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贫乐 > 第九章 李氏的两个目的

第九章 李氏的两个目的

2025-04-03 08:05:03

更新时间2009-12-3 18:07:26 字数:3905话音刚落,艾芬就见着她那个婶子甩着手帕,袅袅娜娜地走进门来。

紧跟着李氏身后进来的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看样子,因该是她的大堂姐艾英。

然后,一个嬷嬷和两个丫头打扮的人,拥着一个六七岁模样的男孩儿,走了进来。

看样子就是她叔叔的二儿子艾承辉。

看着艾承辉被拥着走进来,艾芬心里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艾承辉和嬷嬷、丫鬟这几个人是怎么同时从那个不太宽的门里挤进来的。

同时艾芬有点不明白,古时候不是都论排行吗?为什么称呼艾英为大姑娘,称呼艾承辉却是承辉少爷。

就在艾芬想这个无聊问题的时间里,陈氏、李氏两边的人员已经相互见礼完了坐下了。

李氏坐下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告饶:嫂子如今身子可大好了?每每要来看嫂子,想起嫂子月子里需要好好静养身子,又为着家里那些个不省心的,拖到今日才得闲来看嫂子。

说着,李氏示意一旁的丫鬟将手中的一盒吃食打开摆上小几:如今也只好亲手做些个不值什么的吃食点心向嫂子赔罪。

还望嫂子千万宽恕我这个笨嘴实心的呆人罢。

这话听的艾芬直撇嘴,如果真心要来,还能抽不出时间?几句话的功夫,秋露、冬霜两人也早已奉上好茶,重新焚好了兰香。

李氏最爱兰花,并以兰花自诩。

一家人,怎么说起两家话来!陈氏赶紧摆手,拿起一块小点心尝了尝:如今弟妹的手艺越发好了!今日托弟妹的福,我也受用一回。

艾承辉见艾芬和梦圆都有人抱着,便缠着李氏抱他。

李氏一面将艾承辉抱到自己的大腿上坐着,一面笑道:咱家这三姑娘可真是知道心疼人儿。

哪似我家那二姑娘,整日哭闹,累得我日夜也不省心。

陈氏差点被点心噎死,忙吞下去,又拿起一块小点心,继续慢慢吃。

李氏安抚地摸了摸了艾承辉脑袋,继续道:嫂子今天是不是买了什么好宝贝?刚才我来的时候,看见卖花婆子垮着脸拖着腿出府去。

陈氏终于将点心放下,拿出手帕擦了擦嘴角,笑道:这也算不得什么宝贝。

不过是一面镜子而已。

说罢,吩咐春雨将镜子递给李氏。

李氏并不认为卖花婆子手里能有什么好货,她平时用的钗环首饰也罢,胭脂水粉也罢,全是差人从城里头最好的铺子买来。

其实李氏只是想找一个谈话的切入点,所以李氏接过镜子以后并不着急看:能入了嫂子的眼,再差又能差到哪儿去?就这么一会儿,艾承辉无聊得早已待不住,扭骨糖似的在李氏的身上磨来磨去。

李氏被艾承辉磨得无法,想起要说的事情,只得唤过奶妈子并一个丫头,让她们带着艾承辉就在院子喂鱼儿玩。

陈氏住的这个院子,院子里为着好看用石头垒了个假山。

后来陈氏嫌只有假山未免太光秃秃不好看,于是又做了小池子。

在小池子里蓄了水,养了几株睡莲,又养了几尾易活又好看的大锦鲤。

陈氏见状赶紧对两个小丫头吩咐道:你们两个也跟了去吧。

仔细服侍着,别让承辉少爷玩水。

天气虽然暖了,玩水也容易伤风。

艾承辉可是李氏心尖尖上的一块肉,要是病了,那可了不得,阖家都不得安宁。

陈氏嘱咐完小丫头,转过头来对着李氏笑道:说出来也不怕弟妹笑话,我有了女儿以后,才慢慢地体会出一个母亲维护孩子的那种心境来。

李氏看着手里的镜子照了照,并不说话。

李氏不说话,陈氏为了避免冷场,只好没话找话道:不过一个月没看见承辉,就长了不少个子。

又进了学堂,想来课业也精进了不少吧?聊李氏最得意的人,总不会出差错吧?李氏将镜子递给了女儿,见女儿拿到到镜子后欣喜的表情,叹了口气答道:如何能精进学业?嫂子你也知道,他素来就是个淘气不省事儿的!上了几日的学,竟和着学堂里的其他孩子学得整日里只知道调皮捣蛋。

