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景山的晚风 > 第七章 深谷寒风松锦大败(2)

第七章 深谷寒风松锦大败(2)

2025-04-03 08:03:53

崇祯帝开始时觉得陈新甲说得有理,而经洪承畴这么一说,又觉得洪承畴也有道理,于是摇摆不定。

不过在陈新甲及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的极力游说下,崇祯帝最终同意了速战速决之策,并下密敕令洪承畴依陈新甲之计划如期出兵。

陈新甲也逼迫洪承畴迅速开战,并派亲信赴关外监督。

洪承畴被逼到这种分上,也只有出兵了。

七月底,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后,率部向松山集结,总兵力超过10万。

抵达松山后,洪承畴随即布阵,令诸将分驻城外各处,自己则坐镇松山城中,摆出一副解锦州之围的态势。

在八月初的交战中,洪承畴部尚略占优势。

不过,随着皇太极亲率大军增援,局势便迅速恶化了。

八月初六日,清兵前线统帅多尔衮等人的奏报传到皇太极手中。

皇太极不顾自己鼻血不止,于十五日亲率刚刚集结起来的各部兵马,于沈阳起程,火速赶赴松山前线,并于十九日到达。

皇太极随即率部插入松山与杏山之间,切断了松山明军的后退之路。

对松山展开了包围之攻势。

一时之间,形势陡转。

洪承畴及其10余万大军,一下子陷入了清兵重围,被困在松山这一弹丸之地,进不能依锦州,退不得归宁远。

更严重的是,大军的粮草供应也无法获得,因为洪承畴为赶进军速度,冒险把粮草留在宁远、杏山和笔架山岛上。

这样一来,洪承畴被逼入了战则力量不足、守则粮草已竭的绝境。

几番冲杀后,明军仍是撕不开清兵的防线,军心自然开始动摇。

洪承畴认为,粮草已尽,守是死,不战也是死,还不如决一死战,或许还可侥幸获胜,因此他极力鼓动手下诸将率兵奋战。

但诸路总兵至此已是心态各异了。

决战尚未开始,大同总兵王朴首先乘黑夜率部逃跑,并引起其他各路的溃逃。

战场顿时大乱,士卒们丢盔弃甲,自相践踏,而清兵乘乱斩杀,死伤累累。

最后只有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及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等撤入松山城中。

洪承畴只得收集残卒,令部分守城,其他则出城冲杀突围,但出城之部队不久就几乎全军覆没。

洪承畴、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及残部万余人,至此已被彻底困在松山孤城了。

松山之役,明军损失惨重。

据清朝方面的记载,此役被斩杀的明朝官兵多达5万余人,被缴战马7千余匹,甲胄近万副。

吴三桂、王朴、白广恩、马科、李辅明、唐通等战将虽冲出了重围,但也已是无兵之将了。

更严重的是,辽东主帅洪承畴、邱民仰等被围在松山城中,锦州城也是危在旦夕了。

松山之战,是明清交战中的一个根本性转折。

自此以后,清朝已完全掌握主动,而明朝已是回天无力了。

皇太极围住松山后,并没有发动总攻,而是围而不攻。

对锦州、杏山同样也用此法。

洪承畴等被困城中,天天盼望援兵前来解围,却始终没能盼来。

崇祯帝也不是不想救援,而实在是力不从心了。

当崇祯帝得知前线败报后,十分震惊,忙召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对策。

此时的陈新甲哪里还有什么对策?九月初,崇祯任命杨绳武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关蓟辽津通等处军务,暂代洪承畴之职。

