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那边的局势是越来越坏了,随着万历皇帝的驾崩,朝廷的征召也开始明发,各地宣抚司出兵勤王,调兵前往辽东。
这样的局势也让武昌城里的商家开始着急起来,这一打起战来,就是血本无归,当初前往辽东本是柳家出面牵头的,自然就有人往柳家想讨个说法。
柳子亮外面要应付商家,家里头也不安宁,柳大奶奶见局面不好,更是逮了机会,成日家吵吵着要分家,家里家外的事情,柳子亮撑了一些时候,终于在中秋时分,合家团圆时候,柳大奶奶又趁机大闹了一场,柳子亮气的当场吐血,第二天就倒下了。
刘如蕴得了信,带着小婉前往柳家探望,到柳家时候,门口平日都是车水马龙的,今日却有些冷清,想起柳家的绸布庄也有数日没有开门了,刘如蕴不由叹息。
虽说柳家的管家娘子还是像往常样出门迎接,那面上却总有些不知所措之情。
一路迎着刘如蕴到了厅上,刘如蕴刚跨了进去,柳三奶奶就迎了出来:妹妹来了,快些进来。
刘如蕴见柳三奶奶虽有些憔悴,面容还算沉静,方一踏进里面就吓了一跳,正对着门,坐着柳大奶奶,她满脸气狠狠的,旁边还坐着几个没见过面的女眷。
见了这样架势,刘如蕴倒不知该怎么说了,抬眼看了柳三奶奶一眼,柳三奶奶面沉如水:大嫂你也瞧见了,我这里有客,你有什么事,等我忙完再说。
有客?有人已经哼了出声:三奶奶,也不是我说你,这个时候,家里的事情先理清爽了,再去管旁的。
柳三奶奶看都不看说话的那人一眼,只是看着柳大奶奶:大嫂,家丑尚且不可外扬,难道大嫂真要做弟妹的说出什么不好听的吗?柳大奶奶听了她这番话,踌躇了一下,抬眼去瞧方才说话的那人,那人也是知道三奶奶素日的脾性的,这不过是趁了柳子亮倒了下来,才撺掇柳大奶奶在闹,好从中得利,听了这话,对柳大奶奶点了点头,柳大奶奶这才起身道:三婶子这里既有客,我也就不多留了。
她这一起身,旁的人也起身走了,柳三奶奶这才坐了下来,满脸的疲惫,刘如蕴坐到她身边,安慰的道:姐姐,既这样,我手头还能拿的出那么千把两银子,姐姐手头若紧,就拿了去。
柳三奶奶摇头:妹妹,这虽关银子的事,又不关银子的事,况且。
柳三奶奶苦笑一声:孤孀娘子的银子,还是留着吧。
刘如蕴也知道柳家这事,自己这点银子是济不了多少事的,听到孤孀娘子这里,不由愣了一下,只是又安慰了柳三奶奶几句,把带来的补品递于她,也就告辞了。
柳三奶奶把她送到二门口,刘如蕴刚要让她止步,就见有管家迎着王慕瞻过来了,柳家在辽东的生意,听的王慕瞻也下了本钱在里面,却不知道他这么一来,到底是来探柳子亮的病呢,还是?王慕瞻正走的匆忙,一眼瞧见刘如蕴在那里,倒愣了一愣,柳三奶奶瞧见王慕瞻,停了脚步道:王兄弟来了,方才爷还念叨着你呢。
王慕瞻抢上一步行礼,眼却没离了刘如蕴身上。
这些日子忙着辽东那边的事情,倒是有日子没见了,他心里又何尝不知道,辽东那里局势远不是朝廷所能辖制住的,那些银子,只怕就要白丢了。
刘如蕴的身影却已消失在不远处,柳三奶奶连唤了他两声,王慕瞻这才醒过神来,对柳三奶奶颌首,柳三奶奶见了他这副模样,似无意般道:患难方见真心,方才刘妹妹来了,张口就要把手上的银子给我,她一孤孀娘子,我怎好要她的呢?是吗?王慕瞻眼珠一转,这倒是她能做出来的事情,只是她那些银子,纵全拿了出来,也不济什么事。
