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都卷 第三章 面线糊

2025-04-03 08:09:59

林大娘见沈菊年沉默凝思,以为她是被震住了、心动了,于是满意地笑笑,拍拍她的手说:你也不用出什么本钱,东西店里都有,人过来就可以了。

刚好我那点就在文庙旁边,跟你家先生离得也近,方便就近照顾,你说丢不丢?沈菊年依旧是笑着点头,心里悄悄盘算着,也是有些心动,能赚多少钱倒是无所谓,但有个寄托总是好的,她也确实热衷此道,现在最多的就是时间和金钱,既然开间糕点屋能够打发时间,那何乐不为?林大娘走后,沈菊年回头便和李群商量,李群半躺在窗边的躺椅上,左手一把紫砂壶,右手一本《晋江新志》,一心二用,沈菊年说一句他便点个头嗯一声,等沈菊年说完了,他还是嗯地一声。

沈菊年眯了眯眼,从桌边的椅子上站了起来,走到躺椅边上坐下,一把夺了他的书,皱着眉问道:审言,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李群这才目光挪到她脸上,见她神色不悦,勾了勾唇笑道:听到了,不就是开间糕点屋吗?你喜欢就去吧,只是别累着自己。

白天他和天宝多数时间在学堂,沈菊年一人在家中难免闲得发慌,闽南话人家说得慢些她还能听懂,说得快了,便云里雾里,就语言天赋上来说,她是显然不及李群,他虽然不说闽南话,但是听懂是毫无问题了。

我原以为你纵然不反对也不太会赞成。

沈菊年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又有些疑问:这里似乎和其他地方不一样,金陵女子就不会出来抛头露面。

李群从她手中抽出《晋江新志》道:闽越多丘陵山区阻隔,于中原文化沟通困难,更多地保留了地方特色。

而且这里近海,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渔民,渔民是与大海搏斗的人,自然是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更有拼劲一些。

虽说朝廷一直重农抑商,但闽南这地方的人显然比较目无法纪,茶商盐商甚至走私商人,多不胜数,更何况是坊间小买小卖你知道得倒挺多。

沈菊年想了想,又问道:那你说我还要准备些什么?我从没有开过店。

李群一笑,默默她的脸,真当我无所不知了。

林大娘看重的是你的手艺,人过去就可以了。

不过若真要听我的建议,不如找几个学徒吧手艺教了,毕竟在厨房里做事太累了,你的身体还没好。

这几个悦来悉心调养,渐渐看到了成效,但李群仍是这担心那担心,说她身子不好,要多休息,凡是重活都抢着做,后来又说应该所锻炼,天不亮拉着她爬清源山,牵着手爬山感觉确实不错--沈菊年心想,现代人谈恋爱大概也就这样吧--尤其是在山顶看日出,沏一壶好茶,盘坐山巅,看旭日东升,晨雾渐散,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沈菊年则觉得,日子过得悠闲快意,天天好吃好喝,她能犯什么病,李群是太小题大做了。

如果找到生意好的话,我会考虑你的意见的。

沈菊年如是说。

林记小食铺开在文庙外十来步的地方,再过去便是东莱市,是一天最开始热闹起来的地方。

林记小食铺也差不多在同个时间开门,卖的是热乎乎的面线糊,用大锅煮,勺子一搅,香味便远远散了开去,只要不是吃的撑了,总会忍不住过来吃上一碗。

本来面线糊只是充饥解饿之用,结果反而勾起人的馋虫,让人越吃越饿。

林秀珠在一旁炸油条,林大娘煮着面线糊对沈菊年说道:你别小看着面线糊,这里面有学问着。

为什么卖面线糊的人这么多,就我们林记卖得最好?最重要的,就是这汤底。

说着舀了一勺放碗里,轻轻晃了几下,递给沈菊年。

汤最重要的就是要鲜美,我们这汤底都是用虾壳小伙煨炖,最鲜的都在这一部分。

而且你别以为只有虾壳哦,有时候还要加些干贝,碎蟹肉,这样尝起来更甘甜。

吧味道都煨出来了,再加进大骨汤里,那个味道才叫做香美。

来,你尝尝看。

沈菊年看在唇边轻轻吹了几口,等不那么烫嘴之后才尝了一口。

这汤底少少的,全是精华,要舍得下料,才会有回头客只是一点汤,便让人觉得齿颊生香,舌底生津,胃里的馋虫都被勾了起来。

林大娘又道:汤底、面线,这两样最重要。

面线也一定要用好,要用我们泉州最上乘的面线糊、,那样煮起来才不会烂,你过来看看。

林大娘掌着大勺子在汤中搅拌,沈菊年仔细看了,发现那面线糊果然是糊而不烂,清而不浊,看着便觉得食指大动。

面线糊的味道之好,便在于入口即溶,且鲜美可口,无需在、咀嚼,那香味便勾引着人大口大口吞咽,一碗不够再来一碗,这稀稀淡淡的面线糊也能让人吃撑着,往来过客,大概是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诱惑的。

