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景山的晚风 > 第二章荒唐岁月荒唐事二十四大罪(2)

第二章荒唐岁月荒唐事二十四大罪(2)

2025-04-03 08:03:53

这还了得!一位小小的御史竟敢太岁头上动土,鞭笞魏忠贤的人。

魏忠贤自然不会放过这位御史,便令手下去抓来,廷杖一百,而且要狠狠地打,就像前些日子杖杀万燝一样。

林御史一看情形不对,立即潜逃城外。

魏忠贤的手下却认定是叶向高把这位外甥藏在了家中,便把叶向高的住宅团团围住,逼他交出人来。

叶向高无人可交,群阉便大声辱骂,不断胡闹,骚扰叶向高。

叶向高是个明白人。

他知道,这些群阉如不是受魏忠贤指使、纵容,就是给他们天大的胆,也不敢这样公然上门侮辱内阁首辅。

于是他便给皇上上了一疏,其中写道:朝廷立国二百余年以来,还从来没有宦官中使围困内阁大臣住宅这样的荒唐之事。

我还有什么颜面去见天下士大夫!叶向高话说得十分明白:像我这样的天下文官的领袖,你们也敢如此侮辱,斯文何在?天启帝至此自然不能再不作表示。

他优旨慰留叶向高,并撤回中使。

不过那位林御史最终还是被抓到,一百棍也照打不误。

大概是碍于叶向高的面子,下手时也略留余地,那位林御史竟然挺过了这一百棍,真是奇迹。

廷杖是明代的创造。

自古以来,历朝虽视文人为走狗,但刑不上大夫的古训,也很有影响。

文臣犯罪,该杀便杀,该刑便刑,但一般不侮辱人格,多少给读书人留点面子,也有些激励文人廉耻之心的意思。

但到了朱元璋执政时,竟破天荒地用上了廷杖。

这位大字不识几个的皇帝,大概也认为,天子管束文臣,犹如家长管教子女,不打怎行?至于文人气节、廉耻自尊之类的概念,他也无法理解。

他本来就是文盲,没读过几本书,却要他能理解体会文人的心理,岂不是苛求于人?这与后来的独裁者明知读书人最爱面子,却偏偏不给面子甚至故意打人上脸、骂人揭短的做法,毕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过,明代虽有廷杖,但多数皇帝却是抱着不到非用不可时不轻易用的态度。

像万历帝在位期间,除张居正时用过几次外,也不太用这种手段。

因为这种做法毕竟太伤人颜面了。

试想:刚刚还道貌岸然、慷慨激昂的文武大臣,转眼被当众扒下裤子,劈劈啪啪一顿板子下去,而被打者如还能爬起来,则仍要撅着屁股、跌跌爬爬地回署上班,这样的情景毕竟太不雅观!所以,上至皇帝下至大臣,一般也认为廷杖能不用则不用。

魏忠贤当然很喜欢这种方法,但也有所顾忌。

不过他试探性地杖杀万燝后,却发现此法法力无边,效果奇好,而文官的反对也并不是那么可怕,所以他毫不犹豫要杖打林汝翥。

他也知道,这一百大板虽打在林汝翥的屁股上,却伤在叶向高的脸上。

你叶向高脸皮再厚,大概也不会无动于衷,再安坐在首辅的位子上!魏忠贤的估计没有错!叶向高确实再无脸面安于其位,他先后给皇帝上了20余次疏,要求辞官回乡。

天启帝最终同意他致仕。

叶向高的致仕,后来被证明是灾难性的。

在东林党人中,叶向高属于那种政治上较为成熟的少数官员之一。

他一方面要压制住魏忠贤等人的势力,但又要不露声色;另一方面,他又冒着被严厉指责的危险,顶住或缓和了东林党阵线中那些激进人物的言行,因为这些言行往往于事无补,甚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叶向高在复出之后,基本上是做到了局面的平衡,尽管不少事情尚不尽如人意。

但叶向高毕竟还有文人的不少禀性。

在魏忠贤向他公开表示不敬后,他还是沉不住气,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文人心理占了上风,最后坚决要求挂职而去。

