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景山的晚风 > 第七章 深谷寒风卢象升战死疆场(2)

第七章 深谷寒风卢象升战死疆场(2)

2025-04-03 08:03:53

初五日,卢象升以3万兵马扼守昌平。

当时,清兵正在南下,势不可阻。

卢象升偏不信邪,想迎其锋芒,与其碰一碰。

他下令手下诸将,挑选精兵锐卒,约定于十五日夜里分4路袭击清军营地,并下死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这在当时确实是个大胆的计划,大概也只有卢象升才会有这样的胆子。

总督中官高起潜得知后,很不以为然。

他说:只听说过雪夜下蔡州,未曾听说月夜突袭。

意思是你卢象升搞夜袭,也不应该把日子挑在月半。

于是,高起潜便以骑师应该少而精为借口,不肯出兵助战。

卢象升哪里能受得了这种气,便要求分兵。

杨嗣昌便以宣府、大同兵归卢象升,以关宁诸路兵归高起潜。

如此一来,卢象升手中只剩下不足2万兵马。

不过,决意要战的卢象升,仍如期在巩华城誓师。

他慷慨激昂,说到激动处,泪如雨下。

杨嗣昌见卢象升真要拼命,心中不安起来,便令卢象升赴通州与高起潜会合,卢象升根本不听,认为这是有意阻挠他出师。

杨嗣昌不得已,便急冲冲赶到卢象升军中,劝说卢象升不得轻举妄动。

卢象升哪里能听得进去,反而痛斥他道:你们决意要与清军议和,难道不想想城下之盟是春秋大耻吗?况且我身负重任,京城中口舌如锋,如果一开和议,肯定是袁崇焕第二。

即使不惧杀身之祸,那么像我这样身服重孝之人,现在不去奋身报国,移孝作忠,则是忠孝两失,我还有什么脸面立于人世呢?!杨嗣昌被说得无言以对,过了很久才说道:你是用尚方剑架在我脖子上吗?卢象升接道:尚方剑须先架在我的脖子上!如果自己不能歼敌,尚方剑哪会轻易架到别人脖子上。

