。
③她父亲同时被封为侯。
在元帝朝时,王氏家族没有行使特殊的权力;如果政君的寿命与汉代普通人一样长,她的侄子王莽可能永远不会登上皇位。
她死于公元 13 年 2 月 3 日,由于她的长寿,才使她的家族的控制和王莽的崛起成为可能。
元帝死于公元前 33 年 7 月 8 日;成帝在 8 月 4 日继位,王政君就成了太后。
新君约年 18 岁,大概受了他母亲的影响,立刻任命她的兄长为大司马和大将军(即摄政)。
①此人即王凤,他于公元前 42 年已袭了他父亲的侯位。
此后不久,王凤的几个在世的弟兄被封为侯。
成帝证明是一个讨人喜欢和爱好玩乐的人,易受女人的支配。
他不喜好政事,满足于让他的几个舅舅为他统治国家。
王凤在公元前 22 年在职时死去,由他和太后的堂兄弟王音接任大将军。
王音于公元前 16 年在职时死去,于是已故的王凤之弟王商成了大将军。
王商死于公元前 11 年。
他的兄弟王根接任,在公元前 8 年 11 月 16 日辞职。
同年 11 月 28 日,王莽在 37 岁时被任命为大将军。
②王莽生于公元前 45 年,为王政君弟兄王曼的次子,王曼早亡,未能与王后的其他弟兄一起封侯。
但是,王莽虽在成长时失怙,其兄也在年轻时死去,却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并博览群书。
在公元前 22 年当其叔王凤最后病危时,他曾伴随这位大将军几个月。
当时他已有官职,但史料未具体说明为何职。
经临死的大将军的请求,王莽调任射声校尉,同时任黄门郎。
第一个官衔表示他成了由驻京职业军人组成的北军将领之一。
但是王莽之指挥职务肯定是挂名的。
黄门郎则是授予皇帝顾问的编外的官衔。
后来,王莽被任命为① 《汉书》卷一百上,第 4211 页。
② 《汉书》卷九八,第 4013 页以下。
③ 《汉书》卷九,第 279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02 页)。
① 关于成帝的性格和作为,见《汉书》卷十,第 301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74 页);《汉书》卷九八,第 4017 页。
② 关于王家成员被任命为大将军的情况,见《汉书》卷十,第 302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375 页);卷十九下,第 830、835、838—839、841—842 页。
骑都尉(另一个闲差事)和向皇帝提建议的光禄大夫;他又被授予侍中的编外官衔。
公元前 16 年 6 月 12 日,他被封为信都侯。
以上是王莽成为大将军前的经历。
③王莽的传记带有无情的偏见和捍卫汉朝的情绪;对他待人谦恭,全力学习,和侍奉他的寡居的母、嫂和教育其失怙侄子的情况,它作了不以为然的叙述。
他侍奉他的几个叔、伯时循规蹈矩,一丝不苟。
在照顾垂死的王凤时不修边幅。
他越往上升,越变得谦卑。
他把财富分给他人,以致家无余财。
他与知名人士交往。
他的虚名名扬一时。
这类批评暗示,王莽不是通过真才实学,而是通过矫揉造作才取得高位的。
一个赞赏王莽的历史学家会走另一极端,会颂扬他的孝悌之情,热爱学习的精神和通过实行儒家美德而出人头地的经历。
实际上,王莽显然是一个能干而有雄心的人,在必要时也残酷无情。
他具有吸引别人追随他的才能,兴趣异常广泛。
他对亲戚的感情可能完全是真诚的。
在早期,他根本不可能怀有篡夺皇位之心。
王莽被任命为大将军的原因,远比对他没有节操的矫揉造作的解释简单。
在他之前的四个王家大将军都与王太后是同代人。
三人是她的弟兄,另一人是记载中唯一的堂兄弟。
当王根在公元前 8 年辞职时,太后只有一个弟兄在世。
他已六十多岁,而且名声不佳。
这就必须到下一代,即到成帝的几个表兄弟中去找。
王莽无疑是这一代中最能干和政治上最机敏的人。
在他仕途的这一时刻,王莽遭到了一次特别不幸的打击。
成帝在公元前7 年 4 月 17 日死去,由于无子,皇位由他的侄子哀帝继承。
①新帝有自己的主见,甚至在他多病的身体容许的情况下,试图进行强有力的亲政。
此外,他母亲的丁氏家族和他祖母的傅氏家族大肆进行反对王家的阴谋活动。
按照传统,王政君被认为是哀帝的养祖母,不能随便废除,于是被授予太皇太后的称号。
但是王莽被迫辞职。
他的辞呈在开始时被圆滑地拒绝了,后来在公元前 7 年 8 月 27 日被接受。
他得到了许多荣誉,隐居在他京师的府第。
他住在那里,直到公元前 5 年夏天奉命离京而居住在他所封的侯国。
①王莽的放逐并不能使他与他的许多支持者甘心,后者大声疾呼地要求把他召回。
哀帝让步了,在公元前 2 年容许王莽回京安静地隐居。
次年 8 月 15日哀帝死去,王莽得以重新掌权。
这只是因为哀帝的母亲和祖母已分别在公元前 5 年和前 2 年死去,才有此可能;这样,随着哀帝之死,王太皇太后作为皇室无可争辩的长辈,有权解决宪制的危机。
②哀帝死前无子,也未指定继承人。
但他曾想让位给他的宠臣董贤,并在临终时把御玺交给董贤。
太皇太后终于面临清除董贤和为汉室选立嗣君的问题。
哀帝死后,御玺立刻被找回,同日,王莽被召进宫。
他向太皇太后建议剥夺董贤的官职和爵号。
此事在次日,即 8 月 16 日完成,董贤自杀。
8 月 17① 《汉书》卷十一,第 334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17 页)。
关于选成帝继承人的情况,见本书第 2 章《王朝问题种种和皇位的继承》。
① 《汉书》卷十一,第 334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19 页);卷九九上,第 4041 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130 页以下)。
② 关于皇后在王朝混乱时期专权的先例,见鲁惟一:《秦汉两朝皇帝的权威》,载迪特尔?埃克梅尔等编:《东亚的国家和法律:卡尔?宾格尔纪念文集》(威斯巴登,1981),第 103 页以下;本书第 2 章《皇帝的作用和继位问题》。
关于后来的例子,见本章《政治派系》。
日王莽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他很快压倒了哀帝的母系亲族,把他们遣送出长安。
③这时,王朝的继位问题解决了,未遇到困难。
自元帝在公元前 33 年去世以来,他的后裔一直在位。
这时只有一个哀帝的堂兄弟还活着。
他是合法的继承人,于是王莽向太皇太后进谏,要求把他召来。
他就是在公元前 1 年 10月 17 日登基的平帝。
恰好新帝生于公元前 9 年,所以还只是一个儿童,这不会使王莽感到不愉快。
在平帝名义上统治的短暂期间,王莽的权力增大了。
他把其伙伴和支持者安置在关键的职位上,并真正地得到官员和文人的爱戴。
太皇太后也乐于把一切实权交给他。
他的政府似乎是胜任的,并取得了种种成就,其中包括:公元 3 年改善地方的学府;公元 4 年扩大太学;公元 5 年在京师就古典文献、天文占星术、律管、语言学和占卜术等题目召开会议;公元 5 年从渭水流域穿过其南面艰险的山脉开凿新路直达四川;在边界保持了安宁。
公元 1 年,王莽取得了显赫的安汉公头衔。
公元 4 年 3 月 16 日,他的可能生于公元前 9年的女儿被立为平帝的配偶,王莽又得了各种荣誉。
①作为年轻皇帝的岳父,还可能成为下一个皇帝的外公,他可以泰然自若地面向未来,并且期待着长期掌权。
但在公元 6 年 2 月 3 日,平帝突然死亡。
②后来有人宣称,王莽把平帝毒死。
这个指控最早是在公元 7 年提出的,后来在王莽垮台后的内战期间再次提出。
③没有证据能证实或否定这个指控。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大概不是在他登上皇位的道路上清除其敌人的唯一的人。
这类谋杀是屡见不鲜的,而王朝的历史学家对他们认为是合法君主的那些人持宽大的态度。
但是对弑杀君的种种指责也是老一套的;旁证有力地说明王莽是无辜的。
他最近刚把女儿嫁给平帝。
平帝尚未成年,所以王莽的权力是稳固的。
他那时是否已决定推翻汉王朝,值得怀疑。
他无法估计皇族反对政变会多么坚定,或者汉室在农村的追随者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谋害皇帝很容易触发一次危机,王莽可能在危机中失败。
因此,平帝之死可能给王莽带来很大的不便。
他当前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权力而又不使汉皇族反对他。
随着平帝之死,元帝再也没有后裔在世了。
必须在家谱中退一步从宣帝(死于公元前 48 年)及其妃子的后裔中选一个继承人,这样的选择余地的确很大。
有资格的候选人有 5 个王和将近 50 个侯。
如果王莽选一个成熟而能干的人,他的摄政将会突然中止。
如果他选一个儿童,所有的人都会知道他打算延长他的权力。
公元前 184 年吕后就采取后一种办法,当时她立吕家的一个幼儿,同时伪称他是惠帝之子。
①为了延长外戚的权力,后汉时期以同样方式所立的幼帝不少于四个。
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王莽决定不放弃摄政,并甘冒激怒刘氏皇室的风险,选了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候选人。
他就是生于公元③ 关于董贤,见《汉书》卷九三,第 3733 页以后;卷十二,第 34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61 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282 页以下;见本书第 2 章《王朝问题种种和皇位的继承》。
①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47、4066 页以下、4069、407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146、184 页以下、191 页以下、212 页)。
②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78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17 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8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35 页)。
① 见本书第 2 章《吕后(公元前 188— 前 180 年)》。
5 年的宣帝的玄孙刘婴。
这个儿童未正式登基。
首先,王莽自封为摄皇帝。
然后,在公元 6 年 4 月 17 日刘婴被指定为太子,并被授予孺子王的称号。
②汉室的反应是迅速而徒劳的。
第一个起来反对王莽的是一个侯,他在公元 6 年 5 月或 6 月集结了一支小部队,并试图夺取其郡的治地。
他不但被彻底打败,而且一名父系亲戚自动向王莽投降,并低声下气地呈上了一份道歉和阿谀奉承的奏疏。
同年 7 月 1 日,太皇太后重新批准王莽为摄皇帝,这个称号只能被认为是向天下宣告他的胜利。
③后来汉室其他两个侯的叛乱——不知道是联合的还是分别发起的——毫不重要,古代的历史学家甚至未交代它们的日期。
从公元 7 年起,大平原中部发生了一次更严重的起义。
起义由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之子翟义领导,他拥立一名皇室成员,成立政府,并指控王莽毒死平帝。
另一次规模较小的叛乱在京都附近爆发。
王莽采取了一些有力的反措施,其中之一是宣布当年轻的王成年时,将还政给他。
在三个月内,起义已被平息。
①此后,王莽未再遇到严重的反对。
王莽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起义者,而且实际上所有的官员都接受他的领导,这必定是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使他相信道德败坏的汉室已经失去了一切支持。
他与其同时代的人一样,不但相信天命,而且相信五行(木、火、土、金、水)的依次接替;每行各与方向、颜色和动物互有关系。
每个王朝各在五行中某一行的力量下进行统治,当这行依次被下一行取代时,王朝就衰亡。
经过了争论以后,火被确定为汉朝的行,这意味着赤为汉朝之色。
②但汉朝已长期执政,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它衰落的迹象。
包括汉室成员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相信天命正在转移,五行中的土处于上升的阶段。
王莽需要做的是通过巧妙的宣传去说服公众,使之相信改朝换代的时刻已经来临。
这就要伪造吉兆以达到这个目的。
古代中国的一些开国皇帝和他们的支持者是实用心理学大师。
他们对典籍和不足凭信的文书中的预言作有利于他们的解释,并虚构预言,制造吉兆和散布反对其敌人的政治歌谣。
王莽及其追随者精通这种狡猾的手法。
从公元 6 年起,符瑞一个接一个地上报皇上,公元 8 年以后,上报越来越频繁:如发现了刻石和一个石牛,在梦中出现了上天的使者,一口井自动地开成,发现了一只有两个铭文封皮的铜合,等等。
所有这些征兆的启示都是:王莽应该登基。
难道他不是黄帝之后裔吗?黄是土行之色。
牛是与土相关的动物。
当然,拼凑起来的一切打算表示:王莽是黄帝,下一个轮到他来创立一个王朝。
王莽利用公众的手法与后来用来支持汉代中兴的方法完全一样。
在这两种情况中,精明的从政者都懂得群众心理学。
但由于他们同时既是理性的,又是迷信的,他们最后相信了自己的宣传。
只是在他们的历史学表达方面,②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79—4082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18—225 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8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33 页)。
①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88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37 页)。
② 关于五行在确立和支持行使主权的权力时的重要性,见鲁惟一:《水、土、火——汉代的象征》,载《奥萨津和汉堡自然学和民俗学协会通报》,125(1979),第 63—68 页;鲁惟一:《秦汉两朝皇帝的权威》,第 90 页以下。
又见本书第 1 章《帝国时期的思想潮流》;第 2 章《知识和宗教方面的支持》;第 13 章《当运之德的选择》。
这两个运动才有所不同。
后汉的胜利使它以前的宣传合法化而成为新的国家正统。
虚构的预言变成了证明王朝创建者价值的上天的启示。
王莽则成了一个篡夺者,他的宣传全是伪心理学的伎俩,这是被上天遗弃的可鄙的人的行为。
如同许多政治运动,人们不容易看清王莽的行动究竟主动或是被动到什么程度。
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他不能升为摄皇帝,但是他又领导了一个庞大而有势力的集团,其成员都指望通过他取得利益。
上报皇帝的接连不断的符瑞可能给王莽带来压力,最后迫使他行动。
①公元 9 年 1 月 10 日,他采取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行动。
他宣布汉朝已亡,自己登上皇位,称其王朝为新朝。
②孺子王受到了不寻常的宽大,被废但没有被杀,他过着隐居生活,最后娶了王莽的孙女。
新的大臣被任命。
汉朝的贵族在公元 10 年被贬为平民。
公元 9年爆发了两次原刘氏皇室的起事。
公元 10 年中亚发生了一次小兵变,但很快被镇压下去。
王莽牢牢地控制了政府,并在长安建都。
① 例如,发现的一块石上有宣称王莽应为皇帝的启示(《汉书》卷九九上,第 4078 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18 页以下〕)和上报的一个你可以解释为同样内容的梦(《汉书》卷九九上,第4093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50 页〕)。
②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95—409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55 页以下)。
王莽的统治(公元 9—23 年)由于缺乏材料,世人只知道王莽之治的主要概况,这就是他的政策引起很多争论和误解的原因。
公元 7、9、10、14 年,他下令发行新面值的货币。
第一次和最后两次的发行等于降低了货币的成色。
公元 7 年,侯和低级的贵族必须把他们所藏的全部黄金换成低于其全部价值的钱币。
公元 9 年,官僚机器被改组,并且采用新官衔。
公元 14 年,又对地方组织的名称作了变动,郡县的名称也全部更改。
①私人奴隶的买卖在公元 9 年被禁止。
同年,政府试图进行土地改革,根据改革规定,所有壮丁将分配到标准面积的土地。
拥有多于规定的土地的家庭要把余地分给少地的亲戚和邻居。
不准出售土地。
公元 10 年,政府下令对酿酒、盐和铁器的交易以及对铸币和山泽地的收入实行国家垄断。
此外,政府在低价时购进,高价时售出,以稳定粮、布、丝等必需品的市场。
为此,在五个重要城市设立官仓。
公元 17 年,政府重申了专卖事业和稳定价格的计划。
