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景山的晚风 > 第七章 深谷寒风东山再起(1)

第七章 深谷寒风东山再起(1)

2025-04-03 08:03:53

李自成在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被洪承畴大败于陕南后,便率残部退入陕西、四川、湖广3省交界的大山之中。

也是李自成命大!当时追剿他的陕西巡抚孙传庭、总督洪承畴,先后被朝廷火速檄调至京师附近,抗击入侵的清兵。

而张献忠、罗汝才在湖广、河南等地的冲杀,也吸引了朝廷的主要兵力。

李自成居然因此而躲过了大劫。

一时间,李自成似乎消失了。

甚至到处盛传着李自成已死的消息。

事实上,李自成并没有消失!他艰难地挺了过来,并且保留了几十名骨干分子,终于等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躲在山中的李自成到底干了些什么,至今仍是谜。

有关的传言也很多。

有人说他在走投无路之下,几次想出山投降,甚至还想到过自杀。

细想起来,这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他终究还是挺了过来,尽管我们尚不太清楚他是怎样挺过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不仅弄不清李自成躲在深山时干了些什么,而且也不太弄得清李自成是如何从山中复出,复出后又是如何一下子变得如此厉害的。

一般都认为,李自成是在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谷城再反后走出深山老林的。

出山之后的李自成,不断召集旧部,扩充队伍,力量渐渐恢复。

李自成是在崇祯十三年(1640)夏季进入河南后才大出风头的。

那么,他在复出后的一年多中到底在哪里活动呢?具体的说法就很多了。

一种说法是,李自成的活动引起了陕西总督郑崇俭的注意。

郑崇俭发兵围剿,并予以重创,但最终还是让李自成逃脱,进入湖广郧阳地区。

不过到了郧阳地区后,李自成又被杨嗣昌大败过一次,李自成急得差点自杀。

最后,李自成才由郧阳走河南。

其他的说法则有所不同。

不过,可基本肯定的是,李自成复出后肯定到达过郧阳地区。

潜伏在3省交界大山中的李自成,在复出后由于受陕西方面的压力,开始向郧阳方向移动,与张献忠、罗汝才诸部靠拢。

不过,当时郧阳地区已是重兵云集,李自成可能在受到重创后,开始向河南方向挺进。

这一方向是有利的,因为入川的张、罗吸引了大部官军主力,李自成逆向而行正好可以避其锋芒。

另外,崇祯十三年河南的形势也十分有利于发展。

六、七月间,李自成率部从湖广郧阳地区房县出发,取道陕西的平利、洵阳(今旬阳)、商州(今商县),进入了河南的内乡、淅川一带。

对李自成的入豫路线,至今还有争论。

不过,李自成确实在这年的十月份出现在河南内乡、淅川地区,而且其部众也一下子成了数万,势力大增。

李自成进入河南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崇祯十三年,全国普遍发生大灾荒,而河南就是灾情最严重的地区。

连年的大旱、蝗灾以及战乱,已把河南搞得赤地千里。

而朝廷仍不断增加负担,逼得百姓几乎活不下去,纷纷揭竿而起。

崇祯十二、十三年河南的情形,就像天启末、崇祯初的陕北一样,人人思乱,已处于失控的边缘。

而中原乱,天下必乱!李自成进入河南后,迅速与当地乱民结合,势力急剧膨胀。

在当时的河南,依李自成的经历、才能和号召力,是不难形成一呼百应的局面的。

十月,李自成率兵北上,与河南饥民土寇一斗谷、瓦罐子等会合,人数激增到数万人。

十二月,李自成连破汝州府鲁山、郏县、伊阳(今汝阳)3县,然后进入河南府,连下宜阳、永宁(今洛宁)、偃师、灵宝、新安等县,形势十分有利。

李自成这次复出河南后,有许多做法是与原先不同的。

首先,他一改先前不分青红皂白,动辄杀戮的流寇习惯,只杀官员权贵,不杀贫苦百姓。

如攻破宜阳时,他不杀平民,只杀官员。

攻破永宁,他把万安王朱采和地主豪绅100余人,带到县西关过堂审讯,然后处死。

这些做法表明李自成已开始注意收拢人心。

其次,李自成开始收罗、重用知识分子,充当自己的谋士。

其中最重要的是牛金星和宋献策。

牛金星是河南汝州府宝丰县(一说河南府卢氏县)人,天启年间曾中过举人,后又因故被革去。

牛金星虽是文士,但为人慷慨不羁,颇通天文地理,喜读孙、吴兵法,与一般的文人本就不同。

据说他素与姻亲王乡绅不合,儿媳死后,被王乡绅唆使知县把他关进监狱,他还不知其因。

当他逃出监狱后,无处可去,便投了李自成,很受器用,成了主要谋士。

泥腿子出身的李自成,后来能做到有声有色,颇成样子,是与这位谋士很有关系的。

宋献策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他的籍贯至今不清楚,一般说他是河南永城人。

他本是一位以算命占卦为生的江湖艺人。

当他见到李自成时,便献上十八子主神器这一谶语。

十八子便是李字,此语就是李姓能得天下之意。

这句话本已流传很广,此次被宋献策巧妙利用而献李自成,李自成听了大喜,竟尊他为军师。

不过,这位军师在后来的神机妙算,大多仍是用算命占卦之类的办法进行,并不见得有多少高超。

而李自成却对他十分信任,留其在身边,诸事都要请他算一卦。

除牛金星、宋献策外,盛传李自成身边还有一位传奇式人物李岩。

李岩据说是河南杞县原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公子,文武双全。

因受人陷害,李岩投靠了李自成,成为重要谋士,为李自成做了许多事。

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李自成之兴,是因为用了李岩,而李自成之亡,也是因为杀了李岩。

