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景山的晚风 > 第七章 深谷寒风松锦大败(3)

第七章 深谷寒风松锦大败(3)

2025-04-03 08:03:53

说实在话,如果崇祯帝能面对现实,放手议和,松山、锦州的局面或许不至于会弄成这样。

崇祯帝囿于宋金和议的故事,摆着天朝皇帝的架子,不敢速断速决,最终贻误了战机,葬送了关外的局面。

当然,崇祯帝作为天朝皇帝,对议和抱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大概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问题在于,如朝廷不想议和,则应在其他方面早作决断,绝不能坐失良机。

如果再从河南、湖广的局势来考虑,那么,崇祯帝就更应在议和方面慎重处置。

再说皇太极拿到崇祯帝的敕谕后,对崇祯帝的傲慢口气很不满意,认为崇祯帝以天子自居,鄙视他人,口出狂言,不愿和好。

皇太极随即以长篇敕谕交付诸王,令其传示明朝使者。

马绍愉接到敕谕后,立即赶回呈报。

崇祯帝得到马绍愉的报告后,经过一番盘算,仍决定派使者议和。

他给陈新甲下了一道敕谕,内称因未派使者赴沈阳,不通消息,致使休兵息民之事没有下文。

因此他授权兵部派使者赴沈。

与对方接触,探听消息。

至此,他虽同意议和,但仍然不肯直接出面与皇太极进行平等对话。

马绍愉及兵部司务朱济之,随即率官员10余人,从役近百人,拿着崇祯帝的敕谕,前往清国,并于五月中旬到达沈阳。

此时塔山、杏山已失,形势又有变化了。

当时清朝有许多官员已提出挟松锦大胜之威,继续进攻明朝,以成一统基业。

如张存仁等就上书皇太极,陈述明朝国运已衰之势,要求乘此机会扩大战果,并建议首广其地,次广其财。

不过,皇太极并没有接受这些建议。

他仍十分认真地对待议和。

他下令对使团予以隆重接待,并予以丰厚的赏赐。

最后,皇太极写了一封长信,令马绍愉等转呈崇祯帝。

此信除把战争责任归咎于明朝外,其内容主要是重申和谈之意愿以及和谈的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是:两国平等;遣返对方逃人;明朝每年给清朝金万两、银百万两,清则报之以人参、貂皮;以实际占领区划定两国边界等等。

以清兵当时的优势而言,皇太极开出的这些条件,虽说咄咄逼人,但也算是基本合理。

不过,对明朝的许多官员而言,这一条件是相当苛刻的,简直就是宋金和议的翻版。

因此,当这一内容被百官知悉后,群情激愤也就在所难免。

在马绍愉等返京之前,朝中已就不很太平。

起因是大学士谢升对议和一事说三道四,被言官获悉而上了奏疏,以致传到了外廷。

崇祯帝只得将谢升削籍,以塞众口。

未料不久风波再起!马绍愉带回的有关议和材料,竟被陈新甲的家僮误为塘报而被抄传,群臣百官意外获悉密件内容,一再传闻的议和消息终获证实。

一时间群情汹汹,朝野哗然,令崇祯帝、陈新甲措手不及。

陈新甲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不过,陈新甲却认为,此事虽是由自己一手操办,但始终是奉旨行事,并未出格。

因此,他态度强硬,甚至还有点有恃无恐的样子。

他哪里知道,崇祯帝面对群臣的指责,为保全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又要故伎重演,委屈他人了。

陈新甲已是在劫难逃了。

七月底,陈新甲被逮入狱。

当陈新甲知道崇祯帝要让自己做替罪羊时,急忙遍托人情,希望能起死回生。

但崇祯帝决意要杀他以谢天下,谁的人情也没用!九月二十二日,陈新甲被斩于西市。

陈新甲被杀,议和之事便自然停顿下来了。

既然议和无望,皇太极于是决定派兵再次奔袭关内。

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十月,皇太极任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与内大臣图尔格率领满洲、蒙古、汉军各固山额真等军进攻明朝。

皇太极此举也可算是对明朝不肯议和的报复。

皇太极除要阿巴泰等注意不要妄杀之类的事项外,还另外交待了两点:一是大军无权与明国议和。

如明廷要议和则须直接与清国皇帝进行。

二是大军如遇农民军,则应善言相待,不能造成冲突,如果他们有使者求见或有书信,则应速转等。

当时明朝的防御情况是这样的:关外、关内分设辽东总督、蓟辽总督,另又设保定、昌平总督;巡抚则有宁远、永平、顺天、保定、密云、天津6个;总兵则有宁远、山海、中协、西协、昌平、通州、天津、保定8个。

表面上可谓是星罗棋布、无地不防,而实际上是事权不一,未必有效,更何况松锦大败,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已经尽失,明朝已虚弱得不堪一击了。

战争的进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清兵自界岭口突入长城后,击败蓟辽总兵白腾蛟、马兰峪总兵白广恩,连破迁安、三河等地,分道一趋通州,一自柳树涧趋天津。

崇祯帝随即宣布京师戒严,令勋臣分守各门,征诸城镇兵入援。

由于朝廷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各地官吏或望风溃逃,或献金帛迎降,清兵在畿辅、山东如入无人之境,先后攻陷兖州、顺德、河间3府,以及18州,67县,共88城,降1州5县共6城。

鲁王及乐陵、阳信、东原、安丘、滋阳诸郡王遇难。

府州县官吏死难者数十人。

被俘人口36万余、牲畜32余,被缴黄金1万余两、白银200余万两、珍珠4千余两、彩缎5万余匹。

清兵可以说大获全胜。

面对清兵的奔袭,崇祯帝及其大臣们却是一筹莫展。

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四月初,阁臣周延儒在万般无奈下自请督师,但直到二十日才出京。

而到四月二十八日,清兵已沿原路北归。

周延儒率诸援兵始终跟随其后,不敢与之交战,犹如列队护送一般。

这是清兵入关前的最后一次奔袭,历时7个月,大获全胜。

此次奔袭,严重打击了京畿、河南地区,使这些地区更加凋敝残破。

同时,此次奔袭,更暴露了明王朝的不堪一击,增强了皇太极等人夺取天下的信心。

皇太极本人虽于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英年早逝,没有亲眼看到江山一统的盛举,但他的后继者却不负其志,不到一年,便完成了他未竟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