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宝贝◎燕京渐渐淡出了蒙阳等人的视线。
关翰林满腹忧愁:临走前也没问出来那人到底叫什么名字, 可惜可惜。
蒙阳问:怎么,还惦记着他?不过是个侍卫罢了。
关翰林心道你肯定不懂,毕竟当初你虽是平局也没输, 可他却输得极惨, 差点连胳膊都废了。
那小侍卫随机应变的本事实在是高,让人既服又不服,以至于关翰林胳膊好了之后, 老是想跟他比划比划,最后却连人都找不到, 别提多让人心烦了。
这人吧,最怕惦记了。
一旦惦记上,便觉得从前那些对手都可有可无。
关翰林脑中不止一次的复盘当日的比试, 他又信心,若是再来一次的话, 肯定不会失手。
可世上偏偏没有如果,这也成为关翰林心中最大的遗憾了。
关翰林只盼着,往后他们跟夏国还有交集,并非是在战场上的交集, 而是别的。
若是可以, 她想跟那个侍卫堂堂正正的比一次。
等下一回, 他绝对不会允许自己输的那么狼狈。
他得告诉所有人,他, 燕国的关翰林关将军, 还是一如既往的骁勇!关翰林因而问蒙阳:咱们跟夏国往后还有合作的机会么?蒙阳偷偷瞅了一眼前面一马当先的司徒恭, 高深莫测道:这就得看咱们陛下的意思了。
关翰林嘿嘿一笑:我看陛下同那为夏国小皇帝相处的倒是挺好。
陛下性子独没有朋友, 若是真同夏国那位交上心了, 倒也不错。
蒙阳拍了他一下, 嫌弃道:你以为陛下跟你似的,陛下心里装着雄图大业,哪有那么多闲心思交友?只怕这次回了开封府,就忘了夏国那群人什么模样了。
蒙阳说得信誓旦旦,司徒恭也觉得自己多半会忘。
不过等抵达开封府、收拾齐国留下的那一堆烂摊子的时候,司徒恭却并未像之前那样干脆果决,一律斩首,而是不自觉的用了迂回战术,手段不知比从前温了多少。
就连贺辞看了,也忍不住打趣:陛下的性子倒是比从前好了许多。
司徒恭不信:有么?他怎么觉得一点没变了呢。
贺辞煞有介事地点点头,不过司徒恭却并未放在心上。
他如何处事,如何御下,一向不甚在意旁人的看法。
是狠辣也好,温和也罢,全凭他的心意。
司徒恭即便手段温和,那也依旧比萧瑾狠上十倍不止。
雷霆之下,众人岂敢生乱?原先被押进大牢里头的齐国老臣,虽然没死,但也不比活着好到哪儿去。
司徒恭勉强留了他们一条命,却也断了他们过好日子的念头,也绝了他们子孙后代入仕的念头。
司徒恭是饶过他们,却并不放心这些人。
比起齐国的后人,还是燕国人用着更为放心。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开封府在司徒恭的震慑下,几乎没有出什么纰漏。
司徒恭也成功将都城从北边牵到了开封府。
燕国皇廷改迁过来的都过来了,皇室中只剩下两支留守原来的旧地看守。
把控中原之后,司徒恭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操心农事。
粮食、田产、税收,此三样才是司徒恭挥兵南下的关键所在。
他不允许齐国在自己的治理下还比不得原来百无一用的齐国。
无独有偶,萧瑾也在操心农事,且他的动作可比司徒恭要大多了。
中原耕作已久,产量自不必说。
萧瑾这边新得的山东、华北一带,也是精耕细作,久于农事,但是东北那边却少有人定居,因其东边还有频频作乱的高句丽。
齐国尚在的时候,高句丽便不大安分,齐国时不时要派兵镇压,如此方才能保东北全境安宁。
只是派了士兵驻守,仍然抵不过高句丽的不要脸,偷偷潜入齐国境内掠夺的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也叫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