公元 10 年以后,对猎人、渔民、养蚕人、工匠、专业人员和商人的收入开征什一税。
最后在公元 16 年,政府颁布条令,规定在歉收年官俸应比照收成情况相应减少。
②怎样解释王莽的这些政策呢?胡适提出了一种赞赏他的意见,称三莽是社会主义者、空想家和无私的统治者,他的失败是因为这样的人过早地在中国出现。
①美国学者德效骞则接受了班固的有派性的批判。
他断言王莽不过是一个聪明的阴谋家,他依次与所有阶级为敌,于是迸发了最后使他丧命的一切力量。
②克莱德?萨金特认为,前汉气数已尽,中国需要一个王莽。
但是由于鲁莽地推行他的思想,他得罪了所有的人,引起了反抗,结果使他毁灭。
③除了胡适的浪漫主义的和非历史性的解释外,学者们一致对王莽持总的否定态度,认为他自食其果。
这个观点的缺点是它的目光短浅。
王莽的政策是在狭隘和孤立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的,当时易受历史编纂学和班固对篡位者的敌对态度的影响。
为了进行更好的剖析,人们必须站得高一些,在前汉和后汉政策的广泛的背景下看待王莽的施政。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这些措施是否不同寻常的问题。
降低货币成色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创举。
武帝从公元前 119 年起就已采取这个措施,甚至采用皮革钱,但并没有毁了国家。
④王莽的货币政策是面值越高的货币,重量减得越多。
这就使政府更容易满足对金属的需求,还便于巨额运送。
即使新面额的钱会引起不信任,但其影响一定是有限的。
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货币。
商人和士绅们可以用小额的钱交易,小额钱的币值和金属价值几乎是一致的,他们可以向土地投资以保护其资① 《汉书》中记载此事的段落特别含糊。
关于官衔和名称的改变,见《汉书》卷九九中,第 4103 页以下、4136 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69 和第 341 页以下)。
郡县采用的名称收于《汉书》卷二八这些单位各个条目中。
① 胡适:《1900 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王莽》,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刊》,59(1928),第 218—230 页。
②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98 页以下。
关于班固的意见,见《汉书》卷九九下,第 4194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470 页以下)。
③ 萨金特:《王莽》。
④ 见本书第 10 章《币制的改革》中关于王莽使用白鹿皮钱和改革的情况。
本。
禁止私藏黄金不过是试图使王以下的汉朝贵族贫困化的一个行动。
汉贵族一旦在公元 10 年被贬黜,黄金又准许流通。
王莽并非第一个改变官衔或郡县名称的皇帝。
公元前 144 年,当七国之乱后政府改组时,前汉已采用新的官名。
公元前 104 年,当修改历法并认为一个新时代开始时,它再次改变官衔。
①禁止买卖私人奴隶对社会的影响甚小。
这个禁令无疑可以设法逃避,所以无论如何也在公元 12 年被取消了。
②土地改革已被热烈地提倡了几个世纪。
③王莽的措施显然是均田制的前身;均田制后来在公元 485 年被北魏所采用,唐朝继续实行到 8 世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王莽的土地改革虽然用意良好,但不可行,它在公元 12 年也被取消。
约在公元前 119 年,武帝设国家盐铁专卖,随之在公元前 98 年,又对酿酒业实行专卖。
④对酒的专卖于公元前 81 年被取消,但是对盐铁的专卖,除公元前 44 至前 41 年这几年外,一直维持到前汉垮台为止。
后汉恢复了盐铁专卖。
公元前 112 年,铸币已成为政府的垄断事业,它一直维持到前汉结束。
后汉继续实行。
在前汉和后汉时期,山泽的收入是皇帝独占的,由渔民、猎人和樵夫缴给皇帝私囊的税组成。
公元前 110 年法定的平价计划一直实行到前汉结束,后汉在公元 62 年重新实行。
除了王莽重新实行的酒类专卖这一例外之外,可以说王莽的专卖事业与前汉和后汉的完全一样。
公元 22 年取消一切专卖事业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失败了,而是因为在内战期间无法实行。
⑤公元前 119 年,武帝已向商人和工匠征税,税率分别是他们资本的 9.5%和 4.75%。
虽然王莽可能向稍多的行业征税,但税赋因根据收入征收,因此比武帝时按资本征收的税负担要轻一些。
在歉收时期减官俸的做法在王莽以前就有。
这种命令可见于公元前 70年的记载(在得人心的汉宣帝时期),后汉也随之采取类似的做法。
王莽不过采用了更系统的措施罢了。
①经过这一比较,所出现的实际情况是明确无误的。
王莽不是一个标新立异者。
除了土地改革和限制奴隶制的短命的尝试外,他的重大政策是前汉实践的直接继续。
这意味着班固对王莽的指责缺乏根据。
这些指责是歪曲一个人的手法,出于政治和哲学的原因,他必须被描述为无能的和道德低下的人。
班固的记载中关于王莽对待国境内外非汉族民族的政策也同样有偏见,需要正一正视听。
公元 12 年在今贵州的牂柯郡的土著部落杀死了汉的郡守。
两年后,即公元 14 年,益州郡(今云南)的土著部落造反。
②班固坚决认为,由于王莽把土著的王贬为侯,他本人引起了这场叛乱,并且他无力应付这一① 《汉书》卷十九上关于官员的各个条目提供了变动的详细情况。
②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3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24—325 页);韦慕庭:《西汉的奴隶制》(芝加哥,1943),第 457 页。
③ 关于西汉限制土地的情况,见本书第 10 章《农村社会结构》;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267 页。
④ 见本书第 10 章《国家专营和商业控制》。
① 关于各种官俸,见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剑桥,1980),第 125 页以下。
②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39、423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25、348 页)。
危急的局面。
实际上,西南的动荡在中国人征服那个地区时就已经开始了。
武帝为了建设一条通往缅甸的商路,在公元前 111 年把贵州地区并入帝国,公元前 109 年接着又并入了云南。
但中国人还没有强大得足以摧毁部落组织,被迫承认地方的酋长。
土著们在公元前 105 年、前 84 至前 82 年和前27 年几次起来反抗。
显然公元 12 年的骚乱和公元 14 年的起事是这类事件的一部分,而不是对王莽丧失理智的政策的反应。
此外,他成功地处理了公元14 年的起事。
虽然《汉书》忽视了这个事实,但《后汉书?西南夷》却记载王莽任命了益州的新郡守,此人逐步平定了这块领土。
①在北方,中国与匈奴大帝国毗邻,后者是统治今外蒙古和内蒙古的部落联合体。
在公元前 51 年以前,中国人和匈奴的关系通常是敌对的,但在那一年双方缔结了和约。
呼韩邪单于——两个对立的匈奴单于之一——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行动,亲自访问长安,当时中国的君主明智地把他作为平等的人对待。
②他在公元前 49 年和前 33 年又进行了访问,他的继承者在公元前 25 年和前 1 年前来汉廷。
王莽被指责破坏了这些友好关系。
在古史记载中,自公元前 51 年起的一切事件都被说成是对匈奴的屈服。
近代的学者也持这一观点。
班固不能承认中国皇帝和一个异族统治者之间的平等关系。
他不能摆脱他自己一套程式化的词汇和信仰,即中国的文化优越性意味着它在道德方面处于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天子则高居于顶点。
这只能使他把外国统治者的来访描述为臣民对其君主的朝拜。
的确,中国的皇帝没有回访,匈奴送来人质,而中国人则没有。
③但是,如果把感情和历史编写手法的因素搁置一边,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人并未控制住匈奴。
出现一段和平和恢复时期应该说对匈奴是合适的。
他们一度停止了袭扰,并称他们的行动是保护中国的边境。
他们从中国皇帝接受了大量礼物,只要愿意,他们随时能重启战祸。
④就中国人来说,他们了解军事解决的代价是高昂的,也许是不可能的,权宜之计才是上策。
公元前 33 年呼韩邪单于在最后一次访问汉廷时,得到了汉帝后宫的五名宫女。
其中的王昭君深受匈奴统治者的宠爱,生下两个儿子。
①似乎只有其中的伊屠智牙师活了下来。
当呼韩邪在公元前 31 年死亡时,王昭君得到了中国皇帝的准许,遵循匈奴的习俗,成为下一个单于之妻。
在新的婚姻中,她生了两个女儿,其中之一名云。
王莽在公元 2 年召回云,把她安置在王太皇太后的随从中。
她北返时成了一个为中国利益战斗的坚定分子。
她的夫丈是著名的匈奴贵族,也主张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总之,在匈奴中已存在一个亲汉的集团,其中云、她的夫丈,大概还有她的异父兄长伊屠智牙师是积极分子。
可以推断,匈奴中的保守分子以严重的猜疑心注视着主和派的计谋,并且试图促使与中国决裂,来抵消主和派的影响。
在位的单于恰好是一个保守分子。
当王莽在公元① 《后汉书》卷八六,第 2846 页;见本书第 6 章《西南》。
② 见本书第 6 章《匈奴》;第 2 章《外交事务》。
③ 关于中国公主嫁给外国统治者而实际上构成人质制的和亲的观点,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公元前 125至公元 23 年的早期阶段,附鲁惟一的导言》(莱顿,1979),第 60 页以下。
④ 关于中国人给匈奴礼物的规模,见余英时:《汉代的贸易和扩张:中夷经济关系结构研究》,第 46 页以下,及本书第 6 章《匈奴》。
① 《汉书》卷九四下,第 3806 页以下。
9 年登基时,他面临的就是这种形势。
②班固声称,匈奴之重启战祸是因为王莽贬了单于。
贬是一个不必要的无礼行动,虽然此举无疑得到了儒家的热烈支持。
除了少数例外,中国人对外国人态度的名声是很不好的。
公元前 1 年,哀帝以极为不得体的态度对待同一个单于;公元 41 年,后汉的开国皇帝对有影响的莎车王的态度甚至更为粗暴。
③王莽不过按照传统方式行事罢了。
但他无权管辖匈奴,不能随意贬黜他们的单于。
这件事不可能是一场战争的真正原因;充其量,它为保守分子提供了一个借口。
王莽机智而有效地对付了匈奴的新的好战行为:他既坚定,又使用了灵活的外交手腕。
公元 10 至 11 年冬,他下令动员 30 万人。
这次动员据推测给边境地区带来了困苦,一直被指责为好大喜功的无效行动。
只要更细致地阅读文献,就能清楚地看出王莽的行动是迅速和应付自如的。
①30 万人不是在一地而是在北部边境沿线的 12 个地方征集的。
因此,对边境人口的破坏性影响被保持在最低限度。
相比之下,武帝曾在公元前 133 年在一地征集过 30万人,却未遭到班固的奚落。
王莽的炫耀武力足以强制推行他的外交政策,而军队则从未出动。
这可以从匈奴不敢贸然对中国发起大进攻的事实中得到证明。
在外交战线方面,王莽试图支持匈奴中的主和派。
自呼韩邪单于死后,单于王位的继承按照辈分和长幼进行。
每一代,前单于之子都是继位者,顺序从兄至弟或堂兄弟。
在战争重新爆发时,继位者是在位单于的异母兄弟和亲华派成员咸。
他得到了王莽的财政支持,在公元 11 年称孝单于,这样正合原来的打算,加剧了匈奴的不和。
虽然咸不得不向他的异母兄长投降,但他强大得足以不受惩罚,并且继续为单于王位继承人。
②当匈奴继续进行虽然是小规模的侵袭时,王莽在公元 12 年下令把在长安当人质的匈奴王子处死。
③王莽为此一直受到谴责,虽然他是根据自己的权利行事的。
人质制是在报复的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后汉的开国皇帝在公元 32年也毫不迟疑地处决了一个显贵的人质。
咸于公元 13 年登上单于王位,主和派随之掌权。
④他在公元 48 年死后,局势又起了变化,因为他的兄弟兼继承者是一个保守分子。
当时,伊屠智牙师是他的一代中唯一在世的单于王位继承人,新单于把他杀害,这成了保守分子和亲华派之间紧张关系的重要迹象。
但是,除了公元 19 年的侵袭外,没有重新爆发战争。
中国人的边防要塞完好无损,王莽的军队能够经受匈奴的压力。
此外,王莽再次转向外交。
云公主带全家已来长安,据认为是因为他们担心遇害,王莽立她丈夫为孝单于。
后者不久死去,这对中国来说是不幸的,王莽的统治就这样在他与匈奴的对峙中结束。
云再也没有回到北方,她② 关于王莽与匈奴的关系,见《汉书》卷九四下,第 3820 页以下。
③ 关于公元前 1 年的事件,见《汉书》卷十一,第 344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7 页);卷九四下,第 3817 页。
关于公元 41 年的事件,见《后汉书》卷八八,第 2923 页以下。
①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21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04 页以下);卷九四下,第3824 页。
②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2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16 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28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19 页)。
④ 《汉书》卷九四下,第 3828 页。
留在中国的朝廷,于公元 23 年在那里与王莽一起遇难。
王莽以同样的机敏处理在中亚出现的问题。
公元 13 年,焉耆起事,并杀死了中国的西域都护;狭义地说,西域是一块包括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绿洲的领土。
公元 16 年,一支中国远征军遭到伏击,但没有被全歼。
它攻打焉耆,屠杀了它的一部分居民,才返回中国。
班固声称,从此以后便与西域断绝了往来。
①此说不确。
他这里的历史记载与他书中的其他部分相矛盾,因为他在别处叙述了西域的新都护在塔里木盆地自立的情况。
焉耆受到了惩罚,北部的一条丝绸之路上的其他城镇都没有脱离中国。
西域在王莽死后的内战时期才丧失,班固出于历史编纂学的原因,却把这个事上推到篡位者的统治时期。
②在与羌人和朝鲜人的关系方面,王莽也是成功的。
在西面,他把中国的领土扩大到青海。
在东面,他在公元 12 年轻易地打败了高句丽。
③尽管班固只是作了暗示,但王莽在对待所有非华夏民族的政策方面,的确表现出他突出的才能。
概括地说,王莽不是班固所述的那个无能、狡猾、伪善和妄自尊大的蠢人。
这些都是老一套的和不公正的指责。
从积极的一面衡量,王莽是机智而能干的。
他无疑受自已经历的影响,不愿把自已帝王的权力下放给他人,并且严密地注视着他的官员的表现。
他严厉得竟迫使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孙子和一个侄子因犯法而自尽。
这与汉代诸帝纵容其亲族相比,应受到称赞。
他有广泛的爱好。
公元 5 年他就古典经籍、语文学和其他题目召开的会议,其重要性完全可与公元前 51 年的石渠阁的讨论和公元 79 至 80 年的白虎观的讨论相比。
①公元 16 年,王莽命太医解剖一个被处决的人,以便研究他的内脏和动脉并找出治病的方法。
公元 19 年,王莽召集骁勇善战的人。
其中一人曾造了两翼,飞行了数百步才落地。
据推测他是从御用庭园中一座高达百米的塔上起飞的。
从消极的一方面衡量,王莽是一个过分地依赖古文学派经典的有点迂腐气的儒生。
②他不喜听批评意见,并且象当时所有的皇帝那样,有迷信思想。
难以说清王莽是哪一类人。
在提倡古文学派和对待奴隶制和土地改革的态度方面,他是改造派。
在依赖国家专卖事业稳定价格和推行法律方面,他是时新派。
王莽不是革命空想家,而是一个在治理中国时其作为很象在他之前的汉代诸帝的务实主义者。
如果士绅对王莽有任何不满,这种情绪也不是明显的。
就班固所知,从公元 10 至 20 年甚至没有一起反对他的阴谋。
没有试图暗杀他的行动,可是①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36、415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33、336 页)。
关于焉耆,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177 页注 588。
② 关于公元 16 至 23 年任都护的李崇,见《汉书》卷九六下,第 3927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196 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3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25 页以下)。
