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大家先收藏了,本书已签约,绝对不会断更停更,更不会所谓的J,看着有味道就来点奖励什么的吧!什么推荐,鲜花,打赏都没关系,谢谢关注本书的朋友们,我一定努力写好本书,争取写出真正的那种久违而向往的乡土气息。
第二天,陶潜起了个大早,每次回老家他睡觉都不会赖床的,因为在这样的话就呼吸不到早上那么纯净的新鲜空气了。
都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昨晚有着那么美丽的晚霞,今天当然就是一个大晴天。
小鸟在树上歌唱,太阳已经照亮了东边的天空。
农村里大多数人都是鸡鸣就起床,因为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在早上做的,如果等到中午,烈日当空,就太热了,做事情就不是那么好受了。
陶潜起来的时候奶奶早已起床,这时正在院子里喂那几只老母鸡呢。
咯咯咯,咯咯咯!奶奶在那里吆喝着,那几只老母鸡就像是条件反射似地往这边就飞奔过来,那后奶奶就洒下一把包谷,那些老母鸡争先恐后的抢着吃,等第一把吃完,奶奶便等那些老母鸡吃一些地上的小石子,那样有助于消化,然后再洒下第二把。
直到喂到了每天的量,奶奶才停止了喂养。
那些老母鸡看着老人家不再撒下食物,也知趣的各行其是去了,没有在那里久留。
陶潜走到那丛玫瑰前看了一下,今天才是弄好阵法的第二天,没有什么特别的效果,那棵没有掉叶子的玫瑰依旧傲然,掉完叶子的还是老样子。
不过陶潜没有心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既然铜镜都这么神奇,相信阵法也不会是假的。
走到院子里的一棵橘子旁,陶潜按照铜镜说的修真功法修炼了一下,虽然没有像里面说的一样产生一股股气流在体内流动,不过修炼过后确实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乖孙子,回来吃早饭了。
祖屋门口传来奶奶的叫喊声,陶潜赶紧走出院子,回到祖屋。
堂屋正中央的那张八仙桌上放着一个碗,碗里放着几个鸡蛋,陶潜坐了下来,这时奶奶从厨房端出两碗豆儿稀饭。
放了一碗在陶潜面前说道:城里可吃不了这么好的米熬的稀饭,来,多吃几碗。
四季豆一根根的埋在稀饭里面,稀饭都带着些农村土四季豆那种绛紫色,稀饭飘着淡淡的清香,陶潜深深的吸了口气,使劲往嘴里刨了一大口。
可刚一入口,陶潜便嗷嗷的叫了起来,不断的哈着气,太烫了,陶潜吹都没吹过就刨了一大口,不烫着才怪。
看着这一幕,奶奶也不禁笑道:慢慢吃,还多着呢。
陶潜嘿嘿一笑,不过还是吃的飞快。
这种豆儿稀饭在城里根本没卖的,城里只有什么绿豆粥,红豆粥这些,米也不是那么的好,吃着家乡的米,家乡的菜,心情自然是无比的舒畅,也不自觉的多吃了几碗。
奶奶在一旁看着这个许久不见的乖孙子,手里剥着那几只老母鸡下的土鸡蛋,这是他专门为陶潜留的,这种鸡蛋城里买不着,那些城里所谓的绿色鸡蛋其实不外乎是说说而已,哪里比得上这吃粮食虫子长成的母鸡生的鸡蛋好。
连着给陶潜剥了三个,直到陶潜说够了够了,奶奶才停止了没再剥,问道:吃饱没?潜儿,没吃饱我再给你做别的。
陶潜赶忙答道:饱了,奶奶,你也快吃,别光顾着我呀。
奶奶笑呵呵的说道:人老了,吃不了那么多,只要你们年轻人吃得饱就行了。
陶潜看着这个疼爱自己的老人,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高兴,说道:奶奶,今天我们干什么呀?奶奶答道:今天你大伯家要打核桃,你去帮帮忙,你大伯也几十岁的人了,没有你灵活,你大伯家两个哥哥又不在家。
打核桃,陶潜在小时候可是经常干这事啊,那时候还小,跟只猴子一样,跟着大人就爬到树子上边,大人怕小孩儿出事,把他们赶下来。