不战而言抚,我决不同意!当时杨嗣昌等人主张与清兵议和。

在他们看来,清军势不可挡,打起来大概不是其对手。

另外,当时陕西的局势虽趋稳定,但河南、湖广仍在激战,朝廷也实在无力两面开战。

如果让卢象升一味浪战,弄不好会把京师丢掉。

不过,杨嗣昌也知道,议和毕竟不光彩,危险也很大,袁崇焕就是一例,况且崇祯帝现在也决意要战,所以经卢象升这么一说,也就不便再争下去了。

卢象升如期发动了进攻,可惜没有得手。

也就在同一天,高起潜部的刘伯禄也在卢沟桥被清兵击败。

形势陡然紧张起来。

十九日,崇祯帝下令诸大臣分守京师各门,并火速檄召陕西前线的军队入援,于是,总督洪承畴、巡抚孙传庭等率15万大军匆匆北上救援。

十一月初,清兵掠良乡、高阳、涿州等地,然后分兵出击,势如破竹。

初八日,崇祯帝再次召集文武大臣等商议战局。

工科都给事中范淑泰说:现在敌已临城,朝廷却无定议,不知是战?还是款?崇祯帝反问谁人言款?范淑泰答道:外面都是如此之说。

而且凡有警报,秘而不传,俱讳其事。

崇祯帝则辩解说,这是因为事涉机密。

不过,范淑泰讲的确是实情。

当时形势如此危急,朝廷竟态度不明,或战或和,连许多大臣都弄不清。

崇祯帝还以事关机密为由,不向臣民公布实情。

如此做法,岂能让天下臣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

范淑泰还针对崇祯帝抱怨粮饷匮乏而发表看法。

他说:戎事在于行法,今法不行而忧饷,即天雨金,地雨粟,何济?他这句话大概说得过重了,逼得崇祯帝说出了真话:朝廷何尝不欲行法!此言足见崇祯帝的无可奈何。

连位居九尊的皇帝也讲出了这种话,由此也不难知道当时的朝政了。

君臣们讨论了半天,仍是拿不定主意。

倒是大学士刘宇亮,一时热血沸腾,站出来自请视师,着实让崇祯帝高兴了一阵。

不过,刘宇亮过后又有些后悔自己的一时冲动,便自己把视师改为阅视,令崇祯帝很不高兴。

清兵继续攻掠。

十一月初九日,清军围攻高阳城。

原大学士、辽东督师、少师孙承宗就住在高阳城中。

当时76岁的孙承宗,亲率家人上城抗敌,视死如归。

初十日,高阳城破,孙承宗被俘。

清兵不忍加刃于他,而让他自尽。

孙承宗望北叩头,投环而死。

全家子侄男妇百余口,及家中佣人,除一个6岁的孙子及其母亲2人幸免于难外,全部罹难。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数千人,在城陷之时,仅有数十人逃亡。

孙承宗之死,令朝野震惊。

崇祯帝令有司优恤。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对孙氏的优恤直至第二年才进行,据说是首辅薛国观、兵部尚书杨嗣昌在暗中压制。

攻克高阳后,清兵连下衡水、武邑、枣强、鸡泽、文安、霸州、阜城、平乡、南和、沙河、元氏、赞皇、临城、高邑、献县等地,而明朝却始终无法进行有效反击。

督师卢象升处处受制。

崇祯帝在薛国观、杨嗣昌的影响下,打算以孙传庭替而代之,并拿掉了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令其戴罪立功,又令大学士刘宇亮督察各镇援兵。

当时清军兵分3路,分头进击。

卢象升在崇祯帝的压力之下,分兵救援真定,自己则率兵赴保定,寻敌决战。

当时卢象升只有残卒数千,缺粮少饷,已无多少战斗力。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进师至顺德府的巨鹿县贾庄,与清兵发生遭遇战。

卢象升居中,杨国柱居右,虎大威居左,列阵迎战。

至次日,清兵合围,骑兵数万围之3匝。

卢象升率部奋勇冲杀,自辰时激战至未时,炮尽矢穷。

最后,卢象升在亲手击杀数十人后,身中4矢3刃,仆地而亡。

其亲兵杨陆凯伏在卢象升身上,保护其遗体,身中24箭而亡。

此役,卢象升所部几乎是全军覆没,仅有杨国柱、虎大威等少许人得以脱身。

卢象升在巨鹿激战时,高起潜正率兵自驻地广平府鸡泽县北上,仅距卢象升50里之遥。

当卢象升战败的消息传来,高起潜急忙避退,没想到中了清军埋伏,大败而逃。

当时大学士刘宇亮驻扎在定州(今河北定县),卢象升败报传来时,他竟吓得瘫在地上,不能站立,后来匆匆赶到保定孙传庭的兵营中,以求自保。

高起潜竟把卢象升的死讯隐匿不报。

杨嗣昌得到死讯后,先是想诬陷卢象升遇敌退却不战的罪名,没有成功,继而又疑卢象升是否真的战死,派人验视。

后来,兵部主事杨廷麟派人在战场上找到了身穿孝服、遍体鳞伤的卢象升遗体。

顺德知府于颖,据实上报朝廷,这才弄清了真相。

由于杨嗣昌的阻挠,卢象升的遗体过了两个多月才得以收殓。

其应该享有的优恤,也是过了好久才给予。

天下的人都为他鸣不平,认为是杨嗣昌在暗中捣鬼。

这也是难免的,因为很多人都把卢象升之死归罪于杨嗣昌。

如计六奇就认为,卢象升的战死,原因有六:一是与杨嗣昌不和,二是与高起潜不协,三是以弱当强,四是以寡击众,五是无饷,六是无援。

后面5条都是因杨嗣昌奸谋所致。

所以计六奇说:虽然,杀象升之身于一时者,嗣昌也;成象升之名于千载者,亦嗣昌也。

不过,也亏得有一位像卢象升这样的忠臣,才让后世的宜兴人心里好受些,否则天下还以为明末的宜兴人都像周延儒一样。

宜兴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出了不少人物,却以文人为多,少有带兵征战、搏杀疆场的慷慨之士。