刘如蕴方回到家中,小宋管家就一脸着急的迎了上前:奶奶,家兄方才来了一书,说四川那边有些不好,有几家欠了银子的收不上来。
银子,又是银子?刘如蕴不由一阵头疼,小宋管家已把宋管家写的信递了上去,刘如蕴粗粗一扫,成都那边,本就和几家宣抚司衙门做生意,那边江南的东西送进去,换些川中的土产,季季结账。
这两年走的也很平静,只是刘如蕴见辽东这边局势不好,吩咐宋管家这里加紧些,把帐都结清爽,实在不行就收了川中的生意,索性一心在武昌这里,谁知宋管家的信上说道,那些宣抚司衙门都称点兵勤王去了,别说银子,连原来换的土仪也不给了。
宋管家这下没法做主,只得写信回来问。
刘如蕴瞧了这封信,心里更是着急起来,这事方是正经的,想了一想,刘如蕴起身道:宋管家,速安排了,我要去成都。
去成都?小宋管家不由愣住了,想到的第一桩事就是阻止:奶奶,这事也要先和大爷商量了,奶奶一个孤身女子,怎好上路?刘如蕴的娥眉又皱了起来,盯着他看,缓缓的道:成都又不是没有去过,况且要等松江那边来信的话,这一来一去,又是数月,那时什么事都晚了。
小宋管家的话不敢说出来,虽说刘如蕴去过四川,但是那次一路上都有人护着,并不是孤身,这次真要让她带着几个人上路,再给自己几个胆子也不敢,只是他素来知道刘如蕴性子的,想了想道:奶奶,你纵要去,等小的去问了熟识的商家,有那要去成都的,一路结伴而行,单身上路是不成的。
不成不成?刘如蕴的火气又要上来了,却也知道小宋管家说的有几分道理,上次去四川,到武昌之前,全仗了刘大爷寻得熟识的船,不然这不熟的船,杀人越货的事情又不是没听过,从武昌到成都一路,又亏了王慕瞻,不然路上会发生点什么事,还真不知道,然此次事在紧急。
想了想又对小宋管家道:你速速去寻,若三天之内寻不到,我独自也要上路。
小宋管家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急忙出去了。
小婉方才是一直垂手侍立的,此时见小宋管家出去了,这才上前来替刘如蕴换衣裳,端茶上来。
刘如蕴木然的任由着她替自己换着衣衫,心里越发的不安定起来,身为商家之女,她明白局势的不安对生意的打击有多大,也知道有大胆的商家,敢趁着局势混乱之时,火中取栗,只是自己心里明白,这样的事还不敢做。
想了半日,只想的脑仁疼,成都这边的生意收了的话,仅凭武昌的生意,却实在有些撑不下去,难道自己做生意就要败了,好回松江去?小婉点上蜡烛,杜氏端上饭,小婉刚想张口喊刘如蕴,刘如蕴已经摆手道:打碗汤来就好,旁的都收下去,那些油腻的此时没有胃口。
小婉忙打了碗汤,用勺撇了上面的油,吹的凉热适当了,这才递于刘如蕴。
一碗汤喝下去,刘如蕴也从慌乱中醒了过来,这么一点事,就慌成这样,还想什么什么旁的。
吩咐小婉拿了笔墨,刘如蕴摊开纸,拿了算盘开始算起来,成都生意要收了,自己亏了多少,等算完时候,天空又已发白,也是一夜未睡的小婉见刘如蕴终于丢下笔,忙揉揉眼道:奶奶累了这么一夜,还是略靠靠罢。
