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10-26 20:14:58 字数:1666书彤住着的衡芳斋在整个李府东面,原是给家中儿女居住的,现在她的兄长一家也就住在那东边的致远居,而姨娘们就在西边的小院里,中间隔了一个大花园。
一路沿廊走来,景色倒也清雅,假山池水,亭台楼阁,不骄不躁,处处显露着书香门第的气韵。
正所谓,三代看吃,四代看穿,五代才能出贵族,看来是不假了。
李家以诗书传家,祖上不乏入朝为官之人,也不确名流隐士或是书院夫子,诗书气质就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到了碧茵院门前,早有机灵的丫环进去通报了。
这两年,李书彤嫁出去后,内院里名义上是少夫人当家,不过,凭着少爷的心思,少夫人也是对这位半个婆婆恭敬有加,虽然碍于高姨娘的身份,不能让正经奶奶过来请安,但是,每日上午这位少夫人还是会过来串门拜会的。
如今,书彤好歹是家里的正经小姐,高姨娘无论如何也得要出门迎接的,因着这个,书彤那位大嫂也伴着婆婆出来了。
书彤也快步走了过去,向当头的一位年轻妇人行礼问好。
那位妇人就是自己的大嫂,同是当地诗书人家的女儿,闺名陈玉珍,也是个和善的女子。
李家血脉单薄,陈玉珍嫁进来后,家里也只得小姑一个女儿家年岁相仿,又是个识字的,两人处起来倒也挺好的。
那时候,书彤已经定亲,半年之后就出嫁了。
因此,陈玉珍急忙扶起来问好:妹妹,一家人不必多礼。
昨晚,歇得可好?劳嫂子挂心了。
书彤昨日回家,不敢打扰长辈清静,今儿特来拜会。
请小姐安。
旁边高姨娘也福了半礼,因着她是正经的偏房奶奶,又是书彤的长辈,还养了个儿子,地位倒是不一般。
就连自家嫂子也是每天过来问候的,书彤也是连忙还了一礼。
小姐快进屋里坐,虽然是春天了,这早上还是有些冷得。
一般一个干练的管事嬷嬷说笑着撩开门帘子,书彤早先听说过,高姨娘身边有一个陪嫁丫环,甚得她的信任,后来配了府里的管事,随着高姨娘掌权内院的时候,就是府里一等一的管事嬷嬷。
如今,府里人称她沈嬷嬷。
一行人说笑着进入厅堂,依礼落座,丫头们奉上茶水小点后,气氛又开始热闹起来。
书彤让春兰奉上了准备好的礼物,笑着说:记得姨娘最是喜欢蜀锦中的天重缎,我看这料子颜色花式正适合姨娘,特意拿过来。
小姐客气了,这天重缎自然是极好的,我看这颜色也好,倒是适合现在裁减衣裳。
姨娘,您就喊我书彤吧,如今外面走了一圈,才发现还是家里人最亲。
这……不合规矩。
姨娘身份自是不同一般人,书彤自幼也得大哥照顾,嫂嫂进门,也是多有照顾,姨娘不必客气。
呵呵,若是真的讲规矩,大嫂子每天过来问安就合乎规矩了;家中人丁愈是单薄,彼此间制肘少了,很容易成为一言堂,依照府中现在的形势,自己身份也是尴尬,少不得也是处处留心的。
何况,大哥大嫂对自己也是不错,这位高姨娘以前也没怎么得罪李书彤的,自己也就当上司敬着吧。
书彤,自你出嫁后,院子里就空着,虽然也是经常打扫,只怕现在住进去还会差些东西,有什么缺的,只管派人告诉嫂子。
嗯。
大嫂,我的小外甥也两岁了吧。
今年入秋,就满两周岁了,如今,正是淘气的时候,整天闹腾着。
那会儿,十个月大就扶着墙走路,看着跌跌撞撞的,我就心疼。
现在走得倒是稳了些,不过还得身边丫头婆子跟着才好,不然,那小子还不知道会去哪里。
大嫂一提起孩子,脸上就是笑容。
果然,孩子是女人之间除了美容之外最好的话题,就连高姨娘也加入了讨论。
三个人围在一起,说起孩子的话题,气氛也轻松了很多,高姨娘也讲起大哥小的时候的事,又叮嘱了大嫂一些话,彼此看起来倒是融合很多。
书彤听说自家大嫂还要负责府里内院的事,每天巳时(9点)不到,就有管事仆妇来回话,要大嫂定夺的。
果然,谈话时间进行了半个多小时,陈玉珍就告退出来了,书彤也跟着告辞了,不然,再做下去,也不晓得和高姨娘说些什么。
两人除了碧茵院,就分开了。
陈玉珍邀请书彤常去院里坐坐,书彤也说很想看看那个宝贝外甥,到时候必会去打扰的,嫂嫂还有事要忙,过后再去嫂子院里看小外甥。
两人分开后,陈玉珍自然去了自家院子,下面还有些事等着处理,府中采购银钱等还需要发令牌。
书彤也带着春兰向其她两位姨娘的院子走去,对于那位柔姨娘也有些好奇,很想见见母亲临去时,为何如此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