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朝廷的官员中,最有实权的是东林党人及其同情者。
同时,魏忠贤的势力也开始急剧膨胀。
在万历朝后期,方从哲为首的浙、齐、楚三党占据优势,东林党人处于下风。
但自方从哲下台后,东林党人便开始在朝廷中占据上风。
在万历驾崩到方从哲下台前,先后新增补了史继、沈潅、何宗彦、刘一燝、韩爌、朱国祚、孙如游等七人入阁,另起用叶向高重新入阁。
但当时许多人都在原籍,在京师任职的只有刘一燝、韩爌、孙如游三人,另加上首辅方从哲。
到方从哲一走,孙如游紧接着在天启元年(1621)闰二月罢职,内阁中真正任职的只有刘一燝、韩爌两人。
这两位都可以算是东林派的。
另外,朝中最有人事权力的吏部尚书周嘉谟也是东林党的同盟者。
周嘉谟大量起用万历末期被废籍的官员,逼走浙、楚、齐三党的骨干分子。
朝廷的形势立即发生了变化。
在此年六月,沈潅、何宗彦、朱国祚到京任职。
十月,叶向高、史继也回京上任。
东林人叶向高任首辅。
东林党人仍能控制内阁,在部院要职中也占优势。
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天启三年(1623)。
不过,在这种优势之中,也潜伏着隐患。
那就是太监魏忠贤势力的迅速壮大。
魏忠贤,原是河北肃宁县的一位无赖浪子。
他从小就在社会底层闯荡,很有些江湖阅历,能骑善射,喜爱赌博,拥有赌徒的那种冒险心理。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类人物!他们往往是动乱时代的弄潮好手。
他们具备许多常人不具备的禀赋。
他们书虽读得不多,但很精通社会上的各种厚黑之道,正统伦理道德对他们几乎没有多大约束。
他们做事心狠手辣,绝不拖泥带水,只要能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更重要的是,他们视人生如赌博,敢于冒险,敢下大注。
这一点却正是许多读书人所缺乏的!中国历朝历代,只要一遇乱世,就能看到这些人登台亮相,逐鹿中原。
成功者开朝立国,封侯做相,名垂千世。
失败者虽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地,但也能把天下搅得天翻地覆,风光一番。
至于身后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对这些人而言,也就无所谓了。
魏忠贤就是此类中的杰出人物。
当在肃宁老家混不下去时,魏忠贤愤然自施宫刑,到天子脚下去搏杀一番。
且不说自残在当时医疗条件下所带来的撕心裂肺的疼痛,单就当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道德准则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就足以让一般人对这种富贵捷径望而生畏了。
更何况即使做了太监,也未必就能出人头地。
但魏忠贤就敢下这样的赌注。
魏忠贤入宫后,投到太监魏朝的门下。
那时他的名字仍叫魏进忠。
他曾做过天启皇帝生母王才人的典食,大概是管理王才人饮食之类的宦官。
后又排挤魏朝,改投太监王安门下,开始在甲子库供职。
当时王安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最早是泰昌帝做太子时的伴读,后又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权力很大。
这位王安与外廷关系很不错,东林派的官员在许多问题上都要依仗于他,也很看重他。
魏忠贤开始时不仅走魏朝、王安的路子,而且还结交了一位十分重要的女性,即客氏。
客氏原是河北定兴县侯二的妻子,后来被选为天启帝的乳媪,即奶娘。
这位客氏,开始时也私侍过魏朝,当时宫中称之为对食。
这本是宫中宫女、宦官解决生理心理失衡的一种常用办法。
结成对食的两人一般也地位相当,差距不会太大。
魏忠贤挤走魏朝后,便与客氏打得火热。
这位客氏,与天启皇帝感情很深,形同母亲,在皇帝面前很能说得上话。
魏忠贤因此也能通过客氏,亲近皇帝。