刘如蕴伸了个懒腰,所幸宋管家做生意甚是得法,成都那边下的本钱,没有亏反还有些盈余,真收了的话,还有些舍不得,不过,若从宋管家遮遮掩掩的话里面来瞧,有几家宣抚司那里,只怕有些蠢蠢欲动。
刘如蕴按了按头,罢了,就算收了,再把这笔本钱投向旁的地,总也有些收成,只怕没有川中土产那么大的利息,那还有没有旁的出息更大?刘如蕴的手轻轻在梳妆台前敲打起来,眼睛突然扫到一旁邱梭送的那本经书上来,做出海生意如何?听的出海的生意利息颇大,这边出去的不过是些丝绸茶叶瓷器,那边拿回来的,就是宝石香料等稀奇物。
只是自己总是个女子,不好出海,又没有人带着,到时候这海上的风雨事小,闯进海盗窝才是事大。
小婉见刘如蕴只是在那里皱眉不语,连叫了两声,刘如蕴这才打了个哈欠起身道:罢了,先歇一会吧,等寻到人一起入川再说。
小婉应了,服侍刘如蕴躺下。
小宋管家到中午时候就回来了,笑着道:奶奶好运气,恰好王家的书坊有个四川的客商买了些书,明日就要往四川去,他的书坊,也是开在成都,和他说过了,他道带奶奶一个,也没什么不妥。
刘如蕴听了这话,方放下心来,对小宋管家道了辛苦,就忙着收拾行李,预备再往川中。
这次走的匆忙,行李这些带的不多,连土仪都没带,横竖自家成都的铺子里还有,到时去铺子里拿些也好。
坐了轿子到了码头,小婉刚扶着刘如蕴下了轿子,上了船刘如蕴才心安下来,听的这个客商姓杨,是个秀才,想来也是恪守礼仪的,只是遣杜氏前去致意,过了些时,有个清俊的小厮过来磕头:家爷命小的拜上奶奶,船舱狭小,难免有不便处,还望奶奶海涵。
刘如蕴见这个小厮说话伶俐,长的清秀,知道定是杨秀才知疼知热的小厮,忙拿出一锭银子赏了,小厮又磕个头,这才告退出去,等她出去了,杜氏笑道:奶奶,听的这个小厮是杨爷的。
不等她说下去,刘如蕴就白她一眼:这样的话,好是能进我们耳朵里的?杜氏忙住口不说,船此时已开行了,刘如蕴瞧着渐渐远离的武昌,成都之行,究竟是凶是吉?重逢奶奶,走了一夜,你可辛苦了。
天边的太阳喷薄而出,染红了田野,刘如蕴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听到小婉的问话,只是扶住了小婉,怎么也没料到,在有生之年,竟会逢上叛乱?去年到成都时候,已经是十月末了,把生意收拾一下,来往的账目清点清楚,已经过了新年,本预备就这样走了,又被闻蜚娥留住,说难得到了四川,上次不过去了趟峨眉山,此次再好好玩一玩,盛情难却,又留在这里一直到了七月。
那时四川的山水已经领略过了,带回去送人的礼物也已经买好了,预备走的时候。
谁知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拿下了重庆,本以为不过是乌合之众,谁知竟势如破竹,危及成都。
闻蜚娥这下连声责怪自己不该多留了刘如蕴这么些时,忙的收拾东西要送刘如蕴出川。
谁知奢崇明一反,已在家赋闲多年的闻参将到了成都,求见四川布政使朱燮元,愿以老迈之身再披挂上阵,报效国家。
闻参将既如此 ,闻蜚娥怎忍丢下老父,只得命家人送刘如蕴出川,谁知还不等从成都走,十月十八,叛军已兵临城下,围住了成都。
闻蜚娥这下更怪起自己来,寻法子先把刘如蕴送出城才是正经,这样一耽搁,自己在成都城又多待了一个多月,那些时日,日日都似煎熬,刘如蕴不由低声叹息。