① 关于这些会议,见本书第 2 章《思想文化背景》和第 14 章《学派的发展和官学》及《后汉时期的官学》。
② 关于这些试验,见《汉书》卷九九中,第 4145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82 页)。
关于飞行的尝试,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 4 卷第 2 部分,第 587—588 页。
关于古文学派,见张朝孙(音):《白虎通:白虎观中的全面讨论》(莱顿,1949、1952)第 1 卷,第 137 页以下;本书第 14 章《五经》。
甚至连汉武帝也几乎在公元 88 前年被人谋杀。
①所有的证据证明,实际上全体官员都支持王莽,只是在广泛的农民骚乱导致官军彻底战败时,对他的支持才消失。
如果王莽对这种骚乱负责,那将是对他统治的一个致命的控诉。
但他不负此责。
王莽的垮台是由于几次黄河改道的重大积累的影响,这是非人力所能防止的灾难。
②① 《汉书》卷六,第 211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118 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48 页。
② 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45 页以下。
汉代的中兴世界上保存的最早人口数字是在公元 2 年阴历八月(9 月至 10 月)进行统计的。
③《汉书》中的地理志根据那次调查列出了每个郡和国的户口数,然后记载了各该单位所辖的全部的县。
由于汉代县的地点和大小除了少数外都已知道,这样就有可能相当准确地绘制一张表示居住人口的圆点图。
在公元140 年进行统计的第二份保存下来的人口数字见于《后汉书》的地理志,也可以据此绘制一张地图。
两张地图经过比较产生了重要的结果,公元 2 年中国的人口数为 5770 万,而公元 140 年只记载了 4800 万。
后一个统计数中缺三个郡的报表,因此全国的总人数略为超过 4800 万。
可以说在公元 2 至 14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减少了 800 万或 900 万人。
此外,在此期间,人口的地区分布状况发生了大变化。
在公元 2 年,4400万人生活在中国北部(可以确定为秦岭山脉、淮河诸山和长江湾以北的中国),生活在中国南部的有 1370 万人,其比率为 7.6 比 2.4。
在公元 140 年,其相应的人口数分别为 2600 万和 2200 万,其比率为 5.4 比 4.6。
中国北部人口减少,南部则增加。
在西北,人口减少 650 万。
在东北,有 1150 万居民主要在黄河故道之南的大平原上消失了。
这些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因中国南部——特别在湖南、江西和广东——的增加而得到弥补,那里的人口已增加了三倍。
这样大的增长数字是不能用出生率的突然增加来解释的。
必然的结论是,已经出现自北往南的大规模的自动的迁移。
西北的人口转移在王莽垮台后开始;这是匈奴和羌人(西藏人)的压力造成的,将在后面予以讨论。
黄河的两次改道促使大平原人口的迁移。
到那时为止原来沿一条河道往北流向今天津入海的黄河,在平帝时决口,淹了大平原的南部。
它一分为二,一条仍是往北的旧河道,另外新的一条则汹涌地向东南流入淮河。
当公元 2 年阴历八月进行人口调查时,这场灾难尚未发生。
由于冬季河流一般不发洪水,可以推断灾害的时间应在公元 3、4 或 5 年。
第二次水灾随之在公元 11 年发生,这时黄河永远脱离了北部旧河床而改向现在的河道流动,其河口正在山东半岛之北。
①避免这两次自然灾害是根本不可能的。
黄河携带大量淤泥顺流而下,它就是以这种黄土淤泥而得名的。
在西北,水流湍急,沿河淤泥被冲下。
但黄河一进入大平原,水流就缓慢了,淤泥沉底;经过若干世纪,河床逐渐高于周围的农村。
中央政府缺乏资源去进行规模宏大的工程建设,诸如建造和维持足够的堤坝。
日常的水利工程由地方进行,堤坝在形势需要的时候和地点才建造。
它们充其量不过是修修补补的工程。
即使有全国性的规划,黄河也不能长期地加以控制;一旦发生不可避免③ 见毕汉斯:《公元 2 至 742 年时期的中国人口统计》,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19(1947),第125—163 页。
①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2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18 页)。
的灾害,政府需要下巨大力量去动员技术人员和劳工进行修理。
②甚至精力充沛的武帝直到公元前 109 年才使前 132 年的一次小决口合龙。
黄河新的南河道直到公元 70 年才被截断,那年 4 月 8 日的一道诏令还因此庆功。
③公元 1194年,黄河又转向其南河道,1853 年转而往北。
在那个时候,政府的资源虽然远远多于王莽时代,也无力对付这种自然力量。
因此,他不应为给他带来的导致内战和自己死亡的不幸受任何责难。
许多人必定在这两次水灾中死去,幸存者逃离了受灾区。
在邻近地区,供应的物资不足以供养难民。
饥荒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成了黄河几次改道的积累性后果的受害者。
农民开始逐步地放弃大平原南部,缓慢地向南方迁移。
沿迁移的路线出现了动乱,挨饿的农民结伙抢粮。
山东的形势甚至更加危急,这个半岛也因难民而拥挤不堪,也遭到随之而来的饥荒,但它夹在黄河两条新河道之间,没有方便的逃生之路。
农民的团伙壮大了,最后合并为一支庞大和组织甚差的、但几乎是无敌的军队,它横行于山东,一路抢掠,杀戮和绑架。
当地方官员无力对付这种危急情况时,王莽在公元 18 年下令动员军队。
这些措施未能收效。
公元 22 年,王莽派大军在冬季进入山东,这时黄河河水低浅。
战斗中官军战败,指挥将领被杀。
①农民在前额抹红色,以与官军相区别,从此他们称赤眉军。
赤为前汉之色,所以农民们模糊地认为自己是捍卫先朝的战士。
但是他们是单纯和无知之民,不识字。
他们没有建立军事单位,没有旗号,也不使用专门的指挥语言。
纪律的维持并不复杂,却很有效。
杀死他人者偿命,伤害他人者要赔偿。
首领们用低级官员的官衔称呼自己,大概他们也只知道这些官衔。
少数士绅也参加了赤眉军,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影响;权力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
没有证据证明赤眉军是秘密会社或宗教运动。
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因素是饥饿,他们结伙流窜的直接目的是迫切要求填饱肚子。
当赤眉军已经发展得人数众多时,作为单一的部队作战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方便。
王莽的军队被一支分队所败,而另一支则在围攻一个县城。
第三支分队似乎已撤出山东,因为那里可供掠夺之物已很少。
这支部队后来在其他分队的追随下,缓慢地朝富饶的南阳郡移动,汉王朝不久就是在这里中兴的。
南阳(在河南南部)有一块肥沃的农业盆地,夹在秦岭山脉和淮河诸山的山麓之间,它们把水往南排入汉水。
南阳是约 20 个有名的地方绅士氏族和景帝(公元前 156—前 141 年在位)一系的几大支刘氏成员的故乡。
①从受灾的大平原迁移的路线之一经过此郡。
一些绅士氏族在其追随者的帮助下通过筑垒自固,度过了动乱的年代。
在公元 22 年初期,南阳本身的形势相对地说是稳定的,但是武装和胜利的农民团伙在其南方作战。
这些团伙是所谓的新市军(它因一个靠近汉水下游的乡而得名)和长江下游的部队。
每个团伙由② 关于治水,特别是治理黄河的问题,以及修理、甚至预防或进行破坏的活动,见《史记》卷二九(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520—537 页);《汉书》卷二九;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154 页以下、190 页以下。
③ 《后汉书》卷二,第 116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47 页。
① 《汉书》卷九九下,第 4145、417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79、432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52 页。
① 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92 页以下。
几个首领领导,其中大部分为未受教育的平民,还有少数绅士。
②公元 22 年夏,新市军转向北方,越境进入南阳。
该郡南部的地方农民领袖集结了自称为平林军的一伙人马作为响应。
平林军中有南阳的刘家成员刘玄,他因一次氏族仇杀,被迫逃避官府的追究。
南阳是公元 6 年汉皇室发动反王莽起义,因缺乏民众支持而失败的那个郡。
但这时情况不同了。
公元 22 年新市军正从南面进入南阳,受到了地方平民的欢迎,而那时所向无敌的赤眉军正从东面靠近。
虽然它们都没有政治纲领,甚至也不敌视传统形式的政府,却对土地主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这完全是因为它们人数众多,并且在挨饿。
南阳绅士的情绪一定很高,也很担心;这时,发动一场成功的起义的条件开始成熟了。
如果与地方的绅士氏族联合起来的南阳前皇室成员能把民众的动乱纳入反王莽的渠道,他们不但能救自己的性命,而且能恢复已垮台的王朝。
南阳的活动分子中无可争辩的领袖为刘 ,史籍中提起他时总称他的字——伯升。
③他是景帝的第六代后裔,因此是前汉开国皇帝高帝的第八代后裔。
刘伯升与汉皇室的关系很远,他的父亲、祖父、或曾祖父都未封侯,整个这一支无疑没有再载入皇室宗谱。
他的父亲曾担任官品较低的县令。
他的母亲出身于南阳的一个有地产的富族。
他有三个姐妹和两个兄弟——刘仲和刘秀。
正是这位生于公元前 5 年 1 月 13 日的刘秀,注定将开创后汉王朝,虽然在最初他因长兄而默默无闻。
为了对南阳出现的同样压力作出反应,有势力的李族也计划起事。
它捐弃前嫌,同意与刘伯升合作。
①其他几个族也参加起义,但许多氏族则宁愿等着瞧。
刘伯升甚至遭到他的至亲的反对。
造反者于公元 22 年 10 月或 11 月在农村各地起事,然后迅速会师。
刘伯升一定象原先计划好的那样,与新市军和平林军协商结盟,于是得到了南阳几个绅士氏族的援军。
②他通过南阳向北进军,初战告捷,但随之在小长安惨败在王莽的地方军之手。
刘伯升之弟刘仲战死,他还丧失了一个姐妹和几个其他近亲。
原来迟疑不决而不肯行动的地方官员这时假定起义已被镇压下去,就开始围捕和处决造反者的亲属。
刘伯升力挽狂澜;他亲自与此时也已进入南阳郡的长江下游部队的首领们会面,说服他们与他共举大业。
这样不仅弥补了损失,而且增加了叛乱的领导层中头目的人数,从而使力量对比不利于南阳的绅士。
另外,虽然刘伯升似乎已在全面行使指挥权,但农民军的头目依然控制着自己的在旧旗号下作战的团伙。
刘伯升与这些经过改编和扩充的军队在公元 23 年 1 月或 2 月重新与王莽的军队交战,结果大获全胜,并杀死了两名指挥将领。
此后不久,他又击溃了另一支敌军。
南阳的大部分这时已落入刘伯升手中,于是他进而围攻南阳郡重要的郡治之地宛城。
使者们纷纷向帝国其他各地出动,公开宣布应该推翻王莽,并列举他的罪状。
这时正是拥立一个皇帝以使叛乱合法化的大好机会,但各路领袖只在一件事上是一致的:应拥立刘氏的成员来恢复汉朝。
南阳绅士的明显的候选人② 《后汉书》卷一上,第 2 页以下。
③ 刘伯升传载《后汉书》卷十四,第 549—555 页。
① 关于宛城的李族,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94、102 页。
② 关于这些事件的详情,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04—113 页。
是刘伯升。
头目们可能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登上皇位会使他们丧失势力。
推出他们自己的候选人才对他们有利,正好他们之中就有一人。
平林军中一个不重要的领袖刘玄是刘伯升的隔两房的堂兄弟,并与他一样是景帝的第六代后裔。
如果他登基,头目们能指望控制他。
新市军、平林军和长江下游军队的头目们没有通知南阳绅士就集合在一起,决定宣布刘玄为皇。
然后他们邀请刘伯升参加会议。
不论在会上如何力争,他都没能成功。
公元 23 年 3月 11 日,刘玄登基。
①就是这几支军队,既支持刘伯升取得胜利,又使他失去一个帝国。
刘玄是后汉的第一个皇帝,但不是王朝的创建者。
他甚至没有得到谥号,在历史上被称为更始帝。
因此,他在历史编纂学上遭到了与王莽同样的命运。
班固试图证明更始帝为什么无资格受到天命,就把他描述成愚蠢的酒徒。
虽然一些事件说明刘玄也不是一个能干的君主,但班固的说法是很不公正的。
头目们一度在新政府中干得很不错,并且以 2 比 1 的优势控制着最高级的职务。
对刘伯升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他被授予大司徒的重要职务。
但是南阳的绅士们向政治现实低了头,刘伯升发现以前的支持者逐渐背离了他。
反王莽的运动在新皇帝周围巩固了起来,各路农民军的旧称号也随之消失。
在新的汉军中,农民军头目和绅士们暂时并肩作战。
对宛城的围攻继续进行,战事还蔓延到邻近的地区。
公元 23 年 4 月或 5 月,一支远征军进入南阳东北的颍川郡。
刘伯升唯一活着的兄弟刘秀随军前往;刘秀虽然得到了大臣一级的太常之职,仍在军中充当低级的副将。
②在此期间,王莽已下令动员一支大军。
在洛阳集结后,军队从北面进入颍川郡,迫使汉军退往昆阳,并进而围困此城。
刘秀等人乘夜色逃走,急忙在邻县招兵。
他们在 7 月 7 日返回。
刘秀充当先锋攻击敌人,而在城内的汉军突围出击。
在两面夹击下,王莽军队被彻底击溃。
这是内战中最决定性的一战。
汉军以少胜多,刘秀第一次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
宛城在三天前已被占领,更始帝已进了城。
此后不久,刘伯升的前程就到头了。
虽然在政治上已变得可有可无,但他对更始帝及其支持者依然是一个危险。
一个头目和一个南阳为首的绅士选择了捏造罪名反对他的一招,于是他立刻被处死。
①王莽再也没有从昆阳之败中恢复元气。
全国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中。
甚至长安的高级官员阴谋反对他们的君主,其中有长期追随王莽的著名的刘歆。
这个计划被发现,密谋者被处死或自杀。
地方的官员开始转而为更始帝效忠。
次要的叛乱在西北、四川、汉水流域下游、长江下游沿线和大平原北部爆发。
②汉军这时向长安进发,王莽的最后防御设施崩溃了。
京师周围几个县的大族认为可以大发劫掠财而动了心,便率领其支持者向这座快到末日的城市① 《汉书》卷九九下,第 418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437 页);《后汉书》卷一上,第 4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15 页。
② 《后汉书》卷一上,第 4 页。
① 《汉书》卷九九下,第 4181 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440 页以下);《后汉书》卷一上,第 8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17 页以下。
② 《汉书》卷九九下,第 4184 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446 页以下);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21 页以下。
关于刘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见范德伦:《论管子的传布》,载《通报》, 41:4 — 5(1952),第 358 页以下;本书第 14 章。
逼近。
10 月 4 日,这些乌合之众攻破长安东城墙的最北城门,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抵达未央宫。
次日,即 10 月 5 日,城内的居民参加造反,烧毁一座边门,闯进了皇宫。
战斗终日不断,火势蔓延到后宫。
10 月 6 日凌晨,筋疲力尽和神志不清的王莽被带到渐台,他的支持者们在那里负隅顽抗。
他们被压倒,在傍晚被杀。
王莽的首级被送到宛城。
这一切都发生在汉正规军在 10月 9 日抵达之前。
不久,洛阳也被汉军占领。
这是帝国的第二大城市;它有一个光辉响亮的名字,更始帝决定在这里建都。
①公元 23 年岁除时更始帝已成为明显的胜利者。
王莽已死,他的高级官员(在复兴的汉朝眼中都是附逆者)已经战死、自杀或被处死。
其他官员发现侍奉新主子并不困难。
