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景山的晚风 > 第三章中兴之梦的破灭崇祯登基(1)

第三章中兴之梦的破灭崇祯登基(1)

2025-04-03 08:03:53

信王由检绝对没有要做皇帝的准备,朝廷上下也没有人想到他竟然会做了皇帝。

在不太懂事时,信王曾不知深浅地问过他的皇兄天启帝,能否也做做天启帝做的那个官,皇兄当时也开玩笑地说这个官可以和他轮着做。

不过这毕竟是戏言。

据说信王也曾有过诸如梦见乌龙蟠绕殿柱、在宫中花园的两口井中同时打到两尾金光闪耀的金鱼之类的吉兆。

但这些毕竟只是可信可不信的附会而已。

懂事以后的信王,熟诵《皇明祖训》,对其中那些严禁诸王非分之想的训词,当然不会陌生。

本朝为防止诸王乱政夺位,早已作了种种防范,真有点甚于防贼的味道。

对这些,信王自然也懂。

尽管皇兄天启帝一直没有子嗣,但皇兄才过20,年纪轻轻,想来也不至于绝后,而要弟弟接位。

因此,信王也一直是安于现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

不过,命运往往就是这样造化人,由不得你自己!天启帝的突然驾崩,竟然使信王由检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形下匆匆登上了皇帝宝座。

天启七年(1627)八月中旬,宫中突然传出天启帝病重的消息。

天启帝当时只有24虚岁,按理不应如此。

据说在天启六年(一说是天启五年)八月,天启帝祭祀方泽,在回宫途中,曾去西苑荡舟游耍,不幸落入水中。

冷水浸袭,加上惊吓,从此落下病根。

不过,一般人是不会知道这些事的,因为万岁爷的身体状况,尤其是生病之类的机密,只能是少数的圈内人知道。

试想,被臣民口口声声颂作万寿无疆的万岁爷,突然得病,岂不尴尬?又有谁能保证天下臣民能不由此恐慌而致天下不安?甚至一小撮居心叵测的大逆不道之人乘机捣乱?因此生病之类的话是说不得的、传不得的。

越是有病,越要把万寿无疆喊得更响。

一来算是祝福,二来也是为了掩人耳目,做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事情。

不过,臣民们还是能从一些迹象中猜测到一二。

魏忠贤的从子魏良卿不久前曾代天启帝享南郊、祭太庙这一反常举动,多少证实了这种猜测。

果然,到了八月十八日,天启帝的病情恶化,看来是不行了。

于是魏忠贤便与群臣商议,能否用垂帘居摄的办法应对。

阁臣施凤来认为此举不妥,便说:居摄远不可考,且学他不得!意思很明白,就是此举行不通,而且群臣也一致要求信王入宫视疾。

据说魏忠贤也为此找过天启帝的皇后张氏商量对策。

按魏忠贤的设想,是令宫妃中的某一位假称有孕,而将魏良卿之子领入宫中,接替皇位,由魏忠贤摄政,就像新莽之于孺子婴那样。

此计关键是要有皇后张氏的通力合作。

然而皇后张氏与客氏、魏忠贤宿有怨恨,而且张氏为人正直,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会含糊。

因此当魏忠贤派来的人刚刚把话含蓄婉转地说完,张氏便严正拒绝,而且把话说得没有任何余地。

她说:从命亦死,不从命亦死,等死耳。

不从命而死,可以见列祖列宗在天之灵!话说到这种分上,魏忠贤也就不能再做下去了。

八月二十二日,信王由检被召入宫。

在此以前,信王只能呆在信王府中,心里虽然着急,但面上之事则不敢轻举妄动。

按理,皇兄病重,信王作为至亲,自然应早早入宫,尝药视膳,嘘寒问暖,方显兄弟亲情!但事实上,信王绝对不敢造次,除非有皇兄明确的旨意。

因为这时的信王,已深知政事的复杂、人心的险恶。

如信王入视,当然可以被说成是出于兄弟亲情,但如果有人反过来讲,说信王在皇兄尚未驾崩之时,就上窜下跳,也未尝不可。

这种做法,轻则可以说成是信王沉不住气,急于接班,重则可以说成是信王早有异心,妄窥大位,只不过是此时才显出本色。

不过,此时已有皇兄天启帝明确要他进宫的御旨,情形就不一样了。

信王由检进宫见到皇兄后,自然是亲情尽露,同时也有点诚惶诚恐。

此时的天启帝回光返照。

他侧身靠在床上,看着弟弟信王,眼光中包含着无限的哀怜、惜别之情。

他对弟弟说:到我跟前来,你当为尧舜之君!此言一出,信王直吓得瞠目结舌,根本说不出话来。

过了好一会,信王才结结巴巴地说:臣死罪,死罪!陛下说这样的话,臣应万死!信王深知皇兄话中的含义,但又不敢确定真假,谁敢保证这些话不是皇兄乘病之机对信王的考验呢?不过,此时的天启帝自知将不久于世,倒是诚心诚意地说这番话的。

他对信王再三劝慰,并明确告诉信王说:善视中宫。

魏忠贤可任!信王听毕,更是万般恐惧。

他转而与身边的魏忠贤搭话,诚恳地称赞魏忠贤,说他侍候皇兄,劳苦功高。

魏忠贤当然是语气温和地谦虚一番。

随后,信王立即出宫,像逃窜一般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就在信王入宫之前,天启帝还撑着病体,召见阁臣和五军府、六部、都察院等部院大臣,以及科道官员,已把身后由信王接位的意思告谕诸臣,并说:魏忠贤、王体乾皆恪守忠贞,可计大事。

此言大有他们办事、朕即放心之意!魏忠贤的死党、内阁首辅黄立极立即回答:陛下任贤勿贰,诸臣无不仰体!话说得很明白,意思就是陛下您放心去吧,群臣会照办的。

至此,天启帝大概已放心了。

就在召见信王后没多久,即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申时,天启帝在懋德殿驾崩了。

据说,魏忠贤至此仍未死心。

他没有立即公布天启帝的死讯。

但朝臣们已纷纷听到消息,在第二天天亮时都不约而同地赶到宫门,要求入宫行哭临之礼。

守卫宫门的宦官却不准他们入内,说是要换丧服;百官回家换成丧服赶来,宦官却又说先帝尚未成服,百官仍不能进宫哭灵。

如此来回折腾了三四回,气喘吁吁的百官在百般哀求之后,才得以进宫,行哭临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