刘家妹妹,你还能不能走,要不要歇息一时?温文的声音响起,杜子中,这个永远都是那么文雅的男子,即便由于焦急眼圈布满红丝,鬓边的头发有了银色闪过,却还是那样彬彬有礼,看到他,刘如蕴就想到还在成都的闻蜚娥。
想到闻蜚娥,自然就想到曼娘,昨日定下出城时候,曼娘只是紧紧拉着闻蜚娥的袖子不肯走,闻蜚娥好说歹说都不成,最后没法,只得把她击晕了才让她上路。
出城也是比不得平日里出门就是车马轿子伺候,此次只坐了车到了城门口,守城的士兵只把门开了个小缝,由他们鱼贯而出,此后就是沿着小路一路而行,还要防备着遇到叛兵巡逻,所幸领路的闻龙对这些小路极熟,一路带着他们,连狗都没碰到一只。
却是走了整整一夜,男人还好,刘如蕴她们都是裹了小脚的,走不多时,那脚就跟要断一样,再者这路也不是城中惯走的,荆棘草刺,也不知钻到脚力多少,刘如蕴怎敢叫出来,咬着牙往前走。
此时听到杜子中的问话,刘如蕴只是摇了摇头:姐夫不必了,此地离成都还不远,我们快些走吧,不然遇到叛军又是麻烦的事情。
杜子中沉吟一时,刘如蕴却看到了奶娘怀里的曼娘,曼娘已经醒了过来,在阳光照耀下一张小脸全是泪痕,也不知哭了多久,却没有哭出声音来。
娘,我要娘。
含糊不清的童声响起,昨夜走的时候,维哥已经睡着了,此时醒来,见不是躺在家里温暖的大床上,也没有了母亲含笑的面容,孩子家的心里,第一想的就是自己的母亲。
杜子中微不可闻的叹了口气,上前把维哥抱了起来:维哥,你要记住,你是男孩子,是新都杜家的子孙,以后切不可再像孩子般哭了。
新都,刘如蕴被杜子中这几句话说的心里发颤,新都已经被奢崇明攻下,杜家父母也不知是凶是吉。
维哥从没见过父亲这样严肃的对自己说话,脸上还挂着泪水,懵懂的点头,杜子中把他放了下来,回身对着这一从人,连上自己的孩子,还有刘如蕴这边的,总共不过二十余人,如果不是要把刘如蕴安全的送出四川,自己现在也应该在妻子身边,还有这两个孩子,杜子中看向孩子的眼神变的有些温柔。
笑着对刘如蕴道:刘家妹妹,日后这两个孩子,还要妹妹多费心了。
如果是在平常,这也不过是句普通的话罢了,放在这里,刘如蕴却觉得有点不妥,难道说杜子中把自己送出川后,还要?刘如蕴近乎张口结舌的道:姐夫,朝廷援军一到,叛军自然瓦解了。
杜子中唇边露出一丝苦笑,朝廷?朝廷手里能动的兵,不过同是宣抚司的那些,如果宣抚司不听调,成都被攻下也是迟早的事情,自己虽退归林下,却也要尽忠为国,只有这两个孩子舍不下了。
心里虽这样想,杜子中却没有说话,示意闻龙带路,继续走起来,小婉扶着刘如蕴跟在后面,珍儿夫妇又在后面,接着是奶娘抱着孩子,最后面是几个仆人在后面垫底。
虽说是十月天,刘如蕴的汗还是很快出来了,珍儿脸上的神情表示,她也撑不住了,还是上前随着小婉一起搀扶着刘如蕴,嘴里还在念叨:金枝玉叶的姑娘,怎能受这样的罪。
宋管家一脸沮丧的跟在后面,虽说是突变,但总是自己美处理好这里的事情,才累的姑娘受苦,到时候回松江见到大爷,不知该怎么说?一行人走在田野里,天地之间十分安静,好像就只剩下他们,路上的村庄大都没有人了,房子里面也是空空荡荡,还有些看起来就是被烧过的痕迹。
