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景山的晚风 > 第一章崩溃的前奏辽东守战(1)

第一章崩溃的前奏辽东守战(1)

2025-04-03 08:03:53

尽管逼死崇祯帝的是李自成,但最终建立起新王朝的是满族人,即女真人。

在明王朝相当长的时期内,外族的威胁主要来自蒙古。

辽东的满族还基本上构不成威胁。

出乎意料的是,恰恰是辽东的这一不起眼的民族,最终入主了中原,在明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强大的清帝国。

满族的兴起和强大,正是在万历朝。

万历朝在辽东问题上的严重失策,以及万历朝中央政权的式微,是导致后来满族入主中原的直接原因。

洪武初期,明朝不断用兵东北,打击北元残余势力,设置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以辽阳(今辽阳市)、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城)、开元(今开元县城北之老城镇)为中心,下辖卫所,建立起以军统政、军政合一的体制。

永乐年间,明朝又在黑龙江西来支流亨滚河(今在俄罗斯境内,名阿姆贡河)口对面的奴尔干,设立奴尔干都司,以镇抚女真等少数民族各部,护送朝贡。

但至宣德(1426-1435)以后,奴尔干都司已名存实亡。

明朝在女真各部也广设羁縻卫所,授其头人、首领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职,由其各统其部,分而治之,互相牵制。

明廷在东北的做法,一方面是想借适度的军威保持对女真的弹压之势,另一方面又通过授以官衔、给予贸易优惠(互市)等恩惠手段,来笼络住女真各部的首领,并由此间接控制住其所属各部。

这一统治模式的关键,在于能否控制住女真首领。

每年的冬天,明朝官军往往借烧荒的名义,深入女真各部,接见各部首领,赏赐各种物品,让他们在感受浩荡皇恩的同时,诚心诚意地替天朝出力,护边安疆。

不难看出,明朝对女真各部的统治,能否有效维持,一方面取决于朝廷派驻东北的长官能否熟练而有效地行使这套驾驭之术,另一方面,也要取决于女真部落能否长期安于现状,有没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因此,其基础是十分脆弱的。

至万历年间,这两个方面恰恰都出现了问题。

长期经营东北的辽东总兵李成梁,举措屡屡失当。

而此时的女真族,也正好出了个野心勃勃、才华出众的努尔哈赤。

李成梁,长期任辽东总兵一职,替朝廷经营东北。

他是个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辽东的财政,他几乎完全垄断。

军赀、马价、盐课、市赏之类,也由他一人说了算。

其中到底有多少入了私囊,更是无人说得清。

全辽东的商民之利,他也尽笼入己。

由于经济实力雄厚,他就有条件用重金结交朝廷要人权臣,礼送得重,交情自然就深。

那些要人权臣,便个个夸他好。

就连万历皇帝,也对他另眼相待。

他的儿子个个得以封官,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都是总兵官,其他如李如梓、李如桂、李如梧、李如楠也官封参将,可谓是一门虎将。

他的部将,也多是私人亲信。

在辽东,李成梁几乎建起了一个独立王国。

辽东总兵这个职位,好像就是专为他设置的。

一旦换了别人,就难以胜任。

如在万历十九(1591)年至万历二十九(1601)年,李成梁一度被调离此职,但其影响力仍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致于他的继任者根本无法真正行使职权。

十年之中,辽东换了八帅。

无奈之中,朝廷大概也看出了辽东问题的症结,认识到了李成梁在东北的法力,加上其子李如松当时又是朝鲜战场上的主帅之一,便不得不又在万历二十九年,干脆重新任命他为辽东总兵。

当时的李成梁,已是76岁的高龄了。

现在看来,明廷在辽东的这种体制,不可避免地使辽东的局面过分依赖于一人。

万历时的辽东,可以说是成也李成梁,败也李成梁。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女真苏克素护部的宁古塔穆昆。

其祖父名叫场(觉昌安)、父亲名他失(或译作塔失、塔克世),虽不是显赫的氏族贵族,但也大概是指挥使一级的头目。

努尔哈赤10岁丧母,因受继母虐待,19岁那年(万历五年,1577)就分居另过,自立门户。

万历十一年(1583),李成梁带兵进剿建州右卫阿台部时,竟误杀了当时与朝廷关系不错的叫场和他失父子两人。

一下子失去了祖父、父亲两位亲人的努尔哈赤,自然是悲痛欲绝。

或许是出于内疚,李成梁父子此后一直比较偏袒努尔哈赤。

在善后处理中,努尔哈赤得到了明朝的敕书20道、马20匹,同时世袭其祖父的头衔,被承认是建州左卫的头目之一。

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努尔哈赤起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的战争。

到万历十七年(1589),努尔哈赤最终完成了对建州女真各部的统一,并一跃成为东北最为强大的女真领袖之一。

对努尔哈赤的崛起及其威胁,明朝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两点尤为重要。

一是朝廷明显受到辽东前线官员的误导。

对努尔哈赤,李成梁先是扶持、纵容。

当其崛起后,李成梁又产生畏惧之感,不敢采取断然措施,甚至还梦想借其力量安定女真,以致坐失良机。

二是努尔哈赤也对朝廷极表忠顺,绝不得罪朝廷,骗得了信任。

到万历十七年(1589),朝廷竟授予努尔哈赤建州左卫都督佥事一职。

万历十八年(1590),努尔哈赤第一次进京朝贡。

万历二十三年(1595),朝廷加爵努尔哈赤,授龙虎将军。

万历二十五年(1597),努尔哈赤第三次到北京朝贡。

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后,开始了对其他女真各部的吞并战争。

当时的形势也对其十分有利。

在李成梁离开辽东的十年中,辽东主帅竟先后换了八次,根本无法对东北进行有效控制。

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央朝政的混乱和懈怠等等,也使得朝廷根本无暇顾及东北。

到万历三十年(1602)后,朝廷已开始逐步意识到了努尔哈赤的威胁,但此时的努尔哈赤,已是尾大不调了。

当熊廷弼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任辽东经略时,已明显感到了努尔哈赤的威胁,而且认为这种威胁不可能在短时间解除。

因此,他主张朝廷与努尔哈赤进行谈判,必要时可做出一些让步,以争取时间加强辽东防务。

这在当时不失是可行之策,但对于许多住在北京的官员们来说,却绝对不能接受。

在他们看来,熊廷弼作为堂堂辽东经略,竟然要与努尔哈赤妥协,天朝颜面何在!因此,他们群起而攻之,不仅熊廷弼的计划被否决,连熊廷弼本人也被召回。

他的继任者便对努尔哈赤采取了一系列所谓的强硬对策,试图予以压服。

但这时的努尔哈赤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恭顺了。

他于万历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即汗位,国号大金,建元天命。

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他以七大恨誓师讨明,出兵攻占明军在东北的重镇抚顺,并击败其援军,明军损失惨重。

至此,朝廷才如大梦方醒,仓促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