卢象升实在是周处以后、千年以来的第一人。

不过,做忠臣的代价也实在是大。

卢象升战死时才39岁,正是壮年。

他的弟弟卢象观等,数年后又在宜兴起兵抗清,最后兵败被杀。

卢氏一门,从此以后一蹶不振。

卢象升之死,令天下大震。

大明朝自与后金开战以来,虽多次损兵折将,但尚未有督师战死的先例。

而另一主帅总督高起潜也是兵溃而逃。

这真是前所未有的惨败。

清军乘胜横扫畿南几十个州县,然后突然折向山东。

杨嗣昌等急调兵布防,山东巡抚颜继祖移师德州。

清兵则避开德州,由东昌、临清等渡过运河,然后兵分3路,一路向高唐,一路向济宁,一路围攻济南。

崇祯十二年(崇德四年,1639)正月初二日,清兵攻下了兵力空虚的济南。

济南城中的德王朱由枢被俘(后被押解至盛京沈阳),布政使张秉文,副使邓谦济、周之训,运使唐世熊,知府苟好善被杀。

济南城被焚掠一空,城内外积尸13万。

明清开战以来,济南是第一个被攻陷的省会。

济南的沦陷,不仅使运河沿岸遭受到严重破坏,运河粮道遭到威胁,更重要的是,对交战双方的心理影响巨大。

崇祯帝急令各军驰援济南。

大学士刘宇亮,总督孙传庭、祖大寿等率重兵赶赴济南。

清兵则撤离济南,南下攻击诸县,最远攻到兖州,因安庆巡抚史可法驻屯徐州,才未继续南下,转而攻击沧州、青县。

由于岳托病死,多尔衮率兵趋天津。

三月,在几经冲杀后,清兵最终突破明军的防线,于青山口出关,顺利返回沈阳。

清兵此次入关奔袭,可谓完胜。

据多尔衮称,他的左翼军,共克城34座,降者6座,败敌17阵,俘获人口25万7千余等等。

右翼军副帅杜度则称,他共克城19座,降者2城,败敌16阵,杀2总督及守备以上官共100余员,生擒1亲王,1郡王,1奉国将军,俘获人口20万4千余,缴获黄金4千余两、白银近100万两。

战后,崇祯帝对参战将帅也进行了清算。

他令杨嗣昌议文武官员失事罪,分以下5等: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帅、纵敌出塞。

不久,顺天、保定、山东巡抚,蓟镇总兵,山东总兵等32名高级官员,被处死刑。

大学士刘宇亮削籍。

而作为大学士、兵部尚书的杨嗣昌,竟未受到任何处分。

朝野大为不满,一片哗然。

后来,崇祯帝为平息不满,才勉强让其落职冠带视事。

更为严重的是,崇祯帝及杨嗣昌等最高决策层,并没有从根本上去反省战争失败的原因。

他们总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文武大臣无能、怕死。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亦应负责任,而且是负主要责任。

他们更不会去反省朝廷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不过,崇祯帝似乎也没有时间去反省,因为清兵才退出长城不久,湖广又出了大事,原先归顺朝廷的张献忠,竟又在谷城重举造反大旗了。

而那位躲入深山、已销声匿迹了很久的李自成,也乘此机会蠢蠢欲动了。

已被多尔衮折腾了半年多的崇祯帝及其朝廷,才刚喘了口气,不想湖广战火又起。

精疲力竭的崇祯帝和他的那班大臣们,只得再打起精神,来全力对付张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