中午打尖时候,寻了间看起来好些的屋子,寻了半日才寻出一些稻草,烧出的热水也不多,只够每个人喝一口。
珍儿虽说是丫鬟出身,自从进了刘家,不过是做些内院的活,这样的苦还从来没受过,见到刘如蕴一双绣花鞋已被泥涂得看不出来本来面目,眼泪不由啪嗒啪嗒掉了下来。
刘如蕴喝了口热水,抬头看着珍儿如此,微微一笑,指着维哥道:你瞧维哥这么小,都不叫苦,有什么呢?珍儿擦擦眼泪,旁的话再没说出来了。
到了夜里时候也是如此,刘如蕴躺在稻草堆上,觉得脚上疼的和钻心一样,怎么也睡不好,没有月亮,只能看到满天的星星,刘如蕴算了算,此时已经是十一月底,还有一个月,又该过年了,往年此时,已在忙着预备过年时候的东西了,热热闹闹的,就算是去年,也是在成都,和闻姐姐热闹着,哪像此时?东想西想,总是累了,还是睡了过去,第二天一直走到天快擦黑的时候,才遇到一个农人,住到了他家,柴火这些就要多了些,除了热水,也能喝口汤了,刘如蕴坐在火塘旁边,听着他们和农人在说话。
在四川差不多也有一年了,乡谈也有大半能听懂,听的农人说周围能跑的都跑了,只剩的他,闻龙不由奇怪的问道:这位大哥为什么不走?农人对着外面喷出一口气:有什么好跑的,做农人的,到哪里都要种地,跑了反失了农时。
或许是农人舍不得地土,此后几日,渐渐人烟多了起来,打尖住宿也方便许多,又行了几日,已经到了乐山,奢崇明虽占了四川大部,乐山这边却没有骚扰到,城门口的士兵比平日要严了很多,盘查了半日才放他们进城。
寻了客栈,刘如蕴这十多日没洗过浴的身子,总算能和洗澡水见一见面了,洗了澡,喝着茶,这客栈虽说简陋很多,但比起前几日来说,已是天上地下了。
珍儿拿了针来,替刘如蕴挑着脚上的血泡,刘如蕴笑道:这有什么好挑的,过几日平了就成茧,那时就不疼了。
珍儿听了这话,那还掌的住,抬头看着刘如蕴问道:姑娘,等回去了,武昌的生意就收了罢,姑娘回松江去,老爷太太定是喜欢不住的。
又听到这话,刘如蕴不由按一按头,笑道:珍儿,你真以为,受了这么点点苦,我就受不住了吗?珍儿没再说话,只是碰着刘如蕴的脚掉泪。
刘如蕴知道珍儿的心,躺了下来,还是不说话。
小婉推开门,急匆匆的说:奶奶,你知道谁来了?谁来了?刘如蕴半撑起身子,总不会是自己哥哥吧?不等小婉说话,她身后已经闪出一个男子来。
见是个男子,珍儿倒唬了一跳,忙把刘如蕴遮住,刘如蕴却惊得忘了自己此时还躺在床上,脚上鞋也没穿,直起身子瞧着面前的男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来的竟然是王慕瞻,他一眼见到刘如蕴,见她虽赤了足,足上有些血泡,瘦削了些,面上精神却还好,一颗心此时方落到肚里。
珍儿见王慕瞻竟有要进来的意思,脚也忙不得替刘如蕴包,匆匆拿了鞋子替刘如蕴套上,又拿来梳子替刘如蕴梳一梳头,这才道:王二爷,男女授受不清,还是请出去罢。
王慕瞻此时耳里眼里,只得一个刘如蕴,旁人的话哪里还能听见?刘如蕴直到脚上被珍儿穿上鞋子,才想起这样可是不好见人的,直起身子,拿过梳子自己梳好,这才对王慕瞻道:王二爷,男女同处一室,还是请出去罢。
