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07-晚清史下 > (见第四章)。

(见第四章)。

2025-04-03 08:03:42

经过三十年自强运动,却落得这场耻辱的失败,这使李鸿章无法逃脱严厉的指责。

他辩解说,单靠北洋舰队和淮军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自然无法取胜,但是这种托辞未能使他免于撤职和丢面子。

和平谈判1894 年 11 月,重新主管总理衙门的恭亲王首先采取和平行动,要求美国公使出面调停,提出中国愿意赔款和承认朝鲜独立。

日方这时已占领了旅顺口和大连,正在威胁满洲和辽东,觉得这样的让步尚嫌不足,但却表示愿意进行和谈。

清政府于 1895 年 2 月派总理衙门的大臣兼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前往广岛,要求会见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但是日方拒绝接待,坚持说他无议和的全权。

清政府在北洋海军战败以后,求和心切,即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议和。

日本提出的议和条件包含日本国内各界人士的要求。

陆军坚持要割让辽东半岛;海军要求将台湾作为日本在南亚作战的军事基地。

进步党主张日本应控制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自由党人则力主割占满洲。

财政当局要求巨额赔款。

最后提出的方案把重点放在朝鲜自主、赔款、割让领土和取得通商通航特权这几个方面。

在马关议和期间,李鸿章强调中日两国应该承认有同文同种的关系,作为西方帝国主义时代的亚洲人,他们也有相同的利害关系,因此不应互相拆台。

李鸿章想利用他七十三虚岁高龄这一点在他的年轻对手面前赢得某种心理优势,但未能收效。

①就在这关键时刻,李鸿章遭到一个日本狂热分子的① 李鸿章的策略具见于马关和谈的会谈记录中。

参见《马关议和宗旨谈话录》,载程演生:《中国内乱外狙击。

虽然伤势不是致命的,但是这件事使日方很尴尬,因为日本政府耽心此事会促使西方列强进行干涉并站在中国一边。

日本天皇派御医为李鸿章诊治,日本政府主动宣布休战,并将赔款从所索取的三亿两减至二亿两。

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指出,李氏的不幸倒成了大清帝国之幸事。

从现在起,议和条款的商定将较前容易了,中日战争亦将停止进行。

②1895 年 4 月 17日马关条约签订。

条约规定:(一)清政府承认朝鲜国独立自主,不再向中国朝贡;(二)向日本赔款二亿两;(三)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四)开放重庆、苏州、杭州和沙市为商埠;(五)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开设工厂,从事工业和各项制造业。

中国方面的反应十分强烈。

李鸿章被指责为卖国。

当时驻南京的总督张之洞反对批准条约,一些聚在北京应试的举子几次上书,要求清廷废约,继续战斗(见第五章)。

①但是清政府不顾这些反对意见,还是在 1895 年 5 月8 日交换了条约的批准书。

台湾岛上的中国领导人强烈地抵制割让他们的岛屿;这个岛屿自中法战争以后已改为行省,而且经过首任巡抚②的努力经营已在现代化方面有了相当可观的进展(见第四章)。

5 月 25 日,岛上的领袖们宣告独立,并宣布台湾为共和国,改现任巡抚为总统。

在清政府的代表——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的压力下,再加上日军的行动,这一地方性运动终于在 1895 年 10 月被镇压下去,台湾转归日本统治。

今天再来估计这场战争,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战争的一方日本这时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使它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起来对付中国,而作为另一方的中国,它的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的实体。

日本的战争努力动员了举国一致的力量,而中国人民几乎没有受冲突的影响,政府几乎全部凭借北洋水师和李鸿章的淮军。

其次,中国方面事权不明确,指挥不统一,没有全国范围的动员。

总理衙门、地方当局以及不负责任的清流党官员各执一词,主张互异,使得清廷难下决心。

李鸿章掌管外交和朝鲜的军务,却无权决定政策性事宜,也无权控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