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帝似乎是天生的命薄福浅。
他才过上几天大富大贵的日子,就竟然得了重病,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泰昌帝即位时已是39虚岁。
这在平均寿命要远远低于今天的明朝,虽已是不算小的年龄,但也绝对算不上太老。
大臣们总指望他能当上几年的皇帝,顺顺当当地过上一段日子。
没想到他即位不久龙体就出了问题。
或许是压抑得太久,骤遇放松,反而乐极生悲。
泰昌帝自万历十年(1582)出生以来,就没过上顺心的日子。
他虽是万历帝的长子,但其母亲原本是慈圣太后慈宁宫里的一位宫女,地位低卑不说,其年龄也要大于万历帝,更无相貌、才华或者是家庭方面的优势。
当时年轻的万历帝只不过是一时兴起,才青睐她过一次,没想到她竟生下了后来的泰昌帝常洛,拔了头筹。
对于这对母子,万历帝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兴趣,也实在谈不上什么亲情,态度自然也就十分冷淡。
泰昌帝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幼儿时代,他虽不十分懂事,但也能多少感觉到父皇的冷淡甚至歧视,而同住宫中的郑贵妃及其儿子常洵(后被封为福王)却从父皇那里获得了宠爱,耳闻目睹,对他也多少有些刺激。
懂事以后,泰昌帝逐步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也知道宫外有许多同情他的大臣们正在冒死维护他的权利,与父皇抗争。
他当然不能也不敢说三道四,惟有小心谨慎,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免招来麻烦,给不喜欢自己的人留下什么把柄。
30余年来,他没出宫城一步,犹如紫禁城中的一位囚徒。
长期的压抑,使他的身心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他在宫中,就是一个木偶似的人物。
没有万历帝的旨意,他绝对不敢去做任何事,甚至常常要说些违心话。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发生梃击案时,当时尚是太子的泰昌帝,虽明白外廷一些大臣对他的苦心,但在朝臣面前,他也只能顺着万历帝的意思说话,甚至还严责他们是想让他做不孝之子。
其苦衷又有谁知?直到万历帝病重临终前,太子尚慑于父威,不敢进去侍候,只得在乾清宫门外急得只打转。
后来还是在杨涟、左光斗等人的鼓励下,才敢进宫尝药视膳,侍候过一次。
位尊太子,年近40,到这种时候尚且如此,可见他在宫中的日子是何等的难熬。
当万历帝一死,局面顿时改观。
泰昌帝从一个囚徒式的太子,一下子成了君临天下的皇帝。
这种地位的骤变,对于一个压抑了近40年的人来说,在心理上恐怕是难以承受的。
犹如一根长期受挤承压的曲木,突然间负重全释而很容易折断一样,泰昌帝当时的情形,也是如此。
在声色方面,泰昌帝也似乎过于放纵了一点。
在做太子时,慑于父威和当时的环境,泰昌帝是丝毫不敢越轨的。
而即位之后,约束全无,泰昌帝似乎要把以前的损失补回来。
郑贵妃为了尽释前嫌,一次就给泰昌帝进美姬8人,泰昌帝照单全收。
郑贵妃还请泰昌帝册立他最得宠的李选侍(西李)为皇后,而这位李选侍也不忘郑贵妃提携之恩,竟向皇上请求册封郑贵妃为皇太后,最后只因大臣强烈反对而作罢。
泰昌帝与郑贵妃之间,至此已是母子亲情融融,全无往日的怨恨,由此也足见郑贵妃对这位新皇帝的需求是摸得何等透彻,手段是何等精妙。
只可惜那位可怜的泰昌帝,全不懂久饿之人不可饱食、久渴之人不可牛饮的道理,遂至不可收拾之境地。
泰昌帝病倒后,自知病势凶猛,回天无术,便先后两次召见内阁首辅方从哲等人。
至九月初一日,泰昌帝驾崩,距登基之日仅一个月而已。
泰昌帝的暴卒,令朝廷众臣措手不及。
明朝政治重新陷入混乱的局面,最终导致了魏忠贤的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