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顿工作在解剖室。
他脑子里好象一团乱麻似的,比蒙镇的一幕很难从脑海中褪去。
太惊心动魄了!他的精神难以集中,一连犯了几个错误。
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出传播死亡的媒介。
他准备了几笼活生生的老鼠,每个笼都有独立联接输气管,一串地联接起来。
他把盛载刚才试验中死去的黑挪威鼠尸体的密缝箱接到其中一个之上,一撤制,两笼间的空气接通,几乎是立即地,老鼠倒地身亡!看来是空气传播的迹象。
他又接上另一完老鼠,但这次两笼之间加了一块滤膜,膜孔直径大约是零点一微米,即一个过滤性麻疹病毒的大小。
放好后,他打开通气开关,老鼠活蹦蹦的。
他静待了好一会,还是没事。
唔――无论死亡因素的媒介无论是什么,体积要比病毒大。
他再换上另一些过滤膜,膜孔一个比一个大,直至老鼠死去为止。
好了,死亡因素能通过膜孔了。
他检视一下,模孔是两微米――相当于一个细胞的大小。
这个简单的实验显示,死亡并不是由于某种蛋白质或化学分子的作用。
在比蒙镇,他和史东曾经考虑过生物死后放出秽气造成传播的可能性。
现在很明显,死亡并非由干什么气体,而是由一种细胞大小(比分子大得多)的物体所造成的。
第二步是测定已死动物是否还带有危害性――他取出一只死老鼠,放进一只密封的笼里。
接着把笼内的气体抽光。
由于压力减低,老鼠尸体爆裂开来,令人不忍卒睹。
当笼内变成真空之后,他泵进新鲜的经过过滤的空气,再接到另一笼活老鼠之上。
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很有趣,波顿心里想。
为着肯定死老鼠体内的物体已经完全暴露,他用机械手把死老鼠再进一步割碎。
活老鼠在笼内还是蹦跳得跟以前一样欢快。
结论很清楚:死动物是没危害性的。
回想一下,这就是比蒙镇的秃鹫吃死尸而没有受害的原因了。
死尸不传播疾病:传播疾病的因素是某些飘浮在空气中的菌株。
它侵入动物体内,把动物杀死,但又不能在死去的母体内继续生存下去!不过,致命物体怎样侵入动物体内呢?因为传播媒介是空气,波顿一下子便想到两个途径;菌株或是穿透皮肤,或是通过呼吸通道进入肺部――又或者两样都有。
怎样测定呢?他无疑可以为一只动物穿上保护装,只留下口鼻,看它是否死去。
但那样花的时间太长了。
波顿坐下思索了好一会。
噢,试试这样吧――他知道致死的原因是血液凝结,很可能凝结是跟毒株进入体内同时发生的。
如果是钻进皮肤,血液会先在皮肤底下凝结;如果是进入肺部,凝结会从胸部周围向外扩散。
他决定用放射性血蛋白和同位素追踪法来进行测验,于是选了一只恒猴,将放射性镁同位素注入血管内,然后把它系在扫描器之下。
实验开始!他将混有太空生物的空气送到恒猴所在。
下列是扫描器绘的一系列图象。
全部过程三秒钟!凝结从肺部开始,再散布到全身。
波顿冷静地望着这惊人的数据。
其实,他起初不相信一个人全身的五夸脱血液能在这样短时间内凝结;他也想过是不是脑部先形成血块夺去生命?但从扫描器得出的结果,使他完全否定了。
这是他的一个严重错误!如果能够避免血液凝结,生物是否能生存下去?波顿取出几只老鼠,给它们注射不同分量的血液抗凝素,然后接通致命气体。
第一只五秒钟内死去,最后一只也只捱了三分钟。
波顿有点泄气。
抗凝素可以延迟死亡,但不能制止死亡,看来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他把死老鼠放在一边,开始解剖最初死去的挪威鼠和恒猴。
这里,波顿再犯下一个严重错误。
他没有解剖注射了抗凝素的老鼠!解剖无疑是做得精细的。
波顿把老鼠和恒猴的内脏取出,切了样片放在电子显微镜下检视。
从表面看,动物都死于血凝固;大动脉、心、肝、脾、肺、肾都变硬了。
不过,纤维组织却没有受到破坏。
这些切片,染色等烦琐工作使波顿忙了十个小时。
工作告一段落后,他坐下来整理出他的实验结果:1.死亡因素大约两微米大,并非是气体或分子,也不是蛋白质和病毒。
它的大小跟细胞相似,本身可能便是某种细胞。
2.死亡因素不具备传播疾病的能力。
3.动物把死亡因素吸入肺部,再进入到血管,引起血液凝固。
4.血液凝固是致死的原因,数秒钟之内便能破坏全身血液的循环。
5.抗凝素不可以制止死亡。
6.尸体内发现不到其它生理上的变化。
波顿望着手中的清单摇摇头。
抗凝素没有效用!嗯――但事实上一定有某些东西能制止血液凝固的!他知道一定有!因为有两个人毕竟活下来了!《死城》作者:[美] 迈克尔・克莱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