同时,崇祯帝竟还命洪承畴固守松山,邱民仰伺机突围。

他根本就不了解前线的真实情况!杨绳武既无力量也无胆量出关去救援松山、锦州。

至十月,崇祯帝又命叶廷桂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宁锦。

叶廷桂更是无力救援。

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杨绳武去世,由范志完代理总督。

范志完也不敢出关救援松、锦。

在当时这种形势下,也确实没有人敢出关去与清兵交锋!好在皇太极竟于此时托人来重提议和之举,事情似乎又有些转机。

皇太极虽成功地围住了锦州、松山,但也面临着难处。

天气越来越冷,粮饷更是接济不上,围城的清兵也是困难重重。

崇祯十四年(1641)十一月,皇太极让降卒入关,表达了要与明朝议和的意向。

兵部尚书陈新甲对此作了口头许诺。

但陈新甲并没有把此事告诉崇祯帝。

他深知崇祯帝对此的一贯态度,更不会忘记袁崇焕的教训。

到了崇祯十五年正月,形势越来越严重,眼看松山、锦州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陈新甲见军事上毫无进展,便又打起了议和的主意。

他暗示了解前方情况的宁前道副使石凤台,把清朝打算议和的有关情况婉转地向崇祯帝汇报,以试探崇祯帝的态度。

没想到崇祯帝勃然大怒,把石凤台投进了监狱。

但陈新甲仍认为只有议和一途,才能扭转关外局势,于是与大学士谢升相约,再次斗胆向崇祯帝提出。

崇祯帝此时的态度已有改变,他只是担心皇太极是否真是打算议和。

在谢升的附和下,崇祯帝同意由陈新甲秘密主持议和。

陈新甲随即推荐主事马绍愉,加职方郎中,赐二品服,充任使者。

马绍愉等便立即出关驰赴宁远,与清朝前线将领接触。

清廷则明确要求马绍愉等应持有崇祯帝的敕书,以作为信物。

马绍愉立即禀报朝廷,兵部随即向皇上奏报。

然而,崇祯帝却不肯出此手诏。

他的理由表面上是担心泄密,实际上却是放不下架子。

直到三月中旬,崇祯帝才以谕兵部陈新甲一道敕谕,代其手诏,交前方议和人员作为凭信。

但此举为时已晚!松山、锦州已经投降了。

被困在松山的洪承畴等人,日子已相当难过,几乎到了非饿死即被杀死的地步。

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二月二十一日,松山副将夏成德秘密派其子夏舒,前往清营与豪格、多铎联系献城投降之事,约定于二十八日夜动手。

至此日夜,清兵发动攻城,夏成德如约内应,松山沦陷。

洪承畴、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祖大乐,游击祖大名、祖大成,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祯,副将江翥、姚勋、朱文德等被俘。

最后,邱民仰等100名军官、3千余名士卒被一齐诛杀。

只有祖氏3人因是锦州守将祖大寿的弟兄,被赦活命。

而洪承畴最终投降了清廷。

洪承畴被俘之初,清兵令其跪,洪承畴不肯跪,并说道: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于是清兵把他械送沈阳。

在皇太极的感召下,洪承畴最终投降,并受到优厚的待遇。

后清兵入关,洪承畴被重用,为清廷开国创制、平定江南立下了大功。

崇祯帝在北京误听到洪承畴已经捐躯,十分痛惜,下令赐祭建祠,并亲自祭奠,直到后来弄清了真相,才予以停止,弄得崇祯帝颇有点下不了台。

松山一失,锦州城便无法再守。

已坚守锦州一年之久的祖大寿,至此也出城投降。

尽管祖大寿10年前既降复叛,至此又坚守锦州一年,令清廷费尽气力,但皇太极仍对他予以宽容处理。

祖大寿本人受到了优厚的待遇,其妻子奴仆及部下官属兵丁共4千余口及他们的财产,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和保护。

从祖大寿的遭遇,不难看出皇太极为争取辽将辽人势力而所用的手段,是何等的高明。

在和议未有实质性进展前,皇太极乘胜再次发动攻势。

四月初九日,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等用红衣大炮攻克了塔山,并进行了屠城。

二十二日,又用红衣大炮轰击杏山城,杏山城投降。

松山、塔山、杏山随即被全部拆毁。

至此,清廷在整个松锦战役中获得全胜。

明朝在山海关外的防线,被迫后退至宁远。

明清之间的议和仍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