对了,你张大伯家的大山回来了,要不你去把他叫来你们俩一起打,免得你大伯还要上树去。
奶奶又说道。
你说大炮回来了啊?狗日的怎么没通知我呢?我现在就去叫他。
说着陶潜就向着祖屋下的小路跑去。
张大山,因为长得十分的壮硕,所以村里的人都叫他炮才,而耍得好的几个死党都叫他大炮。
陶潜便是从小和大炮一起玩到大的死党,只是后来到城里读书过后一起玩的时候少了,不过每次回来可都是会联系一下,感情特别好。
来到一幢三层高的小楼前面,陶潜大声叫道:大炮,快出来。
刚一叫完,二楼的窗口那便伸出来一个剃着平头的圆脑袋,这人正是张大山,一看到是陶潜,高兴的说道:二娃,什么时候回来的?你不是在成都找工作吗?陶潜是个爽快人,说道:找不到啊,回来看看能不能做些其他的,咦,你不是也糟州打工吗?什么时候回来的啊?张大山把头缩了回去,没几秒便下了楼,只见张大山要比陶潜高上不止一个头,陶潜都一米七五了,这张大山保不准快一米九了,身子更是壮的像头牛。
张大山笑嘻嘻的说道:回来快一个月了,本来去镇上找过你,陶二伯说你还在成都没回来。
你打工打的好好的,跑回来干什么啊?现在退耕还林,家里屁事没有,张大伯身体还那么硬朗,用不着你回来帮忙才是,老实交代,回来干什么?张大山听完陶潜的发问,脸上不经意的露出一点粉潮的颜色,有些害羞的说道:我伯伯(农村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叫我回来娶媳妇。
生完孙子再出去。
这农村一向把传宗接代看的很重,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习俗在哪里也是有的。
陶潜带着一丝悻悻的语气问道:那我应该快有嫂子了吧?平时俩人什么话都说,不分彼此,不过张大山比陶潜要大上两岁,所以在心底陶潜也是把张大山当成大哥一样的。
张大山挠了挠脑袋,说道:还没呢,女方说要过了年才嫁过来。
那也快了,要不了几个月。
农村现在娶妻生娃,基本还是按照以前那种说媒的方式,由媒人说,相亲,下聘礼,然后定下日子结婚。
这是个十分系统的习惯,只有在淳朴的农村还保持着,这次张大山要取的传说是邻村的大美女,陶潜知道后又开了一下张大山玩笑。
大炮,今天没事吧?没事就跟我去帮我大伯打核桃。
陶潜说道,他倒不管张大山同不同意,就算张大山有事他也会把他给拖着去的。
没事,有事也等打完核桃才去,我家那几棵核桃树前天才刚打完了,总共得了五千颗,留了一千在家里,四千都拿去卖了。
张大山一边说着一边跟着陶潜走到了陶潜大伯的院子里。
陶潜大伯也有好几棵核桃树,今年由于气候比较好,这核桃也结的非常不错,陶潜吩咐道:我去搬梯子,你去找两根杆子。
张大山说道:还是你去找杆子吧,你大伯家那个梯子是我爸帮着做的,很长很重,你怕是拿着有些吃力。
陶潜也不和张大山争,知道这娃有力气,于是跑到祖屋后面拿了两根老长的精竹竹竿,这种竹子长但不粗,所以不是很重,而且十分坚韧,不容易折断,用来打掉树上的东西再合适不过了。
待陶潜拿过来,张大炮已经把梯子放到了一棵树底下了。
核桃树树干下边都没有枝丫可以攀爬,只有用梯子才能先爬到有枝丫的地方。
陶潜和张大山把梯子固定好了,一个在下面扶着,另一个飞快的爬上去了,待第二个人爬的时候,陶潜的大伯又来把梯子扶着。
在树上,俩人就像是两只猴子,各自找了两个比较顺手的位置,然后陶潜的大伯便把那长长的竹竿给递了上去。
待一切的稳固了,陶潜叫道:大伯,你们到上面的空地上去,免得核桃掉下来砸着你们。
虽然核桃不大一个,但这么高掉下来砸到人也会给砸出一个大疱来。
核桃已经成熟了,有的已经往下掉了,一颗颗,有的还包着那层绿色的皮,但大都已经爆开,像是要蹦出来似的。
陶潜和大山在树上看准了核桃多的地方一阵猛砸,核桃哗哗哗的往下点,简直是下了一场核桃雨,地上随处可见那绿皮裂开的核桃,有的甚至完全脱离了绿皮。
