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事件对日本德川后期的影响问题,鲇泽信太郎在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编的《锁国时代日本人的海外知识》中做了论述。
他在此书第 135—144 页讨论了魏源的《海国图志》的版本和影响,这便是王家俭的《〈海国图志〉对于日本的影响》(载《大陆杂志》1966 年 4 月号第 242—249 页)一文的基础。
关于曾经编纂过一部早期日本版本《海国图志》的举足轻重的儒家盐谷宕阴(1810—1867 年)所受的影响,范古利克在《日本对鸦片战争的反响》(载《华裔学志》1939 年第 4 期第 478—545 页)做了探讨。
佐久间象山对魏源之重视技术是毁誉参半的,关于这一点可看角田龙作(音)、德巴雷和基恩编的《日本传统的源泉》一书中的摘录。
日本对于太平军起义的反应,由市古宙三在其《幕府末期日本人关于太平天国的知识》(载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编的《明治文化史论集》第 453—495 页)一文中做了探讨,而增井经夫在《太平天国》中的论述则不够严谨。
卫藤沈吉的《日本人的中国观:高杉晋作等人的事例》(载《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论文集》第 3卷:《日本法与亚洲》,第 53—71 页)讨论了去上海旅行者的三篇重要日记。
维新派对日本的认识已引起学术界更多的注意。
霍华德的《日本在康有为改良纲领中的作用》(载罗荣邦编《康有为:传记和论丛》第 280—312页)一文略述了这个问题。
关于维新派设法了解明治维新的情况,其研究可见彭泽周的《康有为的变法运动和明治维新》(载《人文学报》,1970 年第30 期第 149—193 页)一文。
彭教授最近把它收在他的《中国的近代化与明治维新》一书的开头部分。
同一作者的《梁启超的明治维新观与他的中国变法论》(载坂田吉雄和吉田光邦编的《明治维新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外国人的看法》第 61—114 页)一文转载于《中国的近代化与明治维新》一书的第 193—262 页。
论黄遵宪的文章,可看蒲地典子的《黄遵宪对明治时期日本和西方的反应》(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1972 年)。
有关梁启超和黄遵宪的论述,见列文森的《梁启超和近代中国的思想》(第 23—25 页)、威尔逊的《梁启超对 1890 年以前日本明治宪政运动的看法》(载《日本论文集〔1961 年〕》)和黄宗智的《梁启超和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
王韬是保罗?科恩的《王韬与清末的改革》一书的主题。
市古宙三的《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一书则对郑观应做了论述。
对康有为思想的影响以及他的思想内容,可以在萧公权的一系列权威性的专著中进行最好的考察。
其中有《翁同龢与戊戌变法》(载《清华学报》1957 年 4 月)、《康有为的哲学思想》(载《华裔学志》,1962 年第 21 期)、《君主立宪制:康有为的中国民主化计划》(载《华裔学志》1965 年第 24期)、《康有为的社会思想》(载《崇基学报》1967—1968 年第 7、8 期)、《经济现代化:从历史角度看康有为的思想》(载《华裔学志》1968 年第 27期)和《康有为的行政现代化倡议及其历史意义》(载《清华学报》1970 年第 8 期),上述论文大部分(但不是全部)已收集在他本人的《维新派和乌托邦主义者康有为》(1975 年)一书中。
罗荣邦把康有为的自传译成英文,并把有关康有为的一系列论文编在《康有为:传记和论丛》(1967 年)一书中。
实藤惠秀毕生关心的是文化交流以及日本的中国学生运动的题目:他的最有权威性的论著是 1960 年出版的《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史》,其中有表格和统计数字。
实藤的其他著作包括《明治时期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史稿》和《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后者有张铭三译的中译本,书名为《日本文学对中国的影响》(1944 年上海出版),实藤所未搜罗的中文资料已被另一本最新的专著加以使用,此即黄福庆的《清末留日学生》一书,它着重论述了留学生的政治活动,也强调了他们的文化活动。
斯卡拉皮诺的《马克思主义的序幕:1900—1910 年中国的留日学生运动》(载费维恺等编的《中国近代史考察》第 190—213 页)讨论了学生办的报章杂志。
从前学生们的回忆录中有孙伯醇(1891—)的《家塾、同文书院和民报社》(载《中国》30〔1966 年 5 月〕第 24—33 页),以及《留学生、学校教育和发辫》(载《中国》31,〔1966 年 6 月〕第 28—33 页)。
景梅九的自传《罪案》(北京 1924 年出版)由大高岩和波多野太郎译成日文,名为《留日回顾: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半生》,(1966 年东京出版)。
除了实藤的著作之外,论述学生运动的,还有永井算己的《关于拒俄学生军》(载《信州大学纪要》4〔1954 年 9 月〕第 57—83 页)和《所谓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的性质》(载《信州大学纪要》2〔1952 年 7 月〕第 31页)。
岛田虔次的《中国革命的先觉者》和《辛亥革命的思想》两书翻译和讨论了大量的学生革命传单,其中包括陈天华的一份传单。
欧内斯特?杨的《中国的民族主义者陈天华》(载《中国论文集》1959 年第 13 期第 113—162 页)集中讨论了陈天华的遗嘱和自杀问题。
有关翻译运动的影响和重要性在钱存训的《从翻译看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中作了论述(载《远东季刊》第 13 卷第 3 期〔1954 年 5 月〕第 318—319 页)。
