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至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多尔衮率兵横扫京畿5个多月、大获全胜之后,明、清双方又进入了一个相对僵持阶段。
明朝为扭转形势,全力布防,而清朝则在积极备战,伺机发动新的进攻。
卢象升死后,朝廷先命从陕西前线赶来的陕西巡抚孙传庭代督诸镇援兵,以应付时局。
陕西总督洪承畴赶到后,朝廷进行分工。
洪承畴任蓟辽总督,陕西入援兵马由其指挥。
孙传庭则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
孙传庭为人直爽,敢说敢于,而且在陕西打得也很不错,于是说话便有些失分寸。
当他一赶到京畿前线时,就上书说:近来疆事决裂,由计划差谬。
事竣,当请决大计。
此言自然得罪了杨嗣昌。
杨嗣昌从此对他不满,并开始罗织罪名进行报复,同时支持洪承畴。
可是孙传庭还是敢说敢讲。
当杨嗣昌等决定以洪承畴所率陕兵守卫蓟辽的计划时,孙传庭竟又反对道:陕西兵不能久留于此!陕西贼未彻底剿灭,陕西兵马留此不归,余贼必会死灰复燃。
这是帮了李自成等贼的忙。
况且陕籍士卒妻儿俱在陕西,如久留于边,陕兵必定会哗变逃归,甚至从乱。
这简直就是驱逼官兵从贼!事实上,孙传庭此言很有道理。
如果陕西的兵马不被立即抽空,那么,中原、湖广的局势也不至于会恶化到后来的地步。
有人甚至说,如果不是熊文灿力主抚局,姑息养奸;如果不把孙传庭、洪承畴在大局初定时匆忙抽调出陕西前线,那么,李自成、张献忠之乱决不至于弄到后来那种不可收拾的地步!遗憾的是,杨嗣昌根本不理睬孙传庭的建议。
孙传庭则要求入见皇帝,当面向皇帝汇报。
杨嗣昌担心孙传庭会在皇帝面前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于是坚决反对。
孙传庭在愤恨交加之余,便以耳聋为由,上疏乞求致仕。
而杨嗣昌则乘机弹劾孙传庭托疾。
不明缘由的崇祯帝勃然大怒,先是把孙传庭削籍为民,同时令人察核孙传庭是否真的有病。
调查者据实禀报,孙传庭是真聋而非托疾。
但先入为主的崇祯帝却认为其中有诈,竟把调查者和孙传庭一起逮捕入狱。
孙传庭的被捕,对当时的朝廷来讲,真是一大损失!孙传庭一去,洪承畴自然就成了主持辽东战事的主帅。
崇祯十二年(1639)十月,洪承畴以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的身份,奉命出山海关至中前所,主持辽东战局。
在此以前,朝廷鉴于清兵入侵京畿如入无人之地的窘境,认为不仅应兵多,更应兵精。
在杨嗣昌的主持下,朝廷决定抽练各镇精兵。
按照方案,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8镇,以及蓟辽、保定总督所辖之畿辅、山东、河北等共应练兵73万多名。
同时,朝廷还调整地方政府的官员设置,训练乡兵。
为了练兵,朝廷又不得不另征练饷。
十二年(1639)六月,朝廷正式下令加派练饷730余万两。
这一庞大的计划,在当时的形势下,犹如痴人说梦,根本无法真正实施。
不过,崇祯帝仍希望这一计划能给他带来大批精兵,制虏灭寇,挽回败局。
然而,等到洪承畴出关时,朝廷所练的精兵还不见影子。
好在洪承畴久经沙场,筹划有方。
他一到中前所,就斩杀总监高起潜的亲信千总刘某,虽得罪了高起潜,但倒也整肃了军纪。
他又推荐刘肇基、吴三桂分任都督、都督佥事,其中吴三桂以都督充任辽东总兵,团练宁远兵马。
就在洪承畴调兵布防之际,皇太极也在与群臣商讨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经过详细讨论,皇太极最终确定先取锦州、再取山海关、然后直入京畿的战略。
崇祯十三年(崇德五年,1640)三月,皇太极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八旗右翼主帅,多罗贝勒多铎为八旗军左翼主帅,前往距锦州90里处修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扎屯田,围困锦州。
四月、五月间,皇太极还两次前往巡察。
至六月,皇太极又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肃亲王豪格等率兵前往义州换防。
多尔衮、豪格等接防后:除严密围困锦州城外,还攻占了锦州城西的敌台九座、小凌河西岸的敌台两座。
锦州城中的驻将是祖大寿。
祖大寿是辽东宁远人,他长期戍守辽东,资历深厚。
在10年前的大凌河城之战时,祖大寿曾降过皇太极,不过他又用计脱身,回到了锦州,而且也并没有像他自己承诺的那样,为皇太极夺取锦州城,让皇太极上了一次当。
但他的子侄、兄弟,却有不少在当时就归顺了皇太极,并得以重用。
锦州城被围,自然非同小可。
洪承畴急忙率部将曹变蛟、左光考、导科、吴三桂等以马步兵5万驰援锦州,在黄土台与清兵激战,战败退还。
清兵亦返义州。
洪承畴返回宁远后,又对将领作了调整;把曹变蛟、马科两部遣回关内休整;让左光先返回原镇,由白广恩代之;由王廷臣代替拙于调度的刘肇基。
同时,洪承畴又奏报朝廷,要求调集附近10余万官兵,并请一年粮饷。
崇祯帝也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令调兵筹饷,支援辽东。
崇祯十四年(崇德六年,1641)春,洪承畴率曹变蛟、白广恩、吴三桂、王廷臣4位总兵赶赴宁远,并巡视到锦州之南的松山。
面对清兵的攻势,法承畴顿感兵力不足,便又急调蓟镇总兵唐通、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督王朴,率兵马赴援辽东。
三月间,大兵云集宁远。
与此同时,清兵也加强了对锦州的围困。
皇太极令济尔哈朗换回多尔衮。
济尔哈朗接防后,浚深濠,筑垛口,设哨探,把锦州城围得像铁桶一般,基本上切断了锦州城与外界的联系。
为了加强攻坚力量,皇太极还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部队及所有的神威大将军炮队,调到了锦州前线。
面对清军的咄咄之势,前线主帅洪承畴与后方指挥、兵部尚书陈新甲,就如何应对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并严重影响了战局。
洪承畴一开始就主张可用而后可战之策,即用持久的战略,步步为营,耗其实力,最终拖垮清军,迫其自撤。
当时锦州城虽被孤立,但祖大寿尚能支持,而且他还派人对城外援军传语,称城中粮食足支半年,只是缺乏柴薪,表示了其坚守的决心和信心。
同时,他要求援军不要轻战,而要用车营逼迫清兵等等。
如果能依洪承畴的决策,辽东的局势或许尚不至于弄到后来的地步。
遗憾的是,兵部尚书陈新甲却持相反的态度,他主张速战速决,迅速解围。
或许是因为李自成、张献忠在河南、湖广闹得太凶,而此时的朝廷太需要胜利了,崇祯帝最后竟完全同意了陈新甲的计划。
依陈新甲的计划,洪承畴应分兵3路:一出塔山,趋大胜堡,攻敌营之西北;一出杏山,抄锦州攻其北;一出松山,渡小凌河,攻敌营之东。
而正兵主力则出松山,攻敌营之南。
洪承畴自然不肯依此进兵。
原因很简单:一是手下诸将除白广恩、马科、吴三桂外,其余各路都不能独当一面,分兵必然势弱;二是锦州城内城外尚能且战且守,短期内尚无大虞,而清兵却已有粮草短乏之困,如长期拖下去,则必不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