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景山的晚风 > 第五章 步入深渊的内乱凤阳之变(1)

第五章 步入深渊的内乱凤阳之变(1)

2025-04-03 08:03:53

农民军攻击的目标,是南直隶西北部的凤阳等府,即今皖北地区。

凤阳是明王朝的龙兴之地,即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

朱元璋得天下后,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先后为自己的父母修建了陵墓即皇陵,扩建了自己少年时代当过和尚的龙兴寺,并按南京的规格修建凤阳城,定其为中都。

因此,凤阳对明王朝有特定的意义。

同时,凤阳府也是南京的北方门户,如果凤阳一失,则南京门户洞开,必受兵锋威胁。

如果南京出了问题,那东南赋税重地、半壁江山就很难保住,大明朝的气数也就差不多了。

因此,凤阳一带,无论从哪方面而言,都不应该出任何差错。

令人费解的是,朝廷并没有十分重视凤阳的防守。

本来,朝廷在凤阳设有留守司,以及班军、高墙军、操军和护陵军6千余人。

凤阳巡抚督漕驻淮安,兼护泗陵(皇祖陵),太监驻凤阳。

但由于承平日久,已无多少战斗力。

早在崇祯六年(1633)冬,当农民军突破黄河南渡河南以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就上书朝廷,要求派兵防守凤阳祖陵。

崇祯七年(1634),兵部尚书张凤翼也请饬凤阳抚按加强防守。

崇祯帝曾召谕兵户两部,令淮安巡抚朱大典和杨御蕃扼守南畿和凤阳祖陵。

但总的来说,凤阳的防守仍很薄弱,尤其是负责防护的巡抚杨一鹏、太监杨泽都不得力。

许多人甚至还认为,农民军大概不会杀向凤阳一线。

不幸的是,农民军恰恰选中了朝廷防守比较薄弱的凤阳地区作为主攻方向。

在闯王高迎祥、张献忠等率领下,农民军经河南汝宁,先南下攻破固始,再攻占凤阳府霍丘县。

与此同时,另一支农民军在扫地王的率领下,也攻占了凤阳府的颍州城。

霍丘、颍州的朝廷官员,在农民军面前倒还很有骨气。

霍丘城破时,县丞张有俊、教谕倪可大、训导何炳若以及大豪绅田既庭等,都不屈而死。

颍州被破时,知州尹梦鳌亲持大刀搏杀,后寡不敌众,投城下乌龙潭自杀,其弟、侄7人随之自杀。

通判赵士宽,也率家人参与巷战,后投水自杀。

其妻则带着3个女儿登楼自焚。

当时的颍州城中,还住着一位任过兵部尚书的张鹤鸣。

天启年间,当时担任兵部尚书的张鹤鸣,曾全力支持巡抚王化贞进攻后金而不服从经略熊廷弼的指挥,导致辽东全线败退,张鹤鸣因此丢官返乡。

这次正好被农民军逮个正着。

据说张鹤鸣和他的弟弟张鹤腾被抓到后,态度十分强硬。

农民军便把张尚书倒悬在树上,张尚书仍骂不绝口,最后被杀。

其弟张鹤腾、子张大同也同时被杀。

颍州张鹤鸣大概是农民军在崇祯八年以前处死的最高级别的官员。

说也奇怪,颍州城对农民军的反抗,也十分刚烈。

城破之后,遇难的官绅士庶多达150人,妇女殉节者27人,烈女8人,其忠烈之称,一时独盛。

不过,几天后发生在凤阳城中的情形,就与颍州城很不一样了。

农民军破颍州、霍县后,一部分南下攻入庐州府境,另一部分即杀向寿州(今寿县)、凤阳。

凤阳当时的情形已是很糟糕。

不过这倒帮了农民军的大忙。

本来,凤阳作为龙兴之地,享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曾予以特殊照顾,在赋役方面给了不少优惠。

