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夜间,肉眼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导带。
当夕阳西沉、各种信号灯打开以后,导带便成为一条细细的、辉耀夺目的光带,它向着高处射去,消失在星空的掩映之中。
它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奇迹。
在摩根禁止外人进入工区之前,参观者的无尽人流就从来没有间断过。
这些被不知是谁开玩笑地称之为朝圣者的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朝觐圣山上的这一最新奇迹。
这些人的行为举止,几乎都是一个模样。
先是用手触摸一下五厘米宽的导带,怀着一种近乎虔敬的心情用指尖抚摩着它。
然后,把耳朵贴到它那冷冷的表面上,仿佛是希望能有幸听到从苍穹传下的音乐。
有些人甚至断言,好像他们已经听到了某种很低的乐音。
当然,这是他们的牵强附会。
即使是导带固有频率的最高泛音,也还稍低于人类听觉的水平。
也有个别的人在临走时摇着头说道:什么时候也罢,谁都甭想勉强我乘坐这种玩意儿!可是,对于核动力火箭、宇宙飞船、飞机、汽车以至于火车……不是也曾有人发表过一模一样的高见吗?通常,接待人员对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们是这样回答的:请放心,这只不过是一些‘脚手架’。
当空间轨道塔完工以后,‘升天’同乘坐普通电梯上楼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要说有差别的话,那无非是时间长些和舒服得多而已。
可是,马克辛娜·杜瓦尔的旅行却并非如此,它的时间将是非常的短暂,而且也不是那么特别的舒服。
但是,既然摩根已经投降(他磨不过马克辛娜,最后只好同意她的要求;当然,这跟摩根的冠心病有关),他便全力以赴地来保证这次旅行得以顺利进行。
脆弱的蜘蛛是宇宙密封舱试验模型的雅号,它的外形很像架设空中电缆时使用的机械化摇床。
蜘蛛已经不止一次地带着两倍于它现在所应携带的载重量升到过二十公里的高处。
按照惯例,一切都已经过了精心的演习。
马克辛娜用皮带把自己扣牢在座位上的时候,神情显得既不犹豫也不慌乱。
接着,她从面罩中深深吸了一口氧气,并检查了所有的电视和音响装置。
随后,便像老电影里的歼击机飞行员那样,用大拇指发出了起飞信号,并将变速杆向下推去。
聚集在周围的工程师们凑趣地鼓起掌来,其实,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已经不止一次地到几公里高的上面去遛达过。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起动!蜘蛛便以老式①电梯的速度开始向上运动。
①作者在本书中所说的老式,旧时,均指20世纪末。
——译者这很像是在乘坐气球飞行。
平稳、轻捷、没有噪声。
不,噪声?克辛娜能够听到电机发出柔和的嗡嗡声,那许多个抱住导带平面的轮子正是由它们所带动的。
既没有冲动,也没有振动。
她正沿着一条薄得难以想象的导带运动着,而这条导带却像钢杆一样地不易弯曲。
至于运动的稳定性,那是由宇宙密封舱来保证的。
要是把眼睛闭上的话,你满可以当成是在已经建成的空间轨道塔内飞升。
不过,眼睛是不能闭上的——需要观看和欣赏的东西太多了。
还可以听到许多声音——声的传导简直是好得令人惊奇,下面的谈话声还仍然清晰可闻呢!马克辛娜向范涅华·摩根挥了挥手,然后两眼开始寻找沃仑·金斯里可是,哪儿也没有他。
他协助她登上了蜘蛛的机舱,而现在却不知去向了。
后来,她想起了他坦率地承认过的弱点:这位世界上数得着的优秀建筑工程师害怕登高……每个人都会被某种秘密的、或者并非完全秘密的恐惧所征服。
马克辛娜实在不喜欢蜘蛛这个雅号,她真想给自己现在乘坐着向天上飞去的机器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可是,世界上真正叫她害怕的却是胆怯而无害的章鱼……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整个斯里康达山了。
