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景山的晚风 > 第八章 大崩溃凄凉紫禁城

第八章 大崩溃凄凉紫禁城

2025-04-03 08:03:53

败报接二连三地传来,真可谓兵败如山倒。

三月十五日,居庸关失守,京师门户大开。

居庸关是京师北面的天险,素有北门锁钥之称,至此却因守将唐通及监军太监杜之秩的投降,竟未起丝毫作用。

三月十六日,昌平被攻破,十二陵被焚。

京师之北已无险可守了。

昌平失守的消息传来时,崇祯帝正在依次召对考选诸臣,题目当然是关于外虏内寇方面的。

到了这种时候,崇祯帝居然还做如此无聊之举,不知是何用意?其实,他本人亦已方寸大乱。

据说他一会儿凭几而听,一会儿东张西望,又是磨墨,又是倒茶,已经坐立不安了。

就在此时,内官匆匆递进一封密件,崇祯帝拆开一看,大惊失色,并立即退入后宫。

而那般大臣则被晾在那里,一个个不知所措。

崇祯帝拿到的密件,就是昌平失守的败报!昌平一失,崇祯帝深感大限已到,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恐慌了。

对这一天的到来,崇祯帝应该是有预感的。

不过,当预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真的要变成现实时,崇祯帝仍是感到突然,甚至有点难以接受。

因为他对时局的估计,一直就抱有幻想和侥幸。

也正是这些幻想和侥幸,才使他落到了此时进退无路的地步。

当李自成的军队杀过黄河,势如破竹时,崇祯帝及其朝廷就在商讨应对之策。

除前述李建泰奉命督师的闹剧外,当时还提出来两个对策:一是调辽东总兵吴三桂部进关守卫京畿,抵挡李自成;一是南迁,退守东南半壁江山。

早在正月十九日,崇祯帝就在召对群臣时提出调吴三桂入关之事。

他主张抽调5千精兵随吴三桂入关,并认为关外余兵尚多,调走5千仍可支撑局面。

不过,他没有直接下达调兵命令,而是要求大臣们商议后再决定是否实行。

说到底,他是怕负责任。

崇祯帝把皮球踢给了大臣们,大臣们则又把皮球踢了回来。

首辅陈演坚决反对调吴三桂入关,兵部尚书张缙彦也持此态度。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即担心吴三桂率精兵一撤,不仅宁远等地不保,就连山海关能否守住也成了问题。

如此重大之事,哪里是大臣们能负得了责的,因此还得请皇帝圣裁。

结果最后还是由崇祯帝自己决定放弃宁远,调吴三桂进关。

不过,陈演等人并没有立即去执行此策。

他们一议再议,不断扯皮,千方百计地想推卸责任。

直到二月二十一日,蓟辽总督王永吉、巡抚杨鹗、吏科给事中吴麟征,再次奏请放弃关外宁远等地,调吴三桂入关屯卫京师。

崇祯帝对陈演等人的拖延也已十分不满,便将此疏让陈演及大学士魏藻德阅读,两人不敢应对。

即使是到了这时候,陈演等仍因怕负责任而不敢决策。

他们先是请崇祯帝召见吴三桂之父吴襄,询问吴襄的意见。

在得到吴襄肯定答复后,他们竟又请崇祯帝下令派人赴关外询问吴三桂的意见。

这样一来一往,便到了月底。

直到三月初四,崇祯帝才下定决心,于是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挂平贼将军印援剿总兵左良玉为宁南伯,凤庐总兵黄得功为靖南伯。

不久又补封山东总兵刘泽清为平东伯。

三月初六日,崇祯帝下令放弃宁远,命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入卫京师,同时檄调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勤王。