就这样陶潜他们疯狂的在上面打着,核桃雨不停的下着,不过他们可不敢打他们头顶上的核桃,怕砸着自己。
不过十几分钟之后核桃雨就慢慢的小了下来,因为大部分已经掉到了地上,现在陶潜他们只得寻找着有有核桃的地方打。
大约半个多小时,一棵树上的核桃基本上打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看不到的,陶潜两人也微微有些喘气,在树上可不是轻松活,又要顾及着不掉下去,不要被掉下的核桃砸,还要挥动着长长的竹竿,确实还是一个体力活。
不过这时候陶潜的大伯,大娘,陶潜的奶奶都在树下忙活着了,他们正在把刚打下来的核桃捡起来装到袋子里边。
待大伯他们捡完,陶潜他们又爬到另外一棵树上继续打。
直到要到中午的时候那几棵核桃树上的核桃才被清理干净,陶潜他们下来,清理了一身的灰,本来打算回来耍两三天的陶潜可没有带衣服,洗完澡之后去张大山那里找了件张大山以前的衣服穿上,虽然有些土里土气的,不过从小在农村呆过的陶潜可没在意这些。
中午随便吃了些东西,下午便休息,不过陶潜大伯他们可就有得忙了,他们得把那些还在绿壳里面的核桃给剥出来,粗略的数了一下,大伯家的核桃至少有八千多颗,这可是个很不错的收成啊,就打每颗卖两角钱,都要卖上一千六百多块钱。
虽然对于那些大城市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小数目,不过对于农村的人来说,这可是能开支至少半年的费用了。
二娃,这么久没回来,下午太阳小些了我们去掰爬海(螃蟹)好不?张大山提议道。
陶潜一听,高兴的答道:好啊,就你主意多,我正在想下午干什么呢!正文 第四章 掰爬海(螃蟹) 字数:3457爬海,螃蟹在村里的俗称,因螃蟹能慢慢的在海中爬行,大家认为其能爬过大海,所以取名为爬海,还有种说法是法海的谐音,传说法海被白蛇打败,最后躲到螃蟹中,所以大家称螃蟹为法海,后来就谐音为爬海。
以前在小的时候,放学回家,路过小河沟时,一群人都会顺手掰开沟里的鹅卵石,运气好的话,里面能抓到小孩拳头那么大的螃蟹,不过一般的路过只是抓来玩玩。
而有的时候,三两个人组织起一起去掰螃蟹,那样回来便可以做一顿螃蟹大餐,虽然与海里那种巨大的海蟹没法比,但山蟹有山蟹的味道,滑嫩,爽口,清香。
当张大山一提出去掰螃蟹的时候,陶潜便想起了小时候那种吃螃蟹的感觉。
心中早已被那种感觉填塞,巴不得现在就去。
直到等到太阳快要下山,陶潜才给奶奶说让奶奶在家里等着,他们去掰螃蟹回来再做饭。
奶奶也没有反对,只是叫他们不要跑远了,路上小心点,山里比不得城里。
其实这些地方,小时候陶潜他们就不知跑了无数回了,早已是熟的不能再熟,不过此时奶奶的关心让陶潜心里也十分感动,奶奶从小就对自己好,什么都顺着自己,就连做错了事父亲要打自己,奶奶也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这明显已是一种溺爱,所以陶潜十分感动,也很心疼自己的奶奶,听说奶奶病了,连忙收拾东西跑回家来看望奶奶。
也没有什么准备,只是拿了个小木桶,陶潜二人就向着小时那条最多螃蟹的小河沟上游走去。
要想抓到大的螃蟹,只有到人们不经常去的那截才会有,那些人经常路过或者经常掰的地方,只有一些小指头大点的小螃蟹了。
说远也不远,说近也不近,陶潜他们要去的地方大约要走半个小时,那是小时候他们发现的一个地方,比较隐秘,到那里的人不多,相信一定会满载而归的。
一路上聊着各自不同的事情,两人对对方最近几年的生活也了解的差不多了。
诶,二娃,今天不打核桃还忘记了,你说那青冈山山顶的那几棵野核桃应该也差不多可以打了吧。
张大山问道。
野核桃,大小不足平常吃的那些核桃的一半,但吃起来却异常的香,那滋味,感觉比炒好的花生瓜子还要好吃很多。