实藤惠秀的《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史》378 页增补了对词汇交流数量的估价。
讨论日本活动家和中国革命志士之间的关系的著作,有詹森的《日本人和孙中山》一书和《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一文(载费维恺等编《中国近代史考察》,第 163—189 页)。
还可参看载于《中日文化论集》上的陈固亭的《孙中山先生与日本朝野朋人的关系》一文。
在《思想》(1957 年,第 79—93 页)和《中国》(1966 年 11 月号)的论丛中载有野泽丰所编文献目录,两者均以《孙文与日本》为题。
宫崎寅藏的回忆录《三十三年落花梦》在 1967 年编成,附有卫藤沈吉所做的注释;同时它也被收入宫崎龙介和小野川秀美编辑的《宫崎滔天文集》中。
最早的中文译本是 1903 年版。
孙中山的另一位亲密合作者萱野长知出版了他的记述,即《中华民国革命秘籍》(1940 年)一书。
同文会创始人近卫笃麿的日记六卷于 1968—1969 年在东京出版,名为《近卫笃麿日记》。
关于同文会的官方记载以及会员及其追随者的传记,可见中岛正郎编的正续编《中国回忆录》。
另外,有井上雅二撰写的荒尾精传记《巨人荒尾精》一书。
由葛生能久等编写的《东亚先觉志士传记》是一部附有许多中国活动家传记的黑龙会正史。
关于北一辉,可见乔治?威尔逊的《日本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北一辉》;北一辉的中国来鸿转载于高桥正雄编辑的《九州与日本近代化》(第 4 册第 424—480 页)。
关于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政府的政策,除上面提过的之外,还可看 I.H.尼什的《日本在义和团之乱时举棋不定的态度》(载《亚洲研究杂志》〔1961年 5 月号〕第 449—461 页);市又正雄的《山座圆次郎:明治时期日本的亚洲大陆政策的执行者》(载《国际法外交杂志》〔1973 年 10 月号〕第 249—298 页)和池井优的《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反应》(载《亚洲研究杂志》〔1966年 2 月号〕第 213—227 页)。
第七章 1901—1911 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为纪念中华民国建国五十周年汇编的《清廷之改革与反动》一书提供了关于政治和制度改革方面的重要文献材料。
几乎有半个世纪没有英文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问世了;请看卡麦伦的《1898—1912 年中国的改革运动》。
下面三部著作全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史,即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矢野仁一的《清朝末年史研究》和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的《清国行政法》。
关于立宪运动,可见张朋园的《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由于张朋园这部著作没有对地方自治给予特别注意,因此可补充以寺木德子的《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此文载于《御茶水史学》(1962 年第 5 期)第 14—30 页。
还可见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一书,它研究了积极参与运动的人物;而朱昌峻的《近代中国的改革者张謇:1853—1926 年》一书则考察了这个领袖人物的个人作用。
在人民共和国也有阐述立宪问题的著作,如胡绳武和金冲及的《论清末的立宪运动》和李时岳的《张謇和立宪派》。
关于晚清的兵制问题,其概论见之于 1930 年文公直的《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和后来包遵彭的《中国海军史》二书。
下面三本书就制度问题做了更进一步的阐述:鲍威尔的《1895—1912 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刘凤翰的《新建陆军》和《武卫军》。
又见之于陈志让的《袁世凯,1859—1916年》一书。
陈青之在其《中国教育史》一书中概述了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而主要的原始资料则包括在舒新城 1923 年在上海编辑出版的四卷本《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一书中。
又见傅吾康的《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艾尔斯的《张之洞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苏云峰的《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
其它方面的专著比较缺乏。
有关法律方面的改革,可见马里纳斯?J.梅杰尔的《中国近代刑法介绍》;另有杨幼炯的《近代中国立法史》和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发达史》。
在货币制度方面,见魏建猷的《中国近代货币史》、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以及宫下忠雄的《近代中国银两制度的研究》。
最近的两本书阐明了 1901—1911 年间社会的改革方面或不改革方面的情况,它们是刘易斯的《辛亥革命的前奏:湖南省思想与制度的变化》和周锡瑞的《湖南湖北的辛亥革命》。
贝斯的《1895—1905 年的张之洞与新时期的争执问题》一书论述了这位政治家对民族主义和维新运动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