但至明末,这种优惠已不复见。

相反,凤阳作为中都,百姓承担的差役、造作多如牛毛,日子几乎到了过不下去的地步。

崇祯四年(1631)十一月,当时任南京礼部右侍郎的钱士升(后于崇祯七年入内阁),在奉命祭告凤阳皇陵之后,曾向朝廷上疏汇报了凤阳地区衰败的景象:凤阳号称帝乡,但一入其境,只见土地多荒,庐舍寥落,一望萧然。

究其原因,是因为凤阳土地本就贫瘠,在江北属下下之郡。

一遇灾荒,百姓往往向外逃荒。

而走掉的那部分户口本应承担的赋役,就须让留在本地的人承担。

如此恶性循环,结果自然是户口越来越少,荒地越来越多。

所以,钱士升最后要求朝廷对凤阳予以特殊照顾,蠲免凤阳的赋税。

崇祯帝在看过奏疏后,也未有多大反应,只是轻描淡写地批了一句。

他是怕开了先例,各地起而效尤。

当时他正想方设法增加收入,自然不愿接受钱士升的建议。

既然如此,凤阳的局势便不可避免地要恶化下去了。

崇祯七年(1634),凤阳守军曾发生兵变,皇陵卫指挥侯定国被乱兵杀死。

到了崇祯八年(1635)正月,凤阳守备太监杨泽得知农民军已围寿州后,急令留守朱国相准备迎敌,令风阳知府颜容埴领乡兵防守。

这位杨泽,声名不佳,唯财是贪。

凤阳商民对他很是不满,便诉告于巡按御史吴振缨。

吴振缨哪敢得罪杨泽,当然不接受诉告。

群情激奋之下,百姓一拥而至太监署,点火焚烧。

吴振缨则伺机逃脱。

于是,一些极端的百姓便偷偷地赴颍州去接纳农民军。

正月十五日夜,适逢元宵节,凤阳城中依然是仕女如云,笙歌彻耳。

农民军的先头部队约300人,化装成商贾、车夫,悄悄潜入凤阳城中。

突然,城中火光四起,喊声冲天,百姓狂奔,一片混乱。

农民军乘乱占城,大军随后而至。

当时的凤阳本无城墙,无险可守。

城中虽有数千兵马,但根本无法组织抵抗。

留守朱国相、指挥袁瑞征仓促应战而死。

据说农民军首领扫地王、太平王杀入府署,抓到了身穿囚衣混迹于囚犯中的知府颜容瑄,用棍子把他活活打杀堂下。

推官戴文英等6位文官及41位武官,也被处死。

据说士民被杀者多达数万人。

或许是农民军这么多年来一直被追杀,吃足苦头,因此把怒气都发泄到了凤阳,以报复崇祯帝和朝廷。

他们把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即皇陵糟蹋得面目全非。

他们放火烧掉了皇陵、享殿以及陵区内的30万棵蟠松,杀掉了守陵太监60余人,把关押在陵区高墙内的罪宗(即犯罪的宗室人员)百余人放跑。

他们放火焚烧城中的公私邸舍2万余间。

龙兴寺也被点着了大火。

一时间,凤阳城内外火光冲天,光照百里之外。

农民军公开打出古元真龙皇帝的旗号,在凤阳地区恣掠3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过了几天舒心日子,庆祝他们前所未有的胜利。

据说农民军曾在凤阳神祠中占枚问神,得了个下签。

一怒之下,剖神像,拔营而去。

在分兵撤退时,还有一个小插曲。

据说李自成曾向张献忠索要皇陵中那些善拉会吹的小太监,张献忠舍不得给。

李自成一怒之下,便与张献忠分开。

当然,这些记载是否属实,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从农民军流动作战的一贯手法而言,农民军撤出凤阳地区也是意料中的事。

他们根本不会久留此地。

另外,凤阳沦陷后,周边的官兵纷纷向凤阳进发。

太监卢九德等率川兵3千急驰救援,山东巡抚朱大典也调徐州总兵马、睢州总兵骆举率兵进援。

南京方面也有进兵动作。

农民军绝不会留在凤阳等着官军来进攻。

具体而言,农民军撤离凤阳地区后的主要攻击路线,有这样几路:一路由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率领,从凤阳府太和县进入河南。