面线糊一般还要加上其他配料,多半是卤料,像是卤大肠、脆肠、卤猪肺、卤猪肝、卤鸭珍、炒猪心、炒猪腰,这些卤料本身便已极香,早先做好了,客人点选的时候便直接剪碎在碗里,倒上满满一勺面线糊,卤料便也烫熟了。

小孩子更加喜欢加上炸醋肉、煸香菇丝、白灼鱿鱼卷,这样一碗下来,可以说是山珍海味俱全,精华尽在其中,再添上一两根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所谓人间美味,大概也不过如此了。

早上寒意微微,喝上这么一碗鲜美至极的面线糊,是在是人生一大享受。

真正的美食,不是深宫内院之中,只有皇亲国戚能够享用的燕窝鲍翅,而是这普普通通的民间小吃,蕴藉着百姓的智慧,用最普通的食材煮出最地道最精华的美味,人人都能享用,而且不贵,加了三种卤料,一碗也不会超过十文钱。

沈菊年心想,这就是薄利多销了。

林记小食铺虽然小,但也是远近闻名了。

东莱市一大早便有许多阿嫲大婶来买菜,走过路过,吃得再饱也忍不住过来吃一碗。

沈菊年道,以后家里也不用天天煮稀饭了,直接过来这边吃得了。

林记小食铺的店面不大不小,分前后区间,若只是买面线糊油条的话,是足够的,但要再卖些糕点的话,便有些拥挤了。

原先店内摆了两张桌子,外面摆上两张,外带的都是自己带锅碗来,四张桌子倒也够用了。

若摆个糕点的柜台,两张桌子便要撤掉了。

沈菊年一整个早上都跟着林大娘商量着要怎么重新整修店面,结论是把隔壁的店铺也盘下来,两边打通了,一起卖!林大娘算了一下,咂舌道:隔壁那店铺,一个月租金只怕得三四两。

这地方是临街旺铺,自然是相对较贵,隔壁的店铺是个姓庄的财主所有,或者说是个曾经的财主,因为富不过三代,祖上是打茶商,这一代沦落到要卖店买房过日子。

只是他这店铺出得价格太高,竟要六十多两,租金也不肯降,因此一直空着,三四两一个月,那确实是高的有些离谱了。

沈菊年心里一盘算,发现明朝的房价到底还是比现代低了许多,至少大多数人攒几年还都是住得起宅子,在这地方,买下个门面二间二层,大小四间的平房也不过三十两。

普通人家积蓄个三五年也就足够了。

盘下来吧。

沈菊年说,以后会有用的。

这么说出口,她九觉得自己有点不像话了,简直像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果然金钱使人堕落,而她堕落的速度也忒快了些。

林大娘瞪着她看了半晌,然后苦口婆心道:菊年,有钱要计划着花,不然再多钱也坐吃山空。

六十两不是笔小数目,你得回去跟你家先生商量一下,我也得计划计划,不如先租几个月看看?她要跟李群商量的话,只要不高于十万两他大概眉头都不会皱一下,有个能让女人败家的男人是女人的运气,做个能让女人败家的男人同样是男人的福气。

沈菊年心想,月租如果在三两以上,那还不如直接买下了,你、毕竟装修之类所需的费用也不少。

沈菊年支道林大娘家里可能并不宽裕,如果自己说愿意出六十两银子盘下,也怕伤到她的自尊。

细细一想。

沈菊年便道:林婶,不如我入股林记小食铺?入股?林大娘怔了一下,啥米东西?对于股份制,沈菊年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原先听萧锦琪提起过一些,还有现代的一些基础的理解,一时也难以想林大娘说明白,便道:等我回去拟好了合约再同你细说吧。

她只是有些模模糊糊的想法,回去问问审言好了,他好像什么都知道的样子。

当然,如果萧锦琪在就更好了,毕竟他最内行。

似乎要开间糕点屋也不是那么容易呢。

|派派小说论坛凉卡就木手打,转载请注明|http://www.paipaitx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