或许是叶向高已预计到了后来的局面,才毅然辞职,使自己与魏忠贤之间留下一点余地,免得以后遭其毒手。

假如是这样的话,叶向高确实是高明之至,并也达到了目的,因为他活到了崇祯初年,在魏忠贤专权的黑暗时代能侥幸过关,未遭血光之灾。

天启四年(1624)九月叶向高的去职,使原先本已脆弱的政治平衡迅速打破。

失去叶向高的东林党阵营,很快土崩瓦解,魏忠贤终于达到了目的。

或许是苍天已经预知人间即将到来的灾难,而以它特有的方式警告芸芸众生。

就在这时,已过汛期高峰的黄河突然在徐州铜山县东南的奎山(魁山)决口,徐州城内水深丈余,徐州府治只能迁到云龙山办公。

不过,人间似乎并不理会这些警戒,仍一步步地滑向深渊。

同年十月,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被罢免。

争端是因御史崔呈秀而起。

御史崔呈秀巡按淮扬,一路贪赃枉法,等到还朝时,高攀龙按惯例对他进行考察,发现了他的贪秽之状。

赵南星立即议处崔呈秀充军戍边。

崔呈秀大急之下急忙跑到魏忠贤那边,哭诉委屈,并说:不去赵南星、高攀龙之流,吾辈将死无葬身之地!于是,魏忠贤便开始策划阴谋,最终逼赵、高下台,同时受牵连的还有魏大中、夏嘉遇。

赵、高的下台,使东林党失去了对都察院、吏部这两个核心部门的控制。

天启四年十一月,吏部侍郎陈于廷、御史杨涟、佥都御史左光斗被削籍。

不久,才当了一个多月首辅的韩也被迫辞职回家。

韩爌廉直自持,没有手段。

他当上首辅后,大学士魏广微竟要求分享他的首辅权力,魏忠贤则公开支持魏广微。

老实巴交的韩爌只有辞职。

十二月,与叶向高、韩爌、赵南星、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关系密切的内阁中书汪文言,被下镇抚司狱。

魏忠贤希望从这位小人物的身上打开缺口,再行株连,兴大狱,全面打击东林党人。

这一招既狠又毒,后来东林党人为此吃尽了苦头。

不久,首辅朱国桢罢职。

朱国桢才刚刚接替首辅之位,就被魏忠贤的人弹劾。

大学士魏广微也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他只得辞职。

不过魏忠贤觉得这位老家伙还算顺眼,放了他一马。

魏忠贤对手下的人说:这老家伙也是邪人,但不作恶,可以让他体体面面地回去。

有了魏忠贤这句话,朱国桢才保住了颜面,在离京前被加少傅少保,朝廷派行人护送回乡。

朱国桢是这一时期被解职官员中最风光的一个。

魏忠贤也并不是无所禁忌。

当时最令魏忠贤头痛的是孙承宗。

当魏忠贤在京师力排东林党官员时,东林党的辽东督师孙承宗突然要求入朝祝贺皇上万寿节(十一月十四日,天启帝的生日),据说孙承宗是想借此向皇上当面揭发魏忠贤的罪行。

魏广微立即向魏忠贤提出警告:孙承宗拥兵数万,将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是其内应。

魏忠贤非常紧张,在天启帝边上直打转,急得直哭。

天启帝也担心孙承宗此举,命阁臣拟旨,商量对策。

顾秉谦奋笔拟下一道十分严厉的圣旨,内称:无旨离信地,非祖宗法,违者不宥!并连夜打开宫门,召兵部尚书入宫,由兵部尚书连下三道命令,由飞骑连夜送出,严令孙承宗停止前进,立即返回驻地。

孙承宗接到圣旨和兵部令时,虽已到通州,但他最终还是未敢再往前跨出一步。

魏忠贤此时也得知,孙承宗并没有带什么人马随行,真是虚惊一场。

假如孙承宗继续向北京进发,而且也带着足够的人马的话,朝廷后来的局面是否仍会这样惨烈,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对于像孙承宗这样的文臣,也难以想象他能做出抗旨不遵的事情来。

不过,当时朝廷上下都已知道魏忠贤控制着天启帝及朝廷上下,自然也应该明白圣旨中难免掺了魏忠贤的水分,甚至有些圣旨就是魏忠贤本人的意思,但奇怪的是,东林党人中竟没有一个人对此提出过质疑,始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他们抱着只要是圣旨就须无条件执行的绝对信念。

或许也正是如此,魏忠贤以及后来魏忠贤式的人物能如此狐假虎威,猖獗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