昨日下学回来,他老子一时兴起要检查功课,却不想连课本都不见了。

嫂子,你当这是怎么了?说完之后,李氏气的直喘粗气儿。

陈氏有点后悔起了这个话题,只好顺口猜道:莫不是落在了学堂忘记拿回家吧?这也不是头一回了。

李氏喝了口茶,稳了稳气息才继续道:任你是谁也料想不到!原始是他和几个孩子为了比赛折个什么纸青蛙。

一时折的兴起,上好的纸张用完不说,竟把课本撕了个稀烂,只为了折那个纸青蛙!这还算是小的,还有好些个事儿,要是说出来,我都替他不好意思!见李氏情绪激动,陈氏赶紧劝到:吃茶,吃茶。

弟妹别生气,这男孩子哪有不淘气的?更何况会淘气的孩子才聪明。

那整日里只知道死读书的,不是书呆子又是什么?李氏甩着帕子顺了顺胸口,道:嫂子也知道,其实他素日里除了淘气些,别得什么都是好的。

如今要是在学堂里被别家的孩子带坏了,让我将来可怎么活!艾芬差点儿被口水呛住。

这是什么强盗逻辑?自己的孩子肯定是好地。

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学坏了,那肯定都是被别的孩子带坏地。

艾芬抬眼看向其他人,陈氏一脸平静地喝茶;周围的春雨等人一副什么都没听见的表情,让艾芬不禁有点诧异,难道是她少见多怪?艾芬不知道的是,陈氏也心下却暗恼着呢,怎么就那壶不开提到了那壶:弟妹别着急,承辉年岁还小。

只要管教得当,过得两年大了,懂事了,就好了。

李氏一听,甩了甩手帕,恨道:嫂子又不是不知,二爷本就是个横不管,竖不问的甩手掌柜,如今这管教儿子半分也指望不上他。

我又是个没主意的人,如何能管教得了这个祸害!陈氏听的心里头直皱眉,这还叫没主意?表面上不露声色继续劝道:弟妹快别这么说,你看这大姑娘如今不是被你管教的很好!女红,厨艺,管家那样不是拔尖儿的?艾芬看着艾英,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如今听自家老娘一夸,明白了:这种表情,这姿势,太完美了!并不是说艾英不好,而是这种表情出现在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脸上,怎么都让艾芬心里发毛。

如果古代大家闺秀是这样的,她可咋办?装得了一时,还能装的了一世不成?李氏横了眼艾英,兀自气恼道:只怪我自己肚子不争气!这么些年来也只得了这么一个孽障。

将来除了指望他,还能指望谁!说到这里眼睛转向陈氏:承辉也是嫂子看着长大的,嫂子也希望他能学好不是。

这时候,一直未曾说话的艾英站起来搂着李氏的胳膊,撒娇道:娘亲千万别恼弟弟。

弟弟还小,还不懂事。

何况娘亲还有英儿不是?英儿以后一定会好好孝敬您和爹亲的。

顿了顿,加上一句:大娘也一定能替娘亲想出好办法来的。

艾芬顿时晕菜,这小姑娘,真是不能小瞧:先是替弟弟说情,再是表现了自己,最后还拖了陈氏下水。

这话招惹得李氏一把搂过艾英哭到:可惜我这个好姑娘!为娘的还能留你几年在身边!但凡你要是个儿子,让我好歹有个寄托,随那祸胎怎地不行。

陈氏最见不得如此,赶紧给抱头流泪的两人递上一张新手帕。

侧头想了想,道:我自从生了艾芬以后,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和大家在一张桌子上吃过饭了。