以前他们每年都要去弄些回来。
虽然好吃,但是一般好的东西都不是那么的容易得逞的。
野核桃也一样,虽然容易得到,但却不容易弄到嘴里,因为这种核桃十分的坚硬,要砸开这种核桃必须要用铁块。
一般拿到门缝里压或者用砖块砸都不行,因为那样不是门被顶凹下去就是砖块从中间断开,野核桃可以说像铁块一样坚硬。
不过那东西太香了,大家也顾不得这么多,再难弄开也要吃。
一般半个小时能弄开吃上四五个就算不错了。
陶潜以前就很喜欢吃野核桃,但这么多年了,早就忘记还有这个美味的东西,今天张大山一提,想着那差不多要忘记的滋味,陶潜心中就像是要伸出一只手一样,迫不急待的说道:我们明天就去。
张大山哈哈一笑,说道:就知道你娃会这样回答,明天去就明天去,记着要早起,我可不想晒太阳啊。
你就放心吧,我从来不赖床的。
陶潜答道。
说话总是过得很快,两人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目的地的不远处。
前面像是一个峡谷,不过并不深,只是两个山的分界而已,就那样顺着山脊形成了一条山沟,只是陶潜他们要去的那截要凹的深一些。
陶潜是空着手的,那个木桶由张大山提着,一般有张大山在,这些需要用力气的活基本都是他来,陶潜从来不和他争。
张大山也是和憨厚心宽的人,那些粗重的活都抢着干,也不抱怨什么,完全显示了山里汉子那种纯朴的性情。
那个地方之所以比较隐秘,其实是那里不怎么好下去,周围都比较陡峭,没人会为了抓螃蟹而特地跑到这么远又有些危险的地方。
这个地方也是陶潜他们一次出来玩无意间发现了,以后每年几乎都来一两次,基本都是满载而归。
慢慢的跟在张大山的后面,踏着山石一步一步的往下走,张大山比陶潜在山里生活的久,所以现在也在前面带着陶潜,他也怕久居城市的陶潜不习惯这山里的生活,走不惯这难行的山路。
不过陶潜也没那么秀气,虽不是经常来这些地方,但这小时候都能来的地方,现在这么大了,还怕什么的,不过两人都没有说出来,陶潜也知道张大山是在为自己考虑,心里也很感激,心想以后如果自己那个计划成功了,一定把张大山叫来一起合伙。
两人都没有太多的顾忌,手扶着山石,脚也踏着山石,虽然慢,但好在这个小峡谷也不是很深,不大一会儿便下到了谷底,顿时看见那条清澈的小河沟。
小沟在其它地方流的很急,不过由于这里比较下凹的缘故,底下地形十分平坦,沟水也流的缓慢起来,就连沟底的石块也看得清楚。
很久没来这里了,看着周围似乎也没有变的太多,陶潜心里也是有种亲切的感觉。
两人不想太多的耽搁,坐缘边的大石头上把鞋袜都脱了下来,把裤脚高高挽起便往沟里走去。
沟水有深有浅,深的地方能没过腰部,不过他们可不会去那些地方,别说裤子挽不了那么高,就算能也不会去,因为那里就算有螃蟹你也抓不住,水那么深,看也看不清,更别说抓住了。
他们去的地方是比较浅,而且石头比较多的地方,因为螃蟹一般都躲在石头底下。
来到理想的地方后,陶潜把手伸进水里,双手抱着一个扁平的石块,轻轻的揭了起来。
他不敢太用力,如果那样,水就会变得十分浑浊,那样就看不见底下是不是有螃蟹,等到水变清亮的时候螃蟹早就跑到另一个石头底下去了。
在陶潜掰开石头的时候,张大山却是仔细的盯着石头底下。
因为陶潜是轻轻的掰开,所以产生的浑浊不是很明显,几下就被常流的水给冲清亮了。
这时候两人都不由得瞪大了眼睛,这第一掰,就发现有两个小孩拳头大小的螃蟹在那里晕头转向的,不知要往那边跑。
只见张大山把木桶往河沟上游一扔,双手迅速伸进水中,一只手按住了一只螃蟹,那螃蟹登时被按在那里动弹不得。
张大山在按住螃蟹之后迅速换成两个拇指按住蟹背,食指从螃蟹后面伸向它们的腹面,然后就这样把两只螃蟹给夹了起来。
两只螃蟹还不知道是哪回水发了,像个丈二和尚,挥舞着身前巨大的钳子,可它们哪里夹得住在后面抓着它们的手,现在不是它们想夹别人,而是自己被张大山两个巨大的手钳子夹住。