老实说,要从这里确定它的真实高度是困难的。
修在山坡上的古代梯道,看上去好像是弯弯曲曲的平路。
周围完全是荒无人烟的一片。
倒下的树木挡住了一段梯道——三千年后的大自然仿佛已经发出了警告:它很快就要收回自己的领地①。
【① 指3000年后地球将因太阳生病而进入新的冰河时期,见后文。
一译注】马克辛娜把一架电视摄像机向下对准之后,开始用另?屏幕上出现了田野和森林,远处拉纳普拉城的白色圆屋顶,内海的暗黑色水面。
终于,接着出现了雅克卡迦拉山……马克辛娜仔细辨认着悬崖顶峰上古代建筑遗址的模糊轮廓。
镜面般的壁画正落在阴影里,王妃游廓也是如此——当然,从这么高的地方望去,壁画是未必能看到的。
极乐园和园中的池塘、林荫道以及很深的要塞壕,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有那么一瞬间,她被一串串细小的白色羽毛迷惑住了,但她马上醒悟到这是卡里达沙的天堂的喷泉。
真有意思!要是国王看见她正在不费吹灰之力地飞向他幻想中的天国,那又该作何感想呢……自从马克辛娜上一次同拉扎辛哈谈话的那天到现在,已经过去快半年了。
在一时心血来潮的支配之下,她同拉扎辛哈的别墅接通了通话线路。
向您致意,约翰。
您喜欢雅克卡迦拉山的俯瞰镜头吗?早安。
这么说,您总算是把摩根给说服了。
自我感觉怎么样?拉扎辛哈回问道。
太好了,简直是妙不可言。
我所领略到的感觉真是无法形容——过去,我在旅行中乘坐过所有的各种交通工具,可是这会儿的自我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在无情的天空中安详地飞翔……拉扎辛哈顺着马克辛娜的话意吟诵了一句诗。
这是谁的作品?二十世纪初的一位英国诗人。
拉扎辛哈答道:诗的上句是:现在对我反正一样:在大海中航行,抑或在无情的天空中安详地飞翔……我可不是反正一样,然而我却完全安详。
我看到了整个岛屿,甚至还有印度半岛的海岸。
范,我现在的高度是多少?马克辛娜同摩根之问的通讯联系是始终保持着的。
大约十二公里。
剩下的行程还有三公里。
面罩好用吗?摩根那里立即传来了答话。
完全正常。
顺便祝贺您的设计——从这里看到的景色太壮丽了。
这是真正的了望台。
将来愿意到这里来的人一定会多极了。
这一点我们已经想到了——各处卫星上的伙伴们已经递来了申请书。
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转播器和传感器安装在所需的任意高度上。
这对于减轻我们的税金负担倒着实可以帮点儿忙哩。
摩根不无得意地说道。
我看见您了!拉扎辛哈突然对马克辛娜喊了起来:我用望远镜看到您了。
现在您拾抬手……那儿怎么样,不太孤独吗?短时间的停顿之后,传来了马克辛娜安详的回答:跟尤里·加加林比起来差远了,他那时比我足足还要高出二百公里呢。
《天堂里的喷泉》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第五部 攀登 第三十二章 十亿吨重的金刚石最近几年里,人类在宇宙开发方面获得的成就是很多的。
一些大山——至少是一些小行星被挪动了位置,在地球附近,在稍高于同步空间轨道的位置上,出现了第二颗天然卫星。
它的直径开始时大约有一公里,后来,随着碳的开采而迅速地减小了。
所有剩下的东西——铁质的核心和生产出的废料——嗣后就形成了使空间轨道塔保持垂直位置的配重。
它很像是四万公里长的投石器上的一块石头……在阿绍卡空间站以东五十公里的位置上,有一个巨型的综合性工业企业在进行生产,它把几百万吨没有重量的原料变成了超级纤维。
由于最终的产品中百分之九十是晶格排列得很规则的碳,因此,人们给空间轨道塔起了个浑名叫做十亿吨重的金刚石。
设在阿姆斯特丹的法学家协会恼火地宣布:首先,超级纤维决不是金刚石;其次,假如承认这是金刚石的话,空间轨道塔的重量应该是5×10^15克拉。
不管是多少克拉或者多少吨,既然材料的用量是如此之大,那就需要把各处宇宙殖民地的全部资源都动用起来。
在各种自动矿场和工厂里,采用了技术领域中的许多最新成就,而这些成就是人类在二百年宇宙时代的历程中花费了巨大劳动才取得的。