这句话王慕瞻总算是听见了,他已经走到刘如蕴身边:如蕴,难道此时,你还不明白我的心?真心许久之后,别说王慕瞻,连珍儿和小婉她们都等得不耐烦,却不敢开口,只是垂手侍立在那里,才听到刘如蕴说话,她的话里带有迟疑:为什么?为什么要明白你的心?说着刘如蕴好像找到方向,说话也快速而有条理起来:王二爷,世间男子的心,轻易是信不得的,况且你为男子,要寻的不过是一个能侍奉父母,料理家务的贤妻,这些我却是不能的,我曾自请下堂,自然也曾立誓,今生今世,再不回到旁人家的院子里去,做相夫教子的人。
王慕瞻听到刘如蕴这番话,反松了一口气,他只是笑望着刘如蕴:如蕴,难道你真以为,我寻的妻子和旁人是一样的,若真如此的话,我早成了亲。
刘如蕴微微一怔,珍儿脸上有些发红,这些话,怎能是她们能听的,只是刘如蕴没叫她们出去,若自己主动要带着小婉出去,又怕反惹出些事来,只得拉一拉小婉,两人悄悄退到门边,伺机溜出去。
沉默持续在房间里面,见到刘如蕴又不说话,王慕瞻又开口说了:如蕴,我只想告诉你,我想娶得,是我王慕瞻的妻子,而不是王家的媳妇,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料理家务,这些事情,自有旁人去做。
旁人?刘如蕴的眉毛一挑,看向王慕瞻:难道你还想另娶一人去做王家的媳妇?这个?王慕瞻方说出话,就知道刘如蕴误会了,他笑开了,笑容甚至带有一丝俏皮:如蕴,我说的是,你永远不会是我身后的某门某氏,而是。
王慕瞻停了一停,看向刘如蕴的眼里满是温和:我姓刘名如蕴的妻子。
姑娘,杜爷回来了,请姑娘出去说话。
宋管家的声音突然响起,珍儿都听的眼里差点掉泪了,听到自己相公竟然在外面说话,转身出门就要和他说。
直到此时刘如蕴方意识到,自己和王慕瞻所说的话已经被珍儿和小婉听的清清楚楚,面上不由微微有些发红,只是转念又一想,这些话并不是不能对人言的,扬声对外面道:请杜爷稍候,我随即就来。
王慕瞻退后一步,离门边也只差一步了,轻轻对刘如蕴拱手:如蕴,这些话,皆慕瞻肺腑之言,还请细细思量。
说着就退了出去。
正在被珍儿埋怨的宋管家看见姑娘房里出来一个男子,定睛一看,还是熟人,眉头不由皱了一皱,珍儿用手在宋管家手肘里面掐了一下,又瞪他一眼,嘱咐他不要乱说,这才上前给王慕瞻施礼:王二爷,我家姑娘的性子你也是知道的,还请。
话没说完,已经被王慕瞻打断了:你不消说,我若是要寻个柔顺的,也不会。
珍儿听到这里,顿有心花怒放之感,还要继续往下说,门帘被掀开,小婉扶着刘如蕴出来,刘如蕴的脸色不知是用了脂粉还是天气冷了,脸上的红越发明显了,她看都没看王慕瞻一眼,只是对宋管家道:杜姐夫在哪里?王慕瞻的那句话,让宋管家听的有些发愣,难道说当时的传言并不是传言,这位大奶奶的表弟,确是看上三姑娘了,可是三姑娘说实在的,姑娘家首要的柔顺就没有,虽则有才,却太过孤傲,除了容貌长的甚美,旁的也就没别的长处了。
难道说王二爷是日子过的太好,想娶个母老虎回家受气不成?也容不得宋管家再多想,听到刘如蕴的话,忙上前带路去见杜子中。
杜子中此时的神情已经轻松许多,见到刘如蕴来,忙道:刘家妹妹,本来还想着,寻个妥当人送你回武昌,谁知天从人愿,恰好遇到王兄,就由他送你回去。
王兄?刘如蕴瞧着坐在杜子中身边,笑的温文尔雅的王慕瞻?心里暗道,他倒跑的快,杜子中说完就对王慕瞻道:平日里断不敢如此相托的,现时既遇到急事,也只有再三托付王兄了。