经河南鹿邑、杞县,进入密县山中。

一路由扫地王等率领,攻毫州(今安徽亳县),走河南夏邑,围归德。

这两支部队后在河南归德地区会师,图谋西入潼关。

一路由张献忠等人率领,杀入庐州府境内,先后攻陷庐江(今庐江),屠戮巢县(今巢县)、无为(今无为)及安庆府的潜山(今潜山)、太湖(今太湖)、宿松(今宿松),后遇应天巡抚张国维的抵抗,又杀入湖北麻城,进入河南境内。

张献忠一支,攻掠最凶,南下庐州、安庆两府后,除庐江一城未下外,其余各城无不攻陷,令朝廷无法抵挡。

凤阳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惊慌。

兵部尚书张凤翼接到败报后,大惊失色,几乎要站立不住,晕倒在地!崇祯帝接到中都沦陷、皇陵被焚的消息后,悲痛欲绝。

此日本当开讲经筵,崇祯帝特传旨免行。

他自己素服避殿,亲自赴太庙祭告祖宗之灵,并命百官修省。

凤阳之变在崇祯帝心中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

他在默默承受着朝廷上下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之际,不得不面对列祖列宗,反省自己即位以来的种种举措。

不过,他更希望他的军队能在短期内剿灭农民军,为他报仇雪恨。

为此,他进行了新的部署。

他首先作了人事上的调动。

凤阳被焚,总要有人顶罪。

漕运御史兼凤阳巡抚杨一鹏在劫难逃,后被斩首弃市。

其实,杨一鹏也有点冤。

作为巡抚,杨一鹏因年老多病,是不太称职。

但斩他的罪名,却是他没及时救援,或没有及时从淮安移镇凤阳。

而在这一点上,杨一鹏却没有死罪。

镇守淮安,本是朝廷的规定。

而且杨一鹏事先也征求过朝廷的意见,崇祯帝则明确表示不必移镇。

当然,话虽是崇祯帝以圣旨的名义说的,实际上却是内阁首辅温体仁的意见。

就此而言,朝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杨一鹏一起被迫究的,还有凤阳巡按吴振缨。

他也被逮下狱,最后充军戍边。

守陵太监杨泽则自知罪孽深重,先畏罪自杀了。

杨一鹏被逮后,由朱大典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协同洪承畴围剿农民军。

再发精锐的辽兵3千,由总兵祖宽率领,开赴前线。

同时急令洪承畴加紧围剿工作。

但前线的战事,并没像崇祯帝所迫切希望的那样,有迅速好转的迹象,反而越来越糟糕。

洪承畴依据当时的形势,制定了一个初步的方案,具体布阵如下:四川镇抚所属各部,移驻夔门、达州一线,进援湖广襄汉;湖广抚镇,则分驻承天、襄阳,郧阳巡抚驻郧阳;漕运总督移驻颍州、毫州,进援河南的汝宁、归德;山东巡抚移镇曹州、濮州,向南支持江北江南;山西巡抚移驻蒲州,进援河南灵宝、陕州;陕西巡抚移镇商州,以便策应、调度陕西南部的兴安、汉中诸地;河南巡抚移镇汝州、南阳间;保定抚镇移镇邯郸、磁州一带。

洪承畴的如意计划,是想南北策应,形成一个大包围圈,把农民军困在河南,一举歼灭。

然而,农民军并不会如此听话,留在河南等朝廷来围剿。

他们不久又故伎重演,杀向关中。

就在洪承畴出潼关进入河南后,原先留在河南西部的农民军便乘陕西空虚,杀回陕西境内。

至此,由安徽进入河南的高迎祥、李自成等部,以及由湖北进入河南的张献忠等部,加上原先留在河南的农民军,纷纷杀向河南之西部,并重回陕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