结果是吴三桂根本没有来得及赶到北京,刘泽清则谎称有伤,在大掠临清后率兵南逃。

而唐通虽及时赶到,却把居庸关拱手让给了李自成。

南迁之议,也早在正月初便由左中允李明睿悄悄向崇祯帝提出。

崇祯帝也曾与李明睿秘密商议过此事。

随着形势的急剧恶化,驸马巩永固、督师李建泰、左都御史李邦华等纷纷提出南迁之议。

其中有人主张崇祯帝赴南京,太子留守北京,有人则主张太子先赴南京,崇祯帝本人则留守北京。

依崇祯帝的意思,则倾向于自己赴南京,而把太子留在北京。

同时为照顾面子,他希望大臣们能出面固请,并以亲征之类的名义出京南赴。

但以陈演为首的内阁却不肯出面承担责任,更有不少大臣反对此举。

到后来,崇祯帝看到不少大臣都倾向于太子南下监军,担心生出事端来,便下决心留在北京。

他说:祖宗辛苦百战,定鼎此土,贼至而去,何以责乡绅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谢失事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独去,如宗庙社稷何?如十二陵寝何?如京师百万生灵何?他对太子南下监军之主张更是不满。

他斥责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且如此不济,孩子家又能做什么?崇祯帝最终未能下决心南迁,还有另外一原因,那就是对时局仍抱有幻想和侥幸。

他先是寄希望于李建泰的督师,后又幻想吴三桂等部的入卫。

他甚至认为即使李自成兵临城下,也未必就能攻破北京城。

不过,事实证明他的这些想法是大错特错了。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部进抵北京城下,开始攻城。

当时京城的防守,外则由襄城伯李国桢主持,内则由提督太监王承恩负责。

李国桢的三大营驻扎在城外。

当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率部掩杀而来时,三大营基本上未作抵抗,便已瓦解、投降。

其火炮等利器转而被用作攻城。

城外三大营瓦解后,守城的重任全由太监负责。

当时登陴守御的兵卒仅五六万而已,外加数千小太监,根本难挡攻城之势。

更严重的是,主持守城的宦官此时已起异心,准备献城。

据说在北京城破前夕,已降于李自成的原宣府监军太监杜勋射书城中,与守城太监曹化淳联系。

有人甚至断定,杜勋曾进入城中,转达了李自成要求崇祯帝逊位的意见。

十八日下午,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仪门,向农民军投降,外城被占领。

而城内竟不知此事!也就在这一天,崇祯帝下了最后一次罪己诏,痴人说梦般地宣布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其余的人都可获赦。

到了此日的晚上,崇祯帝得知外城已失的消息后,几近疯狂。

他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等,又令太子、永王、定王设法出逃。

他还发了最后一道谕旨,令成国公朱纯臣总督内外诸军,并把太子托付给他。

不过,这道谕旨被送到内阁时,内阁已无人在,不久便被农民军缴获。

崇祯帝最后是如何走上煤山的,死前到底做了什么,实际上已无法弄清。

因为当时惟一在他身边的提督太监王承恩,也随他一起自杀了。

实际上,在崇祯帝的遗体被发现之前,包括农民军在内,都不知他是死是活。

三月十九日,农民军进占内城。

此日中午,李自成在群臣的前护后拥下,由德胜门进城。

至承天门下,李自成挽弓搭箭,射向写着奉天承运的门匾。

可惜未能射个正着,而略有偏差。

当李自成一行进宫时,跪迎于门左的太子朱慈烺,伏地不起,李自成命人扶起。

不久又搜得永王、定王。

李自成安慰他们道:今日即同我子,不失富贵!并把他们送到刘宗敏处。

直至二十二日,农民军才于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遗体。

其衣袖上写有两行墨书。

一行称: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

另一行称: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李自成等这下才放下心来。

皇帝已死,太子被擒,京师被占,大明朝至此气数全尽!不过,尽管大明朝已亡,而戏却并未落幕!李自成的大顺朝、福王的弘光朝等,还先后在北京、南京等地作了最后的表演,直到被入关的大清朝依次击溃、收拾。

最终的结果是大清朝入主中原,一统江山!从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短短一年中,或许更能领略到大明朝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