说着作揖不止,王慕瞻已从椅子上站起来还礼不迭:不防的,刘姑娘本就是亲戚,再说我也恰好回武昌,这不过举手之劳。
刘如蕴虽低着头在旁边,却听的迷迷糊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王慕瞻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又怎么会又要回武昌?杜子中已经转身对刘如蕴说了:刘家妹妹,事出紧急,我也没和你商议,今夜我就要赶回成都,两个孩子就交由你先带回武昌,若天有幸。
这话让刘如蕴从自己的思绪里走出来,抬头看着杜子中。
杜子中微微一笑:蜚娥是我的妻子,那里还有我的父母,唯一舍不下的就是两个孩子,把他们托付于你,我心也就安了,况且我虽辞官多年,却也曾食朝廷俸禄,自然是要回去的。
杜子中这番话说来不过是云淡风轻,刘如蕴却听的心惊肉跳,只是连劝说的话都说不出口,为国尽忠,纵任性如刘如蕴都明白的,身为一个从小读书的士子,这样的事是值得骄傲的,她强忍了眼里的泪,盈盈拜下:姐姐和姐夫所托,做妹妹的一定不会辜负。
杜子中事情一说完,心里也觉得踏实不少,也不及还礼就对刘如蕴道:既如此,妹妹还是回去收拾一下,你们明日就动身吧,我去望望两个孩子。
说着只微一拱手,就进里面去了。
王慕瞻长叹一声,走到还在发呆的刘如蕴身边:如蕴,快些回去歇息一下吧,明日坐的是小船,你何曾吃过这等苦。
刘如蕴的泪水终于滴了下来,也不及去擦,她抬头望着王慕瞻:姐夫是要回去送死,我吃那点苦,算得了什么?王慕瞻怎么会不明白呢?况且他这一路而行,见到听说的比刘如蕴知道的更多,风雨飘摇,明室的江山只怕气数已尽了,隐隐还听的朝廷里面纷争不休,不过这些他并没说出来,自己只是个商人,所能做的,不过是期待圣人出世,拯万民于水火之中。
看见刘如蕴哭的这样伤心,他没有再说话,只是示意小婉把她扶出去,小婉还沉浸在方才听了王慕瞻那番话的震惊之中,对他的话绝无不从之理,急忙上前扶起刘如蕴就要出去,刘如蕴刚要走,突然一把拉住王慕瞻的袖子:为什么,你为什么要来这里?是来寻我还是?这样失礼的举动,王慕瞻却没有半点难色,他的手轻抚上刘如蕴的肩,声音轻柔的好像要哄她入睡:不管怎样,我都寻到你了。
刘如蕴的手从他的袖子上滑下,眼里的泪水越掉越急:可是,我是不会回到一个院子里面去了。
王慕瞻又笑了,笑的眼角的纹路好像都含有笑意:我知道,天地这么大,你一个人走的很孤单,以后会有我陪你。
这话仿佛是誓言,刘如蕴的眼神转的温柔,她唇边露出笑容,这种如释重负的笑是王慕瞻从没在她脸上看到得,然后小婉觉得自己的手臂变的沉重,几乎撑不住了,低头一看,原来刘如蕴倒了下来。
小婉差点叫了起来,王慕瞻上前按了按她的脉,笑着对小婉道:没事,她只是睡着了,送她回房吧。
宋管家已经出去叫了珍儿进来,两人相帮着把刘如蕴送回了房,宋管家此时心里越发奇怪了,这个王二爷,还着实奇怪,放了那么多的名门闺秀不挑,偏挑自家这个性子古怪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