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言,渡河后的农民军的流寇主义,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不建立根据地或政权,到处流动作战,流动不居。
农民军的一切人员都随营流动,归附的饥民也入农民军,妇女也是乘马以从。
因此,号称有数千或上万人的一营农民军,能打仗的实际上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则是老弱妇女之类的人。
在战斗不顺利时,被官军冲散、俘杀的,也往往是后者。
真正的战斗人员却往往能伺机逃逸,不太容易被俘杀。
这也是官军屡报大捷,而农民军精锐仍在的主要原因。
农民军通常是以一大股一大股的形式活动的。
一大股往往被称作一营或数营,每营有一头目,其名称不一。
有的称掌盘子,意思是管营子,下面设总管、掌家或管队等职。
有的营称总头目,下面设头目。
随着农民军人数的增多,不少营达到几万人,其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
有的营被分成若干哨,分设大领哨、领哨、大哨头和哨总等职。
有的营则将管队分成老管队、小管队、管队三级。
也有的营则分成老掌家、大掌家和小掌家。
农民军还设置老营,来安顿家属,管理粮食、器械、旗帜等军需品。
每逢战事,农民军往往让老营远远避开,以免受到敌军的冲击,损失家属和辎重。
有些农民军还把依附的饥民分成若干专业队。
一般而言,农民军对愿从者一律不杀,有手艺者分别被编入各类专业队。
由于流动作战的需要,农民军很注重骑兵即塘马。
作战时,骑兵担任主要的攻击任务。
每一骑兵都有二三匹战马,轮流换乘,终日疾驰,犹如急风骤雨。
撤退时,骑兵的速度也很快。
塘马强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往往令马少步多的官军措手不及,处于被动。
农民军各营之间,时分时合,各自为战。
早期在陕西时,农民军尚处于一伙一伙的自发形式,数目众多,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松散,。
因此,朝廷也很难弄清楚其具体的情况。
进入山西后,一度有王自用(紫金梁)等所谓的首领,但这些首领实际上也名不副实,绝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拥有很大的权威。
农民军从山西突围后,这种分散性进一步加强了。
有些营是单独行动,有些营则采取临时的合营关系,但很不稳定。
渡河后的农民军,甚至连一个名义上的领袖都没有。
高迎祥虽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但各营并没有正式推选他做首领。
他之所以有号召力,是因为实力较强、人缘不错。
不过,到了崇祯八年(1635)春,农民军已出现了比营更大的一种组织形式,即家。
据说在河南荥阳开会时,就有十三家七十二营的称谓。
自此以后,十三家就成为流寇的通称。
家的出现,表明农民军开始出现合股之势,并最终形成了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主力。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后人甚至是当时的人,包括与他们作战的朝廷将帅,都无法真正掌握农民军的详情。
其中最令朝廷头痛的,就是那些农民军的头目。
那些头目们,本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员,在平时实在是上不了台面,要不是造反,根本没人会提起他们。
但偏偏是这些本不起眼的小人物,还要学《水浒》中的英雄,起那些让人弄不清的名号。
况且这些名号,也不是某一人的专利,因为一旦原用某一名号的人死了,还会有新人顶用。
再加上那些头目的人数本就很多,几达百人,情形就更复杂了。
当然,现在能勉强弄清楚的,还是不少。
自崇祯六年(1633)至崇祯九年(1636)秋的主要农民军首领,大概有这样一些:高迎样:号闯王,崇祯八年(1635)七月拥有部众7万,十一月增至12万。
高应登:号闯天王(撞天王),崇祯八年十一月拥有部众约17万。
拓先龄:号一字王,崇祯八年十一月与张献忠等部一起,拥有部众20万。
拓养坤:号蝎子块(或称刘哲,亦号蝎子块),崇祯八年十月拥有部众3万,崇祯九年(1636)发展最速,部众最多,人数在高迎祥之上。
张胖子:号整齐王,崇祯八年一月,拥有四股部众,大约数万人。
马守应:号老回回(或云老回回是马守玉),崇祯七年(1634)拥有万余人,崇祯八年三月增至数万。
张献忠:号八大王,崇祯八年三月拥有部众数万。
摇天动:姓名不详,崇祯八年五月拥有部众数万。
罗汝才:号曹操,崇祯八年后拥有部众数万。
马进忠:号混十万,崇祯九年拥有部众数万。
李养纯:号四天王,或张四天王,崇祯九年拥有部众数万。
李自成:号闯将。
高迎祥死后数载才承袭闯王名号,崇祯八年七月拥有部众7万。
混天王:姓名不详,崇祯七年七月拥有部众数万,崇祯九年一月诛死。
惠登相:号过天星,后降官军。
刘国能:号闯塌天,后降官军。
张大受:号满天星。
张一川:号扫地王(或云李靖也称扫地王)。
蔺养成:号乱世王。
贺一龙:号革里眼。
许可变:号改世王。
李万庆:号射塌天,后降官军。
贺锦: 号左金王。
王国宁:号兴世王。
薛仁贵:原名不详。
以旗帜俱用白色,故名,军中称白袍将军。
崇祯九年秋诛死。
此外,主要首领尚有混世王、整世王、九条、顺天王、太平王、靖天下、瓦背王、爬天王、紫微星、蛤蜊圆诸人,姓名不详。
还有张妙手、贺双全,无名号。
次要首领大约有:草上飞、抓山虎、双翼虎。
以上诸人被擒,姓名不详。
镇山虎、一只虎、满天飞、克天虎、钻天鹞、五条龙、小天王、乌风鬼、黑旋风、黑杀虎、飞山虎、鬼见愁。
以上诸人被戮,姓名不详。
闯虎、黄虎、白虎、头神、紫金梁(不是前面提到的王自用)、黑蝎子,姓名不详。
许文衡、王九仁、王成龙、祁总管,无名号。
留在山西没有南渡黄河的,则有王刚、王之臣、通天柱、掌世王、翻山动、领兵王、姬关锁等。
另有高加计号显道神(或险道神),刘浩然号乡里人,贺宗汉号活地草,3人声势很大。
上述60余人,肯定不是全部。
除了这些巨首之外,肯定还有更多的小头目。
即使是巨首之间,实力悬殊也很大。
多的达十万以上,而少的只有数千人。
到崇祯九年(1637)秋,农民军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些首领走向了没落,如张妙手、贺双泉等人。
有些则能始终保住地位,如惠登相、张大受、马进忠、贺锦、贺一龙、李万庆、横天王等。
有些则能继续发展,如高迎祥、张献忠、拓养坤、马守应等。
有些则倏兴倏衰,如高应登、拓先龄等。
当然,也有在此期间才开始发展壮大而独称劲旅的,那就是李自成。
关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情况,留在后面专门介绍。
回顾了农民军的基本情况后,就不难发现,荥阳大会有虚构、夸大的成分。
事实上,崇祯八年(1635)春,农民军正是在官军的强大压力下,才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利用流动作战的故伎,一齐杀向了官军防守薄弱的东南方向。
不过,农民军这次的攻击方向,算是选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