他们无限制地被吸收,因为治理帝国所必需的受教育的人才有限。
更始帝掌握了国内最富饶的农业区,那里有占全国总人口 40%的居民。
但他也已犯了四大错误,以致使他丢了皇位。
11 月,他派被处决的刘伯升之弟刘秀去大平原北部独立地执行一项使命。
这样就使刘秀摆脱了更始帝的直接控制,并使他能够独树一帜。
第二,更始帝未能与赤眉军和解。
在随着实际上已进入南阳郡的部队靠近该地后,赤眉军的主力实然转向北面,在公元 23 年年末在洛阳之东的黄河正南岸停止前进。
他们的一些首领来到新都,不遗余力地要长期投靠复兴的汉朝。
当他们只被封为侯而在其他方面则被忽视时,就与更始帝决裂,返回各自的部队。
下一年,即公元 24 年,更始帝的最后失败已成定局。
②失败以向长安迁移的这一极不明智的决定开始。
虽然未央宫被焚毁和遭到劫掠,但城的其余部分完好无损,它仍保持原来的声望。
长安位于关中,这块高原易于防守几乎一切大的攻势。
但是一旦敌军攻破关隘,它就成了一个陷阱。
王莽的遭遇如此,这时又成了更始帝的下场。
一些头目了解军事的危险性,所以反对迁移。
南阳的绅士们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拥护这个行动。
在有着辉煌的过去的长安,把皇帝与头目们隔开和增加绅士集团的势力就有了可能。
更始帝压倒了反对意见,犯了第三个大错误,他离开洛阳,于公元 24年 3 月抵达长安。
他立刻犯了他最后的第四个大错误,听任南阳的绅士们加强他们的优势。
在改组中央政府的借口下,为首的一些头目被剥夺了大部分权力和遣离京师。
他们仍指挥着帝国的军队,但皇帝已不能聆听他们的意见。
同时,南阳绅士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这些目光短浅和自私的政治花招激怒了头目们,并且使皇帝成了只有一派掌权的受害者。
他失去了一次控制事态发展的机会,即把在它们企图完成征服中国的野心下仍然被团结起来的两个敌对集团一起安置在朝廷之中。
①人们很快就看清,更始帝再也没有政治和军事的主动性了。
在前一年刚取得的大平原上的富饶和人烟稠密地区,正悄悄地脱离他的控制。
他最多被25%的总人口承认。
他事实上被限制在渭水流域的下流,那里的农业生产不足① 《汉书》卷九九下,第 4189 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460 页以后);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28 页以下。
② 关于更始帝力量衰落的情况,见《汉代的中兴》第 2 卷,《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31(1959),第49 页以下。
开始建都洛阳的情况,见《后汉书》卷十一,第 470 页;卷十六,第 599;《后汉书》(志)卷十,第 3218 页。
向长安的迁移,见《汉书》卷九九下,第 4193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469 页)。
① 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51—56 页。
以维持朝廷和中央的官僚机器。
刘秀则集结了一支军队,主宰着有 13%的总人口的富饶的大平原北部,并已与更始帝决裂。
赤眉军正在进军。
他们兵分三路,沿不同的路线直抵关中。
②公元 25 年 2 月至 3 月,赤眉军在高原上重新集结部队。
然后他们继续缓慢地朝京师进发,沿途打败了官军。
这时他们的领袖在少数混在其中的绅士代表的影响下,决定拥立一名自己的皇帝,以使他们合法化。
在此之前他们已在山东绑架了汉室中身为高帝后裔的三兄弟。
幼弟(生于公元 11 年)刘盆子经抓阄于 7 月或 8 月被选登基。
但实际上一切照常。
赤眉军根本不能自立政府,他们的大部分大臣目不识丁。
①长安的防御仅仅对付赤眉军大概已很困难。
防住两路敌军是不可能的,因为刘秀所派的一支军队已从另一个方向靠近。
此外,头目们和南阳绅士们之间的敌意最后爆发成为公开的战斗。
前者已率他们的残部退回长安。
结果是宫内的一场白刃战,此后在长达一个月中这些头目在长安横冲直撞。
冲突以头目们出逃然后加入赤眉军而告终。
②10 月,赤眉军进入京师,更始帝骑马逃走,但在 11 月或 12 月被他以前的一名官员抓获带回长安。
他把御玺交给刘盆子,然后退位,并得到了王的封号。
这位前皇帝奉命在旷野牧马,在他的一些死敌——活着的以前的头目们——的唆使下,他在那里被勒死。
赤眉军留在长安,洗劫城市,恐吓人民。
通过更始帝来恢复汉王朝的行动失败了,但在长安陷落前,真正的建国者已宣布自己为天子。
此人就是刘秀,他已于公元 25 年 8 月 5 日在黄河之北登基。
② 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89 页地图 9。
① 有关赤眉军此刻的活动,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91 页以下。
立刘盆子的经过见《后汉书》卷一上,第 23 页;卷十一,第 480 页;《后汉书》(志卷十,第 3219 页(志);卷十三,第 3268 页。
② 关于长安的战斗和破坏,以及更始帝的投降和死亡,见《后汉书》卷一上,第 24 页;卷十一,第 481 页以下;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98 页以下。
后汉东汉从公元 25 年 8 月 5 日刘秀登基之时起,一直维持到公元 220 年 11月 25 日献帝让位给魏王朝的创建者时为止。
在历史上,刘秀以其谥号光武帝或其庙号世祖著称。
作为一个王朝第一个成功的君主,他被认为享有天命,因此在编写历史时对他的论述与对王莽和更始帝的截然相反。
他被班固夸大为一个形体不凡的人。
的确,光武帝有杰出的军事技艺和才能以吸引有才之士来共举他的大业。
并且他对自己要求甚严。
他是一个名实相副的君主,善于识人;而且还是一个精明的政客,视情况需要既能慷慨大方,也能冷酷无情。
但他又是一个固执和迷信的人;他能对批评作出过分的反应,而且缺乏预见他行动后果的眼光。
他最大的弱点表现在外交政策方面。
内战在一开始,光武帝不过是群雄纷争的战场上的一个皇位争夺者。
先后有11 人宣称有九五之尊的权利,这还不算独霸一方的大军阀。
①光武帝是其中最能干和最幸运的人,得力于他的敌人不愿联合起来反对他的情绪。
到公元 25 年末,光武帝控制了大平原的北部,已经侵入西北,并在 11月 5 日接受洛阳的投降。
11 月 27 日,他进洛阳城,在那里建立他的首部。
②他无疑地已从王莽和更始帝的下场中得到教训,认为在内战时期应避开长安。
另一个动机一定是,洛阳可以更方便地从大平原的关键经济区得到供应。
③在以后几年,光武帝稳步而有信心地把他的领地向四面八方扩大。
长期以来已是中国最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的赤眉军在此期间正在走下坡路。
到公元 26 年 3 月初期,他们已经耗尽长安的一切供应,被迫恢复他们的流窜生活。
他们劫掠和部分地焚毁了此城,挖盗皇帝陵寝,然后往西进入人烟稀少和地形险阻的渭水上游之北的地区。
很可能赤眉军的这一行动纯粹是出于对当地情况的无知。
被艰苦的环境削弱后,他们被军阀隗嚣所败,然后又大批死于早寒和暴风雪。
他们折回并在 10 月再次占领了已受打击的长安。
他们于公元 27 年 1 月离城,试图再夺取大平原。
当赤眉军越关而过时,他们发现光武帝的占优势的军队严阵以待,于是在两天后,即在 3 月 15 日俯首投降。
①等待光武帝的是漫长和令人厌倦的战争的几年。
他刚征服不久的北部平原成了新起义的场所,这些起义直到公元 29 年才被镇压下去。
南部平原和山东半岛经过了从公元 26 至 30 年的历次征战才臣服。
对皇帝的故乡南阳郡的争夺甚为激烈,汉水下游在公元 29 年才平定下来。
长江之南各地的官员称光① 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63 页。
② 《后汉书》卷一上,第 25 页。
③ 关于大平原关键经济区的概念,见冀朝鼎:《从治水公共工程的发展看中国历史上的关键经济区》(伦敦,1936)。
① 《后汉书》卷一上,第 28—32 页;卷十一,第 483 页以下;卷十三,第 522 页。
关于隗嚣,见《后汉书》卷十三,第 513 页以下;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115 页。
武帝为天子,以此来承认这些胜利。
②隗嚣在那里顽强地领导分裂主义运动的甘肃东部抵抗的时间甚至更长。
为了对付隗嚣,光武帝在公元 29 年亲自与盘据在河西走廊的另一个军阀窦融结盟。
③战斗持续到公元 34 年,这时西北才终于被平定下来。
光武帝的最危险的潜在对手是出身于西北望族的公孙述。
④他曾在王莽手下任四川一个郡的郡守,在公元 24 年自称蜀王。
公元 25 年 5 月或 6 月,他也登极称帝。
他所辖的领地从北面的秦岭山脉到南面的长江,从西面与西藏交界的地带到东面长江三峡以下。
外界几乎无法进入,首府是位于一个富饶地区的成都。
这块领土在历史上一直以其分裂主义情绪闻名。
但公孙述只控制了 7%的总人口,这也许是他在内战中袖手旁观到时机已逝的一个原因。
正如他的一个顾问所建议的那样,当光武帝陷于其他战线不能自拔时,他本应发起进攻。
他失去了这个机会。
就光武帝而言,他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他的对手为敌,并且在通信中甚至对公孙述以帝相称。
①只是在公元 34 年光武帝已征服了中国的其余部分时,他才准备同他最后一个对手较量。
公孙述的军队在三峡下游架一座横贯长江并有军事塔楼的浮桥,浮桥与长江两岸的要塞相连。
公元 35 年 4 月或 5 月,汉的水师发起进攻,并借东风之助逆流而上驶向浮桥。
浮桥被火炬点燃,迅速着火倒坍。
②汉军这时可以通过水陆两路侵入公孙述的领地。
由于巨大的地形障碍,远征必然是艰难和缓慢的。
汉军直到公元 36 年 12 月才抵达成都,当时他们只有一个星期的给养。
当公孙述在 12 月 24 日出击时,指挥将领几乎要放弃战斗和准备撤退。
公孙述在交战时受伤,当晚死去。
成都在次日投降,③这就使光武帝成了全中国的主宰。
这场内战是用刀、枪、弓弩和宣传进行的。
当时流行的一般心理学手法被用来争取民众的支持,这些手法有预言、图谶、五德始终论和押韶的讽刺文。
公孙述曾大胆地承认王莽就是以土德当运的一个合法的皇帝。
他自己则依次应在五行中的金德当运下进行统治,这意味着他应该用白色。
④金与罗盘中的西方有关,而公孙述的帝国正位于中国西部。
这种合乎他心意的五行始终论排列否认光武帝称帝的权利,并给他贴上了骗子的标签。
担心这种宣传的光武帝别无其他选择,只能宣称火德未被代替;它只是暂时衰落,随即会重新取得力量。
因此,五行中的下一行尚未来临,所以王莽和公孙述是篡位者。
此外,光武帝和公孙述互相以预言攻击对方,都设法证明他们身受天命。
甚至发生了同一预言为对立的双方所用的情况。
公孙述断言他梦见一人对他② 《后汉书》卷一上,第 41 页。
这些征战经过的详细情况,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121—156页。
③ 《后汉书》卷一下,第 48—56 页;卷十三,第 524 页以下;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159—180页。
窦融的情况见毕汉斯前引著作第 2 卷,第 60—61 页。
④ 关于公孙述,见《后汉书》卷十三,第 553 页以下;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181—198 页。
① 《后汉书》卷十三,第 538 页。
② 《后汉书》卷一下,第 57 页;卷十三,第 542 页;卷十七,第 661 页;卷十八,第 693 页。
③ 《后汉书》卷一下,第 59 页;卷十三,第 543 页;卷十八,第 693—694 页;毕汉斯:《近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197 页。
④ 《后汉书》卷十三,第 535、538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233 页以下。
说:八厶子系,十二为期。
十二之数指的是前汉 12 个君主(包括吕后),因此根据这个启示,汉朝的气数已尽,而公孙述注定要代替汉朝。
后来,光武帝的宣传家们重新解释了这个预言。
他们注意到公孙述在他统治的第 12年遭到攻击,于是转用这个预言反对他:八厶子系,十二(年)为期。
①强烈的地方主义是整个这场内战的典型特征;光武帝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家乡南阳郡的胜利。
通过他,来自南阳的人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取得并保持显赫的地位。
这个动乱年代中的另一个特征是缺乏革命目标,没有证据能说明,斗争的任何一方被革命的目标所推动,或者任何领袖设法推翻由帝皇统治的公认的制度。
当赤眉军在中国流窜以及头目们与南阳绅士在更始帝治下对抗时,所反映的并不是一场阶级斗争。
不论他们的背景如何,他们都接受现存的社会和政治秩序。
他们只是为争夺这个秩序中的统治权而进行斗争。
新皇室随着汉朝的中兴,光武帝面临着如何处理前汉皇室各封地幸存的后裔的问题。
封地已被王莽取消,各侯已被贬为平民。
公元 27 年 1 月 26 日,皇帝决定寻找将重立为侯为后裔。
②但寻找可能不太彻底,因为在公元 37 年,皇室的侯只有 137 人。
此数比公元 5 年皇室的侯的总人数约少 100 人。
考虑到光武帝还新封自己的亲族为侯这一事实,可以说大部分旧的侯没有被恢复。
在对诸王国的问题上,光武帝不愿完全恢复旧秩序的情绪表现得甚至更加清楚。
在前汉,历代皇帝的儿子除太子外,已被封为指定地区的王。
公元5 年,已有 23 个这样的王国存在。
①出于政治的原因,光武帝最初恢复了许多旧王国,并为自己的亲族另设七个新王国。
公元 34 和 35 年,三个国在它们的王死后废除。
公元 36 年随着内战的结束,光武帝可以不用前皇室的支持进行统治了。
公元 37 年 4 月 1 日,他废除了所有的国,并把它们的王降为侯,只有三个例外。
②这三个国的王是其叔刘良,和已故刘伯升的两个儿子,即他的侄子刘章和刘兴。
过了一天,这三人又被降为公。
公元 39 年 5 月 13 日,除太子外,光武帝又赐给他所有儿子以公的领地。
③同年,他的三个大女儿被封为公主,也许是一次封的。
两个小女儿分别在公元 41 年和 45 年被封为公主。
光武帝的姐妹早在公元 26 年被封为长公主。
公元 41 年 12 月 1 日,光武帝升诸子为王,公元 43 年 6 月 21 日还把他的侄子和已故的叔叔的公的领地升格为国。
通过这些措施,光武帝已恢复了汉皇室支持其成员的传统制度。
随着时① 《后汉书》卷十三,第 535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2 卷,第 245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一上,第 31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39:5(1967),第 44 页以下。
① 关于立国的情况及各国以后的历史,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22 页以下;本书第 2 章《地方组织》及《文、景两帝治下诸王国的减少》。
② 《后汉书》卷一下,第 61 页。
③ 《后汉书》卷一下,第 66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26 页以下。
前汉对汉皇室成员不用公的称号。
公元 9 年,王莽废诸侯王之称而以公代替(《汉书》卷九九中,第 4105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74 页〕)。
间的推移,这些国集中在大平原和山东半岛上。
不能断定它们的数字,因为国的多少取决于皇室的出生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面积略有扩大。
在公元 2 年和 140 年,国的数字相同,都是 20 个国。
但在公元 2 年,皇室成员的封地包括 135.3 万户,而到 140 年,已增加约 50 万户,达 189.2 万户。
从集中皇权和控制的观点看,恢复封国是一个退步。
虽然在公元前 154至前 145 年期间,诸王已被剥夺了一切地区权力,并且政府坚决地要他们居住在京师外的封地内,但他们可能成为皇帝的现实的和想象中的威胁。
机会主义者、不满分子和骗子麇集在诸王的朝廷。
有的王头脑简单或精神不正常,而历代皇帝易于对有关巫术的报告惊慌失措。
①光武帝的三个儿子被控谋反,其中二人自尽。
第一个事件涉及光武帝的继承人明帝(公元 57—75 年在位)的亲弟兄刘荆,他被一些相士和占星术士所包围。
公元 57 年光武帝死时,他试图煽动一个异母弟兄谋反。
此事泄露并被新帝所掩盖,但当刘荆并不改过自新时,他被调到一个较小的封地。
在 60 年代初期,他想自已当皇帝,并问相士他应否起事。
此事再次被掩盖。
在公元 67 年,刘荆使用术士行使巫术和祝诅之事败露。
一些高级官员提出应处死刘荆,但明帝愤怒地拒绝这个建议。
最后,明帝采纳了意见,把他的弟兄处以死罪,据此刘荆自尽。
他显然已经精神错乱了。
②另一个更重要的事件与楚(南部平原的一个小国)王、即明帝的异母弟兄刘英有关。