趁今日天气暖和,将饭摆到大饭厅吧。

一家人在一起也好商量商量,如今府里孩子多,看看能不能请个先生到府里来教学。

只是这好先生,却不是一日两日便能请到的。

女儿以后也要请先生,不如现在请了,也省得日后费唇舌。

李氏并不接手帕,就着自己手上的帕子给女儿擦了擦小脸儿:倘若真是如此,我倒是有个好人选。

就是王家族学里的那位万先生。

如今年岁大了,只想少少地教几个学生,也好轻省轻省。

李氏疑惑道:王家?感情人家早就准备好了的。

李氏放下手帕,开口解释道:就是大姑娘小定的人家。

一句话说的艾英羞红了脸,挣脱离母亲的怀抱,低头坐好后又成了那个一言不发的小姑娘了。

艾芬再次打量了下艾英,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这就要嫁人了?如此的端庄,娴贞,连脸上的三分哭意七分羞意也拿捏得恰到好处。

啧啧,古人,了不得!姑娘大了,不仅出落得跟花骨朵儿一般,难得还如此得娴乖巧懂事。

不论是谁娶咱家的大姑娘,谁享一辈子福。

夸完了,陈氏再将话头一转:却不知道许的是王家的那位少爷?李氏一面爱怜地摸了摸艾英的头,又理了理了艾英的衣裳。

谦虚道:嫂子莫要夸她!你是没看见她淘气的时候。

只是好歹比起我那个祸害强了百倍不止。

顿了顿,李氏扫了眼周围的丫鬟、媳妇子,才淡淡地道:如今许的是王家二少爷。

陈氏想了想问道:哪个王家二少爷?可是十四岁就中了秀才的那个?暗自庆幸,此事艾定邦提过几句,要不然她现在就好看相了。

只是不知道如何结上的亲家的?一旁的小丫头们暗自咂舌羡慕。

说起这王家二少爷的大名,整个芙蓉城里,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长得一表人才不说,小小年纪更是一举通过县、府、院三试进了秀才。

所有人都说这王家大少爷将来定是做状元公的料。

如今年纪十五,虽然家里头困难些个,上门说亲的媒人依然踩破了他家的门槛。

李氏拍了拍艾英的肩膀,笑道:也不是也不是什么好了不得的人物儿,和我们大姑娘正好勉强配得。

说罢,端起茶,细细地品了一口,继续笑道:还是嫂子这里的人手巧,泡的茶就是不一样!李氏喝的茶,是冬霜用冬日梅花上的雪水冲泡的。

冲泡之前,要先用滚热的水烫杯,再拿干净毛巾将烫过的茶杯上的水擦干后,才放入上好碧螺春。

倒入适才烧开又凉了一会儿的水,待茶叶上的毛脱落并浮上水面以后,倒掉这第一道茶水。

第二道茶水也倒掉。

直到第三道茶水才端上来给李氏喝。

陈氏谦虚了两句,笑道:如今姑娘还小,咱得多留她几年才好。

李氏看了眼女儿,笑答道:我和她父亲哪里就舍得她。

都想多留她两年。

议定了她十五及笄以后再行婚嫁。

再说了,怎么不得寻几件好东西给她做嫁妆。

陈氏提了半日的心,到现在终于完全放下了,附和道:那是得多留几年。

咱们府里的大姑娘出嫁,一定要风风光光地。

也免得被夫家的人小瞧了去。

我会让人留意些个稀罕物儿的。

李氏抱过艾芬,一边逗着艾芬一边说道:不着急,不着急,还好些年呢。

且慢慢儿地再议就行。

陈氏放松了心情,和李氏又闲聊了起家常来。

陈氏抬眼看了下屋外的光线,正要吩咐厨房完饭多备几个菜,艾承辉便被奶妈子抱了进来。

随着一起进屋来的还有陈氏的两个小丫头,不过小丫头都一脸的愤恼。

陈氏暗悔,她怎么如此疏忽,怎么不叫两个婆子跟着前去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