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另一有意义的结果是西北的地方军事领导人,包括张学良在内,开始相信中共的爱国主义的诺言;随后他们不想与红军作战。
张和中共的关系开始改善。
②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林毓英从莫斯科带回共产国际新的政策建议。
所以毛能在 1936 年 3 月 14 日向国民党宣布,如果政府军队停止进攻苏区,红军准备与他们缔结停战协定。
③党的政策从而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既抗日又反蒋的两条战线斗争转变为逼蒋参加统一战线。
逼蒋的方法是挑起对日军的战斗,以斗争求团结。
这是十足的毛泽东主义。
④现在两大政党之间至少有了一个商讨的基础。
他们可以施展手段取得最② 《毛泽东集》,第 5 卷,第 10 和 13—14 页。
③ 《瓦窑堡会议决议》,《毛泽东集》第 5 卷各处。
① 谢尔登:《革命中国的延安道路》,第 103 页;片冈铁哉:《中国的抗战与革 命》,第 35—37 页。
② 斯诺:《西行漫记》,第 370—378 页。
③ 范斯莱克:《敌与友》,第 60 页。
④ 何幹之:《中国现代革命史》,第 1 卷,第 302 页。
为有利的地位以确保抗日的胜利,并在抗战结束后取得统辖和治理中国的领导权。
蒋介石在 1936 年 4 月用进攻苏区作为回答,毛泽东和朱德则以激烈的言词还击。
一旦蒋放弃了进攻,红 军的军事委员会就建议为了团结停止内战。
①同时周恩来和其他中共代表正在上海与国民党领导人如张群和陈立夫进行接触,商讨合作的条件。
②自 1935 年底日本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开始,蒋介石在对日关系中寻求缓和的努力已进入死胡同。
③张群和日本驻中国大使川越茂的谈判陷入僵局,同时关东军唆使伪蒙军入侵绥远。
北平的学生、上海知识界名流和两广的军事领袖,都用更加严厉而刺耳的声调批评蒋对日本的迁就态度。
蒋不可能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又不可能消灭中共,这一困境使他准备最终向外国侵略者摊牌。
这种可能需要苏联——唯一愿意帮助中国的大国——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援助。
根据蒋自己的话,④他派了一名使者前往维也纳,试探俄国人的援助意向,而两国政府之间关于互不侵犯条约和军事援助的各种谈判,在1936 年整整进行了一年。
正是在普遍的抗日情绪、日益恶化的中日关系、不断改善的中俄感情,以及中共对蒋态度较为缓和的环境下,1936 年 12 月 12日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安事变。
⑤西安事变在西安扣留蒋介石的密谋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事变的发生震惊了世界,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中共。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不完整的材料,中共最初的反应表现出恐慌的迹象。
从有关的一切抗日力量——苏联、中共和扣留蒋的人——看,蒋如在事变的任一阶段死去,都将使他们建立统一战线的目的遭受失败。
蒋在被扣的最初几个小时(在 12 月 12 日晨的混乱之中)几乎丧生,此后,在羁留西安期间,他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既然扣留蒋的张学良没有下令杀蒋,不妨说他从没有想过要暗杀蒋。
莫斯科给中共的指示明确要保护蒋。
在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军队和中共的队伍中,可能有强烈的仇恨,要求杀蒋,但是这几乎不反映领导人的明智。
实际上,据说毛见到莫斯科的指示后勃然大怒;①这也可能是他安抚追随者的一种方式,或者是对莫斯科干涉中共内部事务的愤慨的一种表示。
随着蒋被扣押,统一战线的建立显然已为期不远了。
谈判的问题涉及战略、组织和思想体系,这将长期影响蒋和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