托了他们的福,没有多少人愿意去那夷人众多且鸟不生蛋的苦寒之地。
只是这并非萧瑾所愿。
索性这次两国开战,萧瑾趁机赚了一笔不小的钱,他便将这笔钱用在了东北开荒一事上。
他先是调了十万军队、拖家带口的驻扎在东北,这样做一则抵御外地入侵,告诉高句丽他们,东北这一带自今往后得归夏国管了,若再敢来犯,得先掂量掂量自己够不够份;二则,也是为了屯地,早日将这大片大片的荒地开垦出来。
这么一大片沃土。
若是不用来耕地,岂不是暴殄天物了?因为有了之前在两广开荒的经验,萧瑾派过来的这些士兵对这件事情并不抵触。
东北虽比不得他们老家,但是朝廷给的待遇却极好,在那儿扎根九年十年,不说能在临安府买栋宅子,在燕京买宅子肯定是行的。
富贵人家的不屑去,但家中贫寒的却求之不得。
先前去两广带的士兵如今是什么样子,他们也早有耳闻。
如今。
这些人的日子过的可真不错,可两广他们是去不得了,这东北却是意外之喜,不得不把握住了。
去了便是包吃包住,这点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与此同时,萧瑾还又派了苏仿带队前往,发挥余热。
两广一带已经成了体系,后头的事儿换个寻常人都能做,但是东北这边还没开始,需得找个专业的、镇得住场子的人来发号施令。
巧了,苏仿就正合适。
不过到底让人家两头忙活,萧瑾不仅给他提了三级,更许了不少封赏,看得冯慨之都眼热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圣上分忧本就是理所应当,上给他那么多东西又何必呢?这不是浪费么。
还不如给他呢,他还能替皇上分忧,日日说好话,哄皇上开心呢。
萧瑾毫无顾忌地翻个白眼:你怎么这么看不得苏大人?要不朕将这赏赐给你,你替苏大人前往东北指点农事,如何?冯慨之吓得疯狂摇头。
萧瑾见他知道怕了,又吓唬了一句:往后再敢拿苏大人胡说八道,就把你也撵去辽中,同那高句丽做伴儿去!冯慨之立马闭上嘴吧,得了,他还是少说两句吧。
他已经是过期的御前红人了,比不得苏仿,如今正盛宠优渥呢。
羡慕!嫉妒!浩浩荡荡地大军从燕京出发,直接前往辽东一带。
这事儿燕京的百姓也一早听说了。
辽东那地方,多少年了都是不毛之地,没有一丁点儿好起来的意思。
齐国百姓大都抵触那个地方。
可萧瑾股动人的法子却高明得很,实在让人无法不心动。
除了给房还给衣裳,甚至还给粮种借农具,这……这天大好消息,把燕京城的百姓都砸的不轻,就连上东一带的贫苦百姓也仿佛云里雾里,理不清头绪。
这条件诱人是挺诱人的,可就是太好了点,好到他们不知真假,不敢亲信。
万一是假的呢?万一夏国那边就是故意骗他们去的呢?夏国就算丰收了,也未必能匀得出那么多的粮种吧?待会儿若是拿不出来,夏国朝廷面上无光准备发落人的时候,他们是不是得先请罪?真是请罪的话,那他们岂不是羊入虎口了?……罢了罢了,还是再多等等吧。
看看效果的朝廷究竟想干什么?萧瑾本以为会有大批的人赶着来报名,结果一连等了三天都是反响平平。
萧瑾这才坐不住了,差人出去打听了一番,放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开出的条件太好了,以至于众人保着怀疑的态度。
萧瑾实在无语,难道这年头稍微对百姓他们好一些都不行了?强行逼他们去肯定是不行的,反而会引起动荡,只有他们自个儿心甘情愿的去,事情才有戏。
没办法,萧瑾只好祭出了大招。
不出一日,燕京城乃至山东一带,忽然流传了一个牵动无数人心弦的消息:有人在辽东挖到了一颗千年人参,都快长成人形了,珍贵异常。
只这一颗便价值千金,可保下半辈子富贵无虞!作者有话说:萧瑾:种地养参两不误!。