陶潜开玩笑道:大炮,你知道你现在像什么吗?张大山愣愣的问道:什么?陶潜哈哈大笑道:大螃蟹。
张大山看着自己夹着螃蟹的双手,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是啊,确实像只大螃蟹。
两人正好把两只螃蟹放到刚扔到上游冲下来的木桶里,张大山不知道哪里弄了个绳子,把木桶绑在了身上,说道:这样不就方便多了。
就这样,两人继续掰开一个个石头,虽然很久没来掰过了,但几次过后就越来越熟练了,两人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这次你掰石头我抓螃蟹,下次我掰你抓。
不过再熟练陶潜也还是被一只大螃蟹的钳子夹了一下,疼的他直甩手。
张大山看着陶潜被夹这一幕也忍不住大笑起来,说道:你该知道这螃蟹的厉害了吧!你夹它,它也会还回来的。
今天两人确实收获丰厚,几乎抓满了满满的一桶,最后是因为装不了,螃蟹要从桶里边爬出来才没有再抓。
这个地方大概是因为太久没人来,几乎每个石头底下都有着不小的螃蟹,所以两人也没费多大的力就掰了一桶。
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想着回家能吃上这难得吃上一次的山蟹肉,陶潜心里便美滋滋的。
不过在离开之前陶潜也没有忘记在这个小河沟周围布上一个聚灵阵,他想聚灵阵既然能使动植物生长,那螃蟹也属于动物,这样下次来就不会因为这次抓捕过多而只剩小螃蟹了。
两人把鞋袜穿上,便心满意足的往家里走去。
正文 第五章 菜根脆,蟹肉香 字数:2468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看了一下时间,已经要到八点,不过奶奶似乎还在等待着陶潜他们归来,一个人坐在门前的坝子里望着陶潜他们离去的方向。
当看点陶潜他们人影出现在可视范围之内的时候,奶奶才站了起来。
陶潜他们也看见在那等待的奶奶,加快脚步赶了过去。
奶奶,你看,我们今天收获不小啊,抓了满满的一桶。
陶潜提着直径约三十厘米的木桶在那一晃。
奶奶一看,也禁不住说道:这么多啊,还都是这么大的,我可是很久没看见过有人抓到这么多这么大的爬海了,你们到哪里抓的啊?现在人口越来越多,加上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趋严重,所以小河沟一些经常有人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大的螃蟹,奶奶有些惊讶也在陶潜的意料之中。
陶潜说道:奶奶,在哪抓的你就别管了,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去抓,你快去帮我们烧火,我们今晚就做上一桌全蟹宴。
好,好,奶奶这就去,你们快把这些爬海打理出来。
奶奶笑着说道,然后就向厨房走去。
村里对螃蟹的吃法不是太讲究,不过还是有着许多地道的吃法,现在又这么多的螃蟹,肯定不会只做一种菜。
陶潜和张大山商量了一下,决定多做几样,那样就可以多享受一下多年没有享受过的山蟹大餐了。
螃蟹分雌雄,雄蟹吃膏,雌蟹吃黄,有挑剔者钟爱雄蟹,因为雄蟹的膏虽不及雌蟹黄多,但入口幼滑香口,多油滑溜,真正是享受。
要分辨雌雄很容易,蟹肚呈三角形的为雄,呈圆形的为雌。
但真正的内行看腿就能认出,雌蟹两螯上有灰黑的一团绒毛,但仅有此毛而已,余腿光洁;而公的八只腿上还有排列如刷的细毛。
秋风响,蟹脚痒。
金秋时节,螃蟹黄满,肉嫩味美↓所谓: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秋后,菊黄蟹肥,九月团脐十月尖,螃蟹已到了壳硬肉丰爪实的时候,这时候的蟹可以整只活煮,剥肉食用。