他在公元 65 年提倡佛教的活动是中国奉行佛教的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事例。
③刘英还对道教和炼丹术感兴趣,让一批道士围着他转。
他的目标显然不是皇位,而是长生不老。
公元 70 年,他的这些活动被揭发,一些高级官员建议,他犯有叛逆罪,应该处死。
明帝不准,但把他的异母弟兄降级和流放到长江下游之南的某地。
公元 71 年当他抵达那里时,他自尽身亡。
数千名他的假定的追随者被捕,在酷刑下互相揭发。
审讯和处决一直继续到公元 77 年 6 月 2 日明帝之子兼继承者制止时为止。
几乎可以肯定,除了一个多疑的君主心中想象的以外,再也不存在严重的密谋活动了。
①第三个事件涉及明帝的另一个异母弟兄刘延,他在公元 73 年为了谋反的目的而使用巫术。
许多人被杀,但刘延只被调到一个较小的国。
公元 76 年他受到类似的指控,这一次他被贬为侯。
公元 87 年他再次被封为王,两年后病死。
刘延与其说有罪,不如说他轻信;他对图谶祠祭秘术的兴趣已被夸大为对皇帝的一种危险。
②象所有的成年的和青春期的皇帝那样,光武帝也有一个后宫,它通常被称作掖庭。
他简化了掖庭的管理,除皇后外,把宫女从 14 个等级减为三个等级,即贵人、美人和宫人采女。
③每一等级累进地包括更多的宫女。
有些其他① 此即巫蛊。
关于公元前 91 年巫蛊影响王朝史的古代例子,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2 卷;本书第 2 章《王朝的混乱》。
② 刘荆的情况参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31 页以下。
③ 《后汉书》卷四二,第 1428—1430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33 页以下;E.泽克:《佛教征服中国史》(莱顿,1959),第 26 页以下;本书第 16 章《汉王朝楚国内的佛教》。
① 《后汉书》卷二,第 117 页;卷三,第 135 页。
② 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35 页。
③ 关于 14 等的基本编制,见《汉书》九七上,第 3935 页;《后汉书》卷十上,第 399—400 页注 6。
最低的前汉的等级在后来的几代皇帝时期重新出现。
到公元 2 世纪中叶,后宫的宫女达 6000 人,两倍于前汉鼎盛期的人数。
每年阴历八月为后宫选宫女,年 13 至 20 岁的清白家庭的处女要经过太中大夫、一名后宫的宦官助手和一名相士的检查,看她们的丽容、肤色、头发、仪表、风度和是否体面,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按照显然有九个级别的标准分等。
①符合标准的被带进后宫,在那里她们要进一步经受考验,才能最后决定是中选还是落选。
贵人之一总是被立为皇后,但这是一件大事,单凭出身于清白家庭是不够的。
几乎所有的后汉皇后都属于社会的最高层;她们行使相当大的权力,她们的立和废都有政治的动机。
皇帝个人的钟爱与此事无关,这也可以从后汉 11 个皇后中有 8 个没有生育子女这个事实中看出。
表 9 概括了后汉诸帝的家谱。
这类内容贫乏的略图是看不清这个王朝十分典型的权力斗争、成功、失败和个人悲剧的。
这些内容将在以后讨论;这里只进一步讨论一种意见。
有的作者主张,帝王的家系必然会退化。
开国皇帝具有非凡的能力和精力,他的冲劲只能继续少数几代。
以后的君主在奢侈和充满阴谋的宫廷中长大,迷恋酒色,很可能是低能儿。
这个观点经不住仔细的检验,是从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一种曲解中产生的。
接受天命的王朝创建者被古代历史学家描绘成具有非凡能力、头和肩不同于同时代常人的人。
那些无资格接受天命的人被描绘成放荡的人。
典型的是,在王莽统治快垮台时,他被说成是于后宫……纵淫乐焉;更始帝被设想日夜在后宫与宫女饮酒,常常醉得不能上朝。
②当然,皇位的继承的确被人利用和滥用,但这是出于权力斗争,而不是帝王家系的道德沦丧和体质下降所致。
使人感到统治者们日益堕落的因素倒不如说是历史编纂学的表 9 后汉诸帝的家系的一等包括 6 类宫女。
王莽时代的做法,见《汉书》卷九九下,第 418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3 卷,第 438 页)。
(经查《后汉书》卷十上,第 400 页,原文为:及光武中兴,■彫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译者)① 《后汉书》卷十上,第 400 页。
年龄按中国的算法,即生下就算一岁,以后每过阴历新年就长一岁。
② 关于帝皇家系退化的观点,见赖肖尔、费正清合著:《东亚:伟大的传统》(伦敦,1958),第 115—116 页;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坎布里奇,1971),第 90 页。
关于对放纵行为的批评,例如见《汉书》卷九九下,第 418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8 卷,第 739—440 页)。
一种企图,即为天命的降临和消逝提供根据。
没有肯定的证据可以证明,在宫廷内长大的皇帝易成为低能儿。
前汉的武帝(公元前 141—前 87 年在位)是前汉精力最充沛的统治者,几个后汉的皇帝尽管有这种假定的不利条件,也证明他们是有能力的。
宣帝(公元前 74—前 48 年在位)作为一个平民被扶养成人,当然是一位优秀的统治者。
①但安帝(公元 106—125 年)的性格也在宫外形成,却是两汉最坏的一个君主。
因此,缺乏用来证明皇帝的道德素质日益下降的证据。
京都后汉王朝的创建者于公元 25 年 11 月 27 日选洛阳为他的首都。
②洛阳面积为 10.1 平方公里(3.9 平方英里),大致呈矩形。
当时是世界上第三个最大的有城墙的城市,仅次于长安和罗马。
城墙用夯实的土建成,今日遗址的城墙仍高达 10 米。
城市取南北走向的轴线,街道大致呈格子状,每个坊都有围墙。
两座有围墙的宫苑在城内遥遥相对,它们为北宫和南宫,每座面积约125 英亩。
它们被高于地面和有遮掩的通道连接起来。
城内有各部和官署、一个军械库、几个神坛、两个御苑、一个谷仓,大概还有一个市场以及贵族和官员的宅第。
在有 12 个城门的城墙之外是护城河。
一条河渠从东面与护城河接通,以便向京师运送供应。
南护城河上的唧筒和戽水车向洛阳供水。
护城河外有向外扩展的城郊,它们划分成一般的坊。
大洛阳的面积大致为 24.5 平方公里,人口可能不少于 50 万。
这使它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城市。
城的南郊内座落着一批重要的建筑物,其中包括灵台(帝国的天文台)、明堂(象天法地的庙宇)和太学(后来它的学生超过 3000 人)。
①城郊还有两个市场、另一个平抑价格的粮仓和一个专为安放两座著名的铜人的场所。
在开阔地带的农田中,有南郊和北郊神坛、五个神坛、小祭坛、御苑、葬礼用品作坊、两个大狩猎禁区、富豪的府第和皇陵。
洛阳比前汉时代的长安紧凑朴素,它与一切中国城市一样,也用易损坏的材料建成。
②当它屹立于世时,它一定是一座宏伟的城市。
公元 189 年在屠杀宦官以后,它的末日很快来临。
军阀董卓的军队劫掠洛阳达数星期之久,最后在公元 190 年 5 月 1 日把它彻底摧毁。
城的毁灭是如此之彻底,以致魏王朝不得不在仍存在的城墙内从头开始重建。
③边境和邻邦① 关于对武帝的不同评价,见本书第 2 章《时新派政策的充分发挥》。
关于宣帝的抚育和他在霍光死后(公元前 68 年)开始注意国家事务的情况,见《汉书》卷六八,第 2951 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131 页。
② 《后汉书》卷一上,第 25 页。
关于洛阳的全部规模,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48(1976),第 1—42 页;又见王仲殊:《汉代文明》,张光直等译(纽黑文和伦敦,1982),第 2 章。
① 这是桓帝朝(公元 146—168 年)的数字;《后汉书》卷六七,第 2186 页;卷七九上,第 2547 页。
② 关于长安,见霍塔林:《汉长安的城墙》,载《通报》,64:1 — 3(1978),第 1—46 页;王仲殊:《汉代文明》第 1 章;本书第 2 章《惠帝统治时期和长安的加固》。
③ 《后汉书》卷九,第 370 页;卷七二,第 2325 页;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81 页以下。
后汉的边境是传统的边境(见地图 12 和 16)。
在北方,帝国由长城守卫着。
在西方,它逐渐隐没在荒凉的西藏和缅甸边境。
在南面,它沿海岸线抵达今之越南。
在朝鲜,它拥有往南大致远达今汉城地区的与中国相对的低地。
但帝国的所有部分并不都在同样牢固的控制之下;在有些领土上,中国的权力是松散的,或者甚至是有名无实的。
福建完全处于边境之外。
一条山脉的屏障把它与中国的内地隔开,公元 2 世纪末起通过一次中国农民逐步的和相对平静的迁移,它后来才被吸收。
福建只存在一个中国城镇,它位于闽江口附近,用作沿海航行的一个港口。
①如同以往,中国最难对付的邻邦是中亚的匈奴。
他们在内战期间积极地进行干预,支持皇位的觊觎者之一,并且频繁地袭掠北方的中国乡村。
②光武帝的军事姿态完全是防御性的,虽然随着公元 36 年内战的结束,他强大得足以采取攻势。
那一年他建筑了新的防御工事,以封住进入山西的传统入侵路线。
从公元 38 年起,贯穿山西中部的第二条防线在兴建,另外建造的第三条防线掩护着大平原,以防通过山西的攻击,第四条和第五条则用来保护陕西北部和渭河流域的下游。
所有的城墙都配备了瞭望塔和发信号的一般设施。
③这并没有阻止匈奴随心所欲地继续突袭,突破或绕过防御工事,然后驰骋于西北的大部分地区。
中国的农民逃离边境区,中国政府支持,甚至帮助这种迁移,这可以从公元 33、34、39 和 44 年的诏令中看出。
结果,匈奴干脆留在中国传统的边境内生活。
④在这个阶段,匈奴内部的不和给中国政府提供一个意料不到的争取外交和军事主动性的机会。
公元 18 年登上单于王位和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死敌的保守的单于死于公元 46 年。
有一半汉人血统的伊屠智牙师死后,他这一代已无人在世。
这时,单于的宝座应由下一代最年长的后裔比继承。
但是,已故的单于已改变了继承的程序,把单于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当新单于在公元 46 年几乎立即死去时,单于之位又被他的幼弟蒲奴(公元 46—83 年在位)继承,比再次看到自己被人冷落。
⑤比在一开始可能并不属于亲华的主和派,这一派力量虽被削弱,但仍存在。
倒不如说,他与保守的单于争夺王朝的斗争的结果,使主和派给了他支持。
在比、蒲奴和各自的支持者之间出现了紧张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因一场灾难性的干旱而加剧。
光武帝终于打算发起一次进攻。
在这种形势下,蒲奴作出了愿意和平的表示。
如果这种行动成功,比在政治上就要被削弱。
因此,他就秘密地派他的一名中国幕僚去见汉帝,提出了等于是投降的条件。
这一切都发生在公元 46 年。
公元 47 年,比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往来,同时动员其部队反对单于。
公元 49 年 1 月 25 日,他采用他祖父的名号,自称为呼韩邪单于二世。
中国人从此把北单于统治下的北匈奴与南单于统治下的南匈奴区别开来。
战争立刻在这两个联盟之间爆发,其中南匈奴较弱。
①① 见毕汉斯:《唐末前中国在福建的移民活动》,载《高本汉纪念文集》,瑟伦?埃盖罗德和埃尔塞?格拉赫恩合编(哥本哈根,1959),第 98—112 页。
② 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102 页以下。
③ 《后汉书》卷一下,第 60 页;卷二二,第 779 页:卷八九,第 2910 页。
④ 《后汉书》卷一下,第 55、57、64、73 页。
① 《后汉书》卷一下,第 76 页;卷十九,第 715 页;卷八九,第 2942—2943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119 页。
公元 50 年春,两名中国使者会见南单于,在一次公开仪式上,命他拜倒在地。
单于经过了一阵犹豫后,默然同意。
于是他被赐以纯金的王印和各种珍贵的礼品。
同年末,他获准在位于东北鄂尔多斯区的美稷县设他的府第。
于是南单于把山西北部、鄂尔多斯全区和毗邻的甘肃部分地区分给他统治下的八个部。
这些部在它们的世袭领袖统治下继续过游牧生活,带着牲畜在中国西北流浪。
由于匈奴在不久前已居住在这块领地上,所以汉帝不过给了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
试图让离乡背井的中国农民重返其西北故土的种种活动证明是令人沮丧的失败。
实际上,光武帝已经同意让一个半独立的外国在中国境内存在。
史料中对南单于和汉帝之间的谈判的描述,用的是描述第一个呼韩邪单于的和平建议那种老一套词汇。
但是情况不同了。
第一个呼韩邪单于在平等的条件下缔结条约(公元前 51 年),并且返回戈壁北部的牧地。
第二个呼韩邪单于——南单于——地位更加虚弱。
大部分匈奴已经集结在他对手的周围,后者为形势所迫,也愿意与中国媾和。
为了抢在促使他末日来临的这种结盟之前行动,南单于不得不卑躬屈膝地寻求中国的支持和做出象征屈服的姿态。
这个行动不是真正的屈服,而是为它的目的服务的。
①在此时刻,光武帝犯了他在位时期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也属于中国历史中最坏的一个。
他本应与南匈奴联合,攻击北匈奴的联合体。
公元 51 年中国的将领们极力主张这场征战,而且征战肯定会取得胜利。
南单于就可以作为匈奴唯一的统治者返回戈壁之北的土地,而中国人就可以收复西北边陲的几个郡。
②之所以丧失这个机会,并不是因为它有军事风险,而是因为光武帝没有认识到它的有利条件。
他心中可能怀有一个更有限的目标,即把匈奴民族一分为二,以长城为界把南匈奴隔在境内,把北匈奴隔在境外。
事实上,边境的防御工事是由中国部队维持和把守的。
光武帝还指望在战争时期南匈奴会援助中国军队。
但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推理。
汉帝是在放任主义政策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的,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中国政府和南匈奴之间的外交关系很快固定下来而趋于正规。
有相当多幕僚和一定数量军队的被称为匈奴中郎将的官员代表中国政府驻于美稷的南单于朝廷。
南单于的一个儿子在帝国朝廷留作人质。
每年年末,匈奴使节和一名中国官员护送一名新人质前往京师,而旧人质则送回他的父亲。
两个代表团在途中相会,这无疑是为了确保双方尊重协议。
匈奴使者到洛阳进行新年朝贺。
然后他们由中国官员领路,带了帝国送给南单于、他的母亲、他的几个正妻、他的儿子和高级匈奴显贵的礼品返回美稷。
这些礼品都有精确的数量标准,内有丝、缎、黄金和食品。
当一名南单于死去,驻匈奴朝廷的中国代表就要表示哀悼和献祭,汉帝则向继承者和显贵们赠送规定数量的礼品。
①南匈奴保持他们自己的组织和习俗。
在每年正月、五月和九月进行龙祭① 《后汉书》卷一下,第 78 页;卷八九,第 2943—2944 页。
关于这一次互赠礼品和交换人质的情况,见本书第 6 章《匈奴》。
关于更早期让非汉族居住在属国或葆的安排,见鲁惟一:《汉代的行政记录》(剑桥,1967)第 1 卷,第 61—64 页;和本书第 7 章《郡的主要行政单位》。
② 关于在这次重大事件中提出的论点,见《后汉书》卷十八,第 695 页以下;卷八九,第 2945—2946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123 页。
① 《后汉书》卷八九,第 2943 页以下。
时,各部首领与单于会面处理国家大事,但除此以外,他们在各自领地内的权威是无可争辩的。
第一个南单于从未来中国朝廷,只有他的两名后继者分别在公元 107 年和 216 年作过正式访问。
②南匈奴多次独立地与北匈奴作战,在初期还参加了帝国的征战。
中国政府最后放弃了消极态度,在公元 73 年会同南匈奴对北方的联合体发动一次进攻。
以后的几年继续施加压力。
公元 89 年的一次巨大的联合攻势使战事达到了高潮,当时在车骑将军窦宪的率领下部队越过戈壁击溃了北匈奴。
③这次胜利后又有几次战事,但北匈奴之败没有改变局势。
虽然他们的联合体解体,但原来臣服于他们的两个民族——鲜卑族和乌桓族——在中亚取代了他们,成了中国的心腹之患。
南匈奴继续留在中国的土地上,再也赶不走了。
对北匈奴的胜利已晚了 40 年。
从公元 93 年起,南匈奴内部的关系和他们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在以后的 100 年中,在一种越来越捉摸不定和复杂的形势下,他们时而公开冲突,时而进行有限的合作。
在公元 2 世纪末,南单于在山西南部居住,这里大大地靠近了帝国的中央部分。
他们的后代于公元 308 年就在这里起来反对西晋。
西晋之亡,中国北部的丧失和持续到公元 589 年的分裂时期,是光武帝的目光短浅的政策的直接后果。
