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5-04-03 08:03:53

内容简介汉,唐、末、明是中华帝国任期最长的四大王朝,这些国祚久长,创造过盛世的王朝,其衰亡更加具有历史意味。

我们发现。

尽管它们的灭亡各有原因,但有两个方面是相同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其一是这四个王朝的灭亡形式囊栝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两种形式;来自内部的分裂与来自外部的入侵。

汉,唐亡于内;宋、明亡于外。

当然,他们的灭亡都是内忧加外患,销磨积弊多年,才导致一个最终解决的方式。

其二是这四个王朝由于制度的优越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没有一个王朝是毁于一旦的。

他们的代替者或是受其抚育的臣民,或是受其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

这些代替者无一不以他们的继任者自居,进行政治改革并修撰前任王朝的国史。

这一点,与夏、商、周、黍。

汉之间的推翻暴政,解民干水火武的革命很不一样。

因此,汉、唐、宋、明留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是最为丰富的,而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也是最为深刻的。

它们是历史遗产最富有的王朝。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套讨论兴亡的丛书只是历史通俗读物而不是学术著作,是三个大学文史专业教师不务正业的少作,代表着他们当时肤浅的文字趣味与历史见识,这次再版作了少许的修订。

他们的目的只是用现代散文话语营构一个历史阅读场景,其中只有情节、人物、议论而不是规律、分析和理论。

但他们相信,在这个全球风云变幻,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会有更多的国人想要了解我们的过去,关注我们的未来。

正如法国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所言。

我们的任务是要创造历史,因为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惟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如果这套文字通俗但又不是戏说的丛书能够感发人们对国史的兴趣,便满足了他们再版的心愿。

序引言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是个天崩地坼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从黄土高坡上杀下来的闯王李自成,率领着被朝廷称作是流寇、逆贼的农民军,彻底占领了大明朝的京师北京。

也就是在这天夜里,崇祯皇帝在煤山寿皇亭(今北京景山东部)自缢身亡。

从此,甲申三月十九日就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仅标志着大明帝国的崩溃,而且也预示着异族即将入主中原的开始。

后人已不太清楚崇祯帝自杀前后的详细情况,现有的记载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矛盾百出。

据说崇祯帝在三月十八日就知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便匆匆安排后事。

在这天晚上,崇祯帝在乾清宫最后召见周皇后和宠爱的袁妃。

痛饮数杯之后,崇祯决定把太子及永王、定王分送外戚周、田二氏,由他们设法保护外逃活命。

安排妥当之后,崇祯帝对周皇后长叹一声道:大事去矣!话音刚落,便已是泪流满面。

皇后、袁妃也是掩面而泣,环立周围的宫女更是哭声一片。

崇祯帝只得挥挥手,命宫女们赶快出宫逃命,自寻活路。

这时,周皇后抬起泪眼,无限哀怨地对崇祯说道:妾侍候陛下十八年,陛下从来听不进我一句劝,以致弄到今天这样的局面!说完,周皇后便搂抱着太子和永、定二王,放声痛哭。

之后,又是千叮万嘱,依依不舍地把他们送走。

生离死别之后,各寻归宿。

周皇后回到她的坤宁宫,上吊自杀,干脆利落。

崇祯皇帝见状连声称好。

袁妃也回西宫,在崇祯帝的逼迫之下,上吊自杀,不料绳子一断,竟未能一次成功。

皇帝只得上去连砍三剑,助她上路。

15岁的长平公主,也被崇祯召来。

公主大概已预感到了厄运难逃,大声哀号。

崇祯帝只说了句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呢,便以左袖掩面,右手挥剑砍向公主,没想到公主在情急之下,本能地以左臂挡剑,结果被砍落左臂,昏死倒地。

崇祯见此惨状,再也不忍痛下杀手,便又召集平时宠爱的妃嫔,亲手一一砍杀。

此时的崇祯帝似乎已处于半疯狂的状态之中。

他清理后宫之后,竟亲自换上快靴,手提三眼铳,率领几十位持斧拎刀的太监们,骑马在内城中东奔西突,不知是要出城去击杀敌寇,还是想突围逃命,结果是到处碰壁,到天亮时只得灰溜溜地退回宫中。

后人已无法知道崇祯帝是如何度过最后几个时辰的。

据说到了此日的深夜,他还曾亲自跑到前殿,去击钟召集百官,大概是希望能有几位忠臣,来为他殉节,没想到竟无一人赶来,令他大失所望。

无奈之中,崇祯帝只得遣散了身边最后几位随从,与太监王承恩携手走入后花园,登上了万寿山。

这万寿山俗称煤山(今称之为景山),上有一个新建的寿皇亭,俗称红阁。

这红阁原是崇祯为操练内军(由太监组成)而新建的,不料此时竟派上了用场。

他在阁中逡巡良久后,便向他宠爱的太监王承恩提出了一个疑问:我待大臣向来不薄,今天至此,为什么竟无一人能像前朝靖难时的程济那样追随我而去呢?!大概是王承恩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他又为这些文武大臣开脱道:料想是这些人不知道,所以不能迅速赶来!随后,崇祯帝便在红阁边上的海棠树下,上吊自杀。

王承恩也随即步其后尘,追随而去。

君臣两人,就这样面对面吊在树上,在景山的夜风中,随风摇曳。

三天后,李自成的人马终于发现了他的遗体。

他的死状十分惨烈:长发覆面,光着左脚,衣衫凌乱。

据说他在衣服上留下了血书遗诏: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

也有人说,遗诏中还有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杀尽百官、无杀百姓之类的激愤之辞。

后人大概永远无法弄清上述的记载是否属实,但绝大多数人却宁愿相信这些记载是真实的,因为根据崇祯帝生前的所作所为,上述的内容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亡国之君能像崇祯皇帝那样,博得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同情。

这倒不是因为他死状惨烈,也不是因为他死后被降格安葬,与周皇后一起被草草塞入昌平县的田贵妃墓中(后称思陵),而是因为他生前的所作所为,确实不像是一位亡国之君。

正像他生前多次哀叹的那样:我不是亡国之君,为什么会遇上这么多亡国之事?!崇祯帝至死也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

他也无法弄明白这个问题。

大明朝的江山虽然在他手中丢失,但应该承担责任的又何止他一个人呢?!他自称无颜去见他的列祖列宗,而他的列祖列宗又何尝有脸见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