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依应允,晚上特意没安排青苗的活儿,让她去会如玉。
他还没掌灯,青苗就哭丧着脸回来了,一问才知,原来如玉是要她帮忙绣双鞋垫,许诺十文钱,但她却不会这活计,错失赚钱的机会。
林依道:她既有十文钱,再添上些,到城里买一双便得,何苦寻你来做?青苗回道:她说有个甚么‘吃’的物事要绣上去,外头买不到,这才到处求人。
吃的?林依捧着脑袋想了好一时,走到书桌旁取了本词集来与青苗瞧,问道:可是这样的?青苗认不得几个字,只大略记得形状,犹豫着点头:大概就是这个。
林依问道:她要纳鞋垫与谁?青苗撅着嘴道:除了大少爷,还能有谁?她还在为没挣到十文钱懊恼,林依瞧着好笑,便道:如玉要绣哪首词,你去要了来,我教你纳鞋垫。
青苗惊喜道:三娘子会?林依点头:杨婶教的。
赶紧去,再耽误就要掌灯了,十文钱可打不到灯油。
青苗忙应了一声,飞奔而去,转眼带了张纸回来,递与林依瞧。
林依接过来一看,上头写着两句: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原来是首情词,瞧上去还是张伯临的笔迹,林依一问,果然是他写来赠与如玉的。
青苗羡慕道:大少爷待如玉真好,特特写‘吃’送她,她还与我念了个甚么‘书中自有颜如玉’,说那个‘如玉’就是她,真是闹不懂,她怎会进到书里去?林依笑道:不是‘吃’,是‘词’。
至于书中为何有颜如玉……待得农闲,我多教你认几个字,你也读上几本书,就懂得了。
青苗点头,认真瞧她纳鞋垫,看了一时,突然疑惑道:我虽不懂甚么‘词’,但也晓得是好东西,可如玉为何要将它绣到鞋垫上,任大少爷的臭脚丫子踩?林依忍俊不禁,丢了才绣了几针的鞋垫,伏在桌上一阵大笑,青苗不明白,也跟着傻笑一气。
过了几日,鞋垫绣好,如玉付了钱,另加两文封口费,将那鞋垫以自己的名义送与了张伯临。
张伯临见那上头绣了词句,直夸如玉知情识趣,又拿到张仲微面前炫耀,道:谁叫你把个丫头送了人,不然也有人与你绣鞋垫。
其实因他们即将远行,杨婶早就绣好了几双鞋垫送过来,但那都是些万字格,哪有这双情词鞋垫好看,张仲薇嘴上讲着不在乎,其实心里羡慕得紧,第二日就将林依堵在了麦田旁的小竹林。
此时方氏仍在装病,任婶在跟前侍候,没了这两个盯梢的,林依没像往常那般急着躲开,问道:有事?张仲薇盯着地上的一根竹笋,道:马上要过年了。
林依不知其意,茫然点头:是,怎么?张仲微仍盯着那根竹笋瞧:过完年我就要动身去雅州了。
林依依旧茫然,去雅州,并未出蜀,算不得远行,为何特特讲这个?她想不出答词,只得傻傻讲了一句:一路顺风。
张仲微一脚踢断竹笋,提高了些声量:我要去雅州了。
林依从没见过他这般磨磨唧唧,也不耐烦起来,道:有话就直说,没话我可就走了。
张仲微见她真要转身,忙道:路远……费鞋哩……林依琢磨好一阵,试探问道:你没鞋穿?这个我可不会,买双与你?张仲微面露欢喜,连忙道:不必,做双鞋垫便得。
林依哭笑不得,绕半天圈子,就为双鞋垫,为何不直截了当讲来,这可不像他的性格。
张仲微磨蹭一时,扭捏道:如玉才给我哥哥绣了双带词的,你也与我绣一双。
林依见惯了直愣的张仲微,头一回瞧见他害羞的模样,很觉得有趣,盯着他渐红的脸瞧了好一时,才笑着应了,问道:你要绣哪首词?张仲微听了这话,竟恼起来,气鼓鼓道:这你还来问我?林依明明没有做错事,却莫名有了心虚感觉,不敢去看他的眼,胡乱应了一句,故作镇定重回麦田,随手捞了把锄头,开始翻地。
青苗在旁惊呼:三娘子,我们在浇冬水,你翻地作甚,把麦苗都折断了。
林依慌忙丢了锄头,道:我有些不舒服,先回去歇歇,你在这里多盯着点。