他后来的几个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受到指责,但最大的责任应由他来负。
对北匈奴的胜利的一个副产品是重新征服了西域。
王莽垮台后,沿丝绸之路的各绿洲国家已经在各行其是。
①虽然光武帝可以利用亲华的情绪(特别在莎车),但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设法与莎车王为敌,以致莎车王与中国决裂。
公元 45 年,西域 16 国的一个代表团未能说服汉帝重建中国的保护关系。
②光武帝对楼兰(后称鄯善)王最后一个请求的答复是,西域各国应随其所好行事。
从此,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和东部分别由莎车和北匈奴统治。
公元 73 年当北匈奴遭到攻击时,一支中国的戍军驻守在位于通往吐鲁番绿洲的北丝绸之路上的哈密(伊吾卢),次年,西域都护府被恢复。
这个行动证明为时太早。
西域各国再也不能,也不热衷于回到中国的怀抱,并在公元 75 年杀死了都护。
公元 77 年,中国政府从哈密撤出守军。
③但是公元 89年北匈奴联合体的崩溃使得重设西域都护之事成为可能。
对中国人的重新出现作出贡献最大的人是历史学家班固之弟、历史学家兼中亚问题专家班彪之子班超。
班超在早期曾可笑地担任过兰台令史之职,但在公元 73 年他得到了他应得的东西。
由于他作为一个低级军官在与北匈奴作战时表现出众,他在那一年被派往西域。
他暂时回来向他的指挥官述职,然后在中亚度过了以后的 30个春秋。
在公元 92 年初期,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
通过耐心的外交活动,② 《后汉书》卷九,第 388 页;卷八九,第 2957、2965 页。
③ 公元 73 年的几次战役见《后汉书》卷二,第 120 页以下;卷八九,第 2949 页。
公元 89 年的战役,见《后汉书》卷四,第 168—169 页;卷二三,第 814 页以下;卷八九,第 2953 页。
① 《后汉书》卷八八,第 2909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131 页以下;本章《王莽的统治》有关部分。
《汉书》卷九六下,第 3930 页之末(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203 页)以夸大的赞赏语气,对持续于光武帝治下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略有不同的看法。
② 《后汉书》卷一下,第 73 页;卷八八,第 2924 页。
③ 《后汉书》卷二,第 120 页以下;卷三,第 135 页;卷八八,第 2928 页。
并在必要时动用武力,他建立并维持了中国对绿洲诸国的控制。
公元 102 年,他在自己的请求下被召回,一个月后死去。
①公元 107 年,西域都护府被撤消,从此中国的低级官员充当中国在中亚的代表。
公元 2 世纪中叶以后不久,中国对西域的控制便结束了。
南匈奴是西北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紧张因素。
从公元 49 年起,后汉的开国之君也容许乌桓诸部落进入西北和大平原之北多山的几个郡。
②更重要的是西藏人(羌人)从西面的侵蚀。
自从甘肃成为中华帝国的一部分以来,他们已与汉人在那里杂居,在内战期间通过稳步的渗入,他们的人数增加了。
王莽在青海征战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丧失了,并且在后汉也没有恢复。
最近期的羌族入侵者保持了首领统治下的部落组织,依靠一种以畜牧业和一些农业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为生,并与汉人贸易,常常受到官府的虐待。
在整个后汉时期,汉人和羌人之间的对立有增无已,并且更因羌人的越境侵袭而加剧。
中国的防御是虚弱的,安宁的年份很少。
渭河流域是羌人喜爱的侵袭目标,在公元 108 年或 111 年,这些侵袭竟远至大平原。
公元 108 年一个羌族首领自称天子,中国人甚至不得不忍气吞声。
③来自游牧的南匈奴和半游牧的羌人的压力日益加强,中国农民的反应是放弃他们的土地。
有的农民是通过政府撤离的,但大部分在形成的大南迁浪潮中自愿离开。
长安及其周围地区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重要性的丧失促进了这次迁移。
①这个过程始于光武帝时期,到公元 2 世纪中叶结束。
移民越秦岭山脉,再次在四川定居,较少的一部分则在云南定居。
公元 2 年和 140 年的人口调查表明,西北减少了 650 万居民,占这个时期西北人口的 70%。
前面已经谈到,当王莽掌权时,大平原上黄河的几次改道已经推动了向南方的另一次大迁移。
两次迁移使中国北方的人口锐减,以致可以减少地方行政所需要的官员。
光武帝看到这个事实,在公元 30 年就取消了四百多个县。
②数字之大可从以下事实看出:它代表了公元 2 年原来存在的全部县数的 1/4 以上。
在中国北部,汉族是大平原、山东、山西南部和南阳盆地的唯一居民。
在北方的其他地方,他们到处与非汉族的民族分享土地。
在中国南部,汉族与土著部落在各处共同生活。
但那里的情况恰与北方相反。
通过迁移,汉族人口增加了;在与各部落的冲突中汉族取得了支配地位。
除了西南外,汉族的优势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这并不是汉族没有遇到反抗。
公元 40 年 3 月,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的南越人起来反抗。
③他们的领袖是地方酋长的两个女儿徵侧和徵贰两姐妹。
沿① 《后汉书》卷三,第 136、141、156、158 页;卷四,第 170、179 页;卷四七,第 1571 页以下;卷八八,第 2910、2926、2928 页。
② 《后汉书》卷九十,第 2982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130 页以下;本书第 5 章《乌桓和鲜卑》的有关部分。
③ 《后汉书》卷五,第 209、216 页;卷八七,第 2878 页以下;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134页以下。
关于光武帝时期与羌人的关系中马援的作用,见《后汉书》卷二四,第 835 页以下。
又见本书第 6章《羌》的有关部分。
① 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140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一下,第 49 页。
③ 中国人以前与南方的关系和向南方推进的情况,见第 2 章《对外关系》、《外交关系(公元前 180— 前141 年)》、《外交事务和殖民扩张》;第 6 章《南越》的有关部分。
海岸线以北和以南的其他南越部落纷纷响应,徵侧自称女王。
她显然能控制农村,但不能侵犯要塞化的城镇。
洛阳的政府反应缓慢,光武帝直到公元 42年 5 月或 6 月才下令征讨。
马援奉命指挥,并被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出身于西北的望族;他在公元 28 年自愿投奔光武帝,从公元 35 至37 年屡次战胜羌人。
这时马援和他的僚属南下动员一支军队。
到达广东后,马援派出一支供应船队沿岸航行,然后率他的陆军通过艰险的地形向红河三角洲进发。
他在公元 43 年初期抵达目的地,同年 4 月或 5 月完成了战斗。
徵氏姐妹被俘和斩首。
扫荡战持续到公元 43 年年底。
①史料宣称,马援胜利后,他成了南越人民的恩人,因为他把中国文明的福祉带给了他们。
实际上,他试图破除部落的习俗,汉化他们和在那里殖民,这样中国的主人们就更容易治理南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没收并熔化南越各部落象征部落首领权力的铜鼓。
熔化的铜被铸成马的模型,公元 44 年秋马援回洛阳后把它献给了汉帝。
②伏波将军后来成为民间宗教的一个神,在中国南部长期受到供奉。
南越人民的反抗无疑具有民族主义色彩,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在后汉,中国南方土著起事的次数惊人地增加。
从公元前 200 至前 1 年,只有 3次起事,只影响西南的两个郡。
从公元 1 至 200 年,发生了 53 次起事,涉及中国南方 26 个郡中的 21 个。
对起事明显增加的解释不难找到:根源在于汉族移民。
在前汉,土著部落和汉族已经共处,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汉族的人数很少。
后汉时期大量汉族人的迁入改变了这一切。
殖民者沿河谷越来越深入地向南方转移,为自己夺取了河道两岸肥沃的冲积土地。
如果土著人民顺从,官员就计算人数,向他们征税,而且通过汉化和通婚,部分地把他们同化。
如果他们反抗,他们就不得不退进山谷,沦为山贼,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许多人在一次次猛烈的冲突中反抗汉族。
汉人力图保护他们的定居地和讨伐土著,因为政府觉得应把他们视为叛逆而击败之,这就不断地耗费了国家的资源。
著名的马援在公元 49 年的这种征战中患病而死。
①在西南边境,局势因另一个因素而复杂化了。
一方面,部落动乱的格局依然。
另一方面,边境外的一批部落自动地臣服和承认控制很松的中国霸主。
公元 51 年,可能是属于傣语民族的一个哀牢部落与他们的王在云南边境投降。
中国官员按传统方式计算户口,得出的数字是 2770 户和 17659 口。
公元69 年,另一哀牢王与 51890 户、 553711 口一同臣服。
②有关四川边境的部落和羌人的记载中也有类似的事例。
这些投降无疑是受到了相当于今缅甸公路上沿线的商业往来的刺激才出现的。
在整个后汉时期,贸易使团(中国政府称为朝贡使团)从缅甸和印度取这条路线前来。
这种官方贸易一定大大地被私人贸易所超过,后者沿同一条、但经逐步改善的道路从事运入和输出的业务。
长期的传说提到跨越湄公河的第一座浮桥建于汉明帝时期(公元 57—75 年)。
③商人经营珍贵物① 《后汉书》卷一下,第 66 页以下;卷二四,第 838 页以下;卷八六,第 2836 页以下。
② 关于被假定以这些铜鼓为实例的东山文化,见《古东亚的文化边境》(爱丁堡,1971),第 148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二四,第 844 页。
② 《后汉书》卷八六,第 2849 页;本书第 6 章《西南》。
③ 与西南贸易的可能性的最早的实现似乎与唐蒙和张骞有关(《汉书》卷六一,第 2689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211 页〕;本书第 6 章《西南》)。
有关这座浮桥的材料,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 4品,沿途把它们卖给部落和它们的首领,从中取利。
为了更方便地取得这些物品和满足从中国当局取得礼物的日益增长的欲望,有的首领是愿意臣服的。
汉族官员在接受臣服时认识到必须清点哀牢人,他们还知道按照惯例,这意味着计算户和口。
哀牢人没有汉族意义的那种户,所以官员们必须选择其他某个部落单位临时凑成户。
这说明了为什么公元 69 年每户的成员为 10.7人,而汉族户的人数在 5 人上下浮动。
这也一定是公元 140 年的人口统计中云南西部每户平均为 8.2 人的原因。
这个数字反映了汉族和哀牢混合人口的情况,其中哀牢人占大多数。
考虑到中国人无力摧毁西南的部落组织,接纳哀牢人证明是一个错误。
更好的办法应是集中力量对这个地区进行逐步和长期的汉化。
接纳大量新来的部落民加强了土著,并且增加了中国官府的负担。
由于秘密偷渡入境,云南的外国人比重无疑进一步增加了。
这些土著高度自治,能够翻脸反对他们的主子,后来他们也这样做了。
公元 8 世纪,土著的南诏国形成,然后一直保持独立,直到 13 世纪。
南诏的统治部落声称他们是哀牢人的直系苗裔。
①规模巨大的后汉移民运动并没有导致在中国南部永久性的密集移民或者真正的人口增长。
后汉亡后,后来的南方王朝能牢牢地控制的不过是它们京师附近的地区,不能保护它们名义上的领土中其他地方的汉族移民。
汉族的移民活动失败了。
汉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受制于一些因素。
在全国的所有地方,农业和医药卫生状况都是原始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北方的粮食产量低,农民不能供养大家庭,因此就采取杀婴的办法。
史料使人确信,杀婴是普遍的做法。
抛弃不需要的孩子,特别是女孩,意味着随之而来的低出生率。
在中国南部,情况迥然不同。
稻米可以供养大家庭,因为产量高,耕作需要许多劳动力。
因此小家庭在南方在经济上是不利的。
如果后汉的移民活动继续下去,人口的重点转向南方,中国全国的人口增长可能在公元 3 世纪就开始了。
但是随着移民的失败,重点依然在北方又达 500 年之久,那里阻碍人口增长的因素仍在起作用。
这说明为什么全国的总人口继续徘徊在 5000 万的水平上。
只有当公元 7、8 世纪规模宏大的唐代迁移行动把巨大的汉族移民新浪潮推向南方,南方才长期地在人口上占优势。
真正的人口增长开始了,由于引进了新的大宗农作物,特别是宋明时期早熟的水稻,增长的速度加快。
到公元 1100 年,中国的人口翻了一番,达到 1 亿人。
到 13 世纪初期,人口已达到 1.1 到 1.2亿。
从此,无情的人口增长势头就停不下来了。
①政治派系汉代社会的主要分野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之间,也在输送官员的受教育卷,第 3 部分,第 196—197 页。
① 关于南诏,见《剑桥中国史》第 3 卷(剑桥,1979),第 444 页(这一卷已译出,书名《剑桥中国隋唐史》。
——译者)。
① 关于推论和结论,见毕汉斯:《中国的人口统计》,第 145 页以下;毕汉斯对米歇尔?卡蒂埃和皮埃尔-埃蒂安合著《中国的人口统计学和制度:帝国时期(公元前 2—1750 年)的人口统计分析》一文的评论,载《通报》,61:1 — 3(1975),第 181—185 页。
的绅士和不通文墨的农民之间。
但是,统治阶级既不是封闭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汉代帝国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社会。
有的氏族设法在一段漫长时期内保持权势,但大部分氏族则做不到。
外戚在有限的时期内取得了显赫的权力;可是他们一旦垮台,却垮得很快。
为数一直较少的大绅士氏族拥有大片土地,在社会上、有时在政治上具有全国性的重要地位。
其下层与富农相结合的小绅士氏族并不那么富有和有声望,但能行使相当大的地方权力,并且有资财教育儿子和输送官员。
各类人物之间的界线是模糊不清的,而且可以逾越。
前汉的创建者高帝(公元前 202—前 195 年在位)得到 18 名主要追随者的协助而崛起并掌了权。
他们在世之时得到了全国最高的官职。
有八人担任过丞相。
但他们死后,第一代家族的势力迅速衰落。
这些主要追随者的氏族没有产生一个皇后和大将军,只产生了 13 个公主中的两个驸马。
虽然这些氏族可能保持着经济力量和社会声望,它们却不再属于全国性的政治精英,它们留下的真空必须由其他氏族来填补。
新氏族稳定地轮流输送官员,直至王氏家族崛起并灭前汉时为止。
如果文官和外戚在整个前汉时期都不能作为长期的和排他性的全国精英保存自己,那么王莽的统治进一步助长了社会的流动。
他从自己的党羽中挑选大臣,于是新的氏族脱颖而出。
随着他的垮台,这些氏族又被清除。
后汉虽也称汉朝,却不是旧社会秩序的恢复。
在值得引起古代史学家注意的前汉氏族中,只有约 20 个氏族在后汉再度出现,而其中不到一半是真正有声望的。
原因是新的人物与光武帝一起崛起,取得了财富和全国性的势力。
一旦刘伯升登皇位的希望落空,南阳的大绅士氏族就支持了更始帝。
在它们的人马十分明显地将要战败之前,它们不愿重新考虑效忠的问题。
当一个皇位觊觎者周围的圈内人物,比过早地投靠另一个皇位觊觎者而成为其圈外人物更为有利。
刘伯升还活着时,他的兄弟、即未来的光武帝原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刘伯升被处死后,光武帝因受连累而不能吸引大批追随者。
甚至光武帝在北部平原独立后,他仍难成为一个统一帝国的引人注目的人物。
这就是他早期支持者来自小绅士阶层的原因。
这些人没有什么希望老是属于一个集团的圈内人物,除非他们集结在一个次要的皇位候选人周围;由于他们的努力,这个人取得了胜利。
换句话说,小绅士选择光武帝为他们的皇位候选人,其情况与他挑选他们为自己的支持者一样。
他们劝他登基,建议不要实行可能有损于这一目标的政策。
他们的命运和光武帝的命运拴在一起;在公元 25 年初期的一次事件中当他们担心他战死时,他们甚至不愿散伙。
这些追随者不是放弃作为圈内人物的有利条件,而是同意以一个年轻的侄子取代光武帝。
他很快安然无恙地重新出现,这使大家松了口气。
①意味深长的是,南阳的大绅士氏族只是在光武帝登基和它们自己的皇帝失败后,才参加了他的大业。
经过了这次再组合,光武帝的集团完全形成,只有两人未参加,他们在稍后的时期才从强有力的地位站到了他一边。
其中一人是后来的著名将领马援,马为西北人,有大批地方的追随者。