在考察历史时,冠冕堂皇的材料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因此被它们蒙蔽了眼睛,因为像人情世故之类的因素往往也很起作用。
人类社会的演进,或许从长远来看是有必然规律可觅,但从短期而言,往往并不是如此有逻辑,有理性,反而显得混乱、不可捉摸。
之所以如此,原因自然很多,但其中有一条不容忽视,那就是人情。
有许多事情,在人情面前往往走样。
当然,这种人情,要比今天所讲的人情,无论是在内涵或形式上,都要复杂得多。
皇帝其实也是人,不过是被神化了的人。
他也有七情六欲,与常人无异。
不过由于他高高在上,一般人难以与其接触、交流。
但有两种人却不一样,他们有条件与皇帝建立感情。
这两种人,一种是生理残缺的宦官,一种是皇帝身边的女性。
宦官并不是明朝的特产,但明代宦官在朝廷政治中的影响之大,却是有名的,在历史上大概也只有东汉、唐代后期可以相比。
本来,宦官只是残缺之人,供皇室在宫中驱使,形同奴仆,难以有多高的地位。
而历史上却屡有宦官干政之祸。
究其原因,仍与君主专制集权这一体制有关。
天子深居宫中,整日与宦官厮混在一起,关系非同一般。
而皇帝的许多事情,也离不开宦官,生活上姑且不说,就连许多朝廷大事也由宦官操持。
只要运作环节出现问题,如皇帝或年幼、或龙体不安、或智力愚笨等等,那么宦官在某种程度上就可行使皇权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权力,宦官干政也就难免了。
明代的宦官干政历来已久。
太祖朱元璋曾有意识地抑制宦官的权势,如不许宦官识字,给宦官的待遇也不高。
当时宦官的人数也不多,而宦官的职责也仅是洒扫侍奉。
朱元璋曾在宫门立一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之类的文字,目的是严禁宦官干政。
但时间一长,朱元璋也就不得不依靠宦官做事了。
到永乐皇帝时,因宦官在靖难夺权中有功,成祖感念之下,重用宦官,像郑和之类的宦官,竟能代表朝廷,率军宣谕海外。
同时,随着内廷制度的确立,太监也获得一些名正言顺的权力,如居二十四监之首的司礼监,其秉笔太监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实际上是皇帝在宫中的秘书班子,地位十分重要。
因此,在明代正统、成化、正德、万历诸朝,都曾发生过宦官干政的事。
如果更仔细地去探究一下,还会发现,凡是有宦官干政的朝代,则必然有这样一些条件,如皇帝或年幼无知、或消极懈怠等等。
更重要的是,这些皇帝从小生活在宫中,与宦官有很好的私人关系,如英宗(年号正统、天顺)、宪宗(年号成化)、武宗(年号正德),以及后来的万历帝。
而像嘉靖帝,做了40余年皇帝,而且做得也很糟糕,但他在位期间,却无宦官干政之类的事发生,这大概与他少年时代没有生活在宫中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相对于宦官而言,皇帝身边的女性擅权的例子在明代则要少得多。
能影响皇帝的女性有两类,一类是皇帝的母亲即太后或类似于母亲身份的人,一类是皇帝的后宫,如皇后、宠妃等等。
一般而言,这类女性深居宫内,不太容易出头露面与外廷交接。
她们干政的办法只有两个,或直接出头露面,垂帘听政;或利用娘家人,如父亲、兄弟,即一般被统称为外戚的,在朝廷作代理人。
这在明代都不太可能。
客氏在明代是个特例。
她原本是一个乳娘,地位实在不高。
一般而言,像这种女性,到皇室的孩子过了哺乳期后,就会被稍作赏赐,逐出宫门,绝不允许再留宫中,以免孩子日久生情,也避免惹是生非。
客氏却例外地被留了下来,这或许是因天启帝生母王才人早逝,缺人照顾。
留在宫中的客氏,如同天启帝的母亲,与儿时的天启帝结下了很深的感情。
不过,即使如此,客氏也没什么翻天的本领。
问题就出在客氏身边有魏忠贤。
魏忠贤一方面可以通过客氏取信于天启帝,另一方面,又可以依此控制司礼监和东厂,并以天启帝的名义来干涉朝政。
这样一来,天子名义上仍是天启帝,但其权力实际上已落入了魏忠贤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