随后,空间轨道塔结构的全部元件——几百万个标准件——被装配成了巨大的、能够飞行的集成部件。
然后,装配工们就动手干了起来。
空问轨道塔开始向下、也就是向着地球的方向推进,而同时也向上、即朝着空间轨道的配重锚方向伸展。
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空间轨道塔的横断面都在逐渐缩小。
当全部工作完成以后,建筑联合企业就要转移到火星上去。
火星人签订了一项有利可图的契约:虽然他们的投资不能马上开始获利,可是大概在以后的整整十年里,他们将拥有这类建筑工程的专利权。
按照摩根的预计,帕沃尼斯空间轨道塔将只是未来的许多轨道塔中的第一座。
就各方面的条件而言,火星是最适宜于安装宇宙升降机系统的星球,因此,它的精力充沛的居民们大概不会错过如此有利的机会。
摩根衷心希望他们获得成功,然而,他自己却还面临着许多其他的艰巨任务。
尽管空间轨道塔的规模十分宏大。
可它只不过是整个复杂得多的工程的基础。
沿着它的四个棱面,将要铺上长达三万六千公里的轨道,这些轨道必需能适应还从来没有人试图达到过的速度。
道路的全长上应该有动力供应设施,而动力则要靠功率强大的核能发电机通过超导电缆来输送。
整个这套设备,将由一个复杂得难以想象的、无故障地连续运行的电子计算机网加以控制。
在终点站极点那里,乘客和货物将由同空间轨道塔对接起来的宇宙飞船接运。
这个终点站本身,便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
中央站和地球站也是如此,后者目前正在圣山的心脏部位用激光烧制。
此外,还存在着宇宙的污染问题……两百年以来,在靠近地球的各条空间轨道上,已经聚积起了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卫星——从单个的螺栓、螺母直到整座的宇宙村。
这些材料中的四分之三,是早已被人遗忘的、谁也用不着的废物,为了保证空间轨道塔的安全,应该侦察出这些东西,并且尽可能地把它们清除掉。
幸运的是,在那些过了时的空间轨道堡垒上,恰好装备着各种适合这种用途的、极其出色的设备。
它们上面原有的那些被用来发现正在靠近的远程火箭的雷达,完全能够轻而易举地截获所有各种污染宇宙的东西。
然后,它们可以发射激光,将有些卫星烧成极细的尘埃,而那些大一点的卫星,则被迁移到更高的、比较安全的空间轨道上去。
至于某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那就把它们恢复原状并送回到地球上去。
在清理宇宙空间的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出人意外的情况,例如,曾经发现过在执行某项秘密任务中死去的二名宇航员的尸体,和好几个不知是谁发射的侦察卫星。
然而,这些事情已经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因为它们的发生之日,距今至少已经有一百年以上。
至于大量的、必须在离地球不很远的轨道上工作的各种有用的卫星和空间站,那就得仔细检查它们的空间轨道,并在某些情况下加以改变。
不言而喻,同所有各种经由人类之手创造出来的东西一样,空间轨道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陨石的袭击。
在一天之内,安装在它上面的各种测震仪,将会记录下许多次作用力为若干毫牛顿的冲击;每年也可能会受到一二次轻微的损伤。
而或迟或早,说不定在哪个时候,总会有什么大东西撞到轨道塔上,从而使得一条或者几条轨道临时出点毛病。
在最坏的情况下,空间轨道塔甚至会在某个部位上被击断。
然而,发生这种事件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它决不会超过在面积与空间轨道塔总表面积相仿的伦敦或东京落下一块巨型陨石的机会。
当然。
这些城市的居民从来不会由于想到这种可能性而睡不着觉,因此,范涅华·摩根博士理所当然地也可以高枕无忧。
《天堂里的喷泉》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