当他在公元 28 年投奔光武帝时,他直率地作了不讲情面的声明: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
①光武帝对这种坦率未表异议,因为马援的效① 《后汉书》卷一上,第 19 页。
① 《后汉书》卷二四,第 830 页。
忠是不可缺少的。
另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也是西北人,名窦融。
他从公元 24年起成了河西走廊的军阀,于公元 29 年承认光武帝。
光武帝以开诚布公的语气写信给窦融,说当前中国西部的军事形势,权在将军,举足左右。
②窦融在复信中保证支持光武帝,并提醒光武帝,他是后者的母系亲戚。
他族中的一名妇女曾是汉文帝的配偶,她的弟兄是窦融的祖先。
公元 30 年,光武帝深嘉美之,以《史记》中记述窦氏家族和窦后后裔的几卷相赠。
③虽然光武帝的 35 个主要追随者中的大部分是小绅士出身,但随着他们为之战斗的人的胜利,他们不再是小绅士了。
由于运气、远见和真正的才干的共同作用,他们青云直上,一跃而进入大绅士行列。
他们及其后裔在后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中的作为又如何呢?在选人担任国家的最高职务时,光武帝不象前汉的创建者那样深深地依赖他最亲密的随从。
政治形势不同了。
高帝掌权时周围只有一个宗派,而光武帝则不得不承认几个利益集团。
但后汉几个名列前茅的家族到以后的几代人时,其成就远远大于前汉的与它们相类似的家族。
不但当官的人数(与第一代人相比)更多,而且有的家族由于出了皇后、大将军和驸马而得到了惊人的财富。
那些能够保持其政治和社会权力时间最长的几个首要家族恰恰是其女成为皇后和其子成为驸马的家族。
外戚并不是有些人所主张的那种暴发户。
它们的崛起并不是由于家中的妇女碰巧当上了皇后这种幸运和意料不到的事件。
相反,后汉的选后是件重大的政治和社会事务。
皇后通常选自已经是富有的豪门,它们在社会上是无可挑剔的。
政治力量影响着皇室的婚姻政策,这些婚姻使为首的几个氏族取得甚至更大的权力。
但是恰恰因为皇室的婚姻是政治事务,外戚最后的垮台是突然而残忍的。
如果幸运,它们暂时消声匿迹;如果倒霉,它们被永远消灭。
这是后汉那种典型的激烈进行的宗派之争造成的。
可以相当公正地说,这个时期的政治史基本上是它的宗派的历史。
光武帝个人的集团最后由几个宗派组成,它们随着他这颗明星的升起而一一出现。
第一个在公元 23 年形成,当时他取得了独立的指挥权而在颍川作战。
颍川郡是他的故乡南阳郡的东北毗邻,在颍川,第一批小绅士与他共命运,所以在一开始这些人多于南阳的追随者是不足为奇的。
①公元 24 年,光武帝因他在北部平原的胜利而名声日隆。
他的南阳老乡发现了刘秀其人,就开始与他结盟,而这时颍川人的队伍就不再扩大了。
这意味着当光武帝在公元 25 年 8 月 5 日登基时,他的主要追随者中存在两个派别,即南阳派和颍川派。
南阳派远为重要,这不但是因为它庞大,而且因为它代表龙兴之地,皇帝要聆听它的意见。
公元 28 年马援投奔光武帝时,他带去了渭水流域他的地方派系的支持。
窦融在公元 29 年承认光武帝后,于公元 36 年胜利地抵达洛阳。
他领导另一个大地方派别,它的老家与马援追随者的老家部分地重叠。
由于颍川派在此期间已经瓦解,可以说到公元 36 年,在光武帝朝廷上有三大利益集团在争夺权势:最强大的南阳派、马援派和窦融派。
它们都来自地方,互相为敌。
马、② 《后汉书》卷二三,第 798—799 页。
③ 《后汉书》卷二三,第 803 页。
窦后为景帝之母。
① 《后汉书》卷一上,第 5 页以下;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48 页以下;第 4 卷,第 72 页以下。
(对对立各派的分析,特别见第 4 卷,第 86 页以下,第 97、107 页。
)窦两党之间的对立特别厉害,这大概是因为地理上的相邻形成了长期的不愉快。
在光武帝核心圈子中无代表性的地区感到不满是不足为奇的,北方平原的不满更是如此。
光武帝就是在那里的地方绅士氏族的支援下崛起并掌权的,但在公元 25 年以后没有一个北方人得到最高级的官职。
虽然光武帝仍需要北方氏族的效忠,但他允许他老家南阳郡的人来左右自己。
这几乎导致公元 26 年初期在北方平原爆发一次起义。
必须对北方的绅士进行安抚。
光武帝通过选他的第一个皇后,达到了这个目的。
当公元 24 年在北方征战时,他已把大绅士氏族出身的郭圣通接入他的后宫,这个氏族以前已与前汉皇帝通过婚。
公元 26 年 7 月 10 日,光武帝立她为配偶,指定她的长子为太子(见表9)。
①这个让步使北方氏族感到满意,因为它通过皇后,开了直达天听的渠道。
随着内战的结束,光武帝就不那么依赖北方绅士了。
要求以一位来自南阳的皇后取代郭圣通的压力日益增强,此举具有同时替换太子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因为按照传统,应由皇后的长子继承皇位。
替换皇后意味着替换太子,条件是她们都有儿子。
反过来说,替换太子应该导致立他母亲为皇后。
如果光武帝的继承者的父系和母亲都是南阳人,那么南阳郡这一派的力量就相应地强大了。
光武帝不愿屈从于这些要求,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公元 41 年 12月 1 日,他废了郭圣通,以南阳大绅士氏族出身的阴丽华代替她。
阴生于公元 5 年,在公元 23 年已进入后宫。
②史料完全以个人的角度描述这个事件,声称郭后已变得脾气暴躁和不听命于帝,而阴丽华则温柔和善良,是光武帝真正心爱的人。
实际上,光武帝都喜欢她们,因为她们每人都有五个儿子。
此外,阴丽华到公元 41 年已是一个中年妇女。
废后的真正原因是政治性的,而光武帝对此举的必要性感到遗憾。
郭圣通是后汉时期唯一被废而没有被幽禁的皇后。
她获准在洛阳北宫安宁地生活,直至公元 52 年 7 月 22 日死去。
光武帝甚至对替换太子一事迟疑不决,只是到了公元 43 年 8 月 20 日,郭圣通的长子才被贬为王,而另以阴丽华的长子刘阳为太子。
后者因避讳,就在同一场合改取更不寻常的庄字为名。
①此人即未来的明帝。
虽然南阳人的权力是不容动摇的,但在马、窦两党之间的激烈的斗争却不可避免。
马党由于在窦党正式出现于朝廷之前几年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在开始时取得了优势。
但不久两党势均力敌。
窦融的追随者输送的高级文官稍多。
马党则在军事方面更有实力。
马援在对羌人和边远南方部落的征战中赢得了荣誉。
公元 48 年,武陵郡(湖南西北部)爆发了一次特别猛烈的土著起事。
马援请命指挥这场讨伐。
②窦党利用这个机会安插它的几个党羽为马援的幕僚,以便破坏马的行动。
其中一人写信给他在京师的弟兄,说马援无能。
信被呈① 《后汉书》卷一上,第 30 页;卷十上,第 402 页。
② 《后汉书》卷一下,第 68 页:卷十上,第 403、405 页以下;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4 卷,第 114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一下,第 71 页。
② 《后汉书》卷一下,第 76 页;卷二四,第 842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3 卷,第 69 页;第 4 卷,第 112 页。
给皇帝,他下令调查。
在胜利地结束战斗后,马援于次年患热病而死,这时对他的攻击加快了速度。
接踵而来的奏疏诋毁马援,并揭发他贪污。
如同策划的那样,马党垮台。
马援被追夺侯的爵号,降到平民的地位,他的家庭甚至不敢把他葬在祖宗的坟地。
他的遗孀、子女、侄子朝见了皇帝,要求宽恕,但被拒绝。
只是在上了六道奏疏以后,他们才获准把马援适当地埋葬。
③马氏家族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甚至考虑参加窦党。
作为最后的选择,马援的侄子在公元 52 年又上了一道奏疏,愿把马援三个女儿献给皇室任何一个后宫。
她们一为 15 岁,一为 14 岁,一为 13 岁。
他估计她们符合最高两个等级之一,并要求相士进行检查。
皇帝批准奏议,于是幼女被接进太子的后宫。
①光武帝可能已知道马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由于是一个有才干的政治家,他还可能发现两个派别比三个派别更难驾御。
当他在公元 57 年 3 月 29日死去时,明帝即位,朝廷中最强大的仍是南阳集团和窦党,但马党正在东山再起。
光武帝死后的朋党光武帝死后,各派继续在各级官僚机构中斗争,而都只能暂时取得胜利。
在此期间,大朋党的历史成了外戚及其同伙的历史的同义语。
②皇后的立和废完全是出于政治动机,虽然史料宁愿从个人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明帝(公元 58—75 年在位)选马援之女为后,她当皇后(公元 60 年)暂时使她的氏族时来运转。
③这件事对窦氏家族来说是一个挫折,它的几个成员被处死或削职。
但马后来生子女,明帝的九个儿子全是其他嫔妃所生。
这使他能放手指定太子。
他决定指定贾夫人(为贵人等级)所生的第五子为太子不是偶然的。
贾夫人不但是南阳人,而且与马后是姨表姐妹。
在正常的情况下,她本应为皇后,但是表姐妹及其氏族无疑已作了妥协,以避免把事情弄僵。
这可以从下面的事实中推断出来:宣布太子名字与立马后同在公元 60 年 4 月 8 日进行。
这两位夫人在牺牲其他妃子及她们儿子的情况下分享荣华富贵。
此外,太子是在马后培养下长大的,这样,他视她的亲戚如同自己的亲戚。
①当章帝(公元 75—88 年在位)于公元 75 年 9 月 5 日即位时,钟摆又摆向另一头。
公元 77 年窦氏两姐妹被接入后宫。
她们不但是窦融的曾孙女,而且通过她们的母亲,也是光武帝的外曾孙女。
姐姐在公元 78 年 4 月 2 日成为章帝的配偶。
虽然史料记载马太后对新后有深刻印象,但她一定为这个选择而痛惜和担心它给自己的宗派带来的后果。
这可从以后的王朝事件中作出定论。
章帝有八个儿子。
他们都不是皇后所生,而且有的在当时尚未出生。
公元 79 年 5 月 23 日,第三子被立为太子。
他就是刘庆,他的母系血统是值得注意的。
当马后之夫仍在世时,她亲自把宋氏姐妹选入未来的章帝的后宫。
① 《后汉书》卷十上,第 408 页。
② 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4 卷,第 122 页以下;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杜敬轲编(西雅图和伦敦,1972),第 210 页以下。
③ 《后汉书》卷十上,第 409 页;卷二四,第 851 页。
① 《后汉书》卷二,第 106 页;卷三,第 129 页;卷十下,第 409 页。
章帝登基时,两人都成为贵人。
姐姐在公元 78 年生下刘庆。
②碰巧宋氏姐妹不但受马后个人的庇护,对她负有特殊的义务,而且她们又是她外祖母一个姐妹的孙女。
这意味着马党的行事是有远见的,选定太子旨在搞平衡,从长期看,旨在使之超过选立皇后的影响。
但是马后在一年后,即在公元 79 年 8 月 16 日之死改变了政治气候。
窦、马两党的对立依然存在,窦后成功地策划了一次搞垮太子的行动。
公元 82 年 8 月 1 日,他被贬为王,被章帝的第四子代替。
宋氏姐妹被送往暴室(监牢医院),两人在那里服毒自尽。
③随着这些动乱,马氏家族丧失了全国性的重要地位。
窦、马两族之间的激烈斗争都没有通过两位年轻的皇子。
事实上,他们终其一生一直是亲密的朋友。
选择新太子——未来的和帝(公元 88—106 年在位)——之举又在事先经过了精心的策划。
他的母亲姓梁,梁姓是西北的一个重要的氏族。
她的祖父梁统在内战期间曾是窦融的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这使他成为光武帝的一个间接支持者,光武帝曾封他为侯,但梁统的事迹并不引人注目。
①梁氏家族的势力一直依靠它对窦族的依附关系,它们在诽谤马援的活动中曾经合作过。
在明帝朝时,它与窦族一起遭殃,梁统的几个儿子被处死或流放。
公元77 年梁族的两姐妹进了章帝的后宫,它时来运转了。
两人都被封为贵人。
姐姐于公元 79 年生一子,在窦后的煽动下,他在公元 82 年被指定为太子。
②她的目的是相当清楚的。
正象无儿女的马后在明帝时期与贾夫人和她的氏族达成的协议那样,窦后一定已计划与梁家搞一个类似的解决办法。
难道两家过去没有紧密合作过吗?情况似乎是梁家在开始时默然同意,因为两个贵人没有被打扰,史料记载新太子由皇后亲自培养成人。
但是伙伴们很快闹翻,据推测梁家不满意自己扮演的次要角色。
窦家证明更为强大,在公元 83年促使梁家暂时垮台。
两姐妹暴卒,可能是自杀;她们的父亲被处死;她们的亲族被发配到今越南北部。
梁氏家族直到公元 97 年窦太后死后才得以重振门庭。
③从此以后,梁氏家族不再听命于窦家,逐渐建成后汉时期最强大的一个派系。
随着章帝之死和和帝在公元 88 年 4 月 9 日的登基,在政治天平中又出现了一个新因素。
象所有在世的皇后那样,已故章帝的遗孀成为皇太后。
新颖之处是皇帝尚未成年,这在后汉还是第一次,因此根据传统,窦太后必须代他接管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习惯的但不是规定的做法是,皇太后把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权力委托给一名男性的近亲。
窦宪是她的长兄;尽管他们之间关系紧张,但仍逐渐成为她最有影响的顾问。
他在公元 89 年率军征讨北匈奴,取得胜利。
同年凯旋而归后,他在 10 月 29 日被任命为大将军。
①从这一次以后,这个官衔就被授给后汉的摄政。
这个制度的恢复是偶然的,依靠在位皇帝尚未成年这一事实。
从此以后,它在后汉政府中成了常见之事。
从公元 89 年 10 月 29 日至 189 年 9 月 22 日最后一个皇帝被杀时,共有七名大将② 《后汉书》卷三,第 136—137 页;卷十上,第 411 页以下;卷五五,第 1799 页以后。
③ 《后汉书》卷三,第 142 页。
关于暴室的职能,见本书第 8 章《九卿》。
① 《后汉书》卷十上,第 416 页。
梁统的情况见《后汉书》卷三四,第 1165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四,第 165 页;卷十上,第 412 页。
③ 《后汉书》卷四,第 184 页;卷十上,第 416 页以下;卷三四,第 1172 页。
① 《后汉书》卷四,第 168 页;卷二三,第 812 页以下。
军被任命,他们影响公务共达 37 年之久。
公元 90 年夏,窦宪又离京去监督扫荡北匈奴的战役。
到公元 92 年 6 月11 日返京时,窦党已演完了它的角色,离它的垮台只有几个星期了。
和帝已在公元 91 年 2 月 25 日加冕(成为成年人),并已决定清除窦党。
他得到宦官中常侍郑众的协助,周密地拟定了计划,然后在窦宪回京和受朝廷控制之前等待时机。
在公元 92 年 8 月 14 日,窦宪被削去大将军之职,并被控策划谋害皇帝。
这一指控可能是老一套,因此是捏造的。
不久,窦宪和他的三个弟兄自杀。
窦党的支持者(其中包括历史学家班固)被处死,或被流放到南方的广东。
窦氏家族的幸存者在公元 109 年才得到宽恕。
但窦太后未受伤害,在公元 97 年 10 月 18 日病死。
②在和帝时,西北的氏族在 40 年内第一次不再输送皇帝的配偶。
他的皇后都是南阳人。
第一个皇后立于公元 96 年,是光武帝第二个皇后出身的阴家大族的成员,是那位夫人长兄的曾孙女。
她未生儿女。
公元 102 年 7 月 24 日她被废并打入诏狱。
她死在那里,可能是自杀。
阴后被揭发求巫,但她被废的真正原因是打倒她氏族的另一次政治动乱。
前皇后之父自杀;其他亲族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到今之越南。
虽然阴氏成员在公元 110 年被宽赦,并发还财产,但已不能恢复其全国性的重要地位了。
①光武帝最重要的追随者之一是名叫邓禹的南阳同乡。
他的孙女邓绥生于公元 81 年,在 96 年进入和帝的后宫。
公元 102 年 11 月 21 日,她成为他的第二个配偶。
邓后也无子女。
当她丈夫在公元 106 年 2 月 13 日死去时,他留下两个儿子,他们的生母情况不详。
有关这两名宫女的姓名和命运可能被邓氏家族所封锁。
这两个儿子原来都未被指定为太子,这意味着皇太后经过与高级官员协商后,有权决定王朝的继位问题。
长子落选了,据认为他因患慢性病,次子刚出生一百多天,被立为帝。
次子之中选可能正是因为他年幼,使皇太后能更长久地掌权。
很可能邓绥已经操纵并继续操纵皇帝继位的大事。
②新立的幼儿殇帝不到几个月在公元 106 年 9 月 21 日就死了;皇太后不得不再去解决王朝的危机。
章帝的许多儿子和孙子还活着,其中包括从公元 79至 82 年短暂地当上太子的刘庆,所以可以不费劲地选立一个成年的皇帝。
他就是安帝。
甚至他在公元 109 年 2 月 26 日已被加冕以后,邓太后仍把持朝政。
她利用她的弟兄,但不依赖他们;除了一段很短的时期外,她避免任命一名大将军。
她的长兄邓骘从公元 109 年 1 月 18 日至次年 11 月担任这个职务。
③邓太后的长期掌权触怒了许多人,其中包括安帝;她在公元 121 年 4 月 17日去世后,她的氏族的崩溃迅速来临。
同年 6 月 3 日,邓党的成员被削职为民,象往常那样被流放。
许多自杀的人中有前大将军邓骘。
邓家的中落是阴暗的,但为期不长;公元 125 年顺帝登基时又使它重振门庭。
④安帝只有一个皇后,名阎姬。