煮蟹也有讲究,先把螃蟹洗净,选些大个的然后把脚爪用线缠捆住,再放萨中烧煮。
煮蟹水不能放得太满,锅中水位于蟹数同等,这样煮蟹时受热的活蟹不能曾中爬动,保证蟹脚爪不掉落,活煮时水中要放些盐和葱姜,去掉蟹腥♀样烧煮的蟹只只完美无缺,味道鲜美。
吃蟹时,放上配好的调料,备些醋和姜末,邀上三五知己朋友,边吃边聊,慢慢食用,其乐无穷。
但今天就只有陶潜和张大山,还有奶奶,不过他们可不是吃独食的人,陶潜到隔壁喊上了他的大伯和大娘,然后和张大山一起去叫上了张大山的父亲,人多吃着才热闹,那样才香。
除了活煮螃蟹外,陶潜他们还做了油炸螃蟹,麻辣炒螃蟹等,一共做了四五样螃蟹菜。
待把螃蟹都做好之后,奶奶才从厨房里慢慢的端着一个大碗出来,陶潜一看,脸上露出向往的表情,口中叫道:折耳根!对了,就是折耳根,虽然在城市里也经常吃到折耳根,但城市里的那些都是那些周围的农民自己培育的,又粗又大,没有了那份清香,吃起来没什么味道,这些都是在山上自己长的,运气好碰上了挖那么几把,拿回来凉拌着吃,那感觉美极了。
陶潜他们村吃折耳根是从来不吃叶子的,所以在城里的时候他也吃不惯那种根叶通吃的吃法,总感觉那酸酸的叶子吃起来不舒服。
看着奶奶端来的那大碗凉拌野生折耳根,陶潜忍不住上前就夹了一大筷子,往嘴里一放,立刻又一股清香传来,还带着一些泥土的香味。
慢慢的嚼着,嘴里哗哗作响,不过心里却是美滋滋的,这次回来可以说是不枉此行,山蟹肉,折耳根,简直太美妙了。
折耳根很明显是奶奶很早就做好了,不然这个时候如果现做的话不会这么入味,陶潜吃的时候感觉盐和味精已经透入到折耳根里面去了。
一群人边吃边聊,陶潜的大伯和张大山的父亲也聊起了小时候抓螃蟹的事,大家吃的乐不思蜀,奶奶也从柜子了拿出了一瓶陈年老酒给他们倒上,陶潜虽然不胜酒力也还是喝了几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扫荡,大家终于把这一桌子的螃蟹大餐给解决完了,个个都吃的笑嘻嘻的。
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各自都心满意足的回家去了,屋里就只剩下了奶奶和陶潜。
帮奶奶把事情做完,陶潜洗了个冷水澡便进屋里去了。
不过他可没有马上就睡,而是按照铜镜给他的那套逍益经的练气诀练习了几遍再躺下睡觉。
在床上的时候,陶潜脑子里不断的想着自己那个计划,他想着既然阵法对动植物有这么好的效果,自己何不利用起来,搞好种植和养殖,那些阵法不仅可以加快生长,还可以种植反季节的农作物,简直比大棚还神神奇。
而且按照铜镜所说,在聚灵阵中的植物基本都会生长的很好,自己难道不能种植一些出产很低,不易种植的植物,或者种植一些贵重的药材。
一想到这个计划,陶潜就有些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入睡,直到练习了一遍铜镜教的静心诀之后才缓缓入睡了。
第二天,陶潜也起了个大早,先到了院子里呼吸了一下新鲜空气,最主要还是修炼逍益经的练气诀,不过今天依旧没有感觉身体里产生有灵力,心里想道:难道地球真的不适合修行?不过陶潜也明显感觉得出修炼的好处,自己在修炼过后感觉更加有活力了,精神更加集中,听力视觉也感觉更加灵敏了。
所以他决定无论怎样这套功法也要练下去。
练完功,顺手在院子里摘了两个小番茄放到口里,慢慢的走到了祖屋外那丛玫瑰前面。
可这一看,陶潜不禁神色一怔,因为他发现那些掉完叶子的枝干上竟然开始冒出点点刺色的小芽,就像春天万物复苏时那种感觉一样,虽然发出小芽的枝干不多,但这才两天,就有这么好的效果,这让他也感到这阵法真是神奇。
没有想太多,因为他的计划已经决定,到时候就看怎么给家里人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