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竞芳菲 > 正文 第十五章:痢疾

正文 第十五章:痢疾

2025-04-03 08:08:33

在陆家的日子,果然比在秦家好过不知多少倍。

陆家人口简单,就陆月名夫妻带着陆寒这个独子过活。

底下几房佣人,人数不过十来个。

就算加上她和春雨二人,整个院子里往来走动的人也不算多。

不像秦家,秦老夫人以下有好几个儿子,又没分家。

一家大宅子里人挤着人,这就容易生是非,何况秦家的家风……芳菲实在不敢恭维。

陆氏夫妇待芳菲极好。

陆月名一天到晚给芳菲开安神药,何氏又让厨房给她炖补品。

芳菲自己是懂得医道的,隐隐觉得这样吃下去反而有碍,所以再三婉转的向陆月名表示自己真的好了,不用再服药了。

陆月名身为大夫,其实是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只是一时关心太过,才会如此行事。

他给芳菲诊了脉以后,觉得她说得也在理,便让她停了药。

不用每天三顿把那苦药当饭吃,芳菲好容易松了口气。

她把陆月名给她开的方子,跟自己的资料库默默印证一番,发现陆月名这个大夫在医药方面的水平——往好听了说是稳健,往难听了说,就是略嫌平庸。

开的方子都没什么错处,但也毫不特别,有点照本宣科的味道。

这也难怪,陆月名少年时根本就不想当大夫,一心求取功名。

他父亲算是阳城里挺有名的大夫,开了家医馆叫济世堂。

陆月明兄弟两个,他是家中长子,本来想着让他弟弟陆月思继承医馆,自己好好考个进士的。

但科举一途,绝对的千军万马挤独木,陆月名没能在这场残酷的战役中有所斩获。

就在他屡次科举不第后,老父病重。

他也看出自己不是考进士的材料,只得罢了科举的心思,回来子承父业,半路出家当了大夫。

而当陆月名的父亲去世后,他就跟弟弟分了家,把除了医馆之外的大部分田地都留给了弟弟。

陆寒出生以后,陆月名又生出了新的希望。

他期盼着儿子能够好好读书,陆寒从小也极为聪慧,三岁能颂,七岁能文,让陆月名欣喜不已。

可是……陆寒仿佛是得了祖父的遗传,偏偏对医术草药极感兴趣。

一有机会,就到济世堂里去看父亲开方子。

他还喜欢爬上医馆里的百子柜,一样一样的辨识药材,又不厌其烦的询问父亲医理。

一开始陆月名也没在意,陆寒问什么他就教什么。

渐渐的,陆月名发现陆寒对医术的兴趣远远超过了读书,他才开始着了急。

陆月名不想儿子还是当大夫,他对儿子的期望是考中进士,光耀门楣!于是,他便开始阻止儿子再接触医书和药草。

同时对儿子的功课也更加上心。

但陆寒并未因为父亲的反对而乖乖停止学医,课业上也没什么进益……这让陆月名真是苦恼万分。

芳菲对于陆月名的心理,倒是挺了解的。

这种家长她见得太多太多了……把自己年轻时没能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全寄托在下一辈的身上。

孩子如果不走他设定好的道路,便觉得孩子不学好,不懂得大人的苦心……平心而论,这种教育方式,芳菲是不太赞同的。

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这种生活方式不妨碍别人就好……陆寒想学医有什么不好呢?不过,她是不会对人家教育儿子提出任何异议的——当然提了也白提。

何氏夹在望子成龙的丈夫,和极有主见的儿子之间,真是左右为难……芳菲冷眼旁观了几天这家人的生活状况,对陆家的家务事算是有了个底。

芳菲,你怎么到院子里来了?这清晨露水重,小心着凉。

早晨何氏经过后院,见芳菲站在树丛里不知在看些什么,忙过去找她说话。

几天相处下来,何氏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个未来儿媳妇,以至于把对她的称呼从侄女儿直接改成了闺名。

