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天启六年(1626),当时约21岁的李自成去银川做了驿卒。
驿卒生活十分困苦,李自成自然吃了不少苦头,其反心便渐渐形成。
至崇祯二年(1629)朝廷裁驿,李自成被迫离开驿站,生活更无着落。
次年,随着灾荒的加重和动荡的加剧,李自成终于加入了造反的大潮。
李自成的从乱,是官逼民反的典型例子。
其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摆脱死亡的威胁,绝无什么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伟大名目。
在死亡面前,良民与盗贼仅是一念之差,不是坐着等死,就是铤而走险,用性命去赌一下,或许还能博得苟延残喘的机会。
当然,李自成后来能脱颖而出,也并非全是侥幸,而与其性格、能力等大有关系。
纵观明末,无论是流芳百世者,还是遗臭万年者,总是有些不同常人之处。
李自成先是投在王左挂手下。
崇祯三年(1630)王左挂败降官军,其手下部将或降或死,李自成便投了不沾泥(张存孟)。
崇祯四年(1631),不沾泥在关山岭一役被官军重创后,竟投降了朝廷,其余部便各奔东西。
李自成又率部投了闯王高迎祥。
有不少人认为,李自成是高迎祥严格意义上的部下,绝对接受高迎祥的指挥。
甚至还有李自成是高迎祥的外甥之类的传说。
这些说法未必确当。
李自成虽是闯王高迎祥的部下,但并非绝对服从高迎祥的指挥,双方的关系是松散的,有时甚至就是名义上的。
对农民军的首领来说,最重要的是手中掌握的实力。
只要有实力,便能立住脚,否则便没有活路。
李自成手中有一定的实力,所以虽不断改换门庭,但始终不倒。
到崇祯四年(1631)夏,王自用在山西大聚群雄时,李自成虽名义上仍是高迎祥部属,但已属三十六营之一了。
至于高迎祥是否为李自成的舅舅,则至今仍很难下定论。
有人认为李自成的名号闯将与高迎祥的闯王之间一定有某种联系,其实,这种推断也是没有足够的依据的。
至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被俘杀后,李自成接过了闯王名号,成为西北农民军的首领,当然也就成为洪承畴追杀的主要对象。
高迎祥被杀后不久,农民军的两位著名首领张妙手(即张文耀)、蝎子块(即拓养坤)分别从徽州和秦州(今甘肃徽县和天水市)赴凤翔投降。
陕西巡抚孙传庭待之有礼。
感召之下,张妙手当场率部投降,蝎子块则在次年三月也遣散部众,亲率头目12人至会城乞降。
李自成等人的压力明显增大。
崇祯九年春,李自成主要在陕西北部自己的家乡米脂、绥德一带活动。
他曾一度打算东渡黄河,杀入山西,但明军已严阵以待,无机可乘,只得向西突击,避入巩昌府徽州(今甘肃徽县)、成县(今甘肃成县)、阶州(今甘肃武都)等地。
此年九月,李自成等部向汉中进军,声势浩大。
朝廷急调总兵曹变蛟赴汉中,并悄悄进驻府城。
毫不知情的李自成等部,误以为汉中府城中无多少兵力,竟贸然发动进攻。
城中的曹总兵不动声色,等其接近城濠时,突然猛击,大开杀戒。
吃了大亏李自成等部,只得南下四川。
此年十月,李自成等先破川陕咽喉宁羌州(今陕西宁强),再破四川七盘关和朝天关,占领广元县。
此后,李自成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在1个月内连破昭化等38座州县,并击杀了四川总兵侯良柱。
十一月初,李自成等部竟开到了成都郊外,耀武扬威,吓得四川巡抚王维章等面无人色,拼命向朝廷求救。
崇祯帝急令洪承畴火速入川协剿。
洪承畴得令后立即率固原总兵左光先、临洮总兵曹变蛟及副将马科、贺人龙、赵光远等部官兵1万余人进川,又檄调延绥总兵王洪、宁夏总兵祖大弼等部屯驻汉中、略阳、徽州、秦州,准备在李自成等部出川时加以堵击。