而李岩与红娘子的故事,更是被传扬得家喻户晓。

不过,李岩是否真有其人,值得怀疑。

李岩很有可能是个虚拟的人物,至少他不是李精白的儿子,因为李精白的两个儿子,一个早亡,另一个则是专以农民军为敌,根本与李岩对不上号。

牛金星、宋献策等知识分子的加入,使李自成的档次大为提高。

他原先的部下,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的农民,经过数年造反的磨练,也至多是武夫。

靠这些人冲锋陷阵尚可,得天下则难。

牛金星之流的加入,则大大加强了李自成的力量。

从此以后,李自成的绝大多数的举措,就颇有争天下的味道,很是上路子了。

其中攻打洛阳就是一件大手笔。

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底扫清洛阳周围的据点后,便盯住了洛阳。

洛阳是豫西乃至中原的重镇,其地位非同小可。

以前农民军屡次在河南过境,但从没有哪一路首领动过洛阳的念头,甚至往往是绕开它走。

现在李自成终于有了攻打洛阳的实力。

当时洛阳城中,住着一位十分显赫的人物,那就是福王朱常洵。

福王是万历帝与其宠妃郑贵妃所生,从小深得万历帝的宠爱。

据说万历帝一直有立他做太子的想法,为此曾引起数十年的国本之争,弄得朝廷元气大伤。

最后万历帝虽仍立了那位呆拙而又短命的长子朱常洛(即泰昌帝),却在其他方面给予福王以巨大的补偿。

福王府是明末最富有、最显赫的藩王府。

福王府里的巨额财富,在当时的河南,已成了众矢之的,令人眼红。

李自成决心攻打洛阳城,自然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原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当时正闲居在家乡洛阳。

他十分了解局势的严重性,一面急请河南巡抚李仙凤火速增援,一面请求福王拿出些钱来,解决粮饷,激励士气。

可是,惜财如命的福王却不肯出钱救急。

福王的这种态度,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因为事情明摆着,李自成如果进了城,第一个开刀的必然是福王府,到时候别说是钱财保不住,就连性命也得搭上。

不久前,宜阳、永宁两城的宗室乡绅,就是因为一钱不舍,最终被李自成破城而遭灭顶之灾。

对这些情况,福王应该是十分清楚的。

当时洛阳的防守,十分空虚。

原驻人马,根本无法组织防守。

城破前,虽有总兵王绍禹率副将罗泰、刘有义进城协防,但这里的士兵长期缺饷,军心很是不稳。

福王当时不肯让这些士卒进城,但没有办法阻止,只得出3千两白银犒军。

没想到王绍禹独吞此钱,引起不满,罗泰、刘有义竟率部叛投李自成。

十九日,李自成部抵达洛阳北门,开始攻城。

叛将罗泰用他带去的火炮轰城,洛阳一片混乱。

福王这下子有点慌了,于次日再次出钱募兵守城,但局势已经失控。

王绍禹的士兵竟然与城下的农民军谈笑风声,并于半夜发动了兵变。

叛乱士兵用刀架住河南分守道王胤昌索饷,王绍禹劝阻无效,根本弹压不住。

最后,叛卒杀人放火,打开北门,农民军乘机一拥而入,于二十一日清晨全部占领洛阳。

福王带着他的儿子朱由崧匆匆逃出皇宫,躲入迎恩寺。

体重300余斤的福王实在是行动不便,最终被农民军抓获。

其子朱由崧却伺机逃脱,幸免于难。

不过他走得也很狼狈,据说他那华丽的衣服,被那些趁火打劫的人剥得精光,只得裸身而逃。

也亏得他走得及时,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到崇祯帝死后还在南京做了些日子的皇帝(弘光帝)。

在农民军向李自成献俘时,福王遇到了吕维祺。

福王像是见到了救命稻草,忙对吕维祺大喊道:吕先生救我!吕维祺回答说:我自己也是危在顷刻。

不过吕维祺也真是个大忠臣,到了这种时候仍不忘提醒福王:你好歹也是当朝皇帝的亲叔叔,不要忘了身份而过分出丑。

可惜的是,福王却没有做到这点。

他自小娇生惯养,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受过此般委屈。

当他一见李自成时,便呈恐惧之态,跪下磕头求饶。

李自成哪里会饶他?在威风凛凛地把他痛骂一顿后,李自成先令人打他40大板,然后斩首示众。

据说福王最后被砍成碎片,与鹿肉同煮被吃,成了福禄宴的原料。

不知万历帝地下有灵否?当初他对福王百般宠爱,无所不至时,是否能想到他本人正在亲手为爱子埋下祸根?真是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吕维祺倒是铮铮铁骨!李自成问他道:吕尚书,你今日请兵,明日请饷,要杀我们这些人,现在该怎么办呢?吕维祺答道:我身为兵部尚书,自恨无兵可杀你们,现在惟有一死!李自成倒很坦然。

他说道:兵部尚书是国之大臣,按情理也应当死。

最后,吕维祺被处死。

李自成攻占洛阳,真是见了大世面。

从前他虽也打下过不少城镇,但都是些小县城,没法与洛阳比。

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大量财产,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移到山区。

留下的那些,则任命一位洛阳书办为副将负责看守,作为募兵防城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