何氏又嗔怪跟着芳菲的春雨:怎么伺候的,咋不给你们姑娘披件大衣裳?伯母,没事的。

是我不想穿太厚实,不是春雨的错。

在清晨的阳光下,芳菲注意到何氏脸色惨绿,像是患病的样子。

忙问道:伯母这是怎么了?何氏也不瞒她,苦笑着说:不知道是吃错什么东西,肚子难受,昨儿泻了一晚上。

拉肚子?那真是可大可小。

芳菲问道:伯母有没有吃药?可不能讳疾忌医啊。

吃啦,你伯父早就给开了方子。

我已经吃了两三天……唉,今天再不见好,就让他改个方子吧。

听说何氏已经吃了药,芳菲便不再问下去了。

何氏怕芳菲在风地里站久了难受,催着她进屋。

芳菲也不坚持,跟着何氏进屋用早膳去。

她来了几天,早发现陆家后院种了不少药材。

虽说都不是什么名贵好药,只是最普通的家常用药,却都被人很精心的护理着……以她对陆月名的观察,他应该没这番心思。

照陆月名平日里的行事看来,他可能都没注意到在院子里那一丛丛灌木后,种着很多药草呢。

那……想来都是陆寒弄的了。

看来,他对医药还真是上心啊!午膳时,芳菲只见到了陆月名和陆寒,却不见何氏出来吃饭。

陆寒见芳菲疑惑,便说:母亲身子不适,在她房里歇息了。

妹妹不必等了,我们三人先吃吧。

哦……芳菲有些担心何氏的病情。

从何氏的气色和她早上的描述看来,应该是得了痢疾。

痢疾不是大病,拖得久了,却也很伤身的。

她身体素来很好,不妨事的,这回也不知怎么就病了。

陆月名安慰芳菲,倒是你自己要好好保重,我听你伯母说,你大清早站在院子里吹风,这可不好。

芳菲知道了。

她乖乖应下,三人便不再说话专心用饭。

饭后,陆月名让小厮拿过纸笔来,他打算再开张药单给妻子服用。

芳菲在一旁好奇的看了几眼。

芍药、当归、大黄、黄芩、黄连、木香、桂枝、甘草……嗯,都是治痢疾的药……不过,似乎是针对热痢开的方子。

陆寒也站在一边看着,欲言又止,终是忍不住张嘴说:父亲,我看母亲的脉象有些虚……陆月名脸色一沉,怒道:你才几岁,就懂得把脉了?胡闹!还有,我说过了不准你管这些事!芳菲听他父子二人的对话,心中一动。

她记得,《景岳全书》上说: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最大关系,若四者不明,则杀人甚易也。

陆月名诊断妻子是热痢,陆寒却说何氏脉象虚浮……到底谁说的对呢?她脑子有个念头转了又转,斟酌了一会才说:伯父,说起痢疾,我倒记起个故事来。

呃?故事?痢疾有什么故事?陆氏父子同时感到惊奇。

芳菲看了眼他们的反应,见他们没有阻止她往下说的意思,便接着说:听说宋孝宗曾经患上痢疾,太医们开了药方,久治不愈。

其父高宗赵构十分着急,让人遍寻民间偏方。

有人推荐了一位民间大夫进宫给孝宗看病,那大夫进宫后遂望闻问切。

后来问出孝宗喜欢吃湖蟹,才知道病根在哪里。

原来湖蟹虽然鲜美,但多食易损伤脾胃。

久而久之导致脾胃阳虚,引起冷痢。

太医们却以热症下药,所以才一直没能见效。

这大夫就让人采来莲藕节,将其捣烂取汁,嘱咐孝宗以温酒调服。

几次服用后,孝宗果然就痊愈了。

这是宋人赵潘在《养疴漫笔》上的记载,芳菲觉得还是比较可信的。

她现在所在的时空,到元人入侵前的历史,倒是跟她在历史书上看到的一模一样。

陆氏父子听后表情各异。

陆月名若有所思,而陆寒则一脸诧异的看着芳菲。

芳菲再看了看二人,说道:芳菲见识浅薄,也根本不懂医药……只是芳菲想,是不是先弄清楚伯母是从何起病的比较好呢?像故事里的那位民间大夫,也是问清楚了孝宗的病根,才好开方子对症下药……她见陆月名脸上表情有些僵硬,怕自己说错了话,忙补救说:芳菲真是什么都不懂的,胡说罢了,伯父不要见怪。

真是的,自己没事抖什么能耐啊?唉,都是太关心何氏的病情了……这才多了嘴。

要是因此惹得陆月名不快,这日子可就难过了!没想到陆月名却感慨说:哎呀,芳菲,你真提醒了我啊!其实一般病人来到他济世堂看病,他也会循例问人家最近吃了什么,做了什么,会想着去弄清楚别人起病的原因。

这回却是因为病的是自己最亲近的妻子,自以为妻子的一切衣食住行他都是再清楚不过的。

他问都没问妻子进来饮食情况,就靠诊脉来开方子……经过芳菲一说,他才恍然醒悟。

自己明明是个大夫,却耽误了妻子的病情。

真是要不得!芳菲,你是个有见识的。

伯父谢谢你了!陆月名说罢匆匆回后堂去询问妻子病情,留下陆寒与芳菲二人在饭厅里相对而立。

陆寒眼中满是钦佩:芳菲妹妹,想不到你也会看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