崇祯帝还对四川的人事作了调整。
四川巡抚王维章被撤职查办,由傅宗龙接任其职。
陈廷谟则被降3级戴罪杀贼。
调整之后的四川当局,也立即调集各处川兵约7万人,布置在成都至阆中一线,以防农民军向川东、川南发展。
这样一来,李自成等部基本上被压缩在嘉陵江以西地区,无法向川东、川南进军,而川西地区则又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利发展。
僵持到崇祯十一年(1638)正月,李自成等部只得分路突围,出川北上,重返陕西。
李自成等率部杀向临洮、河州,争世王等率部则取道阳平关、略阳,北经平凉、固原,直抵庆阳,不久又回陕北。
洪承畴入川扑空,急忙率兵追击。
其手下悍将总兵曹变蛟、左光先、祖大弼,副将贺人龙等部紧紧咬住李自成,连战连胜,逼得李自成带着败兵残卒向西进入了少数民族地区,以避锋芒。
官兵乘胜追击,不让李自成有喘息的机会。
四月,李自成只得又折而东返,从巩昌府属的羊撤寨渡过洮河,逸向西和、礼县(今甘肃西和、礼县)。
为了避免让官兵发觉,李自成只得与部下分路而走。
李自成所率一股数百人,一度几乎被总兵左光先追俘,处境十分险恶。
五月间,李自成汇集残部约3千余人再入四川境内。
痛失战机的洪承畴,此时急令陕西监军道樊一蘅,促副将马科、贺人龙率部进川追击。
他本人则带总兵曹变蛟、王洪赶到汉中府的西乡县(今陕西西乡),并檄调总兵左光先率部进驻汉中府,同时在阶州、徽州、文县(今甘肃武都、徽县、文县)及略阳(今陕西略阳)一带布置兵力,严防李自成等部再度北逸或西进。
四川巡抚傅宗龙也调集军队,严防农民军窜入成都平原。
李自成在各路官兵夹击之下,十分被动。
八月初,双方激战于南江县(今四川南江县),李自成大败之下,夺路北逃,至八月中旬突至陕西城固县(今陕西城固县)境内,准备渡过汉水,取道石泉、兴安(今陕西石泉、安康),杀向湖广或河南境内。
没想到在渡河之时,却被左光先部痛击,仅剩下千余人随李自成侥幸逃逸,退入附近山区。
更令李自成伤心的是,他当时最得力的部将之一、六队头目祁总管,竟率六百余人下山,向左光先投降。
如此一来,李自成几乎已完全丧失了实力,只得带着数百名心腹逃入深山密林。
洪承畴大喜过望,认为很快就能彻底解决李自成残部。
不过,洪承畴并没有如愿。
尽管李自成只剩下残部数百人,而且终日东躲西窜,不成气候,但他并没有像洪承畴所指望的那样,或被擒于官军,或饿死于山林,而是成功地摆脱了追捕,逃入了陕西、四川、湖广3省交界的大山密林中,一直到崇祯十三年(1640)秋天才重新出世,再震天下。
至于这两年中李自成到底躲在哪里,又干了些什么,目前还没有什么确论。
有人为了弥补李自成在这两年中留下的空白,编造了许多动听的故事。
其实,在当时的官私文献中,并没有留下什么相关的记载。
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此时的李自成,已基本被击溃。
朝廷也认为他已难成气候。
不久,负责追杀他的洪承畴和孙传庭,就被调往京畿勤王,对付清军的入侵。
更重要的是,张献忠、罗汝才在这一时期搞得声势浩大,成为内战的主力,几乎吸引了朝廷的所有注意力。
当然,也正是这些因素,才使李自成侥幸熬过难关,并最终能东山再起。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两年多时间内,李自成的活动是以活命为主,求生是其第一目标。
他大概不会像有些人所描述的那样从容,甚至会在活一天算一天的窘迫处境下,仍躺在深山老林的草棚中习武修文,运筹帷幄。
因此,有关李自成几次想自杀或投降的传闻,或许也有符合情理之处。
好在李自成最终没有走出这一步,而是挺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