青苗瞧她脸上潮红一片,真似病了,忙问:我去请游医?林依连忙摇头,一路跑着回家,踏进房门,突然有疑惑,若没有张仲微这层干系,杨氏还会不会爽快租屋与她住?抬眼四顾,那床,那柜,都是张仲微雪中送炭,还有桌上昂贵的竹纸,细心装订的字帖……收摘白菘,张仲薇替她拦下偷菜人……泼皮上门,全靠张仲微相挡……她林依如今能安然住在这里,受着张家庇护,能说不是因为张仲薇?但她却一味拒绝,一味将他往外推,美若名曰长痛不如短痛——一面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一面如此姿态,是否有忘恩负义之嫌?是否比欲迎还拒更加可耻?林依越往深处想,越发痛恨自己。
不知不觉陷入深深迷惑,取了针线来绣鞋垫,更是不晓得要绣甚么词,才能表达自己的矛盾心情,最后索性甚么也没绣,留了一片空白。
鞋垫绣好时,方才装病结束,开始出房门,四处巡视,林依不好亲自与张仲微送去,只好托了青苗代办。
青苏见了那双空白鞋垫,大惑不解,道:三娘子巧手,为何不绣朵并蒂花儿上去。
林依白了她一眼:诗词你不解意,花儿倒是懂得。
青苗一缩头,忙将包好的鞋垫接过来,拿去送去张仲微。
张仲微接过包裹,迫不及待打开,却见一片空白,不仅无他想要的词句,甚至连朵花儿也不见,疑惑道:三娘子不会绣?青苗一挺胸:才不是,我们三娘子手巧着呢。
张仲微将鞋垫晃了一晃:那这是为何?青苗摇头:你读书人都不晓得,我怎么知道。
待她离去,张仲微独坐苦思,仍得不出答案,欲去问林依,又无奈方氏盯得紧,只得走到隔壁,向张伯临请教。
张伯临正盯着如玉新换的花袄儿出神,想以此为题,作首好词,听了张仲微所问,心不在焉道:满腹心思,不知如何道得,自然是空白一片。
这便是所谓旁观者清?随口之语,反无意猜中。
张仲微听了这话,再瞧门外站岗似的任婶,若有所悟,自此以后,无事再不去招惹林依,以免与她添麻烦。
麦田里浇过冬水,家家户户开始忙年,有钱的宰猪,无钱的杀鸡。
地里已无甚么要紧事做,只等来年麦苗返青,林依每日便只去田边查看一遍,余下时间,忙着帮张家大房准备过年物事。
这日,张家二房杀年猪,照规矩请左邻右舍、相熟亲友吃猪血饭,方家亦在被邀之列,林依本以为他们不会来,不料张八娘却得了王氏特许,由方正伦陪着,回娘家来了。
林依喜出望外,不顾方氏也在,朝堂屋坐了,听张八娘言语。
原来她已有孕三个多月,王氏这才放了她回来。
林依打心里替她高兴,方氏激动得跟着杨氏念起了佛,张梁则不顾重孝在身,在外与方正伦吃了个大醉,直呼闺女有指望。
方氏心情好,看谁都顺眼,与张八娘讲完话,许她去林依房里叙旧。
林依小心翼翼扶了张八娘胳膊,慢慢走着,张八娘笑道:不过怀了身子,甚么大事。
林依不听,依旧慢慢走,张八娘且嗔且笑,反搀了她胳膊,亲亲热热到房中坐下,互诉别后生活。
林依瞧张八娘脸上都是笑,便放心先发问:方正伦如今待你可好?张八娘成亲不算久,讲起这些,还带些羞意,只将头点了点,道:自我有了身孕,就不曾去过勾栏,只收了个通房。
这叫待她好些?林依张口结舌,正欲点醒她,忽地想起在她心中,男人纳妾是天经地义的,这想法放在大宋,确是没错,但她柔弱,又无甚心眼儿,林依很是担心她能否弹压得住,遂婉转提醒道:你能容人,是你贤惠,但须记得妻妾有别,莫要太惯着她。
张八娘笑道:我自真心待她,她也定当真心待我,彼此诚心相对,自然和睦。
林依经历太多磨难,平素的性子,不自觉带着些漠然,但一到张八娘面前,就急躁起来,恨不得跳起来敲她两下,好把她敲醒。
她晓得,有些话对张八娘讲是徒然,遂忍了下来,只问她些孕期趣事,待到她辞去,才悄悄去寻方氏,将方正伦新收了通房的事讲了,又道:八娘子说她要真心待那通房,若那通房好,倒还罢了,若是个坏的,八娘子岂不要吃亏,有些话,我说了她不听,二夫人劝着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