随着她的中选,以前的格局被打破了。
她既不是南阳人,也不是西北人;虽然她的一族中有两人以前当过贵人,但她不属于中国的任何大族。
她在公元 115 年 6 月 1 日被册封,当时邓太后仍掌② 《后汉书》卷四,第 171、173、184 页;卷二三,第 819 页;卷四十下,第 1385—1386 页。
① 《后汉书》卷四,第 181 页;卷十上,第 417 页。
② 《后汉书》卷四,第 194 页以下;卷十上,第 418 页以下。
③ 《后汉书》卷四,第 199 页;卷五,第 203、211、216 页;卷十六,第 612 页以下。
权。
这是值得注意的。
邓绥不希望她的权力遭到一个有权势氏族出身的皇后的挑战,这个因素决定了选后之事。
但是皇太后在公元 121 年一旦死去,就再也没有其他力量能够阻止阎党的崛起了。
阎后未生儿女,而在公元 115 年,安帝有了李贵人所生的儿子。
由于担心自己的地位,在李贵人生子后不久皇后把她毒死。
①帝安也看到阎氏家族的权势日盛,但他是一个软弱的人,自己不想发挥积极的作用。
公元 124 年 9月 6 日,他任命耿宝为大将军。
②耿是安帝父亲的正妻的弟兄,属于曾经支持王朝创建者的一个西北有实力的氏族。
他的摄政无疑是打算抵消阎党的势力。
安帝的独生子已于公元 120 年 5 月 25 日被指定为太子。
公元 124 年 10月 5 日,皇帝屈服于阎党的压力,采取了贬太子为王的不寻常的措施。
③这使安帝缺少一个继承人,反应是强烈的。
约 20 名高级官员在宫门前抗议,但未能撤销决定。
当安帝死于公元 125 年 4 月 30 日而又没有从另一个皇室系统中选一继承人时,阎太后就放手作出自己的决定。
她的氏族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并且一定盼望能长期地留在顶峰上。
皇太后及其兄在宫内进行了漫长的讨论。
在章帝的后裔中有许多合适的人选,但从阎党认为他们是成年人的观点来看,这些人对阎党不利。
最后选中了章帝之孙,史料未提到他的年龄。
由于他的谥号是少帝,他必定是一个儿童。
章帝之孙在公元 125 年 5 月 18 日登基。
几天之后,即在 5 月 24日,大将军耿宝被免职并自杀。
①阎党似乎完全控制了局势。
但在年底前它就垮了台,这完全是因为幼帝在 12 月 10 日死去。
后来他甚至未算在后汉的合法皇帝之内。
阎氏家族又想操纵继位大事,但在酝酿的过程中发生了政变。
在宦官中,一个集团支持阎太后,而另一个则支持安帝的独生子。
忠于儿童的宦官于 12月 14 日在洛阳北宫他的幽禁地与他秘密会见,互相起誓保证。
在 12 月 16日晚,那些宦官开始行动,经与对立的宦官短暂地战斗并胜利后,释放了幼王,并宣布他是中国的统治者。
这就是顺帝。
②他和他的一伙人撤至南宫,在那里发布逮捕阎党的命令。
大部分文武官员站到了新帝一边,到 12 月 17 日清晨,他们完全控制了局势。
阎党幸存的成员象往常那样被处死或发配到今之越南。
皇太后被夺去御玺(即削去她的尊号),被送往一座隔离的皇宫。
她于公元 126 年 2 月 28 日在那里死去。
③随着顺帝的登基,西北帮又得势了。
他唯一的皇后梁妠来自梁氏家族。
她的中选当然是出于政治目的,这还可以从她比她丈夫大九岁这一事实中看出。
梁妠是梁统的玄孙女。
她祖父的两个姐妹曾是章帝的不幸的贵人,其中一人生下了后来的和帝。
④梁妠在公元 128 年已进入顺帝的后宫,132 年 3 月 2 日成为他的配偶。
① 《后汉书》卷五,第 222、 231 页;卷六,第 249 页;卷十下,第 435 页。
② 《后汉书》卷五,第 240 页。
③ 《后汉书》卷五,第 240 页;卷十五,第 591 页以下;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91 页。
① 《后汉书》卷五,第 241—242 页;卷十下,第 436 页以下;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91 页。
② 《后汉书》卷六,第 249 页以下;卷七八,第 2514 页以下;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92 页。
③ 《后汉书》卷六,第 252 页;卷十下,第 437 页。
④ 《后汉书》卷十下,第 438 页以下。
关于梁统,见前文。
皇帝与梁家的关系极好,公元 135 年 5 月 19 日,他任命梁妠之父梁商为大将军。
当梁商在公元 141 年 9 月 22 日在任期死去时,几天后,即在 9 月 28 日,他的长子兼国舅梁冀接替了他。
①皇后未生子女,顺帝的独生子是虞夫人在公元 143 年所生。
她未受侵害,这也许是因为顺帝在公元 144 年 9 月 20 日死去,离生子的日期较短。
由于梁党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它能够容忍下一个皇帝之母默默无闻地活下去。
②继位之事按部就班地进行,因为顺帝已在公元 144 年 6 月 3 日指定其子为太子。
但是在公元 144 年 9 月 20 日登基的新幼主在几个月后,即在公元145 年 2 月 15 日死去。
太后又要决定继承人,以便操纵各种事务。
经与他的兄长、大将军梁冀商量后,两人同意选生于公元 138 年的章帝的玄孙。
成年的候选人都不予考虑。
质帝在公元 145 年 3 月 6 日登基。
他死于公元 146 年7 月 26 日,后人声称,他因称梁冀为跋扈将军而被梁所害。
这一指控没有证据,可能是梁冀被贬黜后对他的一大堆老一套指控中的一部分内容。
③太后和大将军按照常例,这一次选了一个生于公元 132 年的儿童。
桓帝在公元 146 年 8 月 1 日登基,并在梁党的牢固的控制之下。
甚至在公元 148年 2 月 26 日他加冕之前,他已在公元 147 年 9 月 30 日娶了梁妠太后之妹梁女莹。
由于这一有远见的政治指婚,梁妠在公元 150 年 4 月 6 日死去时一切都没有变化。
④梁党依然地位巩固,大将军梁冀甚至在皇帝成年后还左右着他。
但随着桓帝的配偶梁女莹于公元 159 年 8 月 9 日之死,大将军失去了他在宫内的保护人和同伙。
在类似惊慌失措的情绪的支配下,他采取了谋杀或策划谋害一些他担心的人的手段。
皇帝决定消除梁党的时刻来临了。
他必须谨慎地行事,因为梁冀雇佣一些宦官在监视他。
在认定了他能够信任的宦官后,皇帝在 9 月 9 日下令守卫皇宫。
同时一支约一千余人的部队奉命去包围大将军的宅院。
梁冀被削职,并与他妻子在当天晚些时候一起自杀。
他的财产被没收。
梁党党羽被围捕并公开处死。
梁氏家族再也没有从这次屠杀中恢复过来,从此桓帝在没有大将军的情况下施政。
①桓帝是后汉唯一的有三个配偶的统治者。
他的第二个皇后邓猛女出身的大族已经出了一个皇后。
她是邓禹的玄孙女,和帝的配偶邓绥是她祖父的堂姐妹。
随着她在公元 159 年 9 月 14 日被立为皇后,又轮到南阳人输送皇后了。
虽然选她是出于政治目的,但邓猛女在晋升时已受皇帝的宠爱。
这种情况没有持久。
公元 165 年 3 月 27 日皇后被废,并被控求助巫术和酗酒,然后打入诏狱和奉命自尽。
她的亲族被处死或降职,邓氏家族丧失了全国性的重要地位。
②桓帝的第三个配偶来自西北氏族并是窦融的玄孙之女窦妙。
章帝的皇后① 《后汉书》卷六,第 264、271 页。
关于梁商和梁冀,见《后汉书》卷三四,第 1175 页以下及 1178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六,第 274—275 页;卷十下,第 439 页。
③ 《后汉书》卷六,第 276、282 页;卷三四,第 1179 页。
④ 《后汉书》卷七,第 287—296 页;卷十下,第 440 页、443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七,第 304 页;卷十下,第 444 页;卷三四,第 1185 页以下;卷七八,第 2520 页以下;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93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七,第 305、314 页;卷十下,第 444 页。
关于邓禹,见前文。
是她祖父的堂姐妹。
她也许是作为垮台的梁党的对立面而中选的,梁党自公元 83 年以来一直是她氏族的死敌。
窦妙在公元 165 年 12 月 10 日被立为后。
她丈夫在公元 168 年 1 月 25 日死后,她成为太后;不到几天,她任命她父亲窦武为大将军。
③桓帝无子,死前也没有指定继承人。
与她父亲商量后,窦太后按常例不考虑成年的候选人而选生于公元 156 年的章帝的玄孙。
他就是灵帝。
他刚在公元 168 年 2 月 17 日登基,一场空前规模的危机开始出现了。
宦官的作用在整个后汉时期,宦官的人数和权力已在缓慢而稳定地增长。
他们在和帝朝开始发挥积极的政治作用;在公元 92 年,中常侍郑众帮助和帝消除了窦党。
公元 102 年郑众被封为侯,以酬谢其功。
当他在 114 年死去时,安帝准许他的养子继承封地。
①公元 125 年宦官们拥立顺帝和清除窦党后,他们的18 名为首者都被封侯。
②顺帝在公元 135 年 3 月 18 日正式批准所有的宦官有权把他们的爵号和封地传给其养子,以表示他的深切感谢之情。
如果没有宦官,桓帝在公元 159 年不能为自己清除梁党,于是他封他们的五名为首者为侯。
在桓帝的整个在位时期,他依靠宦官为他出谋划策。
职业官僚及其候补者对宦官的权力深为嫌恶,这部分地是因为他们蔑视那些受过阉割的人,部分地是出于一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理由:他们需要为自己取得势力。
但是尽管这些人发表了种种无根据的言论,事实是宦官们从未取得过完全的控制。
汉代的政制包括了制约和平衡的因素。
政策是在合作或有冲突的情况下,由皇帝(或代表他的人)与职业官僚一起制订的。
宦官们尽管内部有宗派斗争,他们的大部分人都捍卫皇帝的权力,因为他们把生存的唯一希望寄托在皇帝的保护上。
他们的作用与敌对的职业官僚的作用是合不拢的。
不管是出于正派的动机,还是出于腐化的或是追逐权力的目的,宦官们不得不与皇帝一起行动和为他行动。
如果说宦官们从未完全控制政府,反而有助于保持必要的分权,这并不是说平衡因素从未被破坏过。
权力在皇帝和官僚之间,有时或在太后、大将军和官僚之间消长。
在桓帝的后半期,对梁党专权的反应,使皇帝和宦官的权力得以增强,同时削弱了职业官僚。
当窦武任大将军时,他面临的就是这种形势,于是他想出一个新招来对付它。
在他之前的所有的大将军,甚至包括梁冀,都了解汉的政治制度,都试图在它的限度内取得权力。
窦武决定通过处决为首的宦官的简单手段去清除他们的势力。
如果他取得成功,皇帝就会成为大将军的傀儡,传统的行政方式就会在公元 168 年崩溃。
但宦官的胜利把这种方式一直维持到公元 189 年。
大将军和职业官僚的利害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不是完全一致的,但窦武需③ 《后汉书》卷七,第 316、320 页;卷八,第 327 页;卷十下,第 445 页;卷六九,第 2241 页。
① 关于宦官在政治制度中的地位,见第 8 章。
关于他们的政治活动,见乌尔里克?尤格尔:《东汉宦官的政治职能和社会地位》(威斯巴登,1976)。
关于他们权力的逐步扩大和郑众的情况,见《后汉书》卷七八,第 2509、2512 页;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第 463 页以下。
② 关于这些事件,见本章注 160;《后汉书》卷六,第 264 页。
要为他计划中的行动争取广泛的支持。
①因此他向太学生献殷勤,并与文官中名义上的领袖,即年迈而受人尊敬的太傅陈蕃结成一伙。
两人对太后施加压力,但她坚定地拒绝把宦官作牺牲品。
就她而言,这不是利他主义;只要她希望保持与皇帝完全一样的政治自由,这样做是冷酷的需要。
公元 168 年 10 月 24 日,窦武的支持者呈上一份指控中常侍曹节和王甫并要求逮捕他们的奏议。
②那天晚上窦武回到他的指挥中心,打算在次日清晨向太后呈上一份奏折。
由于他反常的疏忽,宦官们当晚取得和阅读了那份奏折。
曹节和王甫立刻开始指挥。
幼帝被唤醒和带到正殿,一支部队为保卫皇宫而被集结,发出了逮捕大将军的命令。
窦武拒绝投降。
他匆忙来到驻扎保卫京师的职业部队北军的兵营,几千名士兵向北宫南门进发。
10 月 25 日破晓,两支旗鼓相当的对立的军队在南门外对峙。
但窦武没有进攻。
他的士兵逐渐溜走,不到几个小时,他被抛弃并自杀。
与少数追随者通过另一个门进入皇宫的太傅被俘和处死。
窦党党羽照例或被处死,或被流放到今之越南。
太后幸免于难。
她被软禁在南宫,公元 172 年 7 月 18 日在那里死去。
①随着窦党的垮台,约在 150 年前与王朝创建者一起一跃而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大族已经演完了它们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灵帝(公元 168—189 年在位)的两个配偶虽然分别是西北人和南阳人,都来自较低的社会层。
宋后(死于公元 178 年)出身于有名的、但不象阴、马、窦、邓或梁氏那样显赫的氏族。
灵帝的第二个配偶何后(死于 189 年)来自一个世代为屠夫之家。
②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
选后之事一定受到宦官们的影响,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再与原来的外戚进行对抗。
公元 168 年他们胜利后,宦官们得到了晋升、赏赐和封爵等丰厚的报答。
在整个灵帝时代,他们和皇帝的权力是安稳的。
只是随着公元 189 年 9 月 25日对两千多名宦官的屠杀,汉代政治体系中宪制的均势因素才被破坏,它的末代皇帝被野心勃勃的将领们所控制。
③王朝在余下的时期的特征是一片混乱。
概括地说,后汉的官场象前汉的官场那样,也分成了不同籍贯的宗派。
但它们都不能单独和长期地控制政府,因为一直到官僚集团的最高层,社会性的流动兴衰是规律,而不是例外。
但当与皇室通婚时,某些南阳氏族和西北氏族在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得宠的社会精英。
这些是南阳的阴氏和邓氏家族,西北的马氏、窦氏和梁氏家族。
在公元 168 年前,在 11 名皇后中它们输送了 9 名,六名大将军中输送了五名。
阴、窦、邓、梁四个氏族每族甚至出了两名皇后。
可是它们都没有与后汉王朝共始终。
每个氏族或早或晚成了无情的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从而丧失了全国性的重要地位。
这部分地是由于选后是出于政治的而不是感情的原因,这就使外戚的地位从它家的妇女被立为后时起就易受攻击。
这种显赫一时的通常的代价是这个氏族的最后消灭。
宦官形成了政治倾轧中的另一个因素,在倾轧中他们为了保存自己,就站在皇① 见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95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七,第 319 页;卷八,第 328—329 页;卷十下,第 446 页;卷六九,第 2241 页以下;卷七八,第 2524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33 页。
② 《后汉书》卷八,第 341 页;卷十下,第 448 页以下。
③ 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 98—101 页;本书第 5 章《何氏掌权》、《汉朝廷的消蚀》。
帝一边。
他们充当年轻而软弱的,或者是无经验的皇帝的捍卫者,以便挽救自己。
他们的消灭导致了传统的汉代政治的结束。
第 4 章 政府的管理与存亡攸关的问题(公元 57—167 年)上一章已经描述了政治决定的控制和统治权力的行使是怎样在不同的家族和派别之间转移的;作者认为,①这个时期的政治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的派别史,这个论点很清楚地被史料所证实。
但是,在用这些史料叙述的论题中,许多使今天历史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在当时很少评述。
因此,对在不同国策的采用和不同的家族或集团之升至统治地位这两者之间是否可找到一种关系的问题,就得不到直接的答案。
我们不知道某些特定家族的土地占有和利益与帝国的行政或采用的经济改革的矛盾有多大。
我们也不能确定帝国政府的实际运行在后汉时期有哪些变化或者派系斗争的混乱给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可是,在对历史中存在的偏见作出适当的考虑后,历史仍然为公元 57年光武帝逝世之后至 168 年灵帝登基前这段时期关于行政的状况和稳定提供某些可靠的线索。
对于压迫和腐败的很多抱怨的确有其真实的基础。
有一些证据表明,权力的垄断影响到了文职官员的征用。
对朝廷的礼仪及知识的提高的重视表明,有人在明显地蔑视公认的和批准的施政方式时,也同时审慎地表示他们忠于传统的价值;针对皇室和其他家族的奢侈而提出的抗议是太多了,以致不能看做是嫉妒者发牢骚而不予理会。
最后,历史记载了说明顺帝(公元 125—144 年在位)和桓帝时期(公元 146—168 年在位)法律与秩序崩溃的一系列爆发的动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